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游侠NETSHOW论坛 游侠NETSHOW论坛 金书红颜录 哈哈哈,过神才是大侠(我不是靖黑)——转载自杨过吧, ...
查看: 11508|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著] 哈哈哈,过神才是大侠(我不是靖黑)——转载自杨过吧,作者情陷江湖 [复制链接]

帖子
502
精华
0
积分
253
金钱
4476
荣誉
0
人气
18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00:46:2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在对儒家没有了解以前,我也是人云亦云,支持郭靖无私,郭靖完美论,在对儒家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我才看清了郭靖的所作所为,原来儒家所强调的恰恰不是毫无私心,一心为公,而是公私和谐,公私统一,公私一体,这是我的评价,其实在儒家的思想里没有明确的公私界限,儒家的伦理道德里,没有区分清楚公与私的区别。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金吧里多的是逻辑混乱,搞不清楚公私界限的吧友。经常是以公的标准要求别人,以私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因为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盲点所在。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儒家一切道德规范的前提就是孝,连忠也只不过是孝的变体,儒家一直在以父子关系来类比君臣,在武侠世界里又何尝不是以父子关系来类比师徒?不管是历史上的尊君,还是武侠小说里的尊师都是孝的演变。

儒家以为忠孝是和谐统一的,提出在家做孝子,在外就能做忠臣顺民,就能安分守己。这个论断一定成立吗?看看新片《导火索》里的匪徒兄弟三人,对母亲孝,对兄弟义,可是对外心狠手辣,无恶不作。这样极端的例子固然少见,可它确实有纯在的可能,既然有存在的可能,就说明儒家的基本假设出了偏差,忠孝顺未必完全统一,公与私根本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历史上就出过不少类似的例子,所以才有了忠孝难俩全的感慨。

小说里成吉思汗拿李萍威胁郭靖,杨过为报私仇与敌国联手,请注意这在历史上都有真实事例可依,只不过历史上真实的当事人可没郭靖那么好运,至于历史上真实的投奔敌国报私仇的伍子胥,施琅之流干了什么,也许你比我清楚,神雕里还有一个耶律齐呢不是?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我转一篇文章过来,正好是论述忠与孝的关系,以及公与私的概念的,也好说明我的所有论述都是有根据的,不像某些人评金庸,红口白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令忠孝两难全

赵苞是东汉末年的辽西太守。就职的第二年,派人把母亲和妻儿接到任上来。路过柳城(在今天的朝阳县),遇上鲜卑人入塞钞掠,赵苞的母亲和妻儿被劫。鲜卑人便把她们当作人质,来进攻郡城。赵苞率兵接战,鲜卑人把他的母亲推到阵前。——这时,赵苞该怎么办? 在汉代,这个问题的意义与在今天很不同。今天的读者或许会要联想到“恐怖主义”或“民族大义”之类,但这两样,在那时都不存在。而重要的,是母亲被劫一事。古代,“孝”在价值观中的地位数一数二,陷父母于危境,甚至死亡,是不能考虑的事情。 类似的难题经常发生,尽管不都如赵苞的处境那样极端。君权与父权,忠与孝,家与国,难道是天生的冤家?楚国直躬的父亲偷别人的羊,直躬去告发。孔子认为这样不是正直,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算正直。强调君权的韩非子不同意孔子,他还看到了孝与忠的不可调和,说“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而“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后世则有人说,在家为慈父孝子,在国必为贪官污吏,——你把公家的东西都搬到家里来,算不算一种孝顺呢?该怎样协调这些关系? 在春秋时代,家是高于国的。著名的管仲,一打仗就当逃兵,这样的行为也能得到原谅,因为,按鲍叔的解释,管仲不是胆怯,而是家有老母。伍子胥过昭关,借吴兵以伐父母之邦,来报私仇,当时的人觉得他是正当的,司马迁还赞扬他“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 秦汉以后,天平越来越往君权的方向倾斜。“忠”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以前,“忠”的意义广泛,后来只指对皇帝及其家族的忠诚;以前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包含双方的义务关系,后来变成单向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孝呢?汉人编了一本《孝经》,在里面,什么都成了孝,“孝者所以事君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这本书应该叫《忠经》才对。同样是汉人编的《礼记》,讲打仗不勇敢就是不孝。打仗勇敢固然很好,但这和孝有什么关系?——这是汉人在设法模糊忠与孝的冲突。 但这种冲突毕竟没办法给全抹掉。一方面,君主的统治是仿照父权建立起来的,把父权否认光了,君权何所依傍?另一方面,个人生活,家庭关系,都是如此强大的事实,怎能视而不见?所以赵苞的处境,依然没有一种两全的出路。刘邦说“幸分我一杯羹”,在汉代给吹捧为“不以父命废王命”。但刘邦是皇帝,赵苞不是,怎么敢那么说? 宋代的哲学家程颐,给赵苞出了个主意,说他可以先辞掉辽西太守,再以私人身份去鲜卑人那里赎回母亲。这个主意在实际中全不可行,而且也没有触到问题的实质。——不妨看另一个更鲜明的命题:假设君王与父亲都得了一种重病,而只有一丸药,只能救一人,那么,该救谁呢? 这个问题是曹丕提出来的。程颐肯定知道这个命题,但没有回答过。 忠孝冲突,揪扯了好几千年。孝,以及与之对应的宗法结构,是古代唯一能平衡中央集权的东西,但当君权越来越强大,“忠”越来越被强调时,与之颉颃的“孝”,也越来越添进些可怕的内容,——割大腿肉来给父母治病,这样的人,到唐代已至少有三十多位,到后世则更有刺心截肠,剔肝抠眼等等,十分恐怖。为什么会走到这样的极端? 也许问题不在于“忠”“孝”这些范畴本身,而在于缺少一种普遍的正义观,高于具体人际关系的价值。前面我只说“家国”,“忠孝”,“君父”,一直不曾说“公私”,就是因为古代几乎没有我们今天愿意称之为“公”的结构,家也是私,国也是私,——是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的私有之物(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的皇帝都是僭主)。我们可以说“古代社会”,但得意识到那种“社会”并无清楚的边际,也无自己的价值体系。那种社会没有管理,像个战场,任由强者逐鹿,也任由“忠”“孝”之类的狭念像野兽一样不受羁束地驰骋冲突。 最后,赵苞选择了忠。他的母亲被杀。下葬后,赵苞也呕血而死。他实在是没有别的出路。

