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长官
- UID
- 1421809
- 主题
- 1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347
- 精华
- 2
- 积分
- 1384
- 金钱
- 2330
- 荣誉
- 31
- 人气
- 0
- 在线时间
- 16 小时
- 评议
- 0
- 帖子
- 1347
- 精华
- 2
- 积分
- 1384
- 金钱
- 2330
- 荣誉
- 31
- 人气
- 0
- 评议
- 0
|
罗马帝国简史
最早的罗马是由一些村落合并而成的。村落散布的地带离海岸不远,土壤肥沃,适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有一些部落就出现在这里,到了公元前800-700年时,一个称作“七丘同盟”的联合组织出现了,后来又有些其他组织参加进来。他们在周围修建了城墙,开辟了广场,逐渐形成了早期的罗马。
罗马的最早时期称为“王政”时期,为父系社会。血缘相近的家庭组成氏族,氏族共同占有土地,成员相互有继承权,有共同的宗教节日和墓地。传说有300个氏族、每十个氏族组成称为“库里亚”的胞族,十个胞族组成部落,最后三个部落构成了“罗马人民”整体。人民大会按胞族为单位召开,称为库里亚会议。该会议可就战争、死刑、选举“王”和其他重大问题做出决定。王是军事首长、最高祭司和审判长,但他的权力又有限制,例如无权支配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可以被罢免,由氏族首长组成的元老院和王一道处理公共事务。
从公元前7世纪起,罗马人开始使用铁器,商品交换也开始出现。由于国力的增强,他们经常对外发动战争,扩大自己的领土面积。有一个传说,国王图拉斯·何斯提留斯当政时罗马就消灭了另一个小国阿尔巴辰来伊特鲁利亚人势力日渐强盛,一度成为罗马的统治者。随着氏族公社趋于瓦解,家长制和奴隶制开始形成,其重要标志是下层“平民”的产生。这些人通常不是氏族里的人,无权分得公有土地,多数依附于贵族,向他们租地借贷。公元前6世纪时,这些遭受压迫的平民在数量上已居优势,其中一小部分劳动致富,拥有一定经济地位的人开始强烈反对贵族特权,于是出现了王政时期第六王赛尔维·图里阿的改革。他的改革主要是采用财产标准把罗马人分成了五个等级。用地域和财产代替了以前的血缘和贵族统治,用财产制度代替了家世出身。虽然如此,富家贵族仍然处于重要地位,只有少数富有平民可以进人上层统治阶级。
公元前510年,罗马爆发了反对暴君伊特鲁利亚人小塔列文的斗争,导致了王政的废除,成立了共和国,从那以后平民和贵族的冲突日益加剧。这种冲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第二阶段以土地和债务为中心。在第一阶段里由于广大平民开展“撤离”运动,携带武器离开罗马,拒不应敌,迫使贵族让步,允许平民当选具有执政官权力的军政官。
在第二阶段负债平民只以财产而不是人身去还债,实际上废除了债务奴隶制。这一斗争成果缓和了罗马的阶级矛盾,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从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公元前4世纪罗马通过军事占领统一了意大利,并在几十年时间里打败了伽太基,以后又把地中海沿岸国家希腊、马其顿人纳到了它的版图。在被占地区罗马建立了行省制度,到公元前2世纪后叶,罗马帝国已拥有9个行省,其中西部6个,即西西里、撒丁尼亚、科西嘉、西班牙、山南高卢、阿非利加(非洲)。东部3个,即伊利里亚、马其顿和西亚。这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空前庞大的罗马帝国终于建立起来了。
长期战争给罗马帝国带来了大量的奴隶,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和矿山开采劳动。但也有少数有文化的奴隶被选去充当教师、医生和乐工。奴隶的地位十分低下,生杀之权都操纵在奴隶主的手里。奴隶主的残酷压迫逼迫奴隶们奋起反抗,先后有西西里岛和斯巴达克思(SPartacus)的起义,给奴隶主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
公元前83年罗马军事统帅苏拉(Sulfa)凭着手里的军队镇压反对派,建立了独裁统治。苏拉死后,凯撒(Caesar)和庞培(Pom-Pey)、克拉苏(Crassus)形成了“前三头”同盟关系,具有代表骑士、平民和军队反对贵族斗争的意义。凯撒由于征服了高卢,其兵力、财力以及威望都大为提高,文治武功,显赫一时。他乘机击败了庞培,占领了埃及、叙利亚小亚西亚和西班牙等地,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成为不是君主的君主。他对元老院进行改组,并扩大了公民权,这些措施触动了元老贵族的利益,同时也威胁到了罗马的共和民主制度。公元前44年他被以布鲁都(Brutus)为首的反对派刺死。
