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领主英国皇家空军上士
- UID
- 936955
- 主题
- 0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789
- 精华
- 3
- 积分
- 1385
- 金钱
- 4180
- 荣誉
- 39
- 人气
- 0
- 在线时间
- 1444 小时
- 评议
- 0
- 帖子
- 789
- 精华
- 3
- 积分
- 1385
- 金钱
- 4180
- 荣誉
- 39
- 人气
- 0
- 评议
- 0
|
本文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本人整理汇编而已。
一、“黑豹”中型坦克(Panther)
PzKpfw V“黑豹”式中型坦克在二战德军坦克中名气仅次于“虎”式重型坦克,它和苏联的T-34中型坦克是二战中最好的中型坦克。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德军装甲部队很快便遭遇了苏军的KV系列重型坦克以及T-34/76型坦克,当时这两种坦克在火力及装甲防护上都优于所有型号德军坦克。于是德国根据东线的战场报告决定研制一种威力更大的中型坦克,并能迅速投入生产。
1941年11月25日,希特勒下令戴姆勒-苯茨和MAN公司设计一种能对付苏军T-34的新型坦克,莱茵金属公司则负责新型坦克的炮塔。
1942年3月,戴姆勒-苯茨公司首先制造出样车,其样车是基于以前被否决的VK 3001样车,称为VK3002(DB)。两种版本的VK 3001有不同的悬挂装置,一个是弹簧式悬挂装置,另一个是扭杆式悬挂装置。戴姆勒-苯茨的VK 3002样车大量采用T-34/76坦克的设计,简直是一个德国版的T-34坦克。而MAN公司则在1942年2月初完成了他们的VK 3002(MAN)样车设计。VK 3002(DB)样车的炮塔安装在车体很靠前的位置,就如同T-34/76坦克。样车接受了希特勒的审查,希特勒下令可能的话开始制造200辆。1942年5月11日,VK 3002样车被命名为“黑豹”。
1942年5月14日,当两种样车的广泛测试完全结束后,希特勒决定采用MAN公司的设计。而戴姆勒-苯茨公司的样车则被认为有很多问题遭否决,1945年苏军缴获了该样车。MAN公司的“黑豹”坦克尽管研制时间很短,但德国军方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坦克,所以被正式投入制造。希特勒下令从1942年12月开始制造,他自己坚持使用75mm KwK 42 L/100型火炮,但是由于没有准备好,最终采用了身管稍短的75mm KwK 42 L/70型火炮,该种火炮可以在1000m的射击距离上击穿140mm厚的装甲。这样一来,“黑豹”坦克的火炮穿甲威力可以和“虎”的88mm火炮相当。VK3002(MAN)设计中炮塔位于车体中央,有更好的整体性能,其设计思想受T-34影响很大,本身特征也有很多类似,比如660mm宽的履带(为了更好的牵引力以及增加其越野能力),强劲的引擎,长身管的75mm火炮以及带来更好效果的倾斜式装甲(“黑豹”坦克是德国第一种采用倾斜装甲板的)。尽管和T-34/76有很多类似,不过“黑豹”坦克在尺寸上要大一些,在其他的技术上也有所不同。“黑豹”坦克采用了交错重叠式的负重轮排列,双扭杆独立式悬挂装置提高了其在不良地形高速行驶能力。
