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49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简析基辅大合围 [复制链接]

2015年优秀版主勋章2014年杰出版主勋章2013年度杰出版主勋章勤劳之证

帖子
9787
精华
6
积分
6761
金钱
116756
荣誉
65
人气
54
评议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1:17: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基辅位于第聂伯河中游,资源丰富,又通向顿涅茨工业区和高加索油田,是极其重要的军事要地。对于基辅大合围的资料勘称详尽,基辅还是莫斯科也成为了军事历史学家和众多军迷们的争论焦点,本文对战役的双方决策与得失以及兵力作战情况作下分析,非常感谢月站与MARK为本文提供部分帮助。

基辅会战的必要与必然性


    众人皆知,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将突击方向分为三个区域,即列宁格勒方向(北方集团军群)、莫斯科方向(中央集团军群)与基辅方向(南方集团军群),然而,德国最高统帅部对战略方向的重点有着很大的争论。主要为两种观点,XTL持将基辅作为德军主要突击方向的观点,认为基辅资源丰富,能够有效维持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行,具有很大军事价值。而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等持以莫斯科作为主要突击方向的观点。由于双方均认为在边境交战中即能歼灭苏军主要有生力量,因此这个问题在战役开始前被忽视,并被暂时搁置。这里本人要提出许多人包括我之前都认为是XTL的错误决策导致了德军在台风攻击中的失败,主要观点为以下2种:
1、由于实施了基辅战役而浪费了时间,给了苏军足够的时间对莫斯科方向进行防御,德军没能在适应的夏季与秋季发动台风攻势,导致最终占领莫斯科的计划破产。
2、装甲部队在基辅战役中损耗,导致之后的作战能力下降。
    不难发现这2种观点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即占领了莫斯科德军就取得了对苏联战争的胜利。如果认真分析下,其实占领莫斯科并不一定能够战胜苏联,德军要彻底征服苏联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进行主力会战,消灭苏军主力,不然苏联军队只要主力尚存外加东迁的工业设施,很大程度上苏联会选择继续战斗下去。[当然,占领莫斯科也有一定的胜利可能,这里就不做重点分析了,有兴趣的同志详见月站的《论二战德国对苏联战争的可能性》]其实,苏联也与德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在战争爆发前,苏军参谋总部将莫斯科方向作为苏军重要防守方向,但是斯大林较为重视经济因素,极力主张以基辅作为苏军主要防御方向,然而在战争爆发之后,莫斯科方向上的西方方面军遭到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毁灭性打击,使斯大林改变了其原先的观点,将大量战略预备队在莫斯科方向上展开,所以德军如继续将莫斯科作为主要突击方向必将遭受苏军更为猛烈的抵抗,并蒙受巨大损失。尽管德军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最终仍会击溃并歼灭该方向上的苏联重兵集团,但这并不意味苏军主力的覆灭。纵观整个苏德战争史可以发现德军不止一次歼灭苏军的重兵集团,规模与德国先前估计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苏军的主力却并没有被消灭。可以想象,当德军逼近莫斯科且当苏联人已经肯定莫斯科无法防守后必定会迁都,占领一座已经成为空城的莫斯科并不会对苏联军队以及战争资源造成损伤。
    从军事角度来说,三个方向上中央集团军群的进展最为顺利,南方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进展相对比较缓慢,如中央集团军群连续发动进攻,那么越深入苏联国土整个集团军群的侧翼就越暴露,加之苏联南方依然有着庞大兵力,所以不将乌克兰境内的苏联军队歼灭那么另两个方向上的德军无论进展有多顺利都是无法顺利实施作战的。因此德军如仍将主攻方向定为莫斯科,中央集团军群将会孤军深入,由于德军是在异国领土作战,补给线就那么几条,苏军一旦聚集起强大的预备队从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发动进攻这个补给困难的庞大集团军群就会遭受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之后台风攻击的失败间接证明了这一观点。所以,XTL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战争进行到8月,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推进至波切普——梅戈利战线,而南方集团军群却进展缓慢,使得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暴露在苏联西方方面军面前,形成了一个有利有弊的奇怪态势。不利的是苏联西方方面军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同时中央集团军群与南方集团军群却也对苏联西方方面军形成了合围之势,面队这样的局势,重视经济因素的XTL重新提出了以南部作为打击重点的主张。以布劳希奇元帅为首的陆军总司令部和约德尔炮兵上将却极力反对将战略重点定于南方,依然主张以莫斯科作为重点方向。这一观点得到了时任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的赞同。这使得XTL大为恼火,遂在21日口授了一封信函,命令布劳希奇必须执行自己的命令。信中明确指出8月18日的陆军关于东线下一步作战意见不符自己的意图。这使得布劳希奇引发了一次心脏病;哈尔德提出了辞呈(未获批准)。最后,古德里安被当作了说服希特的最后法宝,但最终古德里安不仅没能说服XTL却反而被XTL说服。最终老希赢得了这次争论的最后胜利,中央集团军群于7月3日转入正面防御,抽调第2装甲集群与第2集团军南下,基辅大合围已是势在必行。
    对于德军的新战略,朱可夫在7月29日就已经发觉,主张放弃基辅。而斯大林却并没有察觉,没有及时对己方部署作出调整,他拒绝了朱可夫的建议并将朱可夫调任预备役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在电报中写道:敌军已确信我军将重兵集团集中于莫斯科方向上,且意识到两翼分别有我军的中央方面军和大卢金集团(?),因此已经放弃了向莫斯科突击的方案,并且在西方方面军和预备役方面军正面转入防御,将其快速突击部队和坦克部队用于对付中央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朱可夫的报告完全是正确的,斯大林在最后似乎也同意了朱可夫的观点,但是和XTL同样重视经济因素的他仍不打算放弃基辅,苏联西方方面军全军覆没的命运在此刻已经注定。


