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快剑夏候恩 于 2011-11-29 17:13 编辑
当看见今年的日本东京电玩展(TGS)上Tecmo Koei给大家放出《三国志12》大型LOGO的时候心里终于落了一个底,这个钟爱的策略游戏终究还是没有被光荣放弃掉。去年还有很多传言说是光荣决定放弃三国志系列,毕竟PC游戏受盗版影响利润空间变得非常小,现在看来光荣还是不会让这个将近陪伴了玩家们三十年的游戏就此了断。

2011年TGS上Tecmo Koei公布的《三国志12》画面 这里查阅资料大概总结了一下《三国志》系列游戏的发行时间和对应平台,从1985年到2012年,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三国志系列当真是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 版本名称 | 发行时间 | 对应系统平台 | | 三国志1 | 1985-12-13 | FC | | 三国志2 | 1989-12-01 | DOS | | 三国志3 | 1992-02-01 | DOS | | 三国志4 | 1994-02-01 | DOS | | 三国志5 | 1995-12-01 | DOS | | 三国志6 | 1998-03-01 | Win | | 三国志7 | 2000-02-01 | Win | | 三国志8 | 2001-06-01 | PC | | 三国志9 | 2003-03-01 | PC、PS2、PSP | | 三国志10 | 2004-07-01 | PC、PS2、PSP | | 三国志11 | 2006-07-01 | PC、PS2、PSP | | 三国志12 | 2012年 | 全平台?平板电脑? | 从上面这张给上大家也可以看出来,光荣在三国志系列的发布时间喜欢放在每个月的第一天,而每代新作品的出现之间时间间隔最也不会超过四年,一般都是两到三年。不过从《三国志11》到明年的《三国志12》经历了整整快6年的时间,而且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几乎没有传出任何关于《三国志12》的消息,难怪玩家们要怀疑光荣是否要放弃三国志系列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款十分让人期待的游戏
三国志系列可以说是光荣公司的奠基作之一,跟信长之野望系列一起框架好了后数十年光荣游戏的道路,也为光荣赢得了大批忠实的游戏粉丝,这里我们就从1985年的《三国志1》开始带领大家回顾一下整套的三国志系列。
起源于1985年的《三国志1》 最早的三国志1是在1985年12月于FC平台上推出的战争策略游戏,当时的光荣还是一家非常年轻的游戏公司,日本的家用机市场因为FC平台的兴起已经十分发达了,不过不过电脑游戏市场依然处于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市面上到处都是HGame。光荣虽然也有过HGame的底子,不过在几款主流类型游戏成功后就开始往正规化方向发展,这几款主流类型的游戏影响了之后几十年光荣游戏的发展方向,记我们记住这两款游戏的名称:三国志、信长之野望。

三国志1游戏画面 《三国志》的开发之考究在如今看来依然十分难能可贵,为了人物头像等细节,制作人大量参考了中国明清的三国人物白描绣像、民国时期香烟牌子等文献资料,在人名地理等方面也力求精确。《三国志》上市后随即获得广泛好评,一举夺得当年度日本BHS大奖和最受读者欢迎产品奖。 下面这段话是来自三国春秋转论坛玩家对《三国志1》的游戏印象:
《三国志1》的游戏的画面十分简陋,一张中国地图上划有很多区,而每一个区则由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人物头像方方正正,打仗时部队用小方块表示,方块的闪动代表互相攻击,然后小方块内的数字随着战斗的进行而改变,直到变成0,则表示己方战败。当时这种“画面”还伴随着286机子内“嗒嗒嗒”的机器音,让我在一旁观看了一个下午,而且我还记得电脑的出兵永远是一个方块带2万兵。这种设定和画面虽很是拙劣,却给当时的玩家带来极大的震慑,许多三国志的老玩家都是从该作开始认识光荣的。总的来说,《三国志》在整个系列里的意义,就好比是一派开创祖师,创派之初虽是百废待兴,却意义非凡,1代的成功发行意味着三国志系列的开始。

三国志1游戏画面
同期NAMCO的《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 这里顺便提一下早在FC年代NAMCO也同样有一款影响力同样巨大的作品《三国志1中原的霸主》,就作品品质而言《三国志1中原的霸主》在当时是要高于光荣的《三国志1》的,尤其是《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更是FC平台上的经典神作,可惜南宫梦后来停止了这个本来要大红大紫的系列作品的后续研发。

