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7 09:58 编辑
科隆 Cologne
科隆(德语: Köln,[köln] ;1919年前德语也拼写为Cöln),是德国人口第四多的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国内陆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闻名。
老城沿岸全景。左圣·马丁教堂,中,爱乐乐团和路德维希博物馆,右,科隆的主车站入口和霍亨索伦桥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过十万,在德国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数今天超过一百万。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非官方象征。
科隆大教堂2011
43%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 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战从东德涌来的大量难民,罗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2005年,科隆见证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会。第二十届世界青年日从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举办。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的交叉口上。莱茵河是欧洲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它的内河港口是欧洲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莱茵河内河港
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创造艺术的一个中心。它的狂欢节非常有名,此外它还是许多协会的驻地。在20世纪的后半叶科隆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今天科隆是一个媒体中心,市内还建造了许多新的办公楼。科隆的保险业也有跨地区性的意义。
科隆还以当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闻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话说K?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语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或古龙水的发源地。
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市内共有85,183名入册的大学生,占市民总数的8.5%。科隆的外国人数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内有175,515名外国籍居民,占市民总数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国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长的多文化熔炉的传统。科隆人素来以开放、自由和宽容著称。
柏林和科隆是两个以接受同性恋文化闻名的城市。科隆在这方面历史悠长,很长时间以来科隆是德国同性恋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敛,科隆却以此为荣,并以德国最大的同性恋群体(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间,同性恋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多个不同同性恋组织(LGBT)和他们活动的基地。
地理
科隆市总面积为405.15平方公里(其中莱茵河左岸230.25平方公里,右岸174.87平方公里),在面积上它是继柏林和汉堡之后,德国第三大的大城市。
科隆的地理位置为北纬50°56'33",东经6°57'32"。最高点是118.04米,最低点为37.5米。
科隆位于莱茵河流出中部山脉进入北德和荷兰低地前,一个被称为“科隆弯”的谷地中,这个地理条件造就了当地如下的气候特性:
科隆老城区
西南艾费尔高原为科隆(尤其是莱茵河左岸城区)屏蔽了西风,也屏蔽了降雨。有时还造成焚风。
科隆市区所在的谷地地形,减少了市内空气与周围地区的交换;加上城市本身的热岛效应,使得科隆市区成为德国气温最高的地方。
科隆市区较高的气温,导致莱茵河水大量蒸发;由于市内空气与周围交换率小,使夏天的科隆湿度特别高,因此特别闷热、午后多因地形产生雷雨。
从大环境气候来说,科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冬季温暖(一月的平均气温为2.4 °C),夏季不十分炎热(七月的平均气温为18.3 °C)。年平均降雨量为798mm。
科隆所在的地方大部分是第三纪,部分甚至是在第四纪才形成的,主要是河流的淤积,只有在市区最东部才有山区。
