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1972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图文【中国古代各朝盔甲大全】 [复制链接]

帖子
424
精华
0
积分
335
金钱
3938
荣誉
12
人气
34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09:15: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41474157 于 2016-10-30 06:16 编辑


1. 商代青铜胄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实物甲胄来自商代,商代我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很发达,开始使用青铜胄和皮革做为防身装备。



商代穿戴假想图



2 商代后期青铜胄此套装备和之前基本相同,但是增加了青铜面具。关于面具有三种猜测一,盾饰,增加头部防御力二,覆面,用于死者装饰三,古代祭祀用品。四,古代崇拜的祭祀对象。


3 西周青铜甲胄(PS 胄:头盔)西周甲胄基本与商相同,但是开始使用青铜做为身甲覆盖身体,而不是商代的皮革覆盖。



西周青铜甲胄穿戴假想图



4 西周青铜甲与韦弁(biàn ),韨(fú)韦弁:古代礼冠之一。天子诸侯大夫兵事服饰。用熟皮制成,浅朱色,制如皮弁。韨:形似围裙,系在腰间,其长蔽膝,为跪拜时所用。以皮革涂朱或彩绘称韦韡,以丝绸绘织绣图称黻。诸侯纹火和山,天子纹龙图片中人物所穿的这两样是西周贵族,才能穿戴的防具。



5 髹(xiū)漆皮甲和皮胄这个时期人们的服装已经不是上衣下裳,而是被深衣所代替。带钩褩(bān)革(类似现在的皮带)和鞮(dī)(兽皮鞋 )也出现在这一时期。皮甲分为甲身,甲袖,甲裙三部分,甲片有弧度,并明显带有模具压过得痕迹,说明但是已经出现了类似现在的流水线作业方式。



东周髹(xiū)漆皮甲和皮胄穿戴假想图



6 东周髹(xiū)漆合甲和青铜胄髹漆合甲,是由多种皮质复合而成的合甲,是当时质地最坚硬的一类。图片的中的裤子和鞋子,是当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而来的样式。



7 东周铁甲和铁胄 铁甲胄在战国就有出现过,铁器早在商朝就有使用,但是当时只是陨铁,人们还没掌握人工冶炼铁的技术,直到春秋时期人们才有生铁冶炼技术名单是技术不成熟,成品很少见。此图参考秦国士兵样式,无出土完整文物可借鉴。



东周铁甲和铁胄穿戴假想图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强国。秦代的军戎服饰是至今资料最全 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要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的戎服,上自将军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裤,士卒腿上裹有行缠, 足穿靴或履。

8 秦军单片甲秦军军史的护具,使秦军种最简单最古老的护甲,也是秦兵马俑中最少的一种护甲类型。




9 秦军侧襟皮甲秦军将军的护具,属于当时秦国最先进的护甲。头戴绛(jiàng)帕:用厚实的织物折成的头饰,后汉书云: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帕,以表贵贱。将军为红色头饰。皮甲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




秦将军侧襟皮甲穿戴假想图




10 秦军侧襟皮甲(改)此款为秦军骑兵作战使用的骑士服,身体保护采用侧襟皮甲,但是深衣改短,方便士兵上下马。头戴轻便的皮冠。比较有特色的是腰间采用较短的铜带钩(皮带)。同时脚上不再穿履,而是使用了靴子。




11 秦军侧襟皮甲(改2)此套护甲为秦国普通兵种通用,一般配备给步兵,车兵。皮甲大体一样,多出两边的护肩。腿上多了绑腿,利于行军。




12 秦军侧襟长袖皮甲秦军弓弩手标准配备,长袖手背部的护甲片能将整个手覆盖起保护作用。同时皮甲的衣领改用高领保护脖子。其他与士兵甲一样。



13 秦军铁甲与铁胄历史上无实物流传下来,但是根据记载和秦始皇陵按照铁甲胄陪葬的石制模型来看秦朝已经出现少量成套的铁甲胄,但是没有形成量产。衣甲采用类似鱼鳞甲的甲片,约有300到600片组成。头盔采用更为合理的设计,下缘能起到保护颈部作用。




