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1219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三年) [复制链接]

2015年优秀版主勋章2014年杰出版主勋章2013年度杰出版主勋章勤劳之证

帖子
9787
精华
6
积分
6761
金钱
116756
荣誉
65
人气
54
评议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5:56: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汉斯·雅各布森 著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联装甲部队——后面跟着大量步兵——在冰天雪
地的顿河草原上击溃了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这一天,一般认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的开始。不管是否恰当,该战役长期以来在德俄两国的战争文献中都被赋予了某种
传奇的色彩。它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并由此涉及到对整个战争具有重
要意义的一些问题。

    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在考察德国第六集团军的包围战时我们能否不论及战
役前的形势。这次包围战于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开始,于一九四三年二月二日
以该集团军残余部队的投降而告终。实际发生的情况可分两个阶段;先是向斯大林
格勒的进军,继而是对该城进行的争夺战。

    希特勒早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就已考虑到要攻占这个伏尔加河上的工业和内河
航运中心1941年11月7 日哈尔德日记。还请参看1940年7 月31日哈尔德日记。在这
篇日记里,记载了希特勒提出的主张,即要粉碎“俄国重要的力量源泉”,真正需
要的是发动一次“有限的军事行动”来夺取巴库油田。顺便说一下,德国陆军参谋
总部作战部于1941年10月24日也提出了自己进攻高加索的初步方案。。这个设想跟
天气许可时南进高加索、夺取迈科普-格罗兹尼油田的计划相连接。一九四一年十
一月十三日,在奥尔沙举行的一次会议上,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向配属南方集
团军群的各集团军司令官传达了这些方案。保卢斯将军当时任副参谋总长,因而对
希特勒的这些想法十分了解。希特勒坚持认为,对苏战争不应单纯基于军事战略来
考虑,而要根据政治、思想和经济诸因素来估量。将军们这时对他作出了让步。希
特勒急于想打击他的“政敌”的意识形态和军事经济中心。对他来说,这首先是作
为布尔什维主义发祥地的列宁格勒,其次是拥有丰富的农业、煤、矿石和石油资源
的南俄和高加索地区。希特勒这种基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的考虑与参谋总部的想法
发生了冲突,因为后者是沿着传统的从政治到军事战略的路线来考虑,把占领敌人
首都莫斯科作为主要目标。在作为德军最高统帅的希特勒和陆军总部之间也有矛盾。
这个矛盾只是在经过一场严重的内部危机之后才得到了解决,当时战争进行得十分
激烈。事实上,整个一九四一年的对俄军军事行动都受到这种意见不和的影响。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莫斯科冬季战役期间情况已经充分显示,敌人的抵抗和继续
战斗的决心都丝毫没有动摇。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德军的胜利进军第一次受到阻
挡。截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德军伤亡、失踪人数达到七十六万五千四百一十五人,
约为原有兵力三百二十万人的百分之二十四。

    这时再要在全线重新发起进攻已不可能。事实上,任何形式的进攻是否可能或
确实可取也值得怀疑。有人提出也许以一系列的牵制行动消耗敌人(其人力与资源
贮备不详)更为好些。鉴于希特勒的脾气,以及他坚决认为在迫使英国屈服以前必
须首先“打败”俄国,他作为德军最高统帅作出如下的决定就毫不为奇了:即必须
重新发起进攻,进攻要在被认为能给俄国的战争经济以最严重的破坏、同时又能为
德国本身的战争经济开辟新的原料来源的那条战线上进行。

    如果不把外乌拉尔西伯利亚地区在改造和重建俄国军火工业方面的重要性考虑
在内,那么这无疑指的是顿涅茨和顿河盆地、伏尔加河上那个拥有生产坦克和火炮
大型工厂的巨大的铁路中心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油田。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
要发动攻势,就应当针对莫斯科。然而他的建议对希特勒已不再有多大分量。在考
虑向伏尔加河全面推进时,还有希望攻克萨拉托夫。它是一个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象莫斯科一样,能使俄国人方便地来回运输军队。从萨拉托夫有铁路通到外乌拉尔
工业区。同盟国的补给物资也是从北边的白海边的阿尔汉格尔以及南边的波斯和西
伯利立经由萨拉托夫运到前线这些想法也有人提出过,例如英国军事作家富勒少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一1945年)》一书中就提出过。。

    然而对于希特勒,最重要的目标是夺取高加索油田,因为这会减轻德国的过度
紧张的燃料形势。与这一计划相联系的还有其他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谓大而无当。
譬如说,或许可能在北非的隆美尔将军与意德军队占领埃及并夺取苏伊士运河的同
时,通过高加索突入近东。这一双管齐下的行动足以把大英帝国的权力打得粉碎,
尤其因为日本在东南亚的行动已经使英国蒙受巨大的损失。

    南线攻势

    一九四二年夏季战役的第四十一号元首指令是在这年四月五日发布的。这正是
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准备对德国本土目标进行首次大规模空袭的时候。元首
指令列举了两个目标:在北方,要最终占领被围的列宁格勒,建立与德国盟国芬兰
的陆上联系。然而,这个企图攻占列宁格勒并与芬兰人取得联系的“北极光”行动
计划还只是第二位的考虑。大目标在南方,是突进高加索。



    南方的这个攻势计划分四个阶段展开。第二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拟突破顿
河上的沃罗涅日。第六集团军前出到哈尔科夫以西,并与沿顿河南下围歼敌军的第
四装甲集团军配合,消灭顿河以西之敌。尔后,隶属B 集团军群指挥的第四装甲集
团军和第六集团军配合A集团军群(第一装甲集团军和第十七集团军)合围斯大林
格勒。B集团军群沿顿河向东南推进,A集团军群从塔甘罗-阿尔捷莫夫斯克以东
地区越过下顿涅茨河向东北方向突进。夏季攻势的第四阶段是南进高加索。

    担任整个攻势主力的是南方集团军群。该行动第一阶段的代号为“蓝色”。一
九四二年冯·赖歇瑙陆军元帅在他的波尔塔瓦司令部中风病发作,只得返回德国,
死于来比锡。对这样一个长于指挥、精力充沛的将领来说,这是过早的夭折。冯·
包克陆军元帅接替了他。直到莫斯科战役前不久,包克陆军元帅一直指挥着中央集
团军群。

    必须记住,按照原来的计划,这一攻势要分几个阶段进行,因为它需要的兵力
已超过一个集团军群的限度,而且至少还要准备强大的预备队。可事实上根本没有
过这样的预备队。

    发动夏季攻势的先决条件是彻底解决刻赤半岛和克里木半岛的战事,在那里敌
人还在坚守,虽然这时已经过了冬季战役;同时也要消灭冬季战役以来渗透到哈尔
科夫附近的大量敌人。

    夺取刻赤半岛和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任务交给了曼施泰因将军指挥的第
十一集团军。这一任务于五、六月间完成,最后攻克了塞瓦斯托波尔。曼施泰因由
此荣升为陆军元帅。

