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634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 关于18世纪的作战方式,请各位对历史有研究的专家赐教。  关闭 [复制链接]

帖子
1118
精华
0
积分
589
金钱
4637
荣誉
3
人气
1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4:20: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其实一直想不透为何18世纪会出现这种列队枪毙的怪现象?为何不找掩体呢?为何不从侧翼打击呢?最奇怪的是,两边居然如此心有灵犀地一起站着互相枪毙············想不透···············
十级九等八分闲,七日星转六日颠,五更四点鸡唱三,怀抱二月一枕眠。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255
精华
0
积分
2010
金钱
3119
荣誉
38
人气
0
评议
0
沙发
发表于 2009-8-23 08:40:58 |只看该作者
你这贴下方一帖不是已经解析了这个问题了吗? 那个年代出于技术和其他方面的问题(绅士时代)才会出现此种情况!其实也没啥奇怪滴,随着武器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种线式作战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也就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喽(到一战时那简直属于自杀喽)

http://game.ali213.net/thread-1735417-1-1.html

再附个关于线式和非线式作战区别:以下为网络转帖也许能很好说明你的问题
线式作战是指交战双方的战场具有清晰的交战线,作战方法以近乎线性规则的方式来运行,交战过程中双方的战场呈现出相互对峙的线状界限,而且有明确的前后方区分。这种战争方式在二次大战之前一直是战场的主流,但是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的战争形态。

非线式作战,即采取多维的空防力量,形成从敌防御后方、翼侧和正面密切协调的积极作战,即打即离,短促突击,非连续性的进攻,已是当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 。非线性作战需要具备四个能力的先决条件,即火力能力、机动能力、情报信息能力、指挥控制能力。  (这个其实最重要!)
      非线式作战作为一种从传统线式作战中发展而来的新的作战方式,是指在全维、不规则的战场上,对敌作战重心实施全纵深同时攻击的作战方式或作战行动。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技术作战手段的效能和各作战要素的优势,在全维、全纵深的战场空间,对敌战略或战役要害造成瘫痪或毁灭性打击,破坏敌作战整体的关联性,从而迅速达成作战目的。那么,在这种新的作战方式中,传统的“线”跑到哪儿去了呢?
  非线式作战以全维空间为战场,以往的“显线”变成了“隐线”
  受武器装备的局限,传统的线式作战中,交战双方在作战区接近的过程中,总会在一定地域形成泾渭分明的作战界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线”。而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现代战场上,一是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大大扩大了相互杀伤区的范围,交战双方往往不用相互接近特别是近在咫尺,就可完成火力打击等作战任务。二是部队远程机动能力提高,“蛙跳作战”、“直达作战”成为可能。三是太空战场、电磁战场、网络战场、心理战场等隐形战场不断崛起,这些不但使传统的“显线”变得杂乱而无序,而且一些“隐线”的出现,也使以往显而易见的“线”变得看不见摸不着了。
  非线式作战以点状目标规定任务,“连线”变成了“断线”
  传统的线式作战,一般的战法是将部队一线展开,尔后从前沿到纵深,逐次展开攻击,摧毁敌方的抵抗,因而战线比较连续。而现代特别是未来战场上,随着部队编制体制的改变和指挥关系的优化,使得作战单元一体化程度提高,作战功能更加完善,独立遂行任务能力显著增强。加之非线式作战追求作战能量的同时或近似同时释放,各作战单元分别指向不同的敌方要害目标,执行不同的任务,从而使敌方失去整体关联性,以达到破敌体系的目的。因而,以往的“连线”逐步变成了形散神聚的“断线”。
  非线式作战战场流动性大,“静线”变成了“动线”
  传统陆战场上的“线式作战”,交战双方的力量部署由于受到武器装备作用距离、机动能力、杀伤威力的局限,通常采取集中方式,在某一地域以大规模重兵集团的形式展开对峙和交战。未来战场上,由于高技术侦察探测手段大量运用于战场,部队隐蔽变得非常困难,而且“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摧毁”,作战力量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先大量集中兵力再向前推进。这就要求作战力量必须分散配置,在需要的时候动态集中。
  与此同时,武器装备的火力、机动力极大增强,也为这种分散化、点状化部署兵力和实现火力集中创造了条件。在此情况下,以往相对静态的“线”,开始变得飘忽不定,动态多变起来。

