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炎黄之龙 于 2012-5-25 20:27 编辑
之前看到有个论坛的朋友写的感想文
一方向称赞JJ的金书的剧本精采,一方向又指责最近的剧本道德底线越来越低。
有许多黑暗,或是善所无不接受的阴谋。说什么金书这个故事,仁义者不得好报,
只有坏人才能成功什么的。有点打道德至高点的味道。
以前幼稚的我可能也无法理解金书的故事为何这样。
最近多看了一些书,大概就有了解。我在文中谈的时候,也会引用其中的部分。
我们的大多数人的思维价值观长期又是受儒家的价值观教育。
现在中国很多人不管是反对儒家的也好。还是拼命维护儒家的人
也好。他们大多数思维模式没有变。那怕他甚至没看过儒家的书。
那个写厚黑学的李宗吾 说古来成大事者无不面厚心黑。他这个是学八股出身,
但是,他自己又因思想独立,想通了很多问题。他说其年少,时起名叫宗儒,后来
思想独立,觉得孔子有不对的地方,宗他,不如宗自己。故改名宗吾。他对儒家思维
的出发点的,讲解到说得很透。
--------------------------------------------------------------------------------------------------------------------------------------------------------
他在其著作中说:
儒家的学说,以仁义为立足点,定下一条公例,行仁义者昌,不行仁义者亡。古今成败,
能合这个公例的,就引来做证据,不合这个公例的,就置诸不论。
举个例来说,太史公《殷本纪》说:“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周本纪》说:“西伯阴行善。”连下两个阴字,其作用就可想见了。
《齐世家》更直截了当说道:“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可见文王之行仁义,明明是一种
权术,何尝是实心为民。儒家见文王成了功,就把他推尊得了不得。徐偃王行仁义,汉东诸侯朝者三十六国,荆文王恶其害己也,举兵灭之。
这是行仁义失败了的,儒者就绝口不提。他们的论调,完全与乡间讲因果报应的一样,见人富贵,就说他积得有阴德,见人触电器死了,就说
他忤逆不孝。推其本心,固是劝人为善,其实真正的道理,并不是那么样。
李自成是个流贼,他进了北京,寻着崇祯帝后的尸,载轻宫扉,盛以柳棺,放在东华门,听人祭奠。武王是个圣人,他走至纣死的地方,射他三箭,取
黄钺把头斩下来,悬在太白旗上。他们爷儿,曾在纣名下称过几天臣,做出这宗举动,他们的品行连流贼都不如,公然也成为惟精惟一的圣人,真是妙极了。
假使莫得陈圆圆那场公案,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岂不成为太祖高皇帝吗?他自然也会成为圣人,他那闯太祖本纪,所载深仁厚泽,恐怕比周本纪要高几倍。
太王实始翦商,王季、文王继之,孔子称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其实与司马炎缵懿师昭之绪何异?所异者,一个生在孔子前,得了世世圣人之名,一
个生在孔子后,得了世世逆臣之名。
后人见圣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就千方百计替他开脱,到了证据确凿,无从开脱的时候,就说书上的事迹,出于后人附会。这个例是孟子开的,他说以
至仁伐至不仁,断不会有流血的事,就断定武成上血流漂杵那句话是假的。我们从殷民三叛,多方大诰,那些文字看来,可知伐纣之时,血流漂杵不假
,只怕以至仁伐至不仁那句话有点假。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而天下之恶皆归焉。”我也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愿居上流,而天下之
美皆归焉。”若把下流二字改作失败,把上流二字改作成功,更觉确切。
--------------------------------------------------------------------------------------------
按儒家的仁,对家人的爱是第一位,说什么不爱家人,不会爱外人,也会不会爱天下。
可是刘邦这个人,我看他,为了逃命抛妻弃子。又要和项分食父亲的肉汤。为了对付
不服从自己的人,也进行屠城。当然项这个人也屠过城,刘和项在屠城上次数是半斤八
两。项这个还讲义气,最终没杀掉刘的妻儿和父亲。
刘邦他得了天下,儒家在史书反而说他是仁义。这种人何尝谈得上仁呢?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族天下系列。其中的某一本,不周山黄帝时代里面也谈到这个问题。
中国人很喜欢谈论上古三皇五帝时代,谈论尧舜禹之民主禅让,
认为那个时代是华夏道德最美好的时代,是华夏人最淳朴道德史的童年。
在这点上,先秦诸子基本不论是儒法道墨,各家都共同认可的。
认为——
上古时代的人民淳朴又厚道,现在的老百姓啊,非常狡猾而且虚伪。
这种印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是大大的加强了
西晋时代的隐士陶渊明就说——
悠远的上古时代多么美好,那时候人民刚刚出现在大地上,他们傲然自足,
性情最淳朴,最本真了。
唐代的唐玄宗甚至将上古风俗道德之美上升到这样的高度。
上古时代的民风是那么淳朴,所以根本就没有道德这一说。因为大家凭着自己
淳朴之心、本真之情行事,也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原始时代,古人和现代人也没啥两样,有理想有梦想,也有欲望也有野心。
