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墨天心 于 2015-5-19 00:58 编辑
首先阐述下立场,避免AOE误伤,最近论坛静斋的争论很多,静斋本身相关同人也不少,吹黑暂且不论,作为一个小说塑造产物,这点已经可以说很成功了,我也就简单用随笔性质聊聊看法吧,文章框架估计有点长,要写一阵子,慢慢更新吧。
谈静斋之前,首先我想回归原著谈谈大唐小说位面的世界观,其实很早以前我写过个帖子简单阐述了下我对武侠世界观的理解,http://game.ali213.net/thread-5068328-1-1.html,帖子略长,怕麻烦不愿意阅读的朋友我就简单归纳下吧,一本小说或者多本小说形成的小说体系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作者主观设定的东西必然也必须高于真实历史,许多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东西在小说里可能不足一提,阅读小说的基本原则似乎是不将今人的道德观念强加代入给古人,我觉得了解作者设定的世界观,不将历史时期特定观念代入作品中也才是合理的逻辑性。
大唐双龙传位面也是如此,按照黄易的个人设定故事的开展是大家或许较为熟悉的世界,然而其中却有武学这种原超常人理解的力量体系加入,导致其中的关系根本不能当做普通历史文来考虑权衡,黄易笔下的大唐位面是什么?大宗师境界之下,一个高丽棒子一人一剑便可镇守高丽,满朝文武忌讳莫深,不敢轻犯;是一名刀客将岭南硬生生划出大隋的版图,听封不听宣,突厥一族的信仰更绝非什么颉利可汗,而是一名武功绝世的老者。就连李二粉丝津津乐道的白马之盟,最后也是寇仲单人面对颉利可汗,用自己和徐子陵三年之后不插手来给李世民争取了至关重要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所谓人可敌国在那个位面绝非泛泛空谈,可说一名绝代高手才是国家与势力之间的真正威慑。
PS1:论坛好像有不少相关历史科普,甚至风华绝代的学妹大人都帮着写了一些,但这些百度一搜就有几百万字的东西对于小说本身最大的意义仅仅只是所谓历史背景资料。况且历史上的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是一代雄主,为什么历史上得天下乃至光复华夏的行径,也可以归功(分功)给一个虚构的静斋?这种滑稽的言论本来就是对历史人物的诋毁。讨论历史也可以,但不建议如此儿戏。
PS2:大宇有款经典的游戏叫做轩辕剑,尤以天之痕几款最为经典,游戏的开始往往还是大家所熟悉的历史位面,然后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渐进入神魔博弈,灵器化形总总脱离轨迹却又精彩万分的展开,但故事展开以后,还真有人还把那些历史背景当回事吗?
同样说过,不提倡用上帝视角阅读作品,比如大唐双龙传的结论是师妃暄选择了李世民,小学生都知道历史上的李世民是千古一帝,这个不容置疑,但这仅限实际历史的实际情况,反向用到小说来评价师妃暄的高瞻远瞩是否太过倒因为果了?如此说来,一个成功的作家是否反复来吹捧历史名人体现所谓历史轨迹即可,刻画人物本身倒是其次了?那未免也太过轻松惬意了。
世界观简单勾绘一下即可,回归主题,先谈谈静斋吧。
首先,我觉得静斋是一个很奇葩的组织,按小说描述,似乎每代同时只有一名女子世间行走,完成历史使命则回到静斋(成为下任门主的概率极高,至此再不问世事)。
PS:小说唯一的反例是碧秀心被石之轩所辱(可能碧秀心已逝),梵清惠再度下山,用以铺垫宋缺和石之轩的相关剧情。我也很好奇梵清惠之前下山到底干了什么,比起碧秀心师妃暄等人完全没有存在感,难道是静斋也质疑她能力来个强行召回?但之后她还是可以担任门主,这点颇为奇怪。
这种门派略为诡异,但大体上读者也可以接受,我奇怪的是这种每代只有一人入世,大多数时候只是和魔门斗争(其实在大唐位面也就主要战战阴葵,碧秀心的宿敌是祝玉妍,师妃暄的宿敌是婠婠,碧秀心一脱轨去挑战石之轩很快就导致其杯具的结局,翻云覆雨不太好评价其实力,但说有任何一位传人能和庞斑抗争估计也没人会当真吧?),但偏偏在小说里却可以代表白道,这样在逻辑上就很是诡异了,首先乱世之后必然大治,一个和平岁月就算有门人行走也极为稀少,大抵还是作为历史旁观者的身份,在信息如此不发达的古代却有如此威望,而到了乱世更非但没被人忘却,反而始终可称白道领袖,而碧秀心失败,梵清惠无为而去(追杀了几次石之轩似乎可以归功于她的组织能力,但除了让石之轩战斗经验更为丰富以外似乎没有其他额外价值),居然也无损慈航静斋的威望,其后师妃暄振臂一呼,天下白道就可以确认其身份并且景从其行,(小说类似旁白,是不是真的不讨论…)之后这是多么逆天的组织能力?作为一个刚出山门的尼姑就能得到白道无条件信任支持,王霸之气也不过如此吧?
作为一部严谨的小说,我绝对不会说慈航静斋这种行为是挂比的,那我们讨论下为什么静斋门人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个人魅力呢?