最后说一下18世纪步兵在数量上和决定性方面已经成为欧洲战场上的支配力量。战役的展开和胜负,都是由线性列阵的步兵之间的冲突而决定的。虽然骑兵和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通常只是为了支持步兵部队,他们但靠本身力量是无法打赢战争的。16世纪初期盛行的那些各不相同的步兵部队和各不相同的作战风格(方队、步兵方阵或营)都以让位于以一个单位和一种列阵进行作战的一体化的步兵。也就是科学技术决定了这种线式作战的出现而且在当时这也是最佳的作战方式,别用现在战争的观念去考虑这个问题,说个历史事实吧那个时代在战斗时要传递命令有诸多困难这意味着,只有在战前那个晚上或早晨发布的命令必须给以准确的理解而一旦部队已做好安排并付诸行动的话,那时候几乎不可能有更改计划的机会喽,所以游戏和现实是有区别的!游戏中你通观全局但那个年代没有飞机侦察手段又很落后通讯业基本靠吼的时候,在作战计划已近确定下来情况下你即使发现战机要想抓住并立即付诸实施真是难上加难!(也只有像腓特烈大帝、拿破仑、道恩等等一些军事天才才能临时变阵,但即使是军神操作起来也很困难)呵呵更别提啥迂回包抄你都不知道对方情况你咋迂回啊?(别提游戏哦那是虚拟的东西战争不是请客吃饭)呵呵随着在18世纪结束之际,战争中的另一个重大变化即将发生,这些变革将进一步扩大军队的规模,造就全民皆兵的观念和新的驱动力,使得新的战术和新的指挥体系成为必需,但这是之后的事喽,18世纪是个新旧军事观念交替的时代所以线式战术选择了18世纪,18世纪也适合线式战术。

[ 本帖最后由 sonycat1257 于 2009-8-23 09:33 编辑 ]
已有 1 人评分金钱 收起 理由
笨得像豬 + 5 + 1 助人为乐,品格高尚!

总评分: 金钱 + 5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760
精华
0
积分
400
金钱
713
荣誉
2
人气
0
评议
0
板凳
发表于 2009-8-23 10:27:47 |只看该作者
落后,所以才要“挨打”

楼主不清楚18世纪的武器命中率有多恶劣,所以才想不明白而已

这就好像丢标枪一样。如果使出吃奶的力,普通人丢出50米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要求你准确命中50米处的目标,那难度就非常高了(标枪的有效射击距离一般是20-30米,50米基本上无限接近于0)

同样道理,那些所谓的枪虽然威力不小,射击距离也足够远,问题是命中率实在低的可怕,如果再各自分散射击,那还不如直接上刺刀突击来得有效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118
精华
0
积分
589
金钱
4637
荣誉
3
人气
1
评议
0
地板
发表于 2009-8-23 15:49: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的那位同学说的话,我明白。战场上消息和命令传递的确比较困难。但是这个也不是毫无办法的啊。中国一向有传令兵、军旗、军鼓等东西来传达命令,日本就有红衣母众之类东西来传达命令,就是在西方也有传令兵啊,用线式作战也不至于到了无法传令的状态吧。更何况,连中世纪都有侧翼攻击,迂回包抄的意识了,怎么反而到了18世纪就消失了呢?总不可能在军事技术进步的同时,军事战术和军事管理后退了吧?
至于说当时火枪的命中率低的问题,个人认为这个不是造成线式作战的原因,就像标枪一样,罗马共和国时期,标枪的准确度和射程都要比火枪要低吧,有方阵了吧,但是他们一样会有左右两个方阵向中间包围意识,怎么会到了18世纪就消失了呢?古今中外,侧翼攻击、包围作战这些都是很基本战术意识,怎么到18世纪西方就消失了呢?这个我还真想不通。
十级九等八分闲,七日星转六日颠,五更四点鸡唱三,怀抱二月一枕眠。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19
精华
0
积分
210
金钱
6801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5#
发表于 2009-8-23 16:29:06 |只看该作者
好象是第一次拿马甲发帖来着?……算了……
那个时代,要发挥出武器的火力最好的列队方式自然是横队展开,这种横队虽然正面火力得以发挥出来,但是灵活性却变得非常差,想要在维持队列的情况下迂回侧翼什么的一来很困难,容易把队列变得乱糟糟的,二来迂回过去再展开成横队攻击需要不少时间,过程中变数也太多了,恐怕还不如直接正面展开射击的效率高……
罗马军团的主要作战方式不是投掷标枪而是冲上去拿短剑肉搏,所以对队列的要求没那么高,灵活性自然就上去了……相应的,马其顿的长矛方阵的灵活性就差得不行……
还有就是传令的问题。那个时代枪械里用的火药不是无烟的,战场上打起来绝对当得起“硝烟弥漫”的形容,能见度不高,而且还有火药爆炸的响声,与其说是传令困难的原因,我觉得,更加重要的是在一片烟雾中让一个或几个连/团做出复杂的迂回、列队再攻击的动作绝对不是游戏里用鼠标点击拖曳那么简单的……
另外那个时代侧翼迂回的经典战役也不是没有,最多就是少了一点,说是消失未免不妥……
以上是个人意见,有不对的请指正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118
精华
0
积分
589
金钱
4637
荣誉
3
人气
1
评议
0
6#
发表于 2009-8-23 18:04:39 |只看该作者
这么说,其实18世纪的时候,迂回包抄,侧翼突击其实有的对吧。只是人数上来说,正面的线式阵型人数更多而已是吧?
十级九等八分闲,七日星转六日颠,五更四点鸡唱三,怀抱二月一枕眠。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118
精华
0
积分
589
金钱
4637
荣誉
3
人气
1
评议
0
7#
发表于 2009-8-23 18:15:37 |只看该作者
呃···········应该这么说吧,18世纪的线式阵,其实没有到完全靠正面步枪对射的地步。骑兵的迂回包抄和侧翼攻击还是必需的。所谓列队枪毙,只是夸大而已是吧?战术上应该还是很丰富的吧?不可能就靠正面作战。我更想知道,当时有没有伏兵和断粮道的概念?
十级九等八分闲,七日星转六日颠,五更四点鸡唱三,怀抱二月一枕眠。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751
精华
0
积分
377
金钱
1210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8#
发表于 2009-8-23 20:04:45 |只看该作者
埋伏和断粮也经常有 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补给也是18世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过大部分时期各国部队在断补给的情况下都是靠就地补给(也就抢包括抢自己国家的)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抢不到问咋样?抢不到当然走人拉~)也以为补给和规模问题经常出现逃兵。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118
精华
0
积分
589
金钱
4637
荣誉
3
人气
1
评议
0
9#
发表于 2009-8-23 20:09:42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5011167 于 2009-8-23 20:04 发表
埋伏和断粮也经常有 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补给也是18世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过大部分时期各国部队在断补给的情况下都是靠就地补给(也就抢包括抢自己国家的)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抢不到问咋样?抢不到当然走人拉~)也以为补给和规模 ...

