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36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上真实的张JJ  关闭 [复制链接]

帖子
251
精华
1
积分
436
金钱
646
荣誉
11
人气
0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22:06: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个人常常是不被留意的。智勇双全,却少见他在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知书达理,却不象美周郎般动不动拔剑起舞;也可以料事如神,但是说起这四个字来,人们往往想到的却是一个手持羽扇的家伙。在英雄争辉的曹操帐中,他虽也被称为名将,可永远位居季席,头上顶着张辽和徐晃。

            此人姓张名郃字隽乂。不知是否因为名字里有一个代表“美丽”

            的词语,他最近居然以蝴蝶般妖艳的姿态从光荣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中横空出世,顿时谋杀了不少喜爱那别样之美的眼睛。我承认连我自己也是由於这个游戏,才对这颗原本晦暗的将星青眼相加。可是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更愿意把“隽”理解为词典中的另一种意思:才智过人。这也许才是诠释张郃的正确理解。将他比喻为韩信的曹操应该会知道隽乂才能如何,而曹公有所不知的是,就命运而论,隽乂是不幸的。他一生中少被赋予独当一面,横扫千军的机会,反而经常领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苦差事。说得好听点叫“军锋” (注意不是前锋) ,实质上大概也就一工兵营长(汗)。就其结局而言,简直是千古奇冤,几乎可算丧在自家人之手。不过和同样神秘去世的荀彧不同,武将的直接死因仍然来自本身的敌人:公元231年秋,在今甘肃天水南部,当时被叫做“木门道”的一处狭窄隘口,诸葛亮的一阵箭雨,结束了隽乂将近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就他沉和平稳,不与人争的一生而言,本不应得到如此凄惨的下场。可是历史,原本就只有结局不能改变。

            张郃在三国中出道极早。他是河北任丘人,东汉末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公元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后因抗拒幽州公孙瓒有功,升宁国中郎将。九年后,袁绍在官渡与曹操隔水对峙。张郃提出袁绍应派重兵保护乌巢粮草,却与谋士郭图发生意见冲撞。事实证明他确有先见之明,曹操果然从此处着手大破袁军。而那个郭图计谋不如一武将,进谗言的本领却不小。大概觉得张郃归来自己便没脸见人,於是在袁绍面前诬陷他“快军败,出言不逊”。有田丰的事例,我们应该可以想象张郃若继续留在袁军,下场如何。此时的隽乂愤而倒戈,结果给袁绍的大败增添了致命的一击。而曹操对他“韩信归汉”的欢迎语,也正是于此时吐出的。

            韩信归韩信,也许是对隽乂的沉着不激进过分依赖,曹操并没有给予他同样作为降将的张辽和徐晃一样的机会独领大军。反而让他在讨袁谭,破马超,征张鲁的过程中,一直干着“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 这样的工作。近日读书,有一作者云在曹操与马超作战,一度被打得落荒而逃的时候,救他渡河的勇士不是许褚而是张郃。我查询不到与此相关的史实,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上仍记载着许褚舍命护主的事迹。不过,想象光荣绘下那位光彩照人的美隽乂,一面单臂执橹,一面用马鞍为曹操挡箭,尽现猛将本色的一幕,亦岂非妙事一件?

            张郃一生中最耀眼的两次粉墨登场,一是著名的街亭之战,另外一次就发生在夏侯渊阵亡的时候。当时他作为渊的副将,同是曹操镇守西北防线抵御刘备的主力。按照罗先生的说法,妙才是被憋着一口恶气的倔强老头儿黄忠突然斩落马下的。若相信陈寿,他则更可能就是死于乱军之中。两军交兵,主帅被杀,这在战场上无疑是致命伤,顿时军心大乱。如此危急时刻,张郃被手下推举为代首领,统领诸将,后来也得到了曹操的认可。这大概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独当一面的机会,在节骨眼上避免了一场真正的大败,坚据刘备于中原之外。有趣的是,黄忠斩得主帅人头,本是大功,刘备却说出这样的话来:“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言下之意只有杀了张郃才有用,夏侯渊虽然是都督,可真正的“贼寇” ,却是他背后的隽乂。

            曹操死后,张郃先是与曹真和夏侯尚共事,当与诸葛亮作战的重任落在司马懿肩上之后,他再次成为司马的部下回到西川防线。也就是这时他打了平生最漂亮的街亭之战,断绝马谡的水源,大败蜀军,还连带把叛变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也端了,逼诸葛亮使出空城计来。从此可能就在孔明的心中留下了阴影,甚至在后来射死他时,还恨恨地以“獐” 污之。好一个孔明,既然他是獐,那这许多年来被獐阻挡着入主中原之路的你又是什么呢?

