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561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突击小队兵器历史介绍(德军篇下部) [复制链接]

帖子
683
精华
0
积分
396
金钱
7117
荣誉
5
人气
10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3:02: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wuya1227 于 2011-8-11 13:04 编辑

上部地址:http://game.ali213.net/thread-3649215-1-1.html

1、1号B坦克   2、SdKfz 223裝甲车    3、SdKfz 222裝甲車  4、2号坦克  5、美洲师SdKfz 234装甲车 6、1号防空炮 7、旋风防空炮
1号B坦克
1931年,德军中的一些将领如海因里希.古得里安等,意识到建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种轻型坦克来培训将来的装甲师作战人员。因此,在1932年德军向主要的公司提供了一种轻型坦克(5吨)的规格说明。设计者的主要经验来源于早期的一些“秘密”项目和与瑞典Lansverk公司的合作计划。
1933年,开始发展一种4——7吨的装甲车辆,为了不违反凡尔塞和约,计划被伪装为一种农用拖拉机的设计。通过竞争,Krupp公司的设计(LKA 1)被选中。该设计源于英国的MK.IV小型坦克底盘,德国在1932年从苏联秘密的得到了两辆该型坦克。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德国与苏联在苏联的卡马河附近密切的合作发展装甲车辆。苏联在1929年从英国购买了两辆MK.IV坦克,并以其为基础发展了T-27坦克。Krupp的设计又做了适当的修改,在1933年夏,生产了五辆LaS底盘用于测试。随后,为其安装了炮塔。
1933年德军重整军备时,急需一种结构简单, 造价低廉且适合训练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装甲部队进行训练并从中吸取经验。 德国埃森( Essen) 和克虏伯 (Krupp) 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了一种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车。此车受英国维克斯 (Vickers)六顿坦克影响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处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其型号为 Pzkpfw I Model A。改进后的Model B型推出后, 德国陆军部再次大批定购(2000)辆。至1935年10月,三个装备I号坦克的德军装甲师组建完毕。一号坦克是一种小型的双人坦克,即使以当时的观点去评价,它也无法符合最基本的坦克设计原则。车身装甲极薄,且有许多开口,缝隙和接合处,使得这种坦克很不经打。引擎的马力也不足且又采用连杆式减震系统,这又使得该型坦克的机动型不甚了了。由于车身尺寸被尽可能地缩小,使得乘员待在里面很不舒服。驾驶员由车旁边的舱门爬进去,而车长则从炮塔上方进入。由于在舱盖合上的情况下,车长的视野非常糟,故车长通常都要将半个身体完全暴露在外面,这是极其危险的。不过,大多数的一号B型坦克已用无线电联络,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当时许多国家的坦克之间都靠手势和旗语联络,甚至连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很多T-34/76坦克分队都是如此)。
在1934年2月的进一步测试中,改进了LKA 1(LaS)的设计,命名为PzKpfw I Ausf A,在4月投入了生产,并生产了15辆,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展示了这些坦克。1934年,一辆PzKpfw I Ausf A的样车卖给了匈牙利。1942年,匈牙利可能又购买了几辆用于训练。也有少量出口到芬兰。该坦克也装备了克罗地亚军队。
I号坦克首次在实战中登场是在1936——38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大约100辆(Ausf A/B)型坦克随“秃鹰军团”和佛朗戈的军队作战。但实战中发现它远非T-26和BT-5的对手。部分坦克被缴获,并改装了法国25mm火炮。在西班牙内战期间,I号坦克都装备的20mmBreda火炮,德军最高统帅部利用西班牙内战的机会测试它们的新武器和闪电战术。I号坦克经实战证明,它的装甲太薄,仅能防护一些轻武器,它装备的双管火炮也威力不足,无法与步兵部队对抗,在战斗中它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I号坦克的两种主要型号Ausf A(1934)和B(1936)在悬挂系统和发动机上有区别。在1935/36年,实验了在Ausf A上安装Kruup M601柴油发动机,但它提供的马力太小,最终没有能采用柴油发动机的计划。
从1938年末起,认识到I号坦克作为主战坦克以没有多少发展的潜力,开始改变发展方向为一种快速的侦察坦克和轻型步兵坦克。新发展的Ausf C和Ausf F几乎是全新的设计除了采用了少量的Ausf B的部件外。Ausf C(nA VK 601)从1942年末到1943年初仅生产了40(46)辆。Ausf D(nA VK 602)是Ausf C的改进型,生产数量也很有限。Ausf F(nA VK 1801)从1942年4月到1943年2月仅生产了30辆。1943年中,少量的Ausf C和Ausf F随第1和第2装甲师在东部前线进行了实战测试,后来在南斯拉夫服役。1944年,在诺曼底,大部分I号坦克损失已尽。Ausf C/D/F没有大规模生产。
在1939/40年,100辆Ausf A/B型的I号坦克被改装为载弹车。它们主要装备工程兵部队,参加了西线的闪击战,部分也参加了在苏联的战斗。基于I号坦克的变形车有装备了20mm高炮的Flakpanzer I(Sd.Kfz. 101),生产了24辆,装备第614高炮营的三个炮兵连,每连8辆,在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全部损失了。同Flakpanzer I一样,还有装备了15mm MG 151/15重机枪的变形车,在1943年的东线曾缴获到该型车。
I号坦克广泛的在波兰、西欧和非洲使用。在非洲的型号增加了过滤器,装备了改进的通风系统。非洲军团的第5轻装甲师把少量的I号坦克改装为了喷火坦克,装备便携式步兵火焰喷射器和机枪。
I号坦克是作为装甲师的轻型训练坦克并没有打算运用于实战,但实际上它一直被用于一些小规模战斗直到1942年。在1942年初,I号坦克退出一线部队,转入警察部队和反游击部队。没有炮塔的I号坦克被用于NSKK部队的训练,I号坦克的炮塔用于了大西洋防线等的防御工事。I号坦克为德国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以设计以后的更具威力的各型坦克。尽管I号坦克不是一个有效的战斗坦克,但它是一种优秀的训练坦克,到战争结束时大量的装甲兵都是通过它训练的,不少装甲兵都是驾驶它第一次参加战斗。
由于该型坦克的多种缺点,它很快在战争中被淘汰。大多被用去训练和改装成其他车型。较为成功的改装车型是一种I式指挥车。曾经有约200辆I号坦克被装上一门47mm反坦克炮,成为型自行反坦克炮。还有机少数的被装上了一们150mm的大口径榴弹炮。剩下的不是被改装成装甲指挥车就随机当弹药搬运车使用。事实证明,用I号坦克改装成的车辆大部分都不是很成功

2德制 Sd Kfz 223型通讯搜索车  
Sd.Kfz.223型通讯搜索车是Sd.Kfz.222型轮式装甲车的变型车,它沿用了Sd.Kfz.222的底盘和Sd.Kfz.221的机枪塔,并安装了一个可折叠式天线。是二战德军中性能比较优良的一种通讯车辆。其武器是装备了1挺7.92mmMG34机枪。而中国装备的则是1挺7.92mm MG13机枪。SdKfz223也是同年和221/222一起来到中国的。

3、SdKfz 222裝甲车
德制Sd Kfz 222型战车  
Sd.Kfz.222型战车是Sd.Kfz.221型装甲车的改进型,它比221型稍大,火力也更强,顶部是开放式的,可以搭载更多的士兵。广泛运用于二战中德军的各个战场。Sd Kfz 222和221同一年来到中国,这些战车属于早期型,其外形与武器和德军使用的SdKfz222略有不同,战斗全重为4.5吨,乘员3-4人,装备1挺7.92mm MG13或34机枪和1门20mm KwK30或38机关炮。