    一九四二年五月中旬,正当德军准备向前推进时,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员
铁木辛哥元帅率领——根据德国的估计——二十个步兵师、为数不少的骑兵旅和十
五个装甲旅冲向德军集结地区的中央,并暂时在哈尔科夫地区达成了纵深突贯。克
莱斯特将军指挥的第一装甲集团军、保卢斯将军及其参谋长阿图尔·施密特少将指
挥的第六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和斯洛伐克军队,在第四航空队的
支援下对向前推进之敌的纵深侧翼发起反攻,挡住了铁木辛哥的攻势。根据德军最
高统帅部的总结报告,在这次反击中,共歼敌二十个步兵师、七个骑兵师和十四个
装甲旅,俘敌二十四万人。

    哈尔科夫春季战役对保卢斯将军的战术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他已于一九四二
年一月接管第六集团军的指挥。保卢斯将军和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陆军元帅
与集团军参谋长施密特将军和集团军群参谋长佐登施特恩将军的意见不一致。他们
坚决主张立即采取反措施制止俄国的突入。可是陆军总部象第六集团军和集团军群
两位参谋长一样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哈尔德将军总是十分正当地把哈尔科夫春季战
役视为他最得意的成就。在这次战役中,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打,让敌人逼近哈尔科
夫,然后对其纵深翼侧发起反攻。保卢斯将军认为,在危急时刻,陆军总部有时比
单个集团军司令官能够更好地判断全局,哈尔科夫战役就是一例关于哈尔科夫春季
战役还请参看前第6 集团军参谋长阿图尔·施密特中将提供的证据。请注意,施密
特是能把他的笔记与第6集团军的战争日志进行对照的。目前,该集团军的战争日
志仍保存在美国历史档案部门。。

    一九四二年六月底,正当隆美尔陆军元帅在为向阿拉曼阵地突进组建其“非洲
装甲集团军”时,冯·包克陆军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在俄罗斯南部转入了进攻。
在长约五百英里的战线上部署着德第二、第六、第十一和第十七集团军,第一和第
四装甲集团军,贾尼将军指挥的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兵力尚未满员),意大利远征
军和维特斯海姆集群。在库尔斯克以东,第二集团军、第四装甲集团军(霍特将军)
和匈军联合组成一个集团军群,由魏克斯将军指挥。在这个时候,冯·包克预备队
的编成内有两个德国步兵师和六个轴心国师组成,其中有些师还正在进入阵地,第
十一集团军仍在克里木作战。

    厄运好象在给人以明白的提示,在哈尔科夫战役以后发生了一件极为不幸的事。
六月十九日,第二十三装甲师(隶属格奥尔格·施图梅尔将军指挥的第四十装甲军)
作战处长乘坐的“鹳”式飞机在苏德前沿阵地之间被击落。不幸的是,他带着一、
二份该军发布的有关攻势部署的命令,这些命令落到了敌人手里。希特勒大为恼火,
召回了施图梅特将军,送交军事法庭审判。加强了保密措施,并重申按照希特勒的
观点,任何一个军官只能了解为实施其具体任务非知道不可的情况,除此以外,不
应再知道更多的情况。谁违反这一原则,就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对这类事情,希特
勒的态度与尚在正式应用的传统做法迥然不同。希特勒坚持自己的观点就意味着一
个集团军或一个集团军群的司令官会受到不必要的束缚,他的视野会变得狭窄,他
的判断也会发生疑问。按照这一新的规定,即使在他自己的作战区,他也照例不应
对前线的整个局势发生丝毫兴趣,更不用说是其他战线的局势或国内的局势了!这
种情况不久就开始产生恶果,尤其是在十一月和十二月期间。

    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干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开始发动进攻。在七月四日到
六日之间,魏克斯集群占领了沃罗涅口城的大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作战中,敌
人没有采取坚守到底的典型俄国战术,而是主动撤出了该城(城北的大学区除外)。
这是因为斯大林发布了采取更灵活的战术的新指示,即在必要时可以撤退减少损失。
在德国方面,希特勒却朝今夕改,并一再直接干预,这表明德军最高统帅是多么地
惴惴不安,举棋不定。

    原来,希特勒命令要在作战行动的第一阶段拿下沃罗涅日。但是冯·包克毫不
隐瞒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一特定行动纯属浪费时间。所以最后希特勒只得把是否夺
取沃罗涅日这个问题留给集团军群司令部去考虑。可是当冯·包克(他在此期间已
改变观点)正要趁机行事时,希特勒却命令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一个军反转开往东南
方。

    就这样,第四十一号指令规定的第二行动阶段在第一阶段还未结束之前就由一
个装甲军(第四十装甲军)开始了,而在沃罗涅日的德军却又急需第四十装甲军。
此外,由干燃料供应不足,也无法实施交给整个装甲集团军的任务,即防范苏军在
第六集团军进攻面前向东后退,逃过顿河。这种“折衷战略”成了整个夏季战役的
特征希特勒在1942年7 月4 日不让攻占沃罗涅日和越过顿河,德尔在自己的著作中
同意这一点。德尔还认为冯·包克陆军元帅在这里纯粹从战术上进行判断是错误的。。
还必须指出,在顿河一线的这些军事行动的意图,也在于为今后在顿河与伏尔加河
之间以及在高加索的军事行动,巩固其漫长的北翼。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日,对俄罗斯南部的德军的改编已付诸实施。原先的南方集
团军群这时分成B集团军群(冯·包克陆军元帅),下辖德第六集团军、匈第二集
团军、意第八集团军以及尚在组建中的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利斯特陆军元帅指挥
的新成立的A集团军群(下辖第十七集团军,从七月十四日起还有第四和第一装甲
集团军)担负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军事行动。按照第四十一号指令,这就是军事行动
的第三阶段。沿顿河向南推进的B 集团军群的部队将与利斯特指挥的A 集团军群的
部队联合组成钳形攻势,后者将从塔甘罗格-阿尔捷莫夫斯克地区越过顿涅茨河和
顿河的下游向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前进。由于要把两个集团军送过顿涅茨河下游
的计划引起了某些战术上的疑虑,这一部署又作了改变。A集团军群向北挺进,于
七月十四日在米列罗沃附近与B集团军群建立初步的联系。对斯大林格勒的钳形攻
势的设想也随之放弃了。

    到这时,敌人已开始显出筋疲力尽的迹象。但同时也有迹象表明敌人的撤退是
有计划、有步骤的。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六日,希特勒率领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和陆军参谋总部迁
至波多里亚(西乌克兰)文尼察附近的“狼人”前哨大本营。它座落在沿文尼察-
希托米尔一线的一座杉树林里。长期以来,希特勒一直对冯·包克陆军元帅的所作
所为很不满意。现在冯·包克被永远撤消职务。魏克斯将军被任命接任B集团军群
司令职务。