科隆莱茵河两岸
城市西部以富饶的莱茵河的淤积土壤为主,东部的土质则比较贫瘠,以森林为主。
莱茵河在科隆以南离开中部山区,进入其下游阶段。在科隆市内它的落差只有0.2‰。
虽然莱茵河为科隆带来了许多财富,但是它泛滥时的水灾也是非常可怕的。
最严重的水灾发生于1784年二月。那一年冬天特别冷、特别长,以至于莱茵河结冰,而春季到来时温度升高得非常快。上游的积雪融化留下,而科隆处的冰还没有解冻。河水堵塞导致了历史上的最高水位13.55米(平均水位为3.48米)。大水夹杂着浮冰对河岸上的建筑导致了巨大的破坏,河上所有的船只被毁,连城墙也部分倒塌。尤其右岸受到的破坏特别大,一个市区几乎完全被毁。全市共66人丧身。
20世纪里莱茵河在科隆曾经发过三次特大洪水,1926年、1993年和1995年的水位均达到了10.69米。从2005年开始科隆开始营建新的防洪措施,可以抵挡水位达11.30米的大水。这个改建工作预计到2007年完成。
科隆霍恩索雷伦桥
不过莱茵河也往往因为干燥而低水位,历史上记录到的最低水位是2003年9月20日早上8:00,当时的水位下降到0.80米。水位0.00米标志着河中心150米宽的航道的水深还有1米。
水位0.08米(历史最低水位)时莱茵河在科隆的流量为630m3/s,水位3.48米(平均水位)时的流量为2000m3/s,水位10.69米(1995年1月大水的最高水位)时的流量为11,500m3/s。
历史
科隆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城市,它建城于罗马时代,当时的名字为“克劳蒂亚·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这个名字来自于罗马皇后小阿格里皮娜,她是在莱茵河畔诞生的。公元50年当时的居民点被提升为城市,成为罗马帝国下日尔曼尼亚省的省会。公元80年通过建造艾费尔沟渠科隆获得了罗马最早的沟渠之一。今天科隆的名字是从罗马名字中的Colonia简化过来的。从313年开始可以证明当地有一位主教。
科隆罗马城墙遗迹
进入中世纪后科隆保持了它的重要地位。455年弗朗克人攻占科隆。至6世纪科隆是一个独立的法兰克王国的首都。后来它被并入克洛维一世的法兰克帝国,但是在当地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权。市内长时间有罗马人与法兰克人同居。从6世纪到8世纪市内不同民族的人融合同化。法兰克人接受了罗马人的文化比如建筑和玻璃制造业。墨洛温王朝末期科隆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最晚从加洛林王朝开始科隆的主教和大主教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萨克森王朝统治时期科隆对神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和解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有一段时间奥托二世的皇后提奥法努在科隆出任帝国执政,她本人是希腊人。10世纪里在科隆有多个修道院成立,市内建筑了许多新的教堂。此后科隆在一系列很有作为的大主教的领导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思想中心。1164年大主教莱纳尔德·冯·达瑟尔将东方三博士的遗骨从米兰移到科隆,使得科隆成为一个重要得朝圣地。在中世纪中期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科隆的城墙多次扩展。1225年建成的城墙有16个城门,比当时同时由腓力二世建造的巴黎城墙还要大。从12世纪开始科隆与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市一起被并称为圣城,它当时的正式拉丁语名称为Sancta Colonia Dei Gratia Romanae Ecclesiae Fidelis Filia(上帝授予的神圣的科隆,罗马教廷忠实的女儿)。当时市民决定建造一座绝无仅有的大教堂来存放圣迹。1248年科隆大教堂奠基。
科隆中世纪城门
1259年科隆获得了物品待售权。科隆市民对所有在莱茵河上运输的货物享受首购权利。这为科隆带来了巨大的财富。1288年科隆大主教与市内的市民贵族之间的斗争以市民获胜暂时告终。大主教的军队在战场上被战败,科隆不再属于大主教的领地,大主教被迫迁往波恩,只有在举办神事时才有权入市。科隆成为汉萨同盟的成员城市。不过科隆一直到1475年才正式成为自由城市。
1582年科隆大主教盖布哈尔德·冯·瓦尔德堡退出罗马天主教并与一个新教修女结婚后被教宗额我略十三世革除教籍。恩斯特·冯·巴伐利亚被设立为科隆大主教。此举防止了在七选帝侯中新教贵族成为多数。这个事件导致了从1583年至1588年的科隆战争。道依茨、波恩和诺伊斯被毁。
1900年时的科隆大教堂(主教座堂)
在三十年战争中科隆没有遭到破坏,科隆市民花钱来避免军队围攻或者占领。通过制造和出卖武器科隆还依靠战争大赚了一场。
法国大革命后法**队于1794年入驻科隆。“圣城科隆”的历史便结束了。整个莱茵河左岸地区完全被并入法国,法军进入城市时许多科隆市民将他们当作解放者欢迎他们。至此为止被歧视的犹太人和新教徒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虽然法国统治时期当地的税务非常高,但是科隆人还是非常忠实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曾于1804年访问科隆。1815年科隆和莱茵兰被划分给普鲁士。通过当地银行家的努力科隆成为普鲁士继柏林后最重要的城市。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2月7日和8日,科伦陪审法庭分别以“侮辱当局”和“煽动叛乱”的罪名两次传讯并审判马克思、恩格斯等人。1849年5月,马克思被普鲁士当局驱逐出境,前往巴黎。