4、2号坦克  
  1934年,德军开始发展一种10吨重装备20mm炮的装甲车辆。在1935年初,许多德国厂商都提供了他们的原型车设计,如Krupp、MAN(只有底盘)、Henschel(只有底盘)、戴姆勒——奔驰(农用拖拉机改进而来)。Krupp第一个拿出设计方案,是放大了的LKA I版本,作了少量的改动,装备了新的武器,但该设计被否决。随后,决定利用MAN的底盘和奔驰的外壳。在1935年末,MAN生产了最初的10辆Las 100坦克,后来改名为Ausf a1。它比I 号坦克大,但仍是作为轻型训练坦克,由于III号和IV号坦克生产的延误才投入了战斗。最初的型号Ausf a1/a2/a3/b是早期生产的,主要用于测试,但仍服役到1941年中期。Ausf a1/a2/a3装备了Maybach HL 57 TR发动机,而Ausf b是HL 62 TR发动机。从1935末年到1937年3月,它们共生产了超过110辆。它们的悬挂系统由I号坦克发展而来,由三对负重轮组成,外部有一钢架联结。这几型坦克只是在发动机和冷却系统上有差别。
  1937年3月,新的Ausf c出现了,带有新的悬挂系统,由五个独立的负重轮组成,这成为以后的II号坦克的标准。Ausf c生产了约2000辆,主要用于训练和作战,它是主要的生产型号。在1938年5月,生产了Ausf D/E型,才用了Famo/Christie悬挂系统。1940年,由于D/E型缺乏越野能力,它们退出了服役,被改装为辅助车辆。从1940年到1943年,又发展了Ausf C的新的改进型,即Ausf F/G型。
  II号坦克由不同的厂商生产,Ausf a1到b有MAN和奔驰生产,Ausf c到C由MAN、奔驰、Henschel、Wegmann、Alkett、MIAG和FAMO生产,AusF D/E由MAN生产,Ausf F由FAMO生产,Ausf G由MAN 生产。所有的II号坦克都装备20mm的KwK 30 L/55或新的KwK 38 L/55(都是由原来的Flak 30/38 20mm火炮发展而来)。在北非的II号坦克都对通风和过滤系统做了改进。一些标准的Ausf A/B/C型还加装了烟幕发射器,并同Flammpazer II在1941/42年的苏联参战。
  同I号坦克一样,II号坦克首次登场是在西班牙,当时少量的II号坦克参战,实战证明,他不是装备了45mm火炮的苏联T-26s的对手。II号坦克随装甲部队大量使用是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后又大量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中使用,在苏联战场中较少看到它的身影。II号坦克装甲薄,防护能力差,而它的20mm火炮也证明对付其他装甲车辆效果不佳。它在战斗中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为指挥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其它坦克一样,以它的底盘发展一系列变形车如Marder II、Wespe等。
  从1939年12月起,又开始一系列项目发展专门的战场侦察坦克,开发了VK 901、VK 903、VK 1601、VK 1301等,但这些项目最终都取消了。作为这些发展的延伸,生产了Ausf J(VK 1601)和Ausf H(VK 903)。在1943年,7辆VK 1601(Ausf J)被装备到东部前线的第12装甲师,1944年,其中一辆被改装为抢救车辆。在1944/45年,同样的车辆装备到116装甲师的抢修部队。这些设计最终导致了Panzerspahwagen Ausf L的出现。Krupp一直在尝试用II号坦克的底盘和部件来设计自行火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部分II号坦克在若曼底战役时仍在服役,甚至服役到了1945年。Panzerkampfwagen II也在德国的一些盟国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和匈牙利,战后,还有少量在黎巴嫩军队中使用(可能来自罗马利亚)。

5、美洲师SdKfz 234装甲车
在1944年1月,当第一百辆II号L型山猫侦察坦克侦查战车出厂,準备生產换装50毫米炮的强化型山猫时,一款搭载50毫米KwK39/1式火炮的侦查装甲车的出现,它就是著名的Sdkfz.234/2美洲狮式轮型装甲侦查车。
因為美洲狮的出现,军部下令停止山猫式的生產线。这主要是军方觉得相较之下山猫式并没有太多的优势,於是决定停止生產山猫。美洲狮装甲侦查车除了装甲以外,在火力以及速度上都超过了二号战车L型山猫式。它的50毫米KwK39/1式火炮比山猫的20毫米炮强得多,而且它最高的时速竟可达到80公里,实在是山猫望尘莫及的。
美洲狮在同类型中是最具威力的装甲车,具有最重装甲和大型火炮,结合这些元素和其良好的越野操作使它在很多方面都优於大多数的轻型战车。由於它优异的性能,使它成為德军在44至45年时最重要的轮式侦察装甲车。
战德军的各型装甲车辆都是相当耐看的,而在同期的轮式车辆中,这种8×8重装甲车又是最威武的——在拥有8个大直径轮的Sdkfz234底盘上装有一个可360°旋转的全封闭炮塔,50mmKwK39/1型L60炮从“猪头盾”中伸出。其产量为101辆,于1943年9月到1944年9月间制造,装备了5个装甲师的装甲侦察营,分别是装甲教导师(25辆),第2装甲师(25辆),SS第1装甲师(16辆),第20装甲师(16辆),第7装甲师(6辆),其余估计作为试验车或零星配备到其他部队
dkfz234轮式装甲侦察车:车重8.2t,车长5.85m /车宽2.2m /车高2.35m,乘员4人,发动机Bussing-NAGL8V/8-cylinder/150hp,最大速度85km/h,行程300km,武器:KwK38L/55型20mm火炮x1、炮弹180发, MG34型7.92mm机枪x2、机枪弹1050发,装甲厚度5–18mm。

6、1号防空炮
38 型 20 毫米防空炮
20mm Flukabwehrkanone 38
由于 30 型防空机关炮的射速太低, 渐渐不附合军方要求, 故 Mauser 厂改良莱茵金属的空用机关炮为地面用, 发射率为每分钟二百二十发至四百五十发.
此型防炮大量给配备在地面部队中, 由于战斗重量轻, 故很多货车, 卡车, 战车, 装甲车给改装为防炮载具.
搭载的车辆
一号防空战车
20 mm Flak 38 auf Panzerkampfwagen 1 Ausf B

7、旋风防空炮
38 型四联装 20 毫米防空炮
20mm Flukabweharkaonevirtling 38
德国海军于 1938 年要求开发新型的防空炮及其舰队所用, 由于军方还未满足于 38 型防空炮的射速, 故**四门 38 型防空机关炮, 务求于短时间将大量子弹射到目标中. 1940 年起完成战备, 并成为盟军空军机师的恶梦. 由于性能出色, 此型防炮及大量装在卡车, 列车, 海军舰艇, 固定阵地中担任防空任务, 其后更装在四号战车车体上成为旋风式自走防空炮.
由于潜水艇在巡航时常受到反潜机的空中攻击, 故亦装备经防水处理的四联装 38 型防炮.
搭载的车辆
四号防空战车 - 旋风
Flakpanzer IV / 20 mm Vierling - Wirelwind

