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游侠NETSHOW论坛 游侠NETSHOW论坛 金书红颜录 关于先秦姓氏的一些说法
查看: 438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史] 关于先秦姓氏的一些说法 [复制链接]

帖子
56
精华
0
积分
28
金钱
971
荣誉
0
人气
1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1:57: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前几天看了慕容版主那个关于秦始皇的姓氏的说法,去问了几个人,得到了以下说法,下面就是记录了,发上来讨论讨论

一、春秋时期的称呼问题

天王,等同于天子,应该是做第三人称时的称呼,面对面时,应该单称

诸侯见天子,称对方为,自称臣某或者侯某,而天子称呼对方,若是同姓,则为叔父,若是异姓,则为伯舅舅父,自称寡人。譬如倘若齐桓公见天子,则称对方为,自称臣小白,天子则称呼他伯舅,自称寡人

卿,天子诸侯皆名执政大臣曰正卿。即为卿,有上卿、下卿之分,为大夫中执掌国政者。

君,按照《康熙字典》解释,凡有地者皆曰君。但它不是爵位。

春秋时期,所谓爵位,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当然,这五等爵位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尚有争议,但除此之外,别无爵位。

要搞清楚封君的概念。

春秋时,君是一个称呼,一个尊号。虽说凡有封地者,皆可称君,但这时君的主要含义,仍旧是指国君。《左传》中,臣子与国君对话,称呼对方为,这是很常见的,而国君则称呼臣子为

所谓封君制度,基本上起自战国。在春秋时,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套制度是很完善的。所谓爵位,即指诸侯。诸侯所封为大夫,大夫不是爵位。

到了战国时,由于封建制度的崩溃,各国政权都开始了集权化,春秋时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的国家结构完全改变了,为了在集权制下进行分封,这才出现了封君制度。

在这种封君制度下受封的人,不再象春秋时代那样完全拥有对封地和封地上的人民的管理权,而仅仅只是食封地的租税而已,封地的行政管理,仍然由国家进行管理,甚至有的封君都不能世系,譬如《史记·赵世家》记载:武阳侯郑平安死,收其地。春秋时期,无论是公侯伯子男,还是卿大夫,相对于天子(或者国君)都有很大的独立性,但在战国的封君制度下,封君对于国君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服从,譬如战国的两位武安君李牧和白起,都是战功赫赫,可是一旦国君翻脸,他们都随时被杀,毫无为自己辩白的机会。——当然,战国时代也有个别临土治民的封君,但那都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产生的。

依照这种制度分封的人,他们不是春秋时代的公侯伯子男,也不同于春秋时代的卿大夫,所以才称呼他们为“××

孟尝君、平原君、龙阳君等等,都是战国时代的这种封君,当然,商鞅也是封君。和春秋时代的封土建国是不同的。

二、姓和氏

上古,贵族有氏,平民无氏。贵族中如果获得封地,或者独立立宗,则获得新氏,如果没有封地也没有立宗,则依旧使用旧氏。就是说,如果这辈阔了,就按本人的身份地位来改换氏;如果这辈混得一般,怎么能去改先祖父留下的氏呢?

氏有以官职而成的,譬如中行,有以封地而成的,譬如赵、魏,有祖父之字而成的。

男人称氏不称姓,如管仲即为管氏,非姓管也。如原轸以原为氏,非姓原也。管仲、原轸皆为姬姓,不能称之为姬仲、姬轸。

女人称姓不称氏,如鲁隐公之母称声子,是其姓子。郑庄公之母称武姜,是其姓姜,齐桓公夫人称蔡姬,是其姓姬。

事实上,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这是关于先秦姓氏最基本的知识。

姓别婚姻血缘,女生得姓,姓是从血缘得来的,永远不会变。氏别贵贱族群,主要作用是代表主人的社会角色,只有贵族才有氏。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没人认为他的氏是叔吧?倘若叔梁纥不是孔纥,难道孔丘的孔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地上长出来的?