兵力及装备的对比

    兵力及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早在战争爆发前斯大林重视经济因素因此把苏军最为强大的兵力配置给了基辅特别军区(即上文提到的西南方面军,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在战争爆发当天,西南方面军拥有87万左右的庞大人数,4525辆坦克(其中不乏威力强大的T-34和KV-1)1672架作战飞机,可见西南方面军的兵力非常强大。但是在11天的边境交战中由于德军的突然袭击,西南方面军未作任何准备仓促投入战斗,随即遭受重大损失,1218架飞机和4381辆坦克在在战斗中被击毁或丢弃使得西南方面军的战斗力严重下降。人数也降至63万人左右,其新式坦克几乎在先前的战斗中损失殆尽。可用飞机仅剩400余架。

    1941年7月7日,已经遭受惨重损失的苏联西南方面军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形成对峙,从纸面上讲苏军拥有44个师而德军仅有40个师,由于在边境交战中损失严重,所以每个师的战斗力不及一个德国师的一半。德军的40个师中有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各5个,而且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又得到了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南下的第2装甲集群与第2集团军使双方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德军投入基辅会战总兵力超过100万人(原80万左右),坦克581辆作战飞机为481加(第4航空联队,有轰炸机203架;战斗机166架;驱逐机39架另外还有60架俯冲轰炸机和13架远程侦察机)
    从以上可见,德军在战役中拥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作战经验与装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德军步兵师在基辅战役前几乎都是齐装满员而且装备了大量反坦克武器和冲锋枪,每个步兵营装备冲锋枪62支,主要是MP-38;摩托化步兵装备数更是达97支。每营装备MG-34机枪48挺,50毫米迫击炮9门,80毫米迫击炮6门,能够给步兵提供充分的火力支援,另外每个步兵团还装备6门75毫米步兵炮和150毫米步兵炮,12门以上的37毫米反坦克炮。德军步兵素质好,士气高昂,经过法国战役和波兰战役的洗礼,作战经验丰富,有很强的主动性,在中下级军官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而苏军其步兵编制与德军相近但是每营仅装备不到30支的冲锋枪。苏联军队在苏芬战争中吃尽苦头才重视到这种兵器,到战前生产了约10万支“帕什金”冲锋枪,性能优于德军的MP-38。德军炮兵虽然称不上先进但是火炮精度较高并装备了大量炮兵牵引车有着极高的机动性,因此火力能够充分发挥。相比于苏军的152毫米和122毫米火炮火力虽强大但严重缺乏火炮牵引车炮兵火力无法充分发挥,德军炮兵依然占有很大优势。

