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诸葛亮听闻司马懿复出,两大高手对决,总能想到对方的思路,他料定司马懿必来取街亭,于是选派将领前往驻守,马谡此时自告奋勇前往,最后领命而去。 马谡、王平来到街亭,查看了地形,王平提出沿五路总口下寨,构建好防御工事,抵挡魏军的进攻。马谡则提出军队在山上驻扎。王平的设想是符合诸葛亮战前的叮嘱,但也并非无懈可击,缺点在于军队战线拉得过长,“无所有备,则无所不寡”,蜀军原本不多的兵可能更捉襟见肘,而魏军有兵力多的优势,如果魏军集中力量,选择一点强攻,也很难保证街亭不失守。战前诸葛亮也预料到街亭将有一场恶战,所以随后又派了高翔、魏延各带一支部队在马谡的后面策应支援,所以说街亭能否守住,取决于蜀军能否在两队援兵到达前顶住魏军的强攻,结果也很难预料。即便魏军能攻下,也势必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蜀汉方面,如果这样失掉街亭,马谡基本没什么责任,至少是不够到问死罪的地步。 对于高翔、魏延这两支部队,因为这两人是在马谡走了以后诸葛亮安排的。马谡事前似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战前,马谡似乎觉得是自己要孤军抵挡魏军。于是他开始他的自由发挥了,他之所以选择在山上驻扎,也许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即集中有限的力量,放开大路,等魏军大部队要通过时,他在山上居高临下,以滚石檑木大量地杀伤敌军。他的这种设想也不是一无是处,还有一定合理的地方,但他只看到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对它的危险性缺乏预见。王平曾提醒他如果敌人围住山,断了水源该如何解决,马谡套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论,王平这种没读过书的老粗自然驳不过他,但王平长期带兵,知道士兵的心理,而马谡对士兵的心理太缺乏了解,这是他带兵经验的缺乏的表现。两人争执不下,最后各干各的。 后来魏军到达,一听说街亭有人,司马懿可能心里一震,觉得如果要攻下街亭势必要强攻了,就算能攻下来伤亡代价太大,不划算,一度打算放弃。后来仔细一看蜀军都驻在山上。马上有了办法。 于是后来的发展并不是马谡想的那样子了,魏军四面围山,切断水源,围而不攻,然后围点打援,马谡大败,街亭失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