想必金迷都不会忘记黄药师的一句话:忠孝乃是大节,却不是寻常的理法,不可不尊。正是来源于此,忠孝正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所在,只可惜儒家在这个基础论断就有认识偏差,正如我们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一步错,步步错,前边的基本演算如果是正确的,即使后边出错,也不会太离谱,但是前边的基本演算如果错了,后边的结果悬殊就大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存在偏差,以此为基础,后边的推论,只能越偏越远。

现在我们来看公与私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统一和谐的?还是排斥对立的?我认为按照概率论的说法是相互独立关系,公就是公,私就是私,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对立的,有可能和谐共处,也可以互不相容。

儒家的论断是基于忠孝俩全的简单状况做出的推论的,也可以说在这种简单状况下公与私也是能俩全其美的,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学说将会非常积极,郭靖一生的绝大部分选择,正是基于这种忠与孝的统一,公与私的一体,对郭靖而言,尽忠也是尽孝,为公也是为私,也正基于这样的公私统一,在我看来人生观价值观远远达不到为国为民,只是停留在爱家护家层次上的黄蓉郭芙可以随郭靖一起死守襄阳。这种选择我是不愿意把它称之为道义牺牲的,更谈不上舍身取义,郭靖为人简单,郭靖所面临的选择更简单,这就是郭靖完美的秘诀,郭靖要打金国,杀完颜洪烈,恰好当时南宋和蒙古结盟灭金,于是灭金既是为父报仇的尽孝,也是为国杀敌的尽忠。这需要选择吗?这选择很难吗?当蒙古意欲南下攻宋时,当成吉思汗以李萍为人质胁迫郭靖时,对母亲之孝与对南宋之忠也不可调和,古人所说忠孝难俩全的最大难题摆在郭靖面前,逼迫下去,郭靖只有死路一条,却不能做出任何选择,这既是人性,也是儒家伦理。于是李萍自杀来帮郭靖解围,这是我在金吧论述过n次的古老问题了。知道李萍之死对郭靖有多大意义?1.它帮郭靖在摆脱了在忠孝之间选择的困境。2.它切断了郭靖和成吉思汗以及蒙古帝国的感情纽带,日后在战场相见,不必太为难。3.解决了长期困扰郭靖的婚约问题。从此郭靖可以全心抗蒙,也可以放心跟黄蓉交往,不必有任何负担。顺便提一句,如果说母爱伟大,我只认可李萍这样的母爱,至于黄蓉和闵柔这样的母爱,恕我只能归结为母爱的自私。至于守卫襄阳,对于郭靖来说并不意味着放弃个人幸福,而是在个人幸福和国家利益之间做一个中和的选择,跟自己的家人一起守城,既保证了个人幸福,也兼顾了国家利益,既有血染疆场的豪迈,也有举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温馨。历史上证实的将士生活你知道是什么样的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自己去体会那是怎样一种场景。

