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hriszh 于 2011-5-5 11:00 编辑
前两天,彼得·杰克逊回应了詹姆斯·卡梅隆关于电影应该从每秒24帧向每秒48帧甚至每秒60帧发展的观点,表示他正在拍摄的两部《霍比特人》都将采用每秒48帧的技术拍摄,并希望到上映的时候全球会有超过1万块银幕有播放每秒48帧电影的能力。两位电影技术大神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去,看来48帧这个技术或者说概念将在3D浪潮之后再次席卷而来,改变未来电影的面貌。
那么,到底这“每秒48帧”是什么意思?比90多年来拍电影沿用的“每秒24帧”有何不同?会为电影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又面临着哪些困难?且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免得跟不上潮流的发展吧。
什么叫“帧”?
我们都知道,电影是依靠人类的视觉暂留现象而发展起来的艺术。以前的拉洋片就是让纸片上的渐变图案在你眼前快速掠过,你看起来就感觉画面动起来了。在电影里,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做一“帧”(Frame),而研究表明,只要达到每秒24帧,人们的眼睛就会被欺骗,以为看到的是运动的画面。动态的画面则按每秒钟显示多少帧来衡量,这就是所谓的“每秒帧速率”(fps)。
电影为什么要制订成24帧标准而不是更高?
90多年前,电影工作者发现只要达到每秒24帧的速率,就能形成动态的影像,1927年的电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堪称是确定了这一标准的影片。如果把这个速率提高,那么拍摄电影需要用的胶片以及播放电影的成本都会增加——如果提高到每秒48帧画面,就意味着要采用比每秒24帧多一倍的胶片。那时候的影片里几乎没有大动态、高速度移动的画面,也没有CG电脑特效镜头,每秒24帧完全足以满足电影工作者以及观众。因此,电影这种形式就以每秒24帧的格式确定了下来,后来更出现了戈达尔“电影是每秒24帧的真相”的名言,24帧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彼得·杰克逊说:“在有声电影刚刚出现的时候,电影人选择每秒24帧的速率是为了技术上的要求。我猜想24FPS是获得清晰音轨的最低速度。而那时35mm胶片那么昂贵,大家只能选择尽可能慢的帧速,来保证制作成本。因此,我们就这样在24FPS下度过了90年。这并不是因为24FPS能给我们带来最佳的效果,而仅仅是因为那是1927年前后能提供可接受效果的最便宜选择。”
24帧的电影有什么问题?
有人说,我已经看过几千部电影了,也没觉得每秒24帧有什么问题啊。但正像彼得·杰克逊所说的“其实这样的影片中每一帧都会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运动的镜头中。如果电影镜头快速摇移,图像就会有抖动(judder)或者频闪(strobe)。”我建议你找来有高速运动镜头的电影来注意看一下(例如《谍影重重2》或者《变形金刚》),你会发现快速的动作场面往往让你看不清人物动作;而快速的移镜头也会让观众产生晕眩感——这种感觉就是因为看不清画面而引起的。
48帧、60帧与24帧的区别
24帧真的不行么?我们可以看看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电脑、游戏等行业中,每秒24帧早已成为了一个阻碍而不是标准。如今随便一台LCD显示器都能达到60Hz的刷新率,也就是说,它能以每秒60帧画面的速率刷新率来显示画面,如果低于60Hz,你就会觉得电脑画面闪动、有残像,容易眼疲劳。而现在的显示器以及电视都在推行120Hz的刷新率了,它们都可以通过帧插值(这个下面会提到)的技术让画面变得更加平滑稳定。下面我们用几个小动态画面来直观地为你呈现不同帧率的不同视觉感受。
每秒15帧,我们能感到方块的运动不连续,有残像
每秒30帧,已经相当顺畅了
每秒60帧,几乎看不到方块运动的轨迹,极其平滑流畅
我们可以看到,每秒60帧的画面看起来非常舒服,而每秒15帧则几乎无法忍受。但拍电影为什么必须要24、48、60这样的帧数呢?因为如果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升级改造,最好就是设计为原有每秒24帧的倍数,这样只要调整播放的速度(例如48帧是2倍速、60帧就是2.5倍速),就能保证画面放出来是正常的。如果设计成比如49帧,那么就很难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正常播放。
彼得·杰克逊在谈到每秒48帧电影技术时说:“以每秒48帧的频率来拍摄和放映电影会非常有助于摆脱这些问题。它会让电影看起来更逼真,观看起来也更轻松,尤其是在3D电影方面。最近几个月,我们一直长时间的看着以48帧拍摄《霍比特人》的测试片和样片,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看着3D画面却不觉得眼睛疲劳。那画面看起来真棒,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此了。到这个地步,再看其他电影,感觉就很原始粗糙了。周日的时候,我在影院看了部新片,结果一直被抖动的摇镜头和模糊的画面感所困扰。我们被每秒48帧惯坏了!”
更多内容请参考 http://news.mtime.com/2011/04/13/1456277.html
LZ有空在这里质疑别人的感官,不如先去google一下,再去检查一下自己的感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