            张郃为将之稳健,在街亭之战中也可以看出。他大胜之际,仍然不愿意冒险追击蜀军,而是慢慢收并诸营,徐徐撤退。这也许是他的优点,也许正是曹操一直不予以重用的原因。须知战场之上,争取主动比守株待兔要重要得多,而主动就意味着冒险。在用兵之道上,张郃居然与同样被动的诸葛亮在冥冥中契合。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绝不相信在木门道时,他会自己跑去追击孔明。裴松之的注解中说道:张郃言“诸葛亮极善用兵,虽然一时撤退,也会沿途布防。且附近一带山势林立,地形复杂,一味追击,必有凶险”,司马懿却硬逼迫他知难而进,结果真的落入蜀军箭阵(应该用的还是那种十连发的强弩) ,生生变成庞统第二。

            -----据说,张郃当时只是膝部中箭。可是这样又怎会当场死去?这缕小小的疑问,同司马懿当时要逼他进军的真实原因一起,成为与我们远隔浓云重霭的又一个历史谜团。有人评道:“观司马懿使郃追敌致殁,是懿军略,或在郃下。小说家独以懿为亮匹敌,未知是上亮欤,是下亮欤?”

            我深以此言为是。试想连张郃都能考虑到,被认为智谋不在孔明之下的司马宣王又岂会不明此中乾坤?更何况穷寇莫追,是用兵的常识。

            我无言。

            实在不愿意想象,隽乂其实是被借刀杀死。。。

            这其中隐含的冤屈,已是永远无法昭雪了。

            有人问我:“可是为什么司马要加害张郃?”

            当时是明帝曹睿当政,与曹操的时代相比,魏早已人才凋零,司马氏独掌大权迹象日益彰显。既然诸葛亮和刘备都忌惮隽乂,难不成司马懿也对他有所防范。也许是二人政见早有冲突,也许纯粹是觉得张郃这老家伙声名太大(如果按弱冠从军算,张郃当时也是六十有七的高龄了)。不论怎样这也只些是作者本人的臆断猜测-----18个世纪的时空阻隔,一切早成镜花水月。

            死亡来的如此迅烈突然,隽乂辞世前的表情言语,是永不会流传下来的了。愤怒?憎恨?懊恼?还是一抹风清云淡的微笑掠过,漫天箭雨,血色不起,泪亦无痕?

            我不知道。这个时代没有人会知道。

            累累汗青中,陈寿留给他的,只有一个“巧”字。让我们再看两个他被记载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事迹好了:

            诸葛亮攻打陈仓时,张郃作为营救陈仓守将郝昭的援军出征。明帝亲自送他到城外,还派遣原先曹操的贴身护卫队虎贲和武卫护送,并且问道:“将军到时,诸葛亮会不会已经打下陈仓了呢?”

            张郃自信的回答:“他的军队粮草不多,一定挺不过十天,我到时,肯定已经撤退了。” 结果他刚到南郑,蜀军便退还汉中。

            张郃虽是武将,却尊敬儒士,曾经举荐同乡为官。从皇帝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也曾经与文人“雅歌投壶”过,或许亦爱好音律。在赤壁,曹操为歌,众人和之时,当中也应该有隽乂的声音吧?