郭靖的一生是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利益完美结合的一生,必须承认郭靖的高尚,但是要说公与私俩全其美,舍去郭靖,金庸笔下再不见第二人,也许是金庸真的太偏爱郭靖了,才给了他那么多的幸运,真正的幸运不是长得帅,脑袋聪明,否则杨过就是幸运的,也不是有几个奇遇,否则虚竹才是幸运的,那些都是小说里吸引人眼球的装饰,而是如郭靖般究其一生,都在别人的关怀与呵护下生活,究其一生,都没有遇到真正意义上的舍弃与抉择,只需要一条路走到黑,公与私可以如此完美的统一在一起。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这才是扎扎实实的人生。看到那个叫貌似犀牛的写的那个新帖说杨过是最适合人yy的主角,实在是感觉要么他幼稚,要么他故意搞笑。我一个过迷,却绝不愿过一天杨过的生活,因为太苦太悲。如果说神宣布让我从此以后过像杨过一般的日子,那我立即祈求在此刻就让我死去,杨过给我的感觉永远不是羡慕,而是感动和震撼。金庸笔下真正幸福完美的人生只有郭靖,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既然当忠孝统一,公私一体之时,儒家伦理能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那么当忠孝对立,公私抵触之时,儒家伦理也能发挥巨大的消极作用,甚至是完全的副作用。我不是在危言耸听,前边已经提到过,忠孝难俩全之时,人将不能抉择,即使是郭靖这样的人,当面对这个问题时,也只能选择逃避。逃避就是消极,至于副作用,还是看看伍子胥这样的人物吧,为报父兄私仇,投奔异国,灭了自己的祖国,将仇人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这样的行为到底是该肯定还是该否定呢?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会面临这种极端的情况,可是金庸笔下这种情况毕竟是存在,这种矛盾冲突最尖锐的表现于三个人身上,杨康,杨过,萧峰,深记住,郭靖的完美是基于忠孝一体,郭靖的信仰是基于儒家的忠孝仁义。但是当忠孝对立之时,儒家的信仰本身就开始坍塌动摇,基于儒家信仰的伦理道德还如何能作为评价的依据?在一个没有忠孝可选的世界里还以忠孝来论对错岂不是个笑话?对于杨康和萧峰,有生父之孝,亦有养父之孝,不能兼顾,该如何选择?有故国之忠,亦有养国之忠,不能兼顾,又该如何选择?儒家虽是汉人所创,忠孝却不是汉人的专利,金人讲的,蒙古人讲的,天下人皆讲的,难道忠就一定要是对汉人尽忠?对金人就不能尽忠?又或者有汉人血统就不能对金国尽忠?那有契丹,女真,蒙古血统的人又能不能对汉人尽忠?如果忠孝演变成狭隘的汉族本位思想,那我们的伦理观到底是忠孝仁义?还是顺汉者昌逆汉者亡?当天平俩端的筹码质量相当之时该如何决断,只有看在忠孝之外加入的新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了,杨康加入了个人权欲,萧峰加入了汉辽俩国人民的安危,所以萧峰才是萧峰,杨康才是杨康,二者才有了高下之分。 至于杨过,忠孝难俩全,公私难俩全,情义亦难俩全,本来就和郭靖黄蓉处境不同,犹豫是正常的,在儒家的范畴里,犹豫更是合理的,关键还是看最后怎么抉择怎么放弃。 因为郭靖可以兼顾忠孝和公私,所以他没什么好矛盾和犹豫的,但是他也没有舍弃和牺牲。杨过不能兼顾忠孝和公私,所以有了尖锐的心里斗争,但是斗争恰恰是因为他必须要有所放弃,没有俩全其美之路。

当郭靖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我是从来没见过他做过什么决断或者牺牲的,也就是说同时面临俩件事情,而且不能完美解决的时候,郭靖的表现只有比杨过更摇摆。

事件一:华筝的婚约和黄蓉的爱情。郭靖和黄蓉谈恋爱谈了那么久,就压根没想过婚约的问题,直到华筝出现在他面前,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事情不迫在眉睫他根本不会有觉悟。之后郭靖的选择是什么?是俩边都不放弃,你说他不守婚约不守誓言不对,因为他没有悔婚,虽然心里已经悔了。你说他无情无义对不起黄蓉也不对,因为他对黄蓉确实情深义重。那就反向思考了,郭靖谁都没有对不起,这么看不就完美了吗?事实上这事怎么解决的?根本不是郭靖自己的决断,不是郭靖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是华筝自己认为对不起郭靖跑了。

郭靖遇到其他事也是一样的,我以前也把郭靖当成最完美的大侠,这当然一方面归于金庸对郭靖传奇般的描写,一方面还要归结于包括倪匡吴蔼仪在内的众多读者对郭靖的评价赞美把我给误导了,什么凡事以道义规范为重,个人感情为轻,毫无私心,完美。现在我想起这些描写来只是觉得后怕。因为我发现不是郭靖完美而是郭靖的经历简单,运气完美,就像你某篇帖子说的郭靖是个简单的人,简单的爱简单的恨,简单的报恩,简单的报仇,郭靖思想简单,郭靖处理的事情也是简单的,有人说上帝不难为傻圌瓜,不知道现实中思想简单的人是不是都能经历简单。至少电影中电视里小说里这样的例子都出现了,各举一个,电影里的阿甘,电视《士兵突击》里许三多,小说郭靖。我参照了郭靖的一生每到感情和道义发生强烈冲突不能共存的细节,郭靖选择的并不是舍身取义,牺牲感情,要么是痛苦挣扎不知所措。要么就是一个都不放弃,竭力保全。反正不管怎么看都不是凡事重道义轻感情毫无私心。当婚约与爱情矛盾,郭靖左右摇摆,当成吉思汗拿李萍逼圌迫他侵宋,他消极逃避不敢面对这个残酷的抉择,所以你不能说他不忠也不能说他无情,因为他根本就不敢想,他暂时性罢圌工了,我怀疑逼圌迫下去郭靖会疯。

世界上有些事不能说也不能想,一想就有错,杨过想了,而且他所面对的情形比郭靖当年面对的情形更复杂,刺圌激更强烈,所以杨过罪孽深重,郭靖没敢想,不是因为他比杨过大义,而是李萍太伟大了,自己自杀了,没让儿子为难,还让郭靖就此和蒙古决裂,以后战场上相见也不必为难,华筝也没脸再见郭靖,矛盾的平衡被破坏了,郭靖当然不需要再罢圌工了,于是奋起神勇,重新开工,继续做他的义士孝子,古人说忠孝难俩全,那是因为别人必须有决断有取舍有放弃,而郭靖即忠且孝,却是因为让他选择的时候他逃避,不需要他选择的时候他起来逞英雄,于是完美的英雄郭靖诞生了,但是我就是个喜欢追根究底的人,当我突然惊觉郭靖完美的缘由时,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油然而生。 你可以说郭靖重道义,也可以说郭靖重感情,但是你要说郭靖重道义轻感情,毫无私心,那我说你被金庸编织的假象给骗了,虽然我曾经也上了这个当。

