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几年PC市场需求愈来愈疲软,再加上Intel专注挤牙膏好多年,好多消费者发出“我的XXXX还能战五年”的怒吼,而XXXX中被点名较多的必然有E3 1230 V1(包括V2、V3)、2500K之类的CPU。其中,2500K作为Intel一代经典SNB架构的代表,其架构是优秀的,性能是强悍的,然而2500K毕竟已经上市5年多了(真的是战5年啊),在5年的时间里,哪怕是挤牙膏,也有可能量变积累成质变,辣么,2500K面对最新Skylake架构的I5 6600K,究竟还能不能一战?下面,就让撸主带领大家一起看看吧。 其实2500K辣么老的U,撸主手里早都没有了,正巧同事的机子电源BOOM(某马省电王600)了,让我帮他收拾收拾。在等待新电源到货的过程中,本人发现这货的主机居然是2500K的U,便拆下来和本人的6600K进行了一番跨时代的虐(P)恋(K)。 两颗U放一起看着还很像,不过内核早已物是人非,从2500K-6600K所经历的,不仅仅是32nm-14nm的制程进步,还有各种架构、指令集的进步,当然,还有一个被独显党所不屑的——核显进步(对游戏党并没什么卵用)。 
背面,1151和1155表面只有4个针脚的差距,但实际上却差了万水千山——万水千山总是情,你说英特坑不坑? 
2500K-6600K进步的不仅仅是CPU,主板及芯片组进步也是很大的,Z170提供20条PCIE 3.0总线,支持DDR4(1.2V)和DDR3L(1.35V)内存,原生支持多达3个SATA Express接口,支持M.2 SSD接口,原生支持USB 3.0接口。 下图为华硕Z170-AR,购于某二手论坛玩家手中。 
反观2500K当年的御用主板P67,USB3.0不是原生,SATA3.0也只有2个,PCIE总线还是2.0,至于M.2神马的,那更是木有了。当然,那时候的主板价格比现在还是要便宜不少,1000元就能买到偏高端的P67,而现在,1000元只能买到中端级的Z170。 下图为技嘉 P67A-UD3P B2版,当年400大洋从某宝淘的工包货,当时B3版要1500多,B2版唯一的缺陷是,4个SATA2.0接口不能用,只有2个SATA3.0接口能用,但对一般玩家也够用了。 
再一个大的进步就是内存了,从SNB到Skylake,内存也从DDR3发展到了DDR4(尽管Z170也有支持DDR3的,但那毕竟不是主流),DDR4相对DDR3,电压降低,频率提升,带宽提升。 下图左侧为芝奇Trident Z DDR4 3200 8GX2,右侧为十铨DDR3 1600 4GX2。 
背面 
抛开马甲不说,猛一看,其实DDR4和DDR3外观也没啥区别。 


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金手指就有明显区别,DDR4的金手指多而密集,并且两端并不是直的,带有一定的弧度,而DDR3内存的金手指相对稀疏,金手指处的PCB也是直的。 
芝奇Trident Z DDR4 3200 8GX2上机照。 
十铨DDR3 1600 4GX2上机照。 
下面开始对比测试,测试所用配件如下: 
两套平台准备就绪。 
细看做工,貌似5年前的P67做工还要更好一些。 
除了上面的配件不同外,其他配件都是公用的,如显卡,微星的GTX1080 GAMING X 8G。 

有背板有信仰。 
RGB信仰灯。 
散热器统一为利民TS120,其他诸如电源之类的配件对整机性能影响不大,就不逐一介绍了。 
先看软件截图,对于SNB和Skylake的带K CPU来说,超到4.5G都是很容易的,所以我们统一都超频到4.5G。对于内存来说,芝奇DDR4 3200的频率正好是十铨DDR3 1600的2倍,虽然内存频率差一点对整机性能影响不是很大,但当频率差距到达一定程度时,还是对性能有较大影响的。 
开始测试,CPU-Z自带的测试软件,可以看出,超到4.5G的2500K还没有默频的6600K性能高呢(下图上为6600K,下为2500K,以下皆同)。 
Superπ,由于该软件对指令集并不敏感,所以两套平台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国际象棋,6600K平台高出2500K 1000多分。 
CINEBENCH R15,6600K平台领先2500K较多。 
AIDA 64内存带宽测试,可以看出,6600K平台的跑分非常强悍,高频DDR4的威力果然不同凡响。 
3Dmark FireStrike测试,无论是总分还是物理分,两套平台有不小的差距。 
3Dmark Time Spy,两套平台差距依然不小。 
VR测试,这个貌似只跟显卡有关,对CPU和内存等不是很敏感。 
游戏测试,热血无赖,分辨率设置为1920X1080。 
特效开到最高。 
测试结果,2500K平台落后6600K平台将近20FPS,这差距还是蛮大的。 
杀手5 赦免,分辨率设置为1920X1080 
特效开到最高。 
测试结果,2500K平台落后6600K平台17FPS,差距并不小。 
奇点灰烬,分辨率设置为1080,特效开到全高。 
测试结果,79.2FPS对56.7FPS,6600K平台完爆2500K平台。 
杀手6,分辨率设置为1080,特效开到全高。 
杀手6的Benchmark测试完成后,并不显示画面,而是在C盘的用户文件夹下生成了一个TXT文档,所有的结果数据都在这个文档里。可以看出,该游戏依然是6600K平台完爆2500K平台。 
古墓丽影10,分辨率设置为1080。 
特效开到全高。 
终于来了个对CPU、内存性能不敏感的游戏了,该游戏两套平台的差距很小,只有不到1FPS。 
功耗测试,没想到待机时2500K平台的功耗还要低于6600K平台(估计是6600K核显进步了,占的功耗大),但烤机时差距一下子出来了。 
温度测试,其实SNB架构是出了名的好超频、低温度(而且顶盖和核心之间还是钎焊哦),但没想到顶盖和核心之间采用硅脂连结的6600K更胜一筹,温度更低,看来14nm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测试汇总,孰优孰劣,大家自己对照着看吧,也不用我多费口舌了,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是两套平台之间的PK,不单单是CPU对CPU,因为新主板、新内存的进步也是很大的。 
总结: 由于AMD的不给力,Intel开启了挤牙膏之路。尽管如此,5年积累下来的量变还是很可观的,同频下,2500K平台已经远远被6600K平台甩到后面,“战五年”的说法,也失去了意义,下面再总结几句吧: CPU方面,2500K-6600K,制程从32nm提升到14nm,中间的架构隔了5代,指令集也增加了AVX2、FMA3、TSX等,通过对比评测来看,6600K对2500K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尽管现在某宝还有二手2500K出售,价格也比6600K低很多,但鉴于2500K老旧的架构平台和孱弱的性能,加之配套的主板都是二手洋垃圾,质量毫无保证,本人并不推荐购买。 主板和芯片组方面,P67-Z170,PCIE 2.0总线到3.0、第三方USB3.0到原生USB3.0、第三方SATA3.0到原生SATA3.0,还有P67所没有的DMI 3.0总线、M.2接口等等。 内存方面,DDR3-DDR4,更低的电压,更高的频率,更高的带宽,意味着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对于DDR3来说,3000MHz已经到头,而对DDR4来说,好戏才刚刚开始,随着制程的进步,DDR4 4000都不是啥难事。 总之,一分钱一分货,买新不买旧,如果玩家要配新机,还是选最新架构的平台吧。当然如果你手里还有老主板,并且觉得功能尚且够用,那么,买一颗老U升升级也不失为一种省钱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