            是的,属於他的旋律,始终交织在三国时代群英荟萃,此起彼伏的大合唱中。也许不够慷慨澎湃,也许不够铿锵有力,如此渺小而巧妙的存在着,尾音却令人扼腕的结束于弦裂之声。如果真有一支生花笔,去写隽乂这个隐约英雄的一生,其耐人寻味之处大概不会少于魏延 。

一种别样的美。

小话张颌


            一位不仅让刘备忌惮,据说连诸葛亮都不得不小心提防的曹操名将,然而和夏侯渊一样,冤将命运仍然罩上了他的将星。熟悉‘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读者都知道,街亭之败,虽可归罪于马谡用兵的可笑,但不也说明了张郃之善于用兵吗?想到街亭之役乃是导致诸葛亮出师不利的最大败因,张郃便更值得我们另眼相看了。

            张郃出道很早,最初也曾加入讨伐黄巾的战团,几番周折之后,投至袁绍帐下。官渡之战时,张郃也曾向袁绍提过若干合理建议,不必说,‘袁绍定律‘决定了这些建议的结局。张郃在袁绍大势将去前的一刹那率军投向曹操,给了袁绍更加致命的一击。曹操显然对张郃仰慕已久,他见了张将军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韩信归汉了。‘想到韩信乃是时人公认的千秋名将典型,想到曹操并没有盲目抬举他人的习惯,这份评价便更见贵重。然而,张郃并没有像同属降将出身的张辽、徐晃那样经常获得独挡一面,自领一军的机会,苦差使倒接受了不少。在曹操行军过程中,我发现张郃常常充当某种工兵营营长之类的角色,在前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三国演义》的读者知道曹操曾被马超追得不可开交,幸亏神勇的许褚一面单臂划船,一面举起盾牌遮挡,才免于一死。这位神勇的好汉其实不是许褚,正是张郃。夏侯渊死后,为确保三军不可一日无帅,张郃被手下选举为夏侯渊的继任者(这事后来得到了曹操的准许),但张郃任主帅的机会并不长,曹操死后,防备西川刘备的重任落到司马懿身上,张郃再次成为司马懿的副将。

诸葛亮忌惮张郃,难不成司马懿对他也有所防备。张郃之死,同样冤曲莫名,因为他很可能是被司马懿以‘借刀杀人‘术害死的。战场上张郃再次击败了诸葛亮,蜀军只能退却。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表示反对,理由是‘诸葛亮极善用兵,虽然一时撤退,也会沿途布防。且附近一带山势林立,地形复杂,一味追击,必有凶险‘。然而军令如山,司马懿怪脸一翻,张郃只能知难而上,结果,诸葛亮预先埋伏在山上的蜀兵,正好乱箭齐发(好像还是那种诸葛亮亲自设计的十枝连发的强弩),张郃就地沦为一张活靶。──据说,张郃只是膝部中箭,膝部中箭怎么会当场死去呢?这一缕小小的疑云,并不能改变张郃屈死的命运。

论张颌


       张颌字隽乂,三国时代最令刘备和诸葛亮惮忌的魏将,可惜在罗贯中把他不少事迹更改或略过,我参考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后,得到的结论是:其中一些变更是为了配合别的角色。

        张颌在讨伐黄巾时为韩馥的军司马,韩馥被袁绍打败后归顺袁绍,并且在攻打公孙瓒时立下不少战功。官渡之战时曾建议袁绍:「公虽连胜,然勿与曹公战也,密遣轻骑钞绝其南,则兵自败矣。」曹操当时大部份的兵力都在官渡而许昌空虚,张颌看出这点与许攸不谋而合,但是不但袁绍没采信,就连数百年后的罗贯中也没把张颌的见解写进去。

