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268959|回复: 5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大航海家4[贵族]系列游戏专题 [复制链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5:57: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5-12-14 10:00 编辑


官方游戏专题网站


官方论坛


官方网站


[/url]

[url=http://bbsimg.ubgam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1/27/203041d1qg9ggyqmyqw1my.jpg]

[/url]

贵族lV 黄金版
(包含:贵族4原版和扩展版)
2011年9月19 日发售
[url=http://pan.baidu.com/s/1yzf02]游戏下载  百度网盘

贵族lV扩展版
"一个王朝的崛起" (AddOn)
2011年03月02发行
游戏下载V2.01

贵族lV (PATRICIAN lV)
"贸易征服"
2010年09月14日发行
游戏下载


原版中文大地图:


陆路贸易中文地图:


P4 Addon相关图表及介绍在1楼贴最后

V2.01修改器:
点击直接到达-V2.01修改器

P4工具:
点击直接到达-P4工具到达


发一个即将突破百万人口很猛的P4 AddOn存档,喜欢的拿去玩!
复制到AppDate/Roaming/Kalypso Media/Patrician 4 Addon/savegames
进入游戏加载!!




正版游戏包装:
                                                               





背景:      
P4是大型历史史诗游戏贵族系列的延续.。游戏海域仍然在欧洲北部海域,时间定格在中世纪后半叶,汉萨联盟鼎盛时期。游戏中,你将以商人的身份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沿海各地,你的目标就是成为最成功的商人以及最有影响力的汉萨联盟成员,并参加不同层次的竞选而成为一鸣惊人的政治人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首先需要经营商品、建立自己的生产商品体系、建立自己的海运体系,来完成成功商人之路。最后,你将在政治上捞取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甚至建立属于你自己的新城市。但是作为一名商人还是有其阴暗的一面,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你将有权力使用各种阴招,甚至成为海盗!!

特点:
1、32个城市复杂的交易系统以及优化的贸易路线。(有新的城市加入)
2、所有城市采用高分辨率三维图形。(画质有提高)
3、高智商竞争对手,动态的天气和季节。(电脑对手更难对付)
4、您选择在您的家乡当市长,如建筑物属性或特性可以进一步升级。(玩味无穷)
5、历史上真实的船型组成自己的商船队,也可以探索新型船舶。(有新船加入)
6、您与武装护送船队、海盗、竞争对手等将会有与以往不同的海战感受。(新的海战引擎)

系统需求:
系统:Windows XP/Vista/Windows7
CPU:2GHz英特尔P4/ADM速龙64
内存:1GB
硬盘:5GB可用空间
显卡:支持Shader Model 2.0,支持PCle(GeForce6系列和Radeon X 100系列),256,支持DirectX9.0c。
光驱:DVD-ROM

大航海家系列(贵族系列)是航海经营系列中的佼佼者,它是当代汉萨的真实写照,不仅仅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更多的是我们游戏了历史,回忆了历史,再现了历史,它让我们知道了更多北欧的历史及现状。商业不单单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事,她是世界的大事。商业不能单独存在,它将伴随着智慧、财富、运气、信仰、甚至血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名词解释

汉萨联盟(Hanseatic League)
       汉萨联盟(拉丁语:Hansa, Hansa Teutonica 或 Liga Hanseatica,英语:Hanseatic League),14-16世纪北欧诸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汉萨(Hansa、或Hanse )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最早是指从须德海到芬兰、瑞典到挪威的一群商人与一群贸易船只。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来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施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中叶后,随着英、俄、尼德兰等国工商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转衰解体。

1241年吕贝克与汉堡的联盟


   

汉萨海法(LawsofHansa)
       汉萨海法又称汉萨城邦航行法典。继威斯比海法之后,汉萨联盟在1597年间又收集该联盟各城市的海事惯例,以威斯比海法为基础,编篡的一部内容更为广泛的海事法典。

汉萨的形成与消亡

建立
       汉萨同盟出现之前,德意志地区曾经存在过两个自由市同盟——莱茵同盟士瓦本同盟。莱茵河流域的城市和士瓦本地区的城市通过结盟的方式来防卫地方贵族对商队的掠夺和强盗的抢劫。很快这种城市联盟发展为一种互利手段,成员城市间相互放弃征收水路和陆路的通行税,并通过协调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这种城市同盟是德意志地区市民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觉醒并发挥影响的表现之一。然而莱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到14世纪时都先后解散了。
汉萨同盟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2世纪。吕贝克、汉堡、不来梅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这四座城市先后继承了诺曼征服以前丹麦、挪威、冰岛与盎格鲁-撒克逊诸国和爱尔兰之间的贸易关系。科隆商人在英格兰取得了贸易特权和建立侨居地的特权,而且曾慷慨地为狮心王理查支付赎金,以此获得了在英格兰的免税特许状。此后继位的英格兰国王相继给予吕贝克和汉堡的商人以相似的特权,这几个城市的商人在英格兰形成了早期的商业联盟。

吕贝克的荷尔斯泰因门


               
       1158年~1159年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从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公爵手中夺占吕贝克城。通过这一占领,经济繁荣的萨克森王国打开了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下德意志地区的商人很快以此为基地,将商业活动扩展至整个波罗的海地区。吕贝克商人很快在瑞典城市维斯比和俄罗斯的赫尔姆加德(诺夫哥罗德)设立了商站,并在1299年控制了里加的商业。
       由于种族相同,以及拥有共同利益,在国外的德意志商人集团开始趋向于联合,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盟,以减少竞争。1210年吕贝克和汉堡同意在某些事务中使用共同的民法和刑法,并彼此在本城中保护对方的商人,可视为汉萨同盟的肇端,两城为保护其商人抵御抢劫者和海盗的袭击而结成了正式的联盟。吕贝克、罗斯托克和维斯马为镇压海盗而结成了类似的联盟。到1282年,伦敦和布鲁日的汉萨同吕贝克和汉堡等城市的汉萨合为单一的合作团体时,就北德意志的四座主要商业城市而言,汉萨同盟已经形成。
       “汉萨”一词来自哥特语“军队”或“ 连队”,在德语中原意为“堆集”,初指同业公会或行会,后指在国外的德国商人团体。在14世纪以前,“汉萨”只是用来称呼伦敦和布鲁日的德意志人团体,如“科隆汉萨”、“汉堡汉萨”,至此也被用来统称北德意志商人的商业共同体,商人汉萨自此演变为(城市名)+汉萨。
       1293年,应吕贝克的一再要求,来自梅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的商人在罗斯托克召开代表大会,决定今后凡与他们有关的案件都按吕贝克法律解决。有26个城市投票通过这一决议。吕贝克成为汉萨同盟总部所在地,吕贝克法律成为同盟之共同法律。

荷尔斯泰因门上方的汉萨同盟格言:“对内一致,对外和平。”



汉萨同盟的活动
       汉萨同盟成立之后,其宗旨很快从镇压海盗、打击掠夺行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税等保护商业的行为转至在海外扩展商业势力,垄断商业利益,压制来自同盟外的德意志城市以及来自英国、俄罗斯和佛兰德本土的商业竞争。到1300年,从威悉河口的不来梅到维斯杜拉河口的但泽,沿波罗的海的所有德意志港口城市都加入了汉萨同盟。普鲁士和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城镇不久也加入同盟。到1356年在吕贝克召开第一届汉萨同盟大会时,其成员已增至52个。汉萨同盟的主要贸易货物为布、盐、青鱼、咸肉、粮食、啤酒、葡萄酒、呢绒、羊毛、皮革、兽皮、牲畜、草木灰、鲸油、木材、大麻、树脂、蜂蜡、弓料、砖、香料、桶板、铁、铜、锡和金属制品,沟通了原料产地与制成品产地之间的联系。
       随着北方来自丹麦和南方来自勃兰登堡的军事威胁的扩大,汉萨同盟开始建造海军,并由单纯的经济同盟演化成经济-政治-军事同盟。许多城市为了获得商业利益或获得安全保障而加入同盟。加入同盟后即可受到保护,使得商业诉讼不受封建法庭的管辖。任何逮捕同盟成员、对同盟失信、或出售夺自汉萨同盟商人的赃物的城市,都将受到汉萨同盟的贸易抵制。一个汉萨城市的市民可以在其他汉萨城市受到公正审判,若遭到骚扰则可向任何一个城市求援。在同盟的集市上,禁止任何非同盟成员的商人进行相互交易。

吕贝克市政厅


                          
       加入汉萨同盟的条件比较苛刻,凡是不位于沿海地带或通航河流两岸、或没有自主权的城市,都无权加入汉萨同盟。入盟申请通常寄给吕贝克,由同盟议会加以考虑,在大会中决定接受或拒绝其入盟。由于各城市的财富、所处位置和重要性不尽相同,因此各城市的入盟条件和缴纳的盟费也不相同,在同盟内部出现了盟员城市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此外,居住在同盟势力范围以外(如英国、西班牙、法国)的个别商人或商业团体也可以向汉萨同盟申请获得同盟特权。
       根据汉萨同盟法律,任何汉萨同盟成员未获得邻近的4个汉萨城市同意之前不得进行战争。一些城市由于拒绝履行盟员义务、或违背某些同盟法规和惯例而被开除,还有一些城市因不愿承担参加汉萨议会的开销而自动退盟。被开除的城市的商人将失去在各个汉萨城市的特权并被逮捕,其货物被没收。
       汉萨同盟的口号是“对内一致,对外和平”(拉丁语:“CONCORDIA DOMI,FORIS PAX”)。就其政治性质来说,汉萨同盟只是一个松散的城市同盟,而非联盟国家。该同盟没有成员名册,没有共同防御方针,没有制订过对所有成员城市有约束力的法律,也没有进行过任何一场有同盟全体成员参加的战争。从理论上讲,同盟每三年一次在吕贝克召开议会(Diet),开幕日期通常在复活节前后,被称为“汉萨日/汉萨会”(Hansetag)。但是实际上会议召开次数逐年减少,从1363年至1550年召开了53次议会,头37年里召开了34次,之后60年里举行了12次,最后40年中只举行了7次。一些比较贫穷、无力负担赴会费用的城市委托其他城市代表本城出席,如果三次不能派出代表,则被开除盟籍。
       汉萨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审查不出席会议的城市递交的申请书;讨论在外国的汉萨商站问题;宣战、缔约;保护陆地和海洋道路;开辟新商站;裁定货币兑换和度量衡问题;处理滞销货物;解决相关的钱财问题;听取汉萨商人就其所受待遇提出的申诉,以及向不遵守盟约的城市和商人发出警告和劝诫。

鼎盛时期
       到14世纪中叶,汉萨同盟已经扩展至波罗的海南岸、东岸的所有德国港口城市,并扩展到英国、佛兰德、丹麦、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芬兰等地。波罗的海东岸的德意志殖民者按照严格的汉萨法律建造了一大批汉萨城市。

1999年复原的汉萨商船“利萨·冯·吕贝克号”


  
       随着汉萨商人的活动,北欧和西欧君主国在与汉萨同盟建立商业关系后获得了很大的商业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大多建立在庄园制基础上,产品单一,而且生产效率低下。汉萨同盟进入后,其本国生产的原料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在外国市场上出售,同时可以获得质量更优良的外国进口产品。汉萨商人的进出口税又为国库提供了稳定而可靠的收入来源,因此各国纷纷欢迎汉萨同盟在本国开设商站。这些商站集市场、商人住宅和办公室、仲裁所、作坊、工场、库房为一体,并设有防御设施,昼夜有人看守,以防当地人袭击。早期的主要商站设立在瑞典哥得兰岛上的维斯比,因丹麦袭击该地,曾引发汉萨同盟与丹麦的战争。随后在英国的伦敦、佛兰德的布鲁日、挪威的卑尔根和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出现了四大汉萨同盟商站。
       伦敦商站又被称为“钢院商站”(en:Steelyard/de:Stahlhof)(该名起源有争议,一说是源自德文“货栈”一词Stapelhof的讹传,还有说法认为此处出售来自德国的钢锭和钢坯),设立于1282年,由高墙围护,有自己的码头,主要建筑为一座三层楼房,还有存放文件的塔楼,以及庭园和武器库。汉萨同盟在各商站驻有商业代表,由声誉良好的已婚商人担任。妇女严禁进入商站。除了四大商站外,汉萨同盟还在其他一些外国城市(如英国的羊毛出产地)设有营业所和账房。
       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早期是汉萨同盟的鼎盛时期,虽然其商站只局限于波罗的海、北海和俄罗斯,但是其商船却远及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从南欧运来橄榄油、水果、各种酒和盐。其注册商船大至1000到2000吨,汉萨商人通过向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领主和其他国家的君主提供借款而获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特许权。在其全盛时期,汉萨同盟左右着丹麦和瑞典的王位继承人人选,而英国国王甚至不止一次将王冠抵押给汉萨商人换取贷款,或向其央借舰队和海员。汉萨同盟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凭借商业和武力赢得了各国的尊敬。

汉萨城市与贸易路线


                    

衰落和消亡
       自15世纪早期开始,汉萨同盟出现衰落的迹象。它通过商业手段获取了巨额利润,但是没有将其回馈于社会,这就使得其有别于近代的商业世界。由于长期强调“只从最便宜地区采购”的原则,汉萨同盟本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没有得到开发。随着汉萨同盟所采取的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手段在其他国家的兴起,汉萨同盟开始遇到对手的竞争。享有特权和豁免权的汉萨商人开始受到各国本国商人的仇恨,英国和荷兰商人开始绕过汉萨同盟,同北欧和俄罗斯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对汉萨同盟的生意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英国,由于汉萨同盟的启发,爱德华三世逐渐产生了与之竞争的念头,由纯粹的羊毛出口地向呢绒制造地转变。他直接从佛兰德招募纺织工人,建立起英国自己的呢绒工业。玫瑰战争的爆发使得汉萨同盟在英国的特权又维持了一段时期,至亨利七世时期,英国开始禁止直接出口贵金属,并要求汉萨同盟商人用所得利润在英国购买本地产品。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汉萨同盟在英国长达300多年的商业特权已经被全部剥夺。伊丽莎白一世认为,汉萨同盟的海运力量同英国的五港联盟发生了直接竞争,而后者长期以来一直是英格兰海军的战舰来源和兵力后盾。1598年1月13日,伊丽莎白一世下令逮捕了60艘与英国的敌人西班牙进行贸易的汉萨商船。汉萨商人为此在吕贝克召开了大会,以便采取一致行动,对英国出口贸易进行打击。伊丽莎白获知这个消息后,即将英国的汉萨船只连同所载货物一概没收,并关闭伦敦商站,然后宣布她“极端鄙视汉萨同盟和它的一切行动”,宣告了汉萨同盟和英国持续了三百多年的商业往来的最后终结。
       在佛兰德地区,15世纪时强大的勃艮第公国和16世纪兴起的尼德兰联合省通过兴建安特卫普港、鼓励海盗袭击等方式对汉萨同盟构成了威胁。1451年,汉萨商人放弃了布鲁日,转移到安特卫普。荷兰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河道众多的条件,取代了汉萨同盟商船队的“海上马车夫”地位,垄断了西欧的商业海运。此外15世纪青鱼渔场自波罗的海转移至北海后,吕贝克遭受了巨大损失,而荷兰则借此而致富。1593年安特卫普商站关闭,宣告汉萨同盟在佛兰德活动的终结。
       在瑞典和丹麦,1397年成立的卡尔马同盟严重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影响力。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强迫汉萨同盟放弃对丹麦的直接政治控制,交出同盟占据的堡垒,废除同盟在丹麦领土上实行的税收。她还支持海盗对汉萨商船发动袭击。汉萨同盟为此支持瑞典的叛乱,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一即位即宣布断绝与吕贝克的关系。
       在波罗的海东部,汉萨同盟的传统盟友——条顿骑士团在15至16世纪开始衰落,俄罗斯和波兰借此机会采取损害汉萨同盟利益的措施。1478年,沙皇伊凡三世占领了诺夫哥罗德,驱逐了全部汉萨商人。
       在汉萨同盟内部,由于该同盟本身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松散同盟,其成员视其本身利益高于同盟的大利益,因此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威胁时开始出现内部分歧,一些盟员城市试图通过损害其他城市利益的方式来取得优势地位。科隆为了取代吕贝克而同英国勾结,汉堡也企图利用吕贝克与丹麦的争端而从中取利。此外,自17世纪以来,德意志地区多次成为国际战争之战场。三十年战争中,德国又经历过一场高度的破坏,人口与牲畜都剧减,这一切沉重地打击了汉萨同盟的经济基础。1669年,历史上最后一次汉萨同盟大会在吕贝克召开。罗斯托克、布伦瑞克、科隆、汉堡和不来梅等市派代表参加,但此时的同盟已名存实亡。会议结束以后,许多城市宣布脱离汉萨同盟,最后只剩下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三城仍保留“汉萨自由市”(Frei und Hansestadt)的称谓。
       拿破仑战争为汉萨同盟带来了最后的打击,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商船队被封锁欧洲大陆的英国海军消灭,吕贝克从此以后彻底衰落,汉堡和不来梅则借助19世纪新德意志帝国的兴起而获得了新的商业中心地位。1937年,作为对吕贝克早年曾禁止其发表竞选演说的报复,希特勒取消了吕贝克的“汉萨自由市”称呼,将其并入大汉堡地区。

汉萨同盟成员列表
       汉萨同盟城市的具体数目经常发生变化,通常在70座至80座之间。汉萨同盟当局从不透露任何时期其盟员的精确数字,但据《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史》一书(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EUROPE IN THE LATTER MIDDLE AGES by James Westfall Thompson)所称,在汉萨同盟的整个历史中,曾包括的城市数目被确定为96个。也有历史学家经过统计,认为参加过汉萨同盟的城市为155个。以下列出的城市大多为长期参加该同盟活动的主要城市,然而为反映汉萨同盟的地区性,也列出了一些只是短期内参加过该同盟活动、但是城内长期有汉萨同盟商人社区、并向汉萨同盟缴纳税款的城市。

汉萨商圈分布


                          
汉萨各商圈的组成及成员
文德商圈  (游戏中的城市用红字标识,以下)
该商圈以吕贝克为首府,活动范围包括波罗的海沿岸的原文德人居住区和波美拉尼亚
吕贝克Lübeck            
汉堡 Hamburg
吕讷堡 Lüneburg
罗斯托克 Rostock
格赖夫斯瓦尔德 Greifswald
施塔德 Stade
施特拉尔松德 Stralsund
维斯马 Wismar
基尔 Kiel
安克拉姆 Anklam
科尔贝格(科沃布热格) Kolberg (Kołobrzeg)(今属波兰)
斯德丁(什切青) Stettin (Szczecin)(今属波兰)
哥本哈根 Kobenhavn(丹麦)
里伯 Ribe(丹麦)

萨克森商圈
活动范围为德国的萨克森、下萨克森和图林根地区,首府为不伦瑞克
不伦瑞克 Braunschweig (Brunswick)
柏林 Berlin-Kölln
勃兰登堡 Brandenburg
不来梅 Bremen
爱尔福特 Erfurt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Frankfurt an der Oder
戈斯拉尔 Goslar
马格德堡 Magdeburg
奎德林堡 Quedlinburg
哥廷根 Göttingen
明登 Minden
韦塞尔 Wesel
哈雷 Halle

普鲁士和立窝尼亚商圈
活动范围包括普鲁士、波罗的海东岸的条顿骑士团领地、以及波兰和瑞典。首府为但泽
但泽(格但斯克) Danzig (Gdańsk) (条顿骑士团,今属波兰)
柯尼斯堡(加里宁格勒) Königsberg (Kaliningrad) (条顿骑士团,今属俄罗斯)
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夫) Breslau (Wrocław) (条顿骑士团,今属波兰)
埃尔宾(埃尔布隆格) Elbing (Elbląg) (条顿骑士团,今属波兰)
托恩(托伦) Thorn (Toruń) (条顿骑士团,今属波兰)
马林堡(马尔堡) Marienburg (Malbork) (条顿骑士团,今属波兰)
库尔姆(海乌姆) Kulm (Chełmno) (条顿骑士团,今属波兰)
默梅尔(克莱佩达) Memel (Klaipéda)(条顿骑士团,今属立陶宛)
多尔帕特(塔尔图) Dorpat (Tartu) (条顿骑士团,今属爱沙尼亚)
菲林(维尔扬迪) Fellin (Viljandi) (条顿骑士团,今属爱沙尼亚)
雷瓦尔(塔林) Reval (Tallinn) (条顿骑士团,今属爱沙尼亚)
佩尔瑙(派尔努) Pernau (Pärnu)(条顿骑士团,今属爱沙尼亚)
里加 Riga(条顿骑士团,今属拉脱维亚)
维斯比 Visby(瑞典)
克拉科夫 Kraków (波兰)

莱茵河商圈
该商圈包括下莱茵河流域、尼德兰和威斯特伐利亚地区,首府为科隆
科隆 Köln
多特蒙德 Dortmund
奥斯纳布吕克 Osnabrück
明斯特 Münster
比勒费尔德 Bielefeld
杜伊斯堡 Duisburg
索斯特 Soest
利普施塔特 Lippestadt
鲁尔蒙德 Roermond (荷兰)
代芬特尔 Deventer(荷兰)
格罗宁根 Groningen (荷兰)
坎彭 Kampen (荷兰)
聚特芬 Zutphen(荷兰)
阿纳姆 Arnhem(荷兰)
哈尔德韦克 Harderwijk(荷兰)
埃尔堡 Elburg(荷兰)
奈梅亨 Nijmegen(荷兰)
芬洛 Venlo(荷兰)
兹沃勒 Zwolle(荷兰)
斯塔福伦 Stavoren(荷兰)
博尔斯瓦德 Bolsward(荷兰)
迪南 Dinant(尼德兰,今属比利时)

汉萨同盟设有商站的城市
四大商站
伦敦 London
布鲁日 Bruges
卑尔根 Bryggen
诺夫哥罗德 Novgorod

其他主要商站
英国
波士顿林肯郡 Boston
爱丁堡 Edinburgh
赫尔 Hull
伊普斯威奇 Ipswich
金斯林 King's Lynn
纽卡斯尔 Newcastle
大雅茅斯 Great Yarmouth
约克 York
斯卡伯勒  Scarborough

尼德兰
安特卫普 Antwerp
达梅 Damme
多德雷赫特 Dordrecht

波罗的海沿岸
奥尔堡 Aalborg(丹麦)
滕斯贝格 Tönsberg(挪威)
奥斯陆 Oslo(挪威)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瑞典)
斯卡讷 Skanör(瑞典)
马尔默 Malmö(瑞典)
卡尔马 Kalmar(瑞典)
考纳斯 Kaunas (立陶宛)
波洛茨克 Polotsk (白俄罗斯)
普斯科夫 Pskov(白俄罗斯)

Patrician 4Addon





大航海家4AddOn介绍
●AddOn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8个新城镇。其乐无穷的多人合作模式,包括语音聊天。
●庞大的陆路贸易网络,通过马帮可以长途跋涉在城镇之间。
●25条陆路贸易线路连接4个地区并新增8个了内陆城镇。
●2~4人合作游戏模式。
●新修订的贸易系统、城镇供求数据更加合理。
●可以点击城镇市民让他说话,你可以知道城镇目前需要什么。
●新的订单和任务。
●进一步改善了游戏结构。
陆路贸易路线图见本帖顶部下载,其中新增城镇是:奈梅亨、明登、埃尔福特、柏林、波森、布雷斯劳、华沙、考纳斯。


大航海家4 AddOn 城镇信息

城镇名称地区城镇地位自建城镇港口城镇
明登(Mindin)梅克伦堡汉萨贸易站
不来梅(Bremen)梅克伦堡汉萨城镇

汉堡(Hamburg)梅克伦堡汉萨城镇

卢比克(Luebeck)梅克伦堡汉萨城镇

埃尔福特(Erfurt)汉萨贸易站
罗斯托克(Rostock)梅克伦堡汉萨城镇

柏林(Berlin)梅克伦堡汉萨贸易站
斯德丁(Stettin)波美拉尼亚汉萨城镇

波森(Posen)波美拉尼亚汉萨贸易站
布雷斯劳(Breslau)波美拉尼亚汉萨贸易站
但泽(Danzig)波美拉尼亚汉萨城镇

托伦(Torun)波美拉尼亚汉萨城镇

哥尼斯堡(Königsberg)波美拉尼亚汉萨贸易站

华沙(Warschau)波美拉尼亚汉萨贸易站
卑尔根(Bergen)挪威汉萨分部

斯塔万格(Stavanger)挪威汉萨贸易站

奥斯陆(Oslo)挪威汉萨贸易站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挪威汉萨城镇

Ripen里彭(Rippen)丹麦汉萨贸易站

奥尔堡(Aalborg)丹麦汉萨贸易站

弗伦斯堡(Flensburg)丹麦汉萨贸易站

奈斯特维兹(Naestved)丹麦汉萨贸易站

哥德堡(Göteborg)瑞典汉萨贸易站

马尔默(Malmo)瑞典汉萨贸易站

奥胡斯(Ahus)瑞典汉萨贸易站

维斯比(Visby)瑞典汉萨城镇

考那斯(Kaunas)利沃尼亚汉萨贸易站
里加(Riga)利沃尼亚汉萨城镇

雷瓦尔(Reval)利沃尼亚汉萨城镇

赫尔辛基(Helsinki)利沃尼亚汉萨贸易站

诺夫哥罗德(Novgorod)利沃尼亚汉萨分部

爱丁堡(Edinburgh)英国汉萨贸易站

斯卡伯勒(Scarborough)英国汉萨贸易站

波士顿(Boston)英国汉萨贸易站

伦敦(London)英国汉萨分部

布鲁日(Bruges)法兰德斯汉萨分部

哈勒姆(Haarlem)法兰德斯汉萨贸易站

奈梅亨(Nimwegen)法兰德斯汉萨贸易站

格罗宁根(Groningen)法兰德斯汉萨贸易站

科隆(Cologne)法兰德斯汉萨城镇


注: 地区是指汉萨时期的区域,请参看城市的历史介绍。城镇名有下划线表示"点击城镇名可转到城镇介绍"

船只介绍
















地中海贸易

表中红字体可买进商品

No.地中海城镇金属制品沥青兽皮服装葡萄酒香料
1马拉加(Malaga)

2纳祖尔(Nador)

3卡塔赫纳(Cartagena)

4奥兰(Oran)

5巴塞罗那(Barcelona)

6佩皮尼昂(Perpignan)

7阿尔及尔(Alger)

8马赛(Marseille)

9热那亚(Genova)

10突尼斯(Tunis)

11斯法克斯(Sfax)

12罗马(Roma)

13巴勒莫(Palermo)

14的黎波里(Tripoli)  

15萨莱诺(Salerno)

√  

16巴里(Bari)  

17斯普利特(Split)  

18班加西(Bengazi)  

19雅典(Athina)  

20图卜鲁格(Tubruq)  

21伊兹密尔(Ismir)  

√  

22伊斯坦布尔(Istanbul)  

23安塔利亚(Antalya)

√  

24亚历山大(Alexandria)


游戏中只提供5个地方探索并交易,这5处是随机的。要想自己全部收于囊中就得费点事儿,有3星航海能力的船长(在爱丁堡接受培训),得到工会许可,这时看看有没有被竞争者提前发现,若没有,存盘!用x5速跑游戏(或空格键x10),直到竞争者全部发现,记住地方,载入游戏!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船长培训受制于爱丁堡酒馆,游戏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建酒馆(一般情况下,市政厅还是决定先建酒馆),并且木、砖缺乏!!
把我玩时探索的城市写出来参考:
普通级:
奥兰、巴塞罗那、罗马、安塔利亚、图卜鲁格
高级:
奥兰、巴塞罗那、罗马、安塔利亚、班加西(选的是女主角,不知有影响没)
专业:
卡塔赫纳、热那亚、雅典、亚历山大(苏伊士)、阿尔及尔


陆路运输开通表:(一并参照陆路运输地图)

怎么看?从某个城镇到达某个城镇之交点是X,则表示可以开通,空白则无法到达。

商品生产成本、买进、卖出价格


生产商品分布
从下图可以看出某个商品在哪个区域生产可以使生产成本最低,原材料供应运输距离最短。
全部商品划分为:
1、基本商品(基本生活品)
2、精细商品(产成品)
3、区域商品(只能在某个地区生产)
4、○表示香料由内陆从地中海运输所到达的城镇(进口商品)


市政厅任务类型:
贵族4在市政厅所提供的所有任务概述。
●借钱
城市金库已被洗劫一空。市政厅向你借一笔大额金币,例如借2.000.000金币期限为60天。回报可能是600.000金币
●摧毁**海盗的船队
●城镇需要一些商品
你被要求在某一特定日期前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类商品。
●提高某种商品的生产量
在游戏中将给出需要建造的建筑物种类和数量,任务完成后奖励400.00金币。
●娶新娘
安排婚礼,你需要准备200个单位的下列商品:谷物、蜂蜜、蜂蜜酒、啤酒、鱼干、奶酪、鲜肉、葡萄酒。
嫁妆:一些船只和多种一定数量的商品。

城门任务
在Addon中,由宗主国君主提供所有附加任务
●购买该地区的占有率
- 此任务要求宗主国君主的满意度高于90%,其价格极其昂贵。如果达到100%的全部份额,在这一地区的城镇或陆路运输,将不会受到宗主国的攻击。
●提供陆路运输
- 此任务要求宗主国的君主满意度要高于90%。交付一些商品,宗主国君主会给予许可使用新陆路运输线。
- 除了新陆路运输线,还可以使8个新城镇中的一个在游戏中显示。


酒馆任务
Addon所有酒馆任务包括:
●海盗行为
-把多余的船送给海盗并指示他围攻某个城镇。在酒馆里可以买一些抢劫物品。
●某地区需要商品
销售需求商品到指示的地区。
- 提示:商品金额不能设置!商品将按照最高限价出售。这个任务很有吸引力,因为所提供的商品价格很低,并不会增加君主的满意度。
●难民
-有些人想离开城镇。船队若有足够的水手空间可让难民登船,他们将不占用货物空间并在下次登陆时离开船队。把这些人送到你的自建城镇是很明智的做法,也将是你的这片土地的首批殖民,更快地达到汉萨城镇要求。哦,没有自建城镇,缺水手不?送到目的地,游戏速度变“0”,快到酒馆拉一批人做水手。
●购买藏宝图碎片
-向你提供藏宝图的一部分。一张完整的藏宝图共包含9块碎片。到时候你可以查到藏宝图的相关讯息,合成地图碎片。
*得到碎片除了买以外,你在航海时可以在被遗弃的瓶子里得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9块碎片都得到才能探宝,只要你能看出藏宝的位置,就可以航行到那里获取宝物。

议员任务
Addon提供一些新的市议员任务
●一个城镇处于经济衰退状态
-创建任务,以提高城镇的繁荣度。
-调动所有汉萨商人,以改善城镇的供给。

汉萨工会主 席任务类型
●消灭3支海盗舰队
●摧毁海盗巢穴
●升级XX城镇为汉萨城市
●提高XX商品的生产产量
●给XX城镇提供商品供应
●降低XX商品产量(拆除)
●新建城镇(大学研究)