    在这时,希特勒仍真的相信俄国已到了势穷力竭的地步。他并没有从去年秋天
的同样的错误信念中吸取教训。还在元首大本营从东普鲁士迁到波多里亚以前,希
特勒就又一次干预作战行动。七月十三月,他命令第一和第四两个装甲集团军配合
第十七集团军(鲁奥夫将军)朝罗斯托夫方向进攻。这只能意味中止对斯大林格勒
的进攻。

    希特勒深信,在顿河一线第六集团军和第四十装甲军进攻面前退却的俄国“主
力”会被包围在顿河和顿涅茨河之间,并会在他们经由罗斯托夫往高加索方向退却
以前通过一次大战役被歼灭。这是打的如意算盘。据德国情报部的报告,正巧也在
七日十三日这同一天,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决定把俄国军队撤到斯
大林格勒、伏尔加河和高加索一带,旨在迫使德军再打一次冬季战役。

    第二天,德国的这两个装甲集团军已进到顿涅茨河以东的卡缅斯克-沙赫丁斯
基和上奇尔河之间,这样就处在对斯大林格勒实施迅速突击的理想位置。然而他们
却受命离开这个有利位置去参加一次事实上不大可能发生的围歼战。

    由于原来的计划有所改变,现在便决定只有第六集团军是对斯大林格勒实施进
攻的唯一力量。很可能此时征服高加索油区的“主要行动”又迷住了希特勒的心窍。
举棋不定,出尔反尔的现象又从命令中明显地看出来。第四装甲集团军曾一度待命
于顿河南岸的桥头堡阵地上德尔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示了并非完全毫无根据的怀疑,
即希特勒蓄意蒙蔽了陆军参谋总部,而且包围战的计划也只是为了改变主攻方向以
夺取高加索油田的一个借口。。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第一装甲集团军和第十七集团军攻克罗斯托夫。原
来想象的“围歼战”不可能再发生了,因为敌人早已向高加索全面撤退。

    当第六集团军越过奇尔河上游向顿河大弯曲部的克烈缅斯卡亚推进时,希特勒
亮出了他自己的“底牌”。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的第四十五号元首指令规定,
A集团军群与鲁奥夫集团军群(第十七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向黑海边的巴
统推进。第一和第四装甲集团军先占领迈科普-格罗兹尼油田,继而夺取第比利斯
-巴库一线。这个作战计划称为“老鼠”行动。B 集团军群受命配合第六集团军攻
占斯大林格勒,并在顿河一带准备一条防线——这被称为“齐格菲”行动计划。曼
施泰因陆军元帅指挥的第十一集团军被北调去攻占列宁格勒。尽管现有的兵力再次
显得极为吃紧,仍有两个机动师调回法国。

    这两个集团军群在俄罗斯南部的罗斯托夫-齐姆良斯卡亚-沃罗涅日地区的战
线已经长约七百五十英里。但是如果真的要到达它们所向往的巴统-巴库-阿斯特
拉罕-斯大林格勒-沃罗涅日一线。那么德军的南线大约将会长达二千五百英里。
而且尽管不断减员、缺乏急需的替换部队和燃料经常短缺,这条战线还得守住。上
述最后一个困难肯定对两个机动师遣回欧洲的决定起了作用。鉴于燃料供应困难,
能否在重点作战地区用上它们那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同时,希特勒也担心盟军为减
轻对俄国的压力而入侵法国北部,因而这两个机动师便被调回到法国。

    第四十五号元首指令的发布突出地说明了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势奇特的部署。本
来攻势开始时安排的分阶段进攻的做法现已放弃,而又变成在不同方向上发起两个
攻势:一个对斯大林格勒,一个对高加索。尽管按原来的计划,这两个攻势事实上
互不相关。譬如说不必为了占领高加索而占领斯大林格勒。反过来也一样。

    不过,希特勒仍然坚信俄国人已经到了势穷力竭的地步,尽管事实上俄军损失
很轻微而且德军俘获甚少。很明显,俄国人是在采取拖延战术。希特勒还相信占领
高加索石油区会给俄国的军火工业以决定性一击。

    事实上,俄国方面发生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在俄罗斯东部地区以及外乌拉尔
地区和西伯利亚,庞大的重建军火工业的工作已接近完成。坦克、火炮和被称为
“斯大林管风琴”的多管火箭炮的生产数字不断上升。在第五十二军地段缴获了一
份斯大林在一九四二年七月一日发布的通令,那是语重心长的,并坦率承认俄国在
人力和领土方面的巨大损失,包括农业地区和工业中心。接着  它庄严地指出——
没有威胁也没有谴责——任何进一步的后退只能意味着俄国的灭亡。各方人士一致
认为,这个通令以及为巩固俄国的防卫能力而接着采取的措施产生了巨大的心理作
用。第六集团军的施密特少将有这样的印象:从一九四二年八月起,俄国的抵抗又
一次加强了;而在以前的几周里,后撤的敌人队伍还经常出现溃散的迹象。

    在德军方面,又一次深感到给养的困难,因为这时德军在广大的地区作战。由
于没有适当的公路网,所有给两个集团军群的供应物资只得靠两条铁路线运输。而
这两条铁路线还只通到哈尔科夫和斯大林诺(后来延伸到罗斯托夫以远)。这是一
种耗费时间的行动,因为还得把俄国的轨距改成与德国的一样宽。陆军军需兵司令
试图建立一系列供应点,从那里再由卡车队转运出去。但是元首大本营所命令的部
署变化频繁,使得集团军一会儿调到这里,一会儿调到那里,象老式演习时的营一
样被调来调去,这就引起了新的混乱。总的说来,吃的问题可以就地解决,然而弹
药的补给,尤其燃料的补给却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连第四航空队也不得不帮助仓
促组成的卡车队运输物资。

    尽管如此,第四十五号元首指令使现有的德国兵力确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焦点。
三个德国集团军分配去攻取高加索,而一个德国第六集团军不仅要攻占斯大林格勒,
而且还要准备把顿河作为一道防线。这样,希特勒的目标,斯大林格勒,以及第六
集团军及其司令部就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斯大林格勒的悲剧、第六集团军的悲剧,
在开始之前是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序幕的。

    在本世纪初,斯大林格勒(当时称察里津)只是一个人口不超过五万五千人的
小城,但它作为一个石油、粮食、木材、羊毛和鱼盐的集散地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察里津位于顿河草原和卡尔穆克草原会合处,那是一个狭长的地带,介于俄国欧洲
部分东部地区的两条大河之间。在更早的时候,察里津是抵御亚洲草原骑兵的防线
的起点。从革命年代起,该城就用了新俄国主宰一切的统治者的名宇:约瑟夫·维
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世称斯大林。一九一八年城名的更改是为了纪念斯大
林打退克拉斯诺夫将军指挥的顿河哥萨克军队,保卫并守住了该城。