1942年7月,MAN公司制造了2辆样车,其中只有一辆安装了炮塔,广泛测试后表明还存在很多的技术问题。1942年后期,制造了20辆“预-生产”型(0系列),都仅仅是装备了轻装甲,前装甲板厚度为60mm,安装在炮塔上的武器则是早期型的75mm KwK 42 L/70火炮(炮口制退器是取自75mm KwK 40 L/43型火炮的),炮塔上有一个突出的桶式车长指挥塔。发动机采用的是马巴赫公司的HL 210 P 45型。这20辆坦克被定名为PzKpfw V“黑豹”/A型坦克,技术上和后期型号的“黑豹”坦克是不一样的。有趣的是它的变型车D1型上安装了PzKpfw IV/H型坦克的炮塔,1944年早中期东线战场上的第653重坦克歼击营就装备了一些作为指挥坦克使用,这支部队还使用过早期型“黑豹”修理坦克以及改装了20mm高射炮的T-34坦克。
1942年12月,改进过的型号--“黑豹”D型坦克出现了。1943年2月,20辆本来的A型被重命名为D1型。D1型(最早的A型)都被作为测试车辆,之后便仅仅作为训练坦克。很快命令便下达了,在1943年5月12日前,必须制造出250辆“黑豹”坦克,这些“黑豹”坦克是德国准备用来参加“堡垒”行动的,除此以外,还要尽可能快再造出750辆“黑豹”坦克来。1942年12月,D型进入生产,到1943年1月11日,首辆“黑豹”D型坦克驶离工厂。相比D1型,D型的装甲防护增加了,新型的75mm KwK 42 L/70型火炮被安装在液压驱动的炮塔上。首批250辆“黑豹”D型坦克都采用了和D1型相同的马巴赫公司HL 210 P 30型发动机。
“黑豹”D型坦克、“菲迪南”坦克歼击车以及其他一些新型装备都在1943年7月的“堡垒”行动中初期亮相,“黑豹”D型坦克装备了第51和第52装甲营。但是由于机械故障(特别是变速箱、传动装置、悬挂装置以及引擎),有很多“黑豹”型坦克在战前或战斗中损坏。当时德国的装甲兵总监海因兹.古德里安事后评价道:“...他们太容易起火了,燃料系统缺乏足够的保护,由于经验不足,损失了一些乘员。”
最初的250辆“黑豹”D型坦克到1943年8月10日只剩下了43辆,这些剩余的后来被改装成指挥坦克。后生产的600辆“黑豹”D型坦克(也称为D2型)发动机换成了更强劲的HL 230 P 30型V型12缸水冷汽油机,这成为晚期型“黑豹”坦克的标准发动机。车体外形是模范T-34坦克的,前装甲板和侧装甲板的倾斜度较大。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其上方有1个舱门,门前有2具潜望镜,他右边是机电员,机电员上方有1个出入门,门前装2具潜望镜。炮塔顶部左后方安装有桶状指挥塔,指挥塔上没有装潜望镜,只有了望缝。其火炮配有爆炸装药穿甲弹和钢心弹头穿甲弹,其中爆炸装药穿甲弹的初速为925m/s,在900m的距离上命中角为90度时,穿甲厚度为133mm。钢心穿甲弹的初速为1120m/s,在900m距离上命中角为90度时,穿甲厚度为170mm。火炮瞄准镜为TZF12型双目瞄准镜。车内可携带79发炮弹和2500发机枪弹。行动装置采用双扭杆独立式悬挂装置和液力减振器,车体每侧有8个负重轮,负重轮分两排,交错排列,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履带为铰链式,可安装防滑齿,宽为660mm。另外,它的传动装置为机械式的,变速箱是ZF公司的AK7-200型,有7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
从1943年1月到1943年9月,连同第一批D型,MAN、戴姆勒-苯茨、MNH以及亨舍尔公司一共生产了850辆PzKpfw V“黑豹”D型坦克,底盘编号为210001-210254和211001-214000。