竞争对手
在Addon中,你的竞争对手更具有挑战性,他们不只是玷污你的名誉和各种恐吓,还可能给予你更灾难性的伤害,就是火灾,这种灾难可以摧毁整座城镇并让你蒙受巨大损失,重建会消耗你的财力和精力,木材和砖的供应在短时间内是跟不上的。
这需要你有必要得分让反措施:
●聘请必要的警卫,确保贸易商品的安全。
●在城镇建有足够的水井可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

教堂
教堂-是人类的信仰与寄托,她是历史的见证者,被赋予着记载历史的使命。现在我们从全景照片可以看到这些古老的汉萨城市最高的建筑是什么!对,是教堂,是人们的信仰,是人类的天际线!!
在游戏中使人口增长的主要标志-教堂。
教堂规模人口
教堂500
大教堂1000~10000
主教堂座10000以上
教区小教堂3000人/座

有效防御
游戏初期很难免激怒各宗主国,为了避免被洗劫一空,在大学防御科研成功后,需要建造防御设施,以下组合可有效防御。在防御中,点击防御塔可出现激发斗志的图标,提高士气。
城门两侧各建2座警卫塔和1座防御塔,警卫塔升级为“弩”(近距)、“长弓”(远距),防御塔升级为要塞(毛瑟枪)。
但等到经济好转还是要和他们搞好关系,毕竟需要开通陆路通道,还有最后你需要从他们手中买到全部土地(每次可收买到5%)这也是自由游戏模式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难度也是比较大,购买的土地资金越来越昂贵。一旦在某段区域达到拥有100%土地权,你在这段区域的贸易运输经不会受到任何攻击和骚扰!!!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已有 2 人评分金钱 荣誉 人气 收起 理由
tony78 + 3 高端大气上档次
小小旅行家 + 35 + 2 + 1 全面介绍 内容详尽 煞费苦心

总评分: 金钱 + 35  荣誉 + 2  人气 + 4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沙发
发表于 2012-1-31 11:03: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7 08:46 编辑

汉堡
    汉堡自由汉萨市(德语: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作为城州,其行政级别等同于一个完整的联邦州,有其州议会和州立法委员会。汉堡同时是德国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是柏林),也是欧盟的第七大城市。汉堡市处于欧洲的中心,其本身又是港口城市,所以汉堡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意义重大。

汉堡夜景


    汉堡市是十一个德国欧洲城市群中汉堡城市群的中心。汉堡市的城市格言为: Libertatem quam peperere maiores digne studeat servare posteritas(自由,由你的先辈所赢取,后来的人们,请对它予以尊敬!)。这段拉丁文写成的格言也被篆刻在汉堡市的标志性建筑——汉堡市政厅的大门上。由于汉堡的城市旗帜的图案是一座城堡的大门,所以汉堡也常常被形容为“通往世界的大门”。现在汉堡是德国最大的港口和第二大城市,人口330万。
    汉堡发源于汉玛堡(Hammaburg),是公元前825年在易北河畔修筑的城堡。如今城堡以及不复存在,仅在汉堡城徽上才能看到原来城堡的样子。1189年5月7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颁布城市权给汉堡,汉堡成为自由市。13到15世纪汉堡是仅次于吕贝克之后汉萨同盟的重要城市。汉萨同盟解体后汉堡取而代之成为德国北部重要的港口、贸易和商业城市。从17世纪开始就一直是德国第二大城市。1819年以“自由和汉萨的城市汉堡”加入德意志联邦,1842年的大火灾和二战的战火使城里的古建筑所剩不多。二战之后汉堡以单独的城市加入德国的联邦,成为一个城市州。

地理
汉堡位于易北河与比勒河的入海口处,距离北海有110多公里。这天然的港口延伸到整个宽阔的易北河,港口主要分布在南岸,对面是城区圣保利和阿通纳。地理坐标53°33′N 10°0′E。
易北河的一条支流阿斯特河在汉堡的市中心被人工阻截成为一个人工湖—阿尔斯特湖(Alster),而整个湖泊由伦巴第桥和肯尼迪桥为界,被区分为内阿尔斯特内湖(Binnenalster)和外阿尔斯特湖(Außenalster)。阿斯特内湖被汉堡市最市中心,最古老,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所包围。周围有著名的**公司、酒店、银行以及世界名牌店等等。汉堡市政厅也在湖的不远处。外阿尔斯特湖的周边环境十分优美,被大片的绿树和草坪所环绕,许多豪华的别墅、住宅区依湖而建,是汉堡居民进行**、烧烤、驾驶帆船等休闲活动的场所。
汉堡是一个河流、河道很多的城市,人们也因此建造了超过2500座的桥梁。汉堡也是欧洲桥梁最多的城市,多于水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伦敦桥梁的总和。
汉堡在地理上与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以及南部的下萨克森州接壤。
汉堡主要处于平原地区,城市的最高海拔为116米。
西北面100公里处北海中的3个小岛: Neuwerk, Scharhörn 和Nigehörn以及瓦顿海上国家公园也属于汉堡市,被汉堡市中心区(Hamburg-Mitte)管辖。

政区
汉堡分为7个区域,分别是:中汉堡(Hamburg-Mitte)、阿通纳(Altona)、 爱斯布图勒 (Eimsbüttel), 汉堡北(Hamburg-Nord)、万茨贝克(Wandsbek)、伯格多夫(Bergedorf)和哈堡(Harburg)。加上下萨克森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邻近区域,共同组成大汉堡城市群,在德国城市群中为第五大。

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年降雨量为774毫米,一年中有平均52天会受到雾气的影响。而在秋冬季节甚至会经常出现暴风雨。
汉堡最热的月份为7月,平均达到摄氏17.4度,1月是最冷的月份,月平均温度为摄氏1.3度。
汉堡的天气不热,但是在夏季也会经常出现超过摄氏28度的高温天气。自1990年以来受到全球暖化的影响,汉堡的夏天也越来越热。迄今为止的最高温度为2006年7月20日的摄氏38.5度。

历史
834年,汉堡被“北方使徒”Ansgar主教选为主教座堂所在地。845年,600艘维京战舰进入易北河摧毁汉堡,当时那里大约有500多个居民。
1520年代,该市皈依路德会,汉堡接收了从荷兰和法国来的新教徒难民。那时它在丹麦统治之下,也是神圣罗马帝国一部分,1768年,丹麦承认它是一个帝国自由城市。
拿破仑时期汉堡曾经一度被法国吞并(1810-1814),到19世纪后半叶经历了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到超过80万,大西洋贸易的增长使它成为欧洲第三大港口。
汉堡曾几次被大火摧毁,特别是1284年和1842年。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1943年7月24日-8月2日的汉堡大轰炸引起。今天汉堡内城几乎没有1842年以前的建筑物,连1945年以前的也很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汉堡是第十军区的总部。二战之后,汉堡在1949年成为新成立的德意志联州共和国(西德)的一个州。1962年2月16日易北河洪水淹没了汉堡的1/5,超过300人死亡,18,000人无家可归。

港口

从圣迈克尔教堂全看易北河和汉堡港景


汉堡是一德国北部大城市和港口,位于易北河、阿尔斯特河与比勒河的入海口处。汉堡是世界大港,被誉为“德国通往世界的大门”。世界各地的远洋轮来德国时,都会在汉堡港停泊。汉堡交通十分发达,市内河道纵横,有1500多座桥梁。主要河道的河底有隧道相通,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市地下隧道。距离北海有110多公里。这天然的港口延伸到整个宽阔的易北河,港口主要分布在南岸,对面是城区圣堡利和阿拖纳。港口北距易北河口120余公里,航道水深13—16米,大型海轮可直达。有300多等航线和世界各主要港口联系。货物吞吐量6,310.36万吨(1980年)。港区设占地16.2平方公里的“自由港”,主要经营转口贸易。



标志性建筑
汉堡建筑主要使用砖作为基本材料,而今天则主要以钢和玻璃作为主要材料。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汉堡城市几乎化为废墟,虽然经历了战后几十年的城市建设,今天在汉堡仍然能够找到许多旧建筑的遗迹。

市政厅 (Rathaus)


    汉堡市政厅(Hamburger Rathaus)是德国汉堡的市政厅,位于市中心的旧城区,前面的市政厅广 场有德国诗人海涅的雕像,广 场用于庆典活动,后侧是汉堡股票交易所。主要购物街蒙克贝格街连接着市政厅和汉堡火车总站。内阿尔斯特湖、Jungfernstieg地铁站和阿尔斯特湖船码头紧靠市政厅的北侧。圣彼得教堂是附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1842年,汉堡老市政厅被大火摧毁。44年后的1886年,开始建造新市政厅。有7位建筑师在马丁·哈勒领导下负责设计和建造。1897年10月26日举行了开幕仪式。总计耗资1100万德国金马克。
   
    这座市政厅是发生在汉堡的许多历史事件的中心舞台。1945年5月3日,纳粹指挥官在此向英军投降。访问汉堡市政厅的国家元首有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海尔·塞拉西一世、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这座建筑外观的建筑风格为新文艺复兴式样,是汉堡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历史建筑。这座建筑兴建于一个财富和繁荣的时期,当时普鲁士王国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成立,因此新汉堡市政厅表现了汉堡的财富、汉堡州的独立以及汉堡的共和传统。市政厅的总面积为17000m²,不包括2900m²的Ratsweinkeller餐厅。塔楼高112米,有436级台阶,二楼窗户之间的雕像是20位德国著名的帝王。汉堡市政厅共有647个房间,比白金汉宫还多6个房间,建筑面积5400m²。

汉堡的城市天际线是由五座教堂的高塔勾勒出来的(第六座是指阿通纳教堂),包括了被看作是城市标志的圣米迦勒教堂,以及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物而保留的圣尼古拉教堂塔楼废墟。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圣尼古拉教堂塔楼是汉堡的传统建筑,并且在1874年到1876年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汉堡圣米迦勒教堂(Hauptkirche Sankt Michaelis)
汉堡圣米迦勒教堂(Hauptkirche Sankt Michaelis)是德国城市汉堡最著名的一座教堂,该市的主要地标,也是该市的5座主要新教教堂之一。以天使长米迦勒命名。在教堂正门上方,是表现米迦勒战胜魔鬼的大型青铜雕塑。


圣米迦勒教堂132米高覆盖铜的巴洛克尖顶是汉堡天际线的显著标志,也是船只驶进易北河首先看到的标志。在教堂的顶层了望台可俯瞰整个汉堡的全景。
今天的教堂建筑已经是在这个地点的第三座教堂。第一座教堂兴建于1647-1669年,作为新城(1625年在新城墙之内成立)的教堂。1687年,圣米迦勒教堂成为第五座主要教堂,新城也成为一个堂区。1750年3月10日,教堂被闪电击毁。
大门上方的雕塑:《圣米迦勒战胜魔鬼》
1786年新建了一座教堂。在20世纪又重建了2次:
●1906年大火后
●1944年和1945年的大轰炸后
●1983年以后,进行了修复。
圣米迦勒教堂有2,500个座位,是汉堡最大的教堂。其尖顶是观赏城市和港口景色的出色地点。
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安葬在此。

汉堡圣尼古拉教堂(德语:St.-Nikolai-Kirche)
新哥特式的汉堡圣尼古拉教堂(德语:St.-Nikolai-Kirche)曾是德国城市汉堡的5座主要的新教教堂之一,现在是一座废墟,用作纪念。从1874年到1876年曾是世界最高建筑,现在仍是汉堡第二高建筑。


汉堡圣尼古拉教堂的现状是二战中大空袭的结果。

汉堡圣彼得教堂(德语:Petrikirche)
汉堡圣彼得教堂(德语:Petrikirche)是德国汉堡最古老的教堂,得名于使徒彼得,位于汉堡旧城的最高处 Mönckebergstrasse ,其钟楼高132 米,有544级楼梯。该堂目前有数百名信徒。大约有300人在此任职,担任牧师、社会工作者、唱诗班领唱和工匠,其中大多数职位没有报酬。
圣彼得教堂位于汉堡城市最初的起源地,始建于11世纪初,1195年首次见于记载,称为集市教堂。大约1310年,改建为哥特式教堂,完成于1418年。其铜狮子头的门把手是汉堡最古老的艺术品,可追溯到1342年。


第二座钟楼建于1516年,高度超过了主教座堂。1804年-1807年因朽坏而坍塌,此前曾被拿破仑的士兵用作马厩[1]。建筑则在1842年大火中毁灭,但是大多数艺术品得到了拯救。
7年后,又在原处重建了哥特式教堂,1878年,132米高的钟楼完成。
20世纪上半叶,该教堂失去了许多信徒,因为市中心许多住宅区被改建为银行和**公司。这座教堂在二战中相对损失较轻。
自2005年起,教堂的西、南两个立面悬挂了H&M服装的巨幅广告,以维持教堂的开支。

汉堡圣雅各教堂(Hauptkirche Sankt Jacobi)


汉堡圣雅各教堂(Hauptkirche Sankt Jacobi)是德国汉堡的5座主要新教教堂之一,直接位于市中心,拥有125 米高的钟楼和著名的1693年的管风琴。
圣雅各教堂首次见于记载是1255年,当时它还是城墙外的小礼拜堂。1260年并入市内,现在位于汉堡市中心,隐藏在主要购物街 Mönckebergstraße的后面。
二战中遭严重损毁,1963年按中世纪原貌复原,但设计了一个现代尖顶。

汉堡圣凯瑟琳教堂(Hauptkirche Sankt Katharinen)


汉堡圣凯瑟琳教堂(Hauptkirche Sankt Katharinen)是德国汉堡的5座主要新教教堂之一。其尖顶的基础可追溯到13世纪,是该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它坐落在一个小岛上,那里在中世纪是城市的南部边缘,正对着古老的易北河港区。传统上,这是海员的教堂。
汉堡最古老的建筑则是在远离城市的易北河入海口的岛屿Neuwerk上,这座岛上的灯塔在1310年就已经建成。

仓库城 (Speicherstadt)


仓库城(Speicherstadt)位于德国汉堡港,长1.5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桩基础仓库区,兴建于1883年到1927年。


2005年,仓库城处理世界三分之一的地毯,可可,咖啡,茶叶,香料,海事设备,电子产品等货物。


仓库城的建筑为哥特复兴式多层红砖建筑,带有小塔楼,从水路和陆路都有入口。目前此区为汉堡的旅游景点之一,开辟了一些博物馆,如德国海关博物馆、汉堡地牢、阿富汗博物馆等。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板凳
发表于 2012-1-31 17:17: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6 14:49 编辑

罗斯托克(Rostock)

汉萨城市罗斯托克(德语:Hansestadt Rostock)位于德国北部,人口接近二十万,是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最大的城市。瓦尔诺河(Warnow)流经市区,在瓦尔诺明德(Warnemünde,意为瓦尔诺河口)汇入波罗的海。公元600年左右,开始有斯拉夫部落在瓦尔诺河下游定居,瓦尔诺河在入海前约13公里处由窄变宽,早期居民称这一景象为Roztoc,并以此命名其据点,这也是今天城市名称Rostock的起源。罗斯托克是德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三大港城之一,也是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文化上和经济上最重要的城市,主要经济部门包括造船业、海运业、旅游业和服务业。海滨,港口,汉萨城市的历史,砖石哥特建筑,以及建于1419年的古老的罗斯托克大学勾画出这座城市的特色。罗斯托克的城市格言是“城内一致,众生康乐”(拉丁语:SIT INTRA TE CONCORDIA, ET PUBLICA FELICITAS)。


地理
罗斯托克市区分布于瓦尔诺河下游两岸,从市中心到海岸有13公里的宽阔河道,可以行船。紧邻入海口的河段向东扩为布莱特泠湾,在此建有罗斯托克海港。居民区集中在瓦尔诺河西岸及东岸南部。东岸北部呈现田园风光,有一片6000公顷的叫做罗斯托克海德的滨海林区。


罗斯托克古城区和瓦尔诺明德的地貌随时间推移有明显改变。今天的主干道阿姆施特兰德路(Am Strande,意为河滩旁)一带昔日确实是河滩,亦曾建有通往航道的长桥。古城曾有的护城河在拆除要塞工事之后毫无意义,在市港(市中心的河港)改建时被填平。在一些老照片上还可以看到曾分别坐落于彼得门外和科略佩林门外的两座桥梁,附近曾建有菲舍尔港,及煤炭码头所在的黑德格港,位于现在的黑德格半岛。瓦尔诺河在瓦尔诺明德曾经改道,布莱特泠湾在海港扩建时也有所变化。

罗斯托克在陆地上只与巴特多贝兰地区相邻,这一地区的大部分被称为罗斯托克的卫星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此出现了很多新住宅和新企业,吸引了部分城市居民。


历史
罗斯托克的建城史与梅克伦堡统治家族的起源史息息相关。城市建立之前,大约公元600年,一些斯拉夫部落迁到瓦尔诺河畔建立据点,先是属于传说民族维尔策的库依齐那人,之后是文德人,统治梅克伦堡的家族正是出自文德人中的阿波德利特一系。1147年,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发动了针对文德人的十字军战争,之后丹麦人也参与进来,与萨克森人结成同盟。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尔一世从1159年到1185年屡次派遣舰队进攻文德人,以解除其对南丹麦岛屿的威胁。著名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格拉马提库思在他的16卷丹麦史《丹麦人的业绩》(gesta danorum)中首次提及罗斯托克:1161年,在瓦尔德马尔一世的率领下,萨克森人的盟友丹麦人摧毁了斯拉夫人的王侯城堡罗斯托克(urbs roztoc)。但不久此地即得以重建,而且拥有了一个贸易区,很多手工业者和商人来此发展。据史书记载,1189年此地建有城堡,市场,以及牧师是德意志人的圣克雷门斯教堂。

1200年左右,这一地区因为人口的增长显得过于拥挤,于是信奉基督教的德意志移民选择了一处与这片河畔低地邻近的对岸高地,依照吕贝克的模式建立新区,成为罗斯托克历史中的第一个城市核心,其代表建筑是老市场和圣彼得教堂(当时大概只是一座木制小教堂)。

罗斯托克很快发展为梅克伦堡实际的核心城市。1214年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尔二世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手中攫取了梅克伦堡的分封权。1218年,圣彼得教堂周围的新区首次被史书证实:在一份流传至今的1218年6月24日签署的公文中,梅克伦堡侯爵及罗斯托克领主海因里希·博尔文一世认可罗斯托克享有吕贝克式的城市权,这个日期如今被当作城市的实际生日。接下来的几十年城区继续扩展,1232年新市场和圣玛丽亚教堂所在的中城区建成,1252年忽布市场和昔日圣雅克比教堂所在的新城区建成。
1251年,丹麦国王阿贝尔授予罗斯托克与此前授予吕贝克的同等的贸易特权。1252年,在新城区建成前后,罗斯托克的城市权再次被认可,并批准了关税豁免权,这也是此后城市实力壮大的基础。


罗斯托克的几个城区于1265年正式合并,新市场成为城市的中心,还修筑城墙加强防御。城墙以内的区域约一平方公里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区,即古城区,直到十九世纪市区才向城墙外扩展。

罗斯托克的汉萨传统始于1283年,是年,吕贝克、维斯马、罗斯托克、施特拉尔松德、格莱夫斯瓦尔德、施忒廷、德明、安克拉姆八个城市和几位侯爵缔结罗斯托克永久和平盟约,汉萨同盟的文德商区由此建立。1323年,罗斯托克从丹麦人手中买下了小渔村瓦尔诺明德,得到了出海口。1325年和1358年,罗斯托克先后获得了铸币权和完全司法权,成为汉萨同盟中举足轻重的成员。可以证明城市重要地位的事件是:1419年北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罗斯托克大学由教宗马丁五世许可在此成立 。


罗斯托克直到1669年最后一届汉萨大会都是汉萨成员,而王侯对城市的控制强化所导致的汉萨同盟的衰落也体现在罗斯托克的历史中。1484年教宗因诺森八世在一则教谕中宣布圣雅各比教堂为天主教机构,此举受到一些罗斯托克人抗议,引起从1486年持续到1491年的教堂争端,什未林的公爵以此为由处罚城市,抬高捐税,从市民中征兵充实梅克伦堡军队。1487年拉策堡主教将罗斯托克革出教会,大学因而迁往吕贝克,次年教宗又允许大学返回罗斯托克。
1520年左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传入罗斯托克,改革相对迅速的得以实施。1531年,市议会决定将路德学说应用在宗教活动中。
1565年城市和公爵之间又产生纠纷,其后果影响深远。纠纷起因和有利于公爵的啤酒股份有关,争执过程中,罗斯托克拒绝对公爵约翰·阿尔布莱希特一世进行形式上的宣誓效忠,于是公爵率五百骑兵前来质问,并下令拆除施泰因门、部分城墙和一处防卫塔,以准备石料修建一个便于他控制城市的要塞。1573年,第一次罗斯托克继承条约签订,确保了领主对城市数百年的世袭统治及最高裁判权,总算平息了这场风波。市民们于翌年早春拆除了要塞,之前被公爵拆除的设施于1575年到1577年间重建,新的施泰因门带有荷兰式的文艺复兴风格。施泰因门内侧可以看到一句拉丁文格言SIT INTRA TE CONCORDIA ET PUBLICA FELICITAS,意为“城内一致 众生康乐”,隐约表达出对公爵的反感。1584年的第二次罗斯托克继承条约又让城市交出一些往日享有的特权,罗斯托克曾试图像吕贝克一样变成神圣罗马帝国的直辖市,然而继承条约让这个愿望遥不可及。
在导致汉萨同盟崩溃的三十年战争中,罗斯托克几经易手和劫掠,饱受苦难,纠纷种种。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控制了瓦尔诺明德,征收关税。神圣罗马帝国一方的华伦斯坦在罗斯托克修筑了工事,作为其征服波美拉尼亚行动的基地,但1631年城市又落入瑞典人之手。战争让城市陷入财政困境,而1677年的大火让城市彻底失去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城市人口从1594年的14800人缩减到1677年的5000人。北方战争和七年战争让城市更加衰败,梅克伦堡公爵又于1755和1788年提出新的继承条约保障对城市的控制。


罗斯托克在十八世纪末才开始缓慢复兴。1806年梅克伦堡被法国人占领,罗斯托克不得不屈服于大陆封锁令的各项条款,市民也要承担在拿破仑军队服役的义务。然而有一个罗斯托克人站在反法同盟一侧,这就是出生在罗斯托克托伊藤温克尔的普鲁士陆军元帅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滑铁卢战役中,布吕歇尔率领的普军是击败拿破仑的决定性力量。
十九世纪,全面工业化给城市带来了新的财富,体现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建筑设施中。1830年左右,罗斯托克人在城外修建了别墅区(即施泰因门城前区)和工人区(即科略佩林门城前区),同一时期,瓦尔诺明德业发展成为德国最重要的一处海滨疗养场所。

1852年,德国第一艘螺旋桨蒸汽船在罗斯托克制造成功。1870年,大学的新建主楼交付使用。1891年,尼普顿造船和机械股份公司成立,这也是梅克伦堡的第一个大型工业企业。弗里德里希·维特化学厂等其它工业设施,农业机械制造,建筑业,以及行政和银行机构的发展,也为城市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迅速的工业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境遇不满的贫苦工人要求停战,以及铲除梅克伦堡的半封建制度。罗斯托克人民参与促成了梅克伦堡的民主化和大公统治的终结。罗斯托克的第一部民主基本法的首要内容即是废止防碍城市自由发展的1788年继承条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城市继续工业化。1922年,恩斯特·海因克尔的飞机制造厂在罗斯托克成立,1933年成为德国的重点军工企业,1939年在这里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涡轮驱动喷气式飞机海因克尔He178。城市人口从1890年的44000人增长至1939年的121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罗斯托克的军工企业引来了盟军对城市的轰炸。1942年,英国空军袭击了海因克尔公司和阿拉多公司的设施以及其它目标,一处潜艇工厂和两处飞机工厂被摧毁,大片市区也被破坏。1945年5月1日,苏联红军占领了罗斯托克。飞机制造厂残余的设备被运往苏联作为赔款。尼普顿船厂被重建,不久又在瓦尔诺明德建成了瓦尔诺船厂,在战后初期这两座船厂的收益均用于支付赔款。
1950年,城市人口又恢复到战前水平。在市区的重建工作中,城市剧院等很多建筑无法挽救,而圣雅克比教堂等一些可以挽救的建筑根据新的市区规划被拆除。1953年开始在罗伊特斯哈根修建战后第一个斯大林风格的新式建筑区。
1952年民主德国的沿海地区规划为罗斯托克大区,罗斯托克成为首府,并在几年中发展成为民主德国的造船和航运中心。在船厂以外又成立了狄塞尔发动机厂、渔业联营公司和德意志海运公司。战后初期,民主德国没有大规模海港,于是从1957年到1960年,在罗斯托克修筑了远洋港口,同时海事高等教育得到发展,大学成立了造船系,瓦尔诺明德造船技术学院与伍斯特罗航海学院合并办学。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新移民,1988年,城市人口数超过二十五万。

1990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罗斯托克的市容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一些古迹进行了维修,例如圣彼得教堂塔顶的重建。2000年,城市人口数回落到二十万左右,之后趋于稳定。近年来,罗斯托克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国际交流,曾承办2003年的国际园艺博览会,与莱比锡联合申办2012年奥运会,汉萨航海节也是城市面向国际的一项重要活动。

港口
港口性质:湾颈河口港
经纬度:54°09′N,012°08′E
位于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东北沿海瓦尔诺(WARNOW)河入海口,在梅克伦堡(MECKLENBURGER)湾口东侧,是德国北部主要海港之一,是一个装卸散、杂、液货的综合型的大型港口,又是一个重要的客运港和渔港。始建于1189年,14世纪为“汉萨同盟”主要成员。港内有现代化的铁路转运站,专用线长达120km。汽车运输与全国公路连网。重要工业有造船、渔业、机械制造、化学、水产加工、木材和食品加工等。港口距机场约70km。
该港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南到西北风,温和湿润,冬雨较多。年平均气温最低1月约-2℃,最高7月约18℃。全年平均降雨量约800mm。

港区主要码头泊位如下:
码 头 类 别 泊位(个) 岸线长(m) 最大水深(m)
GENERLA CARGO(杂货) 20369010.3
BULK CARGO (散货) 8167011.2
OIL BERTH (油) 356011.5
315920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桥吊、可移式吊、吸扬机、卸货机及滚装设施等。装卸效率:铁矿石和煤每小时达1800吨,卸油率每2900m3。还有散装/袋装两用装船机,可为不超过3.5万载重吨的船舶装货。有起重能力为100吨的浮吊能装卸火车头,可以接卸200吨的重件。油码头可同时停靠3艘3.3万吨级的油船。库容有12万m3。输油管可直接将油卸入炼油厂,并将输油管接通到波兰。大船锚地在外港以西2.5n mile处,水深达14.6m。主要进出口货物有煤、矿石、原油、化肥、鱼制品及杂货等。年集装箱吞吐能力约20万TEU,年货物吞吐能力约2500万吨。在干、散货装卸设备方面,最近建成了一套用于化肥出口的综合设施,一条通向装运泊位,一条通向两个大仓库,这两个仓库分别可容纳3.5万吨钾碱和2万吨尿素。为了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在外港新建了一个浮岛(FLOATING I-SLAND)水深达21m,可容纳10万载重吨的油船,估计卸速每小时可达3000吨。本港节假日中,仅劳动节(5月1日)及国庆节(10月1日)不安排工作。
罗斯托克海港是仅次于吕贝克海港的德国第二大波罗的海港口,多年以来在客运业务上成绩卓越,是通往丹麦,瑞典,拉脱维亚,芬兰,爱沙尼亚和俄罗斯的旅行交通枢纽。罗斯托克-拉格机场已开通数条德国国内航线,另有包机业务将罗斯托克同欧洲多个地点相连。

标志性建筑

罗斯托克圣玛丽教堂


罗斯托克圣玛丽教堂(德语:Marienkirche),在德国北部汉萨城镇罗斯托克圣玛丽教堂是最大的的,圣玛丽亚教堂位于古城中心,临近新市 场和山羊市  场,建于十三世纪,是一座壮丽的砖石哥特式教堂,大厅平面为十字型,教堂内部建筑以1379年制成的天文钟为代表。





罗斯托克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位于古城东南端,亦建于十三世纪,在二战中严重破损,修缮之后主要用于举办音乐会,因为教堂声响效果甚佳。

罗斯托克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德语: Petrikirche),是最古老的汉萨城教堂之一,位于古城东端,圣彼得教堂雏形是在1252年建成的小教堂,随后在14世纪中叶重建,塔楼高117米,曾有导航作用,是典型的三殿哥特式砖石结构的汉萨建筑风格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严重损坏和随后被拆毁。 战争结束后,得到逐步重建。

罗斯托克市政厅


市政厅,位于新市场东侧,十三世纪首建,为砖石哥特风格,十八世纪改建,增加了巴洛克风格的门面和宴会厅。

科略佩林步行街
科略佩林街,从新市场延伸到科略佩林门,是城市的主要步行街,东西走向。







罗斯托克大学广 场


大学广 场,在科略佩林街中段,建有一座布吕歇尔纪念像,广 场附近有大学主楼,巴洛克厅,生活之趣喷泉等建筑。

罗斯托克圣十字修道院


圣十字修道院,与大学主楼相邻,1270年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创建,1976年在此开办文化历史博物馆。

中世纪古城的施泰因门



科略佩林门



罗斯托克库门



罗斯托克老城墙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地板
发表于 2012-2-1 01:07:0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6 15:01 编辑

不来梅 (Bremen)

不来梅(德语:Bremen)是德国西北部的一个汉萨城市。城市格言是“外面和里面──冒险和胜利”(buten un binnen - wagen un winnen)。不来梅市是德国的联邦州“自由汉萨市不来梅”的首府和最大城市,该州除不来梅外还包括位于其北面、相距约60公里的滨海城市不来梅哈芬。但“自由汉萨市不来梅”虽称为市却是州名,并非指不来梅市。此外不来梅哈芬的远洋港区也属于不来梅市,但依据两个城市之间的协议由不来梅哈芬市行使管理权。


不来梅市是不来梅州议会及大部分官方机构所在地,包括州长、各部长、及州最高法院和州审计署。
距离不来梅最近的大城市是东北方约120公里远的汉堡。不来梅市的居民数目1875年超过了10万人,成为了一个“大城市”。

地理
不来梅位于威悉河两岸、距北海入海口约70公里处。威悉河在这里呈漏斗形展开,称作“下威悉河”。远洋轮进入威悉河一直可以通行至此,因而有条件建设港口。威悉河左岸被称作威悉沼泽。不来梅市辖区长38公里,宽16公里,边界长度136.5公里,面积325平方公里,是德国面积最大的城市之一。按人口不来梅是德国第十大城市,在德国西北部具有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来梅的内城建于威悉河丘之上,市中心最高海拔11.5米(不来梅大教堂所在点),城市最高点位于西北角的和平林公园内,海拔32.5米。