        不久后曹操袭击乌巢,张颌说:「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但是郭图却说:「颌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张颌反驳:「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 尽为虏矣。」结果袁绍还是听信郭图的计谋,派张颌攻打曹操军营,结果不但没攻下,缺乏救援的乌巢也被劫了。郭图计谋失败,怕张颌回来对证,干脆使离间计把张颌逼到曹营,这点演义倒是记得很清处。看到郭图这样的计谋,我还曾突发奇想:说不定郭图根本就是曹操的间谍,否则怎么专出一些对曹操有利的计谋给袁绍?可能是郭图对于曹操劫乌巢的应变策略失当。后来张颌颇受曹操重用,先后与张辽、夏侯渊搭挡立下不少战功。然而在曹操讨伐马超时,张颌的战功在斐松之注的《三国志》中却有些许矛盾之处,或是说被略过。<武帝纪>斐松之有注:『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颌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然而<许褚传>中陈寿却说:『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泝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罗贯中采用后者的说法,理由可能有三:(一)前者记载「张颌等(人)」,其中可能就包括许褚,因此罗氏认为没必要把张颌写进去;(二)许褚为曹操贴身护卫,救驾可能性较高;(三)许褚传的记载令人惊心动魄,加上又有让马超见了许褚有棋逢敌手之感,颇具戏剧性,因而采之。总之,对作者而言,《三国演义》58~59章重点在许褚与马超的对手戏,没有张颌也无所谓,隽乂兄就这样在演义里少了一次战功。

        张颌一生中败得最惨的一战,是在巴西被张飞大败。从演义中看来,张颌在狭窄的山道被张飞前后夹击,大致上与蜀书记载的相同。不久后张颌被派去与夏侯渊守汉中,结果刘备军全力打击张颌,导致夏侯渊分兵给张颌,偏偏又中了法正之计而被黄忠打败杀害。然而夏侯渊的这一死,倒是为张颌加了些分数。张颌在军中威望高,很快就被手下推举为大将,并迅速重整因失去大将而混乱的军队。而刘备听说黄忠杀了夏侯渊,只说:「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要杀就该杀张颌,夏侯渊算什么)」可见刘备所忌惮的是张颌。

        另外,演义中有提到,夏侯渊在定军山与黄忠对峙时,张颌识破法正的诱敌之计,劝夏侯渊不要上当,结果夏侯渊不听而丧命。不过《三国志》中却无记载张颌的劝阻行为,因此不是罗贯中是在别的史料中找到,就是为了使用一个演义中常用写法「苦谏不听,导致失败」,意不在抬举张颌。

        曹操过世后,张颌有一阵子被派去与夏侯尚、司马懿攻打吴国,大败孙权,直到诸葛亮出祁山才又回到魏、蜀边境。罗贯中为了剧情需要,配合别的角色而将张颌改写最多的就是这一部份。

        街亭一役是张颌一生最成功的战役,诸葛亮的先锋马谡在山上屯军,被张颌截断水源而惨败,蜀国失去重要据点,南安、天水、安定等郡响应诸葛亮,也被张颌平定。可惜演义特别强调是马谡用兵错误,而贬低了张颌的作战能力。

        不久后,张颌又被调到荆州与吴国作战,这时诸葛亮又再出祈山,魏明帝急召张颌至魏、蜀边界的南郑,说:「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张颌却说:「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张颌当晚赶到南郑,果然不出所料,诸葛亮粮尽兵退。

        这一段足以表现出张颌的智能,但是演义却完全没提到,罗贯中大概认为,身为一个「武将」,怎么可以如此「神机妙算」呢?更何况对方是诸葛亮。于是张颌又被牺牲了一次。后来更为了配合演义中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而有更多修改。

        司马懿被派到上邽为大将,代替曹真与蜀国对抗。张颌认为要分兵至雍、郿二县,司马懿说:「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只派一部份兵留守,其他杀到祈山。事实上,司马懿的做法是比较好,因为诸葛亮兵力少,各个击破的确较有胜算(3)。

        后来,司马懿见诸葛亮在卤城有退兵的迹象,想要围城,张颌又说:「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只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司马懿不听,围城又不战,加上诸葛亮百般挑拨,使得将领士兵都不服领导,瞧不起司马懿。

        如此看来,确实是司马懿失算了,然而张颌的真知灼见,却又为了配合司马懿而被删去。

        终于,诸葛亮退兵了,而张颌就是在追击时中伏身亡。演义中司马懿与张颌的对话是『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谁敢追之?」先锋张颌曰:「吾愿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颌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颌曰:「吾已知得,不必挂虑。」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颌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懿曰:「公既坚执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却教魏平引二万马步兵后行,以防埋伏。吾自引三千兵随后接应。」』如此看来,是张颌鲁莽自己找死,诸葛亮又添一条神机妙算。然而<张颌传>裴松之却注『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颌追之,颌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颌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颌髀。』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张颌早料到诸葛亮有伏兵而不想追击,司马懿却硬是要张颌去,张颌无奈上阵,果真中伏而死。虽然结果一样,但是对话却相差甚远,我也将他归因于作者要配颌诸葛亮和司马懿。