1943年8月,在改进之后 (比如变速箱),制造出了新的型号--“黑豹”A型坦克,“黑豹”A型坦克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相比D型,火力和防护都有了增强,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了110mm,车长指挥塔采用了铸造式,车体两侧安装了装甲裙板,辅助武器也增加了1挺MG34高射机枪和1挺MG34型前机枪,其前机枪采用了球形枪座。此外,还强化了负重轮结构及改进了排气装置。诺曼底战役中德军所使用的“黑豹”坦克中A型最多,该战役中,德军损失了400辆各型“黑豹”坦克。从1943年8月到1944年5月,MAN、戴姆勒-苯茨、德玛格和MNH公司一共生产了2000(2200)辆,底盘编号为151001-160000和210255-211000。
对“黑豹”坦克的改进一直在继续,1944年3月,德国制造出首辆“黑豹”G型坦克。G型是各型号中产量最大的,它有很多新的特征,比如驾驶员前部舱门被取消了,加装了一个潜望镜,驾驶员的座位也被提高,使其能在驾驶时将头部伸出舱门。该车在A型坦克的基础上主要加强了防护。车顶部装甲板厚度增加到40mm。车内安装了三防通风装置,在过沾染地区时,该装置可向战斗室供给洁净的空气,乘员在战斗室内不需要佩戴防毒面具。G型采用了新设计的顶部车体舱口、车体侧面更加垂直、其火炮防盾也是新设计的(早期G型和晚期的G型也有所不同,晚期的G型火炮防盾下沿不再呈弯曲状)、排气系统布置和引擎底板也做过改进,1944年10月以后,G型在战斗室内还装了加热系统。G型的负重轮还采用过钢缘的,晚期的G型都采用这种负重轮。1944年,大约制造了24辆。G型从1944年3月制造,一直到1945年4月,MAN、戴姆勒-苯茨和MNH公司一共制造了3126辆,底盘编号为120301-13000和124301-214001。
1944年5月,德国又开发了“黑豹”F型坦克,该车增加了装甲厚度并安装了戴姆勒-苯茨公司设计的新炮塔,安装一门75mm KwK 42/1型或者斯考达的75mm KwK 44/1 L/70型火炮(甚至还有准备安装更长身管的75mm KwK L/100型火炮),其火炮防盾采用了“猪头”式。它的负重轮采用了钢缘式。1944年10月,德国计划1945年3月在柏林的戴姆勒-苯茨公司开始制造F型。到战争结束,只有很少的新炮塔原型以及8辆底盘被制造出来。除了F型,在1943年4月,MAN和亨舍尔公司还研制开发过“黑豹”II型坦克,他们想把“黑豹”和“虎”式坦克标准化。一共制造了两辆样车,对其中一辆安装“黑豹”G型坦克炮塔的样车进行了测试。如今在美国肯塔基州的“巴顿”装甲车辆博物馆可以看到“黑豹”II的展品。
1944年,少数“黑豹”G型坦克被输出到匈牙利,另外1943年瑞典和日本也各得到一辆。1943年2月,MAN公司允许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制造“黑豹”坦克,不过由于意大利在1943年9月向盟国投降,意大利最终没有制造过“黑豹”坦克。值得一提的是,“黑豹”坦克还装过红外线夜视装置,1943年中期开始试验在“黑豹”坦克上安装两种方式的夜视装置:A方案:1944年后期到1945年3月,在G型上试验安装FG 1250型图像转换器以及30cm红外线探照灯。1945年3-4月,大约有50辆“黑豹”G型坦克安装了这套设备,并参加了东线和西线的战斗。这个方案易于在所有装甲战斗车辆上加装。B方案:这种方案是为驾驶员、炮手、车长都提供30cm红外线探照灯和图像转换器。不同型号的“黑豹”坦克都测试成功,不过这套方案似乎在两线作战中都少有纪录。装备红外“黑豹”坦克的部队包括第116装甲师(1944年夏,西线,第24装甲团3连)、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1945年初、匈牙利)、“克劳塞维茨”装甲师、“默齐堡”装甲师。据德军士兵回忆,1944/45年进行的阿登攻势中第116装甲师装备了少量的红外夜视“黑豹”坦克。1945年4月中旬,“克劳塞维茨”装甲师下属的红外夜视“黑豹”坦克在一次战斗中完全摧毁英军一个装备“彗星”式巡洋坦克的排。