汉代自建立起,就长期处在于其他势力的战争中,因此军事装备因为战争需求取得长远的发展。除了使用皮甲以外,为了使用武器的进步,防具也开始铁器化。由于汉朝多以实物陪葬,所以出土实物较多。汉代以王莽新政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汉(又称西汉)的军戎服饰基本上沿袭秦制。铁兵器经过战国后期和秦代的发展,到西汉时已占主要地位。西汉铠甲全都是锻铁制成。汉代的戎服在整体上有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又称沙毂禅衣(即有绉纹的单衣)。军服上标出徽识在先秦时代已有制度。汉代的徽识,主要有章、幡和负羽三种。章的级别较低,主要为士 卒所佩带,章上一般要注明佩带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属部队,以便作战牺牲后识别。幡为武官所佩带,为右肩上斜披着帛做成的类似披肩的饰物。负羽则军官和士卒 都可使用。骑兵在汉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归功于马鞍、马镫的发明。




14 汉朝诸侯铁胄,金银饰铁甲此图为西汉齐王墓出土的实物绘制,为汉朝诸侯贵族战甲。汉朝男子衣服一般为曲裾(战国时的深衣),直裾。胄使用鱼鳞甲片编缀,内部有织物做衬提高佩戴的舒适度。铁甲也用鱼鳞片编缀,局部有一厘米的金银菱形片装饰。




皮带与秦相同,绢带有织物制成,用带钩西连系可用于携带武器。



15 汉代军队多使用玄甲,所谓玄甲就是黑漆的铁甲或者黑铁甲。此为军官和皇家卫队所使用的玄铁甲胄。衣服为缇直裾衣(就是电视剧汉朝羽翎卫的大红色衣服)。故皇家禁卫军也被称为缇骑。祒[tiáo]汉代一种裤腿很大的裤子。行缠(绑腿)材质采用皮质或织物。足下多用麻履。
头盔上插有缨饰。






这是真实出土的秦汉甲胄


16 帻[zé]冠筩[tǒng]袖甲帻是加了帽圈的巾;冠是区分身份等级的基本标志之一.冠下衬有介帻(一种头巾);武官戴武弁大冠,配平巾帻。筩袖甲:顾名思义,它是「桶状」而「带袖」,像是一袭现代的短袖套衫。该甲用两千多鱼鳞甲片编缀而成,因为带着短袖,可以连带保护士兵的上臂与腋下。骑兵专用的筩袖铠还附有「腿裙」,可以保护骑兵的腿部。

17 鹖[hé] 冠和玄铁甲鹖冠:用鹖羽(一种类似雉鸡的鸟的羽毛)作装饰的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鶡尾,竖左右,为鶡冠云。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出现,到汉代改良把羽毛插在头盔边上


汉代军队中的徽识根据史料记载汉代军队中使用章,幡,负羽三种徽识。

18 章:章上面记载佩戴者的名字,所属部队等资料,便于牺牲后识别身份。但是一般士兵不可能有着待遇,汉军的基层军官所佩戴。

19 幡:资料记载是做为一般指挥军官标记而佩戴,也有记载说是做为信使或传令官所佩戴的标示。

20 负羽:汉代的文献中时常提到负羽一词,但是没有具体的介绍。具体作用不明,什么人使用也不清楚。因为前线作战基层的军官不可能使用这么明显的标志来吸引仇恨,带这个等于说我是头头,向我开炮。但是日本战国时期有类似负羽,用作战场与大本营之间的传令官佩戴。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斗争,引发了残酷的大混战。经过 长期兼并,司马氏在灭吴后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晋惠帝时又爆发了“八王之乱”,出现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虽然促使战 略战术得到发展,但给社会经济生产造成的破坏却极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装备方面与汉代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进步。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战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 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领,但也有盘圆领。裤则为大口裤。东晋与西晋相比较裤脚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裤。冠饰主要有武冠、鹖 冠、却敌冠、樊哙冠、帻、幅布和帢等。军人一般都穿圆头靴,靴尖不起翘。铠甲和戎服外均束带。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 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 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21 屋山帻和筩袖铠该甲胄是魏晋时期骑兵装备,在汉代的制式基础上有一些改进。褶服:图中为其一种样式,短至两胯,紧身小袖**直领的样式,始与左衽胡服,后改右衽。靴子:皮制的圆头靴,军人标准样式。屋山帻:就是介帻,是一种长耳的裹发巾,流行于汉魏,即后来被成为进贤冠。筩袖铠还是沿用汉代的样式,在东汉末年发明了“百炼钢”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所以这个时期的铠甲采用的钢片编成,大幅增加了铠甲的防护力。这时期出现一般弓弩射不穿的防矢甲。只是制作费时又花钱,只有王公贵族才穿戴得起,直到南北朝时才逐渐普遍流行于军队中。皮革:须知革是经过鞘制的熟牛皮,不是任何皮都能称为革的。将皮鞘制成革,是因为生皮(未经鞘制加工的皮)易腐且久放有臭味,不易使用,故而用熟皮,即革,一般是用熟牛皮,称作“韦”。