继凯撒掌权的是执政官安东尼(Antony)、凯撒的侄孙屋大维(Octavian)和骑兵长官雷比达(Lepidus)。他们于公元前43年的10月组成了“后三头”同盟。三人中屋大维和安东尼的势力最强,双方最终发生了冲突,以安东尼失败自杀而告终。从此屋大维一人执政,元老派复辟梦想破灭,罗马共和国最终不复存在。
屋大维的统治称为元首制,他自称不是君主而是所谓的“第一公民”,意思即为元首。他一人集军事、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并接受“奥古斯都”(Angustus)和“祖国之父”的称号。在他死后,其养子提比略(Tiberius)继承其位,改称皇帝,历经四帝后为其他家族所取代。尽管帝位多次易人、政权屡屡变更,罗马帝国却一直维持到公元5世纪。
罗马帝国后期,社会上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全面爆发,农村城市不断衰落,内战接连发生,帝国政府全部瘫痪,军队操纵着政权,一连杀死了多个皇帝。后虽经改革,但罗马帝国在战争、政变和起义的风暴里日趋衰败,已不能实行有效的统治。公元476年,帝国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Odoacer)推翻了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洛(Rornulus),正式宣告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此之前80年左右东罗马帝国已在君士坦丁堡建立,因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旧址,故又称拜占庭帝国(Bvzantium
罗马军团标枪史
在大约公元前300年的时候,古罗马逐渐形成了由支队组成的军团作战体制。在人类军事史上,单兵作战的士兵第一次从密集队形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了,而且在他的侧面和背后还能得到必要的支援。这一切都是伴随着重标枪和罗马短剑这两种标志性单兵兵器的采用和完善而实现的,也正是由于这两种兵器的采用和完善,古罗马军团才有可能形成。
重标枪是标枪的一种,跟罗马短剑一样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据考证,标枪从旧石器时代起就已问世。古罗马军队曾经试用过多种不同类型的标枪,到公元前二世纪才基本定型主要使用重标枪。但也还有轻标枪和超轻标枪等分类。所有标枪长约2米,用单手投出,它一半是金属杆,一半用木头制成。为了将标枪的两部分连接起来,除轻标枪外,通常是打上两三个铆钉,从古罗马的马留将军时起,销钉中有一个是木制的,因此标枪在插入盾或人体时很容易断裂,使敌人无法再用。后来,到凯撒大帝时期,在软金属杆上加了一个坚硬的铁枪尖,这样标枪穿透力更大。标枪也成了古罗马军团士兵通常携带的重要兵器。
古罗马军团为基本作战单位,每个军团约有6000人,分为10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分为3个支队,每个支队分为2个百人队。支队中前两排装备可投掷的标枪,第三排装备长枪。
罗马军团以步兵为主,骑兵不是主力,只能算辅助兵种,发生战斗时先以几乎毫无防护装的辅助兵进行远战,然后在双方接近到20米的距离时军团步兵投掷标枪,最后基本依靠短剑和盾牌来取得肉搏战的胜利。
标枪短剑的使用加上组成分队,使古罗马出现了高度机动的军团。古罗马帝国正是依靠这种军团冲出了意大利,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
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拜占庭帝国,长达2000年的罗马帝国史,同时也正是一部帝国的中流砥柱———罗马军团纵横驰骋的历史……
在大约公元前300年的时候,古罗马逐渐形成了由支队组成的军团作战体制。在人类军事史上,单兵作战的士兵第一次从密集队形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了,而且在他的侧面和背后还能得到必要的支援。这一切都是伴随着重标枪和罗马短剑这两种标志性单兵兵器的采用和完善而实现的,也正是由于这两种兵器的采用和完善,古罗马军团才有可能形成。
重标枪是标枪的一种,跟罗马短剑一样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据考证,标枪从旧石器时代起就已问世。古罗马军队曾经试用过多种不同类型的标枪,到公元前二世纪才基本定型主要使用重标枪。但也还有轻标枪和超轻标枪等分类。所有标枪长约2米,用单手投出,它一半是金属杆,一半用木头制成。为了将标枪的两部分连接起来,除轻标枪外,通常是打上两三个铆钉,从古罗马的马留将军时起,销钉中有一个是木制的,因此标枪在插入盾或人体时很容易断裂,使敌人无法再用。后来,到凯撒大帝时期,在软金属杆上加了一个坚硬的铁枪尖,这样标枪穿透力更大。标枪也成了古罗马军团士兵通常携带的重要兵器。
古罗马军团为基本作战单位,每个军团约有6000人,分为10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分为3个支队,每个支队分为2个百人队。支队中前两排装备可投掷的标枪,第三排装备长枪。