历史
公元1世纪到8世纪之间,威悉河沿岸逐渐形成村落,这些村落建在一条长长的防洪水的沙丘带上,同时又接近浅滩,便于交通。782年,不来梅第一次出现在书面记载中,当时正是北欧基督教化时期。787年,查理大帝建立不来梅主教区。789年,维勒哈德主教首次修建大教堂,并以耶稣门徒圣彼得的名字命名(St.-Petri),圣彼得的标志——钥匙——成为不来梅的徽章。由于沿威悉河岸的地理位置,不来梅很早就成为重要的转运地,特别以在沿海及主要河流上用船只经商的弗里斯兰商人为主。教区的建立提高了不来梅的商业贸易地位,许多农民弃农经商,在此落户。
845年,不来梅成为大主教区。
853年,原来的木制大教堂大被毁,大主教安斯噶重建石制大教堂。
888年 Arnulf von K?rnten国王颁给修道院所属教堂开市权。
965年 奥托一世皇帝颁给大主教Adaldag开市权。
1043年-1072年 在大主教阿达伯特领导下第一次经济起飞
1076年 阿当·冯·不来梅完成了他关于汉堡大主教的历史编撰,其中还提到了维京人发现美洲一事。
1186年 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皇帝书面确认第一部民法。
1260年 成为汉莎成员
1285年 不来梅第一次退出汉莎同盟(约70年)。这是来自于不来梅的原因,不来梅不愿意放弃因德意志民族扩张到东海地区所形成的商业优势。不来梅的财富对东西贸易并没有像对自11世纪起就繁荣起来的南北贸易。(与挪威,英国和荷兰北部,还有和威泽河的内陆地区,萨克森和部分威斯特法伦)。 这次退出是由于不来梅与东海城市矛盾纷争引起的。不来梅的商人不同意遵守由温德城市在魏玛通过的,封锁挪威的决定。
约1300年 建起城墙。
13世纪 不来梅从大主教获得独立。
1358年 不来梅市成为汉莎同盟之一。
1427年 不来梅退出汉莎同盟
1500年 不来梅成为下萨克森Reichskreis的一部分。
1533年 104人起义 1563年 不来梅第三次退出汉莎同盟。
1619年 开始建设港口设施
1646年 对瑞典30年战争结束后,不来梅被宣布为自由的直辖市
1783年 与美国开展跨大西洋贸易。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在任的市长Johann Smidt维护不来梅在德意志联邦中的独立性。
1811年 被法国占领(拿破仑)。并入法国版图(名称“Bouches-du-Weser”)。
1814年 法国占领时期结束。
1815年 通过维也纳会议,不来梅获得自治权,也同时成为德意志联邦的一部分。
1827年 因为威泽河当时有被泥沙淤塞之虞,所以在威泽河出海口建设了不来梅哈芬。人口的迁移后来逐渐增多,最终在不来梅国(Staat)内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
1831年 大教堂西面的“唾石”,是不来梅最后一次公开行刑的遗址。在那次公开行刑上,下毒杀人犯盖舍·高特菲(Gesche Gottfried)被处决,她共犯有15宗谋杀,以及15宗试图未遂的案件。直至今天,不来梅人仍然会在这块石头上吐口水,以示鄙夷。
1849年 不来梅艺术馆开放。
1866年 不来梅成为北德意志邦联成员。
1871年 德意志帝国成立。不来梅成为帝国成员,冠名自由汉萨城 不来梅,同时在联邦参议员有一席位。
1888年 不来梅加入德国关税同盟;第一个自由港开放。


1900左右的不来梅
1919年1月10日 市政厅宣告即日起“布雷默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20年 建设飞机场
1928年 不来梅哈芬哥伦布码头落成,成为超过700万移往美国的旅客之门
1945年 不来梅成为美占区,“美国飞地”(“美国飞地" = AE = 旧的号码牌,直到1956),其周边为英占区。
2004年老市政厅和不来梅的标志罗兰石像申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港口
港口性质:河港、设有自由贸易区
经纬度:53°07′N,008°45′E
位于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西北部威悉(WESER)河的下游,距入海口约68n mile,是德国的第二大港,也是欧洲重要的中转海港,港口距机场约6km。该港8世纪末开始见于记载,当时是一个商业中心,也是“汉萨同盟”成员之一。17世纪因河口淤浅,一度衰落。19世纪起,随着河道挖深和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西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及铁路枢纽和大海港,也是德国进口汽车、纺织原料的第二大港,是世界上仅次于日本神户的专门进口棉花的港口。后来为了适应船舶大型化的需要,在威悉河口的右岸建
立了新港即不来梅的外港──BREMERHAVEN不来梅港(不来梅哈芬)。不来梅除建有全国沿海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外,还有造船、汽车、电机、化工、纺织、石油加工及食品等。
该港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南风,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变化较少。年平均气温约13℃。全年平均降雨量约800mm。平均潮差约3.6m。
港区主要码头泊位如下:
码 头 名 称泊位(个) 岸线长(m) 最大水深(m)
GENERAL CARGO (杂货) 16 2685 10.2
BULK CARGO (散货) 14 3170 11.5
CONTAINER (集装箱) 11 2700 11.5
RO/RO (滚装) 14 2730 8.6
55 12285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龙门吊、浮吊、装煤机、液货桥吊、特种装舱机、吸扬机及滚装设施等,其中浮吊的最大起重能力达200吨。码头上有集装箱堆场约12万m2,油库容量约14.8万吨,粮库容量约15万吨,糖浆库容约2.6万吨。承接船舶修理的干船坞最大可容纳24万载重吨的大型船舶。不来梅仓储公司(BLG)负责装卸船舶和驳船的货物,并最先建立包括全部作业在内的数据处理技术系统。该系统有下列几个方面:(1)COMASS:不来梅和不来梅港的港口情报、文件处理系统;(2)DAVIS:输出厂家用的物流系统;(3)CCL:集装箱国际管理用的物流系统;(4)CAR:出口汽车运输船装动用运用的系统;(5)STORE:进口货物港内处理用的系统。这5个系统总称“LOTSE”(物流通信服务)。这个系统的应用能降低成本,提高作业的效率和水平。装卸效率:每昼夜装煤9000吨、装焦炭6000吨、装钢板5000吨、卸矿8000吨。该港自由贸易区在EUROPAHAFEN、UBERSE-EHAFEN、NEUSTADTERHAFEN等三个港区,仓库面积达53万m2,其中NEUSTADT-ERHAFEN是不来梅最现代化的码头,属多用途码头,负责装卸集装箱、杂货及工业设备等。本港主要进出口货物有煤、石油、矿石、木材、钢铁、汽车、焦炭、食品、糖浆、化肥、粮谷、燃料油、化学品、钢铁制品及杂货等。1992年不来梅/不来梅港货物吞吐量达3070万吨,1994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42.3万TEU,比1993年增长5.1%。从不来梅/不来梅港运往波兰、捷克、匈牙利及俄罗斯等国家的货物或从这些国家运来的各种货物,从发展趋势来看,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目前中转货物约占50%左右,由于无论是德国境内的或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间的公路运输费率的全面开放,BLG认为至少在2000年前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率将维持在5%左右。港口在节假日中仅元旦、劳动节、圣诞节不工作。其它节假日均可安排作业。


工业
作为德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不来梅拥有汽车、电子、造船、钢铁工业。戴姆勒-克莱斯勒的C、CLK、SLK、SL系列汽车在不来梅的工厂生产。航空航天工业也占有一席之地,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集团(EADS)在不来梅的子公司——EADS航天运输有限公司——除了负责空中客车的机翼总安装,还制造宇航实验室、运载火箭、卫星系统的重要模型与部件。不来梅也是阿丽亚娜火箭城市联合会(CVA)的成员。不来梅的经济自20世纪末起经历了较大的结构转变,向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发展,在不来梅大学周围形成了德国最大的科技园区之一。 不来梅的食品工业在德国处于领先地位,重要的品牌包括贝克啤酒、卡夫食品、雅各布咖啡等。

标志性建筑

不来梅市政厅
不来梅市政厅(德语:Bremer Rathaus),是德国不来梅市的市政厅,是欧洲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2004年它同不来梅罗兰像一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来梅市政厅建筑现在是不来梅市市长和议会主 席的驻地。


不来梅市政厅位于不来梅老城中心的集市广 场上,广 场正对面是不来梅商会,市政厅前方是罗兰像,右侧是不来梅大教堂和不来梅议会大楼,左侧是圣母教堂,市政厅的左翼摆放着格哈德·马尔克斯(Gerhard Marcks)的雕像作品不来梅的城市乐手,雕塑的创意来自同名的童话。
不来梅市政厅和罗兰像,是欧洲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发展市民自治权和主权的杰出表现。15世纪初不来梅加入汉莎同盟后,哥特式的老市政厅始建于1405年至1408年,用于城市议会。不来梅市政厅前的罗兰像建造于1404年,高5.5米,它所表现的意思是,国王是城市的建造者,他赐予了城市以权利。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1595年至1612年,不来梅的建筑师吕德·冯·本特海姆(Lüder von Bentheim)对老市政厅进行了重新装修,建造了朝向集市广 场的正立面,加入了汉斯·弗雷德曼·德·弗里斯(Hans Vredeman de Vries)、亨德里克·戈尔齐乌斯(Hendrick Goltzius)和雅各布·弗洛里斯(Jacob Floris)等设计师的荷兰文艺复兴的建筑元素。市政厅的正立面是威悉河文艺复兴风格最杰出的代表,具有象征意义的砂石雕塑是中世纪时留下来的印记,这些都使得不来梅市政厅的建筑本身极具艺术价值。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来梅市政厅还反映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发展。


20世纪初的1909年至1913年,慕尼黑建筑师加布里尔·冯·赛德尔(Gabriel von Seidl)在老市政厅旁建造了一座新文艺复兴风格的新市政厅。
德国许多城市的市政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不同程度地炸毁,其中的大部分都经历了战后重建和结构改变,但不来梅市政厅至今仍保留着它原始的面貌。不来梅有60%的建筑在二战中被炸毁,但不来梅市政厅和罗兰像却幸免于难,未受损伤,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唯一一座未受摧毁的市政厅。与市政厅建筑一起保留至今的,还有它的政治功能,不来梅市政厅是特别为了城市议会而建造的,市政厅的建筑和雕塑不仅象征着不来梅同国王和主教的关系,同时也标志着由议会实践的自我管理的政治体 制,表现了当时城市议会和公民权利的觉醒。市政厅的上层起着代表城市的象征作用,而下层则供所有市民使用,当时被称为“市场人民”(Marktvolk)的市民可以直接和统治者交流,这种习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不来梅市政厅经过多次翻修,最后一次整修是在2003年。
2004年7月,不来梅的市政厅和罗兰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不来梅市政厅和罗兰像是神圣罗马帝国发展市民自治权和主权的有力证据,是公民自治和自由市场的杰出体现;不来梅市政厅是中世纪楼厅夹层式建筑的代表,也是德国北部威悉文艺复兴风格的范例;不来梅市政厅前的罗兰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罗兰像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罗兰像,象征着经济权利和市场自由,罗兰像塑造的是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的一位骑士罗兰的历史形象,他是法国英雄史诗和其他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史诗的重要题材

罗兰雕像


位于市中心,市政厅广 场的雕像是城市象征。

不来梅酒窖
不来梅市政厅酒窖创建于140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市政厅大楼的一部份在200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称号,这是欧洲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酒窖。不来梅酒窖属于不来梅市政府所有,从建立酒窖开始,他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唯一经营高级德国葡萄酒的酒窖,从政府获得许可,在最初的年代他一直垄断德国葡萄酒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其产品远销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和英国伦敦。他们的销售对象为欧洲皇室,贵族和后来的政府以及社会上流阶层。


不来梅酒窖占地5000多平米,直接位于市政厅大楼,广 场和周围的建筑物下面,离地面4-6米深,终年温度适宜,十分适合酒的保存。酒窖分为许多个小的厅,其中著名的有玫瑰大厅,里面桶装珍藏有1653年分的德国吕德斯海姆的白葡萄酒,此酒如今不对外公开销售,平时只有在酒窖大师和市长才可以接近它,并要经过特殊的批准才可以处理。 议长和凯撒厅其先作为不来梅议长接待政要的房间,洛洛克风格,从1890年到191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每年定期要在此厅举行品酒和早餐会。还有在入口大厅里的4支巨大酒桶,造于18世纪,用来珍藏美酒,其中最大的一只可装37000瓶酒,由于年代久远,4只桶如今不再装酒,只用来装饰。
在酒窖里有珍宝厅,里面珍藏着历代大师们挑选的过去几个世纪的每个年份的美酒。珍宝厅也只有在大师的陪同下可以参观,其酒是可以对外销售,价格不菲。
一直以来德国不来梅酒窖是欧洲皇室,贵族,政要,音乐家和诗人们流连忘返的美酒圣地,德意志帝国的历代皇帝几乎把它作为御用的酒窖,著名的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多次游览酒窖,倍加推崇酒窖的美酒。还有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瓦格纳,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和闻名于世的施特劳斯都在酒窖里找到创作的灵感并终生是酒窖的追捧者。德国著名的烂漫主义诗人海涅在不来梅酒窖留下美丽的诗篇。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也对酒窖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由于一直是酒窖的忠实客人,并实地考察过酒窖,直到今天不来梅酒窖是德国唯一家给英国皇室供酒的酒窖。德国前总理斯罗德也是酒窖的忠实顾客,他总是不定期的来酒窖,在酒窖里的特殊为政要准备的房间里,和他最亲密的政治伙伴们畅谈商议。
今天不来梅酒窖作为不来梅市的形象代表企业,屹立在格林童话中的不来梅音乐家的雕塑旁,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葡萄酒爱好者参观和品尝。不来梅酒窖作为德国葡萄酒业的权威每年在初夏和德国葡萄酒研究院共同组织德国葡萄酒节,在不来梅市政厅广 场上,人们一边平常德国美酒一边享受初夏的阳光。
作为酒窖的第19代大师柯罗兹先生出身德国酿酒世家,他每天除了处理酒窖的日常事务外,他最重要的任务是实地在葡萄园呵护每一颗葡萄,并在采摘,酿酒等整个过程中把关。他每年至少要品尝3000种新出的葡萄酒,经过他的严格筛选,最后只有150种酒有资格贴上不来梅酒窖的酒标,并在酒窖珍藏销售。所以,在不来梅酒窖里的每一种酒都是独特的,都可以称得上是德国葡萄酒中的珍品。

不来梅圣母教堂


不来梅圣母教堂位于市政厅广 场西北面。教堂始建于1229年,教堂内中世纪的壁画特别值得一看。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双塔高98米,高高耸立在市政厅广 场,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美妙景色。由大主教Bezelin筹建大教堂的工作开始于1041,他的继任者不断地完善,扩建,建成现在的三重殿教堂双圣坛和两个隐窝大厦。 1638巴洛克式圣坛是非常值得一游,随着拱形酒窖和大教堂博物馆发现从不来梅中世纪主教的坟墓上显示。

不来梅港大灯塔
不来梅港大灯塔1854年建成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5#
发表于 2012-2-3 00:34: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7 09:58 编辑

科隆  Cologne

科隆(德语: Köln,[köln] ;1919年前德语也拼写为Cöln),是德国人口第四多的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国内陆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闻名。

老城沿岸全景。左圣·马丁教堂,中,爱乐乐团和路德维希博物馆,右,科隆的主车站入口和霍亨索伦桥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过十万,在德国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数今天超过一百万。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非官方象征。

科隆大教堂2011


43%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 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战从东德涌来的大量难民,罗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2005年,科隆见证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会。第二十届世界青年日从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举办。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的交叉口上。莱茵河是欧洲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它的内河港口是欧洲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莱茵河内河港



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创造艺术的一个中心。它的狂欢节非常有名,此外它还是许多协会的驻地。在20世纪的后半叶科隆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今天科隆是一个媒体中心,市内还建造了许多新的办公楼。科隆的保险业也有跨地区性的意义。

科隆还以当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闻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话说K?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语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或古龙水的发源地。

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市内共有85,183名入册的大学生,占市民总数的8.5%。科隆的外国人数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内有175,515名外国籍居民,占市民总数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国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长的多文化熔炉的传统。科隆人素来以开放、自由和宽容著称。

柏林和科隆是两个以接受同性恋文化闻名的城市。科隆在这方面历史悠长,很长时间以来科隆是德国同性恋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敛,科隆却以此为荣,并以德国最大的同性恋群体(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间,同性恋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多个不同同性恋组织(LGBT)和他们活动的基地。

地理
科隆市总面积为405.15平方公里(其中莱茵河左岸230.25平方公里,右岸174.87平方公里),在面积上它是继柏林和汉堡之后,德国第三大的大城市。
科隆的地理位置为北纬50°56'33",东经6°57'32"。最高点是118.04米,最低点为37.5米。
科隆位于莱茵河流出中部山脉进入北德和荷兰低地前,一个被称为“科隆弯”的谷地中,这个地理条件造就了当地如下的气候特性:

科隆老城区



西南艾费尔高原为科隆(尤其是莱茵河左岸城区)屏蔽了西风,也屏蔽了降雨。有时还造成焚风。
科隆市区所在的谷地地形,减少了市内空气与周围地区的交换;加上城市本身的热岛效应,使得科隆市区成为德国气温最高的地方。
科隆市区较高的气温,导致莱茵河水大量蒸发;由于市内空气与周围交换率小,使夏天的科隆湿度特别高,因此特别闷热、午后多因地形产生雷雨。
从大环境气候来说,科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冬季温暖(一月的平均气温为2.4 °C),夏季不十分炎热(七月的平均气温为18.3 °C)。年平均降雨量为798mm。
科隆所在的地方大部分是第三纪,部分甚至是在第四纪才形成的,主要是河流的淤积,只有在市区最东部才有山区。

科隆莱茵河两岸



城市西部以富饶的莱茵河的淤积土壤为主,东部的土质则比较贫瘠,以森林为主。
莱茵河在科隆以南离开中部山区,进入其下游阶段。在科隆市内它的落差只有0.2‰。
虽然莱茵河为科隆带来了许多财富,但是它泛滥时的水灾也是非常可怕的。
最严重的水灾发生于1784年二月。那一年冬天特别冷、特别长,以至于莱茵河结冰,而春季到来时温度升高得非常快。上游的积雪融化留下,而科隆处的冰还没有解冻。河水堵塞导致了历史上的最高水位13.55米(平均水位为3.48米)。大水夹杂着浮冰对河岸上的建筑导致了巨大的破坏,河上所有的船只被毁,连城墙也部分倒塌。尤其右岸受到的破坏特别大,一个市区几乎完全被毁。全市共66人丧身。
20世纪里莱茵河在科隆曾经发过三次特大洪水,1926年、1993年和1995年的水位均达到了10.69米。从2005年开始科隆开始营建新的防洪措施,可以抵挡水位达11.30米的大水。这个改建工作预计到2007年完成。

科隆霍恩索雷伦桥



不过莱茵河也往往因为干燥而低水位,历史上记录到的最低水位是2003年9月20日早上8:00,当时的水位下降到0.80米。水位0.00米标志着河中心150米宽的航道的水深还有1米。
水位0.08米(历史最低水位)时莱茵河在科隆的流量为630m3/s,水位3.48米(平均水位)时的流量为2000m3/s,水位10.69米(1995年1月大水的最高水位)时的流量为11,500m3/s。

历史
科隆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城市,它建城于罗马时代,当时的名字为“克劳蒂亚·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这个名字来自于罗马皇后小阿格里皮娜,她是在莱茵河畔诞生的。公元50年当时的居民点被提升为城市,成为罗马帝国下日尔曼尼亚省的省会。公元80年通过建造艾费尔沟渠科隆获得了罗马最早的沟渠之一。今天科隆的名字是从罗马名字中的Colonia简化过来的。从313年开始可以证明当地有一位主教。

科隆罗马城墙遗迹



进入中世纪后科隆保持了它的重要地位。455年弗朗克人攻占科隆。至6世纪科隆是一个独立的法兰克王国的首都。后来它被并入克洛维一世的法兰克帝国,但是在当地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权。市内长时间有罗马人与法兰克人同居。从6世纪到8世纪市内不同民族的人融合同化。法兰克人接受了罗马人的文化比如建筑和玻璃制造业。墨洛温王朝末期科隆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最晚从加洛林王朝开始科隆的主教和大主教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萨克森王朝统治时期科隆对神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和解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有一段时间奥托二世的皇后提奥法努在科隆出任帝国执政,她本人是希腊人。10世纪里在科隆有多个修道院成立,市内建筑了许多新的教堂。此后科隆在一系列很有作为的大主教的领导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思想中心。1164年大主教莱纳尔德·冯·达瑟尔将东方三博士的遗骨从米兰移到科隆,使得科隆成为一个重要得朝圣地。在中世纪中期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科隆的城墙多次扩展。1225年建成的城墙有16个城门,比当时同时由腓力二世建造的巴黎城墙还要大。从12世纪开始科隆与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市一起被并称为圣城,它当时的正式拉丁语名称为Sancta Colonia Dei Gratia Romanae Ecclesiae Fidelis Filia(上帝授予的神圣的科隆,罗马教廷忠实的女儿)。当时市民决定建造一座绝无仅有的大教堂来存放圣迹。1248年科隆大教堂奠基。

科隆中世纪城门



1259年科隆获得了物品待售权。科隆市民对所有在莱茵河上运输的货物享受首购权利。这为科隆带来了巨大的财富。1288年科隆大主教与市内的市民贵族之间的斗争以市民获胜暂时告终。大主教的军队在战场上被战败,科隆不再属于大主教的领地,大主教被迫迁往波恩,只有在举办神事时才有权入市。科隆成为汉萨同盟的成员城市。不过科隆一直到1475年才正式成为自由城市。

1582年科隆大主教盖布哈尔德·冯·瓦尔德堡退出罗马天主教并与一个新教修女结婚后被教宗额我略十三世革除教籍。恩斯特·冯·巴伐利亚被设立为科隆大主教。此举防止了在七选帝侯中新教贵族成为多数。这个事件导致了从1583年至1588年的科隆战争。道依茨、波恩和诺伊斯被毁。

1900年时的科隆大教堂(主教座堂)



在三十年战争中科隆没有遭到破坏,科隆市民花钱来避免军队围攻或者占领。通过制造和出卖武器科隆还依靠战争大赚了一场。

法国大革命后法**队于1794年入驻科隆。“圣城科隆”的历史便结束了。整个莱茵河左岸地区完全被并入法国,法军进入城市时许多科隆市民将他们当作解放者欢迎他们。至此为止被歧视的犹太人和新教徒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虽然法国统治时期当地的税务非常高,但是科隆人还是非常忠实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曾于1804年访问科隆。1815年科隆和莱茵兰被划分给普鲁士。通过当地银行家的努力科隆成为普鲁士继柏林后最重要的城市。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2月7日和8日,科伦陪审法庭分别以“侮辱当局”和“煽动叛乱”的罪名两次传讯并审判马克思、恩格斯等人。1849年5月,马克思被普鲁士当局驱逐出境,前往巴黎。

1880年在普鲁士国王的帮助下大教堂终于正式建成(整个建造时间为632年)。实际上科隆大教堂太大了,它不断地需要维护,因此它也被称为“永久工地”。19世纪末科隆的要塞扩展,老的城墙被拆除,城市得到扩展,此外也开始合并周边的村镇。今天中世纪的城墙只有少数地方被保留作为纪念。

1945年4月4日一位美国士兵和一辆被击毁的豹式坦克在主教座堂前的广 场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受到英国和美国地毯式轰炸,市内90%的建筑被毁,市民数目从80万降低到40万。从1945年1月至3月在科隆1800名德国和外国的反抗组织人士被纳粹屠杀(战末罪行)。

1945年的科隆



直到1959年科隆的居民数才恢复到战前的水平。通过合并周边村镇科隆的人口于1975年超过了一百万,但是1976年又降低于这个数目了。


港口
港口性质:海湾河口港、设有自由贸易区、基本港(M)
经纬度:09°21′N,079°54′W
位于巴拿马(全称:巴拿马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PANAMA)北部沿海巴拿马运河的大西洋出口处,濒临利蒙(LIMON)湾的东侧,是巴拿马最大港口。克里斯托瓦克(CRISTOBAL)为其外港。科降是巴拿马的第2大城,也是仅次于加新加坡、香港的第3大自由贸易城市,始建于1948年,自由贸易区的面积达50万m2,外国企业和公司可以自由地进行转口业务,将商品在区内加工、制造,然后免税输出,主要经营电器、机械产品、车辆及化工产品等。附近的拉斯米纳斯(LASMINAS)建有日产10万桶石油的炼油厂。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铁路为巴拿马铁路北部的终点站。
该港属热带雨林气候,盛行西南西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有强烈北风,但有防波堤可保证船舶安全。年平均气温最高为33℃,最低为22℃。全年平均降雨量约3300mm。平均潮高:高潮为0.3m,低潮为0.08m。
港区主要码头泊位如下:
港 区 名 称泊位(个岸线长(m) 最大水深(m)
克里斯托瓦尔 21316213.7
科隆 21335
233295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集装箱吊、浮吊、铲车及拖车等,其中岸吊的最大起重能力为40吨,浮吊达250吨,停泊在甘博阿(GAMBOA)。码头最大可靠5万载重吨船舶。巴拿马运河是一条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人工运河,1920年起成为国际通航水道,使美国东、西海岸之间航程比绕道南美洲合恩角(CAPE HORN)缩短约7991n mile(14800km);使西欧至东亚或澳洲的航程缩短约1727n mile(3200km)。该运河的管辖在1977年9月7日订立《巴拿马运河条约》,前期以美国为主,1990年起以巴拿马为主。自2000年1月1日开始巴拿马将全部按管运河的管辖权。
该港1992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7.7万TEU。主要出口货物为香蕉、蔗糖、咖啡、海虾及石油产品等,进口货物主要有食品、石油、机械、运输设备及工业品等。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目前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标志性建筑

市政厅 (Rathaus)


历史悠久的科隆市政厅,在科隆市中心的中心地带,是德国最古老的市政厅的遗迹。据历史记载科隆市政厅建设占地800多年。科隆市政厅机构复杂繁多,一些分支建筑被连接在一起,形成科隆市中心的市政厅广 场。据一份文件揭示了历史建筑的开端,第一次提到市政厅始建于1135年至1152年,第一个建筑的基础是在古罗马城墙遗址上,它可能是一个两层楼高的罗马式风格的建筑。在1349年举行了反对在周边的犹太区的犹太居民,交叉火力的大屠杀也破坏了市政厅及附近的房屋。10年后议会决定收购原市政厅建立一个新市政厅大楼。人民议会代表于1406年一致通过决定超豪华构建市政厅塔,多功能服务的市政厅。1407至1414年市政厅大楼建成,该塔建成以来,装饰石雕千百年风化解体,到1800年塔外建筑的珠宝几乎完全遗失了,主要是在战争期间屡次遭到破坏。1988年至19​​95年,市政府与塔楼124项预算已被重新纳入。但由于经济窘迫 - 2006年被取消了。

市政厅塔楼



科隆旧市集(Altermarkt)

科隆旧市集



科隆大教堂 (Kölner Dom)
科隆主教座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隆市毫无争议的标志性建筑物。157米高的钟楼使得它成为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主教座堂)、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前两位是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和米兰主教座堂)。它从13世纪中起建,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缮工程不断。艺术史专家认为它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科隆主教座堂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脱离该名录)。
1880年至1888年间科隆主教座堂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它至今仍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2001年有5百万游客参观了这座教堂,2004年达到了6百万。
科隆主教座堂隶属于天主教科隆总教区,是科隆总主教的主教座堂,主保圣人为圣母玛利亚及圣伯多禄。

科隆大教堂(主教座堂)


                                                                  
建筑特征:
外部总长度144.58米
外部总宽 86.25米
耳堂门面的宽度 39.95米
圣殿内宽度45.19米
西面门宽度 61.54米
北塔高度 157.38米
南塔高度 157.31米
到塔顶踏步 533步(97.2米=152.5米海拔)
Läutbare钟 11
最大的钟 ф3.22米,24000公斤
耳堂外墙高度 69.95米
塔脊高度 109.00米
屋脊高度 61.10米
圣殿室内高度 43.35米
廊厅室内高度 19.80米
建成区面积估计 7914平方米
窗口面积估计 10000平方米
屋顶面积估计 12000平方米
室内空间无柱墩 407 000立方米
西立面面积 7000平方米
建石质量估计 30万吨
座位 约1200
站位 约2800
每年维修费用 约10,000,000欧元
石鬼雕像 108
塔高:157.3米(相当于现代建筑的45层楼高〔若以3.5米为1层楼来计算〕,在1880年代乃是全世界最高之建筑物,目前名列世界第3高之教堂)
地基:罗马式十字架型
形式:哥德式教堂

科隆大教堂圣坛及乐器


根据考古发现,教堂原址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是普通民居。从公元4世纪末或5世纪初起,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建起了小规模的教堂。之后教堂不断扩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主教座堂的前身。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场火灾中几乎毁坏殆尽。
116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将原存放于米兰主教教堂的“三王圣龛”(存放东方三博士的遗骨)赠给科隆大主教Rainald von Dassel。由此,各地来科隆朝圣的信徒骤增,原先的老教堂难以承受。1225年开始,建造新教堂的计划提上日程。

1248年8月15日,新教堂在科隆大主教Konrad von Hochstaden的主持下开土动工。建筑为哥特式,由建筑师Gerhard von Rile以法国亚眠的主教座堂为蓝本设计。之后建造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因为资金原因完全停工。于是,未完工的主教座堂统治了科隆的城市轮廓线300多年。

未完成的大教堂1824


                                             
直到19世纪初,随着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作为德国统一象征的科隆主教座堂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另外,当时盛行德国的浪漫主义风气使得人们对中世纪重新感兴趣,教堂的最终完工也再次获得机遇。1842年9月2日,教堂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支持下重新开工。1880年,教堂在开工600多年之后终于按照最初的设计完工。157米高的双塔使得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德国皇帝威廉一世于1880年10月15日在科隆主持了盛大的落成庆典,然而庆典仪式由于具有新教背景的德国王室和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蒙上了不快的阴影。

于1880年完成不久的大教堂



科隆主教座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相当程度的损坏,被炮弹击中共约70次。尤其是北塔塔基,在战后的几十年里都依靠临时的砖结构加固才逃脱倒塌的命运。1948年在尚未完全修复的教堂里举行了庆祝开工700周年的仪式。1956年重新对信徒开放。

科隆大教堂保存的三王圣龛



教堂内部有104个座位,具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各有一个预留给教皇和皇帝的座位。祭坛里镀金的三王圣龛装饰精美,由于内部存放了被认为是属于东方三博士的遗骨,这个祭坛因为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祭坛。教堂内的彩绘玻璃也远近闻名。

