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游侠NETSHOW论坛 游侠NETSHOW论坛 中华历史文化讨论区 琴弦上的武乡——鼓书
查看: 432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琴弦上的武乡——鼓书 [复制链接]

帖子
1
精华
0
积分
1
金钱
31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16:29: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为一名民俗爱好者,搜集各地民间艺术一直是我的必修课。近期,我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山西民俗已接近尾声。可我总觉得还差点什么,就像一个真正热爱旅行的人,不会甘心只逛常规景区,而更愿意去寻找和发现不为人知的美景一样,我希望寻找到一个鲜为人知的山西。带着这样的目标,我来到了山西武乡,探寻这里流传了一千七百多年、但并不为更多人知道的民间艺术——武乡鼓书。

   

    说到武乡鼓书,它还有一个挺不体面的起源——最初,武乡鼓书是“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借以乞食”。说白了就是叫花子讨饭用的。经过后来的不断演变,到了清代,便已形成六七人的规模,增加至七件乐器,并流传至今。
    听武乡当地的老人们说,武乡鼓书曾在抗战期间达到较高水平。那会儿,武乡的男女老少都参加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武乡的艺人也组织了盲人宣传队,在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不同唱腔,并编演了数百个新曲目,到各地宣传演出,为抗日救亡做贡献,受到了政府的多次嘉奖。

   

    最难能可贵的,是武乡鼓书一直都流传在民间,用方言表现,故也最有乡土气息,是山西大地上,最真实和敏感的神经末梢。然而,抗战时期的鼓书艺人,今已大多作古。当时的鼓书作品,多是口口相传,没有留下多少文献,更别提视频了。很多唱段都已失传。想来这也是武乡鼓书没有流传开来的重要原因吧。
    我很有幸,在山西武乡八路军文化园听到了纯正的武乡鼓书。这儿是一个以八路军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园区,每天最少有两场老艺人的鼓书表演,每逢节假日,他们还会加演两场。唱段多以赞美武乡、讲述八路军故事为内容,偶有民歌演唱。

   

    我去八路军文化园听书的当天,正好遇到了一队荷兰媒体的新闻记者在园区做采访。他们是以宣传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采访活动,将武乡鼓书作为一个重要板块涵盖到了里面。我想,这样民俗而且非常有意义的民间文化,将会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迟早有一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乡鼓书将会走出武乡,走到世界的面前。
    视频http://v.qq.com/page/y/5/n/y01604xb05n.html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
精华
0
积分
1
金钱
11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沙发
发表于 2015-7-28 21:22:24 |只看该作者
真的能知道武乡这个地方,鼓书也是一个窗口。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77
精华
0
积分
39
金钱
1391
荣誉
0
人气
1
评议
0
声望
1
板凳
发表于 2015-9-10 11:57:44 |只看该作者
楼主很用心,我看了颇有所触,如今对民俗的抢救发掘工作已刻不容缓,希望能将更多原生态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贴中的“战火硝烟染太行”,忆起小学时,小学组织看的第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太行山上》,确实震撼人心。  对山西此地,我首先想到的不是面食之国,也不是煤海。而是太行山地下长城,国之重器,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291
精华
0
积分
149
金钱
1195
荣誉
0
人气
33
评议
0
声望
762
地板
发表于 2017-3-7 18:19:46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8-5 02:17 , Processed in 0.63724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