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yf19860527 于 2014-2-5 23:08 编辑
很久以前姐姐转过一篇天涯的长文,是黑化解读笑傲的。当时没赶上讨论的潮流,恰巧这两天在别处讨论笑傲,同样看到这篇文章的引用。写了点东西,一并拿来刷点分……
以下正文
首先归拢一下书中比较正统的解读,即岳不群是伪君子,练了辟邪,杀了师太;左冷禅是野心家,整天琢磨着五岳并派进而与少林武当日月教争锋;方证冲虚是旧秩序的守护者,想要尽可能保障少林武当统领武林的秩序;令狐冲是个没什么头脑和责任心的浪子;任盈盈是个有心机但懂事,一个不算坏的女人。
这是大部分人看过笑傲江湖之后的印象,不过分析文章如果写成这样,肯定连分都刷不到。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一系列的进阶分析,诸如任盈盈BOSS论、令狐冲BOSS论、岳不群正人君子论等等。尤为可贵的是,这些文章引用原文不遗余力,分析论述像模像样,乍一看上去,好像真是那么回事。要只是拿着这些分析一笑而过尚可,真拿这些分析当真就悲剧了。
这些分析的实际可信度到底如何?下边讲讲我的看法。
简单来说,这些分析文的核心手法分两步,首先是将武侠小说推理化,然后再配合脑补进行重组。
先说第一步,武侠小说推理化。
举个例子,在武侠小说中,如果某A杀了某B,这件事情只要由某C或某D+某E+某F说给主角听就可以,只要最终这个目击者没有黑化,也没有明显的动机说谎,那么这个杀人的判定就可以成立。比如笑傲江湖中,恒山派的小尼姑们商量了一下,就天才的得出了岳不群是杀害师太的凶手这个明见万里的结论。之后只要小尼姑们最后没有跳反,没有在令狐大侠背后捅一刀,也没有大搞和尚尼姑是一家来降低他们的声望,那么这个结论就是可靠的。因为金庸写的是武侠小说而不是推理小说更不是庭审纪实,小尼姑们不需要一条一条的给岳不群列举详细证据。
可是,一旦用推理小说的思路来看这个问题,情况马上就复杂了。
首先,推理小说中,除非某人能证明自己清白,且无任何说谎动机,否则这个人的证言,都不能完全取信。 其次,要证明某个案情解释,就要提供完整的证据链,同时最好还能击破所有其他的解释 放到武侠小说中,一句话,不可能! 还是回到之前提到笑傲中的师太命案: 师太们死了吗?——没有仵作验尸啊! 岳不群杀人了?——有证据么?有目击者?有登记在册,与使用者一一对应的凶器?有决定性的关键证物?很明显都没有 小尼姑们主张岳不群杀人?——小尼姑们怎么证明自己没有杀人? 任盈盈转述现场状况——这位姑奶奶可信么?谁来证明一下? …… …… 这样的问题想要多少有多少,归拢一下就是说,用推理的角度来看,武侠小说全是BUG,什么人也不可信,什么话也不可信。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几乎所有不利的证据全部清空,为第二步的脑补扫清障碍。
当然有的人可能会问,你怎么证明金庸的作品是单纯的武侠,没有推理的成分呢? 我说这个简单,有个笑傲江湖的著名BUG,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详见下面:
向问天赞道:“究竟人家是有道高僧,气度胸襟,何等不凡?与甚么伪君子、甚么真小人,那是全然不同了。”方证又道:“老衲却有一事不明,恒山派的两位师太,何以竟会在敝寺圆寂?”盈盈“啊”的一声尖叫,颤声道:“甚……甚么?定闲、定逸两……两位师太死了?” 方证道:“正是。她两位的遗体在寺中发见,推想她两位圆寂之时,正是众位江湖朋友进入敝寺的时刻。难道令狐公子未及约束属下,以致两位师太众寡不敌,命丧于斯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着一声长叹。 盈盈道:“这……这可真奇了。那日小女子在贵寺后殿与两位师太相见,蒙方丈大师慈悲,说道瞧在两位师太面上,放小女子离寺……”——三联版第二十七章