不会吧。也是就地补给?罗马的时期就会这样,18世纪还有?虽然说就地补给是其中一种比较主要途径,但是不会是决定性的途径吧。
十级九等八分闲,七日星转六日颠,五更四点鸡唱三,怀抱二月一枕眠。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使用道具 举报

信徒
奥菲莉娅回忆中的修女

帖子
10146
精华
0
积分
6029
金钱
11283
荣誉
95
人气
56
评议
0

10#
发表于 2009-8-23 20:18:26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19
精华
0
积分
210
金钱
6801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11#
发表于 2009-8-23 20:27:4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鼠儿果 的帖子

关于断粮道么,其实跟你想象的可能不大一样。举个例子吧,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时候(18世纪初),马尔巴勒公爵对巴伐利亚进行了大肆毁坏,烧毁了几百个可能成为法军物资供应源的村庄,迫使法军因为在巴伐利亚找不到任何可吃的东西,最后不得不撤离了这一地区——这个或许可以称之为“断粮道”?不管怎么说,当时的后勤供应并不全是——有时候甚至可能只有一开始才是——从本土或其他什么地方的军需仓库运来的。
至于伏击么……也不是没有,比如罗斯巴赫战役,实际上就是腓特烈大帝通过回撤部队的方式将敌军引出后利用地形掩护发动突袭,这个应该也可以称之为“伏击”吧?
至于“列队枪毙”什么的,只要军队里有骑兵炮兵,就不可能只是列队放排枪这么简单的……而且迂回也可以是整支部队迂回到别人侧面,比如洛伊滕战役中,普军借地形掩护绕到奥地利军队的侧面后摆开横队射击,整个战场的态势就像是个T字……不过这个对地形什么的要求比较高,否则只不过是集体转了角度,没什么效果……
汗…… 一下子说了这么多,说错的请指正……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6110
精华
0
积分
3101
金钱
3728
荣誉
4
人气
0
评议
0
12#
发表于 2009-8-23 21:21:26 |只看该作者
罗马和亚历山大的主要补给都是依赖后勤,就地补给是要选季节的。不是一年四季想什么时候就地补给就地补给。亚历山大东征就是专门挑时间的。罗马人则会有冬营。
17-18世纪线性战会成为主流1是同当时的军事思想有关 2来火器当时需要集中火力才能发挥出优势。
英法在北美和巴尔干地区由于多山加上当地土著作战不按章法,所以更多使用了散兵。
基本在美国内战前,使用线形战的虐不会线形战的。
至于说没有包抄那因为楼主不知道,这种情况在肉搏战时多了去。18世纪时的刺刀战一般1到2分钟分出胜负

