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27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中超环境和国安战术看法  关闭 [复制链接]

帖子
540
精华
0
积分
270
金钱
9617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9:59: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家谅解一下吧,我实在不知道该往哪发了,只好发到我最喜欢的这里了。
我是一个北京国安的忠实球迷,十几年了这点从未改变,我爱这只球队,因为她总是代表着我这样的北京球迷去拼搏。
现在我想表达我对近期国安比赛的看法,并希望,如果有机会国安俱乐部能够也看到我的看法。
中超现在进入了一个混沌的时代,前8名的球队都有着夺冠的机会,积分相差不大,究其原因,我是这样看的,现在中超所有的球队都很流行4231这种阵型打法,运用的战术也极其相似,再加上每个中超球队允许上4名外援(3+1亚洲),所以通常情况下每个球队的布阵都是7名国内中后场球员(6+1门将),4名外援前场球员,再加上运用战术的近似,每支球队的实力在一瞬间被空前拉近,所以哪支球队赢得比赛都很困难,球队如果有主场优势或者队员状态调整的,就能赢得比赛,且比分相近。这就是中超现在环境,我不讨论具体那支球队的打法,那样的话写个没完。(中超环境看法)
下面是我对今年国安队的战术运用的看法,国安队今年的战术阵型也是4231,这一阵型已经使用了三个赛季,已经从当初的新颖阵法变成如今遍地都是得俗套阵型,当初国安很多比赛的胜利是因为运用了新型的战术,但是现在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无优势,如果是同样的阵型,想赢得比赛就要在每个位置上的队员都是比对方强的队员,但是这是痴人说梦。(第一点看法:想赢球改变阵型和战术,重新发现新战术)
下面是我对近期国安战术运用的看法,国安现在运用的4231打法,更像是442阵型的变型版,球队的战术不再是利用对方两肋的空当集中在中路进行配合,而是通过快速的边路反跑下底传中,这样就等于放弃了控制球的整体战略,从而打起了边路反击战略,战略层次上的总方针颠覆,这样一来,国安的进攻会很简短的进行和结束。(战略总方针改变)
改变之后的国安队有着新的打法,但是队员的配置不合理,国安队在进攻的时候,下底传中和45度传中增加,但是队里却没有一名柱式中锋人物或者强力抢点人物,一点根本无法保证,并且在进攻接应的时候,两个后腰也要参与边路配合,这样一旦传中起球,就只有禁区里人一个进攻层次,这样对方解围的球或者落点二点球也很难拿到,根本无法形成二次进攻,即使拿到,对方后场的队员也已经是对位防守了,这样我们就变成了互相对位的阵地战,又要重新打边路配合,我们的队员没有绝对争顶能力。(第二点看法:4231如何根据现有队员优势发挥阵型极致,在阵地战的时候向对方两肋空当施压,展开中路配合,二次进攻打中路结合远射,或制造定位球)
国安现有球员的优势,以我的看法现在国安的前场队员大部分爆发力强,短距离冲刺有优势,配合熟练,且各有特点,不足也很明显,对抗情况下护球差,争顶能力差。马丁内斯是个争议人物,他的动作很花式,在禁区内有实用性,但花式的动作在边路就是多余的,并且马丁在对抗下的平衡能力很强,冲击对手的利器,但是要在对方不敢多做动作的区域。小格有出奇的效果,他总是能进意想不到的球。大格可以胜任前场的任何位置,但是他要么只去护球组织,要么积极扯动和反跑,但是他只能干一样。国安有国内最的后腰队员,马季奇的抢劫能力国内一流但是传球组织能力一般,他身边的人一定要是组织能力强并且状态的,其实去年的后腰组合(隋东亮+黄博文)就很不错,后腰要能传球,去支援锋线和前腰。(第三点看法:发挥队员优势,重新配置阵型队员)
写完了,希望有人愿意跟我互相交流。

使用道具 举报

冠军杯 最佳后腰
星彩军 补给兵 叉突矛

帖子
4081
精华
0
积分
2333
金钱
1860
荣誉
24
人气
521
评议
0

沙发
发表于 2009-9-16 20:04:45 |只看该作者
借用天津球迷的一句话:国安 傻逼!!(天津口音)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00
精华
0
积分
150
金钱
1657
荣誉
0
人气
1
评议
0
板凳
发表于 2009-9-16 20:07:2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redhero 的帖子

借用天津球迷的一句话 国安 傻冒!!(天津口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10-6 15:55 , Processed in 0.33096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