    下面说装甲,苏军的坦克部队情况令人不容乐观,每机械化军下辖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满编3.7万人,拥有各型坦克1031辆,装甲车268辆,这是标准编制。而事实上,在战争爆发时没有一个苏联机械化军是满编的,坦克数量一般在500辆左右,有的甚至差到令人无法容忍的36辆。再加上边境交战中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辆被击毁或丢弃造成原本实力不强的机械化军战斗力进一步下降。并且,苏联坦克部队严重缺乏技术保障,损坏的坦克时常得不到维修。苏联军队在坦克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巨大问题。苏军时常将坦克用来固守某个要道或据点作为固定炮台使用,失去了坦克快速突击的意义。在反击时又将坦克分成小股投入战斗而且是先前不加以侦察,战斗一开始就象蛮牛一样猛冲,又加缺乏车载电台靠旗语联络,与步兵炮兵协同也差,别说是与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的德国装甲兵对阵,就是进攻德国步兵的阵地时在对方猛烈反坦克火力打击下也往往是损失惨重。接下来讲德军的装甲部队。德国装甲部队在战前进行了扩编,增加了装甲部队的数量,但同时也减少了一个装甲师内的坦克数量,在经过苏德边境交战实力又下降至原先的一半,但对于坦克数量庞大但缺乏后勤保障又在使用上存在巨大问题的苏军装甲部队来说要对付他们也并非易事。德军在战斗中将坦克集中使用,形成很大的兵力密度,能够轻松突破敌方的防线。德国装甲集群强大的后勤保障措施使损坏的坦克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保证了前线获得相当数量的坦克,有利于对苏军纵深实施深远突击,为合围苏联重兵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国空军、炮兵与步兵在战斗中又能与装甲部队密切配合促使强大的德国装甲部队的战斗力更加强劲。此时,苏联坦克部队的优势似乎就是他们少数的装备上,T-34在各项战术指标上都超过了对手,而KV-1更是德国装甲部队及步兵的噩梦,因此88毫米高炮成为了德军反坦克的法宝。只有少数装备了T-34和KV-1的苏联坦克部队在战斗中取得了一些漂亮的战术胜利,但苏军装甲部队中扛大梁的依然是性能差劲的T-26,根本不是德军III号坦克的对手。
    总的来说,在战役开始之前,德军无论是在部队数量以及官兵素质方面都要超过苏军,8月底中央集团军群挥师南下使德军的优势更加明显。苏联西方方面军已经被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个南方集团军群包围在了一个纵深达300公里的突出部,等待他们的将是德军毁灭性的打击。



战役经过


    自边境交战结束以后至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右翼兵团南下前(7月5日至8月底),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左翼兵团(拥有40个师)在苏联西南方面军顽强抵抗下进展较为缓慢。在国境交战中失利的苏联西南方面军曾计划撤退至科罗斯坚——舍佩托付卡——普罗斯库罗夫(是这么称呼么?)战线,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第一装甲集群在7月15日抢先占领了这一地区,先头部队已低进至基辅以西15到20公里处。可以看出德军此举的目的是企图在行进间占领基辅,分割包围苏联的3个集团军。苏联第5集团军驻扎在基辅西北,在波塔波夫少将的的指挥下对德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反突击,德军进攻被迟滞。