感情与道义的冲撞,郭靖在射雕里遇上俩次,在神雕里也有俩次,一次是郭芙砍了杨过手臂,一次是郭襄被金轮抓了。郭靖俩次都表现的很大义很无私,对郭芙说:你砍过儿一条手臂,我也砍你一条手臂,嘴里在说,心里在挣扎痛苦,证据如下:如果郭靖很镇定,黄蓉暗算不到他,只能说明郭靖当时心神大乱,我不想说他故意防水,是因为我也想尊重这条真汉子真英雄。第二,如果郭靖大义灭亲的态度很明确坚定的话,郭芙跑出去闯了个更大的祸回来,郭靖居然没有多加责备,连原先要砍的一臂也不提了,只不过是提及杨过的时候怒骂女儿俩句罢了。我深信每个小兵在郭靖的心中都很重要,杨过在郭靖的心中也很重要,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在郭靖的心中小兵和杨过还是不会有自己的女儿重要的。这也是因为郭靖心中把感情和道义都看的比较重要罢了。对杨过是道义,对郭芙是感情。郭靖是想过做一个公正的抉择,但是事实上他做不出来,被黄蓉打乱不是借口,而是郭靖还没达到大义灭亲的境界,郭靖是放不开道义,舍不得感情,绝不是大公无私。至于郭襄被金轮抓上高台,可以从靖蓉二人的行动来判断二人的价值取向。黄蓉奋不顾身一意孤行丢下襄阳前去营救爱圌女,如果在黄蓉心目中排序的话,家人第一,自己第二,襄阳第三,要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开,必须以简单条件分情况讨论,而不是故布迷圌魂阵把人搞晕,故有以下三种情况:
1.郭靖一家人都在襄阳守城的时候,黄蓉是能把襄阳看的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因为郭靖是城在人在,城亡人亡,黄蓉与丈夫同生死,与家人共进退,没有不顾襄阳的可能,这是家庭利益和襄阳利益互相统一,我认为黄蓉是为了家庭利益,你当然可以说她是为了襄阳利益,反正扯个大义的口号好听体面。
2.黄蓉的家人都在桃花岛享清福,没人去襄阳为国为民。那么黄蓉不会去襄阳,射雕里黄蓉已经把态度表达的很明确了。这是家庭利益和襄阳互不相干的情形。
3.郭靖等人都被蒙古人抓了,钢刀架在脖子上,或者喂了毒药,也可以像郭襄那样放在火上烤,然后逼圌迫黄蓉交出襄阳城,黄蓉最好的表现是冲出去和家人一起死,最坏的表现是绑架了吕文德逼他交城。绝对不会大义凛然,含泪守卫襄阳城的,这是襄阳城和黄蓉的家庭利益相互矛盾,不可兼得。

凭她在郭襄一事上的表现就很明确了。所以我的排序才有了依据。 而小说里郭靖的反应是一方面态度坚决,绝不投降,一方面带领襄阳最精锐的人马出城拼命去救小郭,我认为既然蒙古敢杀人要挟郭靖就不会让他随便救走郭襄的,事实确实如此,蒙古有重兵,有埋伏,箭雨纵横,而且还乘机攻打襄阳,搞得郭靖守城心系郭襄,救郭襄又心系襄阳。还是丢不开道义,放不下感情。另外我认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在救郭襄这样一场规模不小的而且敌人准备充分明显是个陷阱的战斗中,襄阳小兵,丐帮子弟,江湖儿女会有多大的伤亡?这个金庸没写,恐怕也不敢写。但是绝对不可能是零伤亡,我甚至认为这才是蒙古人绑架郭襄的真实意图,就是调虎离山,乘机灭掉宋军主力,至于让郭靖投降,就凭蒙古人对郭靖的了解应该知道不可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没有杨过搅局,也许蒙古人就得逞了。在郭靖遇到的四次感情与道义激烈冲撞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郭靖的共同特点都是丢不下道义放不开感情,小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或者好吃的零食就想据为己有,不想放弃,小孩子拿在手里的好东西是不肯放手的,你越抢他越不给,而一个成年人应该能知道什么叫放弃,能让成年人定义为放弃的不会是一块糖一件玩具那么简单,它在成年人心中的地位不会低于小孩子心目中的糖果和玩具。杨过在襄阳城遇到的选择是在仇恨,生命,爱情与恩情,国家,道义之间必须选择一个,放弃一个,不能都选,杨过选择了后面的,一个从小被人歧视欺侮的小乞丐,一个从小没受一天良好道德引导的孤儿在生死之间做出了这种选择,于是在不管是小说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最被人轻视以自私偏激为其代名词的主角身上,我看到了金庸世界最大的自我牺牲和放弃。而一个从小就受到最多关怀教导的,在小说里和现实中都被称为侠之大者的完美主角,却每次都让我欣赏他感情和道义一把抓,一个都舍不得丢的动人场景,最后来个人搅个局,帮他结尾,于是事情圆满解决,我们的大侠和读者如释重负。四次矛盾,第一次第二次李萍的自杀帮他解围,第三次黄蓉救了郭芙,杨过不再追究于是不了了之。第四次杨过冲上高台救了郭襄,挽救了襄阳的危机。郭靖的行为是很高尚,否则不会有完美的美誉,只是我很难信任这完美高尚是郭靖本身的选择还是事件的自然发展。


