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854646
- 主题
- 0
- 阅读权限
- 20
- 帖子
- 25
- 精华
- 0
- 积分
- 13
- 金钱
- 98
- 荣誉
- 0
- 人气
- 0
- 在线时间
- 15 小时
- 评议
- 0
- 帖子
- 25
- 精华
- 0
- 积分
- 13
- 金钱
- 98
- 荣誉
- 0
- 人气
- 0
- 评议
- 0
|
今天在论坛看到龙虎的调查帖,加之前一阵就有心写一些关于川中岛的故事看法,因而就促成了下面的杂谈与大家分享
如果没有五次的川中岛大战,上杉谦信与武田信玄会不会成为宿敌,两个被誉为战国最强的人没有了彼此的牵绊,会不会早就踏上了各自的上洛之路,先信长一步成为天下人?
在回顾著名的川中岛战役前,必须先看一下引发这场旷日持久大战的起因:武田信玄对信浓的攻略.
自武田信虎起,武田家就已经掌控了甲斐一地,而在信玄赶走信虎后,信玄就把眼光投向了北面的信浓,当时的信浓主要由四大豪族刮分统治,分别是村上氏、小笠原氏、木曾氏、诹访氏,诹访氏原本实力极强,英主诹访赖满曾数次将武田信虎搞得灰头土脸,兼之领民的信仰关系,长期是信浓最有力的豪族,后来与武田一家又有了姻亲关系(赖满之孙赖重娶了信虎之女),但随着赖满过世赖重继承家业,诹访氏就走上了下坡路,赖重终被信玄打败,自尽于东光寺.其它三个豪族的家主则分别是小笠原长时,木曾义康和村上义清.小笠原氏开创了骑射一体的小笠原流(顺便提一句,这也是在野望中小笠原一门都是弓术S,马术A的源来),可惜小笠原长时徒有其勇,缺乏谋略,在老虎面前不堪一击,只好投奔村上家.而木曾义康其实未同武田交战,在四豪族中最后被收服,反而其子义昌娶了老虎的女儿(野望中最让人不爽的武田两女婿之一,另一个是穴山信君,浪费了宝贵的一门名额啊!!),并保留了较高的领地自治权.不过村上义清维护了信浓豪族的颜面,在军神之前,他是真正让老虎坐立不安的猛将!
在义清与老虎的第一次大战--上方原之战中,老虎的宿老兼战法师板垣信方作为先锋,在奔袭敌阵大捷后竟然就地检视敌人首级,义清看到后当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马上率军进行突击,结果信方败死,武田的另一名将甘利虎泰也随后阵亡,义清领军掩袭武田军,老虎军大败退还.当时的小笠原长时得悉这一消息,也会师出发,想乘机收复失地,但武田虽败,却迅速立住阵脚,将小笠原的军队击溃,并籍此挽回了原本因上方原战败而失去的信心.其后,老虎的北信浓攻略又一次在义清的户石城前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围城的猛将横田高松被义清的军队击溃,高松战死.老虎在义清面前几乎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这个时候,真田幸隆的谋略发挥了作用,在一系列拉拢分化后智取户石城.而这成为了老虎与义清对峙的分水岭,最终义清被老虎击败,逃出信浓投奔了越后的上杉谦信,并请求上杉的同意出兵为信浓的豪族收复失地.由于北信浓已与越后接壤,不管是为了自己秉承的义,还是为了维护自身领地的安全,谦信接受了义清的请求,以义清为先锋,发兵讨伐武田信玄.
龙虎的较量,战国最强的两个人惊心动魄的争斗,即将在川中岛上演...
