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和邪社

吃人,在现在文明社会中已经是骇人听闻的事件了,而在人类还在茹毛饮血的年代,吃人应该是非常日常的事吧。就是因为人类一步步走向了文明,吃人就成为了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了。很多动画作品里都有吃人的设定,但可能是为了避免过于重口味,被吃的依旧是人类,但食客很多都是非人类,或者是不是纯粹的人类。我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吃唐僧肉”也是很多妖怪最大的追求。下面就是我们作者Tim写的这篇「关于满大街“吃人”的作品,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为什么要吃人?】一上来就替你们问了这么一个哲♂学的问题,我代表时臣谨以致歉,好吧,拙文是为了整合思想写的东西,语言粗糙,条理杂沓,笔者唯一的本事便是卖卖萌,好让网络大神们在看的时候,不会那么无味。 吃和呼吸一样 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之一,但吃同时也包含着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嗯,之一。 用一个概念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集体无意识”。指的是,人们基因中本能的共鸣,所产生的亲切感,脑海中原始的意象,对于事物本质的顿悟。 而吃,毫无疑问,是印刻在我们基因中的,既是欲望又是恐惧的,最强烈的东西了吧!无论是谁,都会对其有所共鸣。 这类似的共鸣,也正是产生暴力美感和反应人性阴暗面的必不可少的添加剂。所以,吃人是创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段,而不是一定要吃人,各种此类的描绘和设定,都能引起观众对暴力美感和人性阴暗面的共鸣,其次,从单纯的将人杀死,变成吃人,就像从导弹到核武器,从普通幻想到生化伪科学幻想,噱头和逼格一下就高了很多嘛。然后作品就避免不了会大热大卖喽,毕竟大部分人也都更愿意接受,既不花力气又能震撼一下的东西。  【我们是来“看”吃人的!笔者是煞笔吗?】看官请息怒,我不是来搞学术研究的,也不是来特意讽刺市场的,更不是标题党。所以大家先别急,我只是在怀疑有看书、看片习惯的你们大多数人,真的明白“吃人”以及暗黑暴力美学,是否适合自己,再点进来了吗? 比如,有小伙伴看了关于吃人题材的作品说:“哎呀,我最喜欢看这种描写人性的作品了。” 不过也有小伙伴看了后说:“哎哟,你们太重口味了。” 如果这话是对你说的,你们会怎么回答呢?当然,回答的方式有一万种,但需要弄清楚的地方,其实没那么多。假如他常把“人性”挂嘴边,每说一次,一股优越感就油然而生,我们便不禁为他和使“人性”这个词变得狭隘的世道感到可怜,同时也希望他弄清自己的喜好,进而帮助他找到更多适合的作品。或假如当我们瞥见老大不小的他,津津有味的看着喜羊羊,这时我们才会发自肺腑,自信地说一句“你好重口”。在相对性精神污染和绝对性精神污染 比雾霾还严重的年代,你我不能做一碗净水,起码还能做一锅好汤吧,没必要全洒了。又假如他实在是喜欢有事没事,一边追着看一边污染自己一边追着骂,从而污染别人的那种快感,那么也请他应该保持房间明亮,并在大人们的陪同下进行收看。抑或是找到类似的收看时的正确态度。…… 我曾经起草过这么一句话:一方の出来上がた作品が見る者によっての感覚でアクティブにされ、合体し、初めて完全となる。翻译过来意思是:观看者是作品的一部分,观众的感觉是激活作品的钥匙。 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和观看时的态度,对自己和作品本身,以及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纯粹的好事。 这样吧,我给大家开个好头,帮助大家找找我这篇文章里要推荐的东西,是否真的适合大家,也方便大家凭自我意识自行选择,形成良好的心态: “体验吃是原始欲望,推荐《美食的俘虏》;体验被吃是原始恐惧,推荐《Muv-luv ATE》动画前几话;体验呼吸的重要,推荐《JOJO的奇妙冒险》动画前两季”  【那么问题来了,吃人技术哪家强?】我们这里说的吃人,及其内含的暴力美学和人性阴暗面冲击,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以西方欧美的僵尸题材作品为核心,早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狂热的风潮。古往今来,大大小小各种作品中,都能发现暴力美学和极端人性冲击的身影。包含吃人元素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就连天下闻名的尾田荣一郎老师,也在自己的王道作品中,将新出场角色特意命名为“食人的巴托罗米奥”,或许借此来小恶作剧了一下也说不定。看来,全AVG界都在关注着近年来的这些,吃人吃出了风采,吃出了Fashion的作品。 