德国人自己评价“黑豹”坦克和苏联的T-34/85以及JS-2坦克时说:““黑豹”坦克前部火力明显优于T-34/85坦克(“黑豹”G型坦克可以在800m距离上击穿T-34/85坦克前装甲,而T-34/85坦克却要在500m的距离上才能击穿“黑豹”G型坦克的前装甲),侧面和后部差不多。相比JS-2坦克,“黑豹”坦克在正面占优,侧面和后部则不如JS-2坦克。“1943/44年,“黑豹”坦克可以在2000m的距离上摧毁敌军坦克,一名坦克乘员报告说在1000m的距离内命中率为90%。按照美军的统计,每摧毁一辆“黑豹”坦克就要付出5辆M4“谢尔曼”坦克或者9辆T-34坦克的代价(编者注:美国人似乎有意贬低苏军坦克的战斗力)。从1943年起,苏联就缴获了一些“黑豹”坦克,这些坦克被装备到苏军的近卫部队中,比如索丁科夫中尉指挥的近卫连。到1945年春天,这支部队一直在使用缴获的“黑豹”坦克,布拉格战斗的时候,他们就装备了3辆“黑豹”A型坦克。苏军给予“黑豹”坦克很高的评价,并认为“黑豹”坦克是一种有价值的战利品。缴获的“黑豹”坦克往往作为奖励交给那些优秀的坦克手。甚至在1944年,苏军开始向坦克手们分发“黑豹”坦克的使用手册。一般缴获的“黑豹”坦克都保持其原来的伪装迷彩,使用它的坦克手在上面涂上自己的标志。后来,一些缴获的“黑豹”坦克被涂成暗绿色,再在上面涂上战术编号和一个白色的星用于辨认。英军也装备过少量缴获的“黑豹”坦克(1944/45年,西北欧,近卫第6“寒流”坦克旅4营),加拿大、法国和美国部队也使用过。1944年华沙起义中的波兰本土军也装备过3辆。
“黑豹”坦克也有不少变型车,有指挥坦克、观察坦克,坦克歼击车、火箭发射车以及自行高射炮等。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猎豹”坦克歼击车,这也被认为是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歼击车,其装备一门威力强大的88mm Pak 43 L/71型火炮,不过生产数量很少。阿登攻势中德军为了迷惑盟军部队,将10辆“黑豹”G型坦克伪装成美军使用的M10坦克歼击车。主要是在其炮塔及车体上焊接附加金属板,然后涂上美军的迷彩和标志。斯科尔内茨指挥的第150装甲旅就装备了这些伪装的M10替代品。
从1943年到1945年,MAN、MNH、戴姆勒-苯茨、亨舍尔和德玛格公司一共制造了5976辆“黑豹”坦克。总体来看,PzKpfw V“黑豹”中型坦克性能相当好,其火力、装甲、机动三项坦克的主要技术指标都在同类坦克中名列前茅,当然,“黑豹”坦克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早期型的机械故障比较多,其侧面和后部的防护也不是很到位。就我本人的感觉,“黑豹”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是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型坦克。关于“黑豹”坦克的战例很多,我们就列举一二:1943年9月13日科洛马克附近,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下属党卫军第2装甲团1营的7辆“黑豹”坦克在霍尔泽上尉(其座车战术编号为101)指挥下同苏军大约70辆T-34坦克作战。20分钟战斗中,28辆T-34坦克被摧毁,“黑豹”坦克无一损伤。1944年7月28/29日,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下属党卫军第5装甲团2营摧毁苏军107辆坦克,包括T-34、谢尔曼和瓦伦丁坦克,自己仅损失6辆坦克(1辆PzKpfw IV型坦克和5辆“黑豹”坦克)。