    这样,从前的察里津的确有纪念斯大林的特殊意义,抗击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
队伍的斗争象征着他的军事生涯的开端,也是他成名的开始,虽然当时他被派到南
方并不负有军事使命而只是作为去伏尔加河流域征粮的特派员。然而,希特勒过高
地估计了该城对俄国人心理上和思想上的作用,尽管事实上从那时以来,斯大林格
勒作为一个转运和生产中心,其经济上的重要性的确极大地提高了。该城座落在一
块地势平坦、树木稀疏并为深沟巨壑切割的地区,市区有五十万人口,在南起库波
罗斯诺耶北至雷诺克的伏尔加河两岸向东西各延伸约二十英里。近郊的工业,铁路
设施,工厂和办公大楼使它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这里生产大量的拖拉机、坦
克和火炮,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应的转运站。然而,尽管它无疑是重要的,攻
占斯大林格勒和切断伏尔加河航运(正如以后表明的那样)并不意味着俄国的战争
经济和运输体系会毁坏到象希特勒认为的那样的程度。

    希特勒把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交给保卢斯将军。保卢斯将军知道这次在伏尔
加河上的战役将会给他带来包括元帅军衔在内的最高的军事荣誉,但同时也会给他
带来极为痛苦的良心危机。他十分清楚,希特勒非常重视夺取和占领这块与夺取高
加索油田紧密相连的“伏尔加河上的要地”。他曾在冯·赖歇消陆军元帅手下当过
第六集团军的参谋长。从一九四O 年九月到一九四二年一月,他在陆军参谋总部任
职。他参与过起草一九四一年进攻俄国的计划以及一九四二年战役的最初几次讨论。

    保卢斯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凭藉勤奋与坚毅上升到了高位。他被认为是一
个很有教养,兢兢业业的参谋军官,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周密细致的准备和研
究后作出的。事实上他是一个理想的参谋长,但是要有一个象冯·赖歇瑙陆军元帅
这样敢于负责、超群出众、精力充沛的司令官来领导他。据传,当希特勒有一次说
到有了第六集团军他就可以攻破天堂的大门时,冯·赖歇瑙却回答说,“但是,用
我当司令官,我干不了”。

    赖歇瑙这种悉心养成的权威感正是保卢斯身上所缺乏的。事实上,后来在危机
高潮时,他曾暗中评论说:“可惜我不是冯·赖歇瑙。”至于他自己的参谋长阿图
尔·施密特少将却是他理想的助手。施密特是一个汉堡商人的儿子。他活力充沛,
目光犀利而且不怕负责。尽管有时对他们的关系有些传说,他们两人一直十分融洽
地共事到最后阶段的某个时候。他俩都是参谋军官,按照德国军队的传统,他俩受
到的教育都是与政治无关的。他俩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都兴趣索然。许多月来,
他们完全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指挥俄罗斯南部的战争。他们两人无论在判断上还
是在行动上都极大地受到希特勒所理解的领导艺术准则的束缚。

    希特勒改变计划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十日,恰好是七月二十三日发布第四十五号元首指令后一星
期,希特勒对于这两路攻势的计划作了最后的安排。霍特将军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
军在马内奇河对岸刚获得一个桥头堡,并在向高加索推进时攻克了普罗列塔尔斯卡
亚,这时突然奉命划归B集团军群指挥,并掉转头来向顿河以南推进,越过卡尔穆
克草原,配合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进发。于是放弃了形成重点的最
后尝试。

    八月是对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发起决定性“齐格菲”和“老鼠”攻势行动的
一个月。可是在八月十一日,中央集团军群受命发起“旋风”行动计划,结果兵力
就普遍分散。第二装甲集团军在苏希尼奇附近发起进攻以铲平苏希尼奇-尤赫诺夫
地区俄军的凸出部。然而,中央集团军群这时由于苏军在第九集团军和第三装甲集
团军作战的瑟切夫卡-苏勃佐夫-尔热夫地区的突破而处境危急。八月十九日,一
支英国-加拿大登陆部队袭击了迪埃普,使希特勒深为不安,虽然事实上这不过是
一次大规模威力侦察而已。八月二十二日,“旋风”行动计划被撤消。进攻失败了。
第二天,也即八月二十三日,中央集团军群报告说,俄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一
天,希特勒下令在九月十四日发起攻打列宁格勒的“北极光”行动。

    根据参谋总部东线外军处的计算,在八月十五日,俄军在前线拥有二百五十四
个步兵师,八十三个步兵旅,十三个骑兵师和六十八个装甲旅,这是一支大约相当
于二百二十二个德国师的作战力量。敌人的预备队估计有七十三个步兵师,六十六
个步兵旅,二十个骑兵师以及八十六个装甲旅。

    在伏尔加河-顿河前线,第四装甲集团军已把一个装甲军(第二十四装甲军)
拨给第六集团军,把另一个装甲军(第四十装甲军)拨给A集团军群,又把“大德
意志师”调往西线。这时它还有第四十八装甲军(辖一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师),
第四军(辖二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第六军(暂辖二个师)。而在顿河大弯曲部负
责实施两路大规模进攻(南北)的第六集团军则有第十四装甲军、第八和第十七军、
第二十四装甲军和第五十一军。

    由于经常改编,也由于进攻高加索消耗了大量燃料的结果,直到八月七日,德
军才成功地在顿河大弯曲部击败苏军主力——约十二个步兵师和五个装甲旅——并
强渡顿河。与此同时,第四装甲集团军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和不断的燃料补给困难,
在卡尔穆克草原一直打过阿克赛河,并朝斯大林格勒以南伏尔加河畔的红军城方向
打进了阿勃加涅罗沃。俄军的抵抗是那么坚韧顽强,第六集团军只得又把一个装甲
师和一个步兵师拨给霍特。

    由于德军担任进攻的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相对减弱,俄国人依靠临时构筑的野战
工事,便成功地加强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德国方面喜欢把斯大林格勒说成是一个
具有内外两个防卫圈的“要塞”,但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防御的准备工作由托尔
布欣少将主管,他后来成为一名元帅,指挥攻克了布达佩斯和维也纳。

    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保卢斯将军终于感到可以下达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命令
了。按照B集团军群发布的一项指令,规定夺取卡拉奇-斯大林格勒铁路线以北顿
河和伏尔加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部分德军将在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高地设法与霍特的
部队取得联系。暂时还没有发布占领伏尔加河畔市区的具体指令,因为集团军司令
部尚不知敌人是否有足够的军队进行旷日持久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三天以后,就是八月二十一日,第六集团军在韦尔佳奇两侧强渡顿河。二十三
日傍晚,第十四装甲军的部队在杂乱无章向外伸展的市区北边的雷诺克附近到达伏
尔加河畔。

    第二天,在文尼察的元首大本营里,可以说是已沉浸在最初的胜利中,希特勒
与曼施泰因陆军元帅讨论了“北极光”行动计划的准备工作,后者同时还亲眼看到
了希特勒对参谋总长哈尔德的一次激烈的令人吃惊的训斥曼施泰因完全意识到“北
极光”行动计划是不必要的,而且无论如何也是很成问题的。。

