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看了这句话,大家首先就会想:“原来蜀国没有史官啊!难怪史料不全了!”但事实上蜀国当时设置了史官的,只是应该在刘备称帝前没有专门的史官。
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不,难道这史官不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史官,不对!这上面明明是记录了“景星见”的天文现象,而负责记录此事的官员只有太史令之类的史官。从此可证明蜀国是“注记有官”的,不然那来的这段话。
蜀国明明有史官一职,陈寿为什么要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
还是这句"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透过陈寿隐诲的文字 让我们回顾下蜀国的政权交替 刘备白帝城崩簇 自己的嫡系 张飞 关羽 都已不在 掌握兵权的就是李严李都督 对于政事 资质资历比诸葛亮高的人多了去了 糜竺(刘备大舅哥) 简雍(刘备同乡同窗) 孙乾(刘备心腹) .......... 马超虽然心腹 但是有大汉官职和威望 为什么一年后这些人都全部追随先主而去 看看一年后谁是最大利益获得者 诸葛亮 不仅如此 还对李严都督咄咄逼人
为什么李严不敢入朝
为什么这么害怕这个路口
无非 诸葛亮发动一次政治肃清 但凡有资历有能力有可能威胁自己的人全部清除 但是读书人却又爱惜羽毛 然后来了招恨的 废除史官 蜀不置史 至于诸葛亮的对错 从中央集权这一角度来说是正确的 这样可以加强对国家的控制
但这也造成了蜀国人才凋零 也使蜀国没有了史书 也使有才能的人对这个国家心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