22铁胄筩袖铠穿戴假想图



南北朝时期的武器装备生产发 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铠甲方面,不但种类多样,而且质量和制造技术也很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当铠,“两当,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保护头部的有 兜鍪、胄、盔等。南北朝时期,很多帝王都是胡人、羯人,其军队也以胡人为主,他们的服饰文化被带进了中原地区,因此南北朝时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仅样式 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饰,而且因武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饰上有了更明显的区别。裲裆衫是当时最突出的,武官在裲裆衫外披上与两当甲形制完全相同的布 制或革制两当,作为武官的公事制服,一直使用到唐代。短袖襦也是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的戎服,小袖口,前开襟,大翻领,单、棉都有。戎服裤基本沿袭东晋样式, 一般是大口裤,裤脚在膝下用带扎住。冠饰以平巾帻、帽为普遍。

23 罩甲首铠和两当甲两当甲:是南北朝时期军队中应用最广泛,最常见的形制. 短袖褥:当时主要使用的戎服,脱胎于胡服,小袖口,有左,右和前开襟,大翻领等样式. 罩甲首铠:头盔,使用鱼鳞铁甲片编缀,缚于额前,只起到保护前额的作用为一般士兵所配置.





24 铁胄明光甲明光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将校标准装备一直到唐末.褥袍穿在铠甲内,衣长至膝,有棉织长袖做为冬季保暖.明光甲最主要的特征是胸前、背后大型圆形或椭圆形甲板,这种甲板经过打磨,在阳光下有耀眼的反光,就好像一面镜子。而汉代镜子上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套话,明光甲因此得名。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铁胄:这个时期的胄叫做兜鍪(móu),由铁胄架附以铁片而成,前额有尖锐突出的冲角.头盔下部两侧有铁甲片编缀的多重防护


明光甲穿戴假想图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代之后又一个短命的,但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由 于建国时间短,在没有完成各种政治经济变革之前就已被推翻,因此很多方面还基本沿袭着南北朝的旧制,军戎服饰也是如此。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 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 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本图 为隋代武士复原图。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25 隋代平巾帻和两档铠平巾帻: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以哪个时期的平巾帻演化而成的一种小冠,用笄(jī)固定在发髻中,至隋代冠体变大许多。两档铠:材料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比较常见的则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甲片,以便于俯仰活动。为了防止金属甲片磨损肌肤,武士在穿着两裆铠时,里面还常衬有一件厚实的裲裆衫。裲裆衫也可以不穿铠甲,作为武官服饰沿用。靴子:乌皮六合薛,由六块染黑的皮革制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时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饰比过去历代更为完备,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围是朝廷九品以上的 文武官员。武官的专门戎服为缺胯衫,绣有各种纹饰。士兵的戎服用两种,一种是盘领窄袍,另一种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没有绣纹饰,头戴折上巾,唐代称幞 头,晚唐时幞头已变成无须系裹,随时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还时兴在幞头外包一块红色或白色的罗帕。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 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 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 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
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唐后期出现了一种“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圆型围于腰间,其作用是为了防 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唐代武将好穿长勒短勒乌皮靴,靴头尖而起翘。但着朝服、常服时也穿鞋头有云头装饰的履或麻鞋。

26 唐朝明光铠(现代复原的一套明光铠介绍)唐朝的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士兵总数的60%。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起前面说过的汉代军队着甲比例,还是有很大进步的。明光铠被认为是最好的盔甲,唐朝是明光铠的全盛时期。头盔:左右和后面缀方型圆头扎甲;内用黑色牛皮打底,红色麂皮绒衬里。两侧有皮质护颊。护肩:吞肩是唐代铠甲的特点之一,起到防御和震慑作用。兽头以麒麟为原形创作雕刻成型,造型凶恶,怒目圆睁。镀金之后更显其霸气,使整个盔甲拥有正气之色。吞口下缀方型圆头甲片护住臂部。衬牛皮,铆接。 身甲:全身2800余片镀金甲片,以铁环编缀连接.前后甲身用黄牛考皮铆接,内衬红色麂皮绒。前身甲缀有以麒麟为原形的金腹兽,用以护住腹部和卡扣腰带。