[ 本帖最后由 炽天使军团 于 2009-8-23 21:27 编辑 ]
4亿吨TNT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足够从把地球从地壳一直到核心打穿,就算不毁灭也够把地球搞成死星了  

灭绝恐龙的陨石撞击威力太弱,远远不不足120万亿吨tnt。恐龙是被后来的原始人类吃光的。

某砖家语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255
精华
0
积分
2010
金钱
3119
荣誉
38
人气
0
评议
0
13#
发表于 2009-8-23 21:26:5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gx1989 的帖子

LS的说的没错,早上发完贴有事先下楼,其实后来想想还有很多要说的还好LS的几位已经详细解释给LZ听了,其实LZ你这个贴要想真说明白几天几夜也解释不完,我那个贴只是从宏观去初步解释了这个问题!比如关于武器射程的问题等等要全部解释清楚,还不如你自己去看一些关于18世纪战争的书籍
我先提供一些资料给LZ看看吧

公元18世纪的战争(出自《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军队的这种性质,士兵普遍的不可信赖,使得君主们更有理由对士兵严加管制和监视。不管是在名义上友好的国家里,还是在敌人的国土上都不让士兵在作战地区跟老百姓混在一起。这样就使老百姓跟他们的君主统治者所进行的战争隔绝开来。除了交纳税款外,只要不在老百姓所在的地区打仗,他们是不会对王朝的战争给予多大注意的。  
   18世纪多数国家的军队是按照同一格式建立起来的。18世纪初,法国军队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劲旅。18世纪中叶,普鲁士军队超过了法国。到了该世纪末,法军又最新夺回了它的优势地位。  
   18世纪战术和编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使用了燧发枪和刺刀的缘故。这就要求部队在教练场上进行刻苦的训练,并执行严格的纪律。燧发枪装换弹药需要化费一定的时间,作战编队的纵深厚度取决于装换弹药这一因素。由于兵器的精确度不高,因此,不得不采取齐射的方式。一排排士兵按照命令统一进行射击。操练的目的之一是要训练士兵齐步前进,协调一致地进行射击,并能迅速装弹。由于作战编队采取了很长的横队,因此对作战地形和气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丘陵、山坡、沼泽和村庄都会破坏整齐的编队,雨天会使弹药受潮,不烘干就毫无用处。  
  有趣的是,当人们普遍把燧发枪称为滑膛枪的时候,使用它的士兵却总是被称为燧发枪士兵。到1700年时,燧发枪兵实际上已经取代了过去的滑膛枪兵。虽然燧发枪兵还携带着一把剑,可他的穿着并不象以前那样笨拙。他用的燧发枪,或称为燧发滑膛枪,要比火绳滑膛枪更轻更灵便。枪的口径变小了,弹丸的重量为18分之1磅或18至20分之1磅,而不是原先的12分之1磅。  
  长矛兵从战场上消失,并不标志着这种类型步兵功能的完结。因为就在这个时候,投弹兵又问世了。手榴弹(一种圆形炸弹,它有一根不长的能够很快燃烧的导火线,在投掷前的一瞬间进行点火)在“三十年战争”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670年法国军队在杜劳埃团里建立了一个手榴弹独立连,不久到处进行了推广。手榴弹连的士兵是专门挑选的,个个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这样才能掷得动重达三磅或三磅以上的手榴弹。除了手榴弹外他们还配备了标准的燧发枪和刺刀。后来,由于手榴弹效果不够理想,因而停止了使用。但手榴弹兵仍保留着,专门负责特别艰巨的任务。手榴弹兵实际上变成了燧发枪兵。不过,他们通常是些更优秀更可靠的士兵。  