罗马军团以步兵为主,骑兵不是主力,只能算辅助兵种,发生战斗时先以几乎毫无防护装的辅助兵进行远战,然后在双方接近到20米的距离时军团步兵投掷标枪,最后基本依靠短剑和盾牌来取得肉搏战的胜利。
标枪短剑的使用加上组成分队,使古罗马出现了高度机动的军团。古罗马帝国正是依靠这种军团冲出了意大利,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
三种类型
轻标枪:铁杆在锻造时,底部成中空环套状,装在木杆上。
重标枪:射程在27米左右,18米范围内有杀伤力,具体构成见解构图。
超轻标枪:与匈奴军队作战时,罗马军团和恺撒时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步兵装备有很大变化,罗马步兵从前惯用的重型标枪逐渐被一种超轻型标枪替代,这种标枪实质上是重标枪的改进型,铁杆更纤细和柔软,仅重2公斤,虽然穿透力稍差,但由于在连接部后加装了一个球形把手,使标枪在投掷出去的飞行更平衡,射程可达50米。
枪头:约5厘米长,四方锥形,以较坚硬的铁锻造,锥面之间犹如刀刃,相当锋利。
铁杆:约70厘米长,直径约0.75厘米,底部锻造成狭长铁片以插入木杆。
连接部:约15厘米长,与木杆属于整体,在近身格斗时还可以保护士兵的手,木杆顶部雕成四方锥形,开缝用于夹紧铁杆,再用两三颗铁铆固定,连接部顶端还加装金属环箍,以保护木杆与铁杆连接处。
木杆:约120厘米长,以整块芩木或橡木制成,圆柱形,直径约3厘米。
杆套:在木杆底部装上圆锥形铁套,可防止标枪竖在地上时木杆遭受磨损和腐蚀。
投掷武器:罗马军团的标枪,最大的用途当然是用来投掷,不过它的杀伤力并不太强,即使是重标枪也不像人们认为的可以一次贯穿三四个敌人。从现存的数据来看,标枪的功用在于扰乱敌军的队型、让敌军的盾牌无法使用、运气好的话还能将敌军密集队型中层叠的盾牌钉在一起。重标枪造成敌人伤亡是附带的效果,杀死敌人其实还有其他更有效的手段,军团士兵掷出重型标枪后,即拔出短剑搭配方盾冲锋,以近身战打击敌人。
无论是否击中目标,软质铁杆会因遭到冲击而弯曲,可以防止敌人反掷回来,战役结束后又可以回收再加工。由于铁枪头的设计有倒刺的特点,一旦标枪刺穿敌人的盾牌或盔甲就很难再拔出来,而即使切断木杆,几十厘米长的铁杆也成了中标人的累赘,使他无法行动,因而他就必须放弃他的防护设备。
近战长枪:到公元前一世纪,全部军团都装备加固的标枪,既可投掷,又可作长枪与敌人进行近身格斗,假如把重标枪握在手里则完全可以当作一支威力强大的近刺长矛来使用。随着骑兵的重要性在战场上的逐渐体现,罗马兵团的标枪也逐渐衍变,在三世纪中叶,虽然标枪的各种衍生物直到拜占庭时期仍被广泛使用,但最标志性的重标枪已经没落了,步兵更多地使用类似马其顿方阵的重型长枪。
- 古罗马军团总部 - 古罗马军团建制和战术分析
前不久看了一套不错的美国历史题材电视剧"ROME",其中虽然大军团作战的场景几乎没有,但是却非常真实的再现了古罗马军团士兵在战斗中以小队为核心相互配合作战的战术,使我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有关古罗马军团的问题.就其战术来说,罗马军团战术早就是古代西方战术的重要内容了,对西方古代冷兵器时期的战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它是在古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罗马的国家安全主要依靠由公民组成的半民兵化的军队构成。实质上,这是人类历史上较早的职业军队。如果有战事发生,罗马所有体格健全的17-60岁男性公民,都要被强制服役,只是那些47岁以上的人会被安排到守备部队,做一些城市的卫戍工作。公元前220年,罗马军队最多时达到75万人,而其总人口也只有375万人。作为新生的国家,那时的罗马经常要处于战争之中,因此他的军队总是保持有一定数量的、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作为其骨干。
罗马军队的强大和成功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
一、军队是由自由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组成,具有精神上的优势,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而战;
二、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兵团组织,在野战中这种组织形式超过以前所有的军事体制;
三、保持着严格的、能胜任各种作战任务的作战队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长期的作战经验,但主要是因为坚持不懈的训练和严格的组织纪律;
四、强烈的荣誉感以及有理智的依靠英勇顽强和积极进取精神为核心的军事理念.这就作为罗马的传统,即使在身处于逆境中也是如此。