1880年在普鲁士国王的帮助下大教堂终于正式建成(整个建造时间为632年)。实际上科隆大教堂太大了,它不断地需要维护,因此它也被称为“永久工地”。19世纪末科隆的要塞扩展,老的城墙被拆除,城市得到扩展,此外也开始合并周边的村镇。今天中世纪的城墙只有少数地方被保留作为纪念。
1945年4月4日一位美国士兵和一辆被击毁的豹式坦克在主教座堂前的广 场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受到英国和美国地毯式轰炸,市内90%的建筑被毁,市民数目从80万降低到40万。从1945年1月至3月在科隆1800名德国和外国的反抗组织人士被纳粹屠杀(战末罪行)。
1945年的科隆
直到1959年科隆的居民数才恢复到战前的水平。通过合并周边村镇科隆的人口于1975年超过了一百万,但是1976年又降低于这个数目了。
港口
港口性质:海湾河口港、设有自由贸易区、基本港(M)
经纬度:09°21′N,079°54′W
位于巴拿马(全称:巴拿马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PANAMA)北部沿海巴拿马运河的大西洋出口处,濒临利蒙(LIMON)湾的东侧,是巴拿马最大港口。克里斯托瓦克(CRISTOBAL)为其外港。科降是巴拿马的第2大城,也是仅次于加新加坡、香港的第3大自由贸易城市,始建于1948年,自由贸易区的面积达50万m2,外国企业和公司可以自由地进行转口业务,将商品在区内加工、制造,然后免税输出,主要经营电器、机械产品、车辆及化工产品等。附近的拉斯米纳斯(LASMINAS)建有日产10万桶石油的炼油厂。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铁路为巴拿马铁路北部的终点站。
该港属热带雨林气候,盛行西南西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有强烈北风,但有防波堤可保证船舶安全。年平均气温最高为33℃,最低为22℃。全年平均降雨量约3300mm。平均潮高:高潮为0.3m,低潮为0.08m。
港区主要码头泊位如下:
港 区 名 称 | 泊位(个 | 岸线长(m) | 最大水深(m) | 克里斯托瓦尔 | 21 | 3162 | 13.7 | 科隆 | 2 | 133 | 5 | | 23 | 3295 | |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集装箱吊、浮吊、铲车及拖车等,其中岸吊的最大起重能力为40吨,浮吊达250吨,停泊在甘博阿(GAMBOA)。码头最大可靠5万载重吨船舶。巴拿马运河是一条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人工运河,1920年起成为国际通航水道,使美国东、西海岸之间航程比绕道南美洲合恩角(CAPE HORN)缩短约7991n mile(14800km);使西欧至东亚或澳洲的航程缩短约1727n mile(3200km)。该运河的管辖在1977年9月7日订立《巴拿马运河条约》,前期以美国为主,1990年起以巴拿马为主。自2000年1月1日开始巴拿马将全部按管运河的管辖权。
该港1992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7.7万TEU。主要出口货物为香蕉、蔗糖、咖啡、海虾及石油产品等,进口货物主要有食品、石油、机械、运输设备及工业品等。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目前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标志性建筑
市政厅 (Rathaus)
历史悠久的科隆市政厅,在科隆市中心的中心地带,是德国最古老的市政厅的遗迹。据历史记载科隆市政厅建设占地800多年。科隆市政厅机构复杂繁多,一些分支建筑被连接在一起,形成科隆市中心的市政厅广 场。据一份文件揭示了历史建筑的开端,第一次提到市政厅始建于1135年至1152年,第一个建筑的基础是在古罗马城墙遗址上,它可能是一个两层楼高的罗马式风格的建筑。在1349年举行了反对在周边的犹太区的犹太居民,交叉火力的大屠杀也破坏了市政厅及附近的房屋。10年后议会决定收购原市政厅建立一个新市政厅大楼。人民议会代表于1406年一致通过决定超豪华构建市政厅塔,多功能服务的市政厅。1407至1414年市政厅大楼建成,该塔建成以来,装饰石雕千百年风化解体,到1800年塔外建筑的珠宝几乎完全遗失了,主要是在战争期间屡次遭到破坏。1988年至1995年,市政府与塔楼124项预算已被重新纳入。但由于经济窘迫 - 2006年被取消了。
市政厅塔楼
科隆旧市集(Altermarkt)
科隆旧市集
科隆大教堂 (Kölner Dom)
