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32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Kannon statt Butter (大炮取代黄油),在德国看到的一个展览 [复制链接]

帖子
1788
精华
0
积分
894
金钱
2019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16:57: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里很多都是德军迷,我也和大家分享一点德国二战的史料,这个史料也是我原来未曾接触的
这个展览是我在不来梅大学图书馆看到的,原名《Nahrung und Propaganda》德文翻译过来就是食品与宣传。这是戈培尔的宣传部在NSDAP(也就是纳粹党,注意,我们一般人都认识的是他的简写,Nazi,但这个属于口语形式比较多,正式场合,德国人称纳粹都是NSDAP,即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指示下搞的,简单说就是全国食品供给军事化,一切为战争服务。黄油被大炮取代,也就是这个意思。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具体德文的说明我就不拿出来了,大家看不懂

1月24日
秩序的力量——观N和P展览小感
其实德军在发动44年的冬季攻势,也就是阿登战役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盟军的头头脑脑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纳粹统治气数将近的国家,会有这么大的忍耐力。频繁的轰炸,以及西线边境门户洞开,都让米国将军们自信的认为,圣诞节可以安心在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吃烤鸡了。而为了取得和谈的资本,或者说为帝国留下好点的后路,希特勒准备实行大胆甚至疯狂的阿登反击。而为了这个计划能顺利并周密的进行,德国人良好的秩序就成了根本的保障。除了燃料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良好的铁路和运河运输系统,以及约瑟尔尽力维持的军需后勤系统都在战前准备中发挥了最大的效能。这种效能是同样时期日本人完全无法做到的。当然很巧的是,同年夏季,日本人也来了一个最后一搏:豫湘桂战役,打通了中国南部交通线,把衡阳打成了废墟。这当然也耗尽了膏药部队最后的力量。

这是前话,也是今天在图书馆看到关于Nahrung und Propaganda这个小展览后萌发的第一感受。这是我第一次在德国,通过德国自己的视角和展览,来了解德国人的历史。而引起我兴趣的还是因为这个历史正好是纳粹党掌权的12年(1933-1945),展览则从一个很平实但很根本的角度,揭开了帝国的另一面。在我那传统的第三帝国印象里,穿呢子大衣佩戴十字臂套的党卫军,以及头戴耳机不断报话的坦克手还有U艇上占满的英雄水手们总是会第一个蹦进脑海。然而打仗是需要经济支撑的,也需要食物支撑的。国民生计与相关鼓动宣传,就成了纳粹当时另外一个非常核心的战略任务,或者拿展览介绍上的话来说——一切是为了纳粹主义服务,为了纳粹的政治目标服务。

很惊讶的是,在老希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已经阐述了关于完善和强化国民生计体系的重要性,而那是1923年,一战战后第五年。我还没有完全看过这个禁书,但就从这一点,说明希特勒是有政治家天赋的。一战后德国好几年几近崩溃的萧条,“让很多德国人都对饥饿和营养不良有强烈的恐惧,这也促使纳粹掌权后,清醒认识到,只有客服一战后那种状况,才能实现它们的政治目标”。于是乎,“在戈培尔的领导下,人民宣传与鼓动部下的国民生计局成立,开始为着这一目标而运转,事实证明,它高效并且有力。”戈培尔作为宣传部长,以前我了解的都是为宣传纳粹的世界观,宣传纳粹的政策而施展自己的才华,没想到在国民生计领域,他也有很大作为。

而国民生计的重点,就是食品生产,供应以及分配的保障。“提高生产,降低消耗”是他们的口号,所谓kanonen statt brutter,也就是从战前国民经济体系转化至战时控制体系,一切为了战争的需要。

根据展览的介绍,纳粹当时的国民生计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36年前,纳粹政府开始鼓励大规模的自由农业生产,并且目标是脱离对外国进口的依赖。1936年-1939年,因为已经开始全面备战,所有农副产品的三个环节开始向战时控制体系过渡,同时在宣传上向人民灌输:食物就是武器的思想。也就是说,国家开始有步骤控制生计体系。1939年闪击波兰后,全面的战时控制体系运转,国家完全掌控生计体系的各个环节,所有人,从上到下都开始有计划的实行食品供应。