那时道德观念还没有稳定成型,所以老百姓一野蛮起来,是完全可以人食人的。
基本上高层的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野心,政治阴谋打击其对手
,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完全不受后世政治伦理之束缚。而国家之最高领袖,为了拓展
部落势力范围、与其它敌对部落争夺生存空间,更是恶战连绵,至为残酷。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后世之中国人、包括当代之中国人往往认为我们的祖先非常善良淳
朴,那时代的国家领导人尧舜禹都是美德的典范?
道理很简单,从上古时代到西周王朝时代,历史都有官方专职之史官记载,这些史官秉承的传统就是曲笔。
何谓曲笔,要谈论这个问题,就得提到一本书,这本书也是曲笔传统之终结者。它就是《春秋》。
相传《春秋》一书为孔子所撰写,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
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他自己也是心中有鬼啊。
因为他撰写《春秋》,虽然没有现身说法,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却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孔子的这一发明,有个专业名词,叫做春秋笔法,简称曲笔。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这里,我们先得确定一点——孔子到底知道不知道真相。
《春秋公羊传》认为,孔子的肚子肯定有一本明白账的。这从孔子写作春秋为什
么选择从鲁隐公开始,到鲁哀公时代结束,便是了然了——
《春秋》为什么从鲁隐公时代开始记载呢?
其中某位鲁君娶了近亲同姓女子,孔子认为对鲁君不利,就为其隐去了。
因为在此之前,祖先的事情都是传闻,所见到的是不同的说法,所听到是不同的说法,
所传所闻也是不同的说法。
春秋又为什么会在鲁哀公十四年结束呢?
至此就已经很详细完整了。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春秋》简直就是大毒草了。
孔子明明知道历史真相,还以这么恶搞的态度撰写史书,让后世研究历史的人
很头疼的。大家为了知道《春秋》到底是写什么的,在那个时代,到底都发生的那些事情。
又先后出了不少注解的书。 最终,又衍生出了三个权威的版本,那就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照理,有了这三家的共同努力,春秋时代的历史真相应该是明明白白了吧。
结果又如何,三家各有各的说法,彼此打架,这架一打就是几千年啊,到现在学者专家还为春
秋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争执不休。 照理,孔子这么个搞法,这么的恶搞历史,加大了历史研
究者的工作难度,而且最终使得有些历史真相永远再无揭晓之日,是注定要站到被唾弃的位置上。
然而奇怪的是,恰恰相反,注解春秋之三家都对孔子给予深切的同情之理解。
《春秋左氏传》的作者左丘明就认为——
《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
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真正的贤者,谁能够编写?
《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则认为——
澄清纷纷扰扰之乱世,让所有在乱世被颠覆的传统价值观念都得
到保存和还原,啊,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比《春秋》之撰写更接近这
一伟大的原则了。
《春秋谷梁传》的作者谷梁子则认为
(《春秋》这本书啊,撰写的指导原则)——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他说的言简意赅,解释起来却很麻烦,这里就只解释一下“为尊者讳耻”这一句,以见大概。
何为尊者,就是最高的国家领导人。 何为讳耻,就是最高的国家领导人在执政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这里的目的,自然指的是维护国家的稳定、政权的稳定。
《春秋谷梁传》的作者谷梁子则认为
(《春秋》这本书啊,撰写的指导原则)——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他说的言简意赅,解释起来却很麻烦,这里就只解释一下“为尊者讳耻”这一句,以见大概。
何为尊者,就是最高的国家领导人。 何为讳耻,就是最高的国家领导人在执政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这里的目的,自然指的是维护国家的稳定、政权的稳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往往要超越政治之善恶伦理观念。有时候简直伤天害理、坏事做绝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春秋》的作者即便明知真相,也要对尊者予以深切的同情之理解,讳而不书了。是名“讳耻”。
任何时代的史学者都比普通民众更了解一点——尊者也是人,也有人的种种弱点和隐私,是不是一定要把弱点和隐私宣扬出去,告诉民众呢?
