这十来年来,三国翻案成风,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有关羽。许多人认为关羽骄矜自专,无名将风采,丢了荆州更是蜀国不兴的罪魁祸首,黑关羽黑的厉害。但是我翻看史书,却觉得关羽的战绩在三国算相当辉煌,尤其是他北伐这一战,一开始成绩斐然,最后被东吴偷袭,让人相当惋惜,今天就和大家来一起来讨论下这一系列战役。先从北伐说起:
关羽北伐
北伐背景:关羽北伐的大背景是呼应刘备西川军事集团,攻击荆北,然后直接威胁曹魏首都腹地。从时间上来看,关羽北伐的时间稍滞后,毕竟此时刘备已经结束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有大半年时间,但应该还是按照蜀汉的既定战略出的兵。此时的刘备先是称汉中王,后“整治亭障交通”,磨刀霍霍向曹魏。而曹魏方面,则是内乱不断,武帝纪写明“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曹仁军团平叛奔波,耗力不少。
北伐前期:现在较统一的说法是关羽的荆州军团人数大致在3W左右。战争初期,关羽军团压制曹仁军团,曹仁告急。曹仁之前是奉命“讨羽”,应该不是主动讨伐而是抵挡关羽的意思。曹仁是曹操第一嫡系大将,所以曹操“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于禁是曹操当时外姓第一大将,五子良将之首,携庞德率7军来助。这个7军的人数应该是3W5~7W,军本是以1W人的单位,但三国时期军通常不能满编。在与关羽交战数次后,关羽利用“大霖雨”天气,“灌禁军”,于禁7军全军覆没,被俘3W,关羽战果相当辉煌,一时间华夏震动,由于襄阳一下,许昌就在附近,而曹方在首都附近兵力空虚,所以曹操一度想迁都,同时调来徐晃军团并将东线的张辽军团也一并调来,整个曹魏的精锐都被吸引到荆北附近。
水淹7军探讨:关于关羽这威震华夏的一战,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此战并非纯运气流,应该是关羽顺天势而行,有较大的主动性和战术性。曹方名臣温恢传记载:“恢谓兗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这段史实可以确定,此战胜因之一是因为曹仁和于禁没有对大降雨做好准备。而关羽则是携水军而至,从关羽军团几乎无战损记载来看,关羽应该是做好准备了,据记载关羽跟曹方一直在交战,与于禁军屯营应该不远,遇到“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若是没有周密部署,即便有水军也不一定能抢救出人员物资。不管关羽是从何时开始意识到大雨的威力,善借天时地利,都可称智勇双全。
北伐中后期:可以说,关羽北伐的目的已经完全实现,以三万人击败曹方当时最受倚重的两名大将,将曹方的兵力完全吸引到荆北战场,“威震华夏”,特别是曹操调来了关中军团和东线张辽军团,此时东吴攻青徐两州、刘备出兵关中可算是时机正好。而关羽则是迎来了他第三个对手,徐晃军团。徐晃地位不高,算是杂牌军团,开始是“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后来曹操“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此时徐晃军团兵力已经大大盖过关羽,关羽战不利,“退走”,樊城之围。关于这一战,有两点要注意的,第一点是关羽的荆州水军相当精锐,在曹军云集,兵力劣势情况下,仍然能够借汉水活动,分割樊城,“樊城即便解围,襄阳隔绝不通,计粮恐怖”,一直牢牢占据战术主动;另一点是,史载曹操为退关羽军,把孙权写与曹操说要偷袭荆州的书信给了关羽,于是徐晃军军心大振,关羽军军心涣散,关羽这才退走,然后就是荆州被偷,吕蒙善待江陵的军属,荆州兵逃散,关羽被擒。所以徐晃虽然胜了,但他这最辉煌一战却也有些水分。总体而言,如果不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北伐打的是相当出彩。
东吴偷袭荆州
偷袭背景:孙刘联盟自诞生起就是曹操威胁下的产物,本身的关系并不那么牢靠。从早期的孙权嫁妹与刘备,想以此控制刘备集团,到后来的想诱拐刘禅做人质,东吴都表现了很强的敌意。特别是刘备入蜀后,东吴屡次进犯,不得已,刘备方划了三郡给东吴。可以说两方的联盟远谈不上多牢固。
东吴战略:东吴的整体战略思路是获得荆州,然后全了长江之险,以此对抗曹方。但是我认为,这个战略很不靠谱。首先,即便获取刘备的荆州,长江天险并非东吴独有,刘备可以很方便的从永安顺流而下攻东吴。而曹操更是把据汉水,汉水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有了汉水就有了上游优势,所以自古以来,襄阳都是兵家要地,元宋就在襄阳打了N年,为的就是这长江上游战略优势。其次,东吴得了荆州,要受到曹操东线和中线的两路攻势,还有刘备的报复,即从独守东线变成三线压力。事实证明,东吴的兵力不足以同时撑起两线对抗曹魏。
荆州之失的原因:
1.关羽个人性格缺陷。关羽的骄矜我就不多说了,绝对是败因之一。但我认为并非主因,荆州被偷是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