叔梁纥,这是先秦一种特殊的人名称呼,是字和姓放在了一起,叔梁纥字叔梁,名纥。

比较有名的一个类似的称呼,就是《崤之战》中的百里孟明视,他的氏是百里,字孟明,名视。

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是春秋得氏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

「《左传·隐公八年》: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鲁国司空无骇死,羽父请隐公为他赐氏,公命以字为展氏,因为无骇是公子展的孙子,公子展字展,因此隐公以其祖父之字赐以为字。

还有古姓,多带女旁,如妃、姒、好、妳、女枣、媿、姜、姬等。为什么?因为古姓代表母系之所出。

要讨论先秦,就得按先秦的姓氏制度来讲,而先秦姓氏制度,最重要的就是姓与氏的区分。

春秋战国,灭国之战兴起后,氏、姓概念才开始减弱。因为大批的亡国家族,也纷纷保留氏,干扰了规则。到了秦汉,姓氏彻底混合,大家都算姓了。这就是我们现代姓的来源。

在之前,姓一旦确定,一般是不会变的,当然也有特例,但这不是通例。

氏则是可变的。比如商鞅,原来在自己的祖国卫国叫公孙鞅,这是由他公族身份得来的氏,到了秦国以后叫卫鞅,这是由他的祖国得来的,被封到商以后叫商鞅,这是由封地得来的。

再如上引左传所言,鲁国所立的展氏,在立氏之前,就是鲁氏,自公子展之后,乃分立展氏。这就是鲁公室之后分支的情形,而这种分支,就是鲁公室之后分立新氏,这就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变更了族氏。

类如汉世,刘姓大多出于刘邦一脉。但不是说,是个刘姓,你就是宗室中人。

所谓的氏,大都是这么一个回事。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以国为姓者,指的是那些无法继承主宗位置的分支。所以,在夏一朝,所有夏的国君,都是姓姒,而不是姓夏,只有那些无法继承帝位的兄弟,才以分封的国名为姓,为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等。

所以,凡是认为夏、商、周、秦四朝的国君,就是姓夏,姓商,姓周,姓秦的,那叫不学无术而已。从来没有这个逻辑。

三、秦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緌、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適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適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適者,以和西戎。

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先有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后有非子邑之秦,再次被赠姓赢,为秦氏。

所以,要是说秦氏和赵氏分开,则是在非子这一代,不是从蜚廉那里开始的。秦氏是从赵氏中分立出来的。蜚廉是造父的五世祖先,而非子则是造父的后人。

简单的说,非子是最开始赢姓的破落后代子孙,连姓赢的权利都没有,只有姓其他小姓,后来养马出色,再次被认祖归宗,继承赢姓。就如同主家从旁支中找了一个后人,让他继承血脉来当家主。

姓与氏的合并是在三代以后。那么黄帝那时就是区分开的。姓来自于母系血缘,黄帝之子得姓十四人,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用上面的说法,“赢”姓虽然是赐予,但赐予前的出处,与母系血缘有关。

由上可知,姓代表血缘关系,因此“赢”后人不管采用了什么“氏”,都是姓赢!

赢姓因封国而有许多氏,但不管多少氏,都还是赢姓。

始皇那一支是赵氏,而非第一代封国时那支秦氏。

氏可取,姓不变。如果你非说姓氏合一,那好,我问你,姓氏合一之后始皇何曾用过"秦"这个姓?何曾?别拿什么秦侯秦仲来说事,那个时候每个“氏”都可另取。《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说始皇“及生,名政,姓赵氏”!他没有取“秦氏”,所以不管姓氏如何合一,他都不姓秦!你倒是找个他姓秦的史料出来啊?找啊?

下面是他的总结: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1、姓,是母系时期确定血缘归属的产物,从母。比如某女叫A",这女人所生的后代皆可姓A。(当然总体上女人用姓,男人用氏)

2、氏,则来源复杂,既有按贵族爵号继承,也有按封地继承,还有按部族、按利益集团继承。

3、在同一下,为了对后代的具体情况(如爵号不同、封地不同、所属利益集团不同,最主要的是社会地位不同等等)加以区分,这时就要用进行支系表述。

如:A女的后代都可以姓A,但是由于社会地位或土地状况的不同,要将后代予以区分,则对后代冠以不同的A女的后代,可以不称起A姓,而冠以B氏、C氏、D氏等等。

再如: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可以证明,是继承自母系的。黄帝身边有不同的女人,不同的女人生下的后代,冠以该女人之姓。事实上,姓代表了可以追溯早期血缘关系(到底是谁生的一群人),氏则是在同一血缘下对支系集团的区分标志。