    在此以前,八月二十日,霍特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已在通杜托沃车站以东的
高地上受阻,该高地位于红军城山岗的前面。而这道山岗居高临下控制着伏尔加河
河曲,是斯大林格勒防御中的南方要冲。苏军在这里防守坚固。第四装甲集团军兵
力太弱,无法攻占红军城和别克托夫卡之间的高地,只得与在它左翼的第六集团军
取得联系。这样就不可能象原来计划的那样实施钳形攻击。九月三日,霍特指挥的
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成功地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西郊的伏尔加高地。接着他们向伏尔
加河进发,于九月十日抵达斯大林格勒以南伏尔加河上的耶尔珊卡和库波罗斯诺耶
之间的地域。但他们怎么也攻不下别克托夫卡。这个地方后来成了苏军反攻的一个
起点。

    在这段焦急不安的时间里所作的判断,有许多后来证明是准确的。甚至还在开
始进攻顿河大弯曲部之前,保卢斯就与B 集团军群对如何保护越来越向前延伸的进
攻的两翼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他指出北翼的防卫不够,但如果抽调部队防卫侧
翼,突击的进攻力量势必减弱。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的日志早在一九四二年八月
十六日就记载道:元首十分忧虑,惟恐斯大林重复一九二0年的“标准的俄国式进
攻”。在那一年,红军曾渡过顿河,向罗斯托夫方向攻打到谢拉菲莫维奇地区,击
败了符兰格尔将军所指挥的白军。

    希特勒的灵感固然有时能料事如神,事实上他所得出的结论却离题太远。这一
次他的战略概念与能动用的兵力之间就毫不相称。事实上在八月二十日,苏军确实
以相当的兵力发起了一次进攻,越过顿河,突进到正在防卫德军第六集团军纵深北
翼的意大利第八集团军的阵地。在最初几天里,这一进攻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
意军也有个别辉煌的战绩,如著名的萨瓦骑兵团在伊斯布申斯基对俄国步兵和炮兵
的进攻,但许多意大利部队的战果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德军第十七军进行了必要
的干预才使局势得以恢复原状。

    保卢斯将军和他的参谋长对意军地段的局势极为担心,这种担心是完全有道理
的。说来真巧,接替保卢斯担任陆军参谋总部第一军需长(作战部长)的布卢门特
里特将军这时正在视察第六集团军前线。为了要向第一军需长表明他关于北段的报
告和警告是多么有根据,保卢斯请他视察意大利第八集团军。正如保卢斯自己所写
的,按照希特勒的指令,这越出了他的职权范围。

    在那个时候,最高领导层仍然抱有奇特的幻想。这一点可以从一九四二年八月
二十八日戈林在文尼察作的一次报告中清楚地看出。据他说,第四航空队司令冯·
里希特霍芬将军亲自视察了斯大林格勒地区,在那附近已经没有强大的敌军存在。
里希特霍芬得到的印象是敌人缺乏任何统一的指挥。那时第六集团军北部集群在科
特卢班地区陷于困境,而第十四装甲军则有一个星期被阻于伏尔加河畔的雷诺克附
近,处境也很危急。德军的力量还不足以迅速地扩大他们最初的战果。暂时,苏军
的力量也不足以发动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反攻。他们主要由瓦西里·伊凡诺维奇·
崔可夫将军指挥的称为“传奇式的”第六十二集团军组成。但是俄军并没有善罢甘
休。

    同一天,八月二十八日,北方集团军群报告俄军发动了反攻。两天以后,希特
勒看到在高加索北沿的A集团军群也发生危机。那里的进攻停止不前。这本来是不
足为奇的,然而希特勒却大发雷霆,唐突地把利斯特陆军元帅召回文尼察述职。

    在九月一日到十五日之间,第六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尽管损失日益惨重,
仍一步一步打进斯大林格勒杂乱的郊区、工厂区和铁路设施。这场战斗将持续两个
半月之久,它使人越来越联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凡尔登进行的激烈的消耗战。德
军逐步地占领该城的大部,但是苏军仍在五英里长的市中心坚守伏尔加河岸的一部
分,尤其是他们还坚守着关键的红斯洛博达渡口。

    与此同时,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才从前线视察回来,(他很
少获准去前线视察),证实利斯特陆军元帅对局势的估计是正确的,结果引起了与
希特勒的一场激烈的争吵。尔后希特勒召回利斯特,决定亲自从文尼察指挥A 集团
军群的作战行动,希望这样能挽救这个号称“老鼠”的“主要作战行动”。

    当争夺斯大林格勒的战役还胜负未决时,希特勒搞了一次异乎寻常的然而又是
非常典型的宣传战。他向全世界宣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获得了伟大的胜利。当希
特勒于九月底去柏林为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三年“冬季救济运动”揭幕时,他宣布
德国的攻势有四个目标:夺取俄国最后一个巨大的谷仓;夺取俄国“最后残存的”
煤矿;夺取或切断俄国的石油供应以及封锁伏尔加河这条俄国供应线。在提到斯大
林格勒时,他宣称:“你们可以完全相信,现在没有人能把我们撵出来。”

    十月初,在柏林体育宫为德国农民举行的一次盛大集会上,德国空军最高司令、
帝国元帅戈林在讲话中满怀信心地宣称,从今以后,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再也没有
任何理由担心东线即将来临的冬季战役。前景一点也不可怕。“这一次我们已有免
疫力了,我们早已知道俄国的冬天是什么样的。”

    在讲话中,戈林还提到德军参谋总部,因为在这期间,有关东线战争的指挥经
常发生意见分歧,促使希特勒于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四日罢免了哈尔德将军,任命
蔡茨勒将军为新的陆军参谋总长。戈林宣布,这位国社党的高级参谋军官只是统帅
的一名“助手”。他感谢上帝赐予德国许多第一流的将军。任何不合标准、不够坚
强有力的人都会被立即免职。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八日,希特勒本人在慕尼黑的罗文勃劳凯勒啤酒馆举行的纪
念一九二三年啤酒馆政变的会上讲了话。他又一次宣布已攻占“这个巨大的转运中
心”,并宣称它是德国的一个伟大胜利。他坚持说,他之所以要占领这个地方是因
为占领了它就可以切断俄国三千万吨物资的来源。“你们知道这个意义吗?”他诙
谐似地说道。“我们的胃口并不大,不过,我们已经把它拿到了手。”

    随着这些言论通过德国电台向全世界大吹大擂,作为政治煽动家的希特勒也就
使作为大元帅的希特勒丧失了一切活动余地。事实上,这件事对以后作出的所有决
定起了很重大的作用。希特勒公开说的“我们控制了斯大林格勒”这句话又对又不
对。德军确实“控制”了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的交通也被中断,该城所有的军火
生产业已停止。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却没有全部控制它,因为俄国第六十二集团军
仍顽强地死守着伏尔加河上的一个桥头堡。随着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过去,它的力
量越来越壮大。

