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31786
- 主题
- 3
- 阅读权限
- 20
- 帖子
- 343
- 精华
- 0
- 积分
- 182
- 金钱
- 775
- 荣誉
- 1
- 人气
- 0
- 在线时间
- 18 小时
- 评议
- 0
- 帖子
- 343
- 精华
- 0
- 积分
- 182
- 金钱
- 775
- 荣誉
- 1
- 人气
- 0
- 评议
- 0
|
二战著名战斗机。共和公司于1939年11月开始研制,1941年5月6日,P-47B首飞成功。试飞证明,该机在 5,000 米以上的高空可以400公里/小时的速度盘旋,高空机动性能良好;并在8,470米的高度创造了时速为690公里 的最大平飞速度纪录。试飞后,P-47便有了“雷电”的绰号,并签订了第一批生产合同。
1942年5月,P-47正式批量生产,一代名机从此开始走向成熟,飞往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前线。P-47飞机持续生产到50年代初才关闭生产线。
1942年末,P-47“雷电”战斗机开始交付部队。1943年初开始投入欧洲战场使用,P-47在欧洲战场上不但为轰炸机护航,而且也用于对地攻击。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战场上,P-47作为 P-40的替代战斗机,于 1943年11月加入战斗,也立下了不少战功。
1944年春天、两个P-47战斗机大队被派往中国成都地区,主要任务是为B-29轰炸机护航。在持续两年多的战斗中,P-47 对日本战斗机的作战连连取胜,使日军遭受重大损失。1945 年初,新的 P-47N 远航型投入使用(作战半径达 1,600 公里),正赶上参加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在火攻日本的行动中立功不小。
P-47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先后发展了多种型别,各型生产总数达 15,683 架。
长度:10.7 米。
发动机:一台星形 18 缸活塞式发动机。
起落架:后三点式。
机翼长:12.4 米。
武器装备:两侧机翼前各装有 3 挺口径为 12.7 毫米的白朗宁式机枪,每挺备弹 200 发以上。P-47D 型飞机两翼又各增加一挺,使机枪总数达到 8 挺,此外机身和翼下还没有多个外挂架,可挂炸弹和火箭等,最大外挂量为 1,135 千克。
作战半径: 400 公里。
续航时间: 2 小时。
从外表上看,P-47B飞机机身圆胖,长度为10。7米。前机身装有一台星形18缸活塞式发动机,配有一副尺寸较大的四叶螺旋桨,直径为3。65米(从P-47J型起螺旋桨的直径更大,达到4。5米)。飞行员的驾驶舱位于机身中部上方,尾部为倒T形尾翼,起落架为后三点式。采用双梁结构的中下单翼,略带上反角,平面形状为椭圆形,展长12。4米。两侧机翼前各装有3挺口径为12。7毫米的白朗宁式机枪,每挺备弹200发以上。P-47D型飞机两翼又各增加一挺,使机枪总数达到8挺,此外机身和翼下还没有多个外挂架,可挂炸弹和火箭等,最大外挂量为1,135千克。由此可见,P-47战斗机的火力是很强的。但是,为了多装或多带武器,势必要影响飞机的其它载荷和性能,如一架飞机的有效载荷是一定的,装武器多就必然会装燃料少,燃料少又会影响到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等性能。P-47起初的型别,座舱前方有两个油箱,两翼内各有一个小型软油箱,总载油量只有1,190升,作战半径不足400公里,续航时间仅2小时。也就是说,用牺牲航程和续航性能的办法来加强飞机的火力
P-47交付使用后,让飞行员感到惊喜的是驾驶舱非常宽敞,坐椅很高,前方视野很好。原来为了加强飞机的横侧稳定性而设计的背鳍,从P-47D型以后也被拆掉了,使其后方视野也得到了改善。“雷电”飞机的最大优势是采用了新型的R-2800型气冷式活塞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和发动机注水等技术。R-2800型发动机,最大功率为2,000马力,瞬时应急功率可达2,300马力。专门配备的这种涡轮增压系统,不像一般的增压器那样与发动机直接传动,而是在机身座舱下方单设一个涡轮机,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来驱动,再由涡轮机带动增压叶片工作。