唐代明光铠穿戴假想图



27 唐朝绢甲绢甲:有的是用绢帛制成,有的是用绢帛,皮革和局部的金属甲片混合制成.改变传统的
身甲形制,将身甲整体化,属于唐代自己的风格,对后世制甲影响深远.缺胯袍:属于直据,是左右开衩式的长袍.靴子:云头乌皮薛,鞋头饰有云纹,在古代绘画中常出现. 兜鍪:就是头盔,左右两侧向上翻起,是唐典型的制式. 半臂(背子):上半部分 半袖衫后背披风的服饰。



28 风翅兜鍪和山文甲安史之乱后,唐军开始重新注重甲胄的实用价值,在绢甲的形制上重新开始使用金属片编缀.护肩下开始重新装披膊.风翅兜鍪:晚唐开始出现在兜鍪两耳处使用凤翅装饰,与兜鍪德脊架合围一体形式成兜架,兜架由花纹装饰,兜体附在兜架内. 兽面护腹甲:晚唐时期胸腹部的圆形护甲片演变成兽首虎吞等形象。实物先藏于日本护国寺甲身:晚唐大部分铠甲使用经过绢甲改良后的形制,胸前两块“明光板”已经被山文甲或细鳞等小甲片所代替。山文甲是一种结构复杂精细的甲片。目前没有具体的制作方法流传下来。



29 兜鍪与步兵甲兜鍪:由十二块铁片铆接在一起,兜顶部有铁珠。可以将士兵整个头和颈部包裹起来只露出面部。步兵甲:该甲前开襟,左襟压在右襟上。前后左右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件完整的甲衣。与西藏传世的铁甲实物很相似。胸前的两片明光甲圆护片说明是唐军制式。




30 五代十国时期的兜鍪山文甲基本和晚唐的相似,不做详细介绍。但是这个时期的抱肚包裹的范围更大,上缘到达胸下位置,除了固定束甲之外也能起保暖作用。
服装上的纹理也变成用来表示军中身份高低的一种标示。


31 翻耳兜鍪细鳞甲肩甲:保护项部的护项被取消,采用肩巾,防尘暴暖,减少身体与甲片的摩擦。细鳞甲:后背部分采用铁甲片编缀,前胸部分使用绢帛制成。另外在腹部增加一块单独的圆形腹甲片,由束甲绊和腰带固定。





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 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奉为宋室治军的家法而代代相传,一开始颇有成效,但经过后来几位庸帝的滥意发挥,使宋军出现了冗兵、积弱和对外战争 每战必败的严重局面。公元1127年,北宋皇朝终于被迫逃亡。南渡之后,南朝小朝廷一直处于孱弱状态,根本无心顾及军备生产,铠甲制造处于落后停滞状态。 造成铠甲停滞的另一原因,是火药的发明。南宋时火药的杀伤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铠甲在战争中的防御作用越来越小,尽管以后还使用了数百年,但它已不象以前那 样受到重视了。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基础上经过改变形成的。宋朝的军队有禁军和厢军两大部分,禁军是皇家正规军,厢军是地方州县军,这两种军队的戎服具有 一定的差别。禁军九品以上的将校军官,通常有三种服饰:朝服、公服和时服。朝服和公服的用途与唐代相同,时服是皇帝每年按季节不同,赏赐给近侍和文武官员 的时令服饰。宋代军队的普通士兵作战时只有衣甲,头上戴的是皮莅子。



32 宋代凤翅兜鍪乌锥甲胸背腹腿连成一体,再上覆批膊,戴上凤翅兜鍪。凤翅兜鍪:两耳部有凤翅饰,整体花纹更为精细。其披垂下来可以覆盖半个多肩部,用系带在额下,可以起保护作用。护臂:由漆皮皮甲制成。乌锥甲:整体有类似乌锥片甲编缀,该甲将腿裙与前胸连为一体,推裙下缘有锦锻打褶做的装饰。

33 宋代凤翅兜朱漆山字甲绣衫:铠甲外面再穿罩上一件袍服。很宽大,大口袖没有扣,绣衫背后有纹多为猛兽用来区分各路军队。朱漆山字甲:与前代的基本相同,有两膊和胸背部组成。采用十字形甲片编缀而成。两肩处增加兽首装饰。护臂:前沿增加手甲。