科隆大教堂圣彼得钟(钟楼南楼)


                                             
教堂顶上一共安置了12口钟。最早的是3.4吨重的三王钟(Dreikönigenglocke),铸造于1418年,安装于1437年(后来三次重新铸造,最近一次于1880年)。之后是重达10吨的"Pretiosa"(当时西方最大的钟)和4.3吨重的"Speciosa",分别于1448年和1449年安装。而教堂内目前最大的钟是圣彼得钟,重达24吨,直径3.22米,安装于1924年。

科隆大圣马丁教堂 (Kölner St. Martinkirche)


科隆的大圣马丁教堂是罗马天主教堂,据推测从西元一世纪开始由总教主Bruno策划建造,其中又经历多次改建,到十五世纪中叶才有今日所见的雏形。
十八世纪前经历过自然灾害以及法国大革命除主体建筑大致完好以外,其他部分几乎损毁。十九世纪经过全面修复,并有专业人员参与,此次修复以主体建筑为主,从内到外做了全面的更新,室内重新装璜彩绘,剥离了巴洛克元素,外观象征罗马式建筑的塔帽再度建起。

科隆大圣马丁教堂战后1946



世界大战让大圣马丁教堂饱经沧桑,教堂主体建筑的屋顶全毁,战后第二次整体重建,修复的观念也改变了,除了建筑外观依照十九世纪的样式复原外,建筑物内部的装璜依然保留其斑驳灰退的样貌。值得一提的是,大圣马丁教堂的地下墓室,坐落着西元一世纪至二世纪罗马时期建筑考古遗址,显示出不同建筑时期的文化底蕴。

科隆大圣马丁教堂圣坛


                                          
科隆圣庞大里昂教堂 (St. Pantaleon)


圣庞大里昂教堂建于10~17世纪的罗马式教堂是科隆历史最古老的12座罗马式教堂的其中之一。原来是一座罗马别墅,现在这座别墅所保留下来的部分便是该教堂的地下墓室。这座别墅被教堂所替代是在大约870年,同时在955年,总教主布鲁诺,即奥托大帝的兄弟,还增建了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在布鲁诺去世后,他的尸体被埋葬在这里。966年,新教堂的修建工作开始,14年后教堂建成。972年嫁给奥托大帝二世的拜占庭公主圣罗马女皇提奥法努也被依照其自己的要求埋葬在这座教堂的地下墓室之中。1618年前,教堂经过几次改造,而最终成为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在科隆于1974年被法国革命军占领后也便解散了,而教堂也被当作了马厩,直到科隆于1815年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这里则成为了一座新教教堂。1890年至1892年间,教堂主建筑进行了改造修复,1922年再次成为了天主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屋顶、外墙的一部分以及大部分内部装饰均遭受了毁坏,但是在战后教堂很快得到了重建。

科隆圣庞大里昂教堂圣坛及乐器


科隆圣庞大里昂教堂墓室中的圣罗马女皇提奥法努石棺


               
科隆St.Gereon教堂


St.Gereon是科隆历史最古老的12座罗马式教堂其中之一。她基于四世纪科隆老城西北面的一个长方形罗马墓地,初期建筑是椭圆形,13世纪转换成十边形,教堂西面主体建筑是古典的椭圆形,穹顶椭圆直径23.7m和19.8m,东面有一个半圆形后殿,主殿和后殿通过一个大型的中殿连接。

科隆St. Gereon教堂穹顶及乐器


                                 

科隆St. Maria im Kapitol 教堂


在科隆,St. Maria im Kapitol 教堂是最大的罗马式教堂,教堂长100米,宽40米。她是12个罗马式教堂之一,位于科隆老城区,建于11~13世纪,是科隆12个罗马式教堂之一,位于科隆的老城区。华丽雕刻的门是中世纪早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并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圣坛。

科隆St. Maria im Kapitol 教堂雕刻门


科隆St. Maria im Kapitol 教堂圣坛


                                 
科隆St. Aposteln教堂


St. Aposteln 是科隆12个罗马式教堂之一,位于科隆的老城区,建于11~13世纪。它的建筑特点是特别大的三圆顶融汇了两侧翼塔(东塔),教堂的西塔高约67米,塔高在科隆的罗马式教堂中排在第三位。St. Aposteln 有一个美丽的三叶圣坛。

科隆St. Aposteln教堂圣坛


                                   
科隆St. Kunibert  教堂


莱茵河银行附近矗立着十三世纪St. Kunibert 教堂,科隆的12个罗马式教堂中最年轻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堂里的中世纪的古墙和彩绘玻璃窗非常独特。

科隆St. Kunibert 教堂圣坛


                                       
科隆St. Ursula 教堂


科隆St. Ursula 教堂从12 - 17世纪讲述自己的故事。教堂内有一个“金壁厅”,墙壁是用黄金和骨骼作装饰,金架上摆放着半身雕像。传说它们是来自英国公主乌苏拉和她的同伴,她们在三世纪来到科隆屠杀匈奴。

科隆St. Ursula 教堂金壁厅


科隆St. Ursula 教堂圣坛


                                                
科隆St. Mauritius教堂


St. Mauritius教区教堂起源于中世纪鼎盛时期,据记载首次提到该教堂是在1135年。教堂位于科隆老城的南面,但仍属于科隆市中心。St. Mauritius教堂前身是“私人教堂”的修道院,具体的建造时间无据可查。1135年开始重新建造,属于圆柱和拱形的罗马式风格的教堂。

科隆St. Mauritius教堂圣坛


                                             
                 
科隆罗马城墙遗迹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6#
发表于 2012-2-4 01:07: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5 17:29 编辑

托伦 Torun(波兰)

托伦(波兰语:Toruń [tɔruɲ],德文:Thorn(桑城))是波兰的一个城市,是1232年由条顿骑士团所建立。
古城位于波兰北部 , 维斯杜拉河畔。 截至2009年6月全市人口是205.934人。 托伦是波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托伦中世纪的老城区,是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出生地。
托伦中世纪老城的一部分,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2007年托伦老城被添加到波兰七大奇迹的列表之中, 老集镇和哥特式的市政厅被波兰国家地理学会评为“世界各地30个最美丽的景区”之一。 “福布斯”杂志在2010年“波兰最具商业投资吸引力的城市”托伦榜上有名[ 需要的引证 ]。2009年被列为“波兰最适宜生活的城市”,排名第十位 [ 需要的引证 ]。

托伦城区沿岸全景

                                                        
1975年~1999年1月1日前托伦市是托伦省 (województwo tourńskie)的首府,1999年以后由原托伦省、比得哥什省、弗沃茨瓦韦克省三省合并组成库亚维-波美拉尼亚省 (Województwo kujawsko-pomorskie),下分4市19县、144乡镇,总面积17,969平方公里。截至2006年人口为2,068,000人。省首府设在比得哥什和托伦。2004年9月,比得哥什医学院,并入托伦哥白尼大学医学院。

历史
考古学家对1100年的第一个定居点遗址(劳济茨文化)考证时指出,在中世纪早期,大约是7~13世纪,这里是维斯瓦河浅滩,是斯拉夫人居住地。
1230年至1231年,条顿骑士团在斯拉夫人定居位置建造城堡。
1233年12月28日,条顿骑士赫尔曼·冯·萨尔扎和赫尔曼巴尔克签署托伦和切姆诺的的基础章程。后来又签署了所在的城市命名,授予城市权的原始文件(在1244年丢失)称为Kulmer Handfeste。一般权利的设置被称为库尔姆法律。
1236年,由于频繁的洪水灾害,托伦的旧城区搬迁到现址。
1263年方济会修士在城市定居,随后在1239年由道明会。始建于1264年新城附近。
1280年,全市(或当时,这两个城市)加入贸易的汉萨同盟 ,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中世纪的贸易中心。
1411年2月在城市签订了托伦的第一个和平协议结束波兰 - 立陶宛 - 日耳曼战争。
1440年,托伦士绅成立普鲁士联盟。
1454年普鲁士联盟针发起对条顿骑士团国十三年战争。
1454年新的和旧城区分离近200年后被合并。
1466年波兰人摧毁了日耳曼城堡,托伦第二次和平并结束十三年战争,其中条顿骑士团割让了其控制的西部省份给皇家普鲁士。托伦成为波兰王国的一部分。
1557年,全市通过新教改革,罗马天主教仍然是本市波兰人信奉的主教。市长海因里希Stroband(1586年至1609年),城市集中。行政权力传递到市议会手中。
1595年,耶稣会抵达促进反改革,考虑管制圣约翰的教堂。新教的城市官员试图限制进入城市的天主教徒涌入,天主教(耶稣会和多米尼加僧侣)已经控制了教会,只留下圣玛丽给信奉新教的市民。
1677年普鲁士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克里斯托夫Hartknoch被邀请成为托伦场馆署长,这个职位他持有直到1687年他去世。Hartknoch写了普鲁士的历史,包括皇家普鲁士各城市。
1700至1721年大北方战争期间,波兰国王是按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在城里准备恢复奥古斯的强者。在17世纪下半叶,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增长,同样,整个欧洲的宗教战争。在18世纪初的大约50%的民众,特别是士绅和中产阶级,讲德语的新教徒,而其他50%的波兰人说罗马天主教徒。新教徒流感后来推回后,1724托伦骚乱。
1793年,普鲁士王国吞并了波兰的第二个分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城市。
1807年,拿破仑征服领土的一部分,华沙大公国的部分城市。它是由统治萨克森国王弗雷德里克·奥古斯我,普鲁士恢复控制,但在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采取的战争囚犯,构建城市周边的要塞链条。次年,连同普鲁士剩下的城市,成为新的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
托伦是普鲁士区域主体部分和后来德国企图Germanise全省。托伦成为抵抗德国化的Kulturkampf的中心,按波兰人,他们建立了波兰语的报纸,新闻报道托伦。

1875年和波兰科学协会成立,并于1884年成立一个秘密组织致力于恢复波兰。根据“凡尔赛条约”,继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托伦是分配给波兰人走廊的一部分。它成为当时波美拉尼亚省的首都。当地民众获得波兰公民资格或离开该国。这导致了德国人的显着下降,其在镇的数量在1910年下降到30.509人,在1926年进一步降到2.255人,以及在1934年到2.057人。

1925年,波罗的海研究所在该市成立,波兰遗产和波美拉尼亚的历史记录。在一般情况下,Interware时期是的托伦显着的城市发展的时间。完成了主要投资领域交通网(新的街道,电车线和毕苏斯基大桥),住宅发展(许多新房子,特别是在比得哥什郊区)和公共建筑。
1939年波兰被入侵后,纳粹德国吞并城市,下辖泽西普鲁士的一部分。波兰人和犹太人被德国当局列为劣等,他们的命运是被奴役和灭绝。二战期间,德国作为战俘营的要塞链条,统称为战俘第XX-。城市在战争期间躲过重大破坏。
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1945年和1947年之间正如战争之前那样,各民族返回了到波兰,其余德国人被驱逐,主要是东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托伦人口增长超过两倍以及行业数量显着增加。1945年哥白尼大学成立,多年来,它已成为波兰最优秀的大学之一,这所大学强烈影响当地人的艺术和文化生活。该大学成立时接纳维尔纽斯大学在波兰的教授,战争结束后,1945年后他们被迫转移到波兰。
自1989年以来,地方和区域自治逐渐重新引入市场经济,托伦,和波兰其他城市一样,已经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革。当地人辩论的变化是否已经为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成功,但托伦最近已回收其作为一个强大的地区领导人的位置,与比得哥什。




标志性建筑

托伦老城市政厅
托伦老城市政厅(Ratusz Staromiejski)是波兰城市托伦老城区主要的世俗建筑,哥特式风格,分阶段建于13和14世纪,17世纪重建,18世纪被摧毁后再度重建。托伦老城市政厅是中欧中世纪建筑最重要的实例之一。
目前,托伦老城市政厅开辟为博物馆,收藏有晚期哥特式和哥特式艺术藏品。



托伦圣若翰洗者与圣史若望圣殿主教座堂


托伦圣若翰洗者与圣史若望圣殿主教座堂(波兰语:Bazylika katedralna św. Jana Chrzciciela i św. Jana Ewangelisty w Toruniu)自1935年封为宗座圣殿, 自1992年成为天主教托伦教区的主教座堂,从前是托伦老城主要的本堂区圣堂。这是托伦的三座哥特式教堂之一,用砖砌筑,有带过廊的大厅,和雄伟的西部钟楼。第一座教堂建于 13世纪,是一个没有过廊的小教堂,和多边形的神父住宅。在14世纪上半叶改建为带过廊的大厅教堂,已经多次重建和扩建,到15世纪末形成目前的样式。钟楼悬挂着天主号筒(Tuba Dei),是波兰的第三大钟,铸造于1500年。

中世纪古城墙堡垒塔
托伦一个独特的景致 - 中世纪古城墙堡垒塔,其中垂直偏差1.40m。它始建于十四世纪,15米高的塔楼防御工事与古城墙衔接。中世纪建造在砂质基础的重量影响下,造成塔斜。
在十八世纪,塔已停止进行防御措施,利用它作为女子监狱。在十九世纪该塔被变成一个铁匠铺和工坊寓所,后来完全用于公寓需求,经过一个时期后,更换一个新的哥特式坡屋顶 - 经典!
目前,在这个有趣的古建筑成了咖啡厅和纪念品商亭。




老市集广 场
老市集位于市政厅广 场,自从中世纪以来,这里是小商业主的天堂。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7#
发表于 2012-2-4 23:56:5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6 15:35 编辑

斯德丁  Stettin(波)现在的“什切青”

什切青(波兰语:Szczecin;在德国统治时间的德文名为Stettin(斯德丁),原称Alten Stettin(老斯德丁))是波兰的第7大城市和第2大海港,西波美拉尼亚省会。

什切青位于波兰西北部,奥得河下游,北面靠近波罗的海的斯德丁湾和波美拉尼亚湾,包括栋别湖的西南湖滨和奥得河两岸以及河流东西两道分叉之间的几个大岛屿。从中世纪后期,直到二次大战结束(1945年)之前,该市居民几乎全是德国人,并采用德文的市名“斯德丁”。

                                                                        什切青河右岸中心全景(位于左岸的奥德 看向)
历史
什切青的历史,始于公元8世纪,当时斯拉夫人定居西波莫尼亚,在原有城堡的定居点基础上向外拓展建立一个新的定居点。自公元9世纪,这个新定居点被筑堡垒并向奥德银行拓展。

960年梅什科Ⅰ世(922年-992年5月25日)这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曾与斯拉夫部落柳蒂奇人作战,以求获得波美拉尼亚,但实际只控制了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领土。他又与波希米亚的王公争夺西里西亚和小波兰。为抵抗奥托大帝创建的神圣罗马帝国,梅什科Ⅰ世与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Ⅱ世结盟。963年梅什科Ⅰ世被迫臣服于奥托Ⅰ世并承认神圣罗马帝国为波兰的宗主,966年受洗,并规定基督教(天主教)为波兰国教。967年梅什科Ⅰ世几乎统治者全波兰国土。973年被奥托Ⅱ世打败后,梅什科Ⅰ世又再次宣誓效忠于皇帝。981年梅什科Ⅰ世在与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的战争中失去了部分领土。986年奥托Ⅱ世去世后,梅什科将新的皇帝奥托Ⅲ世作为结盟对象。992年,梅什科Ⅰ世去世,其子波列斯拉夫Ⅰ世继位,1005年吞并城市什切青,随后神圣罗马帝国和斯拉夫部落柳蒂奇人联盟旨在控制这部分领土。

12世纪沃林的周边中心区域衰落后,什切青成为更重要和更强大的波罗的海南岸的海港城市之一。

1121年至1122年冬季战役,波兰公爵,博莱斯瓦夫Ⅲ世Wrymouth,获得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以及城市什切青和其据点。在1124年和1128年班贝格奥托主教颁布两次命令,居民皈依基督教。在这个时候,第一个基督教教堂圣彼得和保罗教堂被架设。波兰铸造硬币在此期间被一般贸易所使用,当时城市的人口估计为5,000-9,000人左右。

1138年博莱斯瓦夫Ⅲ世的死亡宣告波兰的统治结束。

1147年北方十字军战役期间,哈弗尔贝格大主教康拉德和迈森大主教安瑟伦授权,派罗马教皇的特使德国侯爵阿尔伯特熊率领军队,以斯拉夫敌军出现在该地区为由围攻城镇。在那里由波兰梅什科 III世提供一支老牌部队加入十字军。然而,市民已经把周围的防御工事摆放十字架,表明他们已经被基督教征服。波美拉尼亚公爵 拉蒂博 Ⅰ世,与讨伐部队谈判达成妥协。

                                                                                           北方战争时的斯德丁
1164年后的费尔兴战役,什切青公爵博吉斯拉夫Ⅰ世成为萨克森的狮子亨利的附庸。什切青城主瓦尔提斯拉夫Ⅱ世于1173年,无法抗拒丹麦的攻击并成为丹麦藩属。在1181年,杜克大学的什切青博吉斯拉夫Ⅰ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庸。在1185,什切青博吉斯拉夫Ⅰ世再次成为丹麦的附庸,1189年他的继承人在与国王克努特Ⅵ世之间的冲突中被摧毁,但在丹麦军队支持下在1190年堡垒被重建和武装。虽然帝国恢复了她对波美拉尼亚的优势,但在1227年波恩哈夫战役后,什切青是丹麦控制下剩余两个桥头堡之一(另一个是沃尔加斯特,直到1235年,直到1241年至1243年或1250)。

在12世纪下半叶,一群德国商人(拉丁语:multus populus Teutonicorum)在城市的圣雅可布教堂周围定居,他们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各个地区。而圣雅可布教堂是1180年由班贝格商人贝林格捐赠的,1187年他因此举而被封圣。1173年霍亨克鲁格(今天的什切青斯特鲁加)成为第一个清楚的记录着德国人活动的在波美拉尼亚大公国的村庄。而在13世纪的日尔曼东扩移**动(德语:Ostsiedlung)在波美拉尼亚不断加速。波美拉尼亚公爵好人巴尔尼姆一世在1237年授予了这座城市以自治权。并将日尔曼居民区与定居在邻近的凯兴(波兰语:Chyzin)地区的圣尼古拉斯教堂周围的斯拉夫居民区分开,而在授权的宪章中,斯拉夫人要接受日尔曼人的司法裁判。当巴尼姆在1243年授予什切青马格德堡权力(中世纪在德国颁发给城市和村庄的统治者的关于城镇自治的法案,德语:Magdeburger Recht)时,古老的斯拉夫人居民点和他们所在的地区处在城市里受限制的区域,对于那些不是由前斯拉夫人居民点和地区所且成的波美拉尼亚城镇来说是个例外,虽然有时斯拉夫人城镇和日尔曼人城镇相隔很近。在城市处于德国城镇法的影响下,斯拉夫人居民点被解散。
1249年公爵许诺提升城市的级别,而绝大多数斯拉夫居民被迁到城市以北和以南的两个新的郊区(德语:Wieken)。对什切青的斯拉夫人最后的记录来自于公元14世纪,那是在1350年的城市里,一家斯拉夫人开的澡堂和面包店被记录了下来。斯拉夫人居住在一条名叫舒尔岑施特拉泽(德语:Schulzenstrasse)的大街上,而到了14世纪末,余下的斯拉夫人都被日尔曼人同化了。   

1249年巴尼姆一世授予奥得河东岸的达姆镇以德国城镇的自治权,这座小镇于1939年10月15日并入邻近的什切青,现在则成为了什切青栋别地区。这座小镇建于原来波美拉尼亚城堡的所在地,称为Vadam或者Dambe。博莱斯拉夫在他的1121年的战斗中毁坏了这座城堡。   

1261年12月2日巴尼姆一世根据马格德堡法案允许犹太人定居于斯德丁。而在1308年和1371年的法案更新条款中犹太人获得了特权,在1325年犹太人家庭被授予了斯德丁公民的身份。但在1481年被允许居住在斯德丁这个公爵领地的犹太人仅有22人。而在1492年,斯德丁的所有犹太人得到了命令,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离开城市。从当时到中世纪结束的时间内,这个法令始终是有效的。   

1278年斯德丁加入汉萨同盟,由于加入了波罗的海的鲱鱼、谷物和木材贸易中,斯德丁变得繁荣起来。同时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城市里建立了超过四十个的行会。在15世纪末当公爵们纠正说法称斯德丁是他们主要的居住地时,从波美拉尼亚公国手中获得的广泛的自治权在一部分程度上被削减了。日尔曼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反斯拉夫倾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加强,导致了禁止斯拉夫人的后代加入行会,或者禁止公开使用西斯拉夫语言中的一种的波美拉尼亚语,大量的斯拉夫居民的财产被强制剥夺,并被授予日尔曼人。1514年裁缝行会增加了一条 Wendenparagraph到行会的法规中,禁止斯拉夫人和私生子加入行会。同时代的斯德丁并不像神圣罗马帝国其他地区一样受到中世纪猎捕巫师的风气的严重影响。但仍然有报告显示在1538年一个男巫和三个女巫因为使用巫术被控告有罪并被处以火刑。

                                                                                                  什切青1945
直到1945年被红军占领以前,斯德丁一直属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该市成为波兰的一部分,留在那里的德国人被驱逐到德国,而主要来自波兹南地区的波兰移民迁入斯德丁。该市现名什切青,重建成为重要的工业中心,什切青省会。它见证了1970年和1980年的反、共、暴、动,也分享了团结工会运动的诞生。1999年起什切青成为西波美拉尼亚省的首府。

19世纪后期的什切青(1890-1900)

12世纪~1950年人口数量变化表:
12世纪5,000
17206,000
174012,300
181621,500
184337,100
186158,500
187276,000
1890116,228
1910236,000
1939382,000
1945260,000
1950180,000
1945年人口下降的原因是:因大多数德国籍居民因红军占领而逃离,或被其驱逐。
到1950年,人口因德国持续轰炸而下降,此时期有波兰人和犹太人从被俄国占领的波兰领土移入,也有乌克兰血统的波兰人迁入。

什切青港口和奥得河全景



港口
港口性质:海湾河口港
经纬度:53°25′N,014°33′E
位于波兰(全称:波兰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POLAND)西北沿海奥得(O-DER)河下游西岸,在波莫瑞(POWORSKA)湾南岸的什切青(SZCZECINSKI)湾的顶端,濒临波罗的(BALTIC)海的西南侧,是波兰第二大港,又是煤炭输出港。其外港为希维诺乌伊希切(SWINOVJSCIE)。自什切青经希维那(SWINA)海峡至波莫瑞湾南岸的希维诺乌伊希切港入海口约30n mile。什港又是波兰经济及文化
中心之一。主要工业有钢铁、造船、机械、汽车、轮胎、建材、造纸、纺织、化工及食品等,其中以造船规模最大。此外,还是捷克物资的中转港。港口距机场约45km。距格但斯克(GDANSK)湾约230n mile。
该港属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平均气温最低约-5℃,最高约20℃。全年平均降雨量约700mm。
港区主要码头的泊位如下:
码 头 名 称泊位(个) 岸线长(m) 最大水深(m)
SZCZECIN (什切青) 28 7673 9.15
SWINOUJSCIE(维诺乌伊希切) 5 1249 12.8
33 8922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门吊、浮吊、桥吊、粮食起卸机及煤炭传送带等,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为90吨。什切青港区有散,杂货等专用码头,备有自动地磅秤及专用仓库,堆场面积约30万m2,仓库面积约6.6万m2。希维诺乌伊希切港区的煤码头有连续电子过磅系统通过橡皮传送带,装卸效率每天达3万吨。煤碳堆场面积为8.1万m2,可堆煤炭达44万吨。主要出口货物除煤炭外,还有钢材,木材、盐、液体货及杂货等,进口货物主要有矿石,化肥、废铁、粮谷及杂货等。1992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4万TEU,年货物吞吐能力约2500万吨。港口与欧洲、非洲及南美洲10多个港口之间有定期班轮航线来往。在节假日中可以加班,费率加收50%~100%。


标志性建筑
什切青的建筑风格主要受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前20年的Academic art 和新艺术运动影响。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在市中心,因为受到盟军的轰炸而在1945年以后重建,建筑则普遍属于共 产 主 义现实主义风格。

什切青老市政厅 (Old City Town Hall, Szczecin  )

什切青老市政厅

什切青老城市政厅 (Polish Ratusz Staromiejski w Szczecinie) - 现今,红砖瓦顶的市政厅位于旧城区,始建于15世纪。

当时,它是在上个世纪的一个老建筑基础上开始建造的,被认为是新的市政厅。在1968年,老市政厅大楼被还以本来面目。以保护遗迹的理念并充分发挥能工巧匠的技能,对建筑进行恢复性建设、加固、装饰,其中包括恢复哥特式的内墙装饰。一个装饰豪华的古老市政厅可以提高本市管员威信。自1869年以来,大楼还设有一个深受市民欢迎的餐厅和酒馆。

圣詹姆斯圣殿主教座堂 (Cathedral Basilica of St. James the Apostle)
教会是建立在1187年和罗马式风格的建筑在14世纪完成。期间于1456年的风暴之一的两座塔楼倒塌和毁坏教堂的一部分。重建一直持续到1503年,整个教堂被改造的基础上单塔教堂大厅设计。

圣詹姆斯圣殿主教座堂


教会在1677年再次被摧毁在Scanian战争,1690和1693之间的巴洛克风格重建。在1893年,教堂被改造再次然而,西部塔在1894年的风暴中倒塌,必须重建。这重塑完成了在1901年离开了119米(390英尺)的尖顶教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1944年8月16日晚空袭导致崩溃的尖顶,在1901年和广泛的破坏建筑物的其他部分的补充。被摧毁的北墙,所有的祭坛和艺术品内的炸弹和随后的火灾。战争之后,政府官员不愿意让教会重建然而,正如遗产储油剩余拆迁的结构会更比重建昂贵。1971年,开始对教会的工作,并持续了三年。北墙重建,在现代风格不相协调的建设和稳定塔的其余部分,但不重建的尖顶。相反,塔封顶短坡屋顶或金字塔屋顶高度为60米(196英尺)。

在2006年,另一位装修开始看到了新的供暖系统和地板安装。机关,取代之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删除那些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构建了加强,因此它可以支持重新设计的尖顶塔。今天,教会用作教堂的罗马天主教 大主教管区的什切青。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8#
发表于 2012-2-6 14:10: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7 16:09 编辑

奥尔堡 Aalborg   (丹麦)

奥尔堡是一座历史古城。它位于北日德兰的中心地,利姆峡湾的南岸。这座城市最早是由海盗发现和创建的。ll世纪时已是一个相当兴盛的商业中心。16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初期十分繁荣。时光荏苒,奥尔堡如今是丹麦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它拥有人口199188(2011),是丹麦第四大城市。
奥尔堡地处西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交通要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海陆空交通都比较发达。这里有跨越利姆峡湾的公路和铁路桥梁,也有飞机场,可直飞哥本哈根和奥斯陆。利姆海峡的航道很深,船只可以直接入港。
交通的便利有力地促进了奥尔堡的工业发展。奥尔堡拥有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烟草厂,早在1883年就兴办了第一家人造奶油厂,目前,还有铁路机械、化学、造船、酿造等企业杜松子泅的生产更使奥尔堡声名远扬。
奥尔堡风景秀丽,拥有不少文化古迹,人称“北方小巴黎”。可以远溯至海盗时期的发展史给这座城市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市区内有1431年建造的圣灵修道院,它是丹麦最古老的社会福利机构,也是奥尔堡早期繁荣的证明。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1539年建造的奥尔堡市政厅,它古朴庄严,迄今仍是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建筑物之一,可以举办展览会和国际会议。此外,奥尔堡还有—些16、17世纪遗留—下来的宫殿、占堡,给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历史
奥尔堡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朔1000年前,Alabu是城市第一次使用的名字,它可以从一些资料和1040年发现的古硬币得到印证,市政机构建立在1342年。
城市被认为创建在“维京时代”,但有人类居住的历史要更长。位于奥尔堡利姆峡湾的北岸的林霍尔姆高地 ,是海盗时代最重要的埋葬地点之一。坟墓日期从公元700年到1000年,这些坟墓大多用石头围成船形。

海盗时代的墓葬区


公元700年左右,在林霍尔姆高地建立最早的定居点。1040年发现的硬币第一次提到了奥尔堡原来的名称Alabu。有些资料出现另一种拼写是Alebu,还有近似的翻译名称。
在中世纪,奥尔堡越来越繁荣,并成为丹麦最大的城市之一。1516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繁荣,奥尔堡被授予盐鲱鱼的垄断。奥尔堡的鲱鱼渔业一直贯穿至英格兰东海岸,横跨北海,无论是在商业竞争和文化交流。
1342年奥尔堡获得城镇特权。
1554年奥尔堡升格为大主教教区。
1940年德国入侵丹麦,奥尔堡机场被德国伞兵占领,据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由伞兵捕获城市。该机场对于德国飞机能够达到挪威是至关重要的。

港口
奥尔堡港位于丹麦(全称:丹麦王国 THE KINGDOM OF DENMARK)日德兰(JYLLAND)半岛东北沿海利姆富德(LIMFJORD)河下游两岸,(经纬度:57°03′N,009°55′E,港口性质:河港)距河口约16n mile,濒临奥尔堡(ALBORG)湾的西北侧,是丹麦主要港口之一。始建于1342年,是丹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地处西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交通要道,是一个重要的交通中心,海陆空交通都较发达。奥港还是丹麦重要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有钢铁、造船、水泥、纺织、化学和食品等。港口距机场约5km。
该港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东南至西风,冬季常有七级大风出现。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8℃,最低约-7℃。一般在1~3月为冰冻期,有碍航行的年平均约28天。全年平均降雨量约700mm。潮差甚微。
港区码头总长约11.5km,最大水深约10m。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浮吊及卷扬机等,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达100吨,还有散货输送管道及分离油装置等。煤炭装卸效率每天能卸1万吨。大船锚地水深达15m。在港区的下游还扩建东港区,正在向南、北两岸扩展,扩大面积约206公顷,使与新工业区、住宅区相连接。南、北两岸之间有铁路桥和公路桥相通。港口年货物吞吐能力约1200万吨。主要进口货物为煤、粮谷、饲料、磷灰石、油籽饼、黄铁矿、石膏、钢材及石油产品等,出口货物主要有水泥、机器、石棉、船舶设备、血蛋白及农产品等。

标志性建筑

奥尔堡布多尔菲教堂 (Budolfi Church, Aalborg)