        如同前面说的,司马懿被设定为诸葛亮的最大敌手,如果司马懿没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而被旁边的武将看出,感觉很尴尬。其实也有人认为正史的记载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如果用这点强调司马懿的「奸」不是很好吗?那么罗贯中为何没这么写呢?倒不一定是他没想到,而是如果这么写的话,就等于是孔明反被司马懿利用了,身为蜀国支持者的罗贯中,是不会容许这种内容的。所以,隽乂兄,最后一次委屈你啰。

        陈寿对张颌的评论是:『颌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因此,我们不能再把这个连孔明也很头痛的狠角色,以一介武夫视之。
张郃 - 简明历史传记

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先从韩馥,后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官渡之战时,张郃受郭图陷害,率众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随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桓,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后来,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维持败兵。魏明帝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导致诸葛亮撤兵;诸葛亮第四次时,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而亡。

张郃 - 简明演义传记

张郃原为袁绍手下名将,官渡之战时,受郭图陷害,无奈投降于曹操,从此被曹操重用,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张郃任司马懿先锋,跟随司马懿在街亭击败蜀将马谡,使诸葛亮撤兵。此后,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张郃先后随曹真、司马懿前往对抗,多有表现,连诸葛亮也叹其勇猛。诸葛亮五出祁山撤退时,于在剑阁设计埋伏,张郃前往追击,中埋伏被乱箭射死。

张郃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张郃以巧变为称

张郃 - 历史年表

东汉末年,张郃应募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的作战,为军司马,后属冀州牧韩馥。</P><P> ,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汉中,从散关入,派张

   

率五千步兵在前开道,一直到阳平。张鲁投降,曹操回军,留张郃与夏侯渊、徐晃等守汉中,以拒刘备。同年,张郃率兵南下进攻巴西郡,欲迁徙当地百姓到汉中。刘备派征虏将军张飞为巴西郡太守,抗击张郃。张郃军进至岩渠,被张飞击败,率残部退回南郑,改任荡寇将军。</P><P>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死亡,被谥为壮侯,儿子张雄继嗣。由于张郃前后征战有功,魏明帝分张郃的食邑,封张郃的四个儿子为列侯,封他的幼子爵为关内侯。</P><P> 张郃通晓应变之术,擅长布置营寨,预料战势、地形,一向准确,即使诸葛亮都对他有所顾忌。张郃虽为武将,却喜欢儒士,曾推荐同乡的卑湛,被皇帝下诏嘉奖,将张郃比作爱好儒学的东汉大将祭遵,并将卑湛提升为博士。<BR>

军号

由汉至三国,军号泛滥,然则始终以大骠车卫、四征前后左右为最高。“征西”、“车骑”之制,可见《宋书·百官志》:“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由“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可见这两个军号都高于“前后左右”将军,同时又位次三司,按汉魏惯例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下。作为最高层次的军号,单处车骑、征西二者之一,已足见其重,在三国曹魏,却有一个“征西车骑将军”,遍观前后,担任此位的,只有一人,便是张郃张俊乂。

洪饴孙的《三国职官表》(注1):“魏征西将军一人,二千石,第二品。--------张郃:太和元年由左将军迁,是年转车骑将军。”“魏车骑将军一人,第二品。-------张郃:太和元年由征西将军迁,使持节行都督督军,三年战殁。”由此看来,洪饴孙是将《三国志·张郃传》里的“征西车骑将军”解释为张郃先后但任“征西”、“车骑”两个军号,然则还缺乏具体可信的记载证明此说。“车骑将军”一说,《晋书》有“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即使以之为信,然而最关键张郃任“征西将军”一说在任何正史里不见其事,所以张郃分任两号之说也就存在较大疑问。