34 黑漆顺水山字甲该甲背,腰,腿连为一体,胸甲单独为一片,由山字甲片编缀,由织锦做包边,再用铜钉钉铆,由毛皮及织物做内衬。胸甲领口处钉有吊带连接兽首形护腹甲片。

35 铜盔金漆铁甲铜盔:分为三大片和两小片组成。三大片保护头后侧和两侧,而两小片用于系束锷下保护两侧面颊。铁甲:肩处取消了兽首装饰,前胸开襟处有精致装饰金属扣。身甲比之前的铠甲要简化,取消了兽首的护腹等装置。



36 笠子与铁甲 (背嵬军标准配置)此为南宋军队一般士兵的标准配置。笠子:毛毡或皮制,为宋代普通士卒所戴军帽束甲绊:由帛带制成的束甲绊。护臂:皮革制成的护臂,用帛带系束。帛带:用帛带制成的腰带。行缠:由帛带制成,方便士兵行动而缚束裤角的绑带。鞋子:由棉麻等编织成的普通鞋子。铁甲:由一般铁甲片编缀而成,较轻便。
背嵬军标准配置为布人甲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 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型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柘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背嵬军卒穿戴假想图



37 辽国黑漆甲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已使用了铁甲,辽朝的戎服分为两类,一类为契丹服,一类为汉服。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 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 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 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38 金国黄茸军铁甲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 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39 西夏鎏金铜甲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





元朝能东征西讨,依靠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蒙古主力军全部是骑兵,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而且还配有火器,尤为突出的是甲 胄。甲身全部用网甲制成,外表用铜铁丝缀满甲片,内层用牛皮为衬,制作十分精巧。元代的戎服在建国之初无论将帅士兵,只有本民族的服饰——质孙服。蒙古式 戎服的冠是帽和笠。蒙古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争取汉族上层人士、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支持,在各方面都遵行汉法。定都北京后,朝廷制定百官的礼服、公 服,大都采用汉制。公服与宋代相同,武士的戎服是唐宋形成的式样。平时一般都穿靴。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 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 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 “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41 元远征军配置,铁胄铁网漆皮甲



42 元铁胄布面甲


简单介绍下布面甲:使用布帛作为甲衣的表面,外面钉有甲泡。要害部位内缀铁甲片,棉布做衬。形成为外开襟长跑式铠甲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使元朝的统治走向了崩溃。明朝建立之 初就重视发展军工生产,提高火器和铠甲制造的水平,不断加强国防力量。明代的甲胄绝大多数是用钢铁制造的,技术十分先进,种类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历史 上最完备的,而军戎服饰的等级差别也最明显。武官九品以上有四种官服:朝服、公服、常服和赐服。除常服使用较普遍外,其余三种都属于宫廷服饰,不属戎服范 围。穿常服时要戴乌纱帽,常服和赐服虽也不属于戎服范围,但常服作为武官的品级制度经常要穿戴。明代军人在穿戎服时,即可戴盔甲,又可戴巾、帽、冠。帽为 红笠军帽。冠有忠静冠、小冠等。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 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 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明代的下级军人一般只能穿履,而不能穿靴。

43 金漆山文甲





44 紫花罩甲图为明代高级将领军装铁盔:盔顶插有翎羽和小旗子。头盔的顿项部分采用三片下垂的样式。罩甲:出现在明武宗正德年间,后来百姓开始效仿该种款式制成面罩衣,于是明1521年下诏禁止普通军民穿紫花罩甲,除了皇家使用的颜色以外其他颜色可以随意使用。看来此款式在明朝也很拉风。蟒袍:明代武官制服中的一品赐服。卡簧腰带:束带的卡簧装置是明代发明,没有带尾外观整体很整洁。短靿(yào)靴:明代军人多数穿短靿靴,有皮制和缎制两种腿裙:使用短罩甲而穿,由小鱼鳞甲片编缀,是将校军官所配置。罩甲:类似现代的坎肩,由小鱼鳞甲片编缀。罩甲两侧用皮带另外安装有编缀铁甲片的袖子形成长长的护臂,护臂在小臂内侧用纽扣系束。罩甲有两类,短的士兵军官都可以穿,长的只有士兵可以穿。