各种当时宣传的海报让我大开眼界。当然我也注意到德国人对这样的过程评论是相当理智和客观的。比如一副海报里,背景是士兵,工人和农民由组成的,旁边介绍特意注明“为了体现这个计划的目的,士兵是显眼的站在农民和工人前面的。”明白告诉人们,生计鼓动政策的最高行动目的。另一个海报里,一个小姑娘在捋着收获的麦穗,而她坐的凳子旁,挂有张显眼的纳粹十字旗。旁白解释:“这幅画想努力让人们将小女孩与那时看似没有威胁的气氛联系起来。”还有一个是水手新兵们在食堂里聚餐的场景,旁白这样说道:“这个照片,使得德国的父母们能够非常放心他们在军队中的孩子们,因为他们吃得饱并且营养均衡。”

其他一些海报,重点突出都是小麦和面包在这场运动中的地位。这也印证了我在德国的见闻。黑面包是他们最赖以生存的食品,而小麦,则是最重要的作物。即使现在,德国的物产也并不丰富,超市里的很多蔬菜水果,都是进口。那时候更是如此,所以,黑面包的地位就如抗战时期北方的馒头。面包和汤,就是他们通常的一顿饭。至于珍贵的蔬菜水果,很多时候,都不是一般人在战时能够享受的。

实物展示中,除了一些早期的生计宣传政策的文本和申请表(估计是农民在1936年前参加这项运动,可以得到政府补助),还有中期一些人的评论,其中有个很显眼:“现在在德国,不是一切事情,都可以让它按照本来应该的那样进行。但是没有人怀疑Propaganda的正确性。它使得我们确信,国家能够因此正常运转。”后期则出现了跟国内计划经济时期一样的玩意:肉票,蛋票(德文是Karte)等等。旁白的介绍是:“整个战争期间,肉类的供应是完全短缺的,肉类属于特殊供应物品,所有人必须凭卡获得每月XXkg的肉类。”然后就看到蓝色的“肉卡”上注明是6月,并有相应的盖章。这说明当时纳粹战时的生计政策是完全计划性的,一切由国家调控。其他的文物一大类是奖章,纪念品以及宣传各类当时德国重要人物的小册子,足见宣传部的花招还是蛮多的。一大类是德国人当时保存食物,烹煮所用的铁皮罐筒以及整个是纳粹十字的铁锅。虽然看上去很不咋地,不过很多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战争来临,国家步入完全的计划体制后,许多其他方面需要纳粹的头头们关注,用来支持和完善生计宣传政策。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首先是关于希特勒在1944年关于这个政策的指示,是亲笔的指示!上面列出了希特勒对那年这项政策的一些意见。正是这个指示让我很快联想到44年底的那个战役,猜测的话,这个也是当时战前准备中的环节之一。
其次是关于黑市交易的打击。海报的宣传是“你的一切拥有属于人民!”宣传部的通告则这样阐述:“您应该认识到,所有您的食品,以及和食品相关的物品,都属于人民。如果您不愿意将它们与人民共享,将会破坏整个Prapoganda体系并且威胁到国民生计的正常运行~~”后面则是一些具体的规定甚至惩治措施。这个措施不仅仅在德国国内,也在当时的占领区,包括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施行。这又让我联想到《辛德勒名单》里,辛德勒为了找到高档的美酒和其他稀有食品向德军高级军官贿赂,不惜重金向黑市小贩求购。而这些人东西都藏的很专业:不是隐藏的后墙,就是自己打鱼的小船甲板夹层里,有的甚至装在埋在土里的棺材中!而辛德勒的这段经历,也还是在波兰占领的不久,而到后来,黑市交易基本上被杜绝了,足见措施的有效。
再三是对占领区的食品分配计划与控制。波兰是当时最明显的例子。德国人除了要满足军队的需要,还要满足当地人的需要。第一步就是严格控制波兰的农副产品生产,首先为军队服务,然后将当地的这套体系与德国本国整合,形成扩大化的生计宣传运动。所以,当时集中营的军人们是有好吃的,尤其是高级军官,而犹太人则饥寒交迫,这点《辛德勒名单》也忠实的反映了。至于法国,当被占领后,德国也实行了相应的政策,不过比波兰温柔很多,毕竟法国南部的农民,还是有自己一份收益的。这点展览没有详细的资料。至于后来的苏联和南斯拉夫,以及挪威,则不是这个运动的重点。乌克兰的田野其实也是农作物盛产之地,不过因为这里的农民从开始对德军的好感,逐步转变为仇恨和抵抗,加上德军连续征战,我估计没有在这里完成所谓的扩大化任务,补给基本从国内和波兰供应。而南斯拉夫,和挪威,德国人更感兴趣的是那里的金属资源。