作为比较正统的史料,《三国志》对军号、官位之事备及其详,即然郃本传里有“征西车骑”一说,其可信应是相当高的,另外,查诸《华阳国志·刘后主志》更有:

     

(八年)秋,魏大将军司马宣王由西城,征西车骑将军张郃由子午,大司马曹真由斜谷,三道将攻汉中。”这里明确提到的张郃,也是以“征西车骑将军”出现的,说明这个军号已被常璩所认同,由此更进一步说明了《三国志》里这个军号的可信度。

另外,张郃在街亭之战的巨大作用,使得他一时间在曹魏军队中据有相当特殊的地位,在特殊情况下产生这样的特殊军号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具体情况将在街亭之战的分析里提到。

前事

张郃为曹操“张乐于张徐”五员大将之一,五子各有所长,而郃尤以巧变著称。张郃起自袁绍属下历任校尉、宁国中郎将,于官渡之战降于曹操。

官渡火烧乌巢的瞬间,《三国志·张郃传》对袁绍方的谋划有详细记载:“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官渡之战的过程不用多说,由以上记载便可知张郃深知兵机,乌巢之事的带来的变化已在其所料之中。然而,这次争论,却为张郃降曹埋下伏笔。

《张郃传》:“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郃惧,乃归太祖。”以袁绍军破而后张郃降,然则传后的裴松之注依《武帝纪》与《袁绍传》对此说存疑。《武帝纪》:“(袁绍)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袁绍传》:“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这两说都是张郃降而后袁绍军溃。

关于张郃降曹的原因,本传记为郭图进谗言:“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三国志》所记,应有此事,不过《郃传》袁绍军先破而后张郃降这一说法就有很大疑点。《郃传》、《武帝纪》与《袁绍传》同出于《三国志》,在此事上就写作立场而言,后二者较为可信,而《郃传》将此顺序小有改变,所要掩示的,也正是《武帝纪》与《袁绍传》没有掩饰的------张郃降而后袁军溃,更进一步可以理解为张郃的投降是袁军崩溃的重要原因。

乌巢被烧,袁绍败局虽成,然而也应该是余粮尽军心散之后的事,事实上却是在乌巢被烧瞬间,这样庞大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不难发现,张郃在此时起了几乎是关键的作用。曹操火烧乌巢之时,“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郃传》。这里所领“重兵”的无疑是张郃、高览,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绍的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烟消云散,受乌巢之火与重兵覆没的双重打击,袁军才马上军心散乱以至崩溃。否则若是袁绍粮尽前全军死战,曹操方即使胜利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伤亡。所以由此可见张郃在这里作用的明显。

另外要说的是张郃对投降时机的拿捏也是相当到位,不负“巧变”之名。《袁绍传》:“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张郃的投降,是在曹操烧乌巢后回营这一瞬间,此时曹军根本就未对袁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乌巢之火的影响也没有明显化,而以军力来看,张郃、高览所领的“重兵”未必处于劣势,这样情况下的投降,应该称得上是非常之举,而这也正是张郃拿捏准军机变化的表现。事实证明,这成为左右后来战局的关键,对曹操而言而是得到了相当大的一笔筹码。所以对于张郃来归,曹操惊喜之余,有“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之喻,以之为“偏将军、都亭侯”,可以说是相当厚待。

曹操之下,星光灿烂,而张郃再次表现出巨大作用,是在汉中之役。“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 ,分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陈寿后评称张郃用兵以巧变称,而此战则显示出他的严整坚重。刘备起自河北,又曾北从袁绍,对张郃向来应有所知,阳平广石之役可能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魏略》“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意以未得张郃而不满。 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又素号知兵,却为刘备所轻,张郃在关右汉中诸战皆为渊部下,反倒为刘备所重惮,从刘玄德顾诸葛亮于乡野、识马谡于病中的阅人之道来看,也略见张郃的不简单。

夏侯渊败死(注2),“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 。郃出,勒兵安阵,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遂不致为刘备所乘,亦可见张郃在军中的威望。

江陵

魏文帝继位,以张郃为左将军,“诏郃与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召郃与

     