然后是大过迷妹妹长乐的论述:
其实我很早读射神雕就有这种感觉,只是一直说不太明白,前辈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了。杨过的一生都在磨难与牺牲中度过。他要面对民族与个人,大义与爱情,生命与复仇之间的矛盾,而每一次抉择都是经过痛苦的犹豫最后选择了放弃爱情。而我之所以说他放弃的是他跟小龙女之间的爱情而不是放弃他的性命,是因为杨过从来没把自己的性命看得多重要,在他心里,民族大义》仇人的幸福》他跟小龙女的爱情》他自己的性命。而郭靖则不需面对这样非此即彼的残酷选择,他的国仇与私仇,大义与爱情一直是和谐统一的只要一条路走到黑,他就是高尚的完美的,不需做出任何放弃的牺牲。即使在短暂的时间他面对过这样的矛盾,也是立刻就被金庸设置的其他因素干扰化解掉了,比如李萍的死。


帮人帮到底,我再浓缩精炼一下:
来看看郭靖的选择,从他个人的角度,报杀父之仇,帮蒙古。恰好他的仇人段天德是南宋的败类,完颜洪烈是南宋的敌人,蒙古人将他养大,又恰好与南宋结盟。公私和谐统一。等到蒙古要打南宋了,抓李萍威胁郭靖,郭靖就不能选择了,直到李萍自杀帮他解围。拖雷带兵攻打南宋,郭靖为了保卫国家去刺杀拖雷,在拖雷帐外又矛盾了,这时成吉思汗一道旨意又帮他解了围。郭襄被绑上高台要挟郭靖,郭靖说要牺牲郭襄国事为重,日后再为她报仇,事实上却是调兵遣将,带领襄阳精锐和江湖好手,攻打蒙古早有准备的陷阱,箭雨纵横,宋兵死伤无数,而且这更是蒙古调虎离山计,蒙哥乘机攻打襄阳,搞得郭靖仓皇失措,两头顾不得。是杨过冲上高台救下郭襄帮他解围。
对与错如何选很简单,没有牺牲的选择很简单,但是如果必须要在对与对之间,错与错之间选择,必须有所牺牲时,郭靖怎么选呢?华筝的爱情与黄蓉的婚约,郭靖的态度是遵守婚约,然后继续跟黄蓉厮混在一起,一个也不肯放,最后是华筝觉得自己告密害死了李萍而退出。还有李萍被胁迫郭靖无法决断,刺杀拖雷郭靖无法决断,嘴上说放弃救郭襄,可行动上完全没有放弃。这些难题都是外界因素帮他解围,而不是他自己的抉择。
郭靖最后的绝招:健忘,当一个问题太棘手之时,郭靖会把它忘的不留一点痕迹,说的难听就叫没心没肺,逃避责任。他在中原结识黄蓉,求亲桃花岛,就是想不起自己已经有婚约。杨过小龙女相爱,他暴跳如雷,宁愿打死杨过,结果杨龙差点立即隐居,黄蓉又为他苦劝龙女离开杨过,而他一转眼再见杨龙的面丝毫不介意了,好像什么没发生一样。郭芙砍断杨过手臂,他曾要砍掉郭芙手臂,结果郭芙跑出去又打伤小龙女回来却不了了之,更奇怪的是十六年后杨过再次出现的时候,对郭靖而言这些事情似乎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而建立在不选择,不做真正意义牺牲,通过健忘来逃避问题蒙混过关,是的这个所谓的侠之大者表现的苍白而缺乏说服力。
最后:郭靖性格并不平和,只是迟钝,对华筝,那少女任性刁蛮,郭靖又不肯迁就于她,总是冲撞不屈,二人经常发生矛盾,事后都是华筝自觉理亏,向他认错。听闻杨过要娶师傅,当场就要打死他,得知郭芙砍断杨过手臂,当时就要砍她手臂。结果事后都好像什么事没发生过一样,那不是脾气急躁,三分钟热度么?






已有 4 人评分人气 收起 理由
莫名相思 + 6 學習了~感謝分享
潇洒嘚赱 + 1 感谢分享~
将红飞 + 2 感谢分享~
冥空月 + 1 感谢分享~

总评分: 人气 + 1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392
精华
8
积分
4069
金钱
14121
荣誉
24
人气
327
评议
0
49#
发表于 2015-1-15 11:44:36 |只看该作者
鬼谷之眸 发表于 2015-1-15 11:13
大儒家门派迭出,各举大旗“孔仲尼之核心思想”。千百年来已打嘴仗无算,历派历代掌门皆用“孔 ...

有句话说的很好:败坏佛法者必和尚,败坏儒家者必秀才,败坏中医者必大夫,败坏马克思主义者必……
一语道出了真实,因为理论毕竟离我们很远,创建这些理论的人是什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正在讲这些理论的人是些什么东西。
所以,这种帽子扣在谁的头上都合适。
已有 1 人评分人气 收起 理由
莫名相思 + 1 受教~