2.人事安排。关羽在北伐前,由于一开始就对东吴深具戒心,对江陵的守卫相当严密,沿江设烽火台防守。但是跟大部分的历史一样,问题还是出在了内部。糜芳是刘备的大舅子,也就是国舅,和刘备关系很铁,从徐州开始跟到当时,所以被安排在江陵守后方,不管这是刘备的意思还是关羽的意思,总之国舅光环是他获得此重权的原因。关羽与糜芳不和是糜芳背叛的导火索,因糜芳治理不严谨,关羽骂了糜芳,说要战后收拾他,于是糜芳主动叛吴。不得不说糜芳是无节操界的一朵奇葩,一般两个人不和,也就互相阴对方,不致卖国。以糜芳的国舅身份,关羽就算处理他,也不可能把他整的多狠,但是糜芳就偏偏放弃刘方国舅的优渥生活,义无返顾投入东吴,然后遭刘备、孙权两方唾弃。
虞翻传记载:“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可见糜芳在东吴混到了什么地位。我个人认为,在糜芳背叛这一点上,关羽有责任,但不负全责,你无法预见堂堂国舅会叛国,更重要的是,你不可能在北伐成功前动国舅,糜芳的人品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意思的是,贰臣糜芳一直都是大牌,早在刘备投曹操,曹操就优待他:“后曹公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皆去官,随先主周旋”。彭城是徐州最大的郡之一,曹操待他远胜他哥。
而糜芳、傅士仁反水,是荆州被偷的最大原因。如果糜芳不叛,以江陵的严密守卫而言,关羽应能顺利回军,以他荆州军团的精锐程度,吕蒙虽白衣渡江,怕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
3.东吴方的动作。偷荆州的战略并非演义所说,是陆逊制定,而从头到尾都是吕蒙在一手策划。先是称病让陆逊接任,再是白衣渡江绕过烽火台,最后借内奸糜芳和劝降傅士仁一举拿下江陵。关于吕蒙称病,应该是确实有病,因为他在拿下荆州后甚至没领到封赏就病重去世了。而糜芳的背叛,则是东吴知道关糜不和后,“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吴书记载:“吴录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糜芳东吴早已眉来眼去。
4.刘备西川军团毫无支援。关于这一点,就不多谈了,有刘备阴谋说,诸葛亮阴谋说等等,众说纷纭,总之关羽落败刘备毫无动作。至于刘封孟达,则是相当冤枉,看地图可知,上庸到江陵还隔着汉水,就算救也有心无力。
荆州之战东吴的得失:东吴偷得荆州,关羽落败,这结果真的有利于东吴?我个人认为是东吴捡了眼前利益,丢了将来。
1.前面已经说过,东吴的全长江天险的战略是很有问题的,而吕蒙的军事主张更是夸张,他跟孙权说是取得荆州后,一边提军入蜀,一边据长江守曹魏。同时对抗两国,简直把东吴忽悠瘸了。。。
2.曹魏的水军已经不是当初的玄武池水军,而是有了很强战斗力。屡次以水军击败东吴水军。
3.当时的局势是,天下十分,曹魏7~8分而吴属2~3分。弱势的两方应该抱团对抗绝对强势的敌人才是正经的战略思路,而不是联合最强方一起进攻弱者之一。况且当时刘备只是对魏有暂时军事优势,实力没到威胁东吴的地步。曹方刘晔的评价是:“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4.关羽北伐吸引了东吴东线最大的敌人张辽军团,东线可谓是相当空虚,若东吴举兵向徐,全取淮河要地,将前线推进到青州、豫州一代,所获不比偷荆州少。
但是很遗憾,东吴还是选择了偷袭荆州。
荆州之战的后果:从东吴来看,荆州之战后并未取得多少便宜,蜀汉更是陷入单方向伐魏的绝境,得便宜的只是曹魏,自从,天下归曹魏(晋)已不可扭转。
东吴取得荆州后,好处不多坏处一箩筐。
1是刘备复仇,大举进攻东吴,逼到江陵,南三郡悉数响应,孙权被迫两度求和,不惜称臣。不仅面子没了,国家甚至有存亡之危,要不是陆逊给力(孙权无法预见到他能击败刘备),东吴怕是悬了,因为曹老板也正磨刀霍霍向东吴。
2是两线防守曹魏,三年内战败不断。之前东吴只防守东线,和曹方打的算有来有回,虽被张辽破过,但是常常掳掠人口而回,而关羽守的中线,对曹魏一直是压制,从未被曹方打到江陵城下。败仗如下:一个是襄阳被曹仁重新夺回;一个是被满宠破于江陵,满宠由此升伏波将军;最惨的一战是曹丕南征,先是曹休败全宗,然后曹休臧霸破吕范吾粲全宗等,接下来是江陵之战,曹方名将云集,接连获胜,满宠夏侯尚击败诸葛瑾的援军,东吴此时所有将领包括陆逊全都败下阵来,但是东吴的运气一如既往的好,曹军又大疫,士兵全身发肿,只得回军。
为什么东吴屡次败仗,主要还是他的兵力以及军团战斗力撑不起两线战场。东吴的军团战斗力是公认的三国最低,曹方的战略也根据吴蜀战斗力决定国策是西守东攻。东吴的战争压力直到和诸葛亮重新结盟才有所缓解,之后曹魏攻吴,蜀国出陈仓呼应,也诶那么惨了。
说了这么多,我个人看法是:
1.关羽的确还是三国名将,虽然比不上历朝各神将;
2.东吴偷荆州的选择让曹魏最终走向胜利,东吴的战略相当可笑。
各位认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