并朝许宫,遣南与夏侯尚击江陵”《郃传》。魏初,诸曹夏侯从战统军是定俗,而真正在前线奋战的,却是张郃这样的外姓将领。

江陵之战,《郃传》只记为:“郃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

《吴主传》:“(黄武元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

由以上二传可见,带兵分据中州的便是张郃。《朱然传》:“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欲退,郃据州上围守,然中外断绝。权遣潘璋、杨粲等解而围不解。”这一段更是详写其过程。

这个江中洲具有相当重要军事意义,对曹魏而言,可以阻断对江吴军的救援,对东吴而言,以之为基地可以随时进击江陵城下,换句话说,占据了江中洲,便把握了整个战局的主动,事实上,正是由于后来魏军占领了江中洲,使得东吴多支援军长期束手无策。

对于江中洲的地位,东吴方事先也有相当的认识,故以“万人备州上,立围坞”。而张郃渡江击孙盛,从前后相关记载来看,实乃江陵之役中最大的硬仗。《潘璋传》:“魏将夏侯尚等围南郡。分前部三万人作浮桥,渡百里洲上。诸葛瑾、杨粲并会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绝。”单由浮桥延至陆上一点登陆,不可能抢滩成功,而必须以水军配合,或是协助排除守军对浮桥的干扰,或是从背后牵制吸引洲上的守军的兵力。水陆两方的配合本来就具有相当的难度,而由浮桥登陆,更是将己方一线暴露在敌方的一面中,因而最具艰险。

《夏侯尚传》:“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先下流潜渡牵制水军,再由陆路登上江中渚,便达到“水陆夹攻,破之”的效果。这与上段分析的过程接近一致,只不过这里没有说明陆路方面用的是“浮桥”,难道是很偶然的巧合么?

《三国志·诸葛瑾传》后注引《吴录》:“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于江陵,又分据中州,瑾以大兵为之救援。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划,无应卒倚伏之术,兵久不解,权以此望之,及春水生,潘璋等作水城于上流,瑾今攻浮桥,真等退走,虽无大勋,亦以全师保境为功。”

既然诸葛瑾身位大将之重,又:“性弘缓,推道理、任计划”那么很难将自己处于险地,贸然渡入江中渚,而“虽无大勋,亦以全师保境为功”表明他至少不曾遭遇大败,那么《夏侯尚传》所言便不一定是事实。同时,在魏书诸传有关击败诸葛瑾一事的记载,只见于《夏侯尚传》,其它诸传皆未提到。

由此,便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夏侯尚传》中“入据江中渚”的,不是诸葛瑾而是吴将军孙盛。那么这样才与《三国志》中魏书、吴书诸传及《吴录》所载相吻合。再仔细看《尚传》中这段,“尚夜多持油船”这里的“尚”官方记功语气很重,然而也意多隐晦,可指“夏侯尚部”,也可指“夏侯尚军”,但夏侯尚作为诸军统帅,亲自渡江涉入险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张郃此时正是夏侯尚所督之部。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此战水陆两线,吴方从正面带来最大的压力当是孙盛屯坞里的万余人,而率主力渡江激战的,最终将孙盛部击破占领江中渚的,乃是张郃。《尚传》内容,当为陈寿得自魏国官方资料,故为最详,而此事《郃传》仅两句。这大概是曹丕欲将之战之功归于夏侯尚(注3),而授意在记录上做的手脚。

街亭

魏明帝继位前后,曹操以来的元老宿将已经星散将尽,所余着惟曹真、张郃、徐晃等人,另一方面,司马懿起自曹丕左右,于文帝时代在魏国迅速崛起(注4)。魏国的军事重心大致可归于江汉与关中两区,张郃前在关中随夏侯渊平定诸羌胡及枹罕宋建,渊死代之统领汉中诸军,文帝时“郃与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后又在江陵之战督诸军奋战,“明帝即位,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交战,破之。”江汉与关中诸军都曾受张郃统领,作为曹操以来军事上仅存的元老,加上长期以来的良好战绩,张郃在魏军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曹真于文帝时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后参与了江陵之战,明帝即位先后任大将军、大司马,俨然是诸曹、夏侯在军事上的代表人物,在诸葛亮出祁山后主导