哦,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个大坏蛋,这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即便是现代社会民权张扬,这种为尊者讳的做法,在各国也是屡见不鲜的。
以民主人权自豪的美国人也不例外,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内多病,以病夫之躯治国,为了保持国家稳定,这一消息一直被严密控制,仅仅只有少数人知道。
而在中国之上古中古时代,以君主一人而驭万民,精力有限。
而偏偏中国人之拓展生存空间的能力又很强,从上古到西周,已经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纳入了势力范围。
要统治的疆土是如此之辽阔,更显然非一人所能全知明察。
是以要保持国家之稳定,君主不惟要在人民心中仅仅是为尊者,而且还须是至尊。
尊到近乎神明的地步, 这样才能享有近乎神灵之超级威信,让民众不敢起任何挑战之心,目的自然是为了震慑国民,稳固威权**。
要而言之,曲笔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稳固的意识形态,告诉本国之民众——
本国之历史伦理,乃是一部向善的伦理。
本国之开国君主,都是集人间一切美德于一身,至为完美,不容怀疑。
事实上,这是中国人独有的问题么,也不是。
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谈起自己的祖先,谈起遥远的上古时代,笔触口吻都是一样的。
曲笔,从这个角度而言,并不是坏事。
上古时代曲笔之史官,论起本意,乃是为现世之政治服务,因此为尊者讳实为理所必然。
然而,原其本心,则上古时代曲笔之史官之理想,乃是为后世规划一套向善之政治伦理。
这套政治伦理一旦被捏造出来,遂成为后世之规矩准绳,使得后继治国之君主不得不时时警惕。
是以,中国之政治才可以从最初级的原始野蛮状态向高级的理想文明社会演进。
上面这段话太学术了。可能多数的读者很难接受,也很难理解。
这里就用日常生活的一个小例子作为类比——
多数有孩子的父母,教育起自己刚刚长大的孩子,总是要告诉孩子,世界很美好,人和人之间都是善良的。所以,千万千万不要说谎。
这些父母不知道人世间的险恶,不知道成年人的世界,不依赖谎言无法维持吗?
当然都是知道。
那么他们这样做,不等于害自己的孩子吗?
非也非也。
千万不要说谎,这句话,在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传递下来了。
是的,现实世界并不美好,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险恶、黑暗、不公平,困难重重。如果在那样的条件下去坚持真,那等于是选择了自杀。
然而,一代人又一代人也坚信,未来的生活会更美好,人与人会更真诚,所以他们要将这真的种子、在自己的孩子上面发芽,让后世子孙最终能生活在善的世界里头。
对于孩子来说,长大之后,吃了苦头了,吃了千万不能说谎的苦头,便明白父母之所为,诚然是最大的谎言。
轮到孩子为人父母了,他们是不是就去告诉孩子这世界的真相?显然也不是。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一直到今天。
人心要向善,善是人类最高最终极的价值,为了这善,不妨暂时先委屈了真。
《春秋》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然而,乐观如孔子,并不绝望。
他还是坚信,在政治领域里头,善的伦理是有价值,有着最高的价值,这价值甚至超越了真。
所以他所撰写的《春秋》必然是一部善的历史,而非真的历史。
他并非不知道真对于历史的重要性,但是,期望善的种子在后世之中国发芽的意念是如此的强烈。
以至于最终《春秋》成了一本观念的历史,一本纯粹的意识形态之书。
孔子作的是无用功吗?