4、三代以后,姓与氏逐渐合二为一。

5、回到秦始皇的问题,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得非常清楚,用现代汉语简单点说:是姓(当然这是赐予的,并且赐予伯翳的,但赐予男子的姓依然不能脱离母系范畴),是母系总根源,是该血缘集团的先祖称号;是氏,是以地理及族支利益为代表,《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也是姓,因为始皇生母是吕不韦送给庄襄的,出于继承母系的角度,母亲来自吕,那么称始皇为吕姓也可。

6、总之,如果严格区分姓氏,则始皇姓赢或吕,赵氏。如果把姓氏合而为一,则:说秦始皇姓嬴,是论其总根;说秦始皇姓赵,是指其支系;说秦始皇姓吕,是讲其实质。这三种说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据,都是对的,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

7、至于说始皇姓秦,我靠,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你还是放过司马迁吧。单是用国为姓,这就是错误的。国名只能为氏。

这是另一个人说的:

古代出现姓的时候,其实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每代当家作主的首领,都是女子,而这女子的姓,则是来源她们的母亲,只要氏族存在,那对首领的姓当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女娲,羲和,其实都是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的首领称号,这个称号也是一代接一代传承的,基本不会发生改变的。

对于姓来说,也是起源这个时代,只有大首领才有资格有姓,小首领则是还没有蛋疼到折腾姓的地步,连吃什么都成问题,你还有闲暇去折腾姓什么这么高档的玩意吗?

后来随着生产力提高了,文明发展了,文字出现了,姓也开始普及开来,同时,古代流传下来的习惯也保存下来了,如继承姓和氏族称号两样,都是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规矩存在,大家都认可这样的规矩,认为是高人一筹的表现,身份的象征。

后来,母系氏族渐渐推出历史舞台,男人翻身当家作主了,但母系氏族的姓和称号继承习惯,也保留下来了。男首领也沿用母亲那系的姓,也学会流传给自己的后代了。

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男首领的姓是来源于自己母亲,而他老婆要是来历大,是来自一个势力庞大的氏族,本身也有高贵的姓,如姓羲,那儿子跟谁姓?要是有十个老婆,每个老婆都有姓,那她们的子女又跟谁姓?

这个时候,首领就有几个选择了,母亲有姓的,就跟母亲姓,母亲无姓的,就跟我姓,或者一个都不要跟,老子重新给你取姓,表示我加枝叶繁茂,子孙众多,而且,我赐的姓越多,也能表示老子越有才华,你们这些土鳖,能认识老子写的是什么字吗?老子也是文化人。

大概在大家都开始取姓的年代,大首领给自己的儿子赐新的姓,也是一种表示权利的方式。

所以从黄帝到大禹这几十代的传承中,后面的都是黄帝的子孙,但都不是用黄帝的姓,而是各有各的姓,原因就是天子首领赐姓和沿用母亲那方更有来历的姓。

至于以国为姓的,都是那些没有姓的土鳖,或者是没有资格继承主姓的后人。

就以秦的历史来说,赢姓最开始是舜赐给颛顼的孙子大费的,大费子孙后来昌盛的多,故此诸侯多为赢姓。

但这里你注意到没有,非子是第二次被周天子赐姓赢,让他继承赢姓的祭祀,封给他的地方是秦,但非子的赵氏源于大费的子孙造父。

故此,对诸侯来说,以国为姓根本不是常态,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姓,或者在封国的时候天子就赐姓了,要是大家都是遵从以国为姓的习惯,那周天子给你个封国的时候,你的姓就自带了,何必再多此一举,再重新赐给你个姓呢,你跟着国姓不就成了吗?