1、3号F坦克 2、三号J坦克 3、四号F坦克 4、四号G坦克 5、四号H坦克 6、虎式坦克 7、豹式坦克  8、虎王坦克
1、3号F坦克 2、三号J坦克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命令研制一种15吨的新型坦克。研制人员将一种新型的装甲车装备了37mm或50mm火炮和两门MG34机枪后改装为坦克。海因兹.古德里安为新组建的装甲师装备了大量的该型坦克
编辑本段概述
简介
  三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II)为德国在1930年代生产的一款坦克,并广泛地投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号坦克被设计为专对付敌方装甲战斗车辆,并与支援步兵的四号坦克并肩作战,大量使用于战争德军活跃的的1941年至1942年,然而随着盟军新型坦克大量投入后,其有限能力无法赶上敌方坦克性能而过时,大部份用途被逐渐为强化后的四号坦克所取代,只有少部份在战争后期担当步兵支援的角色。从1936年至1943年,德国一共生产约5700辆三号坦克,并以其与底盘为基础的更加发展出三号突击炮,并一直生产使用到战争结束。
研发与设计理念
通览
  在1934年1月11日,德国的古德里安将坦克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分别为携带高初速炮用以反装甲作战的的主力坦克,以及携带大口径炮射击高爆弹药的支援型坦克,并规画一坦克连的组合比例为三个联的主战坦克以及一个联的支援型坦克。根据这观念,古德里安要求陆军部草拟开发一种最大重量为24吨(以配合德国公路桥梁的载重限制),以及最高行进速度为35公里/小时的中型坦克,并打算将之作为德国装甲师的主力坦克,以用作摧毁敌坦克。而德国的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公司、克虏伯公司、MAN公司及莱茵金属公司以此生产了试验型的坦克,并于1936年及1937年进行测试,最后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产品获得取用。第一辆   三号坦克在1937年5月竣工,以及其余9辆都在同年完成生产。最先的A、B、C、D型均为发展阶段,只小规模生产并多被用于测试目的,直到1939年E型三号坦克出现后才开始正式量产,量产由数家厂商共同负责。在研发其间1937年至1940年中,德国政府并计划把三号和四号坦克标准化,以应付战事。   三号坦克原来被计划作为德国陆军的主战坦克,量产后主要用于针对波兰、法国、苏联及在北非的战事,亦有一部份参与了1944年在诺曼底及安恒的战事。但在经过苏德两方交战后,证明了三号坦克的实力并不如苏联的T-34坦克。因此,三号坦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并逐渐由强化后的四号坦克所代替。
型号的发展和衍变
  1936年,第一辆3号原型车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  
。当时50mm 火炮还没有准备好,因此临时用37mm火炮代替,但其炮塔又是为重型火炮设计的。此时,Henschel和Man也提供了他们设计的原型车,在1936年到1937年,他们的样品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其后,也由奔驰公司生产第一型车。Krupp也提交过他设计的车型——MKA,但最终没有投入生产。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修改后,第一辆3号坦克Ausf A型于1937年五月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到1937年底共生产了15辆。15辆中仅有8辆装备了武器,分别装备给第1、第2、第3装甲师,其余未武装的坦克用于进一步测试。   1937年,Ausf B型也由奔驰公司生产了15辆。1937年6月,另一种变型车Ausf C投产,到1938年1月末也生产了15辆。同时,Ausf D型也投产了,到1939年,D型车共生产了55辆,其中,30辆D型装备了武器,其余的25辆进一步用于测试。早期的3号坦克(A/B/C/D四型)是作为整个系列的原型,不适于大规模的生产。它们也仅投入了有限的战斗。少数的D型坦克伴随PzAbt zbV40坦克参加了1940年的丹麦、挪威和1941/42年法国的战斗。   1938年10月,装备了37mm KwK 35/36 L/45火炮的Ausf E型投产。1939年10月,已生产了约100辆E型坦克。   1940年开始,E型重新装备了50mm火炮改装为F型。并采用了由Ferdinand Porsche在30年代设计的新的悬挂系统,它成为以后3号坦克的标准。有趣的是美国在1942年通过对英国缴获的F型坦克的仿制品的研究也决定在以后的坦克中采用这一系统,如M18装甲车、M24、M26等。   1940-1941年,又改进后生产了G型、H型3号坦克。   进一步的研制一直持续到1943、44年间,一些原型车还被改装为推土机使用。早期的F、G型坦克仍然装备37mm火炮,后来都改为了50mm火炮。不过在入侵法国时只有40辆F型坦克装备了50mm火炮。装备50mm火炮的F型坦克一直服役到1944年(在诺曼底的第116装甲师)。H型坦克安装了新式的50mm火炮——KwK 38L/42型,后来,部分H型又改装了KwK 39L/60型50mm火炮。这些型号的车型都装备了更短的底盘。1941年,又生产了装备50mm火炮的J型坦克,并运往北非。当时还企图给3号坦克安装4号坦克的炮塔,不过失败了。在1942年,生产了近200辆J型坦克。   在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的早期,3号坦克还装备了一辆拖车,用于装载汽油以增大行程。从1943年中期开始,3号坦克装备了装甲护裙。在整个战争期间,3号坦克不断的更换新式的装备。生产中的坦克也不断在进行改进。3号坦克是德军第一个装备了坦克内部对讲系统的坦克。后来,所有的坦克都装备了这一系统。而且,在战争中证明,它是十分有效的。从1943年2月到43年4月,100辆M型坦克被改装为喷火坦克,装备了14mm的火焰喷射器(射程55——60米)。该型坦克原是为用于斯大林格勒的城市作战,但实际上它并未到达它的目的地。该型坦克并不成功,后来,有多数被改装了回去。   1942年投产的N型装备了KwK 40 L/24 75mm主炮,它是最后有长底盘的3号坦克,也是整个3号坦克系列的最后一型。N型坦克被装备到虎式坦克营,以保护虎式坦克遭敌步兵袭击。后来的不少变形车都是以N型坦克改装的。有些人提出3号坦克还有O型车,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的存在。   3号坦克共生产了5774辆,其中A到J型采用了短底盘,而J到N型采用了长底盘。3号坦克在战争中被广泛的使用,直到1943年底,才被4号坦克完全取代。到1943年,由于新型坦克的出现,3号坦克在战争中不再是那么有效了。许多3号坦克被改装,以做其它用途。
三号坦克E、F型
  制造年份 1939年-1940年   特点 装配了37毫米火炮   总产量 531辆