然而,上杉谦信真的准备与武田信玄展开战争了吗?近几年来,对于龙虎的川中岛之战,日本的一些历史学者提出了怀疑,确切的说,龙虎双方各自率军对峙于川中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战则另当别论,因为根据留存下来的史料,双方的伤亡人数实在是与这场延续13年之久的战争不相匹配(五次川中岛战役中,只有第四次战役双方的伤亡人数据说达到了万人以上,并且这场著名战役中存在着很多无法解释的疑点)。因而,另一个关于川中岛之战真正目的的说法浮出了水面,即龙虎的对决,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以强敌来吸引领民的关注,并籍此巩固内乱频生的家臣与豪族势力。也正因如此,除了第四次战役,另外四次基本上均以双方的对峙而无疾而终。就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没有第四次战役,那么基本上我同意川中岛之战主要还是一种表态,不管是领民的心理安全需要也好,亲己豪族的势力恢复诉求也好,还是姻亲盟友的战略援手也好(如第三次战役就是因北条氏康向老虎求援出兵以应对谦信率领的关东联军而起的),都在双方出兵对峙中得到了满足。可是,应当怎么解释第四次战役,即使抛开伤亡的兵数,老虎一方毕竟损失了亲弟信繁,军师山本勘助以及勇将如诸角虎定、三枝守友等啊。而前两人的殒命,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武田家最后快速消亡的命运。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信繁健在,基本不会出现日后胜赖当政与一干老臣失和的局面,而勘助如果能多活几年,武田家的本城也许就不会是处在城防小于等于9000的粗陋状态,导致胜赖最后无坚城可守,毕竟勘助亲手设计了包括海津、小诸在内的几个军事名城。这些是题外话,那么,第四次战役到底发生了什么,其中又有怎样的疑点呢?
第四战就发生在小田原包围战之后,谦信拜领了关东管领一职从关东退兵返回,只稍事休整了两个月,在留下二万兵力交于长尾政景守卫春日山后,自提一万六的大军向信浓进发,并在屡次的交兵之地善光寺留下了三千兵作为后方基地,以余兵一万三千进驻了川中岛南部的妻女山,而离此地折尺之遥的便是老虎亲率了一万八千援军意欲赶赴的海津城。这里产生了第一个疑问手,谦信为何如此大胆深入敌军腹地?需知,如果老虎的援军到达海津,则合军之势不少于二万,若其袭破善光寺守军断谦信后路,然后回军再战,即使只是在游戏里,以老虎的二万对军神的一万三,赢面也是极大的,为何谦信敢这么做?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谦信有理由大胆,老虎对谦信出格的行动产生了疑虑,没有选择合军海津,而是在妻女山较远处的茶臼山驻扎。如前几次一样,双方又开始了对峙。不过这一次时间不长,老虎在等待了几日后就率军向海津移动,诱使谦信选择出击,然而,谦信不为所动,依旧坚守在妻女山上,武田军顺利到达海津城。武田的计划虽然不成,可是实际上却掌握了主动,毕竟以后只要截断谦信的后路,断其粮草,就可不战而胜了。此时在海津城中,武田的诸多将领基于以下几点大都谋求出击,1)武田军势强于谦信甚多;2)谦信军驻扎在妻女山上不战已近一月,士气低落,而本方如长期对峙一样于士气不利;3)谦信的本城兵力依然庞大,如万一出动援军,恐优势不再;4)占优势而不敢动,徒增笑柄。信玄其实也想尽快结束这种胶着的局面,这个时候,军师山本勘助提出了为后世称道的啄木鸟战法,即兵分两路,派奇袭队迂回至妻女山对谦信军发动奇袭,迫使其往川中岛退却,同时留一路兵在川中岛以逸待劳,两军夹击,可获全胜。信玄采纳了这个意见,派高坂昌信为奇袭队主将,领军一万二千人,由海津南进,在途中转向攻击妻女山;信玄自领八千军力,在川中岛等待。奇袭队定在凌晨出发,为此在奇袭前一天,武田军大举做饭,以保证士兵以最好状态出击。第二个疑问手出现,即为何出现了啄木鸟战法这样出奇的策略?