PzKpfw V ‘Panther‘.G主要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 45500kg
车长 9.09m
车宽 3.27/3.42m
车高 3.00m
引擎 Maybach HL230P30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6-55/30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50/100 km
乘员 5人
火力装备 75mm KwK 42 L/70 ; 2x7.92mm MG34
弹药 75mm:79发 ; 7.92mm MG34:4200-4800发
装甲 16-110mm
爬坡度 30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m
越壕宽 2.45m
涉水深 1.9m
Panzer V Panther Ausf A:


Panzer V Panther Ausf D:


Panzer V Panther Ausf G:


Panzer V Panther Ausf G(装备了探照灯):

二、“猎豹”坦克歼击车( Jagdpanther)
“猎豹”坦克歼击车采用“黑豹”(Panther)坦克的底盘,保留了原车的动力装置和低矮车体,增加了一种新的上部结构。该车由克虏伯公司于1942年1月开始设计,11月16日制成全尺寸模型。1943年10月20日,在阿利斯试验场向希特勒展出样车。获得批准后,于1943年12月17日定名为“猎豹”坦克歼击车,编号为Sd.Kfz.173。1944年2月,正式投入生产,到1945年3月,共生产了384辆。1944年11月,克虏伯公司又设计出装128mm火炮的“猎豹”改进型。单从外形上看,“猎豹”歼击车的前倾斜甲板一直延伸到顶部,简洁明快,由于其基型(“黑豹”坦克的A和G型)的底盘略有不同,使其前后生产型的外观特点也有所不同。后期型在车防盾座下部有一排镙钉。
“猎豹”坦克歼击车在很多方面具有“黑豹”坦克的特征,但它的火力比“黑豹”坦克强,它装的是Pak43L/71式88mm火炮,且身管长度和“虎”2坦克一样,说明它的火力可以和“虎”2坦克媲美。“猎豹”坦克歼击车可以在2000m的射击距离上击穿除IS-2外所有对方坦克的装甲,这在二战期间是很少见的。德军规定,“猎豹”坦克歼击车只允许用来执行反坦克作战任务,由集团军指挥。可见,德军是把它当作重要的反坦克武器来使用的。该车的机动性能也不错,最大速度达到55km/h,行程显得小一些。“猎豹”坦克歼击车的装甲厚度仍显不足,经常被盟军坦克和反坦克炮从正面击穿。
总体来说,“猎豹”坦克歼击车性能相当不错。但是由于它的生产数量有限,装备德军的时间较晚,根本无法阻挡在数量上绝对占优的苏联红军和盟军坦克。
猎豹的编制
猎豹式反坦克歼击车是德军乃至所有参战国中最优秀的反坦克歼击车在1944年6月首次参战就成为东西线盟军的恐怖杀手,但由于盟军轰炸及不断的改良计划因为迟滞了猎豹的生产,盟军在6月,8月及10月大规模的轰炸使逐渐上轨道的生产又遭到破坏,于是陆军兵器局除了原厂家MIAG之外另委托MNH与MBA两家工厂加入生产线。
在1945年1月时达到月产72辆的最高记录,到1945年4月为止,陆军兵器局接收了共415辆猎豹,其中270辆由MIAG工厂生产。由于运输困难,再加上没有成立独立的猎豹营,因此有很多猎豹被编入装甲师或独立战斗群中,紧急时甚至由附近的战斗单位直接从工厂接收,因此不能像虎式重装甲营或猎虎,象式反坦克歼击营一样,以足够的车辆进行战术应用。所以猎豹虽然比猎虎数量多出3倍多,单车性能与战斗效能也比猎虎强,但是整体战果一样不突出,多半是在单车作战中被消耗掉的,对于无法挽救的战局已经产生不了影响了!