轻步兵重新崛起  
   18世纪上半叶,欧洲战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在战争中重新使用轻步兵。早些时候,轻步兵曾经以各种形式在军队里出现过,但一般来说他们只属于非正规部队:如作为弓箭兵、投掷兵、标枪兵和许多其他类似的士兵。他们通常负责把战斗打响,而在主要作战行动中则退居一边。在刚刚开始使用黑火药兵器的时候军队中也曾使用过类似的战斗小组。  
   18世纪初,由于采用了刻板的线式战术,因此正规步兵的作用也变得拘泥而缺乏灵活性。在步兵营占领战斗阵地这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很容易遭到敌人的袭击,因此必须对他们实施掩护。另外,后勤补给仓库和运输部队也会受到敌人的进攻而应加以保卫。为了实施这些掩护和保卫任务,1740年后,在欧洲军队中再次使用了轻装部队。他们主要是步兵,还有一些轻骑兵“军团”。除上述任务外,他们也负责进攻敌人的交通线,捕捉俘虏。后来,他们的主要任务又改为在主要战线的前方或侧翼对敌人进行骚扰并掩护自己的作战部队。也就是说,他们担负了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轻步兵的任务。  
  大规模的轻装部队最早出现于奥匈帝国的分裂战争时期(1740-1748年)。1740年奥地利遭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及其法国和巴伐利亚盟国的优势军队的进攻。玛丽亚·特里萨把所有军队集中起来置于她的指挥之下,并立即号召边境居民(即曾作为奥地利边防军的一部分,抵抗过土耳其入侵的克罗地亚和潘杜尔土著人)帮助对付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威胁,保卫她的王国。1741年初,他们将一支3万多人的军队投入到中部欧洲的战场。由于这支军队威力强大,因此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建立并使用同样的军队。腓特烈匆忙增加他的轻骑兵,集结了几个非正规的“自由”营来对付克罗特土著军队。1744年后,法国也建立了几个轻装步兵团和许多步兵和骑兵的联合部队(称为“军团”)。  
   18世纪50年代,英国在美国服务的一些正规营在特定情况下组建了一些轻装连。在此以前,英国军队一直没有轻装部队。1753年英国在孟农加希拉 [ 译者注:位于美国。 ] 战役中布拉多克一仗的失败,使得他们不得不改变刻板的欧洲线式作战队形,充分发挥在野外战斗中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英国军队作了大量尝试,在每个步兵团内,建立一个“轻装”连,该连通常由营负责派遣,从事掩护部队前进或其他特殊使命。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人的做法是把轻装连从团里分出来,组成临时性的作战部队。另外,手榴弹连(也是每团一个连,不跟手榴弹警备团混同)也跟团分开,并在作战时组成特别部队。  
  有人批评说,英国的这种作战编制虽然建立起了一支精锐部队,但是会在团的“正规”连中造成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人们怀疑建立这种精锐部队作用何在?它的缺点能否得到完满克服?因为在组成这种部队时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其他的问题。(在将来军队中也无疑会有精锐部队的。)不过,在这个例子中有人辩解说,英国步兵的这些特种部队实际上是尝试性的,因此在19世纪初,在发展欧洲最先进的步兵理论中它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那时英国使用正规部队从事小规模袭扰战,因而导致了“轻装”团和“来复枪”团的建立,但实际上这两种团并无多大区别。  
    事实上轻步兵并没有成为欧洲军队中占支配地位的兵种。奥地利的边民部队在开始时冲撞一阵后,表明它们对整个战斗结局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普鲁士,腓特烈继续依赖作战横队密集的齐射火力,并化费很多的时间和力量,采取措施以提高兵器的发射速率。他建立了许多轻步兵部队(在普鲁士称为燧发枪部队),不过它们是按照正规步兵进行训练和配备武器的。奥地利人重又回到解决问题的老办法上来了,对边民团进行了线式战术的训练。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试验和实践,此时的步兵火力在作战中变得最为重要,而突击冲锋则退到了第二位。当然长矛的淘汰所引起战斗力的削弱被刺刀的启用所弥补了。但放弃重型密集的长矛突击对作战还是有所损失的。燧发枪兵的线式队形没有方阵队形那样强大的进攻性、冲击力和防御能力。防御工事和堑壕设施提供了18世纪作战所需要的防护作用,它们不仅可以用来阻止敌人骑兵的进攻,也能对付敌人炮火的袭击。不过,构筑这些设施的费用很大。总之,18世纪战争的特点是:打法固定,阵地战多,目标有限,原则死板,墨守成规,优柔寡断。  