众所周知,敌军在山上,而本方兵力占优,应当优先切断敌军补给线路,再视兵力多寡程度,或包围其山或集结于要道坚守,待其兵疲以破之,这是最可靠的办法,当年司马懿大破马谡于街亭,围山断水则蜀兵未战已乱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山本勘助之能,既然亲手设计了海津,必定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怎会建议冒险的啄木鸟战法?也许有人会说,正是因其熟悉地形,所以可能知道一条密道,可以让奇袭队一战成功。或许吧,可是一万二千人的队伍用来奇袭,会不会太多了呀?在主要还是刀枪的年代,如果奇袭队被发现,在山道上作战,从下往上攻,军队的多寡未必就是优劣吧。况且,为了验证啄木鸟战法的可行性,陆续有学者前往了妻女山一探究竟,按现在妻女山的情况看,大军偷偷摸摸掩上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无论如何,按史料记载,奇袭队确实登上了妻女山,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谦信的大军,只是一千人的牵制守备队而已,谦信已经提前获知了奇袭,率领一万二千人的部队下山,往川中岛进发。而那里,等待他们将是老虎亲自带领的八千人。。。
第三个疑问手出现,谦信对奇袭队的提前预判,据分析应该是奇袭前一天武田军的大举做饭所产生的大量炊烟被谦信所注意而导致的。可是既然策划了奇袭,为什么武田军会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简直和点着烽火勾引谦信军差不多了?!以熟读孙子兵法,打着风林火山旗号的老虎而言,难道没听说过一千多年前,诸葛孔明在奇袭和撤退时为了隐蔽行动迷惑对手就运用了的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法了?也因此,有人推断,老虎的做法其实只是为了通知谦信,他准备撤退了,言下之意就是,兄弟,对峙得够久了,你也可以撤了。所以,谦信下山了。。。按照这个讲法,没有奇袭队,龙虎之间有的只是默契。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这一天,千曲川的一场大雾,改变了也许马上就要结束的对峙的进程,一场战国历史上惨烈而壮阔的大会战,即将在漫天迷雾中拉开血腥的序幕。。。
据史料记载,按照原定计划,老虎的军队将在黎明时分响应高坂昌信的奇袭队,在八幡原等候撤退的谦信军并发起最后的致命一击。这时的川中岛一带已是浓雾弥漫,几步远的地方都看不清晰。老虎静静地等在阵中,随着约定时间的迫近,心情渐渐焦虑起来,远处的妻女山上并没有发出预想中的战斗呐喊声,迷雾中有的只是一种异样的寂静。然而,一阵军马行进的声响逐渐由远及近传了过来。老虎顿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来的到底是本方的奇袭队,还是谦信军,由于一时无法分辨,只能等待其靠近一些再作决断。另一方面,谦信也已觉察到前方有一支部队,由于已提前判定奇袭队的动向,谦信早已料到武田必定会安排另一支队伍等待在自己的退路上进行夹击。近一点,再近一点,这个时候,浓雾成了谦信军最好的掩护,对老虎发动奇袭就在顷刻之间,就在两军接近相接前,谦信指挥部队向攻击阵型改换。。。老虎猛然发觉对方似乎在变阵,心里已经明白,奇袭失败了,眼前就是谦信的主力!就在这样的时刻,老虎卓越的指挥能力显现出来,他马上下令让大军收缩,维持紧密阵型,当下已经处在绝对劣势,敌众我寡,兼之缺乏防备,此时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死死抵住谦信的攻势,等到奇袭队的到来,或许还有转机。