在10世纪中叶,随着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贸易路线日益繁盛,位于东西走向的利姆峡湾沿岸的奥尔堡早已是一个闻名于世的小镇,直到12世纪时,利姆峡湾西端被流沙淤塞而关闭。在利姆峡湾林霍尔姆高地著名的海盗墓葬区表明,很久以前就出现在利姆峡湾的小镇,这是丹麦的一个居民区。
基督教传教士可能在9世纪的某个时候抵达这里,因为附近的维堡和奥胡斯有基督教活动的证据。在948年丹麦划分教区,维堡已经建有早期教区教堂,而奥尔堡仍然没有最早的教堂的踪迹。奥尔堡的第一所教堂用石头砌成,因为当时木材已经非常少,但一直没有找到直接证据证明这是很早以前的“海盗”教堂。
在布多尔菲大教堂的地下墓穴原始教堂主教Eskil维伯格记载石头建造的教堂遗迹最迟不晚于1132年。原始第一个教堂比目前的教堂小得多,因为它只是一个教区教堂。它包括一个短殿和内置的罗马风格唱诗班。
现在的布多尔菲大教堂(丹麦:布多尔菲Domkirke)始建于14世纪的最后十年,1399年在丹麦阿特拉斯它和各地的原有圣布多尔菲教堂首次被列出,教堂被命名后,由英国主教圣Botolph和圣,他是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博学神圣、有很高的声誉,是农民和水手的守护神,这使他在宗教改革前在丹麦深受欢迎的圣人。他的遗骨被崇拜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和索恩利修道院。在奥尔堡,没有提及取得圣Botolphus的遗物,但当时教堂被命名之后最有名的人士的遗物教会拥有的例子并不少见。在丹麦和瑞典南部的其他教堂也有用包含圣Bodel和圣Bodil形式被命名的,其他北欧也有采用Botolph形式的名称。
在丹麦这座教堂采用最常见的的建材大砖和哥特式风格被建造。连同教堂中殿和唱诗班测量目前的56米长,22米宽,独有的兵器门廊和扩展。

奥尔堡是船长克莱门特1534年的起义中心,克莱门特安徒生,被称为船长克莱门特,带领农民和文叙瑟尔 少数贵族起义蔓延整个日德兰半岛。农民们试图影响未来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Ⅰ世去世后的选择。突然的停战吕贝克释放了皇家军队追捕的全部农民,这些人一路回到奥尔堡城墙。保皇派军队冲进大门,在镇内对叛乱分子和公民展开血腥的杀戮。仅仅两年后,丹麦成为正式路德。由于其乡郊特色和距离哥本哈根的远程,考虑到丹麦北部信奉天主教徒比以往更多且超过丹麦其他地区,1554年奥尔堡教区布多尔菲圣教会考虑后决定奥尔堡升格为主教座堂。
到17世纪后期奥尔堡老城区的两个其他教会,圣母教堂(丹麦语:Vor Frue Kirke
)和修道院教堂(丹麦语:Klosterkirken),被认为对于奥尔堡几千市民是多余的。圣母教堂,三个最古老的,被确定为不稳定的,并被拆除。到1800年修道院教堂和塔被拆除,石头被用来扩大奥尔堡附近的城堡。原来的三个可见的教堂塔楼,奥尔堡市的标志,现在只有布多尔菲大教堂的塔是唯一一个。
在1779由雅各布和伊丽莎白Himmerig给予资金的支持,布多尔菲大教堂的塔被添加到西侧,28米的砖塔,超过35米的金属制巴洛克式穹顶尖塔在广 场上屹立。在1817年塔的四面各安装了四个相同的钟面。南侧有一个日晷仪安装在其上面,该塔设有四个钟,鲁道夫梅尔基奥尔在1681年最古老的铸铁钟,大钟由B. Løw 父子于1892年铸造,第三个钟铸于1926年...Smithske,最新的是1979年Petit & Fritsen 铜钟。
在1899年圣器被内置到过廊北侧。
在1942年和1943年唱诗班延伸了14米并提高拱形屋顶吊顶。

奥尔堡布多尔菲教堂组图



奥尔堡市政厅  Aalborg Town Hall


奥尔堡市政厅,建于1762年。直到1912年成立了奥尔堡市市政当局。目前此建筑专门用于婚礼和具有代表性的用途。入口上方看到弗雷德里克第五的座右铭“智慧和坚定”。市政厅位于市中心的老广 场。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9#
发表于 2012-2-7 16:49:0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1 00:12 编辑

里伯  Ripen(丹麦 Ribe)

里伯(丹麦语:Ribe)位于日德兰半岛西部,是丹麦最古老的城镇。

历史



港口

标志性建筑

里伯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历史
圣母玛丽亚大教堂( 丹麦 :Vor Frue Maria Domkirke)坐落在丹麦古城里伯日 ​德兰半岛南部西海岸,里伯是丹麦尚存的最古老的城市。来自欧洲西北部地区的丹麦、挪威、瑞典、德国、弗里斯兰、英国和其他商人偶尔带来贸易商品,使里伯河的北岸通过海洋运输开始成为一个开放的贸易市场。
这里地势平坦,风吹沙动并不是一个特别优良的海港,直到中世纪后期才有大量船只涌入里伯河。里伯市场早在705年就得到国王安根提尔或国王哈拉尔希尔德坦的批准。在维京时代里伯是一个繁华的国际贸易中心,这使得来自汉堡的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基督教传播的一个理想的起点。
丹麦哈拉尔德克拉克国朝遭到霍里克一世(Horik Ⅰ)驱逐,他从丹麦逃亡到德国获取皇帝路易的帮助,皇帝要求哈拉尔如果他成为基督徒,将为他提供弗里斯兰公国作为奖赏。哈拉尔同意了,并携他的妻子和家人以及“四百名丹麦人”接受洗礼。哈拉尔在826年返回丹麦,试图收回他的土地,并聘请一位名叫安斯戈尔(Ansgar)的
牧师帮助他使丹麦信奉基督教,哈拉尔的争强好胜的本性很快就断送了自己,他逃回了弗里斯兰,牧师安斯戈尔(Ansgar)也被迫离开了丹麦。
里伯的第一座教堂是在860年由国王霍里克一世授权传教士安斯戈尔在河南侧市场对面建造一座木结构教堂,这位曾在845年烧毁自己的城市汉堡的安斯戈尔赢得了国王的信赖,从此安斯戈尔和他的同伴不断取得事业上成功,后来在赫德比(Hedeby)和里伯(RIBE)的一些丹麦人抱怨教堂的钟声会吓跑土地的神灵,年轻的国王霍里克二世关闭了赫德比(hedeby)教堂,但安斯戈尔又赢得霍里克二世的友谊,该教堂重新开放。
安斯戈尔(Ansgar)在888年去世,圣Rimbert成为继任者,此时丹麦的基督教使命业已崩溃,传教士提出根除任何形式的“外国”宗教,并教堂被烧毁。

948年里伯成立了主教管区,里伯的第一任主教由罗马教廷授权汉堡大主教St Leofdag监管,并传教丹麦人。同年 Leofdag 在里伯河过河时被杀害,当时一个丹麦人用长矛刺穿了他的身体。虽然从未册封,但Leofdag被当地人尊称为圣徒,直到宗教改革,他的遗体最终将永存里伯大教堂。

第一个石砌大教堂由教区主教泽尔(Thur)在1110~1134年完成,当时在该地区的石材不可用,所以凝灰岩石材是从德国进口,以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结构,该教堂修造了罗马式风格的半圆形拱门配以木质平吊顶以及建筑图案后,具有典型的德国北部大教堂风格。
丹麦国王埃里克二世(丹麦:Erik 埃里克)在1137年7月的 Urnehoved大会(丹麦语:Ting)上由Chief Sorte Plov 实施反对派报复被谋杀。国王被安葬在大教堂内。国王埃里克短短3年的统治停滞在持续不断的家族争权夺利之中,他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哈拉尔德以及哈拉尔德的十二个儿子当中的十个(或十一个),而赢得了“血腥埃里克”的绰号。但是,历史学家称他为金德“埃里克应该被记住”(丹麦语:Emune)。皇家墓地提升了大教堂的声誉。
1145年主教埃利亚斯创办里伯大教堂学校和分会,他还看到了大教堂的落成和奉献。
1176年的一场可怕的火灾烧毁了这个小镇和新的大教堂,因为它没有被完全摧毁,里伯大教堂是丹麦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式建筑。新型建材大红色的砖被用于重建,旧的残部夹杂着新建筑,扩建教堂中殿两侧,每侧变成双过廊,教堂主体老建筑的天花板提升高度并安装了哥特式拱形屋顶。



里伯大教堂雕刻主大门

12世纪后期一个宏伟的雕刻主大门用于大教堂,大门上的浮雕展示耶稣从十字架上下来,设在主大门上方一个三角形的浮雕显示大约50年前审判日,门道的两侧列两只石狮子被称为猫头门,其三角浮雕被认为是现存最大的罗马花岗岩浮雕之一。
有关恢复大教堂的工作正在进行的同时,里伯市民建造了围绕该镇的第二道围墙,这一时期里伯理所当然地成为丹麦的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和大教堂等建设。
1259年丹麦国王克里斯托弗一世墓葬在里伯大教堂。国王克里斯托弗是瓦尔德马第二的儿子,
并当选为丹麦国王后,1282年他的弟弟亚伯去世。他花费了很多精力维持国度掌控​​,从他的侄子在石勒苏益格。那时他仇隙伟大的牧师隆德的大主教雅各Erlendsøn,这个论点来到了国王是否有权在教会和教会官员。当大主教拒绝承认克里斯托弗的儿子埃里克·五世时,大主教被**以及他被释放时,Erlendsen逃离该国。国王克里斯托弗在1259年5月29日突然去世后,谣言说他收到RYD修道院的住持Arnfast盛请饮用有毒的圣餐酒。他被安葬在里伯大教堂。
在1259年丹麦国王克里斯托弗一世埋葬在里伯大教堂。

布衣塔
1283年圣诞日按计划开始,早上群众刚刚进入教堂和大教堂周围的街道,西北塔坍塌,有几个人被砸死。设想在原位置上建造规模更大的“布衣塔”,这将比其他的旧塔高得多。塔的低部分别由教会和城市占用,上部楼层用于存储记录,并作为一个瞭望塔。 在丹麦和瑞典的战争中八门大炮被运至顶端,保卫城市免遭攻击。1644年,里伯真的用它们射击了瑞典的船只。
布衣的塔完整高度62米,于1333年由铜制“礼贤头盔”封顶,还有最顶端细细的塔尖。部分烧毁的大教堂在1402年和砖被用于恢复和扩大大教堂周围的辅助建筑。
1402年大教堂部分被烧毁,红砖被用来恢复和扩展大教堂周围的辅助建筑。
1439年波美拉尼亚的国王埃里克被废除后,他的侄子巴伐利亚克里斯托弗王子,被选中成为丹麦的摄政王,这一事件稍稍平静下来后,1440年4月9日丹麦的维堡大会上他被选为国王枢密院,并自称国王。14431月1日,在里伯大教堂他作为丹麦的国王举行加冕典礼,又被选为挪威国王和瑞典国王。
1536年丹麦正式成为路德会的国家,大教堂被关闭,曾经关心并居住教堂附近的修士被赶走了,教堂也受到破坏和忽视。
1542年,路德丹麦 汉斯图奥森成为路德总监/里伯主教,直到他1561年去世。为了纪念他在丹麦宗教改革中作出的贡献,他的雕像被立在玛丽亚塔前。
1560年末天主教的雕像、艺术品、祭坛和装饰被移除,替代它们的是中世纪琳琅满目的绘画。
1580年9月的一天,里伯城镇的中心遭遇火灾,大部分的房屋被夷为平地,但剩下教堂免遭严重的损坏。
1594年的布衣塔部分倒塌,它被重建,但低于原塔10米,因为没有钱去建造任何一种塔顶,至今仍是平顶。
教堂收到一个新的讲坛由著名雕塑家欧登塞雕刻,Jens Asmussen。
1634年10月11-12日夜晚一个飓风风暴潮涌入里伯和周围的农田,造成大量的人与动物在风暴潮中丧生,飓风的绰号叫“溺”。报告称在那一个晚上约8000人被淹死,浪涌淹没大教堂圣坛。那年晚些时候大教堂被赋予一个新的圣器,以替换日益老旧乐器。
1696年一口新的大钟被安装在布衣塔。
里伯最好的主教之一汉斯阿道夫博尔森在1741年上任后,。作为路德丹麦的教会第一个圣诗的创造者,他的名字是许多丹麦人所熟知的。他圣诗集,纳入他自己的八十五首,其中很多列入现在的丹麦国家教会圣诗(丹麦语:Folkekirken)。
1843年日益恶化的教堂被恢复,地板被降低了0.5米。
1883年至1904年该教堂被完全恢复。建筑每个部分尽一切可能还原其原始风貌。
为了纪念1904年的恢复,从12世纪后期雕刻的浮雕的艺术家安妮·玛丽·卡尔·尼尔森提出为大教堂正门创建精彩的青铜门。
1983-1987年后殿由“眼镜蛇”艺术家卡尔·亨宁·佩德森重新装修。现代设计理念相对历史建筑的本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现在仍然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时间会告诉我们艺术作品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Contents
塔中含有6个钟。现存最古老钟是由Hinrik Dobbran铸造于1456年。1599年来自梅尔基奥尔卢卡斯,塔式最大的钟。JN Bieber1770年铸造的最小钟。1847年来自雅克布斯的Fr. Beseler 钟。1858年来自PP Meilstrup长老种。和1869年来自PP Meilstrup的雅戈尔钟。
乐器门面是来自1635约翰·海德的圣器。约翰·海德是弗伦斯堡的管风琴制造商从1615年至1641年,他是一个皇家乐器制造商的学徒,尼古拉斯,马斯,管风琴已经扩展和更新多次。始建于1973年一个新的圣官由弗罗贝纽斯并扩大,在1994年,由同一家公司的弗罗贝纽斯并扩大,它有50种声音。




里伯大教堂全景


里伯大教堂也被称为圣母玛利亚教堂,是丹麦唯一的femskibede教堂。 里伯教区成立948年。石砌大教堂在1110 - 1134年建成,来自Ansgar教堂主教Thure担任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主教。教堂63米长,36米宽。里伯大教堂目前有三个塔:唱诗班尖顶塔,玛丽亚塔和在西北角的塔被称为市民塔。市民塔1333年是建成,高52米,经过248踏步可达顶端的观景台,原来该塔高65米,加一个尖顶,但尖顶在1534年损毁,塔身在1595年被修复,但没有钱重建塔尖顶,所以塔成了平顶,高度有所降低。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10#
发表于 2012-2-11 18:26: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2 22:52 编辑

里加 Riga  (拉脱维亚)

里加(拉脱维亚语: Rīga)现在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riga)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枢纽城市及避暑疗养胜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古时曾有里加河流经此处,城市因此得名。里加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中心地带,濒临里加湾,市区跨道加瓦河两岸,北距波罗的海15公里。里加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由于里加濒河临湖,所以又有三河一湖之称,三河指道加瓦河、列鲁巴河、城市运河,一湖指吉士湖。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逾74万,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里加处于海洋性气候及大陆性湿润气候之间,一、二月是最寒冷的季节,平均温度为-6 °C,不过每年最寒冷的时候几乎都会达到-20 °C to -25 °C之间。因为靠近海洋,所以秋季多雾,降雨也比较频繁。里加的夏季则是温暖潮湿,平均温度为18 °C,最高温通常会超过30 °C。

历史
里加位于古代利沃尼亚人(属于芬人诸民族)的居住地上,位于道加瓦河与里加河的交会处,并曾存在过一个称为里加湖的景观,虽然它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里加这个名称也是从里加河而来的。

历史学家认为现代的里加是由德国商人佣兵与十字军在12世纪后期抵达此地所奠基的,当时因为这个地区人口稀少,于是对于传教士传播当地人民基督教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德国商人则是在1158年建立与波罗的人贸易的前哨站,而奥斯定会僧侣则在1190年在此设立修道院。里加的亚伯特在1199年成为利沃尼亚教区的主教,他在1201年带领23艘船舰及超过1500名十字军抵达里加,并成立圣剑兄弟骑士团(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

里加提供了西欧与波罗的人或俄罗斯的贸易路线,后来里加也在1282年加入汉萨同盟。汉萨同盟也让里加的政治与经济更加稳定,让里加可以度过后来的政治动荡。

里加在1522年接受了宗教改革的主张,结束了大主教的统治权力。随着条顿骑士团在1561年没落,里加成为自由城市达20年之久。直到1581年时,里加受到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影响。里加在1621年受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当时他参加了三十年战争)的统治。在1656年至1658年的俄罗斯-瑞典战争期间,里加受到俄罗斯的攻击。直到1710年时,里加都是瑞典最大的城市,并且保持自治的地位。不过在1710年,在大北方战争的影响之下,里加受到沙皇彼得大帝的侵犯。俄罗斯与瑞典后来签订尼斯塔德条约,这也象征瑞典统治时期的结束,俄罗斯霸权的开始。因为尼斯塔德条约,里加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领土,变成一座工业化的港口都市。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结束。

虽然波罗的海地区经过长久的改变与战争,波罗的海德国人仍然在里加拥有优越的地位。 在几个世纪里,里加都使用德语为官方语言,直到俄语在1891年成为新官方语言为止(因为俄罗斯帝国推行俄罗斯化的缘故)。于是,拉脱维亚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取代德国人成为里加人口最多的种族。也因为拉脱维亚资产阶级的崛起使得里加成为拉脱维亚民族复兴的中心。1905年发生的俄罗斯革命(由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人党 (Latvian Social Democratic Workers' Party)所主导)则达到**活动的巅峰。

里加紧接着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与1917年俄国革命的影响。德**队在1917年进入里加,而1918年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则将拉脱维亚割让给德国。不过因为1918年11月签订的康边停战协定,德国放弃拉脱维亚的主权,促使拉脱维亚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宣布独立。拉脱维亚在1918年11月18日正式宣布独立,里加于是成为拉脱维亚的首都。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年-1940年),拉脱维亚将注意力从俄国转向西欧国家,建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制政府。英国与德国取代俄罗斯成为拉脱维亚主要的贸易伙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里加在1941年被苏联所占领,而纳粹德国则在1941年至1944年间占领这个城市。在这段时期,波罗的海德国人被强制送回德国,而犹太人则被迫进入犹太人社区,并在开瑟瓦德(Kaiserwald)与Salaspils建造集中营。

红军后来再度于1945年占领里加,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里加几乎失去3分之一的人口。里加也开始工业化,并从拉托维亚其他地区涌入大量的人口进入里加,特别是俄罗斯人,并因此改变人口结构。

廉价航空公司航线在2004年开始服务里加,并因此逐渐吸引大量的观光客进入。

人口
里加在2008年的人口为719,613人,也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城市,虽然自从1991年开始人口就逐渐减少。造成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外移与低的生育率。有些人估计里加的人口在2050年时可能只剩下目前的50%。根据2008年资料显示,拉脱维亚人占总人口的42.3%,俄罗斯人则占41.7%,白俄罗斯人占4.3%,乌克兰人占3.9%,波兰人为2.0%,其他人种合计为5.8%。而2006年时的人口组成则是:拉脱维亚人占总人口的59%,俄罗斯人则占28.5%,白俄罗斯人占3.8%,乌克兰人占2.5%,波兰人2.0%,1.4%则是立陶宛人,其他人种合计为2.4%。因为拉脱维亚在1991年独立的缘故,苏俄时代的移民不再自动取得公民权,其中一些人于是迁居至其他地区,造成人口减少。从1989年至2007年之间,因为一些移民的迁徙造成俄罗斯人从47.3%降低到42.1%,而拉脱维亚人则从36.5%上升到42.3%。拉脱维亚人在2006年成为里加人口最多的种族。
1767年~1940年人口变化表:
年度人口
1767年19,500
1800年29,500
1840年60,000
1867年102,600
1881年169,300
1897年282,200
1913年517,500
1920年1185,100
1930年377,900
1940年353,800

港口
港口性质:海湾河口港
经纬度:56°58′N,024°06′E
位于拉脱维亚(全称:拉脱维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ATVIA)中部沿海道加瓦(DAUGAVA)河口北岸,在里加(RIGA)湾的顶端,濒临波罗的(BALTIC)海的东侧,是拉脱维亚的最大港口。始建于1201年,18世纪成为大型海港,现为拉脱维亚的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也是大型渔业中心。地处铁路交通的枢纽。工业主要有机车车辆、动力机械、造船、电气及无线电、仪表等,化工、纺织也很重要。本港有13~14世纪的大教堂及14~19世纪的骑士团城堡及彼得一世宫等。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海滨疗养及旅游胜地。该港属北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最高约30℃,最低约-26℃。沿海冰冻期为每年12月至次年4月,需破冰船协助开航。全年平均降雨量约700mm。河口水位平均高0.9~1.8m。港区主要有2个港池,共33个泊位,其中有散、杂货专用码头,最大水深达10m。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浮吊、卷扬机及拖船等,其中岸吊最大起重能力为45吨,浮吊最大起重能力达100吨,还有仓库及冷冻库等设施。大船锚地水深达35m。主要进口货物为机器、食品、纺织品、糖、金属制品、鱼及化工产品等,出口货物主要有煤、焦炭、机械设备、铁矿、水泥、生铁、木材、棉花、羊毛、粮谷及亚麻等,在节假日中如果需要,可以安排作业,但应付加班费。拉脱维亚政府还打算将里加发展成为北欧的高科技中心。

标志性建筑
市政厅


建于12世纪,广 场中心的“罗兰德”塑像代表中世纪司法机关、城市自由和独立,被视为商业保护神。

黑头宫(House of the Blackheads )


广 场南面是黑头宫,因黑头兄弟会而得名。 黑头宫建筑物位于里加古城之中。这里曾经是波罗的海地区黑头会成员的聚会场所,云集了当时的钻石王老五,看门的是黑人,而在当时的波罗的海地区,黑人是极为罕见的,所以起名黑头。在黑头商会前面屹立着里加守护神圣摩里西斯。最早的‘黑头屋’建于1580 年,历经多次天灾人祸的破坏,甚至在1948年(前苏联时期)被彻底推倒。2001年,为纪念里加建市800年,按照历史图片资料重建了黑头屋,外立面看上去雕梁画柱、流光溢彩。金色的装饰在红色的砖墙上格外醒目,天文、汉萨同盟的标志,以及罗马神话中的四位守护神。所以目前看到的都是2001年间的仿制品,黑头屋所有被毁留下残余部分都陈列在圣·彼得教堂St. Peter's Luthern Church内,可是有绳子拦着,不可以近距离欣赏。

里加主教座堂  (Riga Dome Cathedral)


里加主教座堂(拉脱维亚语:Rīgas Doms)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新教主教座堂,濒临道加瓦河。始建于1211年,是波罗的海国家最大的中世纪教堂。

里加圣雅各伯主教座堂


里加圣雅各伯主教座堂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罗马天主教主教座堂,主保圣人是圣雅各伯。15世纪初,在早期哥特式教堂的南端兴建了圣十字礼拜堂。1901年,古老的巴洛克祭坛(1680年)被更新。

里加圣诞主教座堂


里加圣诞主教座堂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一座新拜占庭式的东正教主教座堂,兴建于沙俄占领时期的1876-1883年,是当时俄罗斯帝国波罗的省最大的东正教堂,得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祝福。圣诞主教座堂以圣像著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队占领里加,将这座东正教堂改为路德会教堂。拉脱维亚独立后,圣诞主教座堂在1921年又改为东正教堂,但是新政府强迫将圣餐礼的语言改为拉脱维亚语。1960年代初苏联政府关闭了主教座堂,将其改为一座天文馆。1991年拉脱维亚独立后恢复为教堂。

里加圣彼得教堂


里加圣彼得教堂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一座高耸的教堂,高123米(战前高136米),始建于1209年,15世纪初由罗斯托克石匠扩建。
目前的钟楼完成于1746年,历史上曾遭雷电袭击,其中两次造成坍塌(1666年和1721年)。二战以前,这是欧洲最高的木制建筑。战争期间,屋顶和钟楼毁于大火。1970年代,苏联工程师重建教堂,并安装了一部电梯,使人们可以在70米高处眺望里加风光。

圣约翰教堂(St. John's Church)


一栋13世纪小教堂,位于圣彼得教堂的后方。

里加城堡(Rīgas Pils)


里加城堡(拉脱维亚语:Rīgas pils)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一座城堡,位于道加瓦河河畔,创建于1330年。从1497年到1515年彻底重建。瑞典人占领城堡后,在1641年扩建附属建筑。从17世纪到19世纪这座城堡经过了持续的重建。1930年代,建筑师Eižens Laube进行了修复工作。1938年拉脱维亚政府入驻城堡。目前是拉脱维亚总统官邸,还设有几座博物馆。
里加城堡是根据里加与利沃尼亚骑士团之间的条约修建 - 在13世纪里加人起来反抗骑士团,拆除了市中心的城堡。由于与里加人冲突不断,骑士团选择宁愿在城市边界后面修建一座新城堡,而不是重建原来的城堡。这个地点被收容穷人的圣灵修道院选中,搬到原来城堡的位置。这座城堡作为利沃尼亚骑士团领主官邸,但是由于与里加人的持续冲突,在1484年之前,这座城堡被里加人摧毁,官邸迁往采西斯城堡。里加人最终失败,被迫重建城堡 - 到1515年完成重建。1561年维尔纽斯联盟之后,骑士团不再存在,城堡归属立陶宛大公国,到1569年归属波兰立陶宛联邦。1621年,瑞典帝国征服里加,瑞典行政机构入驻这座城堡。
18世纪初俄罗斯帝国占领该市后,这座城堡入驻了里加省的行政和司法机构,还充当总督官邸。1922年,这座城堡成为拉脱维亚总统官邸。苏联占领后,1940-1941年,入驻城堡的是对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人民特派员委员会。1941年,苏联少先队组织入驻城堡的北部,因此称为少先队城堡。城堡的南部设有几个博物馆。拉脱维亚独立后,城堡的北部再次成为拉脱维亚总统官邸。
这座城堡最初是三层建筑,包围着一个长方形庭院,四角有四个塔楼。在1484年城堡被拆除后重建的两个塔楼采用了圆形塔楼,反映了当时军事技术的最新发展。从17世纪到19世纪这座建筑一直处于扩建过程之中。1682年,这座城堡附设了一个兵工厂,大约一百年后,在1783年拆除。

火药塔(Pulvertornis)


里加古城墙上惟一保留下来的塔楼——火药塔(Latvian: Pulvertornis)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原本是里加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1937年到1940年,火药塔进行重建,被包含进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的建筑中。

里加历史及航海博物馆(Rīgas vēstures un kuģniecības muzejs)


里加历史及航海博物馆是里加及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及最古老的博物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11#
发表于 2012-2-12 16:58: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2 17:08 编辑

拉多加 Ladoga(俄)

游戏中的拉多加指的是老拉多加(staraya Ladoga),和新拉多加还是有区别的,新拉多加1704年由彼得大帝建立。
老(staraya)拉多加(俄罗斯语:СтараяЛадога),芬兰把它称为:Vanha Laatokka 或者the Aldeigjuborg of Norse sagas 。它是俄罗斯列宁格勒州沃尔霍夫斯基(Volkhovsky)区的一个村庄 ( selo ) ,位于拉多加湖附近的沃尔霍夫河,距沃尔霍夫斯基以北8公里。这个村庄在8~9世纪是一个繁荣的贸易前哨。
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聚 集地,它主要由被称为RUS姓氏的斯堪的那维亚人构成,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俄罗斯第一首府。

历史
此地木结构房子年轮鉴定表明,拉多加创立于753年。直到950年,它成为东欧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来自波罗的海的商船航行必须通过拉多加到诺夫哥罗德,然后到君士坦丁堡或里海。这条航线被称为瓦朗吉亚人和古希腊人贸易路线(瓦朗吉亚人- 中世纪时期对斯堪的那维亚人的称呼-sun1129),还有另一种贸易路线叫伏尔加贸易路线,就是沿着伏尔加河到哈扎尔首都ATIL,然后到里海的南部海岸,一路下来到达巴格达。但最引人关注的是,在欧洲的拉多加出土最古老的阿拉伯中世纪的硬币。
老拉多加(staraya意味着“老”)的居民曾经是古代挪威人,芬兰人,斯拉夫人,因而这个城市有着不同的名字。芬兰原名称Alode-joki(即“低地河”),在斯堪的纳维亚语言中被称为"Aldeigja”,在旧东斯拉夫时期被称为“拉多加”(Ладога)。

依据Hypatian法典,具有传奇色彩的Varangian领袖鲁里克在862年抵达拉多加,在这里建立了他的首都。鲁里克的继任者,后来移居到诺夫哥罗德,然后到基辅,为基辅罗斯成为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基础。在拉多加郊区有几个硕大的古坟,或是王室丧葬古墓,传说其中之一就是鲁里克的坟墓,还有就是他的继任者奥列格的坟墓。源于Heimskringla(最著名的古斯堪的纳维亚国王的传奇)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文献提到,在990年后期,挪威的的埃里克(960 - 1020年,挪威统治者和诺森比亚伯爵)占领城镇,并使城镇从此灯火辉煌。从大约800年至900年,拉多加是东欧最重要的贸易中心,据估计在通过瑞典经过拉多加发现阿拉伯迪拉姆(货币)约全部的90~95%之间。

在日期1019年编年史提及拉多加的未来,当瑞典公主Ingegerd 嫁给诺夫哥罗德雅罗斯拉夫时,根据他们的婚姻达成的条款,雅罗斯拉夫割让拉多加给他的妻子,任命她父亲的表哥瑞典伯爵Ragnvald Ulfsson统治城镇。这个结论已经由传奇故事和考古证据证实,这表明,拉多加逐步演变成以(Varangian)瓦朗吉亚人为主的定居地。至少有两名瑞典国王在拉多加度过他们的青年时期,他们是国王Stenkil和英格一世,可能还有国王AnundGårdske。

在12~13世纪,拉多加作为一个强大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贸易前哨发挥巨大作用。在14世纪分别构建新的堡垒,如Oreshek堡垒和Korela堡垒,15世纪后其贸易的重要性下降并且大多数人从事捕鱼业,从而拉多加西部城镇的军事意义也有所下降。15世纪,拉多加属于Vodskaya pyatina共和国,并包含有84农庄。大部分土地属于教会。诺夫哥罗德人建有一座五塔城堡和几个教堂。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要塞被重建,同时12世纪中叶搭建的圣乔治教堂和玛丽圣母升天教堂也显现出最初的辉煌。至今圣乔治教堂内部的一些宏伟的12世纪的壁画仍然清晰可见。

老拉多加的堡垒部分重建预计在2010年完成。







标志性建筑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12#
发表于 2012-2-12 23:45:19 |只看该作者
诺夫哥罗德  Novgorod(俄)
诺夫哥罗德(Великий Новгород,俄语诺夫哥罗德拉丁字母拼写:Novgorod,英语:Veliky Novgorod)是俄罗斯一个最古的城市,建城于859年,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沃尔霍夫河注入伊尔门湖的地方。诺夫哥罗德是中亚通往北欧的古代贸易要道,也是9世纪时俄国的第一个首都。由于拥有众多的教堂和修道院,诺夫哥罗德成为正宗的牧师中心和俄国的建筑中心。它的中世纪的遗址群以及14世纪狄奥凡人(安德烈 鲁比洛夫的老师)的壁画,描述了这座城市的著名建筑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创造力。