在战术运用方面,由猎豹编成的驱逐坦克营基本上只有第654营(就是参加城堡作战的另一个斐迪南营),另外还有第614反坦克歼击营。在诺曼底战役的猎豹只有10辆左右。在6月一次战斗中,德军以3辆猎豹伏击英军部队,取得了击毁10辆丘吉尔坦克的战绩。
猎豹主要参加的战役是1944年12月的阿登反击战。为了准备1944年12月的西线反攻,B集团军群司令部计划投入5个重型驱逐坦克营:第654,519和559三个营为已组建的部队,另外两个营则在德国反坦克歼击兵学校编组,即后来的560和655营。计划各配备1个连的猎豹和28-31辆4号反坦克歼击车。但是事实上大部分部队没有完成编制。
这5个营在12月到达阿登前线,并于16日投入战斗。各营的猎豹数量为:654营25辆,559营5辆,519营9辆£¬560营13辆,655营0辆(该营到1945年1月都没有接收到猎豹)。而当日处于可使用状态的仅有17辆。当月4个营共损失5辆的猎豹,并有许多受损脱队的车辆:559营全损1辆,配属于SS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的560营则损失了4辆,其他营的车辆各有损伤。
1945年1月,部分部队开始陆续接收补充车辆,分别是:560营2辆,519营6辆,559营6辆。而当月猎豹的战备与损失情况都比较好。但在2月德军开始后撤后,损失便逐渐增加。
在1945年之前原本预计派往东线的猎豹都被用于西线,直到1945年1月,原本计划前一年送往东线的10辆猎豹被拆成两部分,均分给第563和第616重型驱逐坦克营,并于当月中旬向东线移动。(第563营也是由一个猎豹连和2个4号反坦克歼击车连编成,在1月21日至31日的十天内,该营共击毁58辆苏军坦克,自身仅损失1辆猎豹和4辆4号反坦克歼击车,但在最后却因为燃料不足,无法修复与无法行动等原因,自爆了12辆猎豹和4号反坦克歼击车,使得兵力降到15辆反坦克歼击车。1945年2月1日该营报告的可用车辆为5辆猎豹和3辆4号反坦克歼击车,在2月18日奉命解散)
1945年1月之后,新生产的猎豹除了部分补充前线各重型驱逐坦克营外,还有许多被送到在前线激战的各装甲师,使得使用猎豹的因此变得十分复杂,如SS第2“帝国”,第5“维京”,第9“霍亨斯陶芬”,第10“福隆德斯伯格”,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国防军第2,第4,第8,第25装甲师,装甲教导师,元首掷弹兵师等等都有一些猎豹,但是除了原先的几个重型驱逐坦克营外,绝大多数装甲师的猎豹都不足额。1945年3月15日,东西两线的猎豹共有145辆,其中西线59辆(34辆可用),东线86辆(28辆可用),这是猎豹服役期间可用数量的最高记录,4月10日德军战况报告中记录东西两线8个装甲师与重型驱逐坦克营的猎豹为53辆(西线23辆,东线30辆),其中可用的仅16辆(西线11辆,东线5辆),该月前线德军部队共接收了71辆新的猎豹。但是由于战局混乱,编制情况不详。
除了先前编成的重型驱逐坦克营外,其他多数部队的猎豹多半是仓促成军,皆不足以构成战术部队,再加上训练与经验不足,因此在使用上也是混乱不已。在战争结束前几个月,许多猎豹常因为一点点机械故障便被放弃,在被部队回收前敌军就已占领战场,为了避免被敌人俘获,自行爆破乃变得十分普遍;在运用上一些部队将猎豹当成突击炮使用,与步兵一起行动,而忽视其专长的防御战与远距离炮战,由于视角有限,这样的运用造成致命的结果,而一些受损的猎豹甚至被半埋在地上,当成固定炮台使用,当敌军接近便完全没有脱救的机会£¬只能由成员自毁。
总的来说,猎豹的性能远在盟军当时各式同类车辆之上,也是我最喜爱的装甲车辆之一,和虎王一样,除了苏军的IS-2坦克能在1800米距离外击毁猎豹外(猎豹要在1300米内才能击穿IS-2正面装甲),在一般的战斗距离下,其它盟军坦克或反坦克炮只能幸运的命中履带,最终减速机或是驾驶潜望镜才能从正面击毁猎豹,由侧面或是后面开火才是击毁猎豹较为实际的办法。而猎豹的88毫米Pak43型71倍径反坦克炮却能在2000-3500米外击穿盟军多数主力坦克的正面装甲。可惜由于生产过晚且数量不足以编成足够的战术部队,再加上燃油不足,战术运用的错误与后勤的严重脱节,使得猎豹终究未能象虎式坦克一般成为盟军望而生畏的武器。
SS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下的SS第560重坦克歼击营,在44年12月19-21日对阿登地区一座名为Dom Butgenbach的农庄所发动的攻击中损失惨重.防卫该地的美第1步兵师第26步兵团拼死战斗,毫不退让--从而产生了该步兵团的一句著名座右铭:"WE FIGHT AND DIE HERE".前4次进攻德军均以第560歼击营的四歼和猎豹为主力.5辆猎豹在20日6时开始的第4场战斗中被击毁.其中1名美军操作57MM反坦克炮的炮手Cpl Henry "Red" Warner在击毁2辆,火炮卡壳,于是他掏出手枪向第3辆猎豹跑去并在射击时击毙了在车外观察情况的猎豹车长,猎豹迅速倒车逃跑.Warner自己于21日的最后战斗中被1辆IV的机枪子弹击中阵亡(后获得了MOH).在为数总共6次的激烈拼杀里,SS12损失1200人,25辆坦克和22辆歼击车,15辆装甲车.美军只损失了5门57MM反坦克炮,3辆M10,3辆M4以及500人.
