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寻访"战火兄弟连"之家Gearbox Gearbox于1999年诞生于得克萨斯州普莱诺市,社长兼董事Randy Pitchford白手起家,带领着这家工作室,从一开始制作Half-Life的资料片,到为Halo制作PC版,再到最后树立其了自己的招牌二战FPS系列"战火兄弟连"(Brother In Storm),走过了一段颇为艰辛的路程.
自从在上个圣诞假期发布了PC与家用版的BIA:Earned in Blood之后,如今的Gearbox正在采用最豪华的Unreal III引擎,为次世代平台开发Brothers in Arms 3.

Gearbox社长兼董事Randy Pitchford
现在,Pitchford说他的工作就是"为每件事操心,主要包括商业事务和与商业伙伴的关系,以及游戏的品质."在这次访谈中,他着重介绍了Gearbox的历史——有趣的是,从的正式简历中,我们发现他竟然曾是一位好莱坞的职业魔术师,还曾在位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著名魔术城堡(隶属于魔术艺术学院]Academy of MagicalArts]的一间私人俱乐部)作过表演.可惜的是,他没有为我们展示任何戏法,若想看看他是怎么把一头大象给变不见了,只有等待以后的机会了.
GS:能给我们介绍一些有关Gearbox公司的背景信息吗?
Randy:我们于1999年1月建立了Gearbox,创始人是以前和我一起共过事的几个家伙,以及我本人.在这之前,我在3D Realms任职.DukeNukem就有我的一份功劳.当时在我隔壁有个名叫Brian Martel的开发师与我关系不错,说来凑巧,这家伙最初来3DReamls时还是我给他面的试.当他来面试时,我对这个新人进行了严格的拷问,就是"你为什么想来这里工作"之类的问题.我承认当时我有些没把他瞧在眼里.
但是他很快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说他之前就职于Microsporose,他离开那里之前开发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文明2.然后,他又列举了一长串他曾开发过的游戏,天啊,全都是知名大作.直到最后,我才知道连文明1这款PC平台上首破百万销量的巨作也出自他手.我轻视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比常人多上过两年大学.因此,一开始我有对他的盘问是有点刁难,但到最后,我却完全拜倒于他的辉煌履历之下.
熟悉以后,我们开始交流彼此在其它公司的工作经历,并共同肯定了"产品的质量取决于人"的信念,但是我俩工作过的所有地方都对这一信条不以为然.
试举一例,当Duke Nukem上市后,公司所有人几乎都离职了——我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就只有一个家伙,仍坚持继续留在3D Reamls,并坚持开发Duke Nukem 3D.这些离职的员工,一部分在后来创立了Ritual公司,另一部分创立了Ion Storm.事实上,不少id的家伙也是出自3D Realms.
之所以有这么人跳槽,是因为他们坚信的哲学是"有才就能决定一切"——而不是领导与管理.因此我们希望能创立一个更可靠的公平体系,做到酬劳均享.
于是我们便静下心来创立了这样一个以分红制为依托的公司模式.虽然它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却是一个更加客观的衡量标准!
GS:那么Gearbox的衡量标准是怎样的呢?
Randy:从根本上说,衡量标准通常在决定'某个人值什么价'时才起作用.比方说在3D Reamls,版税如何分配完全由George,也就是3D Realms老大说了算.于是问题就出现了,George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分钱少的人难免会有怨言.有时甚至连分钱最多的人都不满意,他们以为自己本来还可多拿一点!
所以我们在Gearbox建立了这套客观的分配标准,任何主官因素都不作数,这意味着一切酬劳基本上根据工作时间而定,包括花在项目上的时间,花在公司里的时间,以及花在其他一切可量化的事宜上的时间.这样的标准,意味着公司所有员工都维系在一根链条之上,亦即是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一做法有助于我们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地学习成长,以开发出更好的作品.
这一客观评判标准的另一好处是——它避免了员工间的互相猜疑谁拿的多了,谁拿得少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入帐中推断出其他每一位员工的收入.最后还要补充一点的是,我本人的版税分配标准与民一致,也就是说其他20名员工和我拿的版税一样多.
GS:那么你究竟是怎样管理公司的呢?
Randy:奖酬体系确立以后,其它的就看员工的责任心了.我们并不打算建立一个强权性质的管理结构,我们希望员工能有强烈的自主能动性,并对他们的行事方式给予充分的信任.这一管理模式很有效果,因为它能始终激励员工要把事情干得更好.但它的弊端在于:当我们招入新人时,他们一开始会对这种缺乏反馈的管理模式摸不着头绪.
因此,我们的管理并不是要告诉下面的员工每天该干什么,他们也不必上报已经干了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建立起一种自我管理,激励与信任的企业文化.虽然并不是每件事务都会如此对待,这两个疯狂的主张还是给我们公司帮了大忙.在Gearbox,我们拥有许多天才员工,而且我们几乎没有人员流失(除了少数一两人外).据统计,游戏业中人员流失率的平均标准是20%,而我们的人员流失率只有4%,对照这两个数字可知,人们在Gearbox呆得还是很惬意的.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开发出了数款优秀作品,而且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的游戏还将变得越来越好.