当然不是,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任何一部官方正史都离不开他的影响力的笼罩之下——
多么神奇啊。
一本曲笔的历史书,一本难以辨明真相的历史书,却让后世的任何一个中国史学家必须取法。
以直笔著称于世的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宣称《春秋》的意义重大,是任何有志于撰写信史的史学家的指针——
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
《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
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
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 ,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
现代人大多喜欢历史,阅读历史的时候,喜欢求真,他们就像动漫的柯南一样,在阅读历史类的书籍 的时候,心中往往有个很小的声音在呐喊:
真相只有一个。
相比于中国历史的曲笔传统,另一传统“直笔”同样也历史悠久的。
这一种传统是现代人比较认同的——历史就是为了记载真相,史官就应该秉笔直书。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现代人比较认同的,并不一定就是对。
因为我们是现代人,永远无法替古人生活,替古人应对他们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我们并不能以我们现代的观念强加在古人的头上。并进而认为,中国传统史学的最高
价值标准就是直笔。
事实上,追随《春秋》而出世的《春秋左氏传》就是直书的代表作品,举凡春秋不忍
言不能言的历史,在这本书里头几乎一无所隐了——
它撰写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揭示《春秋》一书中所有隐藏的谜题。
这两本书如此的互为表里,以至于很早就有人断言——
《春秋》和《春秋左氏传》的关系,就是一件衣服的里面和外面,彼此互相辅助得以取得成功。
如果只看了《春秋》,却没有读到《春秋左氏传》,就算是一个再牛逼的人,关起门来研究再长
的时间,也不会知道《春秋》到底都说了一些什么
。
《春秋左氏传》的真,是真到了让后人震撼的地步,以至于几千年之后人读这本书, 都要说他是一部相砍书。
就是这本直笔无隐的相砍书,把《春秋》曲笔所隐藏的残酷无情冷血的宫廷阴谋、 弑君惨案一桩桩一件件的展示出来了
。
这样一部真的历史会告诉读者什么——
权力的斗争总是丑陋,是要流血的。
不仅是流别人的血,也流自己的血。
不仅仅是流有罪的人的血,而且更多的无辜的人在流血。
看完这本书的人,特别是有志于从政的人,恐怕得出的结 论往往也无非是——世界上最肮脏的地方是政治了。
阅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得出这样的结论么?
难道为了真,就置善于死地么?
这个问题,请原谅作者本人作为一个刚刚开始研究历史的业余学者,无力回答。
只是,研究这一段蒙蒙昧昧的上古史,所根据又是曲笔传统所余留下来的上古文献资料,我在这里想告诉大家,只有一个— —
历史有善的历史,有真的历史。
我对自己,对读者的期许也是双重——
在找到真的同时,也找到善。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这本书的读者会是谁。
照理,最有资格,最能用的上这本书的,是李世民,李靖,房玄龄之流的人物。 毕竟这套书说白了,写的都是帝王将相。
写他们如何把国治好了,写他们又如何亡了国。
只有身处于最高位的国家领导人,才能从这本书中,领会到比较出他们 目前的处境,并力图找到一条让国家稳定、老百姓喜乐的道路。
-------------------------------------------------------------------------------------------------------------------------------------------------
我们在面对历史的真实的时候,往往因为自己善而不敢面对现实的真,宁可欺骗自己的。 有人说,那么做坏事,一定成功,岂不是天下没有正道可走了吗?
那些为了求善的,往往对把真写出来的,很愤怒,经常采取占有道德至高点扣帽子贴标签 的方式来对待把真写出来的人。李宗吾就经常被人攻击是让天下都变得坏人。不学好。骂他是 一个阴谋家,或是将其扣上韩非子的帽子。
但是李宗吾自己在自己厚黑学也就说了这个问题。
就人格言之,我们可下一公例曰:“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越厚黑,人格越卑污;
厚黑以图谋众人之公利,越厚黑,人格越高尚。”就成败言之,我们可下一公例曰:“用厚黑以 图谋一己私利,越厚黑越失败;用厚黑以图谋众人之公利,越厚黑越成功。”何以故呢?凡人皆以 我为本位,为我之心,根于天性。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势必妨害他人之私利,越厚黑则妨害 于人者越多,以一人之身,敌千万人之身,焉得不失败?人人既以私利为重,我用厚黑以图谋公利, 即是替千万人图谋私利,替他行使厚黑,当然得千万人之赞助,当然成功。我是众人中之一分子,众 人得利,我当然得利,不言私利而私利自在其中。例如曾、胡二人,用厚黑以图谋国家之公利,其心中 无丝毫私利之见存,后来功成了,享大名,膺厚赏,难道私人所得的利还小吗?所以用厚黑以图谋国家 之利,成功固得重报,失败亦享大名,无奈目光如豆者,见不及此。从道德方面说,攘夺他人之私利, 以为我有,是为盗窃行为,故越厚黑人格越卑污。用厚黑以图谋众人之公利,则是牺牲我的脸,牺牲 我的心,以救济世人。视人之饥,犹己之饥,视人之溺,犹己之溺,即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故越厚黑人格越高尚。
人问:“世间有许多人,用厚黑以图谋私利,居然成功 -
,是何道理?”