总评分: 人气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内侍卫
金书游戏工作组【测试】

帖子
4167
精华
2
积分
2555
金钱
1782
荣誉
0
人气
713
评议
0

48#
发表于 2015-1-15 11:13:23 |只看该作者
莫名相思 发表于 2015-1-15 07:33
哎…義所當為,不得不為呢~~

大儒家门派迭出,各举大旗“孔仲尼之核心思想”。千百年来已打嘴仗无算,历派历代掌门皆用“孔孟之道”为表,夹杂个人私货,
所以无法为,也不能为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392
精华
8
积分
4069
金钱
14121
荣誉
24
人气
327
评议
0
47#
发表于 2015-1-15 10:52:11 |只看该作者
莫名相思 发表于 2015-1-15 07:30
我認同,為師者應該傳道、授業、解惑。
而孔老夫子未能做到~我聽從別人的勸或建議,很大一個部份在於, ...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像你所说的那么简单。
一:世人多数只听有利的,而不听无利的(举例而言,并非针对你)
二:所谓他能做到只是个伪命题而已。病了听不听大夫的?需不要去考察下大夫是否能做到并相信?是不是需要考察下《本草纲目》?是不是需要像神农一样尝百草?
   世界上根本没有那么多虚怀若谷,也不会有那么多有耐心的人。即使有,你也未必能遇到。这里边就有问题了,一个抽烟的医生劝你戒烟,你戒是不戒?如果抽烟对你的身体相当不利的话(举例)。很多人都吹嘘医生戒不了烟,去医院一趟回来立马戒掉,只不过生命攸关而已。在这个时候他是没空去看劝他的人是不是能做到 的,你说呢?
  所以世界上根本没有你说的那种完全独立的事,能够从容不迫的选择和考察的只不过是没有太大利害关系而已。
三:至于对别人要求一套,对自己要求一套这种问题,貌似不需要讨论。在这个前提下,一切均无意义。比如要求孔子怎么怎么样的同时,违背了自己根本做不到的原则。只是加上了一个“好人”的称呼,好人坏人能把人说清楚吗?人往往好中有怀,坏中有好。更多是好人坏人有同样的行为,比如都要吃饭。

已有 1 人评分人气 收起 理由
莫名相思 + 4 輸得心服口服~

总评分: 人气 + 4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208
精华
1
积分
2455
金钱
3959
荣誉
11
人气
349
评议
0
46#
发表于 2015-1-15 07:33:54 |只看该作者
鬼谷之眸 发表于 2015-1-15 00:31
你们的话题太高端,小新人看不懂,

哎…義所當為,不得不為呢~~{:13_570:}
古來仁德專害人,道義從來無一真。 君不見,獅虎獵物獲威名,可憐麋鹿有誰伶? 世間從來強食弱,縱使有理也枉然。 ~摘自仇聖《男兒行》~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208
精华
1
积分
2455
金钱
3959
荣誉
11
人气
349
评议
0
45#
发表于 2015-1-15 07:30:58 |只看该作者
jln_124 发表于 2015-1-15 00:19
这里边有两点要说明,说了你就知道怎么回事:
一:任何时代都有白话和文言,孔子和学生们平时说话不可能 ...

我認同,為師者應該傳道、授業、解惑。
而孔老夫子未能做到~我聽從別人的勸或建議,很大一個部份在於,對方做到了嗎?如果做到了,那很好,我拳拳服膺。
反過來說,假使對方沒做到,只是忽悠般的道德勸說,我自己會內省,但只按照自己認同的部份與順序行事。

的確現在的長輩、師尊、上司等都自恃身份,要求別人為己牟利。
但,我心目中的好人,總得虛懷若谷、謙沖自牧吧?
因此我又找到了一個理由…
因為孔子不是我心目中的好人,所以我鄙夷他(偶爾)。{:13_454:}
古來仁德專害人,道義從來無一真。 君不見,獅虎獵物獲威名,可憐麋鹿有誰伶? 世間從來強食弱,縱使有理也枉然。 ~摘自仇聖《男兒行》~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内侍卫
金书游戏工作组【测试】

帖子
4167
精华
2
积分
2555
金钱
1782
荣誉
0
人气
713
评议
0

44#
发表于 2015-1-15 00:31:24 |只看该作者
莫名相思 发表于 2015-1-14 23:48
賴眸神匡正,所謂力挽狂瀾於既倒,又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麻煩您了~
...

你们的话题太高端,小新人看不懂,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392
精华
8
积分
4069
金钱
14121
荣誉
24
人气
327
评议
0
43#
发表于 2015-1-15 00:19:26 |只看该作者
莫名相思 发表于 2015-1-14 23:43
關於孔子貌似自持身份點化子路的這件事,余以為大不妥。
若是子路的同窗,還可以告誡子路,有父兄在,在行 ...

这里边有两点要说明,说了你就知道怎么回事:
一:任何时代都有白话和文言,孔子和学生们平时说话不可能是论语的原样,就像你在家里说话一样,写成文章只能表达意思,但绝对不是原话。还有另一层原因古代著述是要刻在木简之上的,所以文言可以省事。带着也轻便,储藏也方便。要想现在人一样,说个问题动辄好几万字,恐怕皇宫变成木材厂了。
二:如果你反对孔子的自持身份的话,那么就不要单纯反对孔子,要反对所有现在社会上的家长作风。比如家长的劝解,老师的劝解,各种劝诫,一律反对。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身份上来劝诫,至于你听不听得进去,貌似还没有什么必定有效的手段。所有人的为了你好,其实都是他们自己的认为这样好罢了。站在这个角度上,可以全部反对,只做自我,就是沿街乞讨也不需要你们所谓的为我好而提出方案,不过貌似这种人除了傻子就是天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208
精华
1
积分
2455
金钱
3959
荣誉
11
人气
349
评议
0
42#
发表于 2015-1-14 23:48:50 |只看该作者
鬼谷之眸 发表于 2015-1-14 23:24
这楼歪的。。。。。

賴眸神匡正,所謂力挽狂瀾於既倒,又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麻煩您了~
古來仁德專害人,道義從來無一真。 君不見,獅虎獵物獲威名,可憐麋鹿有誰伶? 世間從來強食弱,縱使有理也枉然。 ~摘自仇聖《男兒行》~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208
精华
1
积分
2455
金钱
3959
荣誉
11
人气
349
评议
0
41#
发表于 2015-1-14 23:43: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莫名相思 于 2015-1-14 23:50 编辑
jln_124 发表于 2015-1-14 23:12
这里边实例很多的,可以随便举几个。
比如:子路。子路是很勇猛的,第一次见了孔子据说想揍孔子,戴着好 ...