科隆主教座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隆市毫无争议的标志性建筑物。157米高的钟楼使得它成为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主教座堂)、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前两位是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和米兰主教座堂)。它从13世纪中起建,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缮工程不断。艺术史专家认为它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科隆主教座堂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脱离该名录)。
1880年至1888年间科隆主教座堂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它至今仍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2001年有5百万游客参观了这座教堂,2004年达到了6百万。
科隆主教座堂隶属于天主教科隆总教区,是科隆总主教的主教座堂,主保圣人为圣母玛利亚及圣伯多禄。
科隆大教堂(主教座堂)
建筑特征:
外部总长度 | 144.58米 | 外部总宽 | 86.25米 | 耳堂门面的宽度 | 39.95米 | 圣殿内宽度 | 45.19米 | 西面门宽度 | 61.54米 | 北塔高度 | 157.38米 | 南塔高度 | 157.31米 | 到塔顶踏步 | 533步(97.2米=152.5米海拔) | Läutbare钟 | 11 | 最大的钟 | ф3.22米,24000公斤 | 耳堂外墙高度 | 69.95米 | 塔脊高度 | 109.00米 | 屋脊高度 | 61.10米 | 圣殿室内高度 | 43.35米 | 廊厅室内高度 | 19.80米 | 建成区面积估计 | 7914平方米 | 窗口面积估计 | 10000平方米 | 屋顶面积估计 | 12000平方米 | 室内空间无柱墩 | 407 000立方米 | 西立面面积 | 7000平方米 | 建石质量估计 | 30万吨 | 座位 | 约1200 | 站位 | 约2800 | 每年维修费用 | 约10,000,000欧元 | 石鬼雕像 | 108 | 塔高:157.3米(相当于现代建筑的45层楼高〔若以3.5米为1层楼来计算〕,在1880年代乃是全世界最高之建筑物,目前名列世界第3高之教堂)
地基:罗马式十字架型
形式:哥德式教堂
科隆大教堂圣坛及乐器
根据考古发现,教堂原址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是普通民居。从公元4世纪末或5世纪初起,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建起了小规模的教堂。之后教堂不断扩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主教座堂的前身。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场火灾中几乎毁坏殆尽。
116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将原存放于米兰主教教堂的“三王圣龛”(存放东方三博士的遗骨)赠给科隆大主教Rainald von Dassel。由此,各地来科隆朝圣的信徒骤增,原先的老教堂难以承受。1225年开始,建造新教堂的计划提上日程。
1248年8月15日,新教堂在科隆大主教Konrad von Hochstaden的主持下开土动工。建筑为哥特式,由建筑师Gerhard von Rile以法国亚眠的主教座堂为蓝本设计。之后建造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因为资金原因完全停工。于是,未完工的主教座堂统治了科隆的城市轮廓线300多年。
未完成的大教堂1824
直到19世纪初,随着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作为德国统一象征的科隆主教座堂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另外,当时盛行德国的浪漫主义风气使得人们对中世纪重新感兴趣,教堂的最终完工也再次获得机遇。1842年9月2日,教堂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支持下重新开工。1880年,教堂在开工600多年之后终于按照最初的设计完工。157米高的双塔使得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德国皇帝威廉一世于1880年10月15日在科隆主持了盛大的落成庆典,然而庆典仪式由于具有新教背景的德国王室和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蒙上了不快的阴影。
于1880年完成不久的大教堂
科隆主教座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相当程度的损坏,被炮弹击中共约70次。尤其是北塔塔基,在战后的几十年里都依靠临时的砖结构加固才逃脱倒塌的命运。1948年在尚未完全修复的教堂里举行了庆祝开工700周年的仪式。1956年重新对信徒开放。
科隆大教堂保存的三王圣龛
教堂内部有104个座位,具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各有一个预留给教皇和皇帝的座位。祭坛里镀金的三王圣龛装饰精美,由于内部存放了被认为是属于东方三博士的遗骨,这个祭坛因为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祭坛。教堂内的彩绘玻璃也远近闻名。