3、四号F坦克 4、四号G坦克 5、四号H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号坦克,为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希特勒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mm火炮的Ⅳ号坦克,Ⅳ号坦克的研制目的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Ⅳ号坦克的A、B、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1939年10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产,1941年F型(F1)投产,Ⅳ号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Ⅳ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Ⅲ、Ⅳ号坦克也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但Ⅳ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Ⅲ、Ⅳ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Ⅳ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75mm火炮,成为F2型,然后42年G型投产,两种型号坦克的增强了装甲,火力也大为加强,勉强可对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运至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该坦克火力强、结构好,是当时非洲战场德意军队最倚重的装备。
  1943年H型和J型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不足,因此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Ⅳ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德军“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Ⅳ号坦克总产量达8000辆以上。
  此外,Ⅳ号从战争初期开始就推出变形车,包括旋风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弹炮、熊式155mm自行榴弹炮等。最重要的当属以Ⅳ号底盘发展的驱逐战车,安装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简称“Ⅳ驱”。这些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兵团、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6、虎式坦克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PORSHCE(简称POR.)和HENSCHEL(简称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那时KRUPP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HEN.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设计,而POR.的是基于早期VK3001(P)-LEOPARD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KRUPP为POR.的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HEN.的VK4501采用。1941年中期,HEN.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
  在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团第一连。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团中出现了虎I式坦克的身影。“虎 I”被装备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1945年4、5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指挥官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7、豹式坦克
Ⅴ号“黑豹”式坦克(或“豹”式)被推出的起因就是苏德战争初期的“T-34危机”。德国原有坦克战术性能偏重机动性,不太重视火力和防护,在“闪电战”运用的初期其性能尚可,但进入苏联战场,面对火力和装甲强大的T-34和KV-1后,德国的Ⅰ、Ⅱ、Ⅲ、Ⅳ号坦克,以及35t、38t等就面临被动挨打的地步。除加紧改进Ⅲ、Ⅳ号坦克外,古德里安等将领在1941年底的时候强烈要求研制新型坦克。1941年11月25日,希特勒命令戴姆勒-奔驰、MAN等公司研制30吨级坦克以对抗T-34/76。
奔驰公司先后研制出VK3001和VK3002原型车,但由于和T-34/76过于相象,以会导致战场识别困难的理由都被否决。MAN公司也推出了VK3002原型车,和奔驰公司的VK3002一同在希特勒生日1942年4月20日那天向希特勒进行了展示,而后MAN公司的设计最终获得批准。VK3002原型车的炮塔象T-34坦克一样置于车体前部,但后来生产的炮塔都置于车体中部,因此“黑豹”式可以拥有更长的火炮身管,具备了火力性能上的先天优势。1942年12月,“黑豹”正式生产型投产,被定为PzKpfw V Ausf D型,次年1月首批“黑豹”D型出厂。此时的豹式以远远超出原先设计要求的30吨级,前装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为80mm,坦克全重达到了44吨。“黑豹”与先前的德国坦克截然不同,最先采用了倾斜装甲。豹式坦克采用了660mm宽履带,强力的发动机(从D2开始更换装了高达700马力的HL 230P30发动机,此发动机成为豹式的标准动力装置),机动越野性能非常优秀。
为了等待“黑豹”坦克的出厂,德国的“堡垒作战”一推再推,终于在1943年7月5日开始。好容易积攒的250辆豹D(D1)型参加了这场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首日有192辆豹式参加了进攻,但机械故障频频,再加上在一个雷场遭遇伏击,当日幸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辆。战场上,豹D坦克暴露了机械装置严重不可靠,特别是齿轮箱的设计问题很难克服。豹D型只生产了534辆,而后1943年8月新的“黑豹”A型投产,改进了不少机械问题,加厚了炮塔装甲,增加了两挺7.62mm机枪,产量为1768辆。1944年3月改进后的“黑豹“G型投产,加强了车体装甲,改进了传动装置,增加了车内三防通风装置。豹G型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产量达到了3740辆,是豹式系列的数量最多的型号。1944年2月22日,希特勒亲自签发命令,将PzKpfw Ⅴ号坦克定名为“黑豹(panther)”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国二战后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视,在后期德国坦克生产中平均产量最高,D、A、G三中型号达到了6042辆。1944年5月还开始研制“豹”F型,但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20辆左右。此外,豹式的后继型号豹2准备安装88mm火炮,但只出现了原型车。
“黑豹”坦克与对方的T-34/85相比,防护性能绝对优于T-34/85,火炮口径虽然为75mm,但70倍口径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于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于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从全方位性能上超过英美各型同类坦克。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豹式全重高达44~46吨之多,几乎和苏联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但同样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颇有标准不同的缘由。豹式的工艺复杂,产量难以和T-34、M4“薛尔曼”等盟军坦克相比,因此经常处于战场上的数量劣势地位。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
豹式坦克的变形车主要包括豹式指挥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等。豹式指挥坦克产量多达1750辆,是豹式变形车数量最多的一种。而赫赫有名的“猎豹”歼击车则有“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的美称,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过“猎豹”产量只有382辆

8、虎王坦克
“虎王”重型坦克被配属在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的重装甲营。大多数是配属给国防军部队,大约150辆配属于党卫军部队。1944年2月,国防军和党卫军部队重装甲营都接受到了“虎王”重型坦克。最早制造的5辆“虎王”重型坦克被隶属在德军“李尔”装甲师下(第316无线电技术装甲连),不过没有用于战斗。“虎王”重型坦克首次参战是在1944年5月明斯克附近,接着装备“虎王”重型坦克第501重装甲营在1944年7月波兰桑多米亚兹地区作战。第503重装甲营在诺曼底战役中只有两个连装备了“虎王”重型坦克(波尔舍型炮塔),严重的机械问题导致在1944年8月底,这些“虎王”重型坦克全部损失了。而1944年,第506重装甲营的“虎王”重型坦克参加了在荷兰进行的阿纳姆战役(“市场.花园”行动)。据资料记载,有150辆左右的“虎王”重型坦克参加了阿登战役,党卫军第501重装甲营(隶属于“佩普”战斗群)就有一些。东线,“虎王”重型坦克参与了1944/45年在匈牙利以及波兰中部的战斗。“虎王”重型坦克在两线都参与作战,在有经验的乘员操纵下,它是一件令敌人害怕的大威力武器。1945年4/5月,“虎王”重型坦克最后参加了柏林的防御作战。一辆隶属于第503重装甲营的“虎王”重型坦克在1945年5月10日被其乘员自毁,这也是德国在战争中最后一辆被摧毁的坦克(注:德国是在5/9日正式投降的)。
德国对比苏联的T-34/85以及JS-2坦克,最后在1944年3月23日得出结论:““虎王”重型坦克远优于T-34-85及JS-122坦克。”总的来说,“虎王”重型坦克和“虎”式坦克、“象”式重坦克歼击歼击车一样,都拥有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防护,致命弱点都是机动性太差。而且“虎王”重型坦克生产的数量很少,其对整个战争的形势起不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更无法去挽救第三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就技术和战场表现来说,“虎王”坦克仍不失为一种令人生畏的坦克。

1、追猎者自行火炮 2、3号突击炮 3、犀牛式驱逐战车 4、4号坦克歼击车 5、猎豹坦克  6、象式坦克  7、猎虎坦克
1、追猎者自行火炮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是基于38(t)坦克的底盘上研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研制的最后一种坦克歼击车。古德里安于1943年3月提出研制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建议,以弥补德军反坦克能力的不足。德国陆军兵器局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43年12月下令研制“战斗全重为13t的38(t)轻型突击炮”,并且明确规定,这种轻型突击炮和38(t)坦克零部件的通用性要达到80%,由捷克的BMM公司负责研制。BMM公司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生产出第一辆样车,随着一系列车体改装工作的进行,“80%通用性”这一指标便无法实现了。1944年4月20日,有20种新型坦克歼击车参加了希特勒生日进行的兵器展示,希特勒大喜过望。同年6月19日,这种坦克歼击车被命名为“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从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产了2584辆。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的外部特征很明显,它的一直到顶的车体首上甲板及两侧的斜甲板,突出的火炮防盾和火炮轴线明显偏右,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将它认出。“追猎者”的主要武器是一门75mm的火炮,炮弹有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车内还有冲锋枪一挺,手榴弹50枚,用于进行近战。