  
腓特烈大帝和普鲁士军队  
   18世纪中叶,腓特烈大帝在军事战术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和发展,跟当时的普通情况大相径庭。他对线式战术所作的改革是无人可与他相比的。他在18世纪普鲁士所具备的技术水平和政治社会条件下,取得了极其可观的成就。在欧洲事务中,普鲁士赢得了显赫地位,这种地位与其国家的幅员和财富是不相称的。  
  当1740年腓特烈继承王位的时候,他的父亲留给他一支第一流水平的军队。这支军队在当时属于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其兵力已接近8万人,这对于一个只有250万人口,年收入约100万英镑的国家来说确是一支非同寻常的军队。到了1786年,常备军达到了20万,人口也比1740年增长了一倍。普鲁士国家年收入的五分之四都化费在军队上。  
  从腓特烈大帝的个性、教养和才华来看,人们不应该对他只作简单的分析。他既是个思想敏锐的受过很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又是个残忍、冷酷无情的惩罚主义者。作为一国之主,他个人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他可以是一个狡滑、奸诈、不可信赖的敌人,有时也可以成为你的盟友。他找到并接受了一种军事体制,但又发现这种军事体制有着许多弱点:迟钝、不灵活,拘泥死板,兵器的射击速率也很低。他成了一位保守的革新者,把机动性、速度、射击速率纳入了他的军事体制。他积极地运用了骑兵部队,特别是在战斗快要打响的时候和战斗的早期阶段,他总是先向敌人发起攻击。他发明了骑兵炮,使高速运动的骑兵具备了更强的火力。他特别重视使用榴弹炮,因为它的重量比较轻,因此机动性更强。同时又因为它的弹道比较高,因此可以袭击隐藏在山背后敌人的后备队。他懂得利用军队高速敏捷的运动,可以在迟钝的敌人来不及作出有效反应之前,在关键性的阵地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他通过反复加强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训练方法和纪律手段,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速度。  
  普鲁士人依赖它的军官队,来确保其军队的质量。军官队的成员几乎全部是从乡村贵族中招募来的。普鲁士军官在军队中的权威和地位不是靠他们的专业技能或所受的教育,而是靠高度的责任感和铁的纪律。他们早年就在军官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接着又在部队服役数年。他们的军队生活始终是反复不停的操练。为了补偿他们所作出的牺牲,因而被定为王国的一等臣民,并称为国王的低级勋爵。他们的地位高于所有的政府官员,对下属士兵有着绝对的支配权。作战时一旦失利,往往以自杀表示效忠。  
    普鲁士军队比当时任何别国军队更加重视军事训练。这不仅为了使军队能够适应线式战术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指挥管理。腓特烈大帝不相信士兵对他的忠诚和他们的荣誉感。这些士兵和别国军队一样都是从社会的最下层征募来的,因此对他们不可信赖,决不能也决不允许让他们离开部队去单独执行任务。18世纪所有的作战指挥机构都具有防止士兵开小差的职能,甚至当时的战术也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制定的。由于担心士兵开小差,因此行军速度不能太快,也无法开展散兵袭击战或跟踪追击溃败的敌军。尽管采取了这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普鲁士军队中士兵的逃跑现象仍然超过其他各国的军队。如果战斗失败,那末逃散的人数往往要三倍于战斗伤亡数。  
  腓特烈大帝打破了单纯依赖兵站进行物资补给的陈规,但也不允许士兵抢劫(因为这会给士兵提供逃跑的机会)。他采取的办法是,每个士兵的背袋里装带3天的口粮,团属补给车队携带部队8天的面包定量,军的补给车队携带1个月的食品供应量。腓特烈创建了一种十分有效的运输体系,将部队跟兵站连结起来,从而保证了部队的物资供应。  
  腓特烈大帝的父亲把步兵作战编队的纵深减到了3列,并让他们互相靠得更近。他把早已用在手枪上的铁制推弹杆应用于滑膛枪。当时的许多军事家和后来的历史学家把普鲁士军队的枪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发射速率的原因归之于这一革新的结果。普军士兵每分钟能够发射5发子弹,而别国军队只能发射2发。但是很清楚,普军的优势原因在于他们的士兵进行了严格的技术训练,具有很强的纪律,而不单纯是铁制推弹杆的神奇力量。  
  作战时普鲁士步兵横队以缓慢的节奏稳健的步伐作齐步行进。在距敌100步起,便按命令间隔一定时间开始齐射。射击的顺序,先是第一列,接着是后面两列。射击时枪上都插着刺刀。由于减少了横队的行列数,缩小了间隔距离,因此,很容易将队形变换成行进纵队,其排头宽度正好适合普通道路的宽窄。在开战之前,部队是以连纵队或更小的队列单位行进的,象现代步兵的操练方法一样,采取立定转向,行进间转向,队列转弯前进或排头变成横队等方法可以将行进纵队变换成横队。  
  腓特烈大帝不仅对军队作了重大的改革,更重要的是,他以严格的纪律和训练方法完善了部队的机动行进,因而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普军的步兵编队由两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纵深为三列,二个横队之间相隔约300步。骑兵排成两个或三个单列横队,位于步兵横队的两翼。整个部队共设四个指挥点,分别位于步兵的两翼和骑兵的两翼,在这种刻板的作战体制中,想要实施某一部分的机动是困难的。由于编队形式的局限,同时为了对步兵实施最佳的战术配置,因此也不允许作这样的机动。为此,腓特烈大帝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战前部署和变更某种训练场上的技术使之特别适合战场配置这两种办法。后者就是所谓的“斜行战斗序列”。很明显,这是腓特烈仿照特班·义巴敏诺达 [ 译者注:古希腊将军及政治家。 ] 在留克特拉战役(公元前371年)和曼提尼亚战役(公元前362年)中的先例而构想出来的。  
  斜行战斗序列在作战中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依赖普鲁士步兵完善的训练和严格的纪律。要有效地运用这种队形,指挥官首先必须了解敌军的部署,并等待机会在敌人还来不及加强其侧翼力量的时候,出其不意地向敌人斜向插入。因而部队必须加强侦察和情报搜集,并利用所有能够增加战斗突然性效果的条件——如气候、地形和夜暗等。此外,还要派一支前卫部队把敌人牵制在原来的位置上,防止它临时调动兵力对抗主攻。这种进攻的特点是猛烈,步兵和炮兵的火力几乎是连续不停,持续射击。  