科隆大教堂圣彼得钟(钟楼南楼)
教堂顶上一共安置了12口钟。最早的是3.4吨重的三王钟(Dreikönigenglocke),铸造于1418年,安装于1437年(后来三次重新铸造,最近一次于1880年)。之后是重达10吨的"Pretiosa"(当时西方最大的钟)和4.3吨重的"Speciosa",分别于1448年和1449年安装。而教堂内目前最大的钟是圣彼得钟,重达24吨,直径3.22米,安装于1924年。
科隆大圣马丁教堂 (Kölner St. Martinkirche)
科隆的大圣马丁教堂是罗马天主教堂,据推测从西元一世纪开始由总教主Bruno策划建造,其中又经历多次改建,到十五世纪中叶才有今日所见的雏形。
十八世纪前经历过自然灾害以及法国大革命除主体建筑大致完好以外,其他部分几乎损毁。十九世纪经过全面修复,并有专业人员参与,此次修复以主体建筑为主,从内到外做了全面的更新,室内重新装璜彩绘,剥离了巴洛克元素,外观象征罗马式建筑的塔帽再度建起。
科隆大圣马丁教堂战后1946
世界大战让大圣马丁教堂饱经沧桑,教堂主体建筑的屋顶全毁,战后第二次整体重建,修复的观念也改变了,除了建筑外观依照十九世纪的样式复原外,建筑物内部的装璜依然保留其斑驳灰退的样貌。值得一提的是,大圣马丁教堂的地下墓室,坐落着西元一世纪至二世纪罗马时期建筑考古遗址,显示出不同建筑时期的文化底蕴。
科隆大圣马丁教堂圣坛
科隆圣庞大里昂教堂 (St. Pantaleon)
圣庞大里昂教堂建于10~17世纪的罗马式教堂是科隆历史最古老的12座罗马式教堂的其中之一。原来是一座罗马别墅,现在这座别墅所保留下来的部分便是该教堂的地下墓室。这座别墅被教堂所替代是在大约870年,同时在955年,总教主布鲁诺,即奥托大帝的兄弟,还增建了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在布鲁诺去世后,他的尸体被埋葬在这里。966年,新教堂的修建工作开始,14年后教堂建成。972年嫁给奥托大帝二世的拜占庭公主圣罗马女皇提奥法努也被依照其自己的要求埋葬在这座教堂的地下墓室之中。1618年前,教堂经过几次改造,而最终成为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在科隆于1974年被法国革命军占领后也便解散了,而教堂也被当作了马厩,直到科隆于1815年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这里则成为了一座新教教堂。1890年至1892年间,教堂主建筑进行了改造修复,1922年再次成为了天主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屋顶、外墙的一部分以及大部分内部装饰均遭受了毁坏,但是在战后教堂很快得到了重建。
科隆圣庞大里昂教堂圣坛及乐器
科隆圣庞大里昂教堂墓室中的圣罗马女皇提奥法努石棺
科隆St.Gereon教堂
St.Gereon是科隆历史最古老的12座罗马式教堂其中之一。她基于四世纪科隆老城西北面的一个长方形罗马墓地,初期建筑是椭圆形,13世纪转换成十边形,教堂西面主体建筑是古典的椭圆形,穹顶椭圆直径23.7m和19.8m,东面有一个半圆形后殿,主殿和后殿通过一个大型的中殿连接。
科隆St. Gereon教堂穹顶及乐器
科隆St. Maria im Kapitol 教堂
在科隆,St. Maria im Kapitol 教堂是最大的罗马式教堂,教堂长100米,宽40米。她是12个罗马式教堂之一,位于科隆老城区,建于11~13世纪,是科隆12个罗马式教堂之一,位于科隆的老城区。华丽雕刻的门是中世纪早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并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圣坛。
科隆St. Maria im Kapitol 教堂雕刻门
科隆St. Maria im Kapitol 教堂圣坛
科隆St. Aposteln教堂
St. Aposteln 是科隆12个罗马式教堂之一,位于科隆的老城区,建于11~13世纪。它的建筑特点是特别大的三圆顶融汇了两侧翼塔(东塔),教堂的西塔高约67米,塔高在科隆的罗马式教堂中排在第三位。St. Aposteln 有一个美丽的三叶圣坛。
科隆St. Aposteln教堂圣坛
科隆St. Kunibert 教堂
莱茵河银行附近矗立着十三世纪St. Kunibert 教堂,科隆的12个罗马式教堂中最年轻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堂里的中世纪的古墙和彩绘玻璃窗非常独特。
科隆St. Kunibert 教堂圣坛
科隆St. Ursula 教堂
科隆St. Ursula 教堂从12 - 17世纪讲述自己的故事。教堂内有一个“金壁厅”,墙壁是用黄金和骨骼作装饰,金架上摆放着半身雕像。传说它们是来自英国公主乌苏拉和她的同伴,她们在三世纪来到科隆屠杀匈奴。
科隆St. Ursula 教堂金壁厅
科隆St. Ursula 教堂圣坛
科隆St. Mauritius教堂
St. Mauritius教区教堂起源于中世纪鼎盛时期,据记载首次提到该教堂是在1135年。教堂位于科隆老城的南面,但仍属于科隆市中心。St. Mauritius教堂前身是“私人教堂”的修道院,具体的建造时间无据可查。1135年开始重新建造,属于圆柱和拱形的罗马式风格的教堂。
科隆St. Mauritius教堂圣坛
科隆罗马城墙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