    也可以正式这样说,到一九四二年最初几个月战争的这一转折点时德军控制了
很多地方。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的控制是不牢靠的。他们被牵制在伏尔加
河上,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充分保护在科特卢班地区的北翼,也没有足够的兵力用以保
护在红军城-别克托夫卡地区的南翼。A 集团军群已突入高加索的西北部,占领了
迈科普-格罗兹尼地区的一、两个小油田,在捷列克河建立了一个桥头堡,然而没
有能到达巴统-第比利斯-巴库一线。在北非,隆美尔的装甲集团军的力量也不足
以突破阿拉曼的英军防线,往东向尼罗河推进。在德国本土防线上,英国皇家空军
轰炸机司令部在春季已对吕贝克、罗斯托克和科隆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性空袭,
它的攻势仍在猛烈地进行。有关对德国城市的“恐怖性空袭”的报告频频传来。

    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二日,保卢斯将军来到文尼察的元首大本营。他指出了德军
在斯大林格勒防线上的弱点,尤其是两翼得不到适当的保护。他建议在德国师里增
加由轴心国的附庸国军队编成的旅以加强兵力。他还要求德军预备队作好准备以便
在必要时投入战斗。第六集团军以后反复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和警告。九月底,通过
陆军总部与第六集团军的联络官门采尔少校、以后又通过身居要职的来访者如奥克
斯纳将军、费尔吉贝尔将军和施蒙特将军多次提出这些要求和警告。为了说明局势
是多么严重,保卢斯将军把他的客人施蒙特将军带到北线。那里敌人刚越过顿河,
并纵深楔入第三七六师的防线。这样,施蒙特可以亲眼看到实际发生的情况。

    然而,我们不应忽视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虽然这一点现在很难解释清楚,因
为希特勒这个怪人已不复存在。实际情况是,希特勒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以十分独特
的方式成功地使那些从前线回到文尼察晋见他的军官恢复信心。象保卢斯这样生性
敏感的军官尤其容易受到希特勒的几乎是魔力般的影响。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到
目前为至,确实一切都非常顺利。在东线的德军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急局势,德
国士兵及其长官一再证明要比敌人高出一筹。就是在这次夏季战役中,德国军队又
干了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保卢斯回到前线,坚信希特勒已把攻占“伏尔加河上的要地”斯大林格勒置于
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给希特勒留下的印象很好。希特勒认为他是个可靠的人,并已
决定任命他为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甚至还会在不久的将来——事实上就是
等到斯大林格勒的战事一结束——任命他为德军最高统帅部长官。在十月份视察前
线时,施蒙特将军就向保卢斯将军暗示过,不久会给他一个更为重要的职务。接任
他为第六集团军司令的是第五十一军军长赛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该军长是另
一个受到元首特别信任的将军。保卢斯将军娶的妻子凑巧是一位罗马尼亚名门贵族
的小姐,于是有人提议任命他为计划中伏尔加河地区的德罗顿河集团军群的副司令。
该集团军群将由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奈斯库元帅指挥。

    哈尔德将军在被迫退休以前仍尽力为他的同事作了最后一件好事。他坚持说在
斯大林格勒的楔形前线在军事上是不可取的。然而希特勒对他的警告不予理会,斥
之为迂腐保守,吹毛求疵。虽然如此,正象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的战争日志反复
记载的那样,希特勒确也认识到第六集团军两翼缺乏足够的掩护是个危险,虽然他
没有从自己的这一认识得出应有的结论。德军最高统帅部最迟到九月得决定它到底
想要干什么:是向斯大林格勒还是向高加索推进。两者之间必须弃一,不能兼而有
之。在东线还需要把所有可能得到的预备队集中在南方以巩固那里获得的初步战果。
可是这些事情一件都没有做成。

    在哈尔德将军主管工作时的最后的战争日志中有一则记载道,在进攻斯大林格
勒的先头攻击部队中已经出现“日益疲惫”的迹象。第六集团军已经停滞不前,每
个连的平均兵力减到六十人,一个装甲师现在只剩六十到八十辆坦克尚能作战。到
九月底,继任哈尔德的蔡茨勒将军建议放弃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势,保卢斯将军也赞
成这一步,可是他同时又要求增派三个步兵师。他得到的唯一的增援部队是五个工
兵营,它们是特地空运去支援在该城进行的逐楼逐屋的争夺战。这种争夺战使人累
得筋疲力尽,又代价很高。但希特勒仍然坚持必须继续打下去,直到把敌人永远赶
回到伏尔加河以东。

    然而在十月和十一月,有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杜米特雷斯库将军的第三集团
军和康斯坦蒂奈斯库将军的第四集团军)被派去加强第六集团军的两翼,一个在北
边,一个在南面。但这两个集团军完全由步兵和骑兵组成,它们没有重武器,也没
有有效的反坦克装备。第六集团军抽出第四十八装甲军配置在北翼的罗马尼亚第三
集团军之后作为预备队。要不然,该军的第十四装甲师和第二十九摩托化师已进入
战斗。可是,拨给该军指挥的第二装甲师和罗马尼亚第一装甲师都不能算是一支很
强的作战部队。前者约有四十辆坦克,其中大部分是轻型坦克;后者约有四十五辆
捷克“斯科达”式轻型坦克。

    与此同时,在斯大林格勒正进行着激烈的逐楼逐屋的争夺战,同时也在争夺大
工厂——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巴里卡迪炮厂和红十月钢铁厂。

    在文尼察的大本营,元首最后决定放弃“北极光”行动计划,即放弃对列宁格
勒的进攻。十月间,关于俄军在斯大林格勒两侧伏尔加河和顿河的东面和北面大规
模集结的消息频频传来。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苏军组成两个“方面军”(集团军群)。
在南面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叶廖缅科将军指挥;在北面是“顿河方面军”,
由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不难看出,敌人正在计划进行一个钳形攻势。第六集团
军司令及其参谋长都意识到这一点,并发出了恰如其分的警告,可是他们自己的手
脚却被束缚住了。

    就我们所知——我们知道得并不多——俄国的这些行动是由第一副国防人民委
员朱可夫将军指挥的。他的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将军协助他。他俩都是大本营的成员。
大本营是斯大林亲自领导的苏军总参谋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前,大本营的副手一
直是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他以前曾是沙皇的一名参谋军官。当他由于健康原因退休
时,其职位由朱可夫将军接替。朱可夫将军是个精通军事的指挥官,遗憾的是,苏
联的出版物始终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是如何作出决定,又如何制订执行决定的计划;
也没有具体说明俄国人对德国敌人及其作战方式存何想法。

    到十月底,苏军的准备活动实在太明显了。在元首大本营讨论的时候,希特勒
对苏军在顿河可能进攻意大利军队一事深感不安。结果他发布了名目繁多的指令:
在顿河前线的后面建立防御阵地;在苏军企图在顿河架桥时进行空袭,并对顿河以
北可疑的准备活动空袭;把新编的野战空军师转移到轴心国的盟国军队驻守的地段
等等——也不问一问所有这些指令哪怕是任何一个指令是否能真正得到贯彻。