这次严重的失利使得SS12不得不转换了随后的进攻方向.
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45500kg
车长 9.87m
车宽 3.27m
车高 2.72m
引擎 Maybach HL230P30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55/30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50/100 km
乘员 5人
火力装备 88mm Pak 43/3 L/71;1x7.92mm MG34
弹药 88mm:57发;7.92mm:600发
装甲 16-100mm
爬坡度 30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m
越壕宽 2.45m
涉水深 1.6m





三、救援豹——豹式坦克救援车(Bergepanther)
自从德军虎式豹式等一系列重型坦克投入战场以后,德军重型坦克救援车辆的短缺问题就显得日益严重了。首先从1943年开始,随着战场态势的改变,频繁的撤退行动使得对于救援车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德军原有的Zgkw. 18 t (Sd.Kfz. 9)半履带救援车用于3号,4号坦克的拖拽救援是足够了。可是对于德军虎,豹式这类重型坦克而言是明显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一般情况下,需要2-3辆才能拖动一辆虎(或豹)坦克。
而最初由坦克部队自己改装的坦克救援车也不能令人满意。这类改装的坦克救援车往往是拆除了原有的火炮,在炮塔前部焊接一个用于安装轻型起重吊臂的支架,在炮塔后部则相应的安装了钢丝绞盘。
但是,由于虎式坦克当时相当紧缺,最终德军决定采用豹式坦克的底盘生产一种重型坦克救援车。德陆军部于
1943年6月向MAN制造公司订购了10辆(不带钢丝绞盘)采用豹式坦克底盘的坦克救援车,即Bergepanther (Sd.Kfz. 179) “救援豹">。亨舍尔公司则需要另外制造70个豹式坦克底盘。用于该坦克救援车的豹式坦克底盘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改装就被采用了。在原炮塔的中部位置安装一台钢丝绞车,它的牵引力可以达到40吨(最大拖拽长度150米)(注:这种形式的绞车在现役德国陆军的BPz 3 坦克救援车上也可看到)。
但是,当时在德国境内,却没有起重机生产厂家生产适用的此类钢丝绞车,幸而MAN制造公司已经在1940年自行开发了原用于一种特种工程车辆的此类钢丝绞车。此种特种工程车辆是以一种半履带车为底盘发展而来的,作为重型工程车辆用于挖沟开渠或者破坏街道工事。许多此类特种工程车辆是基于中型载重车辆改装的。此类钢丝绞车不同于以前的普通钢丝绞车,该钢丝绞车几乎可以不做改动地安装于豹式底盘上。钢丝绞车通过独立的驱动装置和铰链连接由坦克发动机驱动。按照设计,钢丝绞车安装在原炮塔位置的中部,其外部安装有围护板。但是能生产用于这类钢丝绞车的强负载机械部件的厂家很少,因为这方面是军工生产上所忽视的,所以没有足够的这类钢丝绞车被制造出来,于是一些救援豹就没有安装这种钢丝绞车。随后由在哥黎兹(Goerlitz)的劳巴赫公司(Raupach,战争后期搬迁到苏台德地区 Sudetenland)负责生产这种钢丝绞车。