我说:“这即所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耳。’”与他相敌的人,不外两种:一种是图谋公利而不懂厚黑技 术的人,一种是图谋私利,而厚黑之技术不如他的人,故他能取胜。万一遇着一个图谋公利之人,厚黑之技 术与他相等,则必败无疑。语云:“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因为妨害了千万人之私利,这千万人中只要有一 个觑着他的破绽,就要乘虚打他。例如《史记》项王谓汉王曰:“天下汹汹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其时的 百姓,个个都希望他两人中死去一个,所以项王迷失道,问于田父,田父给曰左,左乃陷大泽中,致被汉兵追 及而死。如果是救民水火之兵,田父方保持之不暇,何至会给他呢?我们提倡厚黑救国,这是用厚黑以保卫四 万万人之私利,当然得四万万人之赞助,当然成功。
昔人云“文章报国”。文章非我所知,我所知者,厚黑而已。自今以往,请以厚黑报国。《厚黑经》曰:“我非
厚黑之道,不敢陈于国人之前,故众人莫如我爱国也。”叫我不讲厚黑,等于叫孔孟不讲仁义,试问:能乎不能?我 自问:生平有功于世道人心者,全在发明厚黑学,抱此绝学而不公之于世,是为怀宝迷邦,岂非不仁之甚乎!李宗 吾曰:“鄙人圣之厚黑者也。夫天未欲中国复兴也,如欲中国复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何为不讲厚黑哉?”
又说,骗子为何不敢骗同行。因为他的骗术同行,了解清楚所有骗子的骗术,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骗子的骗术,那骗子还能骗人吗?
所以他说,把厚黑术公开讲出来的,是只说不做。 行使厚黑术的人,是只做不说。他把这些东西讲出来公开, 是希望国人思想独立。因为他讲了实情,故而暗地里行使阴谋伪君子要打着道德至高点指责他, 那些为了维护 善的人,也要打着道德至高点指责他。这就是为了求真的代价吧。
维护善要杀死真吗?还是为了真就能杀死善???
为什么西方政治现在强调政教分离?就是因为政治手腕永远有 残酷的一面。而教义从宣扬性来说,都是教人从善弃恶的。 而平民思维的善,往往就会破坏政治大局。
大多数人没有大局眼光,不具备政治敏感性。而是感情用事,凭
自己的道德情感去做。世界永远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我的国 家要幸福,你的国家就要给我买单。就是这样。
资源永远不会‘共享’。当地球一统的时候,必然是对外星进行征 服。总要找人买单!所谓的法治,不过是内部河蟹的游戏规则而已, 只针对共同阵营的人。对于外族和外国人永远是掠夺与屠杀的。 只是可能包上了一层更加光采的外衣罢了。以求抢得道德至高点。
金书的故事只是讲出这分真实的残酷。
也讲了光有好的出发点没有好的结果在自己的善中一事无成的小侠。
最的看他写的一个文章里面这么说的:
辛亥年成都十月十八日兵变,全城秩序非常之乱,杨莘友出来任巡警总监,捉着扰乱治安的人,就地正法,出的告示,摹仿张献忠七杀碑的笔调,连书斩斩斩,大得一般人的欢迎。 全城男女长幼,提及杨总监之名,歌颂不已。后来秩序稍定,他发表了一篇《杨维(莘友名)之宣言》,说今后当行开明专制,于是物议沸腾,报章上指责他,省议会也纠举他, 说:“而今是共和时代,岂能再用专制手段!”殊不知莘友从前用的手段,纯是野蛮专制,后来改行开明专制,在莘友算是进化了,只因把专制二字明白说出,所以大遭物议。民心 说:“天下事有做得说不得的。”莘友之事,是很好的一个例证。观于莘友之事,孔子所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算得了的解。