    在此期间,在埃及的英军转而对隆美尔的部队发起了进攻。十一月初,隆美尔
部队被迫撤到利比亚-埃及边境。近十月底,蔡茨勒将军得到报告,说俄国正在大
肆宣传要对入侵者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说这个军事行动已迫在眉睫。他无法
确定有多少属于宣传,有多少是事实。在拉多加湖防御大战之后,曼施泰因于十月
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去文尼察元首大本营谒见希特勒。他被告知,第十一集团军可
能会被派到维切布斯克地区。希特勒估计苏军会在中央地段大举进攻。一旦他离开
文尼察的前哨大本营,曼施泰因就会接管A 集团军群的指挥。至于来年的计划,看
来希特勒已在考虑越过高加索进入近东。

    B集团军群这时控制了不少于七个集团军,有人建议把它指挥的地区暂时划分
一下。在伏尔加河-顿河前线的德罗集团军应联合组成“顿河集团军群”,由罗马
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奈斯库元帅指挥。第六集团军司令部倾向于认为这一措施会有些
帮助,最终会起些救援的作用。原来指望安东奈斯库的影响(希特勒对他十分器重)
能足以确保两翼的罗马尼亚集团军的装备最后得以完善。可是,目前看来什么都不
起作用。不管是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司令杜米特雷斯库将军的警告,还是在罗马尼
亚的德军使团(由豪费将军领导)的警告都不起作用。事实上即使是安东奈斯库本
人的催促也无济于事。保卢斯将军对杜米特雷斯库将军插手此事寄予希望。但他是
注定要失望的,因为原来计划建立的顿河集团军群只是一纸空文而已。他们无法控
制的事态正在迅速发展。

    因此,司令部设在顿涅茨河支流艾达尔河上的斯塔罗别尔斯克的B集团军群暂
时——在十一月灾难以前——继续控制着不少于七个集团军,从右往左的排列是:
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第四装甲集团军、第六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意大
利第八集团军、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和德国第二集团军。远在南面卡尔穆克草原上的
伊利斯塔附近单独的一个德国摩托化师与A 集团军群保持联系。B集团军群的预备
队包括第四十八装甲军和在意军前线后面的一个步兵师。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中旬,保卢斯将军收到希特勒的一封电报,内容是,元首期
望他的久经考验的、并为他信赖的第六集团军及其英勇的士兵作出最后的努力,占
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整个伏尔加河河岸。

    与此同时,希特勒已离开文尼察的大本营,撤到腊斯登堡附近的“狼穴”,从
那里他现在又前往慕尼黑参加十一月八日和九日的纳粹周年纪念活动。在那以后,
他到了上萨尔斯堡的伯格霍夫永久住所。到达那里时,他听到了来自地中海的令人
不快的消息:隆美尔的集团军正全面退入利比亚。十一月八日,强大的英美联军在
摩洛哥、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结果,德军于十一月十一日发动了占领整个法兰西
的“安东”行动。意德军队被仓猝派往突尼斯。远在业已进入寒冬的伏尔加草原上
的斯大林格勒这时似乎退居第二位了。接着于十一月十九日,陆军参谋总长从东普
鲁士报告说,“元首早已料到的”俄军攻势已经开始。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清晨五时,在猛烈的炮火准备以后,俄国第二十一和
第六十五步兵集团军以及第五坦克集团军(据德方估计为二个装甲军、二个骑兵军
和大约四十个步兵师)从克列茨卡亚和谢拉菲莫维奇的桥头堡出击,进攻罗马尼亚
第三集团军。强大的坦克部队在步兵的密切支援下迅速突破了罗军前线。这次故意
在远离第六集团军左翼发起的进攻使俄国装甲部队深入到罗马尼亚集团军后方复盖
着大雪的茫茫草原。到傍晚,苏军先头突击部队开到了奇尔河上游被突破的战线后
方约三十七英里的地方。

    德国集团军群的预备队第四十八装甲军立即投入了战斗,可是没有起到任何决
定性的作用。希特勒从伯格霍夫通过B集团军群向这个军接二连三发出几个有矛盾
的命令,赋予它新的战斗任务。该军很快就发现燃料奇缺。到十一月二十一日,它
在对敌人进行的孤立而又无效的反击中将八、九十辆坦克损失了大约一半。

    十一月二十日,俄国第五十一和第五十七步兵集团军从别克托夫卡地区推进到
斯大林格勒以南进攻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罗军证明无力挡住这一攻势。

    在东线的这些严峻的日子里,希特勒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撤换将领。克莱斯特
将军指挥A集团军群。曼施泰因陆军元帅则将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人员组建成顿河
集团军群并担任伏尔加河-顿河地区德罗军队的指挥。但是曼施泰因这时恰巧不在
司令部,而在中央集团军群前线视察。天气又不允许他乘飞机,加上俄国的游击队
两次在铁路上埋设地雷阻挡他的火车,因此实际上他当时没有参预这事。直到十一
月二十四日他才到达魏克斯将军在斯塔罗别尔斯克的司令部,而到那个时候,决定
早已作出了。

    在战争刚结束时还没有开始对旷日持久的斯大林格勒的一系列战役进行认真的
研究,这时发表的纪事把情况都搞混了,这些纪事坚持从德国抵抗运动的角度看待
所发生的一切。不过它们也向我们提供了有关斯大林格勒之战的传说。特别是它们
声称,在伏尔加河上被包围的危险变得明显时保卢斯将军应当立刻撤出他的军队—
—正如利茨曼将军和冯·舍费尔-博耶德尔将军在一九一四年波兰秋季大战役中为
避免被围的危险在布尔奇泽日尼所做的那样。不仅如此,保卢斯将军应当“象约克
陆军元帅”那样行事英文版译注:这里指的是约克·冯·瓦滕堡伯爵(1759年-1830
年)。他是一个普鲁士贵族,指挥普鲁士被迫派去对俄国作战的一个军。但是,由
于他相信法国最终会战败,他签署了陶罗根协定,使普鲁士军队中立。这是深得人
心的一步,但也差一点使他受到军法制裁。他因卡利施条约而得救,这个条约使普
鲁士站到反法的同盟国一边。。

    如果这样的话,这一自行其事的行动就会给集合在已被免职的贝克将军周围的
密谋分子发出推翻希特勒政权的信号。

    让我们把传说暂搁一边。跟随溃败的拿破仑大军的普鲁士辅助军军长约克·冯·
瓦膝堡所处的地位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的地位迥然不同。我们还应记住,不
论是保卢斯还是他的参谋长施密特少将都是根本没有政治头脑的。即使他们有任何
进行政治活动的念头,在当时的形势下,在敌人的无情压力下,他们是决不可能这
样做的。

