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游侠NETSHOW论坛 游侠NETSHOW论坛 金庸群侠传S 设定<太极&空明>拳法组合技的一个顾虑 ...
楼主: tsmdsyp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设定<太极&空明>拳法组合技的一个顾虑 [复制链接]

帖子
2932
精华
0
积分
1726
金钱
17384
荣誉
23
人气
298
评议
0
21#
发表于 2015-2-13 03:51:0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rtdik 于 2015-2-13 03:54 编辑

s大考慮的是

怕  此組合出來後,人人都練,成了固定的練法
雖然目前的戰爭系統之中,變化上比較少
因此如果單純 只是有利,自然是人人都會練
所以,加上一些必要的 負面 效果,才會產生取捨

----------------------------------------------------------------
1.增加 發動時序 功能 ,並和武常有關。(或資質。。但還是希望用武常...不然武常有點..沒存在感)
                說明:  每次發動此特效後,多少時序內,絕不會再次發動(機率為0%),
                             如此的話對於發動時序長的角色,練此武功的價值就下降了

2.增加 相克關係
                說明: 此特效 針對 敵人使用  拳系&內功 攻擊時,發動後,減傷效果比較好,並且不會被封穴
                           但如果敵人使用  劍&刀&特 攻擊時,發動後,會出現卸劲失敗,反而會傷害上升,並必上內傷
                           如此的話,在學此武功時,就必須考慮到敵人的武功內容,
                           如打老周感覺會輕鬆,但打老王時,被他的先天七星劍打到,就會痛不欲生。
                           走神鵰正時,打金輪很輕鬆,但神鵰邪的楊過玄鐵劍就會很痛苦。
                           因此,學此武功前,就必須多加考慮
                           註:之前天翔版時,常常會考慮增加系數來減傷,但之後的版本,影響就小了,也就很少考慮此點,增加相克關係,也可使玩家,對敵人攻擊方式,多下點心思
-------------------------------------------------------------------

同時增加此二種,有相克,也有相輔
如   發動時序長的 角色,雖然學了,效果不明顯,但  對於相克的敵人時,也會因為發動次數不多,反而不會受到更大傷害
   而對於 發動時序短的角色,學了之後,效果明顯,但 被敵人所克時,也會因為發動次數多,反而動不動就受到重傷

------------------------------------------------------
在大腦中,簡單的試跑了幾次
如果是這樣的設定,就不會變成 必學,反而會因當次的玩法,而有不同
對部份的 拳系角色,因本身拳系就高了,也不一定要 此組合,反而會產生不必要的弱點。
而某些 不重要的角色,反而可以專練此武功來針對,特定的敵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014年优秀版主勋章

帖子
2070
精华
6
积分
4026
金钱
20274
荣誉
163
人气
1611
评议
0
22#
发表于 2015-2-13 22:27:11 |只看该作者
看了大家提的建议,不少想法很不错
下次来回复讨论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2655
精华
0
积分
1399
金钱
4439
荣誉
5
人气
210
评议
0
23#
发表于 2015-2-13 23:11:21 |只看该作者
tsmdsyp 发表于 2015-2-13 22:27
看了大家提的建议,不少想法很不错
下次来回复讨论

报告S大,我这里还有个想法

目前的情况是:双拳系组合技对拳系队友来说来的太容易,顾虑可能会变得大白菜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太奥的地位

虽然同属道家,但最大的共同点是同为招架系武学,说起招架就不得不提及乾坤大挪移了,而且【卸劲引力】的原理和和乾坤大挪移相吻合(如今乾坤又被削的不成样子)于是我的意思很明显了,将卸劲引力的功能归给乾坤大挪移的功体效果,高资和中资的解锁条件为同时修炼太极拳、空明拳以及乾坤三门武功后才有,多了一格乾坤的门槛,想堆拳系队友齐出的也要考虑格子够不够和会不会练废了,籍此也等于变相加强了乾坤和明尊


当然,因为乾坤是50资,考虑到低资可能无法普及到这个特效,所以可以考虑一并加入这样的设定:【如果角色会双手互博的话,不需要修炼乾坤也能拥有卸劲特效】一方面照顾了低资,另一方面在原理上也能勉强说得通:因为无法共用两只手同时用不同的武功拆招卸力,需要学过乾坤大挪移的招架理论才能领悟【卸劲引力】