     这里不得不花些时间来介绍一下这位波塔波夫少将。此人名气虽没有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著名苏军统帅大,但却是个在苏联及西方的战史资料中均得到重视的人物。战争初期苏联军队普遍处于混乱状态而他却始终将部队聚在一起,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并能有效的指挥。战斗中他以沼泽为掩护,运用准确密集的火力打击沿道路前进的德军部队。罗科索夫斯基当时正是波塔波夫的下属,他的集群在其战术防御取内建立反坦克支撑点,这在当时的苏联军队战术中是个创新,为后来的苏联陆军反坦克战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第5集团军的行动给予了德军较大的打击,牵制住了10余个师的德军部队,在7月15日前暂时阻止了德军的前进。战后西德出版的《德国步兵手册》中记载:在与苏联第5集团军的战斗中德国第98步兵师伤亡了2378人,第262步兵师损失了2593人,其余参战的德军部队也都蒙受了损失。甚至远在东普鲁士的***大本营也不断发出命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抽调足够的兵力灭掉这个“眼中钉”。7月17日,德国第6集团军(就是在斯大林格勒被围歼的那个)首先发动进攻,想把第5集团军压向第聂伯河,但在苏军顽强抵抗下进展缓慢,不过死死缠住了第5集团军。

    就在第5集团军奋战的同时,苏军第6和第12集团军冲出了包围圈,但是好景不常,突围之后,8月2日,这2个集团军与第18集团军共20个师被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群和第6集团军一起包围在乌曼地区,于8月8日被全部歼灭。由于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加之补给上的困难,苏联基辅方面军通过强大的反突击在8月15日恢复了基辅外围防线。此后双方战线暂时平静下来。
    在XTL作出分兵决策后,8月下旬,中央集团军的第2装甲集群与第2集团军开始南下以配合南方集团军群消灭苏联西南方面军。德军的意图是以两集团军群的庞大兵力沿第聂伯河东岸从难、北两个方向迂回包围河西岸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再加以消灭。

    在此之前,斯大林判断德军的企图是从南翼包围中央方向的西方方面军,以进攻莫斯科。但此刻,德军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于是,8月19日斯大林以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名命令西方方面军撤退到第聂伯河东岸,但仍然不允许放弃基辅,要求西南方面军以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措施来保卫基辅。另外,斯大林还要求部署在西南方面军以北的布良斯克方面军阻止古德里安集群南下,该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是个大胖子,对打了败仗的下属便拳脚相加,他向斯大林保证“一定打垮古德里安”。但他却只有10个师和少量坦克,但斯大林给他配备了较为强大的空军力量,并寄予厚望。

    布良斯克方面军对德国第2装甲集群侧翼进行了猛烈冲击,曾一度迫使古德里安要求中央集团军群支援,苏军航空兵表现异常积极,8月29日至9月4日6天便出动飞机4000架次。此时,苏军兵种配合上的问题又出现了,空军与陆军未能有效进行配合,加上本身兵力也不足,只牵制了少量德军。最终,叶廖缅科不仅没有履行承诺打跨古德里安,反而在德军猛烈反击下陷入困境。于9月30日转入防御。

    古德里安在击退布良斯克方面军后开始向南全速推进,第24摩托化军的底3装甲师在莫德尔中将(就是后来在鲁尔战役中自杀的莫德尔元帅)指挥下粉碎了苏联第5集团军的抵抗,在9月10日占领了罗姆内,切断了西南方面军的退路,形式开始向有利德军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古德里安行动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也在积极行动,第6集团军一面进攻基辅城,牵制苏联37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一面试图与东北方向的德第2集团军取得联系,于9月10日黄昏在基辅东北会合。德国第17集团军群于8月29日强渡第聂伯河,防守的苏联38集团军由于受到德军佯攻迷惑,德军渡河成功并占领了克列缅丘格登陆场。9月12日,德国第1装甲集群在克莱斯特大将指挥下由第17集团军与第4航空联队配合从这个登陆场出发,以装甲部队为先导发动猛烈进攻,试图与古德里安会师以合围苏军部队。

