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5971|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国玉玺就是和氏璧所刻? [复制链接]

帖子
1675
精华
0
积分
843
金钱
1083
荣誉
0
人气
11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4:40: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近看了大力金刚掌的《茅山后裔》,书中描写大战僵尸寻找传国玉玺时讲到传国玉玺的历史,就是嬴政得到了和氏璧后所刻,孙坚也是为这东西赌咒发誓,孙策也靠此物借兵于袁术。请问,两者是同一个物件吗?

使用道具 举报

习惯被遗忘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09-11-14 14:55:13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877
精华
0
积分
1941
金钱
5341
荣誉
0
人气
23
评议
0
板凳
发表于 2009-11-14 15:26:10 |只看该作者
当然,可是早就流落民间了.
   秦始皇的专用玺,后来成了天子的专用!可惜在汉代的时候遗失了.估计现在还在某某家族的手中当传家宝单传着!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60
精华
1
积分
511
金钱
2114
荣誉
13
人气
3
评议
0
地板
发表于 2009-11-14 15:51:44 |只看该作者
那枚玉玺,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的镇国之宝,地位和大禹铸造的九鼎是一样的
相比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国宝”,仅仅只是些当年古人的洗脸盆梳妆镜而已
而传国玉玺的原毛坯材料,就已经在几千年前被标以15座城的天价!
秦始皇定天下时,将和氏璧雕刻为玉玺,李斯题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后来曾在王莽篡汉时被摔损一角,用黄金镶补
于五代十国时遗失,再也未被寻见
而且此后的中华政权在失去了玉玺的天命庇护之后,再也不敌其他民族势力,终于在崖山战后灭亡
讽刺的是,每个少数民族政权在起绩时,都号称自己“得到了传国玉玺”,谎话一直流传到满洲灭亡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675
精华
0
积分
843
金钱
1083
荣誉
0
人气
11
评议
0
5#
发表于 2009-11-14 16:02:37 |只看该作者
哦,看来真如书中所言,不过书中后来提到此物被石敬瑭所得,埋进了藏宝洞,清末被一降头师获取,哈哈,纯粹YY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2
精华
0
积分
21
金钱
485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6#
发表于 2009-11-14 17:22:14 |只看该作者

1

传国玉玺啊            哎 超级国宝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2687
精华
0
积分
1368
金钱
9376
荣誉
2
人气
21
评议
0
7#
发表于 2009-11-14 17:38:51 |只看该作者
搞不好流落到外国去咯
听说英国战利品存放室里面有很多从我们国家拿走的
我们都没看过的宝物

使用道具 举报

督邮

帖子
6598
精华
1
积分
4093
金钱
2919
荣誉
58
人气
109
评议
0
8#
发表于 2009-11-14 17:59:39 |只看该作者
玉玺在11里面就是个渣                   ·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17
精华
0
积分
59
金钱
1360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9#
发表于 2009-11-14 19:23:32 |只看该作者
唉,每个政权不但宣称自己得到一个玉玺,还会制作一个。就算都保存到今天,一堆玉玺放面前,哪知道哪个真哪个假。。。

使用道具 举报

近卫军

帖子
461
精华
0
积分
243
金钱
745
荣誉
1
人气
0
评议
0
10#
发表于 2009-11-14 20:45:50 |只看该作者
好像就是这个东西,王莽篡汉时向他姑姑要,结果被王政君摔在地上,碎了一角,然后王莽用黄金补上了。
后来辗转落到刘秀手里,继续在东汉传,然后就是十常侍之乱,丢了,又被孙坚找到了...
记得大概是这样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202
精华
0
积分
102
金钱
681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11#
发表于 2009-11-14 21:07:40 |只看该作者
传奇之物,很多YY小说必备之品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27
精华
0
积分
65
金钱
1048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12#
发表于 2009-11-14 21:36:08 |只看该作者
和氏璧 被寇仲和徐子陵震碎了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19
精华
0
积分
170
金钱
1866
荣誉
1
人气
0
评议
0
13#
发表于 2009-11-14 21:40:46 |只看该作者
汉朝那个玉玺就是假的,胡人智力低,造假技术失传了。玉玺就在秦始皇陵里,国家技术不过关,50年内不敢挖,楼主少玩电脑,多活几年能见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60
精华
1
积分
511
金钱
2114
荣誉
13
人气
3
评议
0
14#
发表于 2009-11-15 00:29:20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希望楼上说的是真的
不过据说玉玺被王莽弄坏的时候,后宫几千块玉,都找不到一块的色泽质量能匹敌上的。最后没办法了才用黄金来镶补。说明汉朝那块至少质量是很高的

[ 本帖最后由 苏箫 于 2009-11-15 00:30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26
精华
0
积分
173
金钱
762
荣誉
1
人气
0
评议
0
15#
发表于 2009-11-15 00:42:38 |只看该作者
维基百科上的说法
-------------------
秦汉
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非和氏璧),秦始皇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秦二世死后,由子婴把传世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授为“汉传国玉玺”,但此时,玺上的文字却记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见《应氏汉官》、《皇甫世纪》)。王莽篡权后,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玺,皇太后大怒,把国玺狠狠砸在地上,摔崩了一个角,王莽让人用黄金镶补,尽管手艺精巧,但宝玺终究留下缺角之痕。

三国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爆发董卓讨伐战,率先攻入洛阳城的是孙坚。在《吴书》及《山阳公载记》有记载孙坚在入洛阳后,于南甄官井里找到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更私自收藏起来,后来袁术劫持孙策母亲,夺取了玉玺,及后称帝,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当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不过,史学家裴松之引用了《江表传》案《汉献帝起居注》、《虞喜志林》,指出当时汉室有六个玉玺,分别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但汉献帝由河上归还宫殿时,六个玉玺仍然在宫殿,没有外流。

另一方面,裴松之指出“汉传国玉玺”中刻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但《吴书》却写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又《三国志·袁术传》没有记载袁术拥有传国玉玺,所以玉玺一直都是在孙家,但到了东吴向西晋投降时,却只有献上金玺,而没有玉玺。所以裴松之不同意这说法,而陈寿、司马光亦不将此记入《三国志》及《资治通鉴》中。但无论如何,传国玉玺的确在汉室手中,最后传给曹魏。

玉玺失踪
之后玉玺经过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十国时失去踪影。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1. 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时,玉玺便失踪。
2. 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
3. 传国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明军攻入元大都,“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 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由于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再现
明末后金多尔衮出兵蒙古林丹汗部,粟玉太后持此玉玺出迎并投降,次年皇太极据此称帝,但该玉玺于乾隆时期被鉴定为赝品。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494
精华
0
积分
248
金钱
924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16#
发表于 2009-11-15 03:36:54 |只看该作者
玉玺就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印章,传国玺只有一个而且下落不明,但玉玺可以有很多个。清朝皇帝都有好几个玉玺,看心情决定使用哪个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88
精华
0
积分
95
金钱
1357
荣誉
0
人气
0
评议
0
17#
发表于 2009-11-15 12:47:24 |只看该作者
再好现在也用不上了,又不加魅力。。。。。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594
精华
0
积分
821
金钱
12501
荣誉
2
人气
37
评议
0
18#
发表于 2009-11-15 15:27:1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imlogo 的帖子

关于最后3种说法,第1种最为可信。
北宋时,辽国曾宣称自己拿到了传国玉玺,自己才应该是中国正统。结果北宋不鸟他们,辽国后来也就没声音了,显然是心虚。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7-2 10:07 , Processed in 0.35840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