然后还有个问题就是,要是人物正好是50资能够同时修炼乾坤和左右呢?就按低资算吧,反正除了主角资质任选外只有1次变身的竹子是正好50资的

还有个问题,如果角色同时拥有了卸劲和太奥,受到攻击时发动集气特效怎么算?要解决这点我想方法有2个,第一个是:受到攻击后两个特效同时判定成功时太奥优先触发,卸劲的减伤效果一块触发,免疫杀集气,不过这样好像不合适,第二个是,同修太奥后将卸劲的减少杀气效果变更为对发动攻击的敌方反弹杀气,这样也不算和斗转,风师叔、太奥的特效重复或者冲突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539
精华
0
积分
292
金钱
3737
荣誉
2
人气
16
评议
0
24#
发表于 2015-2-14 01:09: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州比东京热 于 2015-2-14 01:10 编辑

    金庸的14本书看了无数次,但纵览武功来源出处,无外乎道佛两家教派,张三丰/王重阳/周伯通和逍遥派武功都属于道家,讲究以静制动,防守反击,后发制人,S大的想法很贴切原著,对空明拳和太极拳加特效,我是大大的赞同,如S大所虑,怕加了后人人都练烂大街,在次我有个想法就是,游戏开始之初可以去拜访张三丰,加入道家宗派,在修炼纯阳无极功/先天功/八荒六合功+太极拳/空明拳/天山折梅手这3种对应高中低资组合之一时,对敌时几率触发御劲打力效果,同时为了平衡,可以设计另一宗派,开始拜访少林方丈加入佛家,达摩东渡之初创立的72绝技都是狠辣无匹,杀人夺命的武学,所以学佛家武学需佛家内功化解,可以看出佛家武学讲究的是刚猛,先发制人,个人想法是推出狮子吼/罗汉伏魔功/龙象般若功+慈悲刀法/金刚伏魔圈/血刀大法等组合,修炼以上任意一种组合,对敌攻击时几率触发万流归宗,无视对方气防,且伤害提高X%,
   这两天一直在玩斗神1.3,9星斗气强化队友,可能是我技术太菜,一些高级队友根本收不到,往往被打的不能自理,因为主角是打酱油的,如果不选择斗神,对阵有内功的小喽啰,开局很难入手,感觉比正传要难点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924
精华
0
积分
1968
金钱
8761
荣誉
0
人气
42
评议
0
25#
发表于 2015-2-14 15:31:17 |只看该作者
建议夸系出组合,把这个组合中的太极拳改为玄虚刀法看能否可行? 玄虚刀法本来也是个冷门武功,这样也提升了该武功的出场率。再说太极拳本来就有太奥组合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61
精华
0
积分
31
金钱
1009
荣誉
0
人气
1
评议
0
26#
发表于 2015-2-14 20:12:18 |只看该作者
同系组合不如加个负面效果吧,同时修炼后可以找npc激活组合效果担要洗去两种武功带来的兵器值和攻防轻属性,并且每个系多做几个组合但每人只能激活一个组合效果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953
精华
0
积分
478
金钱
3793
荣誉
0
人气
9
评议
0
27#
发表于 2015-2-14 20:50:26 |只看该作者
七星剑法+空明拳 组合如何? 每有一个队友同时修炼此两项了就加5%气防类(似天罡北斗阵,越多人练了且在场加成效果越强)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70
精华
0
积分
86
金钱
2471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28#
发表于 2015-2-15 09:52:18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加成低级武功特效可能平衡一点
像苗剑胡刀,降龙打狗配合都太阴霸
比如修炼须弥山后,罗汉拳攻击几率回复集气XXX(学会NB功夫后,用小招轻轻松松)
比如修折梅,天山六阳后,五级以下拳法必出招(某些武功是集大成者,学了之后增益初始武学)
比如修炼独孤九剑后,使用五级以下剑法几率附加破X式增加气功(更加体现独孤九剑对剑法的融汇贯通)
等等~~~~~~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94
精华
0
积分
97
金钱
3782
荣誉
0
人气
2
评议
0
29#
发表于 2015-3-3 02:31:2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其实要大量添加组合技倒不如引入两个新的参数到外功,一个减伤,一个减杀气,可以叫刚猛值和轻柔值什么的,修练外功可以被动增加两种数值,然后使用一种外功可临时大量增加该外功对应的两种值,这样后续平衡起来也比较方便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10-4 18:10 , Processed in 0.37242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