令狐冲叹道:“不知是谁下的毒手。两位师太身上并无伤痕,连如何丧命也不知道。” 盈盈道:“怎么没伤痕?我和爹爹、向叔叔在寺中见到两位师太的尸身,我曾解开她们衣服察看,见到二人心口都有一粒针孔大的红点,是被人用钢针刺死的。” 令狐冲“啊”的一声,跳了起来,道:“毒针?武林之中,有谁是使毒针的?”盈盈摇头道:“爹爹和向叔叔见闻极广,可是他们也不知道。爹爹说,这针并非毒针,其实是件兵刃,刺人要害,致人死命,只是刺入定闲师太心口那一针略略偏斜了些。”——三联版第二十八章
拿出这两个片段,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来,任盈盈刚开始听到师太遇害时,是完全不知情的。三战后直接离寺,却又能说出师太们的死因,这是明显的异常,按推理故事来说,与认罪没有什么差别。很多人从这里出发,直接认定任盈盈是幕后黑手。
然而可惜的是,新修版对此又有了说法:
向问天赞道:“究竟人家是有道高僧,气度胸襟,何等不凡?与什么伪君子、什么真小人,那是全然不同了。” 方证又道:“老衲却有一事不明,恒山派的两位师太,何以竟会在敝寺圆寂?” 盈盈凄然道:“定闲、定逸两位师太慈和有德,突然圆寂,令人神伤……”——新修版第二十七章
盈盈又道:“小女子和两位师太分手之后,当天晚上便受嵩山派劫持,寡不敌众,为左先生的门下所擒,又给囚禁了数日,待得爹爹和向叔叔将我救出,众位江湖上的朋友却已进了少林寺。向叔叔和我父女三人,来到少林寺还不到半个时辰,也是刚发觉两位师太圆寂,却不知众人如何离去。” 方证说道:“如此说来,两位师太不是任先生和向右使所害了。”盈盈道:“两位师太于小女子有相救的大德,小女子只有感恩图报。倘若我爹爹和向叔叔遇上了两位师太,双方言语失和,小女子定当从中调解,决不会不加劝阻。”方证道:“那也说得是。”——新修版第二十七章
新修版不只是补完了BUG,甚至还追加了一段解释,由方证来下结论,认定不是任氏父女与向问天杀人。 同时也可以看出,哪怕是连载版完结之后,经历了三联版的整理,金庸的书中仍然存在着这种等级的BUG,要说金庸在武侠之外有写推理的能力或者兴致,明显都是荒谬的。 而一批读者总是拿着推理剧的分析方式来解读武侠剧,好比拿着读汉语拼音的方法来分析英语文章,能读对路数才见鬼。亲,make是啥意思呀?
然后是第二步,配合脑补进行重组 为何一定要脑补呢?因为第一步结束后,全书中所谓“可靠”的东西已经没有多少了,必须要通过脑补,才能将故事重新串联;同时脑补的过程,也可以行使自己对故事的解释权,帮助得出利于自己的结论。 这里的脑补至少也分几步,一是预设前提,二是模糊推理,三是滥用解释权。
先说预设前提。 比如最大的预设前提就是所有人都不可信,这也是武侠小说推理化的基础;还有的预设前提主张主角是政治动物,所以主角的行为也需要进一步解读,虽然我们通过整本小说下来,完全没看出一个整天寻死觅活的家伙,有什么搞政治的意愿或天赋;再有一种比较神奇的预设前提,比如那篇黑化任盈盈的十几万字长文,更是使用了骇人听闻的手法,先预设任盈盈为boss,再去各处搜罗罪证,可惜最后只是搞成了一个循环论证的笑话,而且这个循环论证都没有讲圆满,在书末思过崖一役还出现了巨大的bug。
接下来是模糊推理,就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来进行推理,不过也没办法,谁让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可靠的论据可用了呢。 这里我不想举太多例子来加以说明,因为这类文章在过程中几乎每一步都是模糊推理,聊举一个关于师太案的分析做例子吧:
*左冷禅的12个师弟里,几乎每个都有和五岳掌门一拼的实力。更有善于使用飞针的高手。而这位飞针高手,还有刺人胸口的恶劣记录。 “丁勉左手一扬,嗤的一声轻响,一丝银光电射而出。那银针正好射中心脏,立时气绝身亡。” 所以说,左冷禅杀二定的嫌疑,要远大于岳不群。几乎可以说是板上钉钉。*