该坦克救援车的后部安装有牢固的固定支撑脚(der Stützsporn ),用于救援在复杂地带(例如丘陵,泥泞地带等)熄火(受损)的坦克。因为这种野外救援(拖拽)行动的关键在于当时能否找到固定支撑点提供支撑以便拖拽。进行救援时,先将拖拽钢缆固定到熄火的坦克上,救援豹开到150米(最大钢缆长度)的距离,然后将固定支撑脚插入地下以固定车体,然后由绞盘卷回钢缆将熄火(受损)的坦克拖拽上来。然后再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将该熄火(受损)坦克拖离该危险区域为止。为了防止钢缆负荷过重导致损坏,在坦克救援车内部安装有拖力测量装置。
1944年在Kummersdorf的机动车辆试验中心进行的试验表明,该坦克救援车还缺少可用于拆卸(吊装)受损坦克上的被损坏部件的起重吊机,于是一些“救援豹“装备了一个2吨的起重吊机,其转动角度范围为120度。为了拖拽陷入泥泞程度较严重的重型坦克,德军方发展了一种称为Erdanker的新的支撑固定装置,因为这时单单依靠固定支撑脚的支撑力是不够的。在救援豹的前部焊接有两个正方形的钢板,以携带用于拖拽受损坦克的木梁。
德军方期待这种坦克救援车不仅可以用于拖拽救援任务,而且可以用于设备及弹药的吊运工作。于是在其2吨起重吊机的边上安装了其他的特殊装置,例如用于履带安装的张紧装置(Spanner)和用于更换坦克驱动轮的提升装置。没有安装钢丝绞车的救援豹则刚好被用作专门的支援车辆。
救援豹的前部装有支架并安装一挺2 cm KwK 38机枪 (包括防盾)。原来豹式的驾驶员和无线电员通过各自分开的独立的窗口进出,而救援豹只有一个用于乘员进出的窗口。救援豹的燃料箱容量也增加到了1075升。最早救援豹采用的是豹A的底盘,后来采用的是豹G的底盘。
至战争结束,德国总计生产了297辆救援豹(注这个数字由不同说法,我在相关网站查到的还有290, 339 ,347等数字) ,其中46辆没有钢丝绞车。此外,在陆军还有部分豹式在拆除了炮塔后用作弹药输送车和牵引车。救援豹在德陆军装甲师中起的救援支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它的数量终究还是太少了。但是毫无疑问,救援豹是二战中最出色的坦克救援车。
技术数据:
名称:坦克救援车(救援豹)Panzerbergewagen (Bergepanther) (Sd.Kfz. 179)
型号:VK.3002(MAN)
制造商:MAN,Henschel(亨舍尔),Demag
制造时间:1943-1945
发动机:Maybach "HL 230 P30"
功率:600/700(PS)
单位功率:14/16.3(PS/t)
最高速度:55Km/h(公路),45.7Km/h(丘陵)
正常速度:33Km/h(公路),25Km/h(丘陵)
车长:8860mm
车宽:3270mm
车高:2700mm
车重:43吨(战斗状态)
燃料箱容量:1075L
耗油量(L/100Km):280(公路),700(丘陵)
行程:320Km(公路),160Km(丘陵)
最大爬坡:35度
乘员:3
装甲:
前部:80mm 35度
两侧:40mm 50度
后部:40mm 90度底部:15mm 0度
车载主武器:1门 2 cm KwK 38 车载副武器:1挺7,92 mm MG 34





再看点黑豹的涂装照片:
[ 本帖最后由 sdfxy2000 于 2007-10-22 20:45 编辑 ]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总评分: 金钱 + 15
+ 1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