2、3号突击炮
Stug III - 3式突击炮/坦克歼击炮是二战中德军主力装备之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炮塔,它可以节约大量的制造时间,所以德国各军工厂生产的数量非常高。
1936年6月15日,军方要求开发一种装有75毫米或以上口径主炮的步兵支援车辆。1936/37年,埃克特Alkett公司制造了试验性的0系列。它一共制造了5辆,使用的是Pzkpfw III B型的底盘和低强度钢制的上部结构,装有24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L/24)。1940年1月,经过广泛测试和改进,3式突击炮A型(1系列)正式投产。1940年晚些时候它出现在法国战场,其优异的表现得到了肯定。作为一种步兵支援武器,它在攻击时的主要目标是碉堡、机枪阵地、反坦克炮阵地以及其他障碍物。那以后,3式突击炮参加了北非、俄国、诺曼底等地的作战,直到战争结束时还有它的踪影。开始时,3式突击炮编成突击炮营,后来编成突击炮旅,一般作为独立部队配属给集团军一级。只有精锐的国防军部队(如大德意志师)和武装党卫队(近卫师、帝国师、骷髅师)才在师一级编有突击炮旅。突击炮是作为一种进攻武器开发的(突击炮assault gun也可译作冲锋炮),但后来常被用于防御任务。晚期型号——Stug III (40)也装备了不同的猎坦克营(坦克歼击营)。1944年的时候,它常被用来代替Pzkpfw III, Pzkpfw IV, 甚至Pzkpfw V(豹式)装备坦克营。实践表明这是一个错误,但绝望的形势和总体上坦克的短缺使得这种做法成为必要。
总的来说,突击炮凭借它低矮的外形成为难以捕捉的目标和危险的对手。突击炮的乘员们可以被认为是炮兵部队的精英,他们被授予了一种特别的灰色坦克手制服。截止1944年初,突击炮手们击毁的坦克总数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20000辆。到1945年3月,埃克特Alkett公司(MIAG公司也制造了一小部分)共制造了大约9500辆不同型号的3式突击炮及其变型车

3、犀牛式驱逐战车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有人按德文音译为“纳斯霍伦”自行反坦克炮,是德国第一种用特制底盘制成的自行火炮。尽管也可以说它的底盘为TⅣ型坦克,但是,它是在TⅣ底盘的基础上,经过重大改动制成的自行火炮。最突出的变化是,将发动机的位置从中部移至中前部,取消了传动轴,直接用联轴器将发动机和变速箱连接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扩大战斗室的空间。由于发动机的位置前移,使车体内部的布置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研制“犀牛”一类“重型自行炮”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所谓的“T-34冲击”。纳粹德国侵略军的装甲洪流涌入苏联大地后,开始时一帆风顺,但很快就遭到苏联红军T-34坦克等的顽强抵抗,而德军的TⅢ/TⅣ坦克根本不是对手。德军用来对付T-34坦克的,主要是牵引式的Pak43/1式88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机动性极差,往往需要动用很多人力和车辆将火炮运进和运出发射阵地。为此德军迫切需要将这种火炮装到履带式底盘上,制成自行火炮。首先选中的是TⅢ/TⅣ坦克的底盘。
负责研制和设计的公司为丢特茨-埃森威克公司,研制工作于1942年初开始。由于时间要求很急,上部结构只搞成敞开式结构;再加上受底盘承重的限制和钢板材料的匮乏,上部的装甲板很薄,这也是“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突出弱点。第一批产品于1942年10月制成。到1943年5月,共生产了100辆。“犀牛”的总产量为494辆。在命名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小插曲。最初德**方准备命名为“大胡蜂”(hornets)自行反坦克炮。但是,希特勒不喜欢“以小虫子来命名装甲战车”,并亲自命名为“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可见希特勒对这个“犀牛”还是相当重视的。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战斗全重为24吨,比基型车TⅣ坦克重了4吨多。乘员为4人。车全长8.44米,车体长5.8米,车宽2.86米,车高2.65米。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战斗室下部布置了燃油箱等,再加上炮架布置在动力舱的上部,使车高抬得很高,这也是“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一个缺点。车体及上部战斗室为钢装甲焊接和螺栓连接混合式结构。装甲板较薄,厚度为10~30毫米。部分车体甲板采用螺栓连接结构,也是为了便于从车上拆卸发动机。战斗室很宽敞,加上是顶部敞开式,乘员在战斗室内觉得很舒服,但顶部防护很差。运输或行军途中,战斗室顶部可罩上帆布,并用火炮固定器将火炮固定。由战斗室后方见到的炮长席位置如上图所示,炮长在左侧,由防危板和火炮相隔;装填手在右侧。火炮右下方的管子,用于在冬季向战斗室送去发动机的暖气。尽管是顶部敞开式结构,但在车体后部仍开了两扇小门,供乘员上下车用。车体后部下方有一个备用负重轮。
“犀牛“的主炮为PaK43/1型火炮,身管长为71倍口径,这是一款在德国很著名的加农炮,堪称是打飞机和打坦克的“高手”,在二战期间,是对付美军和苏联红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主力。不但火炮的身管长,连炮弹的长度也很突出。你可以从插图中看到“犀牛”的装填手正在装填榴弹时的情景,长长的炮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很明显,长长的药筒,增加了装药量,提高了射程和威力。该炮发射被帽穿甲弹(弹丸重10千克,弹药重23千克)时,在1 000米射程上穿甲厚度为167毫米;在2 000米射程上穿甲厚度达139毫米。如用上钨芯弹,在2 000米的射程上,可以击穿184毫米厚的钢装甲。也就是说,它可以击穿二战期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实战中曾出现“犀牛”的88毫米火炮在3 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毁6辆T-34中型坦克的记录。除了榴弹和穿甲弹外,在弹种中还有破甲弹。弹药基数为40发。其中,战斗室两侧各8发,战斗室底部存放24发。发射榴弹(弹丸重9.4千克,弹药重19.3千克)时的最大射程达17 500米。据说,还有一次,“犀牛”自行炮在600米的射击距离上从后面击中一辆T-34坦克,竟然将发动机抛出到车体5米开外(估计是引爆燃油箱的结果),其威力之大可见一斑。
其瞄准装置为SfZfla型光学直接瞄准镜。火炮的高低射界为-5~+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5度。最初的“犀牛”自行炮上没装辅助武器,这使它在近距离的战斗中吃了不少亏。后来的“犀牛”上装上了7.9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为600发。
“犀牛”自行炮的动力装置为HL120TRM型汽油机,最大功率300马力。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动力传动装置前置,主动轮在前。炮车的最大速度为4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15千米。燃油箱容量为470升。炮车上装有FuG型无线电台。
总的看来,“犀牛”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反坦克武器,穿甲威力大,射击准确,机动性也算不错,但防护性相对较差,是它的突出弱点。
1943~1945年间生产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几乎全部装备给德军独立重型坦克歼击车营。先后装备“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德军部队有:第560重型歼击坦克车营、第655重型坦克歼击车营和第525重型坦克歼击营等。这些“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多数用于苏德战场(东线),也有一少部分用于西部战线及意大利战场。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犀牛”首先亮相,在和苏军T-34-76坦克的较量中,“犀牛”占尽上风。但是,由于苏军坦克数量多,又有SU-152自行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的支援,最终失败的是德**团及其战车