關於孔子貌似自持身份點化子路的這件事,余以為大不妥。
若是子路的同窗,還可以告誡子路,有父兄在,在行動之前先詢問過父兄意見…
但孔子是子路的老師,說這屁話如果就能安定子路心神,子路就不以豪勇見稱了~
又假使孔子如此的惜字如金,也就是孔子重視自己的需求,更甚於對弟子做機會教育,罔顧老師身份,不愧是自私的孔老夫子,難怪少時微賤,蹉跎大半生…


當然,如果每次孔子講的話不一樣叫因材施教的話,那也說不定是孔子記憶力不好,想到什麼講什麼,才次次不同…
如果紀曉芙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那想必孔子也患病不輕…
古來仁德專害人,道義從來無一真。 君不見,獅虎獵物獲威名,可憐麋鹿有誰伶? 世間從來強食弱,縱使有理也枉然。 ~摘自仇聖《男兒行》~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内侍卫
金书游戏工作组【测试】

帖子
4167
精华
2
积分
2555
金钱
1782
荣誉
0
人气
713
评议
0

40#
发表于 2015-1-14 23:24:18 |只看该作者
这楼歪的。。。。。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392
精华
8
积分
4069
金钱
14121
荣誉
24
人气
327
评议
0
39#
发表于 2015-1-14 23:16:32 |只看该作者
莫名相思 发表于 2015-1-14 20:44
關於孔子的筆削春秋,述而不作的想法,其實我還挺贊同的。
同樣的思考模式,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文人,言簡 ...

有句名言说的好:味同嚼蜡的书留给别人去读。
生活或者工作有要求可以有所例外。
已有 1 人评分人气 收起 理由
莫名相思 + 1 我很赞同~

总评分: 人气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392
精华
8
积分
4069
金钱
14121
荣誉
24
人气
327
评议
0
38#
发表于 2015-1-14 23:12:43 |只看该作者
莫名相思 发表于 2015-1-14 20:25
我剛好看過手塚治虫畫的漫畫《佛陀》,所以說佛陀在孔子之上,我認同。
關於因材施教這回事,我想懂得跟經 ...

这里边实例很多的,可以随便举几个。
比如:子路。子路是很勇猛的,第一次见了孔子据说想揍孔子,戴着好像是鸡冠还是什么,他最后的结局也算是勇士,死于变乱。
  在《先进》这一篇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言“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这里孔子知道子路个性刚猛,有点好勇,所以说的是听到以后不能直接做,父母还在呢。
但接下来,冉有问的同样的话,孔子却说闻斯行诸。因为冉有比较软弱,所以鼓励他。这里所说的其实应该是对个人的性格的指导,并没有牵扯到什么具体的事。
说白了,就是子路啊,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啊。冉有啊,不要光想不做啊,要行动啊。
   再比如《礼记。檀弓上》的“死欲速朽”这件事,孔子的弟子所了解的并不一样。本篇名称就叫有子之言也似夫子,有子知道孔子针对什么情况,针对何人的行为说的那句话,知道那并不是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死后的实际行动和这句话是矛盾的。
  这里边很多其实在当时都像檀弓里所说一样,有具体的情况,或者看见某个人贪污腐败,或者用钱买官(所以说丧欲速贫)而发的感慨,要是拿来解释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根据这个来行动,那是自己痴,不要愿古人。
   ”以不情为伦理,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呵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392
精华
8
积分
4069
金钱
14121
荣誉
24
人气
327
评议
0
37#
发表于 2015-1-14 23:00:42 |只看该作者
莫名相思 发表于 2015-1-14 20:39
我學社工的,所以我看重批評的理由。
比如對郭靖不滿,很重要的是,因為我們代入了。也就是假使咱們是郭 ...

批评和污蔑往往仅差一线,也不仅仅是设身处地的事。泼脏水是个体力活,批评是个脑力活,别看都是码字,区别大了去了。
已有 1 人评分人气 收起 理由
莫名相思 + 1 有道理~

总评分: 人气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208
精华
1
积分
2455
金钱
3959
荣誉
11
人气
349
评议
0
36#
发表于 2015-1-14 20:44:56 |只看该作者
jln_124 发表于 2015-1-14 12:15
凡事大概有利就有弊,并不想勉强别人怎么做,当然也没有能力去勉强别人怎么做。
像你所说,自己所领悟的 ...

關於孔子的筆削春秋,述而不作的想法,其實我還挺贊同的。
同樣的思考模式,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文人,言簡意賅,實在讓後人我難以卒讀,所以因噎廢食,索性不再耗費時間在讀天書上…
也許,就如國王的新衣一樣,聰明的人才看得見,看得懂,奈何,我笨嘛!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qZe4ZWnN5P0UBG5ppAoM2lVlDXD1Df8xiO4Y19H9VSaT_hFMxqRghZKG9UbTnO3Cgzoom0sVqk-aUOMbKcNjq
古來仁德專害人,道義從來無一真。 君不見,獅虎獵物獲威名,可憐麋鹿有誰伶? 世間從來強食弱,縱使有理也枉然。 ~摘自仇聖《男兒行》~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208
精华
1
积分
2455
金钱
3959
荣誉
11
人气
349
评议
0
35#
发表于 2015-1-14 20:39:04 |只看该作者
jln_124 发表于 2015-1-14 12:19
另外,昨天的回复其实和儒家、郭靖等都没有关系,而是我认为的一种做事和做人态度。
比如,现代人批评鲁 ...