FC上面的《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
1998年时NAMCO公司应广大三国游戏爱好者所求,重新在PS游戏机上制做了三国志2-霸王大陆(PS复刻版),此复刻版不仅画面更加漂亮,游戏中的中文也大大增加。 
《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复刻版》
1989年没有多大起色的《三国志2》 在《三国志》取得成功后,光荣相继推出了多款历史题材的SLG游戏,其中包括以成吉思汗为线索的《苍狼与白牡鹿》等名作,这款游戏与《三国志》和《信长之野望》一道被称为光荣早期的“三本柱”。到1989年,光荣在中国成立了天津光荣软件有限公司,并且决定推出《三国志》的续作。与前作相比,《三国志2》的画面水准没有多大进化,事实上这款游戏采用的依然是四年前原作的游戏引擎,甚至人物头像也没有多大变化。虽然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电脑游戏的画面水准并没有多大提升,然而这样一款制作毫不用心的作品自然无法得到玩家的认可。

三国志2过场动画
虽然《三国志Ⅱ》并不能算是一款成功的作品,但是其还是有一些创新的地方,对以后的各代三国志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是2代开创的武将单挑系统,战场上只要双方部队的主将相遇,便会产生单挑,失败的武将即遭到俘虏,这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创新被以后的各代三国志完美的继承了下来。然而似乎是光荣设计上的BUG,该作的单挑系统只要一上演,两个武力相差无几的武将便会狠斗上好久。可能本来设计者的想法是要体现那种“大战三百回合” 的豪气的,但一个不小心却成了影响游戏进程的拖延。 
三国志2武将能力
其次就是该系列独有的“信用度”系统,两军交战,有时会有来使,玩家可以选择答应对方的要求,也可以选择抓住或杀死来使,但是2代的来使却是脚底子抹油跑得贼快,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多半会让对方逃脱,从而使我方信用大失,部下叛逃。2代的音乐比一代要进步不少,虽然听不到那“哒哒哒”的声音了,却依旧摆脱不了机器发声的束缚,所以并没有十分出彩的地方。这样,游戏进步的程度便比不上它缺憾的程度了,2代注定只能成为一款平淡的作品。然而,它的出现为今后的各代三国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将它和1代并称为三国志系列的起源,并不为过。 
三国志2资源界面
1992年神作初成《三国志3》 《三国志3》是光荣为夺回三国题材SLG游戏市场而全力打造的一款用心之作,与三年前的前作相比,《三国志III》的进化程度可谓翻天覆地。画面上,本作终于实现了4色画面到16色画面的跃进,16色的巧妙搭配带来了细腻的地图地形效果。更为惊人的是,本作的战争场面居然采用仿3D动画,让本身极为枯燥的战斗过程一下子充满了无穷的魄力。音乐上本作也首次摆脱了之前的模拟效果音,采用MIDI音效。

三国志3游戏大图 细致的画面带来的是更为细致的系统设定。由于大地图已经能够细节丰满的表现地形地貌,《三国志3》中终于放弃了之前简单的地区划分,出现了城市和关卡的概念。玩家在进攻城市前必须先夺下关卡,一旦占据关卡便可以此为据点进一步发动攻城战,这样于攻于守都非常有利,因此夺取关卡的战役意义重大。攻城战时采用斜45度视角,让战争过程的视觉冲突陡然增强。战争时需要用到的计策谋略更加丰富,由于游戏中有昼夜的概念,城外部队在晚上时视线会受到限制,因此很容易受到偷袭。武将可以使用的计谋也更加丰富,各种在实战中用到的重要谋略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情况下不同谋略的成功虑也不相同。此外前作出现的单挑系统到了《三国志3》终于显示出惊人魅力,武将可以随时提出单挑,节奏也经过了调整优化,而在单挑过程中的精彩画面描写也让人可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战果。

三国志3游戏事件 除了军事外,内政、外交、谍报等系统的复杂结构也带来了更为完整的历史模拟感觉,开发、治水、商业、耕作构成了内政四要素,每个月派一名武将负责内容,以命令书的方式分派任务。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攻城可以先派间谍深入敌方。间谍要取得重要情报必须花费一定时间混入敌方高层,因此可以派一些闲置的将领担当间谍一职。可惜的是这款游戏中也存在一些BUG,系统设定上的BUG比较经典的有挖角大法。根据系统设定,只要对方忠诚度不满一百就有被劝降的机会,甚至关羽、张飞这样的顶级大将也有可能被挖走,而被挖走的大将还会携带一大批人马投诚。更加不合理的是,挖到敌军后可以将其兵马留下,而把大将又放回去,被放回去的大将会得到新的兵马分配,这时你可以再将其拉至麾下,如此往复只要不断挖角就会成为军事强国。不过虽然还存在小小的不足,《三国志3》在当时已经有实力成为最强的三国游戏,该系列辉煌的发展历程从这一代开始真正的到来了。