我想问问,左冷禅的12个师弟都叫做啥,还有就是谁能帮忙论证一下十三太保里边到底有几个人能与一个五岳掌门单独放对,想用飞针杀掉两个师太到底需要多少个太保,命案现场嵩山派有这么多人力资源吗? 总之,细究起来,槽点太多。
第三个是滥用解释权,因为哪怕脑补了许多,也未必能与原文完整契合,这时候使用解释权就是杀手锏了。 很抱歉,还是得用那位才女的天涯长文作为批判对象了,这篇文章实在太有代表性。(星号内为引用部分)
*【绿竹翁的声音又从竹丛中传了出来:“这位朋友,为何哭泣?” 令狐冲道:“晚辈自伤身世,又想起撰作此曲的两位前辈之死,不禁失态,打扰老先生了。”说着转身便行。 绿竹翁道:“小朋友,我有几句话请教,请进来谈谈如何?”】 可能看到这里大家就有疑问了,如果任盈盈她们想要留住令狐冲,为何刚才众人要走时不留他?如果刚才令狐冲跟着众人一起走了,岂不失去了一次邀请他进来的机会。 这就是所谓做事的手段,明明苦心积虑的想谋取,却必须做的了无痕迹,滴水不漏,表面看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凡事因势利导,才不会引人怀疑,其所谓深藏不露。 试想如果急于求成,刚才当着众人的面,邀请令狐冲一人,既显得突兀,也不符合常情,谋夺之意立见,便让人起了防备心。既然盯上了他必跑不了,即使他今天走了,日后定有借口再请他入瓮。*
这就是解释权的运用了,你不管怎么做都没有用,只要给你往别有用心上边去解释,你就跑不了。
*更要注意的是,师娘是用匕首自杀的,且不说师娘被绑架以后,那里来的匕首。翻遍全书,也没有说师娘平时使用匕首,师娘平时都是使长剑,带个匕首干什么?而任盈盈倒是惯用短剑,比如在聚歼一章中,任盈盈杀游迅就是用短剑,而且也是正中胸口: 左手一挥,短剑脱手飞出,噗的一声,从游迅胸口插入,这一生奸猾的“滑不留手”游迅登时毙命。短剑和匕首本来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短剑通常稍长一些而已,不过既然刺入胸口,令狐冲自然也没有办法知道有多长,就算拔出来,那种东西说是短剑或是匕首也都说得过去。总而言之,书中并没有说师娘平时有携带短剑和匕首的习惯,而任盈盈有。所以以上各种情况,我们基本可以确认,师娘之死的真实原因是被任盈盈杀害。*
现在咱刚知道,原来匕首和短剑是一样物事……这解释忒强大了,连旁白都被无视了。
综上,实际上脑补的方法还有许多,这类文章也有很多,鄙人手懒,不再一一罗列,各式方法大同小异,能说的多提,不能说的糊弄过去,如是而已。
上边说完这类分析文的制造工艺,再说一下对抗方法。
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金书的武侠小说定位,拒绝过度解读,拒绝推理化解读。推理化是希望抹消故事中提供的线索与结论,令故事陷入一种混沌状态,以便浑水摸鱼。只要将解读的范围限制在武侠范围内,其结论其实是相当明晰的。
再有就是坚持理性思考。举个例子,原书中的某个事件A,分析文通过推理化将其结论B的支持程度削弱,同时提出了结论C,并加以大力渲染,说的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不由不信。但实际上呢,可能即便经过削弱,B的可能性仍然远大于C,B对于整个故事的和谐性同样远大于C。这些情况下,根据休谟公理和奥卡姆剃刀,我们还是能够轻易找到该类分析文的破绽。
最后,99%的该类分析文,在推理化之后,作者不可能成功驾驭重组过程,只要看清楚哪里使用了模糊推理,哪里滥用了情节解释,这部分多半就是其破绽所在,仔细一想即可实现论破,使各种诡辩无所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