首先,听听宋缺同学是怎么说的:
宋缺探手搭上寇仲肩头,叹道∶“你这小子的悟性令我宋缺也为之叫绝,今天是我二十年来第一次毫无保留地想她,所以你感到我独坐帅府内堂时的异乎平常。”不待寇仲答话,挪手负后,继续漫步,仰脸往风雪降落找寻归宿处,微笑道∶“年青时的梵清惠美至令人难以相信,即使眼睁睁瞧着,仍不信凡间有此人物,师妃暄这方面颇得她的真传。那是修习(慈航剑典》仙化的现像。若我没有看错,师妃暄已攀登上剑心通明的境界,比清惠的心有灵犀,尚胜一筹。”寇仲拍手叫绝道∶“阀主的形容真贴切,没有比‘仙化’两宇能更贴切地形容师妃暄的独特气质。”宋缺迎上他的目光,淡然自若道∶“勿以评头品足的角度看仙化两字,这内中大有玄之又玄的深意。道家佛门,不论成仙或成佛,其目的并无二致,就是认为生命不止于此。《慈航剑典》是佛门首创以剑道修天道的奇书,予我很大的启示,当刀道臻达极致,也该是超越奇书,予我很大的启示,当刀道臻达极致,也该是超越生死臻至成仙成佛的境界。”
宋缺没有理他,淡淡道∶“我的船就在那里沉掉,当我抵巴蜀转乘客船,于一明月当空的晚夜,在舱板遇上清惠,我从未试过主动和任何美丽的女性说话,可是那晚却情不自禁以一首诗作开场白,令我永恒地拥有一段美丽伤情、当我以为淡忘时却比任何时间更深刻的回忆。”寇仲心中剧震,想不到宋缺仍未能从对梵清惠的思忆中脱身,此战实不可乐观。
以上均为原文描述,宋阀主武功即便不是天下第一,但也无争议是可说当世第一档吧?但其遇到尚不及师妃暄的梵清惠都情难自禁,强行压抑感情数十年不敢去想梵清惠的点滴,使内心留下破绽隐患,若非其武学境界登峰造极,恐怕早就心神失守,则与宁道奇一战结果不问可知。
而上述文中有个颇为有趣的词汇,“仙化”,仙虽然不代表天道,但古云“仙凡有别”,在常人眼里是高高在上宝相庄严的,也是祭拜的对象之一,以宋缺或者双龙这等人物尚有些hold不住,常人眼里自然是自渐形秽,距离产生美和威严,如此气质魅力加上相对还算出色的个人能力,被人崇敬也不为过,白道常人对其顶礼膜拜也未必不能。
PS1:这气质不适合用明星类比,毕竟明星需要亲和力,如果用一个接近的词汇来表达,我觉得应该类似官威。绝色美人,不怒而威,普渡天下,不讨论其内心思想,是否有几分观音大士的风采?
PS2:不过全书真心听师妃暄的好像就侯希白(别闹…)、李世民(也有利益联盟,不排除师妃暄精神印记,后面单独说)、解晖(确定不是看在梵清惠面子上?)、宁道奇(也算听师妃暄的吧…)、徐子陵(这个其实不算,放上来凑数)
PS3:还是补充一下吧,仙化也不是她们天生丽质绝代无双,师妃暄原文描写相貌也未必胜过婠婠等人,而是她们修炼的武学有意无意让她们出现这个状态的,严格来说,属于魅惑效果,让人很难产生敌意,甚至可以影响对手意志判断,政治外交上更属于大光环。
不过,剑典原理黄易也没说清,读者也不知道她们刻意维持这样还是无可奈何的,倒也不用刻意去黑。
然而,光有相貌气场也不行啊,那个时代又没有新闻联播,大家回家打开电视就能看的师仙子了,一直忙着混脸熟那师妃暄也不用干别的事了,这时候更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对,声望。
前面说了,慈航静斋不是每次传人出山都会参与国家大事,和平年代也不好刷声望,就算拿出个和氏璧不给当今天子来个择明主确定不是花式作死么?而给了天子还不好说是刷的谁的声望。然后不好的话,一百年过去了,天下长治,或者静斋也根本没派的出的弟子,然后被人淡忘了就何苦来哉。
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绝对不小。然而静斋实际操作却规避了这个风险,每次天下大乱,静斋都能眼光精准的代万民择主,白道大势紧随而行,这种待遇想必被支持的帝王都无法拒绝。而这种扶立之功,那群千古帝王也不是傻子,跟其也没有本质利益冲突,甚至合作价值极高。加上静斋世间行走虽然往往不是天下最高武力,但也可以说是绝顶战力,更有仙化这种腻害死了的效果,没事想必正常人也不愿意背个恶名,自然知道投桃报李,官方自然会帮助其宣传伟光正。这种门派和政府结合的体制,虽然部分脑补,但我觉得合理性较高。
PS:这种模式其实并不是静斋独有,魔门大成者庞斑一样可以身为蒙古帝师,甚至大唐的石之轩亦想让魔门与政权捆绑,魔门静斋之争亦有天地棋局苍生为子之意,这个后面李世民部分再细说吧。
静斋的基本模式讲了,后面我们结合小说李世民自身的利弊谈谈静斋这次选择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