同时罗马政府在对待意大利同盟国和殖民地等方面的智慧和才能,包括慷慨和宽宏大量地对待战败的意大利敌国,也是罗马逐步变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军团的改革早在塞维·图里乌时就开始了,图里阿所进行的传奇式的改革对罗马后来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M.F.卡米卢斯又进行了很多改进,包括对部队组织编制的改革;对兵员的使用主要是根据年龄和经验而不是根据其财产和个人所备武器的质量;仍然希望个人自备武器,但这些武器通常是由国家来出钱购买的。萨漠奈战争的山地作战教训,特别是考地安峡谷之战的灾难极大地影响了罗马军团作战理论。一个罗马军团编制的单元数量,已经达到大约300个,我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叙述。这种灵活而又纪律严明的军团体制,在同皮洛士的马其顿-伊庇鲁斯“法兰克斯”方阵作战时,充分发挥了它的威力,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公元前第三世纪的下半叶,罗马军团的发展可能已达到了顶峰,发挥出了它的最大能力。古罗马的士兵有四种类型,他们都是自由公民,具有忠诚于国家的强烈意识。第一类是少年兵或称轻步兵,他们年龄最小,反应最灵活敏捷,但又最缺乏训练;第二类是青年兵,他们年龄较大,经验尚多,组成了军团重步兵的第一战列;第三类是壮年兵,平均年龄约30岁,他们成熟、顽强,经验丰富,是整个军队的中坚力量,组成了军团重步兵的第二战列;第四类是成年兵,他们年龄最大,老成稳健,正好弥补了少年兵鲁莽的缺点,组成了重步兵的第三战列。古罗马的基本战术组织是小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每小队由两个“百人队”组成,相当于现代的两个排。“百人队”原先为100人,后来改为60~80人。每个成年兵小队只包含一个“百人队”。鉴于由一名军官(队长)来指挥上百人的队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后来减少了人数,但“百人队”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大队相当于现代的营,由450-570人组成,其中有120—160名少年兵,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兵和壮年兵,60-80名老年兵,另加30名骑兵。大队里的骑兵很少跟大队一同作战,而是与其他大队的骑兵合起来组成较大的骑兵队伍。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一个师,它由10个大队组成,约4500-5000名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骑兵。每个古罗马军团配有一个联合军团。两者的组织体制相同,不过联合军团的骑兵通常有600人。有些人士认为,联合军团的组织体制跟罗马军团不一样,它只是罗马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大约相等数量的联合部队来支援各罗马军团。联合军团的最大编制是大队。一个罗马军团与联合军团合起来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军,约9000-10000人,其中约有骑兵900人。两个罗马军团加上两个联合军团组成一个野战军,称为执政官军,由两名执政官中的一名指挥。每个执政官军通常有18000-20000人,其正面战线的宽度大约为1.6-2.4公里。两个正规执政官军经常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就由两位执政官轮流指挥军队——通常是每24小时一轮换。然而,在战争时期或出现重大危机时,罗马军队一般有8个(4个罗马军团、4个辅助军团)、甚至8个以上标准军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已经任命了独裁官,那么他将直接指挥最大的野战部队,并按照实际情况,尽其所能对其他部队实施完全的控制。不管是否任命独裁官,加强的部队通常都由摄政官(第一执政官,由元老院任命)指挥,或由选举产生的主管军事的执政官指挥。由于执政官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同时他们也是野战的指挥官,因此他们集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于一身。指挥官有很大的自主权,一般不受国内的控制。另一方面,这一体制经常会导致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平庸无能。这一体制的另一个缺陷是,执政官每年选举一次,即使在长期的战争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同汉尼拔作战时,罗马将军就不得不将战争拖了几年才结束。在执政官或摄政官的下面是下级参谋官或军需官,主要代表指挥官进行行政管理和布置任务。军团的下级军官是六个保民官,每两个人负责一个战列。在一种特殊的安排中,六个保民官轮流指挥部队。后来,又常常在保民官之上任命一个特使作为军团的指挥官。在保民官以下是60个“百人队”队长,每两个人负责一个小队.以小队作战的时候,各自负责一侧的指挥.