    普鲁士骑兵包括胸甲骑兵、龙骑兵和骠骑兵。前两种骑兵通常以5个中队编成1个团,后一种骑兵则以10个中队组成1个团,每个中队约120人。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为了对付奥地利军的边防轻步兵部队,腓特烈大帝增加了骠骑兵或称轻骑兵的数量。另外,他又重新强调了作战中骑兵的突击力量和战场外围侦察的重要性。胸甲骑兵不再配备手枪,龙骑兵也不再配备卡宾枪,因此变成了无装甲保护的骑兵。他们把骑兵训练成手中执剑、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敌人全速冲锋的勇士。骑兵的武器装备被减到最轻的程度,以提高前进的速度和增强冲锋的猛烈程度。通过不断的训练,骑兵队形变得十分紧凑,以至于普鲁士的骑兵能够象步兵那样准确而秩序井然地行进。8千到1万名骑兵能够排成整齐的队形冲锋几百码的距离。并在经过一场混战之后立即整好队继续前进。在腓特烈20年胜利征战的大部分战斗中,这支骑兵曾立下了汗马功劳。  
  普鲁士炮兵是以营为单位组建的。使用的炮从轻型3磅炮弹的炮到最重型的24磅炮弹的炮。在腓特烈大帝之前,普鲁士炮兵跟别国的炮兵一样,在战斗开始前就将炮部署在很靠前的阵地上。战斗常常是由炮战打响的。但腓特烈很快发现,他所喜欢的激烈进攻战往往使他自己的步兵和骑兵先陷入敌人炮兵的火力圈内,而自己的炮兵则无法给他们以炮火支援,使他们在前进中处于十分不利的态势之中。他还发现奥地利的炮兵威力特别强大,常给进攻中的普军造成大量伤亡。为此,腓特烈设法提高炮兵机动性,使炮能够随着部队的进攻而向前推进,为步兵和骑兵提供不间断的炮火支援。  
  要给迅速前进中的普鲁士骑兵提供炮火支援是个特别尖锐的课题。为此腓特烈建立了一种能够跟着骑兵前进的骑兵炮队(跟马拉炮不同)。跟普通的炮兵不同,骑炮兵的炮手和弹药手不是靠步行也不是靠车拉,而是骑马行进的,骑炮兵部队配备有可以迅速移动的轻型炮和榴弹炮。  
  从技术上看,骑兵炮和马拉炮是相同的。它们的唯一区别是骑兵炮的机动性更强。在进入战斗时,炮兵(特别是3磅和6磅炮弹的炮兵部队)先于被支援的作战部队出发,在离敌人500步远时,炮手下马,将炮拉到炮阵地上,接着便开始向敌人发起炮击,直到步兵队伍跟上来为止。然后采用交替跃进的方式,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半数炮以不间断的炮火支援其进攻部队。腓特烈还利用榴弹炮弹道较弯曲的特性,袭击隐蔽在树丛和山后的敌军后备队,显示了间接火力的潜在威力。  
  