我定有一条公例:“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莘友野蛮专制,其心黑矣,而人反歌颂不已,何以故?图谋公利故。
厚黑救国这句话,做也做得,说也说得,不过学识太劣的人,不能对他说罢了。我这次把厚黑学公开讲说,就是想把他变成做得说得的科学。
我把世界外交史研究了多年,竟把列强对外的秘诀发现出来,其方式不外两种,一曰劫贼式。一曰娼妓式。时而横不依理,用武力掠夺, 等于劫贼之明火劫抢,是谓劫贼式的外交。时而甜言蜜语,曲结欢心,等于娼妓媚客,结的盟约,毫不生效,等于娼妓之海誓山盟,是谓娼妓式的外交。
人问列强以何者立国?我答曰:“厚黑立国。”娼妓之面最厚,劫贼之心最黑,大概军阀的举动是劫贼式,外交官的言论是娼妓式。劫贼式之后,继以娼妓式, 娼妓式之后,继以劫贼式,二者循环互用。娼妓之面厚矣,毁弃盟誓则厚之中有黑。劫贼之心黑矣,不顾唾骂则黑之中有厚。我国自五口通商以来,直至今日, 都是吃列强这两种方式的亏。我们把他的外交秘诀发现出来,就有对付的方法了。
人问:“我国当以何者救国?”我答曰:“厚黑救国。”他以厚字来,我以黑字应之;他以黑字来,我以厚字应之。娼妓艳装而来,开门纳之,但缠头费
毫不能出。如服侍不周,把他衣饰剥了,逐出门去,是谓以黑字破其厚。如果列强横不依理,以武力压迫,我们就用张良的法子对付他。张良圯上受书,老 人种种作用,无非教他面皮厚罢了。苏东坡曰:“高帝百战百败而能忍之,此子房所教也。”我们以对付项羽的法子对付列强,是谓以厚字破其黑
全国人士都大声疾呼曰:“救国!救国!”试问救国从何下手?譬诸治病,连病根都未寻出,从何下药?我们提出厚黑二字,就算寻着病根了。寒病当用 热药,热病当用寒药,相反才能相胜。外人黑字来,我以厚字应;外人厚字来,我以黑字应。刚柔相济,医国妙药,如是而已。他用武力,我即以武力对 付之,他讲亲善,我即与之亲善,是为医热病用热药,医寒病用寒药。以此等法医病,病人必死;以此等法医国,国家必亡。
慕容二实则再加接近历史上冉闵,其在道德不是什么完人,也根据我们的选择来行事,不管是道德一百的线也好,还是都道德低下线,也好都有些权谋 手段与阴谋。但是如果他真的把汉人从异族之下,猪狗不如的奴隶地位下解救出来,他就是英雄。
我所以看了鸳鸯刀拿天书中和骆冰的对话。募容二对仁者无敌的笑话和嘲讽。
可见他是一个了解真的人。而不了解真,沉迷在虚假善中,自我满足的人, 反而无法做出好的结果。也不可 能对付各种阴谋与敌人。最终成为失败者还不如回家抱孩子吧--------初见夏青青不久时,她说得话,很多人有点 接受不了,但这就是事实。
结语:
有人可能问我,幕容二越坏越能成为人生淫家。我是替金书在道德上开脱
至在故事的最后,我想慕容JJ给了我们答案。金书的有三个结局,我只打了一个。
另两条道德五十以下和零道德的魔王结局,我没玩过。
我也听人说,在零道德魔王结局时,沉沦于自己欲望的幕容二在杀掉了所有自己爱过,
爱自己的人。成为了一个独裁的暴君之后被阿青所杀。
想来侠客岛屠岛后,阿青的警告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想到李宗吾厚黑以图谋一己私利,越厚黑越失败;用厚黑以图谋众人之公利,越厚黑越成功
在魔王结局中慕容二坏到了顶,他最后不得好死,一无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