氏族就是血缘的集合体。原始社会嘛,也就能知道妈是谁,至于爹是谁,估计妈也不清楚,所以姓这个氏族标记是自母系。后来生产力发展了,私有制了,不仅是财产私有制,连女人也有私有制了。部落首领是男的,他靠私有女人,可以保持自己血缘,这样氏族就由母系变为父系了。因为血缘关系可以很明确,所以姓的继承就由母变为父。

姓就是一个血缘标记,后面氏族大了,就有了氏的区分。其实可以参考欧洲中世纪历史,有血缘才有继承关系,有了这个姓才表示是有血缘关系,可以在继承中获取利益。氏也是这样,在大姓里面也不能让别人多占,那么用氏来区别同一姓里面的继承关系。至于再后来,后代实在太多,分不过来了,大家还是靠家谱来区别吧。

姓只有一个,涉及继承权,多于一个姓是成骂人的话。因为父系社会了,所以从父的多,入赘才能从母,但是入赘其实就是把爹当成妈,把妈当成爹,其实还是父系继承。

秦始皇嘛他是赢家的大BOSS,肯定继承用赢姓,他不姓赢谁配姓赢,而赵氏是他家谱传下来的,是祖先的血脉流传也会沿用。至于秦嘛,没有任何道理要求他用。


已有 1 人评分人气 收起 理由
莫名相思 + 1 新人決定一旁畫圈圈~

总评分: 人气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赤练仙子

帖子
13831
精华
0
积分
6959
金钱
12935
荣誉
0
人气
423
评议
0
沙发
发表于 2014-1-17 22:17:59 |只看该作者
新人来学习一下,其实秦王政姓什么,新人并不关心,只是感觉皇帝也能被历史学家们换姓,这个挺新鲜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424
精华
0
积分
714
金钱
3507
荣誉
0
人气
21
评议
0
板凳
发表于 2014-1-17 22:51:24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我感觉应该是早有公论的啊,始皇是【嬴姓赵氏】,这点肯定是没有疑问的。史记通篇提到始皇的时候都是直呼【赵政】,这也是没问题的。

然后【今日我们管始皇姓名为何】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我们今天熟悉的【姓名】之【姓】,其实是相当于三代之前中【姓氏】之【氏】。
——正如主楼里有说的,三代之前的【姓氏】,【姓】是来自于母系,【氏】是来自于父系。与之对比,我们今日所称呼的【姓】,显然是父系的。
——所以始皇是【赵政】而非【嬴政】,【嬴政】也不知是啥时候流传下的习惯说法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424
精华
0
积分
714
金钱
3507
荣誉
0
人气
21
评议
0
地板
发表于 2014-1-17 22:56:51 |只看该作者
将红飞 发表于 2014-1-17 22:17
新人来学习一下,其实秦王政姓什么,新人并不关心,只是感觉皇帝也能被历史学家们换姓,这个挺新鲜的。 ...

这事儿是有传统的,《史记》里面还叫着赵政呢,班固同学在《汉书》里面就径自叫吕政了,不过这是因为班固同学认为始皇是吕不韦的野种,还是从父系角度而非楼主说的母系吕姓角度(其实按母系的话赵姬也是赵而非吕,史记里有讲赵姬原是“赵豪家女”。)

使用道具 举报

赤练仙子

帖子
13831
精华
0
积分
6959
金钱
12935
荣誉
0
人气
423
评议
0
5#
发表于 2014-1-17 22:59:31 |只看该作者
燕云疏影 发表于 2014-1-17 22:56
这事儿是有传统的,《史记》里面还叫着赵政呢,班固同学在《汉书》里面就径自叫吕政了,不过这是因为班固 ...

原来如此,新人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一代宗师 思楠

勤劳之证

帖子
9214
精华
1
积分
4926
金钱
29393
荣誉
6
人气
594
评议
4
6#
发表于 2014-1-17 23:09:44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这样啊{:13_431:}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56
精华
0
积分
28
金钱
971
荣誉
0
人气
1
评议
0
7#
发表于 2014-1-18 09:40:47 |只看该作者
我以前也只是模糊知道“姓别亲缘,氏别贵贱”的说法,现在才知道有这些讲究,{:13_461:}果真是要“新人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剑仙 冰魂

白金会员勋章活跃勋章荣誉勋章特色头衔勋章动漫组资深组员勋章

帖子
62732
精华
0
积分
34765
金钱
191400
荣誉
318
人气
2185
评议
0

8#
发表于 2014-1-18 17:40:35 |只看该作者
新人学习了{:13_46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11-9 22:41 , Processed in 0.3798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