洛伊滕战役  
  洛伊滕战役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一次巧妙地运用战术的杰作,它清楚地说明了腓特烈军事体制成功之所在。公元1757年,腓特烈已经有了16年的作战指挥经验,因此这次战役代表了他成熟的军事见解和他对自己亲手缔造的军队的指挥才能。他刚刚在罗斯巴赫击败了比普军规模大得多的法国军队,紧接着又挥师向布雷斯劳 [ 译者注:波兰境内。 ] 进军。在那里,加上增援部队的人数,普军总兵力达3万6千人。而洛林的查尔斯亲王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则在布雷斯劳部署了两倍于普军的兵力,约8万人。  
  当腓特烈从布雷斯劳出发东进时,发现奥地利军队集结在一条长达5英里的战线上。周围是地势起伏的乡村,一部分部队隐蔽在一片低矮的丘陵后面(奥军尽管在兵力上处于二比一的优势,但仍然决定打防御战,这有助于腓特烈发挥技巧,获得声誉)。奥军的右边是一片沼泽地,左边是森林密布的山脉,两翼都部署了骑兵。另外,左翼还挖了一些战壕,让后备队隐蔽在内,以对付普军可能向侧翼发动的进攻。但是,跟奥军的预料相反,腓特烈将部队编成四个纵队,向奥军的中部和右翼运动,中间两个纵队是步兵,两侧各有一个骑兵纵队。  
  根据普军的动向,查尔斯亲王匆忙调动后备队以对付普军对其左翼的威胁。但是,正当普军在低矮丘陵的隐蔽下不为奥军所知向前推进的时候,腓特烈将其部队主力的前进方向改为向右斜插,而让敌人能够看得见的一部分左翼骑兵纵队开始向奥军的右侧佯动。普军的一个步兵纵队避开奥军的视线,越过了敌人的正面防线,它的骑兵(由于左侧骑兵的佯攻行动)警戒着自己部队的侧翼,同时掩护着步兵部队的头尾。  
  普军纵队在丘陵掩护下继续向前推进,这时已经开始踏上奥军的左翼阵地。腓特烈突然命令步兵向左转,从右向左排成两个横梯队,以有名的斜行战斗序列向前推进。普军的炮兵迅速冲过山丘,立即投入了战斗。正好在普军先头步兵营袭击惊慌失措的奥地利军队的时候,以密集的炮火,V字形的落点射向奥军左翼阵地。随着普鲁士步兵营一个接一个向奥军左翼逼近,奥军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整个战线终于开始动摇。这时位于步兵两翼的普军骑兵也向奥军左翼发起冲锋,从中间将奥军向后驱赶。  
  查尔斯亲王企图组织一条新的防线来抵抗普军进攻。他将右翼骑兵调去对付普军的左翼进攻部队,但奥军的骑兵炮队与早已守候着的普军骑兵遭遇并被冲散。普军骑兵接着又向奥军右翼发起冲锋。由于两翼失去平衡,奥军再也无法重新集结。虽然夜幕的降临帮助了溃败的奥军残部向布雷斯劳逃跑,但整个军队彻底崩溃了,大约只有一半士兵回到了布雷斯劳和他们的冬季营房。  
  腓特烈大帝此战大捷对整个欧洲的军事思想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的许多军事家竞相仿效他的作战体制。大量外国军官云集于波茨坦,以求亲眼目睹并领教普鲁士军队复杂的作战调遣方法,然后回国同样训练自己的军队。腓特烈把线式战术体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几乎无人可与他的成就相比拟,超过他的人更是寥若晨星了。倘若不是腓特烈这样的一代雄才,根本不可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功。当时西班牙和俄国都曾采用过他的军事体制,但是未能造就出一支举世惊叹的军队。腓特烈死后,这种体制本应对他的后继者大有裨益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后来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再也没有人认真运用过这种体制,可是世人对它的赞美之声却仍在回荡着。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19
精华
0
积分
210
金钱
6801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14#
发表于 2009-8-23 21:36:2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sonycat1257 的帖子

其实我比较倾向于推荐《西方战争艺术》的……关键是我觉得那位作者的分析不错……
引用的事我就不做了,这本书并不难找……
再度下潜……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255
精华
0
积分
2010
金钱
3119
荣誉
38
人气
0
评议
0
15#
发表于 2009-8-23 21:40:2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gx1989 的帖子

呵呵我只不过也是给他个方向,并不是指名推荐书籍
好喽LZ自己有闲可以去查看下
LS的慢走,咱也一块下潜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2698
精华
0
积分
1411
金钱
16158
荣誉
1
人气
522
评议
0

16#
发表于 2009-8-24 01:39:45 |只看该作者
有专们干包抄的部队, 要不然龙骑兵和轻步兵就没什么用了

使用道具 举报

英格兰伯明翰男爵

帖子
5041
精华
0
积分
2536
金钱
2441
荣誉
1
人气
0
评议
0

17#
发表于 2009-8-24 04:35:44 |只看该作者
实践出真知,这种看似“傻帽相互枪毙”的军队把“精通谋略”的大清辫子兵虐得和白菜一样........

Be without fear in the face of your enemies.
Be brave and upright that God  may love thee.
Speak the truth, always, even if it leads to your death.
Safeguard the helpless and do no wrong.

使用道具 举报

Memento Mori
大马士革领主
绝对中立 高等精灵 预言大师

活跃勋章大头像勋章白金会员勋章

帖子
11309
精华
5
积分
7628
金钱
17707
荣誉
96
人气
5
评议
0

18#
发表于 2009-8-24 06:18:52 |只看该作者
这种帖子怎么老是出现。。。
话说我知道怎么回事是看last exile里面对射才跑去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2659
精华
0
积分
1350
金钱
5459
荣誉
2
人气
5
评议
0
19#
发表于 2009-8-24 09:11:33 |只看该作者
另外就是士气问题。散开以后就不好带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8-7 03:55 , Processed in 0.39343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