具体来说,我们的版税抽取比率基本上固定在利润的40%.我们的第一部作品Opposing Force为我们带来了大约一,两百万美元的版税收入,而在去年我们即能发出五百万美元的红利.我估计在未来三年里,这一数字还将翻一番,我非常看好这一点.

耸立在Gearbox公司墙壁上的大幅招牌
GS:最早的Gearbox员工,现在还有多少人仍留在公司?
Randy:Gearbox创办之时是五个人,现在这五人仍留在公司.然后我们的规模逐步增长到16人(时限为第一部游戏上市之前).而现在,其中只有两人离开了公司.
GS:Gearbox曾与美国历史频道合作.制作了一档介绍101空降师在诺曼第作战的资料片--能具体谈谈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吗?
Randy: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9,20个月之前.这个主意一开始是一位记者想出来的,他在Road to Hill30问世之前,就曾对我们的工作有很深的了解,他知道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二战这个主题,更主要的是要还一个真实的二战氛围.于是便有了后来我与影视界人士的沟通与合作.
当时,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制作计划.但最后,我决定与颇受那位记者信任的一家制作公司FoglightEntertaiment合作.确定了制作公司之后,我又跑遍了多家对该记录片感兴趣的电视台.后来发现美国历史频道是其中兴趣最浓厚的一家电视台.不仅如此,他们还向我们提出了和我们不谋而合的建议.这就是要求我们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其实就是游戏技术)来还原一些60年前的真实场景,并将其用到记录片之中.于是,事情就这样展开了.
JohnF.Antal上校开始与制作方进行合作,并利用他的一切关系为资料片添光加彩.你知道JackNicholson出演的<义海雄风>(A Few GoodMen)?他在里面出演的就是一名上校,当然其中所有人都演得不错.至于比上校还高一个等级的,就只有将军了.而Antal不仅是一名上校,他还是一位历史学家和一名作家.他写过的军事历史书籍如果摞起来,恐怕比我的人还高.Antal不仅帮我们结识了许多二战中的老兵——他还帮我们得到了不少顶级二战历史专家的帮助.
事实上,有一个曾在资料片中露过面的家伙名叫Mark Bando,他是一位第一流的101空降师战史学家.他过去曾是一名侦探,因此他以侦探的方式来研究101空降师的战史.Bando先生还是这个星球上访问过诺曼底登陆老兵最多的人.
另一个人是George Koskimaki,他是伞兵专门著作<地狱大道>(Hell's Highway)的作者(当然他还写过很多书).事实上,他本人就是101空降师的一名伞兵,正是他的经历促使他成就了这么一本著作.
因此,有了这么多强人的加入,包括诺曼底的多家博物馆,这部资料片想不好看都难.
我非常高兴的,在制作这部资料片的过程中,我仅仅是站在一名管理人员的角度介入的,我从来没有催促过要片子快点完工.因此,我所看到的最终成品才能如此地纯正地道.虽然这一点并不重要,但我的意思是说,我完全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部作品的,使我对观众的所见也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总之,这次合作非常愉快,我希望我们今后能有更多这方面的合作.
GS:能说说Gearbox现在与将来的人事计划吗?
Randy:现在,我们拥有72名全职员工,我们还和一批外包工进行合作.当然,这部分的人数是不断变动的,根据我们的进度,有时是一两人,有时甚至多达几十人.我们还有一个品质保证(QA)部门,他由5名主管负责和1名总管负责.这些人员都属于我们的永久编制人员,但是在我们制作完某部作品后进行最终品质检测时,QA部门的人数会增长到30人甚至更多.至于我们公司未来的规模增长率,应该是非常稳定的.我想我们在未来六个月内会增收4到6名员工.
GS:你对数字式营销的未来趋势怎么看?
Randy:这确实是当前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东东——确实,这一营销模式能大大方便了某些用户,但话说回来,它所方便的人数也并不会很多.对于数字式营销体系,音乐作品恐怕是最适合的了,因为它们有着大致相同的容量(介于3-5MB之间).所以,虽然我的带宽与硬盘很早前就加大了,但我的音乐不会加大.这一点做得最好的是iTunes,它使很多人都能轻易购买到音乐歌曲,甚至包括很多对电脑根本就不了解的人,当然,他们的买卖是合法的.
电子游戏产品的数字式营销虽然也在进行中,但问题是游戏的容量正变得越来越大,即使当游戏画面达到了照片效果而无法再度提升时,我们游戏的内容和广度却不会停下增长的脚步,这无疑将最终减缓数字式营销的进程.在今后十至二十年间,无论网络带宽或硬盘容量达到一个什么地步,我们的游戏都一样能填满它,信不信?