空气经过增压后,可大大提高压缩比,为在气缸内燃烧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而工作过的废气则由专门的排气管排出机身外。在P-47D型飞机上,还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发动机注水技术,即向气缸内加注易汽化的液体(水或水和其它液体的混合物),用以加大燃气流量。从而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发动机的功率,改善飞机的爬升和高空机动性能。P-47D-30飞机上还装了一种电操纵俯冲襟翼。它位于机翼下部起落架舱的前面。俯冲襟翼有两个作用:一是P-47俯冲时速度较快,飞机上会出现局部激波,使其出现抖动,拉起时较为困难,这时可利用襟翼帮助操纵;二是飞机俯冲时,放下襟翼可起到减速板的作用,以防止飞机出现一冲到地的危险。
欧洲战场的主力
1942年末,P-47“雷电”战斗机开始交付部队。1943年初就开始投入欧洲战场使用,在英国部署了三个P-47战斗机大队,每个大队下辖三个中队。一个中队配备25架飞机。其主要任务是为英、美两国的轰炸机群护航。起初,P-47战斗机大队的运气不好,在头两个月的战斗中,失败多于胜利。在为英因的“兰开斯特”轰炸机护航时,由于“兰开斯特”航程大(2,785公里),而P-47的航程不足2,000公里,往往是到不了目标而中途返航,将“兰开斯特”扔下来孤军作战。
在为美国的B-17和B-24轰炸机护航时,也是因为航程问题,只好把轰炸目标限制在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境内。在飞行距离上P-47有弱点,但在高空机动性和俯冲性能上,P-47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于是,P-47战斗机的飞行员们允分利用这些优势,采用合适的战术与德国战斗机周旋,使战局大为改观。如由吉姆中校带领的第56战斗机大队,在为B-17和B-24轰炸机护航时,总是高高地飞行在轰炸机群之上,当它们遭遇德国战斗机拦截时,P-47战斗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猛扑下来,将敌饥“吃掉”或驱散。P-47还采用隐蔽突袭和转弯攻击等战术,攻击敌机频频得手。从1943年7月下旬起,美军在欧洲的——些P-47开始加挂副油箱,使其航程加大,以便为B-17等轰炸机进行全程护航。当P-47战斗机第一次随B-17轰炸机来到德国上空时,曾引起德国空军的极大震动。从此使盟军轰炸机不再是孤军深入,被动挨打了。据统计,自P-47及后来参战的P-38和P-51战斗机实施护航后。盟军轰炸机的战损率明显下降。
由了发挥了P-47的长处,战术对头,到1943年7月,盟军在欧洲的空中被动局面已完全被扭转。从1943年7月底到11月初,仅美军第5大队的P-47战斗机就击落敌机上百架,大大打击了德军的嚣张气焰。1944年3月4日和6日,各P-47和P-51战斗机部队连续掩护上千架规模的轰炸机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轰炸,掀起了战略轰炸的新高潮。在这两天的战斗中,它们与前来拦截的Me109、Me110和Fw190战斗机等展开激战,共击落敌机160架,己方仅损失30余架,战果中的大部分都是P-47取得的。轰炸柏林给德军以沉重的打击,难怪德空军元师戈林在战后说:“当护航战斗机出现任柏林上空时,我们就感到大势已去了”。而最先进入柏林上空的护航战斗机就是P-47。
P-47在欧洲战场上不但为轰炸机护航,而且也用于对地攻击。1944年盟军在欧洲的反击战中,共有19个战斗/轰炸机大队装备有“雷电”式战斗机。为了增强对地攻击能力,一部分P-47在原有机载武器基础上,还配备了火箭(每侧机翼下可装3至4个火箭发射管)、集束炸弹或燃烧弹。P-47的任务是掩护盟军的装甲部队进攻,袭击敌方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网,使德军大量运输工具和设施遭到破坏。到诺曼底登陆前后,德国军队已大伤元气。德军军战斗机不敢轻易出动,大部分时间关门避战,盟军已牢牢掌握了制空权。P-47和P-51战斗机部队趁势猛攻德军机场等军事设施,力图将敌机歼灭于地面。但凡在这类低空战斗中,德军的地面火力异常闪猛,给美机造成很大威胁。P-47机身坚固、生存力强的优点此时便充分显示出来,不少飞机被击中负伤,甚至挨上几十发子弹后,仍安然返航;与此相比,另一种主力战斗机P51的损失就大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