其一:《寄生兽》 1.作品优点:作者利用数十年前的条件,创作出了我认为同类漫画中主设定和世界观框架的可塑性最好的草稿。而让其连载了多年的完成品本身,像一幅西洋油画,精致而沉着,栩栩如生。为什么这么比喻?理性和人类性不单是本作贯穿终始的深刻主题,作品本身的逻辑编织和情感拿捏,两者之间鬼斧神工的巧妙融合,最能体现作者的笔力只是单纯的强,本作不论情节走向如何,不管任何商业技巧和阅读体验,只是纯粹的基于创造力和创作水平的好看、有趣。 2.作品缺点:本作在人物心理刻画上,做的并不是很立体。剧情想象力方面,有的桥段很神,但整体的提高空间还有很大。给人一种伪现实主义的感觉,这也许是作者当初想要强行突出真实感,而有些桥段设计则过于仓促,恐怕是责任编辑员给出的馊主意,或是一念之差。总之反而呈现出了一种节奏上的迷失感。 
其二:《东京喰种》1.作品缺点:其实,事实上我并不是很想推荐这部所欠之处比较致命的作品,因为作者的创作比较任性的关系,《东京喰种》在剧情、设定的条理上的漏洞还是属于比较遮不住的。这也许是因为作者的笔力不足。原作的话,拖沓是商业漫画的共病也就提一下吧,主要是打斗的分镜做得有点意识流,阅读体验较差。 2.作品优点:当然也完全算得上是一种风格,所以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暴力美学,可谓是天作之合。整部作品最出色的方面,是对人物情感以至于观众情感的拿捏,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配合着一些鬼才般的,风格对口的剧情、人物像设定,对,作者的人设和对其绑定桥段的描绘很有一手,可以说是神级的。于是欣赏本作时,大部分时间都来不及去注意细节,在偏执而激烈的情感所营造的氛围下,一个个情节桥段伴随着深层回音突然展开的沉入感,想必都在作者的料想之中。总之在作者的情感炮弹的狂轰滥炸下,想太多反而成了累赘,这是享受这部作品的秘诀。 其三:同类相似动漫 虚渊玄的一系列作(ai)品《进击的巨人》《BOOLD-C》《极黑的布伦希尔特》《大剑》《空之境界》《皇家国教骑士团》《弥留之国的爱丽丝》《恶魔人》《阿修罗》《未来日记》《钢之炼金术师》《全职猎人(幻影旅团篇39 ~58话、奇拉美蚁篇77 ~136话)》《食灵零》《死亡笔记》《尸鬼》《死囚乐园》《惊爆游戏》《Zetman》《青之文学》…… 这类日本文学特色的SF黑暗暴力题材的作品,既没有恐怖灵异片可能会造成的那种精神伤害,也同时保有着现实题材作品所没有的,那种冲击力和爽快感。因此我想大部分人比较接受,也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在很多知名与不知名的作品中,都能发现此类题材的设定。  【给予我们观众的启示?】《有顶天家族》不知各位是否有了解。其故事大纲将的是主人公是妖怪狸猫,他们一家平时变成人类在社会生活,除了会变身和普通人类没有两样。主角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却被人类做成火锅吃了。在笼子里的父亲,担心的事情居然是“自己好不好吃,能否让食客满意”。这个情节,乍一看很奇葩,而又细思恐极,但你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对,你想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然而据报道,猫和狗会在一段时间后吃掉死去主人的尸体。生命到底是什么?其联系究竟该如何看待?我思是否我就存在了?……而相信只有当人性面临考验,我们才能有所感受、感动、感悟,从而被震撼,从而在往后震撼他人。也正是替我们不断质问、逼问这一切的作家们,给出了观众那一张张答卷。 有人可能不相信,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中,地球也正面临各种失控的怪兽,从四面八方而来吃人的危机。据不可靠目击者阐述,受害者证实,一大波“萌兽”正源源不断地从远东之地滚滚而来,利用互联网通道穿梭在大街小巷,叼走少男少女们纯洁的灵魂,舔食大叔大妈们憔悴的身躯233,它们主要被称作“风潮”和“文化”以及“思维模式”,其中还分成了一些派别,譬如萌、腐、基、宅、XX控,但大部分都是善良的。但是呢,被好的“文化小怪兽”所吞食,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脱胎换骨的话,那固然是好。如果你被坏的“小怪兽”所蛊惑、引诱,一不小心走进了它们的肚皮,那等你出来的时候,就很可能变成一坨粪了233. 
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数以万计的广大网友们,是有力量的,我们所能制造和引导的舆论趋势之大,可以说是讯息的海啸,情报的洪流。只要让这股力量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便能够灌溉我们文化土壤,陶冶我们的细胞,滋养我们的幼苗。而一旦我们不这么做,我们的文化很可能就会慢慢变成垃圾场,就像海啸和洪水灾害过后一样。 在现代的文化漩涡中,我们需要明白已经不是讲什么主义啊,什么派系,什么商业片不商业片的时候了。别被这些琐碎的信息误导,遵从自己的主观意识,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用,让你感到无聊的方式来提醒你,它对新信息的欲望。但在潜意识中,我们对新事物又有所恐惧。我们从出生起,就拥有无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随着我们的阅历渐渐增多,我们又会开始害怕被坑。这时别无选择,去找到真正适合自身,自己真心喜爱的作品,并知道为什么喜欢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