历史
首先让我们看看俄罗斯的建国历史变迁年签:
时间跨度国名全称
旧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862年至1242年
弗拉基米尔大公国1157年至1389年
莫斯科公国1246年至1389年
莫斯科大公国1389年至1547年
沙皇俄罗斯帝国1547年1月16日至1721年1月22日
俄罗斯帝国1721年1月22日至1917年9月1日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1917年9月1日至1917年11月7日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1917年11月7日成立,1922年至1991年属于苏联
苏维埃**共和国联盟1922年12月30日 - 1991年12月26日
俄罗斯联邦1991年12月25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改名的 - 至今

诺夫哥罗德是东斯拉夫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最早在859年就已经被提到了。862年有记载说它是从波罗的海到拜占庭的商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但是在20世纪中期和晚期的发掘发现它的文化期可以追溯到10世纪晚期,这是罗斯人被基督化的时候,比传说中的建城时间晚一个世纪。估计年书中记载的诺夫哥罗德是在850年代或者860年代建立的是后来的推断。
在北欧神话中提到瓦良格人给诺夫哥罗德起的名字霍尔姆加德,但是在这里历史事实和传说没有联系。霍尔姆加德本来只是指今天城市东南的一座城堡。它附近的老城是9世纪中建成的,而诺夫哥罗德(新城)则是10世纪建成的。
882年奥列格占据基辅,建立基辅罗斯。诺夫哥罗德的位置以及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使得它成为基辅罗斯的第二大城市。按照当时的习俗基辅罗斯君主的长子和继承人在未成年的时候就被命名为诺夫哥罗德的长官。在君主还没有儿子的时候诺夫哥罗德则由行政长官管理。
在北欧神话中诺夫哥罗德被称为是东斯拉夫人的首都。四名维京人国王——奥拉夫一世、奥拉夫二世、马格努斯一世和哈拉尔三世——在诺夫哥罗德寻求避难。1028年奥拉夫二世死后和被提升为圣人几十年后在诺夫哥罗德就已经建造了一座纪念他的教堂。
在诺夫哥罗德最著名的统治者中包括雅罗斯拉夫,他的父亲弗拉基米尔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统治基辅时他是诺夫哥罗德的长官。雅罗斯拉夫编辑了东斯拉夫人最早的书写下来的法典。据说他向诺夫哥罗德授予了一系列特权。后来市民在与他们的统治者谈判时经常以此为前例。他的儿子弗拉基米尔建造了今天依然存在的圣苏菲亚大教堂。
1136年诺夫哥罗德的市民将其君主驱逐,一般认为这个日期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开始。在此后的两个多世纪中市民邀请和驱逐了数名君主,但是理论上诺夫哥罗德从来没有正式成为共和国,而且在这段时期里也有一些强大的君主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能够将他们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城市之上。当时诺夫哥罗德统治者欧洲东北的大量地区,从今天的爱沙尼亚到乌拉尔山脉,使得它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不过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以北的地区人口稀少,从来没有真正的政治组织。
在诺夫哥罗德的人物中最重要的是市长,他是由市议会从城市贵族中选举而出的。另一名重要的官员是“千人长”,他本来是城市民兵的首领,后来演变为一名商业和司法官员,他也是由议会选举出来的。诺夫哥罗德大主教在市内也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市长和千人长在被议会选举出来后由大主教领导宣誓入职。
虽然不同官员和议会的存在是明确的,但是城市内部政治结构的详细不明。市长和大主教共同统治,但是每人的职权区分不详。君主的权利虽然从十二世纪中开始衰弱,但是依然在市内有一名代表,他作为军事长官、立法官和法官依然有很大的作用。议会的详细组成也不确定。一些学者认为它基本上是民主的,但是一些后来的学者则认为它是被精英统治者操纵的“影子民主”。
13世纪里诺夫哥罗德虽然不是汉萨同盟的成员,但是是其最东边的据点。从这里出口大量珍贵的和不珍贵的皮毛。
在整个中世纪诺夫哥罗德的文化非常兴旺。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桦树皮信件,这可能说明当时市内识字率相当高,但是这不肯定。在诺夫哥罗德出土的《诺夫哥罗德法典》是马其顿以北最早的斯拉夫语文件,在这里也出土了最早的芬兰语文件。一些最古老的俄罗斯史书是在大主教的书房里写成的。大主教促进圣像艺术和教堂建筑。诺夫哥罗德商人萨特阔成为俄罗斯民间文学中知名的英雄。
诺夫哥罗德从未被蒙古人占领。蒙古军队在离城市越100千米处撤回了,不是因为城市的军事力量,而可能是因为蒙古指挥官不像陷入城市周围的沼泽中。虽然如此为金帐汗国征收税务的莫斯科大公还是在诺夫哥罗德收税了,尤其是尤里·丹尼洛维奇和他的兄弟伊凡一世。
由于诺夫哥罗德无法满足其居民的粮食问题,因此它依靠俄罗斯的产粮地区。那里的城市莫斯科和特维尔利用这个依靠来获得对诺夫哥罗德的控制。最后1478年伊凡三世吞并了诺夫哥罗德,但是直到1560年代的饥荒和1570年伊凡四世围攻诺夫哥罗德并屠杀了数千居民它是俄罗斯的第三大城市。1570年后市内的商人和上层居民被遣送到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和其它地方。
在空位时期诺夫哥罗德于1611年夏很情愿地向瑞典军队投降。六年后诺夫哥罗德被归还给俄罗斯。该世纪末它重获了过去的繁荣。当时建造了一些非常大的大教堂。从1648年至1652年俄罗斯最著名的宗主教尼康任诺夫哥罗德大主教职。
1727年诺夫哥罗德被设立为俄罗斯帝国诺夫哥罗德管理区的管理中心,这样它被从圣彼得堡管理区分离开来。这个管理区一直存在到1927年。从1927年至1944年它属于列宁格勒州,此后成为新设立的诺夫哥罗德州的管理中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8月15日德**队占领诺夫哥罗德。德军系统性地摧毁了其历史建筑。1944年1月19日苏联红军重新占据诺夫哥罗德时,其2536座石建筑中不到四十座还幸存。战后市中心逐渐被修复。其主要建筑被纳入世界遗产。1998年它被正式该称为大诺夫哥罗德。
俄罗斯国家首都的变迁时间表:
时间范围  首都
862年至882年  诺夫哥罗德
882年至1243年  基辅
1243年至1389年  弗拉基米尔
1389年至1712年  莫斯科
1712年5月21日至1728年  圣彼得堡
1728年至1732年  莫斯科
1732年至1918年  圣彼得堡(1914年8月18日改名彼得格勒)
1918年3月12日至今  莫斯科


港口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13#
发表于 2012-2-13 18:34:5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3 21:18 编辑

布鲁日  Bruges (比利时)
布鲁日(荷兰语:Brugge)位于比利时西北部,是西弗兰德省的首府和最大的城市,人口117,224(2006年)。布鲁日位于沿海造地与内陆沙地的交界处,海拔相当低,大约只高出海平面7.5米。其历史城区的范围由城墙划定。城墙始建于1297年,并在17世纪初建起了一系列棱堡(bastion)。城墙长6800米,围起了410公顷的区域。1275年起的规划直到18世纪仍能适合城市发展,但在1782年至1784年间,一些防御工事被拆除。在19世纪,城墙被改成散 步场所,四座城门与一座防御塔(defence tower)留了下来。城市核心部分的发展主要围绕两个中心:其一是伯爵城堡(Burg of the counts),一个16公顷的四方小岛;其二是老城堡(Oude Burg)的商人住宅区。老城堡是12世纪时该城最初的发展中心。以前城墙的走向可由城内运河来看出。


布鲁日城区有大量交错的小巷与一个接一个的广 场,其中以城堡广 场(Burg)和市集广 场(Grand-Place)尤为著名。前者原先的标志性建筑是圣多纳廷主教座堂(the cathedral of Saint-Donatien,在1799年至1800年间被毁)与公爵住宅,之后被圣巴西略双小堂取代。一千年来,城堡广 场一直被视为宗教与市政当局联合的象征,也是一些公共机构的所在地。而市集广 场上则以大会堂、钟楼等居多,象征城市自治。城市中心大多为富贵人家居住,劳动者聚 集在外围。
从中世纪到近现代,布鲁日的建筑主要是砖造哥特式建筑,以及一种独特的被称作“布鲁日跨度”(travée brugeoise)的建筑风格。这一风格与德国北部的砖造哥特式相似(比如:杜伊斯堡(Doesburg)),但由于两者发展的不同,一般区别划分。此风格在16世纪早期便已成型,之后稍有变化,直到17世纪仍被使用,并成为19世纪重建时的主要灵感来源。

历史
前罗马的高卢时代所留下的人类活动痕迹非常少。公元一世纪时凯撒大帝征服门奈比(Menapii)后,建立了此地的第一个要塞以保护海岸免于海盗袭击。公元四世纪时法兰克人从高卢罗马人手上夺取此地并以弗兰德国(Pagus Flandrensis)之名治理之。公元九世纪时由于维京人的袭击,弗兰德伯爵博杜安一世再次强化了要塞的建设;布鲁日和英格兰以及斯堪地那维亚的贸易很快地又恢复进行。大约在此时首次出现了刻有布鲁日(Bryggia)之名的货币,这个名称可能源自于挪威城市布吕根(Bryggen)。
布鲁日于1128年7月27日得到了设立城市的许可状,也建了新的城墙及运河。大约自1050年起,泥沙逐渐淤积使得这个城市不再能直接临北海,不过在1134年的一场暴风雨塑造出了一条天然海道可通往Zwin(今比利时沿海自然保护区)而达北海。这条新的海道延伸到临海城市丹姆,它于是成为了布鲁日贸易的前哨站。
12世纪,随着城市生活再度旺盛,在弗兰德伯爵们的保护下,羊毛纺织业和布料贸易在此快速而安全地为布鲁日累积了财富。13世纪初,布鲁日已经成为弗兰德布料市场圈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城里的企业家门甚至向外经济殖民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羊毛生产领域。英格兰的商人们带来了诺曼底的谷物与加斯科涅的葡萄酒,汉萨同盟的船只停满了港口,新式的大木船得要排到丹姆和斯鲁伊斯(Sluys)之间才有空间停放。1277年,从热那亚来的第一艘商船驶进了布鲁日,自此布鲁日成为连接地中海与北海贸易的第一个商业殖民地。这个发展不只是打开了从累范特来的香料贸易,也促进了商务和财政技术的发展,并快速地为布鲁日的银行业带来大量资本。1309年证券交易所开张,在十四世纪时成为低地国家最先进的金融市场,而威尼斯人直到1314年来到布鲁日后才学得了这个金融市场技术。
不过如此的财富也造成了社会冲突,而在城市的许多地方掀起了严重的暴 动。还好在1302年暴 动的市民们加入了弗兰德伯爵的行列对抗法国入侵,最后于7月11日在科尔特赖克(Kortrijk)的金马刺之战中取得胜利。今日在市集广 场上仍然可见暴 动领袖扬·布雷德尔(Jan Breydel)和彼得·德·科宁克(Pieter de Coninck)的雕像。
14世纪,布鲁日布料贸易的重要性逐渐丧失。1384年来自勃艮第的菲利普二世成为了弗兰德伯爵,他在布鲁塞尔、里耳以及布鲁日设立了他的宫殿,这为布鲁日从全欧洲吸引到了大量的艺术家、银行家以及其他重要人士。布鲁日的主要活动逐渐转变为银行业、奢侈品交易以及文化中心。1376年于城堡广 场建了新的市政厅。
在此,新弗兰德派以其油画技巧驰名天下。世界上第一本印刷的英文书也是在布鲁日由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印制。英王爱德华四世与理查三世都在此度过他们的放逐岁月。14世纪无疑地是布鲁日的黄金时代,人口高达约四万六千人,这个数目直到19世纪都没有再超越过。
大约从1500年开始,连那条曾为布鲁日带来繁荣的Zwin海道都开始淤积了,很快地布鲁日作为低地国经济龙头的地位就被安特卫普取代了。17世纪时,蕾丝产业终止了,布鲁日仍想方设法要恢复旧日荣光。1650年代时英王查理二世的行宫以及流亡时的行馆都设在这里。他们将旧的港湾设施现代化了,也建立了新的运河通往海岸,但是并不成功。布鲁日渐渐贫困了并从欧洲的舞台上淡出。乔吉斯·罗登巴赫(Georges Rodenbach)曾将这个沉睡的城市称为“沉寂的布鲁日(Bruges-la-Morte)”,并出版了同名著作。该书引起了各国人士对布鲁日保存的文化和艺术宝藏的兴趣。
19世纪下半叶,人口的增长带来了绿地的分配。只有新剧场周围的区域经过奥斯曼(Haussmann)式改建(始于1864年)。布鲁日市区部分的特色之一是运河,部分遵循天然河道,部分人工挖出。当地人称之为“雷耶”(Reie,大约意为人工加固过的河道,类似于码头)。在布鲁日城墙内,也有一些绿地被保存下来,但最靠内陆的地方没有。许多花园和公园都属于宗教机构。布鲁日成为世界第一批观光胜地之一,吸引了富有的英国与法国观光客。直到20世纪下半叶这个城市才开始渐渐找回过往的荣光。新港口泽布吕赫(Zeebrugge)建于1907年,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用来停放U型潜艇,1970年代至1980年代早期,泽布吕赫港口扩建成为了欧洲最重要的现代化港口之一。20世纪末,国际观光业越来越蓬勃,在政府与市民的努力下,2000年布鲁日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布鲁日也争取到了2002年欧洲文化之都的头衔。

标志性建筑

布鲁日城堡广 场(Burg)


城堡广 场(Burg)是比利时城市布鲁日的一个广 场,位于古城中心。此处原是一个堡垒,位于几条罗马道路的交汇处,占地约1公顷,是布鲁日城市最古老的核心之一。阿努尔夫一世(889-965)建造城堡,城堡内北部又修建了圣母教堂和圣多纳廷主教座堂。城堡广 场沿用了城堡的两个功能:南半部的民政功能,以及北半部的宗教功能。广 场周围是一些历史建筑,包括市政厅,前民事登记处,圣血圣殿等。自1799年拆除圣多纳廷主教座堂后,这个广 场的面积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1.1 公顷,超过了市集广 场。
今天的城堡广 场主要服务于旅游业,提供各种节目表演的背景。

布鲁日市集广 场(Markt)


市集广 场(Markt)位于比利时布鲁日旧城的中心,占地约1公顷。广 场周围的历史亮点包括南侧12世纪的钟楼,和省宫(Provincial Hof)(原来是 水厅Waterhall,在1787年被拆除,代之以一座古典主义建筑,自1850年起充作省政府宫,1878年大火后,于1887年重建为新哥特式风格)。在市集广 场的中央,矗立着扬·布雷德尔(Jan Breydel)和彼得·德·科宁克(Pieter de Coninck)的雕像。
1995年,市集广 场全面整修。广 场上的停车场被移走。整修后的广 场在1996年重新开放,赫尔穆特·洛迪举行了音乐会。每星期三上午,市集广 场定期举行弗兰德游 / 行(Ronde van Vlaanderen)。在圣诞节那里设有圣诞溜冰场。广 场周围开设咖啡馆,餐馆和商店。

布鲁日市政厅(Stadhuis van Brugge)


是比利时西佛兰德布鲁日的市政厅。这是低地国家最古老的市政厅之一。
布鲁日市政厅位于城堡广 场,始建于1376年,1421年完成。晚期哥特式风格,长方形平面,带有角楼。令人印象深刻的丰富的设计,反映了14世纪布鲁日的经济繁荣。

布鲁日市政厅一楼哥特式建筑,东墙


布鲁日市政厅一楼哥特式建筑,南墙


布鲁日市政厅一楼哥特式建筑,西墙


布鲁日市政厅一楼哥特式建筑,北墙


墙壁上和佛兰德伯爵的坟墓上,都是圣经和历史人物图画。但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许多原来的雕像被摧毁,然后用当时的雕像取代,引发了很多讨论。
一楼是哥特式大厅,包括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木穹顶天花板和历史壁画。历史室有许多有关布鲁日历史的档案以及绘画。

布鲁日钟楼(Belfort)


是比利时布鲁日历史中心的一座中世纪钟楼,也是该市最突出的标志。布鲁日钟楼过去用来收藏珍宝和市政档案,以及用来观测火情及其他危险状况。一条狭窄陡峭的,366级台阶,通往83米高的顶部(大约向东倾斜1米)。
钟楼的两侧和后部是原来的市集大厅,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建筑物,宽度只有44米,进深却有84米,还有一个内院。因此钟楼也被称为“大厅钟楼”(Halletoren)。
1240年左右,布鲁日钟楼出现在市集广 场,当时布鲁日是繁荣的佛兰德斯纺织业的一个重要中心。1280年毁于火灾后,塔经过了重建。但是失去了城市档案。
钟楼上部八角形的部分为1483至1487年之间增建,木质尖顶上有天使弥额尔像,手中握旗,脚下踏龙。尖顶在1493年遭到雷击,烧成灰烬,大钟同样被毁。新的木质尖顶使用了两个半世纪,至1741年再度被焚毁。此后没有再修尖顶,因此高度有所降低,只是在1822年,天台上增加了哥特式风格的镂空石栏杆。
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有一首诗名为《布鲁日钟楼》:
布鲁日市集广 场矗立着古褐钟楼,
三损三重建的她仍然观注视城镇。
钟楼发出的钟声调节着市民的生活,发布时间、火警、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和宗教活动。

布鲁日圣救主主教座堂(Sint-Salvatorskathedraal)


圣救主主教座堂(荷兰语:Sint-Salvatorskathedraal)是天主教布鲁日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比利时的布鲁日。
圣救主主教座堂在历史上进行了修改和翻修。这座教堂建立于10世纪,原本只是普通的本堂区圣堂,到19世纪才获得主教座堂的地位。早期的主教座堂是位于最中心的圣多纳廷主教座堂,位于市政厅对面,在18世纪末,法国人占领了布鲁日,废除了主教并拆毁主教座堂。
1834年, 1830年比利时独立后不久,在布鲁日重新任命了一位主教,圣救主教堂获得了主教座堂的地位。但是,这座建筑看起来不像一座主教座堂,它远远小于附近的圣母教堂,庄严程度也不及后者。为了要适应新的角色,需要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较高的钟楼。
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分是钟楼的底座,可追溯到12世纪。1839年,一场大火烧毁了主教座堂的屋顶。英国建筑师罗伯特Chantrell以新哥特式建筑修复英国教堂著称,被要求恢复圣救主主教座堂昔日的辉煌。与此同时,他获得授权建造更高的钟楼,高度超过圣母教堂。Chantrell没有增加一座新哥特式钟楼,而是选择了非常个人化的罗曼式设计。完成后,有很多批评,皇家纪念物委员会(Koninklijke Commissie voor Monumenten)未经Chantrell授权,在塔顶安置了一个小尖顶,因为原来的设计被认为太过平坦。
圣救主主教座堂目前收藏有被毁的圣多纳廷主教座堂的许多艺术品。壁毯1731年制造于布鲁塞尔。在唱经楼可以欣赏原来的16世纪podium。

布鲁日圣多纳廷主教座堂(Sint-Donaaskathedraal)
圣多纳廷主教座堂(荷兰语:Sint-Donaaskathedraal)曾是一座罗马天主教主教座堂,位于比利时布鲁日的主要广 场城堡广 场,曾是布鲁日最大的教堂。主教座堂被毁于179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天主教布鲁日教区解散。


圣多纳廷教堂由佛兰德斯伯爵阿努尔夫一世建于950年,以收藏870年修士们从托尔豪特带到布鲁日的圣多纳廷遗骨,为罗曼式建筑风格。有一个八角形主体建筑,带有塔楼和16边的迴廊。这座建筑座落在城堡广 场,与市政厅相对。1562年首任布鲁日主教就职后,圣多纳廷教堂成为一座主教座堂。圣多纳廷主教座
堂于1799年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占领军摧毁。圣多纳廷主教座堂的旧址现在是皇冠假日酒店。主教座堂的地基在1955年被发掘,在酒店的地下室可见到。
■1127年3月2日,佛兰德斯伯爵查理一世在圣多纳廷教堂遭暗杀。
■揚·范·艾克的画作《聖母与卡農》(1436)也描绘圣多纳廷,作为教堂的祭坛画揚·范·艾克本人也在1441年安葬在圣多纳廷教堂。

布鲁日圣母教堂(Onze-Lieve-Vrouwekerk)


圣母教堂 (荷兰语:Onze-Lieve-Vrouwekerk)是比利时布鲁日的一座教堂,主要建于13、14和15世纪。其钟楼高122米,是该市最高建筑、世界第二高砖砌塔楼(最高的是德国兰茨胡特的圣马丁教堂)。

布鲁日圣母教堂内部照片-米开朗基罗的圣母


在大祭台后面的唱经楼,有瓦卢瓦王朝最后一任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及其女儿勃艮第的玛丽的坟墓。黑色石板上是父亲和女儿的镀金青铜肖像,两人都戴着王冠,查理全副盔甲,戴着金羊毛骑士团的装饰。

布鲁日圣母教堂内部照片-凡代克的受难像


南部走廊大礼拜堂的祭台装饰保存着该教堂最著名的艺术珍品—米开朗基罗于1504年左右的白色大理石雕塑布鲁日圣母。最初可能是为锡耶纳主教座堂而作,被布鲁日商人 扬和亚历山大Mouscron兄弟买走,并在1514年捐赠给圣母教堂。这个雕塑曾两次被外国占领者抢走:1794年的法国革命者和1944年的纳粹德国,然后被追回。

圣血圣殿(Heilig-Bloedbasiliek)


是一座罗马天主教的宗座圣殿,位于比利时城市布鲁日。最初兴建于12世纪,作为弗兰德伯爵宫殿的小堂,这座教堂收藏有亚利马太的若瑟收集的圣血遗物,由弗兰德伯爵阿尔萨斯的蒂耶德里克从圣地带回。兴建于1134年到1157年,1923年升格为次级宗座圣殿。
这座12世纪的圣殿位于城堡广 场,由上下两座小堂组成。下层小堂供奉圣巴西略,是一座未改动过的罗曼式建筑。圣血供奉在上层小堂,在16世纪重建为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又多次翻建,改为新哥特式建筑。
1134年,阿尔萨斯的蒂耶德里克决定在弗兰德伯爵第一座宫殿Oud Steen(今天改为布鲁日市政厅)的旁边,兴建一座私人双小堂。1147年第二次十字军期间,蒂耶德里克第二次加入十字军。根据传统,阿尔萨斯的蒂耶德里克于1150年4月7日,带着宝血圣物回到了布鲁日。在13世纪上半叶,上层小堂更名为圣血小堂。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14#
发表于 2012-2-13 22:56: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4 11:40 编辑

格罗宁根 Groningen(荷兰)
位于荷兰北部的一座中等城市,也是格罗宁根省的首府,人口约185,000(2007年),是荷兰北部人口最多的城市。著名景点有马提尼塔(Martini Tower)。塔高97米,于1482年建成,是荷兰第四高的教堂尖塔。格罗宁根还是格罗宁根大学和格罗宁根高等职业学校的所在地。全市大学生共有5万多,占人口很大比重。
虽然格罗宁根不是个非常大的都市,但它仍是荷兰该地区重要的都会,尤其在音乐和其他艺术、教育、商业等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格罗宁根大量的学生族群也为城市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格罗宁根的夜生活大部分是依靠其学生族群。格罗特市场等广 场在夜晚十分拥挤,尤其是星期四与星期五,部分酒吧营业至早上7点。2006年,格罗宁根被票选为荷兰“最佳市中心”(de beste binnenstad)。1614年成立的格罗宁根大学有着丰富的学术传统,是荷兰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莱顿大学)。荷兰第一位女性学生、荷兰第一位太空人,欧洲中央银行总裁以及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来自格罗宁根大学。

历史
目前最早记载格罗宁根的文件约在1040年。但目前发现最古老的考古遗迹约在西元前3950至3720年。直到西元三世纪,格罗宁根才出现第一个主要聚落。
13世纪,格罗宁根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并建造城墙。该市对于周围地区有极大的影响力,让格罗宁根方言成为当地的主要语言。15世纪末,当时邻近的菲士兰省由格罗宁根管理,是格罗宁根最具影响力的时代。同一时期,格罗宁根修筑了马提尼塔,高约127米,成为当时欧洲最高的建筑物。16世纪,西班牙帝国与荷兰共和国爆发八十年战争。1594年,格罗宁根选择支持西班牙帝国,但之后改变立场,加入荷兰共和国。
1614年,格罗宁根大学成立,最初的目的是宗教教育。同一时期,城市发展快速,并兴建新城墙。1672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格罗宁根受到明斯特主教Bernhard von Galen的猛烈攻击,但城墙成功阻挡了攻势。每年的8月28日,民众会以音乐和烟火庆祝这次胜利。
格罗宁根没有逃过二战的蹂躏。1945年4月的格罗宁根战役,城中的主广 场格罗特市场广 场(Grote Markt)遭到严重破坏。不过马提尼塔、马提尼教堂、Goudkantoor和市政厅都未受到破坏。这场战争持续了数天。

标志性建筑

格罗宁根市政厅


市政厅位于格罗宁根Grote Markt市集格广 场,她是由建筑师雅各布Otten Husly运用荷兰经典和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建造。市政厅建于中世纪,在1775年被拆毁。

格罗宁根市集广 场(Grote Markt


格罗宁根市集广 场是游戏中常见的城镇市集广 场的布局格式,市政厅、教堂、办公室、酒店分布广 场周围。

黄金办公室(Goudkantoor)


在格罗宁根的Grote Markt市场上黄金办公室(Goudkantoor)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建筑,始建于1635年,最初是在格罗宁根省的税收接收办公室,旨在为众议院筹款。现在的建筑装饰了格罗宁根城市的徽章,原来这里是格罗宁根省的徽章。当城市获得财富,该城市已实施首先变更城市徽章。

马提尼教堂


马提尼教堂(马提尼塔)在荷兰格罗宁根市是最高的教堂尖顶,该塔位于市场(主要的市集广 场)东北角,是MARTINI教堂(马提尼教堂)的一部分。这座塔有砖结构螺旋楼梯260踏步,并且塔钟楼有62个钟。它被认为是格罗宁根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并提供了俯瞰城市及周边地区非常别致的景观。塔的正面入口上方显示三个图片:盲人男Bernlef、圣马丁努斯和鲁道夫·阿格里科拉,这三个男人与格罗宁根的历史息息相连。这座塔倾斜约0.6米,据相关报道[需要引证]塔基础或是只有三米多深。格罗宁根市民称呼他们的塔 d'Olle Grieze ,在当地方言意味着古老的,灰色的。
目前的马提尼经历过两次重建。第一始建于13世纪,高约30米,罗马式风格建筑,此塔毁于雷电。在15世纪始建第二个塔,约45米高,但它也被雷电风暴摧残。第三次,目前塔楼建造主要是1469~1482年之间采用来自Bentheim的砂岩,直到16世纪中叶尖顶未完成。此塔最初设计高度102米,其结构受到乌得勒支大教堂塔的​​影响。
在第三层画廊的火灾是庆祝,1577年西班牙人和瓦隆人军队撤离,造成塔部分倒塌。然而,剩余部分保留69米的高度。17世纪塔修复到目前的97米高度。后来由于自然灾害和几场战争塔被破坏好几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加拿大军队解放格罗宁根的一场严峻的战斗致使塔楼钟留有一个弹孔,以此纪念!
马提尼塔楼基本数据:
位置荷兰、格罗宁根
地理坐标53°13'09“N,6°34'05”E
建筑类型教堂塔楼
建筑风格哥德式
开工1469年
竣工1482年
高度(最大值)97米(318.24英尺)

Der Aa教堂
Der Aa教堂(也称:A-教堂)是第二座中世纪时期教堂建筑,位于荷兰格罗宁根市中心。这里以前是座小教堂,这个教堂是专门用于玛丽和圣尼古拉斯,是城西水域往来船只的守护神。


1247年成为教区教堂被命名为圣母Aa(我们的圣母Aa) - Aa是附近的河流。格罗宁根当时有两个中心,其中之一是周围的教堂。在这里居住的是渔民和贸易商。
1425~1465年之间,教堂被改为砖结构教堂并增加了耳堂。
1672年格罗宁根的围城图片显示Der Aa教堂没有塔顶。战争结束后,一个新的顶级木制塔建成。
1710年4月23日,木塔自发倒塌,并造成两人死亡。
1711年,又建造一个新的塔。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15#
发表于 2012-2-14 11:52: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4 17:58 编辑

维斯比  Visby(芬兰)
瑞典古城维斯比是哥德兰岛首府,地处该岛西部,濒临波罗的海,城市人口约5万。城市名称维斯比(「Visby」)来源于古挪威语「Vis」(「Vi」的所有格),表示献祭的地方,「bær」表示农场或定居地。另一种解释是起源于波兰语「wyspa」(发音为"vis-pah"),表示「岛」。
维斯比城墙至今已历经600余年的风风雨雨,仍保存完好,壮观无比。市内以碎石铺成的狭长街道大部分也保存完好,建于13~14世纪的沿街房屋更是风采依旧,散落在城内的中世纪教堂有17座之多。如此完好的旧城风貌在现代社会中实属罕见。所以,维斯比今日的行政中心仍设在老城,而繁荣热闹的商业区则多在城外。

历史
维斯比的历史可上溯到2000年前。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渔民居住。800年成为瑞典的一部分。
维斯比建立的确立时间目前还无法考证,但一般认为大约公元900年左右已经是商业中心了。
12世纪供奉圣母玛利亚的维斯比主教座堂落成,13世纪教堂重新修建,一直保留到今天。接着的几个世纪,其它一些教堂也相继建造起来。城市由于德国汉萨同盟而繁荣起来。
13世纪发展成为北欧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环城城墙开始建造,大约在1280年的时候,城墙修建到今天的高度,并且修造了富有特点的塔楼,其中有些塔楼是15世纪建造的。目前,环城城墙保存完好。 1361年丹麦国王贪羡哥德兰岛之富庶,遂与瑞典在维斯比城外作战。此后,哥德兰岛落入丹麦手中,后又为汉萨同盟所统治,直至1645年复归瑞典。1391年、1394年和1398年,维斯比被波罗的海海盗Victual兄弟占领和掠夺。
14世纪起经济衰落。1411年, 埃里克国王在那里建造了维斯堡(Visborg),并在那里居住了12年之久。这段时间维斯比成为私人领地,商业发展也因此停滞。1470年,汉萨同盟将维斯比排除出汉莎城镇。
15世纪初,1525年,最大的灾难降临到这座城市。维斯比和吕贝克的商人发生了纠纷,德国人烧毁了除维斯比主教座堂之外所有的教堂。教堂遗迹一直保留到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1645年,瑞典和丹麦签订了《布朗塞布诺和约》,维斯比经历了丹麦300年统治后再度落入瑞典手中。城市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原状。18世纪中期,瑞典政府曾努力改变状态,但是收效甚微。直到19世纪,维斯比的商业和港口才慢慢发展起来。