4、4号坦克歼击车
     4式自行反坦克炮是在3式突击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更新的一个产品,准备用来取代它。1942年12月,作出了在Pzkpfw IV-4式坦克的底盘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装备75毫米炮的自行反坦克炮的决定。设计开始于1943年早期,在1943年5月13日,沃马格(Vomag)公司完成了一个木制模型,向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做了展示。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自行反坦克炮,第一辆原型车于1943年10月完成。1943年12月,Jagdpanzer IV - 4式自行反坦克炮正式定型,沃马格(Vomag)公司被要求立刻开始生产。1944年1月,第一辆正式生产车离开了生产线,它使用的是改进过的F型4式坦克的(短)底盘,并被命名为F型4式自行反坦克炮,编号Sd.Kfz.162。早期预生产型装备的是身管较短的39型43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3)而且不带炮口制退器,后期预生产型和量产型装备的是39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且带炮口制退器。两种型号的火炮都只能向左侧或右侧偏转10度。同时早期型号安装有两挺 7.92mm MG42机枪而后期型号仅安装一挺。开始时,计划在4式自行反坦克炮上安装KWK公司的42型70倍口径的75毫米坦克炮(75mm KwK 42 L/70,与豹式坦克的主炮相同),但由于生产上的问题,最终采用了39型43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3)来代替。4式自行反坦克炮的装甲倾斜度很理想,为四人乘员组提供了非常好的防护。 4式自行反坦克炮首先装备了猎坦克营(坦克歼击营),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是1944年与赫尔曼·戈林师一起在意大利作战,低矮的外形、良好的机动性、强大的火力使它成为盟军的可怕对手。编号Sd.Kfz.162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生产结束于1944年11月。随着生产的进行,各种改动使不同时间生产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看上去有些微小的差别。1944年9月,还曾经试验过刚性连接方式安装的39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共制造了两辆原型车,但实验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最后没有采取这种安装方式。(试验没有白作,最后“追猎者”坦克歼击车Jagpanzer 38(t) Hetzer采用了这一方案。)当编号Sd.Kfz.162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生产结束时,还有26辆车体未经使用,最后都被改装成其他特种车辆了。
     1944年8月,42型70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42 L/70)开始被安装在车体上以取代旧的39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主要目的是加强火力(装甲穿透力),新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编号为Sd.Kfz.162/1。也曾经试验过在车体上以刚性连接方式安装42型70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42 L/70),但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新车大体上没有太大变化,但采用了新的H型4式坦克的底盘,装甲厚度增加到80毫米。加长的身管和加厚的前装甲使得车体前部重量太大,整车的机动性和操作性能也明显下降。其实4式自行反坦克炮(其他突击炮/无炮塔坦克也一样)最主要的缺点是由于缺乏炮塔,开火时一定要将车头对准目标,使操作很困难,也容易暴露目标。1944年12月时,编号Sd.Kfz.162/1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彻底取代了以前的产品,在沃马格(Vomag)公司一直生产到1945年3月(4月?)。随着生产的进行,各种改动使不同时间生产的这种4式自行反坦克炮看上去也有些微小的差别。沃马格公司生产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被命名为Jagdpanzer IV/70(V) (V代表(Vomag)公司),也有人干脆叫它V/70型4式坦克(Panzer IV/70(V))。编号Sd.Kfz.162和编号Sd.Kfz.162/1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经常安装有装甲裙板(Schurzen)以提高防护性能。
    从1943年1月到1945年3月,先是在沃马格(Vomag)公司后来又加上尼伯龙根工厂Nibelungenwerke,一共生产了大约2000辆4式自行反坦克炮,装备了许多装甲部队。出于当时的情况,4式自行反坦克炮常用于替换损毁的坦克。实践表明这是一个错误,但绝望的形势和总体上坦克的短缺使得这种做法成为必要。战后,大约6辆4式自行反坦克炮(L/48 和 L/70型)在叙利亚军队中被发现。同时,在战后新德国陆军用HS-30装甲运兵车加装90毫米炮改装而成的自行反坦克炮上也能发现4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影子。

5、猎豹坦克  
猎豹”坦克歼击车采用“黑豹”(Panther)坦克的底盘,保留了原车的动力装置和低矮车体,增加了一种新的上部结构。该车由克虏伯公司于1942年1月开始设计,11月16日制成全尺寸模型。1943年10月20日,在阿利斯试验场向希特勒展出样车。获得批准后,于1943年12月17日定名为“猎豹”坦克歼击车,编号为Sd.Kfz.173。1944年2月,正式投入生产,到1945年3月,共生产了384辆。1944年11月,克虏伯公司又设计出装128mm火炮的“猎豹”改进型。单从外形上看,“猎豹”歼击车的前倾斜甲板一直延伸到顶部,简洁明快,由于其基型(“黑豹”坦克的A和G型)的底盘略有不同,使其前后生产型的外观特点也有所不同。左图显示的为早期型,后期型在车防盾座下部有一排镙钉。
“猎豹”坦克歼击车在很多方面具有“黑豹”坦克的特征,但它的火力比“黑豹”坦克强,它装的是Pak43L/71式88mm火炮,且身管长度和“虎”2坦克一样,说明它的火力可以和“虎”2坦克媲美。“猎豹”坦克歼击车可以在2000m的射击距离上击穿除IS-2外所有对方坦克的装甲,这在二战期间是很少见的。德军规定,“猎豹”坦克歼击车只允许用来执行反坦克作战任务,由集团军指挥。可见,德军是把它当作重要的反坦克武器来使用的。该车的机动性能也不错,最大速度达到55km/h,行程显得小一些。“猎豹”坦克歼击车的装甲厚度仍显不足,经常被盟军坦克和反坦克炮从正面击穿。
总体来说,“猎豹”坦克歼击车性能相当不错。但是由于它的生产数量有限,装备德军的时间较晚,根本无法阻挡在数量上绝对占优的苏联红军和盟军坦克。

6、象式坦克
Ferdinand自行突击炮又称“象”式坦克歼击车。该种歼击车的底盘在“虎”式坦克底盘研制的时候就已经有了。1941年5月26日,德**方决定研制新型重型坦克,研制的代号为VK4501,由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竞争,后来亨舍尔公司的样车VK4501(H)被军方选中,定型后便是“虎”式重型坦克。而波尔舍公司的VK4501(P)样车已经生产了90辆,公司的总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议将这些底盘改装成重型突击炮(坦克歼击车)。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批准了这一建议。随后,波尔舍公司利用VK4501(P)的底盘生产出90辆重型突击炮,最后命名为“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后来又改称为“象”式坦克歼击车。
“象”式坦克歼击车装备有一门88mmPak43/2型火炮。首次使用就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装备了两个“象”式坦克歼击车营,分别是第653,第654装甲营,各营下辖“象”式坦克歼击车45辆。在会战第一天的进攻中“象”式坦克歼击车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这种坦克歼击车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设置自卫的机枪和一些机械问题,在突破苏军的防线后被苏军的步兵摧毁了。为了可以射击靠近它的苏军士兵,德军临时采取了在车体后部搭载装甲掷弹兵的方法,不过这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人员的巨大伤亡。尽管如此,“象”式坦克歼击车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摧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并在德军进攻阶段取得一定的突破。可以说是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坦克歼击车了。库尔斯克会战后剩下的50辆车都装上了MG34型7.92mm机枪,由机电员操纵射击。其后,“象”式坦克歼击车还参加了苏德战场上其它的战役以及在意大利的战斗。
“象”式坦克歼击车火力强大,防护性能超群,但是机动性却较差,而设计思想上的大胆创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歼击车确立了它在世界战车史上应有的地位。