    来看苏军方面,在前一天,西南方向总指挥部司令铁木辛哥元帅鉴于目前不利形式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但斯大林不愿意失去这座有这重要军事意义的城市,命令苏军在未经允许前不得放弃基辅,也不得炸毁桥梁,西南方面军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9月24日,18:20,德国第1装甲集群的先遣部队第16装甲师与从罗姆内开出的第2装甲集群的第3装甲师胜利会师,德军的装甲铁钳在落赫维察合拢了。苏联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37、第5、第26一共4个集团军陷入一个13.5万平方公里的口袋中,总兵力达45万人。
    9月17日凌晨3点40,斯大林终于因恶劣的形式情形过来,命令西南方面军撤退。但一切已经晚了。至19日,曾长时间死守基辅的苏联37集团军(司令是弗拉索夫中将,是莫斯科战役中的英雄之一,1942年在列宁格勒前线战败后主动投降,后组织“俄罗斯解 放军”伪军部队,成为头号叛徒,战后被处于绞刑)开始突围。当天中午,德国第6集团军下辖的第29军的部队便开进了城市。

    基辅沦陷了,但战斗没有停止。苏军拼命向东突围,攻势如潮,德军死战不退,拼命抵抗,子弹用完了就用刺刀、枪托展开白刃格斗;苏军每杀开一个缺口就会很快被德军装甲部队堵上,德国空军对突围中的苏军进行了猛烈轰炸、扫射。按德方资料,仅在44步兵师的阵地前阵亡的苏军人数就有13787人。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在突围中被迫击炮炮弹击中阵亡,一同牺牲的还有参谋长图皮科夫将军与西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波塔波夫少将在突围中被俘(但他经受住了战俘营的虐待,一直活的了胜利的那一天)。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苏军的抵抗开始瓦解,由于通讯指挥上的落后,被围苏军基本失去了指挥,在一次次的突围失败后大量苏军官兵斗志全无,缴械投降。
    1941年9月26日,德军肃清了包围圈中的苏军抵抗力量,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以苏联曾经最强大的西方方面军的覆没而告终。


备注及思索


    战役结束后,德军统帅部发表过关于基辅会战的如下战报:基辅附近的大规模会战已经结束,在辽阔地区实施两翼包围,成功粉碎了第聂伯河防御,歼灭了苏联5个集团军,甚至连小股部队也未能逃出包围圈。陆军、空军密切协同作战,共俘敌66.5万人,缴获、摧毁敌装甲战斗车辆884辆,火炮3718门,其他作战物资无数。而苏联学者得出的结论与德方有着很大的出入,《伟大的卫国战争史》有以下结论:西南方面军在1941年7月7日拥有676085人,其中150541名官兵在9月底以前就冲出了合围圈,苏军被俘人数仅有20万左右。根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史学家得出的数字是在7月7日至7月26日苏军一共损失585598人,被俘452720人,结合上述数字,德国方面的数据略有夸大,而苏联方面则大大缩小了被俘人数。其确切数字应在40至50万。
    在技术兵器方面苏军损失坦克400余辆。火炮的损失为2种说法,一说28419门,一说3718门。数量相差如此之大已经不可能是水分含量的关系,更不是苏联方面的谦虚,其真正原因是苏联方面的统计方法是将营、团属火炮、迫击炮、反坦克炮、高射炮等都统计在内,而德方的统计则是师属及师属以上的火炮数量。作战飞机343架。

      德军在会战中的损失数字至今无详细资料,苏联根据之后缴获的资料得出德军损失为10万人,其实这只是战役最后阶段的数字。按德国方面的统计,7、8、9三个月中德国陆军在东线损失508955人(病员不计),阵亡108025人。按德军的损失3分之1因基辅会战造成的观点来看德军在基辅会战**损失169000余人,阵亡不下36000人。
    基辅战役对东线战局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中央集团军群在8、9月份发动莫斯科攻势补给线将拉长600多公里,攻势中正好遭遇俄罗斯雨季,道路泥泞将降低交通运输效率,导致削弱部队的战斗力。许多人都认为1941年德军的的机械化程度相当高,这又是某些书籍误人子弟的效果,其实当时德军许多补给辎重都是靠畜力驮运,车辆中又以轮式车辆为主,通过能力远不及履带式车辆,且多数履带车辆都用于伴随坦克部队快速突击,后勤补给的机械化程度并不高。

