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日本,中国文创市场对三国题材作品的“容错率”,似乎要小不少。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人对三国历史以及相关文化特别珍惜,也可能是由于94版央视《三国演义》电视剧珠玉在前,但凡是对三国历史和文化有着全新解读的文创作品,极大概率都会受到猛烈的批评。
在知乎“三国题材为什么没有改编出好电影?”这个问题下,有答主明确指出,在现阶段中国文创产业围绕三国题材进行内容创作,最大的矛盾就在于,如果是直接照搬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就很难在作品内容和立意上获得突破,无法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如果是另辟蹊径重构历史体系,却又会历史框架的束缚和创作者自身水平的问题,陷入“改编不是乱编”的舆论漩涡,很难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
也因此,如何解决这个客观存在的矛盾,卸下“历史”包袱,让更多三国题材作品能够被创作出来,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创产业近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方向。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三国题材改编和创作特别难,那么当我们不慎又看到一部烂作时,究竟应该怎么办?是愤怒地打个差评?还是快速逃离精神污染现场?
前文提到收到无数中国观众差评的《三国志新解》,倒是提出了个很有建设性的思路。
在这部电影的设定中,所有关于《三国志》的新解释,都是由一位名为“苏我宗光”的历史学家,通过旁白的方式所阐述。实际上,这位历史学家并非真实存在,而是由日本知名演员西田敏行所饰演。
当整部电影接近尾声时,这位虚构的历史学家在简单点评了赤壁之战后,还向观众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允许不同解读的存在,放低对内容严谨程度的要求,把每一部三国题材文创作品的诞生,看作是让更多人了解三国文化和历史的契机,这或许才是当我们面对又一部的“三国改编烂作”诞生时,最轻松自在的心态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