军团的机动性取决于每个横队中各分队之间的战术关系,也取决于重步兵的各个作战横队之间的关系。每个小队就像古希腊的小方阵,它的每个横列约20人,纵深6个,士兵间隔略大于古希腊方阵的士兵间隔。每个士兵所占位置约0.5平方米,横队的各小队之间有一个相当于小队下面宽度的间隔,约27米。各小队交错排列,第二和第三横队中的小队正好对着前面横队的间隔,形成棋盘状的纵横交错队形。两个重步兵横队之间约有90米的间隔。同时旗手保护着鹰帜,有一群护旗手簇拥着位于队伍的右侧.一旦指挥失灵,鹰帜就成为激励士兵殊死作战的唯一手段了.
这种棋盘方格状的作战队型较之古希腊方阵有许多优点。它比较容易在地形崎岖的地区实施机动,不用担心部队前后失去紧密的联系,因为队伍本来就有一定的间隔,因此也不必担心横队中出现前后脱节的现象。必要时,第一横队可以穿过第二横队进行撤退,第二横队也可以越过第一横队向前推进。成年兵横队实际上是军团一支有力的后备队。不管怎样说,指挥员是有意识地把它当作后备队使用的。各部队之间的间隔当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较和梭镖是每一个士兵所配备的两种标枪,大约有2米长。每个士兵还配有用于刺杀的短剑,大约有1.2米长。标枪通常用于在战斗开始阶段投射敌人,而短剑(或剑)则用于进行近战格斗。使用标枪的战术思想,相当于现代进攻战斗中在实施白刃战以前的步枪火力射击。第三战列的士兵每人携带一根约3.7米长的长矛,或者带一把长剑。投掷兵配备有重标枪或标枪。为了这些技射武器能在投射距离和杀伤效果上获得更大的效能,罗马军队有时也使用外国雇佣兵,像巴利亚利的技石兵和阿卡亚的标枪手等。罗马的重标枪或标枪,是一种有独创性的武器。这种标枪容易投掷,穿透力大,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头制成,也就是将一根铁头插入木杆中。这种标枪能穿透敌人的盾或盔甲。不过,在穿透盾或人体后,枪身会发生弯曲,要拔出则比较困难。罗马军队在战术上的另一项重大创新,是扎营技术或称兵营构筑技术。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凡是罗马军队,无论规模大小,也不管环境条件如何,只要在野外过夜,都要安扎设防的兵营,无论部队离罗马多远都能得到一个安全的营地。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部队将领都有选择的余地。兵营的构筑相当迅速,每个士兵都分配有一项专门的工作。每人携带的行军装备中包括两根栅柱,用于构筑栅栏。围绕兵营的四周挖有壤沟,挖出的泥土堆放在紧靠栅柱的地方,以增加栅柱的厚度和牢固度。兵营里面有整齐的道路和营舍,各个分队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尽管木桩和其他装备,都像盔甲和武器一样是必备装备,行军时每个人的负重都在34~36公斤之间,但是罗马军队的行军速度是很快的,军团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出人意料的是,罗马军队没有固定的行军组织,这有时会导致侦察方面的失误并严重影响到行军安全。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通过吸取汉尼拔的经验,这一缺陷才有所弥补。这一时期罗马军事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在攻城方面。例如,他们的攻城技术和方法远远地落后于马其顿。在攻城时,往往打成长期的消耗战。在第二次布医战争中,通过实践和学习,这方面也有所改进。
总之罗马的强盛与他军团强大战斗力是密不可分的,古罗马军团用他们的纪律和严格的训练战胜了如此多的强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让我们一起去追忆那光荣的时代吧!!
[ 本帖最后由 卧室大地瓜 于 2006-8-6 15:22 编辑 ]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总评分: 金钱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