我學社工的,所以我看重批評的理由。
比如對郭靖不滿,很重要的是,因為我們代入了。也就是假使咱們是郭靖,絕對不會這麼做。
因為不喜歡郭靖的所作所為,因此猛烈批評…

所以,只要我們明白批評的理由,就可以合理、客觀的加以分析,認同或給予另外的建議…

但許多人其實沒資格批評,不光是因為就算設身處地,他/她不見得做得更好;更因為這樣的人在不對的時機與不對的場合批評,將情況演變得更趨複雜,故我很討厭隨意批評的人…
然而縱然不表面批評,但在下心裡有數,那份鄙視的心意,始終存在。

您認同的做人做事態度很好,但我唯恐做不到。
因為時間有限欲望無窮,這樣解釋可以嗎?
古來仁德專害人,道義從來無一真。 君不見,獅虎獵物獲威名,可憐麋鹿有誰伶? 世間從來強食弱,縱使有理也枉然。 ~摘自仇聖《男兒行》~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208
精华
1
积分
2455
金钱
3959
荣誉
11
人气
349
评议
0
34#
发表于 2015-1-14 20:25: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莫名相思 于 2015-1-14 23:45 编辑
jln_124 发表于 2015-1-14 12:27
如果抛出后世所附加的意义,孔子至少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伟大教育家。
因材施教,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

我剛好看過手塚治虫畫的漫畫《佛陀》,所以說佛陀在孔子之上,我認同。
關於因材施教這回事,我想懂得跟經歷過的必須很多,才能循循善誘…
我對論語不熟,但因為教科書上主篇即論語,所以我還是看過幾篇這樣。
我覺得,孔子並沒有因材施教。
因為,每個人各有所長,可能因為天資、才情、後天教養環境、與老師/師傅的不同,而有所增減。
是故,明白或察覺出什麼才是對該名學徒最好的,並引領他能自修不輟,才是我認同的因材施教。
而孔子做了什麼?因為他經歷的是人的經歷,堅持的是禮,就用這塊不斷的教唆其弟子,且從論語中,還是能發現其弟子對孔子教法的不解與質疑~
孔子一昧將弟子領往其擅長的領域,卻非真正因對方的天性才情而施予教化,這樣的酸儒,哼哼…

好吧…我承認,是因為現代人多了孔子數千年的智慧,但他也只是畫了"因材施教"這塊理想的大餅罷了,不代表真正的實踐…

附帶一提,袁承志有對神拳無敵的弟子因材施教,好像什麼破玉拳的,我忘了~
岳不群沒有因材施教,這也是我鄙視岳老兒的原因之一…
古來仁德專害人,道義從來無一真。 君不見,獅虎獵物獲威名,可憐麋鹿有誰伶? 世間從來強食弱,縱使有理也枉然。 ~摘自仇聖《男兒行》~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574
精华
0
积分
289
金钱
2290
荣誉
0
人气
21
评议
0
33#
发表于 2015-1-14 19:17:48 |只看该作者
貌似有点长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392
精华
8
积分
4069
金钱
14121
荣誉
24
人气
327
评议
0
32#
发表于 2015-1-14 12:27:47 |只看该作者
莫名相思 发表于 2015-1-14 01:00
遊俠論壇的金書區有很多神人,這是我知道的;
貴上也是其中一位。
人生有很多選擇,鑽研儒、唸佛等,志不 ...

如果抛出后世所附加的意义,孔子至少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伟大教育家。
因材施教,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前提是你得有责任心和能力能够因材施教,而不像现代的教师一样懒惰的只知道念教材和一问三不知。
并且,孔子所教还不仅限于学问,有很多人及往来之事、做官之事、生活中的事,都有所指导,这样的老师怕是只有佛陀才会超过他。
就像你,如果在现代遇上孔子这样的老师,你很多想不通的问题就可以询问他了,但是很可惜没有或者我们并没有遇到。
这就是论语的难解之处,和经典的同意曲解的原因。谁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情景下问的什么话,只看到了孔子所说的话。过了好几千了,那种生活情景早已烟消云散了,所以那话就有可能是死得了,也可用来解释现代的一些事情。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392
精华
8
积分
4069
金钱
14121
荣誉
24
人气
327
评议
0
31#
发表于 2015-1-14 12:19:39 |只看该作者
莫名相思 发表于 2015-1-14 01:00
遊俠論壇的金書區有很多神人,這是我知道的;
貴上也是其中一位。
人生有很多選擇,鑽研儒、唸佛等,志不 ...

另外,昨天的回复其实和儒家、郭靖等都没有关系,而是我认为的一种做事和做人态度。
比如,现代人批评鲁迅,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鲁迅不是神,批评是很正常的。
但是,一些人根本连鲁迅的文章都没读过,所了解的还没超过教材所讲,就妄自指三道四,这种态度我却是极不佩服,甚至鄙夷的。
在一件事或一个人缺乏基本的了解之前,或者还没搞明白对象是谁之前,就妄下结语,不难免冒失了点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8-14 00:40 , Processed in 0.45027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