    让我们不抱偏见地正视当时的实际情况冷静地自问,在十一月的那些日子里,保
卢斯和施密特对总的形势实际了解多少,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作出他们的决定的。
只有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有资格问他们做得错还是对。

    从十一月十九日到二十一日,保卢斯和施密特是在他们顿河边的戈卢比茨卡亚
的司令部。在整个这段时间里,他们对下面的部队可能会被包围不甚清楚。他们都
以为集团军群会采取措施防止发生这种情况,还以为反击苏军突破的部署命令也会
补救局势。何况以前在东线的战役中也多次发生过危急的局势。这一点也不应忘记,
德国的军事指挥官往往很自信,第四装甲集团军司令部也抱有类似的观点。

    十一月十九日傍晚,B 集团军群命令第六集团军停止在斯大林格勒的一切攻势,
把它左翼后面的机动部队集中到顿河以西由第十四装甲军军长胡贝将军指挥,以便
发动反攻。

    只是到了十一月二十一日,保卢斯和施密特在戈卢比茨卡亚才认识到他们的局
势的极端严重性。原来向卡拉奇推进的俄国坦克在遇到抵抗后已离开那里,这时却
出现在距集团军司令部只有几英里的地方。然而更糟糕的是,在北面进攻的其他俄
国坦克夺取了卡拉奇的顿河桥,从而切断了第六集团军的供应线。中午,司令部迁
到斯大林格勒以西的古姆拉克火车站。司令和参谋长这时到了顿河畔的下奇尔斯卡
亚,督察加固顿河前线的设防。

    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该做些什么,而是能做些什么。除非能很快地建立
一道南面防线,否则该集团军就有背面受到攻击而被歼的危险。即使要向南突破,
与霍特集团军的部队连接起来,也需要建立一条南面防线。然而,在顿河西岸作战
的第六集团军的部队(第十一军和第十四装甲军)东渡顿河之前,谈不上会有任何
突破。换言之,在十一月二十六日以前肯定是不可能的。十分明显,当前要做到的
就是缩成一只“刺猬”以在企图突围之前争取时间进行重新部署。

    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施密特少将与B集团军群参谋长佐登施特恩将军通了话,
告诉他仅就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而言,局势是灾难性的。佐登施特恩将军也无能为
力,而是直率地对少将说:“你们得自尽其力了。”

    于是,保卢斯给在斯塔罗别尔斯克的集团军群司令部打电话,建议第六集团军
撤到顿河-奇尔河的弦形阵地上。在集团军群正要批准这一行动时,十一月二十一
日晚上接到了陆军总部对第六集团军的特别指示,大意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
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前线。同时应在顿河之西集结强大的军队准备反攻。指示强
调正在采取大规模的对抗措施,进一步的指示随后就到。

    十分明显,第六集团军要不冒从背面被歼的危险就得缩成一只“刺猬”;同时
若要做好成功撤离原来阵地的准备也需要这样做。在此期间,第六集团军的给养将
不得不依靠空运。然而,所有有关的空军指挥官——第四航空队司令冯·里希特霍
芬将军,在斯大林格勒的第八空军军军长菲比希少将和第九高炮师师长皮克特少将
——都一致认为不可能进行长期的满足需要的空运,因为现有的运输机没有足够的
能力胜任此事。

    此时,保卢斯将军和他的参谋长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救出他们的士兵和保持自
己的行动自由而不是固守阵地。第四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将军在去B集团军群途中
于十一月二十二日清晨到达下奇尔斯卡亚。他对其部队的命运也只知道个大概,因
为他的部队已被此时分成两路的俄国南路军切断并被迫往两个不同的方向退去。第
四军(耶尼克将军)已撤到第六集团军的阵地上,罗军的大部正越过卡尔穆克草原
朝科捷尔尼科夫斯基方向望风披靡地后退。

[ 本帖最后由 BF1942 于 2007-11-19 10:25 编辑 ]
已有 1 人评分金钱 收起 理由
wwcpu + 15 文章不错,继续努力!

总评分: 金钱 + 15   查看全部评分

这是个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你们英勇并骄傲的为祖国作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联,这样的友谊只存在于战斗中。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665
精华
0
积分
843
金钱
3224
荣誉
1
人气
1
评议
0
沙发
发表于 2007-11-9 17:57:15 |只看该作者
好长...先顶后看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623
精华
0
积分
312
金钱
686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板凳
发表于 2007-11-9 22:46:19 |只看该作者
跟上,也先顶再看 ~~~~~~~~~~~~~~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215
精华
0
积分
108
金钱
318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地板
发表于 2007-11-10 09:08:37 |只看该作者
继续跟上,先顶在看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756
精华
0
积分
378
金钱
1304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5#
发表于 2007-11-18 21:30:21 |只看该作者
看的好累,但是毕竟二战游戏里重复提到最重要的战史背景,
C P U  AMD Athlon64 X2 4800+ AM2
主   板 映泰 TA770 A2+
显   卡 迪兰恒进 Radeon HD3650 冰钻
内   存 金士顿 2GB DDR2 800
硬盘:希捷 160G      显示器:AOC F19 (16:9)
光驱:飞利浦DVD刻         键盘鼠标:清华紫光套装
音箱:轻骑兵木质一对      电源:金河田 400W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95
精华
0
积分
48
金钱
302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6#
发表于 2007-11-29 21:02:26 |只看该作者
详细而明确,可以详细了解当初的战况

使用道具 举报

白衣似雪 长剑如虹
游侠资深版主
【冒险游戏区/PC游戏综合区】
游侠制作组
猎杀者
海軍陸戰隊 少尉
★★★★★
◆◆◆◆◆◆◆◆◆

版主勋章资深版主勋章大头像勋章youki贡献勋章SIMS梦工厂季度勋章

帖子
5106
精华
5
积分
4764
金钱
20147
荣誉
121
人气
7
评议
0

7#
发表于 2007-11-29 22:32:27 |只看该作者
很多游戏都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66
精华
0
积分
184
金钱
1811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8#
发表于 2007-11-30 11:51:52 |只看该作者
上上历史课也是不错的,多谢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238
精华
0
积分
119
金钱
325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9#
发表于 2007-11-30 13:09:37 |只看该作者
继续跟上,先顶在看  2020202020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
精华
0
积分
1
金钱
33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10#
发表于 2009-2-13 18:59:26 |只看该作者
楼主论述精辟啊,看起来对二战有研究啊顶上顶上顶上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518
精华
0
积分
259
金钱
2362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11#
发表于 2009-2-14 00:00:05 |只看该作者
先看后顶,呵呵,不错的文章,下次写明出处比较好~~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78
精华
0
积分
39
金钱
566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12#
发表于 2009-2-14 00:03:43 |只看该作者
类似这个内容的之前有一款吧,这个感觉不是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262
精华
0
积分
131
金钱
657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13#
发表于 2009-2-14 01:26:04 |只看该作者
差点没把眼睛看花,长了见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4-25 21:53 , Processed in 0.40884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