战争结束的时候,这个体系也一并瓦解瓦解。展览的介绍说明了如下两个事实:一是大规模的轰炸(主要指的是盟军自44年频度开始逐渐增强的轰炸,且轰炸不仅限于军事目标,而且转向一些重要城市以及公路铁路枢纽,目的是让德国人民从心理上产生恐惧,推翻纳粹的统治,结束战争)使得正常的食品供给系统开始受到打击,也造成了大量的难民和轰炸幸存者。他们的生存需要成了帝国生计系统最沉重的负担。二是由于战争后期劳动力短缺,加上土地受战争影响,农副产品产量大幅下滑,供应开始成为问题。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两个因素带来的效果达到了最顶点。但在就整个战争期间而言,“德国人是可以吃饱的。”德国人吸取了一战后的教训,并且在纳粹的政策引导下,成功完成了生计宣传这项全国运动。所以,“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少德国人觉得纳粹的Propaganda是很积极的,至少每个德国人当时还能保证基本的卡路里摄入。”所以后来,包括柏林大空运(苏联占领区内的柏林是没有粮食短缺的),都是盟军在支撑着德国人的食物需要,但实际上,很多人又有了和一战同样的记忆,因为他们在盟军尤其是美军施行的计划分配不能够吃饱,自给自足在45年后,再次成为一种幻觉。这个一系列的场景都在法斯宾德的《冯 布劳恩的婚姻》再现出来,妇女们靠着米国银的救济,开始恢复战后基本的食物分配。“随着货币改革和马歇尔计划的完成,德国人才勉强温饱。直到经济奇迹在1950s出现后,每个德国人开始又回到了饭饱喝足的日子。”
最后还有一些当时有关这项运动的地区领导人和党卫军军官对运动的一些政策讲话,属于原声文档,算是非常有趣的补充,听了听,都很清楚。

以秩序的力量来总结这个声势浩大却效果显著的运动,再合适不过了,尽管它是有纳粹发起并领导,但不可否认,它和罗斯福的新政之对于米国一样,也对德国上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人们采取的特殊的生活方式。甚至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雷芬斯塔尔在《德意志的胜利》所表现的,纳粹党所带来的那种秩序和美,几乎无人能够抗拒。从这样一个近的距离,我能再次了解我眼前的这个国家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他们对历史的那种具有研究性的正视态度,或许也是值得让我们思考的。没有刻意的回避,也没有刻意的修饰,一切只是将原本的东西呈现,没有太多感情因素,让观者自去评论。

也只有当历史真正被还原的时候,才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才能让人忘记意识形态的狂热,与政治思想的偏见。

[ 本帖最后由 ak75 于 2008-3-17 16:58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788
精华
0
积分
894
金钱
2019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沙发
发表于 2008-3-17 17:24:27 |只看该作者
但要说明的是,我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人性行为,只是客观的评述下这个展览。(当然德国人搞这个展览也很客观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10-26 04:46 , Processed in 0.35310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