1808年,哥特兰被俄罗斯占领,但几个月后,它又和平的回归了。
19世纪末因商业发展再度兴起。有制糖、冶金、锯木、水泥等工业。游览胜地。有十三世纪角塔、考古博物馆、植物园和古代商人住宅。   维斯比(瑞典语:Visby)是瑞典哥特兰岛最大的城市,也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小镇,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保留下来还有环绕整个城市的3.4公里长称为「环城城墙」(Ringmuren)的石头城墙和古老的教堂遗迹。

港口
港口性质:海湾港
经纬度:57 ° 39'0"N,18 ° 19'0"E
维斯比冬季时区为东1区、夏季东2区。允许进港船只最大吃水7米。为一无潮港。夏季盛行偏西南风、冬季盛行西北、东北风。进港船只需领航员者要在抵港前5小时前通知维斯比引航站,与港方通讯联系用无线电甚高频16频道。工作时间07:00-16:00。无修船、拖曳、排污、小艇和干船坞设施。可提供遣返、淡水、食品、燃料补给。设领事的国家有:丹麦、芬兰、挪威、德国。锚地水深30.48-36.57米。进港航道水深疏浚到9米。外港8米、内港7米。码头总长1390米。港口有2道防波堤。一条长500米、另一条750米。一般货物和散装货泊位:1号泊位长120米,水深6米。新建成2个滚装船泊位长150米,靠泊水深7米;原有4个滚装船道,长130米、宽20-35米,水深6米。1981年建成的两个滚装船道长150-200米,宽35米,水深7米。油轮泊位长35米,深6米。

维斯比海港的全景图(点击放大查看)



景观
维斯比还有“玫瑰之都”的美誉,因为这里气候温和,甚至到了11月份,在瑞典其他地方已是隆冬,维斯比却仍有玫瑰盛开,令人备觉温馨。
维斯比有“玫瑰和废墟之城”(rosornas och ruinernas stad)雅号,完整地保留了中世纪的外观。主要名胜如下:
■环城城墙:长达3.5公里,有44座塔楼,其中以Kruttornet塔楼最著名。
■圣玛利亚主教座堂
■哥特兰省博物馆
■大树公园:建于1855年
■Galgberget:位于维斯比北面,是中世纪执行绞刑的地方
■迷宫
在每年7月的第一周,榆树谷公园周(Almedalsveckan)活动在维斯比举行,瑞典主要政党轮流在榆树谷公园(Almedalen)发表演讲。
8月是游览维斯比的黄金季节。从1984年开始,每年的第32周是一年一度的中世纪周。在这段时期,很多人都穿着中世纪华丽的服装,并且有大量的活动举行:音乐会,小丑表演,戏剧,中世纪市场,马术比赛等等。

标志性建筑

维斯比市政厅



维斯比圣玛利亚主教座堂



维斯比圣尼古拉教堂遗迹



维斯比圣Drottens教堂遗迹



维斯比Helge Ands教堂的废墟


维斯比,Helge Ahds 教堂的废墟,她的历史从1200年开始。

维斯比圣克莱门特教堂遗迹



维斯比Trinity & St.Lars教堂遗迹



维斯比St Hans & St Pers教堂遗址



维斯比圣卡琳教堂遗迹


维斯比圣卡琳教堂的废墟,建于公元1370年~1391年。

维斯比古城墙


维斯比古城墙是世界上保持最完整的中世纪时期的城墙,枪械塔、火药塔、瞭望塔一应俱全,不愧为是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不能完全展示城墙,上图只是城墙一角。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16#
发表于 2012-2-14 18:01: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4 23:40 编辑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瑞典)
斯德哥尔摩(瑞典语:Stockholm, 当地华人有时称其为斯京),瑞典首都,也是第一大城市。瑞典国家政府、国会以及皇室的官方宫殿都设在斯德哥尔摩。它位于瑞典的东海岸,濒波罗的海,梅拉伦湖入海处,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余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联为一体,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斯德哥尔摩市区为大斯德哥尔摩的一部分。

斯德哥尔摩城市全景(点击放大查看)



老城是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岛,它是斯德哥尔摩历史的主持,1980年前官方名称为“桥间之城”(Staden mellan broarna),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古老城镇。老城主要包括城岛(Stadsholmen);官方区划虽然把骑士岛(Riddarholmen)、圣灵岛(Helgeandsholmen)和水流城堡(Strömsborg)都划入老城区,但一般人所指的老城都不包括这三个地区。

历史
历史上首次记载斯德哥尔摩(瑞典语:Stockholm)的地名的文献是于1252年,用拉丁文写成。其中一份文献是当年7月,国王沃尔德马(Valdemar Birgersson)和比耶亚尔(Birger Jarl)写给Fogdö的修士的嘉勉信件,另一份是在8月,比耶亚尔催促当地农民向乌普萨拉大教堂缴什一税的信件。两封信件都是在斯德哥尔摩写成的,但没有对该城作出任何描述,也没有解释地名由来。
老城的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城内有中世纪小巷、圆石街道和古式建筑,深受北日耳曼式风格影响。大广 场是老城中央的一个广 场被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大楼和其他旧商人的房屋包围。1520年11月,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就在这广 场屠杀了反对他的瑞典贵族,史称斯德哥尔摩惨案。这场屠杀激发起民众起义,最终选举出古斯塔夫·瓦萨为瑞典国王,带领瑞典脱离卡尔马联合。
位于老城的斯德哥尔摩王宫城内除了有斯德哥尔摩大教堂、诺贝尔博物馆和骑士教堂外,还是王宫所处之地。在三王冠宫于火中焚毁后,王宫就从18世纪建立于此。骑士院位处老城的西北。
东长街(Österlånggatan)上有一间名为金色和平餐厅,自1722年开始经营,据健力士世界纪录,它是未改变过室内设计的最古老餐馆。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内有Bernt Notke所雕的圣乔治与龙雕塑,而骑士教堂则是瑞典国王举行葬礼的地方。王宫以南有一个庭园球房补丁(Bollhustäppan),内有瑞典最小的一个雕塑──小男孩铁像。
19世纪中至20世纪中,老城一直被视为贫民窟,很多历史建筑都日久失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条小巷的房屋被清拆,以扩建国会大楼。然而,1980年代起,老城因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而吸引大量游客,其建筑物的价值才获肯定。
尽管对城内370件古物的考古研究仍未清楚公布,但志愿人士作出的考核则发现,之前被定为17至18世纪的建筑物,实际上应该还要古老300年。地铁于当地设有车站,站名为Gamla Stan。
老城名的由来是在19世纪,老城都只被称为“själva stan”(“那城自己”),因其周边地区都只是乡郊地方。自19世纪中,地图和文献开始称呼该城镇为“桥间之城”或“桥中之城”(staden inom broarna),此名称成为官方地名,直至1980年。自1934年起,“桥间之城”还包括小岛圣灵岛(Helgeandsholmen)和水流城堡(Strömsborg)的区域。“老城”的名称大概出现于20世纪初,然后广为流传。虽然这城镇的官方名称已于1980年改为现名,但现代斯德哥尔摩还会间中被称为“桥间之城”。
史前神话中,斯德哥尔摩起源于一个名为Agnefit之地。其中的-fit即“湿润的草地”,有人估计它是指今日城岛(Stadsholmen)西岸,声称这地是当时唯一可能有湿草之地。而“Agne”则是由远古(有历史学家说是公元前400年左右)的神话中占领芬兰后曾于当地扎营的国王。
Agne本欲娶芬兰部落首领的女儿Skjalf,但Skjalf在庆典上灌醉了他,并以其金项链吊死了他后逃脱。
这些故事仍未被证实。年轮年代学家检验了Norrström海床上和在1978年至80年间发现,沉在圣灵岛的木头,得出结论说那些树木于970年和1020年间被砍下,其中大部分是在1010年,而那些木头很可能成为“Stock-holm”“木材小岛”名字的由来。
中世纪起初被城墙包围的城市只包围两条长街──西长街(Västerlånggatan)和东长街(Österlånggatan)之间的区域,由当时的岸边伸延到东、西城墙。东城墙于两座防卫塔中穿过:北塔成为后来的三王冠宫,于1697年的火中焚毁;南塔于今已无遗迹,于1336年由国王马格努斯四世赐予道明会修士,故有指其位于铁广 场(Järntorget)以北、牧师街(Prästgatan)以南的修道院。当时市郊的陡峭悬崖,至今仍可见于长街和其平行的街道的高度的差别──西长街和牧师街相差约5米,东长街和球房巷(Bollhusgränd)-Bagge街(Baggensgatan)相差约10米。
中世纪时的市中心大概只是一个露天市集,位于市镇厅和村内唯一一座教堂的南方。市集起初比现时的较小,但于是15世纪初的一场火警后扩建,并逐渐被永久建筑物包围,从而发展成今日的大广 场。尽管斯德哥尔摩于历史上快速扩张,但是其扩张过程仍存在争议。这些争议包括它是否依照南方的样式(如吕贝克)和是否由比耶亚尔和马格努斯三世直接监督等。尽管如此,中世纪时已有大道从大广 场通往四方:商人街(Köpmangatan)往东连接水边的渔人广 场(Fisketorget),黑人街(Svartmangatan,命名自道明会)和鞋匠街(Skomakargatan)则往南连接未于岛上南端的金融中心。当时的金融中心位于今铁广 场(Järntorget),但当时占地还要大,东连Koggabron(今已改建为船桥Skeppsbron),西达梅拉伦湖船只的入口粮食港湾Kornhamn(位于今粮食港湾广 场Kornhamnstorg附近)。窄巷(Trångsund)当时比现在要窄,从北方流过大教堂。  
由于城门是中世纪城墙上最脆弱的地方,故当时的人认为应少建城门。中世纪的斯德哥尔摩城墙只有3至4个窄门:东墙有一连接Köpmangatan与岸边,其余的都连接西长街,位于今大教堂斜坡(Storkyrkobrinken)、危楼斜坡(Kåkbrinken)和德国斜坡(Tyska Brinken)。围绕王宫的露天广 场名为Sanden(“沙地”),因防卫原因而被故意丢空。城内的要道都规定要阔8厄尔(约5米),以容许马车驶过,但是横街的阔度则没有限制。城墙内于14世纪开始过于挤迫,故新建筑物建于城墙外的岸边,岸边桥梁间的土地越来越多小屋,逐渐在窄巷间形成一条条长街区,成为今日老城的特色。在以前的市中心,大街区会被分割为较小街区,形成窄街如花园街(Trädgårdsgatan)和历史上的耳框街(Kindstugatan,已没落)。

约1690年时,川流不息的商业重镇斯德哥尔摩


中世纪的街道位于今日街道下约3米的地方。考古学开凿街道发现,最古老的街道都是被木材覆盖,最古老的一条位于现时西长街东北端下3层木材下,大约建于1250至1300年。14世纪后期,街头开始以石头铺盖。鉴于考古学家在这些街道上发现含有少量发现物的秽物,可见这个时期的街道清洁有重大改善。当时,垃圾和废物只从特制的恐弃置在各条小巷。虽然有发现一些中世纪地下木管和地窖,但在斯德哥尔摩发现的下水道只有很少,比不上同为北欧城市的维斯比和卑尔根那么精密,所以斯德哥尔摩人只用倾斜的小巷来处理污水。纵使一些公告禁止民众于水中抛弃垃圾和限制城墙内动物数目,但都徒劳无功,直至中世纪末才有专人每周2次去清洁水管,以及禁止于邻舍和要道旁设置厕所。公厕集中于城中心一个被称为flugmöten的地方,盘旋于空中的昆虫甚至可以把天空遮蔽,直至19世纪。

埃利亚斯·马丁 油画描述的(1739年至1818)斯德哥尔摩


现存的小巷与中世纪时的老城的外观大有分别。当时一系列的建筑面对街道,有一些窗户以贩卖货物;废物、凹凸不平的地面和手推车使人寸步难行;空气中充斥着粪便、食物、鱼类、皮革、火炉和香料的气味。夜间(尤其是冬夜)的城内是完全黑暗的,只有零星的火警纠察和夜行人士所持的火把发出微量的光。那里也没有任何指示外来人士的路标,因为所有街道都未有名字,人们只称呼街道为“从外南门通往教堂的那条大道”,后来的小巷才以住在那条街上的著名人物命名。事实上,历史文献对于城内地方的很多描述过于模糊不清,一些街道被重新命名了很多次,一些甚至拥有相似或相同的街名,使历史学家无法确定文献记载的地方所在。
1923年,斯德哥尔摩郡政府迁入新建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1930年,斯德哥尔摩举办了斯德哥尔摩国际展览。1967年,斯德哥尔摩市被并入斯德哥尔摩省。
现时,不少跨国企业都起源于斯德哥尔摩,使该城以斯堪的纳维亚的商业和文化之都而自豪。但丹麦人和挪威人都对此表示质疑,因斯堪的纳维亚非单一国家,有些人把近年急速发展的哥本哈根视为斯堪的纳维亚“首都”。
1251年~1900年人口变化:
年代数量
1252年100定居者
1289年3,000
1460年6,000
1500年7,000
1523年3,000
1582年9,000
1650年30,000
1685年60,000
1700年40,000
1750年58,400
1800年75,800
1850年93,000
1875年145,000
1900年300,000

港口
港口性质:湖海港,自由港
经纬度:59°20′N,018°03′
位于瑞典(全称:瑞典王国 THE KINGDOM OF SWEDEN)东南沿海梅拉伦(M-ALAREN)湖的出海口处,濒临波罗的(BALTIC)海的西北侧,是瑞典第二大港,也是波罗的海的主要港口之一。它是瑞典的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又是一座有名的国际城市,很多世界性会议都在此召开。市区由大小14个岛屿和70多座桥梁组成,故有“北方威尼斯”之称。主要工业有钢铁、造船、机器制造、食品、化学、炼油及纺织等。口距芬兰的赫尔辛基(HELSINKI)港约240n mile。距机场约40km,有正规航班。该港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盛行南─西风。年平均气温最高约29℃,最低-16℃,每年结冰期14天,有破冰船协助开航。全年平均降雨量600mm。潮差不显著。
本港港外有岛屿遮护,港区面积达14.2km∧<2>,东西长9.6km,大小作业区有20个,其主要码头泊位如下:
  码 头 类 别 泊位(个)岸线长(m) 最大水深(m)
GENERAL CARGO (杂货) 265581    9.5
BULK CARO (散货)11244910.9
CONTAINER (集装箱)   8176610.4
OIL QUAY (油码头)   9215413.9
5411950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可移式吊、汽车吊、浮吊、卷扬机、卡车、拖车及滚装设施等,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达260吨,还有直径为152.4~508mm的输油管供装卸石油使用。油码头可靠6.5万载重吨的油船。装卸效率:吸粮机每小时为120吨。粮库容积达7万吨。大船锚地水深在60m以上。本港自由港区有3个长码头,2个短码头,港区面积达38万m2,货场面积约9万m2,粮库容积为1.6万吨。港口主要出口货物为木材、纸张、钢铁、机械、纸浆及食品等,进口货物主要有煤炭,石油、金属及化工品等。1992年集装吞吐量为2.4万TEU,年货物吞吐能力约2500万吨。在节假日中,如需加班,收费加倍。

斯德哥尔摩码头1860



标志性建筑

斯德哥尔摩王宫(Stockholms slott)


斯德哥尔摩王宫 (Stockholms slott),或单称王宫(Kungliga slottet),位于斯德哥尔摩老城北部的瑞典王宫。斯德哥尔摩王宫的历史始于中世纪,虽然现时王室已经搬出到郊外的卓宁霍姆宫,但斯德哥尔摩王宫仍是瑞典国王的官方居所。
除了用作王室居所的楼层外,王宫其余部份还有其他用途,如古斯塔夫三世文物馆(Gustav III:s antikmuseum)、宝藏展览厅(Skattkammaren )、军械展览厅(Livrustkammaren )和位于地底的三王宫博物馆(Museum Tre Kronor)。1878年之前,王宫的东北翼原为王家图书馆所在地,现时该部分是贝尔纳多特图书馆,称为“图书馆翼”(Biblioteksflygeln )。1523年,古斯塔夫·瓦萨已经派置卫兵驻守王宫,以维持整个城市(即现时的老城)的治安。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Stockholms stadshus)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语: Stockholms stadshus,当地人又称之为Stadshuset)是瑞典斯德哥尔摩议会的所在建筑物。市政厅位于国(Kungsholmen),历史上的Eldkvarn磨坊曾坐落地方上。
市政厅由建筑师Ragnar Östberg设计,并于1911年和1923年间兴建。大楼被两个大型广 场、一个外庭院和一个室内大堂包围,共由8百万块红砖筑成。Ragnar Östberg原本打算把室内大堂设计成蓝色,故把它称为“蓝色大堂”(Blå hallen),但后来他看见美丽的红砖时,便改变主意,不把外墙涂成蓝色了。“蓝色大堂”最著名的活动,莫过于每年12月诺贝尔奖颁奖礼后的晚宴。大堂内的管风琴有10270支音管,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之中最大型的。
“金色大堂”有超过1千8百万块玻璃和黄金碎片砌成,可供700人享用宴会。在106米的高塔上,可俯瞰斯德哥尔摩市,塔顶端有瑞典的国家象征“三王冠”标志。

斯德哥尔摩大广 场 (老城市集广 场)


大广 场(瑞典語:Stortorget)是瑞典斯德哥尔摩老城中心的一个小广 场。这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广 场,中世纪老城环绕它逐渐形成,贵族系列游戏中的市集广 场。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广 场,偶尔有示威和表演,并以一年一度提供传统工艺品和食品的圣诞集市而知名。
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大楼占据广 场北侧,遮挡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和斯德哥尔摩王宫[。大楼是瑞典学院、诺贝尔博物馆和诺贝尔图书馆的所在地。
从大广 场向各个方向发散出古老的街道:危楼斜坡(Kåkbrinken)向西通往西长街(Västerlånggatan);鞋匠街(Skomakargatan)和黑人街(Svartmangatan)向南通往德国斜坡(Tyska Brinken)和耳框街(Kindstugatan),经过过去的黑衣修士修道院到南门。商人街(Köpmangatan)与其北侧平行的花园街(Trädgårdsgatan),都向东通往商人广 场(Köpmantorget)、商人斜坡(Köpmanbrinken)和东长街(Österlånggatan),曾是唯一穿过东城墙到达渔业广 场(Fisketorget)的街道。此外,许多小巷连接附近的街块:在北侧,窄巷(Trångsund)和地窖巷(Källargränd)分别从证券交易所大楼的两侧通往大教堂斜坡(Storkyrkobrinken)和王宫斜坡(Slottsbacken);在西侧,三条小巷 —太阳巷(Solgränd)、锚巷(Ankargränd)和Spektens gränd — 通往牧师街(Prästgatan)。

斯德哥尔摩铁广 场 (Järntorget)

斯德哥尔摩现今的铁广 场


是一个小型公共广 场,位于老城区最南角,和西大街直接相连,广 场东面靠近码头,在斯德哥尔摩是第二古老的广 场,比大广 场略晚。大约1300年建造,它是城市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人们在这里忙碌和拥挤,并夹杂着香水味儿和杂烂的叫卖,这里买卖的货物是从广 场对面的码头运上岸送到交易大厅的。

斯德哥尔摩17世纪铁广 场及交易大厅


铁广 场在1513年以前被称为大麦广 场(粮广 场),瑞典出口铜,银,生皮,毛皮, 火车油 ,鲑鱼,黄油,同时进口,盐,绒面,啤酒,葡萄酒和奢侈品,如香料,玻璃和陶瓷。在中世纪,由德国商人主导周边地区,广 场也比现今的大很多,现在它的贸易地位已经不存在,广 场土地也不断被其它建筑所占据。

斯德哥尔摩骑士岛教堂(Riddarholmen)


骑士岛教堂(瑞典语:Riddarholmskyrkan)是瑞典君主的葬礼教堂,位于斯德哥尔摩的骑士岛,在斯德哥尔摩王宫所在的斯德哥尔摩老城西部。该教堂的教会团体已经于1807年解散,目前仅用于埋葬和纪念用途。马格努斯三世·拉杜洛斯(卒于1290年)、卡尔八世(卒于1470年),以及从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卒于1632年)到古斯塔夫五世(卒于1950年)的瑞典君主都埋葬在这里。
骑士岛教堂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中部分可以追溯到13世纪后期,当时它是方济各会修道院。宗教改革以后,修道院被关闭,改为一个新教教堂。约翰二世统治时期,增加了一个尖顶,1835年7月28日被闪电击毁,此后代之以目前的铸铁尖顶。
教堂墙上有撒拉弗骑士团的会徽。当该团骑士死去时,他的徽章就悬挂在这座教堂,葬礼举行时,教堂钟声将会从12:00到13:00不断响起。

斯德哥尔摩瓦萨沉船博物馆(Vasamuseet)


瓦萨沉船博物馆(瑞典语:Vasamuseet)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所海事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动物园岛上,主要用于展示17世纪的沉船瓦萨号。瓦萨号是一艘拥有64门大炮的战舰,于1628年首航途中沉没。瓦萨沉船博物馆开馆于1990年,据其官方网站的信息,该博物馆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历年来游客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与斯德哥尔摩海事博物馆等博物馆均从属于瑞典国立海事博物馆。

斯德哥尔摩大教堂(Storkyrkan)


斯德哥尔摩大教堂(Storkyrkan)的正式名称为圣尼古拉教堂(Sankt Nikolai kyrka)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老城最古老的教堂,是瑞典砖砌哥特式建筑的重要例证。它毗邻斯德哥尔摩王宫,是通往王宫的主要通道王宫斜坡(Slottsbacken)的西部顶点,而大教堂斜坡(Storkyrkobrinken)、主要卫队阳台(Högvaktsterrassen)、和狭窄海峡(Trångsund)等街道分别位于其北侧和西侧。教堂南面的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大楼面对大广 场(Stortorget),内有瑞典学院、诺贝尔图书馆和诺贝尔博物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17#
发表于 2012-2-15 00:05: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5 01:02 编辑

马尔默  Malmo(瑞典)
是瑞典的第三大城市,位于斯科讷省的最南部。人口为272,634人。马尔默为斯堪的纳维亚最古老和最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在最近几十年努力适应后工业社会。
城市里面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公园,并且有很多不同的商店,因此是很受欢迎购物之处。过去的几年间,随着马尔默大学建立起来,城市现在全面关注教育,艺术和文化。
马尔默市主要的行政机构是马尔默市政厅,相当于瑞典语的“Malmö Stad”,或英语的“City of Malmö”。


历史
马尔默据说是由以前的丹麦于1275年建立的,作为位于东北方向20公里的隆德大主教辖区的扩展的码头和渡口。很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丹麦的第二大城市,最早的名称为Malmhaug,表示沙滩的意思。
15世纪,马尔默作为丹麦最大和最繁忙的城市之一,人口大约为5,000人。它成为厄勒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在德国汉萨同盟里作为市场,最富盛名的就是青鱼渔业。在那个时期,城市被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国王于1437年武装统制。主要是埃里克自己的波美拉尼亚军队:一个有红色狮鹫的纹章的队伍,最后扩大到整个斯科讷省。
1434年,一个新的要塞建立在城市南部的沙滩边。这个要塞,今天叫做马尔默城堡,直到16世纪中还不是现在的样子。很多其它的防御工事陆续建造起来,使马尔默成为瑞典防御最牢固的城市,不过这些工事里只有马尔默城堡保留了下来。
信义宗(路德教会)的教义在16世纪开始流行,马尔默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首先被彻底转化的城市之一(1527年-1529年)。
17世纪,马尔默和斯科讷地区被瑞典占有。这是在1658年罗斯基勒条约签订后发生的。战争并没有随之结束,在1677年6月,14,000丹麦军队在马尔默设下了包围圈,历时一个月,但是没有征服它。

1580年德文地图书上的马尔默。马尔默城堡在左边远处。尖顶的教堂是圣彼得教堂


18世纪初期,马尔默大概有2,300位居民。但是,由于瑞典查尔斯七世战争和瘟疫,人口在1728年降到了1,500人。直到18世纪末期现代港口建造前,人口一直没有太大增长。之后城市开始扩张,到1800年一共有38,054位居民。
1850年代到70年代,瑞典南部铁路线的建成使马尔默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工业有了一个显著的推进作用。工业在接下来的150年是马尔默的主要产业。
1870年代,马尔默追上了北雪平,成为瑞典第三大居住城市。1900年,马尔默的人口达到了60,000人,更巩固了这个地位。
在20世纪前半世纪马尔默继续发展。人口很快在1915年达到了100,000人,在1952年达到了200,000人。瑞典考库姆造船所(Kockums)是马尔默最大的雇主,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所之一。1971年,马尔默人口达到了265,000人,在30多年内没有超过这个数字。之后,瑞典遭遇了一个工商业衰退时期,工业遭受了严重的困难。造船业和手工业更是受到猛烈的打击,使斯科讷地区的很多城市达到了很高的失业率。80年代中期Kockums造船所关闭,使城市失去了一个最大的雇主,造船所的旧址现在被马尔默大学使用。另外,很多中产阶级家庭搬到周边地区的独立别墅,如"Vellinge"区和"Lomma"区,那些地区逐渐已经成为中上阶级的社区。面对这种情况,在1990年代末期,马尔默采取了一项再发展吸引力的海滨住宅的计划。2001年,在已经废弃的西南部的港口的位置上,举行了一个城市建筑博览会(Bo01)。新的公寓和别墅建造起来,成为城市新的社区,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海滨景观,目标客户是城市中产阶级。
1985年,马尔默减少了35,000位居民,总人数降到了229,000人。然而,困难才刚刚浮出水面。在1990-95年间马尔默减少了27,000个就业岗位,使经济形势严重紧张起来。
幸亏有了政府资助的几个工程,马尔默从1995年开始显露出现代的样子。马尔默是瑞典所有城市里面非斯堪的纳维亚人比例最高的城市。这使得城市有很严重的社会分化和高失业率。
2005年,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移民城市。


港口
港口性质:海峡港、自由港
经纬度:55°35′N,013°00′E
位于瑞典(全称:瑞典王国 THE KINGDOM OF SWEDEN)南端厄勒海峡(ORE-SUND)的南部东岸,濒临波罗的(BALTIC)海的西南侧,与丹麦的哥本哈根(C-OPENHAGEN)港隔峡相望,相距14n mile,有火车轮渡互通,是瑞典的第三大港,也是对欧洲各国贸易中转港。始建于1775年。地处铁路枢纽,是瑞典南部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有造船、纺织、机械制造、制糖、橡胶、化学及食品等。1982年由国际海协创办的世界海运大学设在本港。港口距机场约25km,有定期航班。
该港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南风。年平均气温1月约-2℃,7月约27℃。每年1月中旬到2月下旬为冰冻期,但有破冰船协助,不影响航行。全年平均降
雨量约600mm。潮差不显著。
本港由八个港池组成,主要码头泊位如下:
港 区 名 称 泊位(个) 岸线长(m) 最大水深(m)
GENTRAL HARBOUR (中央港区)   51080   8.4
NEW HARBOUR (新港区)112329   9.7
INDUSTRY HARBOUR (工业港区)163508   9.0
FREE HARBOUR(自由港区)   81512   9.8
OIL HARBOUR (油港区)   7   95013.2
479379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可移式吊、抓斗吊、卷扬机、浮吊、卸船机、叉车及滚装设施等,其中由最大起重能力达100吨,还有对远洋油船备有液压传送设施。
油码头可靠6万载重吨的油船或部分载货的10万载重吨的油船。装卸效率:原油每小时卸速2000吨,谷物每小时为250吨。散货库容为12万吨,集装箱堆场为8.5万m2,原渍库容达40万吨。大船候泊锚地,水深达12~14m。本港自由港区的面积达32万m2,并有集装箱码头。港口主要进口货物为煤炭、铁、化肥、原油、汽车、棉花、盐、糖及化工品等,出口货物主要有木材、机械、纸张、粮食、脂肪油及杂货等。1992年集装箱吞吐量为2.3万TEU,年货物吞吐能力约2000万吨。在节假日中一般不工作,如需加班,应收费加倍。油船可全天工作。

标志性建筑
马尔默市政厅



马尔默城堡


马尔默城堡(瑞典语:Malmöhus)是位于瑞典马尔默的城堡。在1434年时由丹麦国王埃里克七世建造,起初城堡建立在城市南部的沙滩边,直到16世纪中还不是现在看到的模样。后来因为很多其它的防御工事陆续建造起来,使马尔默成为瑞典防御最牢固的城市,不过这些工事里只有马尔默城堡保留了下来。

马尔默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 瑞典 :Sankt Petri kyrka )是一座大型的教堂,瑞典 马尔默。1319年开始建设,波罗的海砖结构哥特式风格建筑,教堂格局一大殿,两过廊, 耳堂和一座塔,塔高105米(344英尺)。塔楼在15世纪和1890年两次倒塌。

马尔默犹太教堂


犹太教堂( 马尔默会堂, 希伯来语 :ביתהכנסתשלמאלמו)是马尔默市中唯一的犹太教堂 。它始建于1903年-由建筑师约翰Smedberg设计,建筑设计为摩尔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设计者崇拜的东正教 。
2010年7月23日犹太教堂被炸毁,一些烟花火药爆竹引起的爆炸严重破坏建筑物。在门上已贴的威胁警告,但爆炸是发生在威胁要炸毁大楼的前一天。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18#
发表于 2012-2-15 18:27: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7 16:13 编辑

奥斯陆  Oslo(挪威)
奥斯陆(1624年~1925年叫克里斯蒂,从1877~1897年还写Kristiania)是挪威的首都和最大城市(1838年1月1日起开始成为直辖市),位于奥斯陆峡湾北端,拥有611491居民(截至2011年10月1日),奥斯陆是挪威唯一的直辖市,其中包括一个县,是一个例外,因涉及到当地政府。
截至2010年奥斯陆大都市区有人口为1442318人,加上附近10个城镇居民906681人(2011年1月1日)连成一个大都市区,大奥斯陆地区有1466205人口(2011年10月1日)。目前的人口增长达到创纪录的数量,使它成为在欧洲增长最快的城市,这种增长大部分源于移民,但也与高出生率和民族大迁移有关。挪威在这个城市的人口绝对数量不会减少,但相对而言,土生土长的挪威总人口数的增长小于越来越多的移民人口数,移民目前在城区人口的份额数占全市超过25%。
城市的地理特征是拥有大量的森林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占总面积的2/3,其余才是城市真正可用面积,所以城市的实际人口密度5,221.6人/平方公里。城市最密集的部分是在绿色山丘环绕成一个“锅”形内,使城市拥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是气候条件有利众多植物的生长。第二,地表层有正长岩、明矾页岩等各种酸性岩床地质,以及很多碱性的石灰岩和泥质岩。第三,在中世纪和后来植物园的引进外来物种的蔓延,尤其是在城东郊地区。第四,日益繁荣的航运从遥远的地区带来的压舱植物伺机的蔓延。最有名的榉木,在奥斯陆北部有大片森林。阿克尔河沿岸仅是植物物种就超过200种,动物和鸟类是吕萨克尔河和阿克尔河流域最富有的,除了对驼鹿和鹿还有隐獾、松鼠、刺猬和漫游的红狐狸。这里自古至今一直是一个自然的海河交汇点,敏思河、阿克尔河、吕萨克尔河三大河流流经奥斯陆进入奥斯陆峡湾,有时还可以看到在峡湾的海豹。在奥斯陆的最高点是教堂山 ,海拔629米,但这是奥斯陆的北端点。