7、猎虎坦克
德国于1943年2月开始研制“猎虎”坦克歼击车,同年10月20日,便造出木制模型给希特勒审查。“猎虎”坦克歼击车设计的目的是远距离支援步兵和装甲战斗车辆。1944年2月一共制造了两种原型车,一个是波尔舍悬挂装置(由8个负重轮组成,如图4),另一种是亨舍尔悬挂装置(由9个负重轮组成,如图2)。其第一次命名为Jagdpanzer VI,后来改成Jagdtiger,其设计编号为Sd.Kfz.186。原计划于1943年12月开始生产,不过最后改成在1944年7月开始,又由于需要优先生产PzKpfw V “黑豹”坦克而推迟。到了1945年1月决定优先生产“猎虎”坦克歼击车的时候,德国形势已经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了。
“猎虎”坦克歼击车是基于虎II坦克的底盘以及部件,它安装了一门128mm的PaK 44 L/55型火炮(取自“鼠”式超重型坦克)以及两挺用于防空和自身保护的MG34/MG42机枪。其火炮是二战中威力最强大的反坦克炮,它可以轻易地在盟军绝大多数火炮的范围以外击毁盟军的坦克。火炮被固定在重装甲防护的车体上部中央。其上部舱室侧面是由单片斜角装甲连接在车体侧面的。火炮可以左右各转动10度,俯仰角为-7到+15度。使用的穿甲弹威力相当大,在1000m的射击距离上,命中法线角为30度时,可击穿230mm厚的钢装甲,在3000m的距离上,可穿甲170mm。弹种有两种:穿甲弹和破甲弹(均为分装式弹药)。这种128mm反坦克炮本来有炮口制退器,装车时,为了减少射击时炮口焰,以免暴露自身,取消了炮口制退器。“猎虎”坦克歼击车的防护性能相当不错,战斗室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了250mm,不仅超过了“虎王”坦克炮塔最厚部位的装甲厚度,也超过了“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最厚部位的装甲厚度,堪称是二战期间最厚的装甲了。“猎虎”坦克歼击车从总体布局上看,和“虎王”坦克相同,但是由于取消了旋转炮塔,侧装甲板一直延伸到车体顶部,再加上乘员增至6人,使得舱门位置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固定炮塔的后部开了一个较大的双扇舱门,便于乘员上下车和补充弹药,但对防护有一定影响。从外观看,“猎虎”坦克歼击车和“虎王”坦克区别很大。“猎虎”坦克歼击车个头要大,火炮口径也大,侧装甲板一直延伸到车体顶部构成其炮塔体的一部分,火炮的防盾也显得硕大无比。车体两侧各安放2排2列共4组8块履带板,既是备份履带板,又起到辅助防护的作用。不过它那糟糕的机动性使强大火力和坚固的装甲防护性大打折扣。
“猎虎”坦克歼击车需要6名乘员操纵,车体前部为驾驶员和机电员,战斗室中有车长、炮手和两名装填员,可见其弹药装填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内部空间可以携带38至40发炮弹。它也如同虎II坦克一样过重,耗油量也很大,这些原因导致“猎虎”坦克歼击车速度很慢。它的这些致命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乘员经常抛弃整车或者将其炸毁以免落入盟军手中。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建议为“猎虎”坦克歼击车安装更长身管的128mm KwK L/66型火炮,不过这个方案没有被接受。之后他们又设计用88mm的KwK 43 L/71型火炮取代原来的128mm Pak 44 L/55型炮。1945年4月,有4辆被安装了88mm Pak 43 L/71型火炮,取名为“安装88mm Pak 43/3的虎式坦克歼击车”,设计编号为Sd.Kfz.185,而装备128mm Pak 44 L/55火炮的设计编号则为Sd.Kfz.186。“猎虎”坦克歼击车安装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运转齿轮,亨舍尔型(74型)以及波尔舍型(11型,这个型号是从1944年2月至9月生产的),这两种行动装置不仅扭力轴的布置形式不同,负重轮尺寸也不一样,亨舍尔公司制造的负重轮直径为800mm,而波尔舍公司制造的则为670mm,形状也不同,这给部队的维修保养和备件供应带来不便。波尔舍型的比亨舍尔型便宜一半价格,制造更节约时间。“猎虎”坦克歼击车是由圣瓦勒汀的工厂生产,它的测试则是在奥地利的道勒沙姆进行。希特勒自己的想法是把“猎虎”坦克歼击车改成火焰喷射坦克,不过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从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一共只生产了85辆“猎虎”坦克歼击车,而原计划是生产150辆。其中从1944年7月到12月生产了49辆,1945年1月到1945年4月生产了36辆。
“猎虎”坦克歼击车装备了两支部队,一支是第653重型坦克歼击营,另外一支是第512重型坦克歼击营。第512重坦克歼击营组建于1944年夏季,由两个连组成(1连指挥官是阿尔博特.安斯特,最后这个连演变成“安斯特”战斗集群,2连则是由奥托.卡利欧斯指挥),这个营的指挥官是沙夫少校。第512重坦克歼击营作为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部分参加了德军在匈牙利的战斗,之后被拉回德国参与东西两线的防御作战。而第653重坦克歼击营则是在1945年春天组建的,其兵力不满员。它参与了德军的阿登攻势,然后被使用在西线莱茵河以及卡尔舒赫地区。1945年夏天,美军对缴获的“猎虎”坦克歼击车进行了测试,发现它能在2100米的距离上击穿美军M26“潘兴”坦克的前部装甲板。“猎虎”坦克歼击车战后幸存的很少,英国的波维顿坦克博物馆(如图3)有一辆作为展品的“猎虎”坦克歼击车,另外美国的阿伯丁试验场也有一辆。
“猎虎”坦克歼击车由于生产数量很少,东线战场仅在德军向本土退却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在西线,阻滞盟军坦克进攻中也有一定作用。