    德军在莫斯科失败的根本原因不能归咎于基辅会战,根本原因应该是德国决策集团没有在战前充分动员人力物力,以及事先对战役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如严寒等估计不足,最终造成失败。相反,本人认为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仅仅是溃退而没有被歼灭,这应该归功于基辅战役。南方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就是掩护中央集团军的侧翼,而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存在严重威胁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安全,但同时暴露着自己的侧翼,德军以较小代价将其歼灭以后拉直了战线,大大改善了整个东线德军的战场态势,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的撤退中才不至受到来自右翼的威胁,最终稳定了战线。
    不仅如此,基辅战役的胜利为德军从42年开始的持久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物质条件,正是德军占领了基辅,丰富的粮食、资源不仅无法为苏联战争机器所用相反支持了德国的战争机器,同时还为德军进攻高加索油田提供了前沿阵地。不难发现从1942年到1944年中,苏德双方的战争重点始终在南部地区,这是基辅重要性的有力证明。
    苏军在战役中遭至如此大败有诸多原因,由于通讯手段的落后各级部队之间的联系一直处于时断时续的松散状态,这个问题在国境交战中就出现了,有时甚至连集团军级部队都会与上级失去联系。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苏军通信人员在拍发电报时总不愿意使用密码,而是采取将士兵称为铅笔,坦克称为盒子,指挥部称为苏维埃村等办法来进行保密,这种东西连普通士兵都能猜透,自然无法欺骗德国高级将领。从而导致苏军防线上的漏洞总是被德军轻易捕捉到。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靠速成培训出来的士兵及下级军官战术素养低下,缺乏主动性,更加使部队战斗力降低。不过苏军这一时期的单兵素养倒也不象某些狂热分子所说的见到德军就抱头鼠窜那样如此之差,尽管无法与德军士兵相比,但他们在战前还是经过比较严格的训练,在6、7、8三个月中苏军阵亡人数为40万左右,而同期德军阵亡人数也有近19万,双方伤亡人数近2比1。苏军最大的失误要归根于战略上的失误,重视经济因素的斯大林始终不愿意放弃基辅,并且让“胡子比脑子大”的布琼尼来指挥基辅战役,采取死守基辅的方法,以导致整个西南方面军被合围,在认清形式后德军的包围圈已经合拢,而在部队被包围后,苏军统帅部也没有及时在包围圈外采取相对的积极措施实施援救行动,他们希望的是被围部队尽可能长时间的牵制住德军,以便为之后的防御争取时间,这种做法使得大批部队在未能发挥出自己价值前便在一系列战斗中被德军消灭,这与战争后期科尔松、匈牙利等战役中德国军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援救被困部队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当时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德军刚对包围圈封口时,由于封口处兵力相对薄弱,援救或许能取得些效果,而在德军的包围圈已经巩固的情况下,靠1941年的苏联军队不仅无法成功救援被围部队,反而会赔进去更多的部队,导致部队被围才是关键性的失误,苏军统帅部一直把重点放在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身上,而忽视威胁最大的第2集团军和古德里安装甲集群。

      德军作为此战的胜利者除了德军基层官兵们的精彩表现外,德军的指挥人员基本能正确判断形式,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始终积极行动配合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实施先捉人再夺城的方案,先在乌曼歼灭苏军的3个集团军使其战斗力下降,为之后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合围苏军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军各部队之间配合密切,如第6集团军在基辅城的佯攻使得斯大林坚信德军将通过正面进攻的方式在夺取基辅,造成西南方面军失去了最后的突围机会,第17集团军则乘机夺取克列缅丘格登陆场为合围苏军部队起了重要作用。德军虽在此战大获全胜,但由于战前的争论决策的过程中使得XTL及其将军们之间播下了互相不信任的种子,造成日后某些不利的战局变得更加不利,这是基辅战役给德国带来的最大影响。
这是个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你们英勇并骄傲的为祖国作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联,这样的友谊只存在于战斗中。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5-23 17:05 , Processed in 0.28820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