     

中的军事。而司马懿于明帝即位后不久迁骠骑将军,太和元年六月,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此后,张郃、曹真、司马懿各自作为魏军在中央、荆州、关中的最高层领导,关系比较微妙,曹真为诸曹夏侯代表、司马懿为曹丕托孤重臣,通常张郃处于这两人的领导之下。明帝时代,曹真后督关中诸军,司马懿督荆豫诸军,分别应对蜀、吴方面的战事,这可以说是一种结构上的平衡。而这一平衡时期,张郃显然是魏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一但关中、江汉的有军事行动,张郃部便要奉魏帝之命从一区赶往另一区。在来回奔移与大小作战中,已至黄昏之年的张郃军事上的成就越来越引人注目。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首出祁山。

《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三国志·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由《亮传》与《曹真传》可以肯定的是此战为箕谷、祁山两线作战,作战的先后,《曹真传》:“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看似行文有势,然实际上较为含糊,既军郿又何以要击马谡?“遣真督诸军,遣张郃---”这样给人映象似乎对抗蜀军的主力是曹真,张郃所部也为曹真督下,《郃传》:“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这里却是张郃督诸军,二人职责似有所冲突(注5)。

而《诸葛亮传》的逻辑则交待得较为清楚,因为扬声取郿,赵云据箕谷,曹真举众拒之,所以才会有《真传》中的“军郿”。雍凉为曹魏所并有年,天水三郡何以骤然响应诸葛亮?也可由《亮传》知其真正原因:曹真的所率的魏军主力已在箕谷被赵云邓芝牵制住,蜀军主力声东击西的转击祁山,顿时无援的天水三郡为情势所迫才不得不叛变魏国(注6)。由此,可以说是曹真军事上的判断失策造成了关中空前的危机。

对于张郃的出战,《亮传》随后交待得更加清楚:“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关中的剧变,使得魏明帝不安之下移驾西镇长安,此前曹真的关中诸军已无法调动,面对诸葛亮从祁山方向而来的主力,魏明帝派出的领军将领,实际上是张郃。

“加郃位特进”,〈宋书·百官志〉:“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东晋制:“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综上来看,“特进”在曹魏也应是与“骠车卫”近级的高位,然而,这是临时的加官。张郃行伍起家,根据《三国志》本传的记载来看,此时为左将军、鄚侯,这在是外姓将领的极至了,毕竟张郃既非诸曹夏侯嫡系,又非诸帝身边近臣,即使此后再有功,也被当权者想办法把功劳转移给了亲信嫡系。所以终文帝一世与明帝初年,虽张郃数战有功,却未得升进。然而此时明帝的大将,曹真被牵制、司马懿在荆州,能用的就只剩张郃。而一但战败,明帝自身所在的长安便将暴露在蜀军面前,此时明帝也是抱着搏一把的心态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了张郃身上,“特进”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对张郃的破例提升。

街亭之战,成为三国的经典战例之一,而马谡由此战成为后人的笑柄。《三国志·马谡》:“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后人多以此战笑马谡不知兵,然而却很少看到,马谡面对的,是知兵善变的张郃。

史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这样的智商,断不是随便犯低级错误的人,街亭之事,《诸葛亮传》:“谡魏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诸葛亮自贬三等疏对于街亭之败的陈述为“不能训明章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何以为“举动失宜”,?《张郃传》“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在《王平传》有:“谡舍水上山,举错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马谡的“舍水上山,举错烦扰”正违了军法,所以诸葛亮便有“不能训明章法之言”。在优势情况下,统领大军对敌却不敢踞城硬战,试图上山踞险,举错烦扰,无不表明,一向“好论军计”的马谡“临事而惧”了,一惧之下,便失去理智,罔顾军法,这正应了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言,马谡之失,不在于才智,而在于器量,令他所恐惧失常的,是张郃的威名。

[ 本帖最后由 zergone 于 2008-1-1 22:13 编辑 ]
I am a men,
Prone to weakness,
But I am a Guardsman,
Where weakness is death,
I will crush my weakness,
With the weight of my pride.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9-2 16:00 , Processed in 0.33760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