1、狙击精英 2、勃兰登堡特种部队 3、哥利亚自爆坦克 4、普鲁士伞兵 5、无线电员 6、纳粹冲锋队 7、41式多管火箭發射器 8、精英虎式 9、突击虎
3、哥利亚自爆坦克
哥利亚炸弹是一种小型的远程遥控炸弹,爆炸后可以造成大范围的伤害。二战期间,德军研制了许多遥控的爆破车辆。哥利亚是其中最小的一种,前身是一名法国工程师凯格瑞斯1940年设计的小型爆破运载车,巴黎沦陷后,该工程师把它扔进了塞纳河,但德国人又把它捞了起来加以研究。1940年11月,德军命令研制一种小型遥控、全履带的车辆,可以运载至少50公斤炸药,目的是在安全的距离上摧毁敌人的碉堡、防守阵地、甚至是坦克。炸药装在车身上,车辆要和敌人同归于尽。德国工程师迅速在法国人设计的基础上制造了“哥利亚”,德军编号是Sd.Kfz302。
 哥利亚是基督教传说中巨人族的勇士,圣经中说他“高约九尺,盔甲重125磅,枪头重16磅。令人看了胆战心惊。”但我们要讲的“哥利亚”遥控爆破车却是一个小不点。   二战期间,德军研制了许多遥控的爆破车辆。哥利亚是其中最小的一种。   哥利亚的前身是一名法国工程师凯格瑞斯1940年设计的小型爆破运载车,巴黎沦陷后,该工程师把它扔进了塞纳河,但德国人又把它捞了  
起来,并加以详细研究。1940年11月,德军命令研制一种小型遥控、全履带的车辆,可以运载至少50公斤炸药,目的是在安全的距离上摧毁敌人的碉堡、防守阵地、甚至是坦克。由于炸药装在车身上,车辆要和敌人同归于尽。德国工程师迅速在法国人设计的基础上制造了“哥利亚”,德军编号是Sd.Kfz302。
  型哥利亚装两台保时捷MM/RQL 2500/24RL2型电动机,每个2.5千瓦,通过两个电池组供电,分别装在车体两侧的隔舱内。车体中部有三个隔舱,前面一个用来装在炸药,中间的装一些电器和控制设备,后面的放导线轴。有人估计导线长度为2000英尺,连接到一个手控盒上。导线由三股线组成,其中两股用来控制车辆,一股用来引爆炸药。哥利亚有1.5米长,0.85米宽,0.56米高,外壳由5毫米的钢板做成。可以越过60厘米宽的壕沟。   哥利亚的原型车有四个大负重轮。
  而生产型则改用小直径的负重轮,这样在车体两侧的履带的之间就有足够空间装电池组,而将车体内的宝贵空间留给炸药。生产型可携带60公斤的炸药。整个车重370公斤,最大时速每小时10公里。最大行驶距离在街道上是1500米,越野状态是800米。从1942年4月到1944年1月,德国共生产了2650辆这种电动型哥利亚。   只有少数电动型哥利亚投入使用,主要是因为装载的炸药量太少,而且单价为3000帝国马克,过于昂贵,因此在1944年1月停产。到1945年5月德军投降时,还有2527辆电动型哥利亚完好无损,这也说明它们很少被使用。   于是,德军急于发展一种使用内燃机的更便宜的载具以替代早期型哥利亚。1942年11月德军在哥利亚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大载重量和行驶距离更远的爆破车,使用内燃机,被称为sdkfz303a和sdkfz303b。a型生产了4604辆,能装载75公斤炸药,采用双缸双冲程汽油机,12.5马力,重量370公斤,行驶速度每小时10公里。车体后部的油箱可以容纳6升汽油,所以行程大为增加,街道上可以跑12公里,越野状态可以走6-8公里。防护加大,车体钢板为10毫米。该车的行走机构也重新设计,采用机械弹簧悬挂装置。   b型生产了325辆,可以携带100公斤炸药!尺寸也加大,车体长达1.63米,重量增加到430公斤,尽管使用同样的发动机,但可以每小时跑到11.5公里,其它数据与a型相同。   sdkfz303a和sdkfz303b内燃机型哥利亚的车体两侧携带着电池、控制部件和空气过滤器,车体前部是炸药,中部是发动机,后部是放线轮,导线长650米。内燃机型哥利亚可以涉水22厘米深,a型可以跨过85厘米宽的沟,b型可以跨过1米,爬坡度为70度。内燃机型哥利亚造价只有1000帝国马克,比电动型要便宜得多
 但内燃机型哥利亚也不经常被使用,到1945年1月时,生产的5000辆中还剩下3797辆。   哥利亚通常需要用两轮的拖车运到战场,然后依靠自身动力投入战斗。   通常哥利亚的战斗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发现敌人的据点,然后工兵坐在安全的阵地内,操纵哥利亚接近敌人,然后引爆车辆同敌人同归于尽。   哥利亚行驶速度很慢,而且易于受损,在战争中没有发挥大的作用。它非常容易被步兵用轻武器摧毁,导线被切断也会使它瘫痪。哥利亚的最大功能是攻击静态的目标,如碉堡。

7、41式多管火箭發射器
德国人针对Do 38火箭弹的不足,研制出了全新筒式发射管。它由6个捆绑在一起呈星型分布的圆形发射管和Pak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组成,俯仰角为5~45度,发射管长1300毫米,内有3条导向滑轨,6个发射管呈顺时针排列。发射时用电点火器按1、4、6、3、5、2的顺序点火,发射间隔为2秒,再装填时间为90秒。38火箭弹比以前的笼式发射管打得更快、更远、更准,6发火箭弹齐射只需10秒,炮口初速达340米/秒,射程提高至6000米,散布面积小于130×80米。
虽然该炮1938年就研制成功了,但是德国陆军却嫌它威力小、机动性差,不愿意使用。万幸的是,当时化学部队是便用迫击炮发射烟雾弹来施放烟雾的,正在寻找一种武器来取代老式的100毫米迫击炮,于是有人建议不如仍用烟雾发射器采施放烟雾。正巧,150毫米火箭炮也可以发射烟雾火箭弹,不仅具有与烟雾发射器相似的功能,连外形也有些像,于是化学部队决定采用它来投射烟雾弹。并将其命名为41式150毫米烟雾发射器(15cm Nebetwerfer41)。由于41式150毫米火箭炮既可发射烟雾弹,也可发射杀伤弹,在前线使用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火力支援。于是德国人在很长段时间对火箭炮严加保密,使得“烟雾发射器”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一直使用至战争结束。该炮使用弹种包括:41式高爆火箭弹(15cm Wurfgranate 41Spreng),弹长979毫米,弹径153毫米,弹重34.2千克,推进剂装药量6.35千克,战斗部重2.5千克,炮口初速342米/秒,最大射程7055米{41式发烟火箭弹(15cm Wurfgranate41w Kh Nebel),弹长1020毫米,弹径158毫米,弹重35.9千克,推进剂装药量6.35千克,战斗部重3.86千克,炮口初速342米/秒,最大射程6905米。该系列的火箭炮到战争结束时共生产了5769门,其中在1944年后期,该火炮还出现8管呈两排排列的改型。42式150毫米自行火箭炮发射车(15cm PzWf 42)针对前线部队关于41式150毫米烟雾发射器的机动性不强,容易受敌人炮火反制的批评,德国人用SdKfz 4/1“骡”(Maultier)式3吨级半履带装甲车为底盘,在车体尾部安装可360度旋转的发射器,其上有10根41式150毫米火箭炮的发射管,呈上下两层对称布置。这种火箭炮的战斗全重71吨,全长6米、宽2.2米、高3.05米,公路最高时速为40千米,小时。车上可携带20发150毫米火箭弹,还配有使用相同底盘的弹药车,10发齐射时间为18秒。该型车装80升油,公路可行驶130千米,越野为80千米。1942年1月初,希特勒要求尽快完成研制工作并以月产20辆的速度装备部队。1943年秋季,该炮开始在东线试用并得到部队的好评,于1944年5月14日开始正式列装,共生产了约300辆火箭炮车和250辆弹药车。

9、突击虎
“突击虎”也叫“强虎”,是一种自行重迫击炮(臼炮),主要用于城市巷战,设计思想源自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苏军利用断壁残垣的地利给予德军重大杀伤,而普通火力很难有效杀伤其中的目标。
受此教训,德国急需为参加巷战的重装步兵配置足以杀伤结构复杂建筑内敌人的火力支援车辆。起初构想为“突击虎”装备210毫米榴弹炮,但当时这种火炮并未制造出来。
1943年10月至1944年9月,“突击虎”共制成了18辆。它以返修后送的“虎”式重型坦克为底盘,战斗全重65吨,乘员5人。它的最大特征是装备一门380mm Stu M RW61 L/5.4臼炮,身管长度仅为5.4倍口径,这种“矮脚虎”的尊容,在世界自行火炮中是十分罕见的。更绝的是,它的炮管有两层,可以更换烧蚀重的内层炮管。这是由于迫击炮的膛压较低才能行得通的。弹药基数为14发,弹种为榴弹/火箭弹,炮弹的重量达324千克,补充弹药是要利用车体后部的吊架,也算是一绝。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35
精华
0
积分
68
金钱
7530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沙发
发表于 2011-8-11 18:07:02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章,谢谢分享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38
精华
0
积分
70
金钱
477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板凳
发表于 2011-8-14 08:39:39 |只看该作者
觉得下篇比上篇差了点,不过还是认真的看完了,好象中间丢失了部份介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683
精华
0
积分
396
金钱
7117
荣誉
5
人气
10
评议
0
地板
发表于 2011-8-14 10:38:30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就怕有人看下去,我把一些数据删除了,用简单文字介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4-29 14:44 , Processed in 0.37392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