紫花罩甲穿戴假想图





45 锁子甲锁子甲的环形铁编缀密度大,且相对大甲片重量轻,柔韧性好等特点,锁子甲是冷兵器时代最优秀的铠甲形制。由于其材质构造与外观的奇异,可称是真正意义上的“铁布衫”。锁子甲从早期进入中国西域地区至最终传入中原。用细小的铁环相套,形成一件连头套的长衣,罩在贴身的衣物外面。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担,可以有效的防护刀剑枪矛等利器的攻击,主要的作用还有对弓弩的防御,但威尔士长弓和中国连弩等强悍的弓弩还是可以侵彻贯穿锁子甲。最大缺点是柔软,锋利的剑猛地刺过来,就很难抵挡,如果是流星锤、狼牙棒这些重型武器大力砸下来,锁子甲就失效了。制作相当复杂繁琐,造价高昂。一般来讲,铁环越细小防护性能越好,每个铁环都要焊接相连,工作量可想而知。





46 布面甲由于火器盛行,明朝开始使用棉布做表里内衬铁甲片的布面甲。于中国明代末期时,取代鱼鳞甲,被广泛使用。不像一般的铁铠,布面甲是软的,使用七至八公斤的棉花,浸湿后踏实,重复几次晒干后,镶嵌铁片,并用铜钉固定而成。布面甲具有一定的防寒功能,适合中国北方士兵使用,厚实的布料里密嵌著铁甲叶,对刀剑或是火枪都有不俗的防护能力。


上面的布面甲就是明代关宁军的基本配置



47 明代 兵,士罩甲该甲为布制,表面钉有甲泡,中间不衬甲片,是普通士兵所穿。后来形制演变成百姓的日常服装。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已有 2 人评分金钱 人气 收起 理由
kxgtcqjd001 + 1 科普神贴,楼主辛苦
peijian + 20 + 1 狂拽炫酷吊炸天

总评分: 金钱 + 20  人气 +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24
精华
0
积分
335
金钱
3938
荣誉
12
人气
34
评议
0
沙发
发表于 2016-10-30 09:16:0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41474157 于 2016-11-9 17:45 编辑

补发一些服饰相对考究的影视剧照片。

《东周列国志》,这部剧服饰还算考究,剧情也不错,配乐很棒。






《荆轲刺秦王》,服饰算考究,剧情嘛太“话剧”了



嬴政和王翦



《大秦帝国》,讲述秦国如何用严苛峻法从愚昧变成野蛮的过程。附和当今主旋律的献媚之作。服装还算考究。







《贞观之治》这部剧的服饰很考究,剧情也不错,不矫情,不穿越,比较“正剧”。最大的遗憾是配乐太烂了,这部剧的配乐简直没有常识,里面很多“琵琶”声音竟然是“古琴”弹出来的,而且一说到“胡乐”全是“阿拉伯音乐”,要知道史实上唐代流行的不是“阿拉伯音乐”是“西域大曲”或者“龟兹乐”和“高昌乐”。最后的争高句丽,变成了征草原,不合史实。

李世民


李靖






补充唐朝“武弁服”












敦煌唐代武士塑像:






这种“凤翅兜鍪”是在晚唐时期才出现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860
精华
0
积分
2444
金钱
6388
荣誉
0
人气
129
评议
0
板凳
发表于 2016-10-30 12:02:38 |只看该作者
看样子很详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24
精华
0
积分
335
金钱
3938
荣誉
12
人气
34
评议
0
地板
发表于 2016-10-30 13:24:09 |只看该作者
小百科一下,中国在宋朝以前是没有椅子和桌子的,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放个“几”。宋朝才有了椅子和桌子。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0
精华
0
积分
40
金钱
334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5#
发表于 2016-10-30 16:00:07 |只看该作者
最后那几张文官图,帽子上是眼睛?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4030
精华
0
积分
22240
金钱
45062
荣誉
22
人气
46
评议
0
6#
发表于 2016-10-31 11:18:47 |只看该作者
这些内容好像是本书里的吧?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609
精华
0
积分
325
金钱
5979
荣誉
1
人气
101
评议
0
7#
发表于 2016-10-31 15:29:20 |只看该作者
历史知识普及贴,辛苦了,大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97
精华
0
积分
210
金钱
3349
荣誉
1
人气
10
评议
0
8#
发表于 2016-10-31 17:03:39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这真是比较不错的教材啊。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5-13 13:34 , Processed in 0.39566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