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宇宙”的本质,是形成系列化
如果没有“封神宇宙”这个由动画观众为它创造的高起点,《姜子牙》的票房或许不会大起大落,市场对它的评价也不会过分两极化。但是,从票房方面考虑,《姜子牙》捆绑“封神宇宙”或许是其最好的营销方式。这种承袭自好莱坞“电影宇宙”的概念,在《姜子牙》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电影宇宙”指的是一种具有多维多元次的人物框架和剧情故事来共享或构建形成统一世界观的电影概念。独特的世界观、无限延伸的故事体系和庞杂的人物关系,都是电影宇宙得以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
树立起“电影宇宙”这个概念的漫威英雄系列电影,将曾经属于不同漫画世界观的超级英雄故事进行重新演绎,将他们不断揉入到漫威电影宇宙的世界中。

漫威英雄系列电影的成功,除了基于好莱坞电影工业化流程的制作模式外,还有两个特点。
一、多元化的英雄角色塑造,这些超级英雄角色的成功,也捧红了大量演员。
二、从一开始就进行了长期的内容规划,以保证形成系列化的电影故事能够延续下去。
即使这么多年来漫威影业无法保证每部电影都有稳定的故事水准,且主线剧情屡屡被粉丝吐槽,但是这个电影系列的成功让世人看到了“电影宇宙”在商业方面的巨大优势——能够彻底放大作品的商业属性。即使在很多好莱坞大佬们眼中,漫威英雄系列电影处于鄙视链底端,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一系列电影十多年来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票房和观众,也引发了其他电影公司的跟风,“DC宇宙”、“黑暗宇宙”、“怪物宇宙”、“怪兽宇宙”纷纷登场。
2008年至今,漫威电影宇宙总共推出了24部电影(包括索尼《蜘蛛侠》《毒液》),为全世界影迷塑造了风格各异且独具个性的超级英雄,全球总票房也早已突破了200亿美元。

在好莱坞,《星球大战》《哈利·波特》这类讲述发生在同一个世界里剧情连贯,且角色相对固定的系列化作品并不等同于“电影宇宙”。但是从商业角度来说,《星球大战》《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和“漫威宇宙”“DC宇宙”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依靠好莱坞顶级的影视工业制作水平,开创一个独立的电影系列,且以成功的前作巩固后续作品的热度。也因此,在终端市场,但凡能够形成系列化的电影作品,都会被观众认为是“电影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