三国志3物品
1994年的SLG里程碑作品《三国志4》 1994年发售的《三国IV》是一款颇具争议性的作品,不少从这款游戏开始接触“三国志”系列的玩家将其奉为经典,也有一些系列老玩家对其十分不满。这款诞生于DOS时代晚年的游戏画面上已经达到了DOS游戏的颠峰,片头中落日红龙舞的画面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玩家的心,640×480的解析度和256色的画面营造出一个精致美丽的三国世界。这款游戏还推出了SFC和3DO等多个版本,3DO版本借助了CD-ROM的大容量大量引入了央视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镜头,对于国内玩家可以说是十分亲切的,只可惜3DO在国内的普及率实在是有限。除此之外,光荣还在PC上推出了一款加强版游戏,加入了几个假想剧本和水浒新武将。

三国志4开场动画
《三国志4》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所建立起的游戏模式被视为典范并在很长时间内作为SLG最正统的模式为许多游戏所采用。虽然许多游戏曾试图打破这个模式,但即使KOEI自己,在san9之前,也只是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做各种调整罢了。 以下节选自边晓春先生的《三国游戏纵横谈》 1994年问世的Ⅳ版主要改进了大比例尺地图的画面效果,地图幅面加大数倍,画面质量明显提高。中比例尺地图则去掉了城内的描绘,把笔墨都集中在城门处:高耸的城墙,坚固的城门,使得攻城与守城的战斗更为激烈。带兵方式也有了根本的改变,从过去的一将带固定数量兵变为各城驻扎兵力,只有发生战争时才为将领配兵。 
武将单挑画面
《三国志Ⅳ》最显著的特点是画面质量。全国地图从《三国志Ⅲ》的单屏地形图发展为大幅面地形图,用鼠标操作视窗,移动跳跃非常方便。鼠标点到己方控制某座城池,可从弹出的小窗口观察到该城和平时期的繁忙景象。几个简洁的小图标使得各种操作十分方便。野战画面十分逼真,各种地形设计也独具匠心。攻城画面则一改《三国志Ⅲ》的“敲门”方法,设置了云梯、冲车、投石车等复杂手段,看起来惊心动魄。单挑画面则沿袭了《三国志Ⅲ》的优点,而一番、三番、五番的决斗胜利更增加戏剧性效果。在单挑中,增加了射箭追杀和佯装逃跑回马一箭的战法,只是仍然不由游戏者操纵,多少令人遗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物的肖像在中国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刻意塑造了人物的性格。除个别人物值得商榷外,估计能被广大中国人接受。这或许是日本光荣公司中国分支机构的主要成果之一。 
游戏地图界面
《三国志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使为游戏者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然,更加简洁的操作环境。例如,您在襄阳的兵士已经完成训练,准备进攻江夏,但发现兵器软弱,钱粮不足,又担心攻入江夏后江陵之敌趁虚而入。这时,您可以先到汉中,将钱粮调至襄阳,再调来在南平的攻城***。当您一举攻下江夏后,再将刚从洛阳招募的新兵调至襄阳以防不测。这在《三国志》前作各版中是决难做到的。 因为在那里,是计算机给出各郡的操作顺序。再如,在内政上设置“开发”、“治水”、“商业”、“技术”四项,每项可派两名官员并应拨款1~9999金。对于后方各郡,只要为某项目拨款1200~1500金,就可以一年不管它了。治理效果取决于所派官员的政治能力。“技术”值达到100后,就可制造投石车、 冲车等兵器了。 
刘备军进攻襄阳
在《三国志Ⅳ》中,很难“挖人才”。敌方大将的忠诚度降至70时仍难请来,即使是俘虏,也不会立刻投降。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但《三国志Ⅳ》允许留用抓到的君主。这样,如果您留用了曹操,您的帐下很快就会猛将如云了。当然,在这方面日本软件的一个通病始终没有改掉,这就是完全忽略了“忠义”二字。
1994年的SLG里程碑作品《三国志4》 1994年发售的《三国IV》是一款颇具争议性的作品,不少从这款游戏开始接触“三国志”系列的玩家将其奉为经典,也有一些系列老玩家对其十分不满。这款诞生于DOS时代晚年的游戏画面上已经达到了DOS游戏的颠峰,片头中落日红龙舞的画面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玩家的心,640×480的解析度和256色的画面营造出一个精致美丽的三国世界。这款游戏还推出了SFC和3DO等多个版本,3DO版本借助了CD-ROM的大容量大量引入了央视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镜头,对于国内玩家可以说是十分亲切的,只可惜3DO在国内的普及率实在是有限。除此之外,光荣还在PC上推出了一款加强版游戏,加入了几个假想剧本和水浒新武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