历史
根据萨迦的记载,奥斯陆是于1049年由哈拉尔三世国王建立的。但是,考古研究在奥斯陆发现公元1000年以前的基督教墓葬,证明奥斯陆在那时已有人聚居。也因如此,奥斯陆在2000年庆祝建市1000年。
奥斯陆自哈康五世国王在位时(1299-1319年)已有首都地位。哈康五世是第一位在奥斯陆定居的国王,市中的阿克斯胡斯城堡(Akershus Festning)也是在那时启建的。1536年,随着挪威和丹麦共主邦联的组成,哥本哈根成为邦联的首都,奥斯陆的首都地位则降至省会地位。
奥斯陆在1624年被大火烧毁。后来,丹麦-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阿克斯胡斯城堡脚下又兴建新城,并取名为克里斯蒂安尼亚(Christiania)。后来,“Christiania”在1878年的拼法改为“Kristiania”,此名一直沿用到1925年,挪威和瑞典之间的私自联盟解体20年后,城市又回到原有名称挪威,奥斯陆。
1814年,随着丹麦-挪威共主邦联的瓦解,奥斯陆(克里斯蒂安尼亚)重新获得首都地位。许多市内的地标都建于19世纪,这包括奥斯陆王宫(1825-1848年)、议会大楼(1861-1866年)、大学、国家剧场和证券交易所。当时,居住在奥斯陆的著名艺术和文学家包括亨利·易卜生、爱德华·蒙克、克努特·汉姆生和西格丽德·温塞特(汉姆生和温塞特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斯陆在1850年超越卑尔根成为挪威人口最多的城市。

港口
港口性质:峡湾港
经纬度:59°54′N,010°43′E
位于挪威(全称:挪威王国 THE KINGDOM OF NORWAY)东南沿海奥斯陆(O-SLO)峡湾北岸的顶端,濒临斯卡格拉克(SKAGERRAK)海峡的东北侧,是挪威的第二大港,始建于1048年,到1814年成为挪威的首都。目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又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1/4以上,主要工业有造船、机械、电子、木材加工、造纸、纺织及食品等;它还是世界裘皮加工、出口的中心之一,有“裘衣之都”的誉称。港口距机场约8km,有定期航班飞往欧、美及远东各地。
该港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西南风,很少有大风。年平均气温冬季约-2℃,最低-17℃,夏季约22℃,最高28℃。全年平均降雨量约900mm。平均潮
高:大潮高潮为0.4m,低潮为0.1m;小潮高潮为0.4m,低潮为0.2m。港口由群山环抱,港阔水深,是天然良好的海港。冬季湾内有冰,但港内不
冻,不影响航行。
港区主要码头泊位如下:

码 头 类 别泊位(个) 岸线长(m)最大水深(m)
GENERAL CARGO (杂货)611259
BULK CARGO (散货)10194113
CONTAINER (集装箱)8145011
OIL QUAY (油码头)7133015
315846

用于滚装、杂货和干散货码头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可移吊、集装箱吊、浮吊、吸粮机及滚装设施等,其中集装箱吊起重能力为35吨,浮吊的最大起重能力达100吨。集装箱码头可泊2.5
万载重吨的船舶,油码头最大可泊8万载重吨的油船。装卸效率:每小时可卸粮食150吨。仓库和货棚面积达32万m2,另有五层的车库2座。大船锚地良好,在西港区最大水深达20m。1992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0.6万TEU,年货物吞吐能力约2000万吨。主要出口货物为纸浆、纸板、化工原料、毛皮、爆炸品、机器、日用品及化工产品等,进口货物主要有棉纺织品、燃油、谷物、咖啡、纺织纤维及运输设备等。,全国进口商品有半数以上是经过本港输入的。在节假日中的复活节前夕、圣诞节前夕及新年前夕均为半假日,是否加班由工人自愿。

标志性建筑

奥斯陆旧市政厅(Oslo Gamle rådhus)

奥斯陆旧市政厅


中世纪早期,在老奥斯陆许多迹象表明,市政厅似乎是些不同形式的公寓楼经过改造而成,这就是位于奥斯陆市场的早期奥斯陆市政厅。我们知道以前旧的奥斯陆市政厅有一个供市民使用的开放式葡萄酒窖,挪威的中世纪历史学家托雷.维格鲁斯在他的书中提及挪威Rigs-Registranter III世关于酒窖的建议。在1624年大火灾后,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决定在城内建立一个新的市政厅,但不应该在原地重建,所以选在阿克斯胡斯城堡以北Bjørvika地区西边,在霍尔街和上堡街交叉口建镇广 场、教堂和市政厅。克里斯蒂要求新镇要有一个大广 场和宽阔的街道,并采用砖砌,以防止未来火灾。现在被称为旧市政厅在1641年完成建设,它是两层砖结构并有一个很高的山墙屋顶。该建筑几经磨难现在被修复,但现在已经成为古建筑遗迹而被保护。

奥斯陆新市政厅


目前正在使用的新市政厅于1931年开工建设,历经二次世界大战后,1950年建成投入使用,它坐落在奥斯陆中心城区Pipervika。它的建筑风格是现实实用主义的典范,建筑高度66米(217英尺),由挪威建筑师Arnstein Arneberg和马格努斯Poulsson 设计,并获得世纪结构奖。更美妙的是东塔楼的屋顶有49钟琴,每隔一小时会演奏一次。


皇宫(Det Kongelige Slott)

奥斯陆皇宫


城堡始建国王查尔斯三世约翰(1824年) ,但并没有完全建成,直到1849年奥斯卡一世执政期间完成,它的设计者是出生于丹麦的Hans Ditlev Franciscus
von Linstow,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内设173间客房。该建筑从1821年开始规划,并于次年向国王提出并通过议会法案,预计成本150 000 speciedaler,通过出售政府债券融资,并在1823年建立了一个宫委会,负责监督施工。在1824年开始地面施工,1836年夏天封顶,内部装修1840年完成,1849年春天建筑完全结束。皇宫是挪威国王的主要居住地,自1905年以来,皇宫归挪威国家所拥有的。在20世纪90年代皇宫全面翻修。

阿克斯胡斯城堡(Akershus Festning)

阿克斯胡斯城堡


1299年建成的一个中世纪的城墙堡垒复合式的城堡,位于奥斯陆的阿克尔岬角的战略要地,城堡的建立展示出王室与国王的显赫地位和无限荣耀。1593年~1646年历经变迁。在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环绕城堡增建了堡垒要塞。历经700多年的城堡遭到许多围困,但对于外**队武力一直没有采取真正的对抗。 首次确定为军事设施是在1815年,但在1820年至1850年期间重建。由于它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作战战略的组成部分,终于在1850年 - 1900年期间成为军事总部、学校和临时托管设施。从1820年城堡的一部分也被用作监狱工厂。

15678年瑞典人围攻阿克斯胡斯,左下角奥斯陆。


堡垒区域面积约170亩,建筑面积共计91000平方米,城堡内区包括muromkransede区域和原来的中世纪城堡以及外围战斗堡垒。这些区域保存最完好的是城墙、工事及建筑物,这是由于在1900年上半年进行了大量的修复工作。城堡外区有工厂、堡垒与广 场,围绕广 场是国防部和占四分之一左右的铸币厂街。这里主要包括在19世纪的军事建筑和列为废弃的堡垒以及前防御部分的土地。在考德拉替登(Kvadraturen -奥斯陆的中央区域)这些建筑已被其他建筑所替代,1814年之前的一些建筑物被保留在城堡广 场周围,部分辅以重建。

奥斯陆克莱门斯教堂遗迹

奥斯陆克莱门斯教堂遗迹


克莱门斯教堂或Klemet教堂是奥斯陆的老教区教堂之一。它静静地躺在海峡东面的克莱门斯绿地公园内,主教城堡和Halvard的教堂的南面。这是单塔的石结构教堂,它是一个极罕见的教堂,我们知道双殿平面图,唱诗班沿中轴线有三个的强大结构支撑柱。

奥斯陆圣玛丽亚教堂废墟

圣马玛亚教堂废墟


奥斯陆圣玛丽亚教堂可能是在1000年左右的木制小型教堂基础上重建的。1100年左右被修造成带有大殿、唱诗班和后殿的教堂,最后又建了西塔。在12世纪教堂主要翻新了一个新的哥特式唱诗班,并在1300年重建,教堂改为砖石结构,船舶形状的十字形地基向西有所扩展,唱诗班被扩大并新增两个高塔。从此教堂成为皇家礼拜堂。
1523年瑞典人进攻奥斯陆对教堂实施几次纵火致使其严重损坏。宗教改革后,教堂已破旧不堪,无法修复,并在1542年拆除。奥斯陆人为了永久的纪念,圣玛丽亚教堂废墟依然存在,它仍然躺在奥斯陆老城,诉说着它的历史。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19#
发表于 2012-2-15 22:27: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7 23:10 编辑

卑尔根  Bergen(挪威)
卑尔根(挪威语:Bergen)是挪威第二大城市。据统计,直至2006年7月1日,卑尔根市区的人口有243 219人,如果连同郊区和周边区域的话,则有369 099人。整个城市共分为八个区域:Arna、Bergenhus、Fana、Fyllingsdalen、Laksevåg、Ytrebygda、Årstad 和 Åsane。
卑尔根位于挪威的西南方,刚好位于“七大山”(挪威语:de syv fjell)的中间。卑尔根是西挪威的非正式首都,也是挪威对外的大门。而也因为其峡湾地形适合大型船集操作,令卑尔根成为欧洲最大的邮轮港中的一个。根据2005年的统计,卑尔根处理全挪威超过50%的货物来往。
在2000年,卑尔根获选为“欧洲文化之都”。

卑尔根全景


历史
卑尔根是在1070年,由国王奥拉夫(Olav Kyrre)建立,他们在1970年庆祝建城900周年纪念。卑尔根在中世纪时是斯堪的那维亚其中一个重要城市,直到1299年前,卑尔根都是挪威的首都。而在1163年(有人说是1164年),斯堪的那维亚首次的加冕典礼在这里举行,当时马格努斯埃林松(Magnus Erlingsson)在这里加冕成为挪威国王。而在13世纪末期, 卑尔根是汉萨同盟(Hansaen)中最重要的联络城市。

卑尔根之所以成为重要城市,是因为其干鳕鱼的交易。这个交易大概在1100年开始,当时汉萨同盟中的德国商人,在它们自己的社区中居住,他们使用低地德语沟通,获得和北部挪威渔民在每年夏天到卑尔根时,和他们进行贸易的特权。到今天,仍然可以在一个叫布里根(Bryggen)的码头周围地区找到当年的情况,而布里根也是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其中一个世界遗产的地方。

1580年卑尔根


在1349年,黑死病由英国水手带到卑尔根,并在挪威流行起来。在15世纪,卑尔根多次受到Victual兄弟的攻击。在1429年,他们烧掉了大半个城市,和皇家城堡。而在1536年,挪威国王预见德国人势力渐减,迫使德国商人或成为挪威人,或是回家。而在1665年,瓦根(Vågen)之战在卑尔根进行,一方为英国舰队,另一方为荷兰舰队,荷兰人获得当地驻军的支持。在整个15和16世纪,卑尔根都是斯堪的那维亚中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挪威最大的城市。直到1850年,被奥斯陆取代。而其在北挪威的贸易垄断地位则直至1789年。

在1916年,卑尔根部份地方被大火摧毁。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卑尔根自1940年4月9日开始,纳粹德军和挪威海岸炮队交战后,就受到纳粹德军统治。到了1944年4月20日,一架满载120吨炸药的德国货船固定在卑尔根胡斯城堡(Bergenhus)外,然后引爆,造成最少150人死亡,和令很多历史建筑损毁。而卑尔根也是盟军轰炸的目标之一,因为当地有不少的德军海军设备,种种的因素造成超过100名平民丧生。

在1972年,卑尔根和周边几个市议会(Arna、Fana、Laksevåg和Åsane)统一,废除了郡的制度,并形成今天的面貌。

人口结构的变化
年度人口数量
1300年7,000
1600年15,000
1767年20,000
1875年34,000
1890年54,000
1920年130,500


港口
港口性质:海湾港
经纬度:60°24′N,005°19′E
位于挪威(全称:挪威王国 THE KINGDOM OF NORWAY)西南沿海KROSS湾内的BY湾的东南岸,濒临挪威(NORWEGIAN)海的东南侧,是挪威的最大海港。始建于1070年,是挪威传统的航运、渔业和商业中心,主要工业有造船、鱼产品加工、纺织、冶金、化学和机械制造等,有庞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也是鱼罐头的生产中心。它是文化和教育中心。该港有较多的文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各种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有著名的戏剧家、作曲家及提琴家享有世界声誉。这里有12至13世纪的大教堂、王宫及城堡等古迹,也是旅游胜地。港口距机场约22km,每天有飞往欧、美的航班。

该港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东─东南风。年平均气温冬季约-1℃,最低-7℃,夏季约19℃,最高为26℃。港内冬季一般不结冰,除有特大风暴、寒潮才
有冰冻出现。全年平均降雨约1000mm。大汛高潮为1.4m,低潮为0.2m;小汛高潮为1.1m,低潮为0.5m。
港区主要码头泊位如下:
码 头 名 称   泊位(个)岸线长(m)  最大水深(m)
GENERAL CARGO (杂货)6125010
BULK CARGO (散货)476411
CONTAINER (集装箱)25709
OIL QUAY (油码头)8205024
204634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可移式吊、浮吊、集装箱吊、卷扬机及滚装设施等,其中岸吊最大起重能力达50吨,可移式吊最大外伸距为30m,滚装坡道轴负荷达60
吨。还有直径为152.4~203.2mm的输油管供装卸石油使用。卷扬机卸货率每小时为140吨。码头上有铁路线,可直接将货物运往各。码头上的仓库及货棚面积达17万m2。主要进口货物为粮食、焦炭、面粉、石油、盐、糖、咖啡、水果及杂货等,出口货物主要有鲜鱼、鱼罐头、鱼干、鱼油、纸张、生铁、纺织品、滑石、电机和家俱等。1993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2万TEU。年货物吞吐能力约2500万吨,全国有半数鱼及鱼制品经过本港出运。节假日中的复活节前夕、圣诞节前夕及新年前夕均为半假日。

宗教
2010年在卑尔根注册超过7,300 天主教徒 (由1951年408),4,947 新教自由教会,2707 穆斯林教徒, 816,255(由2009年的175)俄罗斯东正教和147(来自98个成员2009年)东方东正教。挪威教会人口占大多数,也有许多其他新教自由教会、天主教教会和一个清真寺。在卑尔根的东正教没有教堂,但有这一计划,因为东正教会团体是在卑尔根的增长速度最快的宗教团体之一。 鉴于俄罗斯东正教教区圣顿悟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城市活跃超过7.3%,在奥斯陆穆斯林是42516,这个数字仅为1.0%和卑尔根2,533(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卑尔根穆斯林的比例相对较低,在许多欧洲城市,比如伦敦和马尔默穆斯林分别为8.5%和20.6%。
卑尔根宗教比例
宗教成员 百分比
挪威教会20200679.74%
无神论者5205913.55%
圣保罗天主教73002.84%
新教 自由教会49471.92%
伊斯兰教  27071.05%
印度教  8160.31%
俄罗斯东正教  2550.09%
东方东正教  1470.05%


汉萨在卑尔根
从12世纪开始德国商人(主要是吕贝克商人)定居在卑尔根并复制一个新的汉萨同盟。在1300年这个城市有7000居民,而相比之下在同一时期,吕贝克有40万居民。


标志性建筑

卑尔根伯格胡斯堡垒(Bergenhus Fortress)

伯格胡斯堡垒


伯格胡斯(bergenhus)堡垒坐落在卑尔根港口入口处,它是挪威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堡之一。堡垒内建筑物历史可以追溯到1240年,这座中世纪的建筑包括一个中世纪的大殿和一个防守塔。皇家大殿,当今被称为哈康大殿约1260年建成,是挪威最大的中世纪的世俗建筑。防守塔,在中东中世纪作为海上很有名防御,是国王马格努斯六世Lagabøte 大约在1270年下令内置,并且建筑顶楼载有皇家公寓。 在16世纪60年代,它被合并成一个更大的结构,就是今天被称为的城堡。19世纪,堡垒失去了其作为防御工事的功能,但它是由军方保留的行政基地。 在19世纪90年代恢复后,再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破坏,德国海军使用其一些建筑物作为总部,他们还在城墙内建造了一个大型的混凝土掩体。 当一艘荷兰船在德国海军服务,载有大约120吨炸药,1944年4月20爆炸只是外面的要塞城墙和港内建筑物,包括哈康的大殿,被严重损坏,但建筑物后来被恢复。  

卑尔根圣玛丽教堂

卑尔根圣玛丽教堂


教堂的建设被认为开始在1130年,历经40岁的建造史,约1180年完成,是卑尔根最古老的教会建筑。1198年和1248年遭受火灾,教堂严重受损。 虽然已被作为卑尔根的挪威人的教区教堂,但圣玛丽教堂还是被城市占多数的德国人接管。1408年后,它被俗称“德国教堂”,由于装饰华丽的圣玛丽教堂属于富裕的德国人而逃脱的灾难,不像其他城市的几个教堂变成一片废墟的命运。直到1874年,德国统治后不久,在城市消失了,它再次成为一个普通的教区教堂,即使是传教也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在德国举行。后来由建筑师Christian克里斯蒂率领恢复圣玛丽教堂(以后会监督卑尔根大教堂和哈康的霍尔修复),从1863年持续至1876年。
圣玛丽教堂是双塔楼,三格局,罗马式风格的教堂。唱诗班的的东部,受哥特式教堂的影响让人联想到哈康霍尔,才导致1248年火灾后的重建。教堂建造用材主要是鸡血石 ,最古老的部分鸡血石的质量很高,页岩偶尔使用,至少有三个不同类型的鸡血石,它可能是从几个不同的采石场进的材料。

卑尔根大教堂

卑尔根大教堂


卑尔根大教堂坐落在挪威卑尔根市中心,首次由该教堂记录的参考日期为1181年。在1248年教堂被烧毁,1270年再次遭受劫难,但两次火灾后都进行了重建。1463年,再次烧毁,但是这一次没有重建,直到在1550年,尽管1537年被宣称大教堂。
卑尔根大教堂又经过1623年和1640年的火灾后,外观保持目前这种状态,中殿上尖顶被拆除,前塔被修造。在19世纪80年代由建筑师基督教克里斯蒂装修,
洛可可内部被替换返回它们以前的中世纪的外观。
在1665英国和荷兰的船队在沃根的战斗中一发炮弹击中教堂,现在弹头仍然嵌在大教堂的外墙内。

卑尔根圣约翰教堂

卑尔根圣约翰教堂


圣约翰教堂在1888年~1894年之间建成的哥特式复兴风格的教堂。共有1250个座位,在卑尔根是最大的教堂。由建筑师赫尔曼及其主要支持者(1856年至1932年)阿道夫·菲舍尔和汉斯·海因里希·杰斯设计。在建设过程中,首先由建筑师阿道夫·菲舍尔带领建造和后来由1891年汉斯·海因里希·杰斯带领建造。在1894年教堂被奉献给信奉者。教堂塔楼在全市最高,其高度 61米,主塔有四个楼梯塔和钟楼。
  

卑尔根市布吕根汉萨仓库区
卑尔根市成立于1070年。布吕根是卑尔根目前最古老的地区。 约1360年建立汉萨同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镇,码头进行了重大改进。布吕根的建筑物逐渐由汉萨商人接管,仓库充满了来自挪威北部的鱼和来自欧洲的谷物。
纵观历史,卑尔根已经历了许多火灾,因为传统房屋大部分是由木材建成。布吕根也是同样,部分古老仓库及行政大楼被烧毁。时至今日,大约四分之一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702后,其余大多都是近代建筑结构,虽然石头地窖和一些古建筑可以追溯到15世纪。
1955年布吕根再次发生火灾,部分建筑被摧毁。

卑尔根市布吕根汉萨仓库区(所有图片都可放大)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华勋章

帖子
2863
精华
32
积分
8239
金钱
70120
荣誉
40
人气
75
评议
21
20#
发表于 2012-2-15 22:28: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1129 于 2012-2-18 00:18 编辑

雷瓦尔  Reval(爱沙尼亚),现在的“塔林”
塔林市(Tallinn)旧名雷瓦尔(Reval),是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和主要港口,位于爱沙尼亚北部波罗的海岸边,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之间隔了80千米宽的芬兰湾。塔林最大的湖泊是于莱米斯泰湖(9.6 平方千米),是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第二大湖哈古湖(Lake Harku)面积1.6平方千米。与许多大城市不同,塔林唯一较大的河流位于塔林郊区的比力塔(Pirita)地区。其河谷因自然的湖光山色而被列为保护区。一个石灰岩悬崖贯穿整个城市。塔林的最高点在城市西南部的诺姆尔(Nõmme)区,海拔64米。塔林的海岸线有46千米长,有3个较大的半岛: 高普利半岛(Kopli)、巴扎斯萨尔半岛(Paljassaare)和卡古马尔半岛(Kakumäe)。人口约40万。塔林古城在199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塔林全景


历史
芬兰湾南岸相信在公元前2千年已经有一群说波罗的-芬兰语支的部落在此定居。1154年塔林被阿拉伯人制图师穆罕默德·艾·伊迪利斯记录在他的世界地图上。
作为与俄罗斯与斯堪的纳维亚贸易的主要港口,塔林成为了丹麦王国扩张的目标,于1219年后塔林由丹麦统治。
北方十字军时期当地人皈依基督教。1285年该市成为汉萨同盟 - 一个北欧一些德国人城市的一个贸易与军事同盟的北方成员。1345年丹麦将塔林和他们在爱沙尼亚北部的领地一同售予条顿骑士团。中世纪的塔林是战略上一个重要的据点,是西欧、北欧与俄国之间贸易的交叉点。该市人口8,000人,由城墙和66个堡垒防御。

雷瓦尔在1630年


随着宗教改革的开始,德国的影响力开始变得更为强大。1561年塔林成为了瑞典的领土,在大北方战争时期,以塔林为据点的瑞典军在1710年向俄国投降,但当地的德国人首领在沙皇统治下保住了他们自身的文化和经济自主权。19世纪塔林的工业化令它的港口保持了重要性。19世纪的最后十年,塔林的俄国化程度变得很强。
1918年2月24日,塔林市民发表了独立宣言,但接着被德军占领,后来更与俄国进行爱沙尼亚解放战争。1920年2月2日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 社 会 主 义 共和国签订塔尔图条约,俄方永久承认爱沙尼亚共和国的独立,塔林成为爱沙尼亚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沙尼亚首先在1940年-1941年被苏联占领,1941年-1944年又被纳粹德国占领,1944年再次被苏联占领。爱沙尼亚被强制加入苏联加盟共和国,塔林成为爱沙尼亚苏维埃 社 会 主 义 共和国的首都。
1980年莫斯科奥运期间,帆船比赛在塔林市中心东北处的比力塔区举办。大批建筑物例如“奥林比亚”饭店(Olümpia Hotel)、新邮政办公大楼、帆船中心都是因为这次奥运而建造。
1991年8月爱沙尼亚脱离苏联,重新建立独立民主的爱沙尼亚共和国,西方的欧洲资本开始涌入,带给当地快速的发展。
塔林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下列三个部分组成:
■ 座堂山 (德语Domberg) ,是历史上市政的权力中心,首先在此统治的是统治这市的主教,接着是条顿骑士团和波罗的海德国人的贵族;直至现在这地都是爱沙尼亚政府和很多大使馆和官邸的所在地。
■ 老城区,是一个古老的汉萨同盟城镇,“市民的城市” - 直至19世纪末期之前,这地区行政上并未与通比亚区统一。这地区非常繁华,是中世纪贸易的中心。
■ 爱沙尼亚镇是老城区南部新发展的一个地区,爱沙尼亚人都来到此地居住。直至19世纪中爱沙尼亚人取代波罗的海德国人成为塔林主要人口之前,此地的爱沙尼亚人并不多。
历史上,塔林曾被进攻、洗劫、毁灭和多次的掠夺。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空军对塔林进行密集的轰炸,不过大部分的中世纪老城区依然维持的原来的魅力,塔林的老城区在1997年时被收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之中。
至15世纪末期,一座全新159米高的哥特式尖塔被建造在塔林圣奥拉夫教堂上。在1549年至1625年间,它是世界最高的建筑物,经历数次的大火与重建,现在建筑物的总高度为123米。

人口
2000年时,塔林人口大约有340,000人。2005年3月,有市政户口登记者401,694人。根据欧盟的调查统计,所有欧盟成员国的首都中,塔林的非欧盟公民比例最高,多达27.8%的居民非欧盟公民。由于在苏联时代时,政府有计划性的从其他加盟共和国中移入大批,主要是俄罗斯人的非爱沙尼亚裔居民,来到塔林和爱沙尼亚北部其他地方。而这些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不被承认具有爱沙尼亚公民的身份。爱沙尼亚法律试图保护民族身份认同,有效地防止许多俄罗斯裔的居民自动拥有公民权。
国籍 百分比
爱沙尼亚裔 54.9%
俄罗斯裔 36.5%
乌克兰裔 3.6%
白俄罗斯裔 1.9%
芬兰裔 0.9%
其他种裔 3.1%

除了本土的爱沙尼亚语(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与芬兰语关系密切),芬兰语、俄语和英语在塔林都有许多人能听懂。
人口变化表
年份 人口
1372年 3,250人
1772年 6,954人
1816年 12,000人
1834年 15,300人
1851年 24,000人
1881年 45,900人
1897年 58,800人
1925年 119,800人


港口
港口性质:海颈港
经纬度:59°27′N,024°46′E
位于爱沙尼亚(全称:爱沙尼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ESTONIA)北部沿海芬兰(FINLAND)湾口南岸,濒临波罗的(BALTIC)海的东北侧,是爱沙尼亚的首都和最大港口。是全国工业、商业、文化和交通中心。主要工业有机械制造、食品、无线电器材、仪表、农机、电子产品等,其中食品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通讯技术和电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塔林是北欧唯一保存中世纪外貌和格调的旅游胜地,有13、14世纪的城堡、教堂等名胜古迹。有铁路和公路通往圣彼得堡及莫斯科等地。
该港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最高约29℃,最低约-26℃。一般结冰期为2月1日至3月底,由破冰船协助通航。全年平均降雨量约600mm。潮差较小。
港区主要包括三个港池,有19个泊位,岸线总长约3000m,水深达10.5m,有散货及杂货等专用码头。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浮吊、门吊及卷扬机等,其中门
吊最大起重能力为40吨,浮吊最大起重能力达100吨,还有仓库、货棚、冷库及油罐等。在港口东面约5n mile处的穆加(MUUGA)湾内有可泊10万载重吨散货船的粮食码头。大船锚地水深达22m。主要进口货物为煤、棉花、粮食机械及杂货等,出口货物主要有木材、油、肉类及杂货等。
为了适应外贸运输发展的需要,塔林港将建成一个综合体,成为爱沙尼亚的枢纽港。塔林港综合体由锡蒂、科普利及穆加三个港口组成,其中穆加港能靠15
万载重吨的谷物散货船和5万载重吨的油船。三港的年货物吞吐能力可达1000万吨。其中重点扩建穆加港,包括每年可吞吐5万 TEU的集装箱码头。
本港工人全天24小时工作,包括节假日。

标志性建筑

塔林市政厅

塔林市政厅


塔林市政厅(爱沙尼亚语:Tallinna raekoda)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一座建筑,位于塔林老城的市政厅广 场。这是波罗的海国家唯一的哥特式市政厅。
这座建筑首次见于文字记载是在1322年.目前的形态形成于1402-1404年重建之际。其尖顶毁于1944年3月9日的轰炸,1950年重建。


塔林市政厅广 场

塔林市政厅广 场


市政厅广 场(爱沙尼亚语:Raekoja plats)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市中心的一个城市广 场,塔林市政厅(爱沙尼亚语:Tallinna raekoda)位于广 场上。塔林旧城日(爱沙尼亚语:Tallinna Vanalinna Päevad)等节庆活动或音乐会在此举行,有一些酒吧和餐馆位于附近。

塔林圣母主教座堂

塔林圣母主教座堂


塔林圣母主教座堂(爱沙尼亚语:Toomkirik,全名:Tallinna Neitsi Maarja Piiskoplik Toomkirik)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座堂山上的一座教堂,由丹人创建于13世纪,是塔林和爱沙尼亚最古老的教堂,也是17世纪大火后座堂山上唯一幸存的建筑。
塔林圣母主教座堂最初是一座罗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1561年改属路德宗,现在属于爱沙尼亚路德教会。

塔林圣奥拉夫教堂

塔林圣奥拉夫教堂


塔林圣奥拉夫教堂(爱沙尼亚语:Oleviste kirik)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一座教堂,创建于12世纪,在1219年丹麦征服塔林以前,是旧塔林斯堪的那维亚社区的中心。它的主保圣人是奥拉夫二世。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267年,在14世纪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有一个传说说到,修建教堂的人名叫奥拉夫,从塔顶摔下死亡。据说当他的身体撞到地面时,从口中爬出蛇和蟾蜍,在附近的圣母小教堂,有壁雕描绘这一事件。
1500年前后,这座建筑升高到了159米。建这样高的尖塔,动机是把它作为海洋路标,从塔林远处的海上就可看见这座商业城市。经过几次改建后,今天高123米 - 从1549年,到1625年尖顶毁于雷电,这是世界最高建筑。圣奥拉夫教堂的尖顶已经被闪电击中至少有8次,而整个教堂被烧毁也有3次。
在苏联占领时期从1944年直到1991年,苏联克格勃将圣奥拉夫教堂的尖顶用作广播发射塔和监视点。目前此处是活跃的浸信会教堂。

塔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

塔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


塔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一座东正教教堂,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兴建于1894年到1900年,当时塔林处于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之下。塔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塔林最大和最高的圆顶东正教堂。其主保圣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于1242年在爱沙尼亚边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赢得了冰上之战。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位于塔林老城区的座堂山山顶。许多爱沙尼亚人厌恶这座教堂,因为它标志着俄罗斯的统治。爱沙尼亚当局计划在1924年拆除这座教堂,但是后来没有实施这一计划。1991年爱沙尼亚脱离苏联独立后,这座教堂被仔细地恢复。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4-11-29 05:46 , Processed in 0.43425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