史料中老虎为应对谦信的攻击,安排的是鹤翼阵,而军神则在这里祭出了在野望12中让大家惊为天人的车悬之阵,即全军分为小队,做出圆形的转动,做出一波接一波的连续攻击。有不少史学家对谦信的车悬阵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从行军中的类似一字长蛇阵转为圆形攻击的车悬,难度未免过于BT,况且车悬对当时的谦信军而言也是新型的战法,在这样生死攸关的对战中运用显得过于牵强。不过,我对此倒是没什么意见,既然被称为军神,也只有完成这样的攻击波才显得恰如其分;反而老虎的鹤翼阵显得相当诡异,难道不应该是方圆?(也许我们都受光荣的阵型影响太大了吧:))不过按字面理解,老虎的收缩阵型,保持紧密队列,也是方圆比较贴切,至少与鹤翼是压根靠不上边的。在谦信的攻击下,顶在前面的武田信繁部队受到的压力最大,然而,被老虎称为家中武士典范的信繁不愧是一员勇将,在向大哥本阵发出求援信没有结果后,信繁明白大哥已没有余力,武田军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反而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顶在阵前一步不退,最终信繁与大将诸角虎定战死。这里插句题外话,有野史称,信繁的战死主要责任是因为老虎长子义信自恃武勇,贪功冒进,导致了其所率的部队被谦信军切割歼灭,从而使信繁队完全暴露在谦信军的猛烈围击中,此外,军师山本勘助也是在掩护义信撤退时战死的。其真实与否已不可考,不过若然是真,若干年后,义信最后被逼自尽,或许冥冥中在这里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至于老虎的本队在信繁危急时刻没有采取救援,除了兵力上的劣势外,个人以为还与老虎的风林火山有关,“其疾如风,其徐若林,侵掠似火,不动如山”,真正作为武田军团灵魂的,就是不动如山的老虎本阵,越是在危急时刻,巍然不动的本阵给予武田军的信念就越突出,只要主将镇定自若,士兵们就有了继续拼杀下去的信心。
另一方面,浓雾延缓了奇袭队的行进,等摸上妻女山上后,遭遇的只是上衫军一千人的留守队。而此时,川中岛的八幡原已经爆出了两军对垒的厮杀声。高坂昌信意识到,谦信的主力几经与信玄开战了,惟今之计,只有迅速赶往川中岛,期望本阵能撑到自己赶回,那么或许武田家还有胜利的希望。。。
从清晨开始的战斗已持续到了午前,在谦信军连绵不断的攻击下,武田军渐渐抵挡不住,老虎在本阵接连收到的都是大将阵亡、部队被歼的噩耗。就在这个时候,谦信军突然开始骚动,一面倒的局势瞬间发生了逆转,高坂昌信的队伍到了!士气大振的老虎队乘机向谦信军发动反攻,在这一刻,啄木鸟战法的两军夹击实现,可叹的是,勘助几经看不到武田胜利的一幕了。
到了这时,武田的胜利已不可逆转,谦信军开始往川中岛北部撤退。然后,战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骑讨在这里发生。谦信明白失败无法挽回,感慨自己实在距胜利仅一步之遥,遂鼓起勇气,单骑向老虎的本阵冲击而去,武田的本阵兵士刚开始为即将到手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又加上一上午的激战,根本对谦信的单人突击没有准备,待回过神来,谦信已冲到老虎面前,好在老虎没有上演关羽斩颜良的一幕,挡住了谦信的攻击,谦信一击不中,没等武田士兵合围,就策马返回了。至今,在川中岛的善光寺前还矗立着老虎举着军扇抵挡谦信挥刀一击的雕像供后人追思。至此,激荡人心的第四次川中岛合战结束。
纵观川中岛之战的整个过程,龙虎两人以此作为政治诉求而非真实开战的说法,可以完美的解释第一、二、三、五次合战,对第四次的大部分过程也甚为有理,即根本没有奇袭队,双方原本打算同时撤兵,只是因大雾关系,使退兵途中的谦信军不巧碰上了武田军,各自在慌乱中为求自保而进行了殊死的搏杀,从而导致了“一场大雾引发的血案”。可惜,有一点是说不通的,即,如果没有那么一支奇袭队,扭转武田军局势的援军从何而来?不可能是海津的援兵,因为战斗打了一上午,如果是海津的援军早就抵达战场了。
然而不管真相如何,川中岛之战造就了老虎与军神的辉煌,正是这样棋逢敌手的最强配对,才在战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 本帖最后由 highflier 于 2009-11-4 21:4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