另外一点,当前社会还没有对网上交易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意思是说,它[网上交易]虽然已存在,但对我们这个社会而言有些超前了.也许iTunes在这方面干得不错,但事实证明,要让人们都心甘情愿登陆一个虚拟的地方,为获得虚拟的内容而付款,似乎还得等个几年时间——尤其是在它真正成为我们业务的一部分之前.
对此,一个最好的例证就是Half-Life 2,我估计它通过Steam所获得的收入大概只占到总收入的10%(关于具体的数据,Valve从来没有公布).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相当糟糕的,就拿我们的产品来说,我们在发售Road to Hill 30时曾一并推出过数字版——但后来的Earned in Blood我们却取消了数字版的发售计划,对此我一点也不后悔,推出数字版的投入甚至超过了从中获得的利润.

Gearbox的过往作品以及所获得的各种奖杯都放在一个橱窗内集中展示
GS:你是否想过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游戏交付体系!
Randy:当然,我所希望的正是一套标准而便利的体系.很快,Windows Vista就将来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它——我知道Vista中将内建一个与Xbox Live类似的系统.通过Xbox Live Marketplace,用户可以浏览其中的数字文件,并可通过Xbox360直接购买上面的各种媒介内容.这与数字式营销是一回事,唯一有所不同的是,Marketplace更加便利,它不仅方便了开发者,也方便了消费者.
我并不认为Valve与EA当前所应用的数字式营销体系,就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实在太不完整了.比如通过EA的客户端,我就只能获得EA的产品与服务,Valve的模式也是一样.由是推之,消费者要想获得更多服务,岂不是要安装一大堆的客户端.但EA,Valve这样的公司才不管这些,它们关心的只有:大家都来安装其本公司的客户端,这样它们就能够通过这一平台为其旗下的其它产品打广告了!
数字式营销的另一条途径是类似于Direct2Drive(IGN所有)之类的程序,它可将某一单独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这样消费者就不必下载什么客户端了——你只需要轻击一下鼠标,即可下载到我的某个产品——这样的模式确实不错.
当然,最后我也正在寻求一套更通用的解决方案(就像Xbox的Marketplace一样),来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处理在公司招牌前的Randy Pitchford意气风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以前居然是一名魔术师
GS:你对当前政客围绕游戏的种种争端有什么看法?
Randy: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件相当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电子游戏其实就是新时代的"摇滚乐".有意思的是,这些对游戏杞人忧天的人,恰是三四十年前为摇滚乐极力辩护的同一拨人.更好笑的是,这些人居然没有从竭力反对摇滚乐的父辈那里吸取教训.立法机构曾通过的为数不多的反游戏法案,后来也都尽数被驳回.显然,这对政客而言是个问题,因为他们的争论需要花费纳税人的金钱.但不管怎么说,守旧的人终究会逝去,新一代的观众都接受了电子游戏,有资料显示,有95%的学龄儿童都将电子游戏作为他们的第一娱乐选择.
当玩游戏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开始趋向于成人向的游戏,这就是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划分M级游戏的原因.我们不能将M级游戏卖给儿童,因为他们是针对成年人的,而且我们还知道人们不会因为玩了GTA后,就跑到街上去杀人.这难道不是件好事吗!现在游戏也许是不如电影严谨,不过两者的体验是不同的,游戏是交互式的,电影却只能看不能玩.
GS:你在开办Gearbox之前,受到过哪些培训或教育呢?
Randy:在开办Gearbox之前,我的经验基本都是行业经验.但在我当初加入这个行业时,根本就没有一门真正的课程可学.因此,当时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从计算机科学学起的.还有一些我所知道的关卡设计师则是学建筑的.(但悲哀的是,现在拥有建筑学学位的关卡设计师已不多了).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我们都是靠自我激励,自学成才的.我们这些业界的先锋们都不算是学院派,我们只是边走边学!
GS:你认为正规的学院课程对游戏有什么样的作用?
Randy:当然有用了,我很赞赏这一点.随着不断的进步,我们的业界越来越像电影.比如像CarlLaemmle(曾创办了赫赫有名的电影公司Universal),JohnFord这样的电影巨匠和前辈,就不曾受过学院教育,他们不过只是有点资产,拍了几个骑马的家伙就说成是"牛仔和印第安人".他们没有可供遵循的模式范例与行业标准——他们只能靠自己解决产品发行和商业化问题.但当它一旦成了真正的商业以后,这个行业便得到了其他所有人的支持,紧接着它便被理论化,学术化.
然后,从学院派便走出了George Lucas,Steven Spielberg,Francis Ford Coppola这样的大师.他们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电影制作人,他们不必白手起家,他们通过学习和培训便能迅速掌握电影方面的要领.其实电影业所走过的这段路,也正是游戏业如今正在走的路——已有的第一批学院将培育出未来的游戏制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