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26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丈雄心漫天尘——“火烧赤壁”探源  关闭 [复制链接]

魏 折冲校尉

帖子
942
精华
0
积分
532
金钱
1352
荣誉
6
人气
0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00:03:13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本文转自天涯,作者为满座衣冠胜雪

       1998年经国务院御批,湖北省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似乎为“赤壁”的归属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历史终归是历史,史实不是行政命令可以改变的,蒲圻市虽然有理由叫“赤壁”,但和当年的“火烧赤壁”却没有任何关系。我所考据出来的史实是怎样的呢?各位看官,且听我慢慢道来。我引用的史料,会加注“一手”、“二手”以示区别,事件亲历者提供的“一手”史料自然最可信,事后记录者的“二手”史料次之,依此类推。
  首先“火烧赤壁”完全是后人的提法,《三国志》原文加裴注都根本看不到有“火烧赤壁”的字样,后人根据两军相遇于赤壁,关键之战是火攻,所以搞了个“火烧赤壁”的说法,其实是很不准确的。曹植在《求自试表》中回忆当年跟随曹操南征:“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一手),这“赤岸”指的就是“赤壁”,即长江沿岸因土壤含铁量较高而显淡红色的河岸;盛弘之(南朝宋)《荆州记》是这样说的:“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二手),这也印证了曹植“赤岸”的说法。所以,“赤壁”是一大段江岸的总称(很可能不止一百里),就算“赤壁”中的一小段曾经发生过火攻,也不能说“火烧赤壁”,就像黄鹤楼属于武汉,火烧黄鹤楼不能说成火烧武汉一样。那么火烧地点该如何称呼呢,我们听听事件亲历者关羽是怎么说的:“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一手)(《三国志——鲁肃传》注引《吴书》),这“乌林之役”,明显指的是破曹的关键之战,如果只是后来无关紧要的追击战,关羽在和鲁肃争执时怎么好意思提出来呢?所以,火烧曹军的地点在乌林,“火烧乌林”才是准确的提法,这就是为何《东风破》里不提“火烧赤壁”的缘故。
  如果说没有“火烧赤壁”还好接受,那么我要说根本没有曹操战败这回事,大概没几个人能接受得了吧。呵呵,不急,且待我泡杯清茶,细细道来。《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中记载了曹操在赤壁战后三年给孙权的一封信:“赤壁之役,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一手),《文选》中曹操的军谋祭酒阮瑀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说得更详细:“昔赤壁之役,遭遏疫气,烧舡自退,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一手)。事件亲历者曹操,对事件亲历者孙权说,船是我老曹自己烧的,周瑜根本没有击败我!晕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曹操固然喜欢吹牛,二三十万军队可以吹成八十万,但那毕竟还有个谱啊,夸大了三四倍而已。但曹操对着胜利者孙权把《三国志》中多次记载的“火烧乌林”直接省略为零,这也太离谱了吧,他当孙权是傻瓜?曹操、孙权,何等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曹操说的全是瞎话,那岂不是送把柄给孙权,让孙权可以昭示天下,看啊,曹操是个多么会撒谎、输了不认账的王八蛋。但《三国志》中却没有记载孙权方对曹操“撒谎”的反应,这么好的搞臭曹操名声的机会,孙权方似乎视而不见,好像默认了曹操的说法。
  另一位事件亲历者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这样一段话: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
  然困于南阳,(197年曹操征讨张绣,曹昂、典韦遇难,曹操大败而归)
  险于乌巢,(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被袁绍两面夹击,险象环生)
  危于祁山,(204年曹操攻袁尚,差点被审配的伏弩射中)
  逼于黎阳,(202年曹操攻袁尚、袁谭于黎阳,相持半年未能攻下)
  几败北山,(219年曹操南征汉中,运粮过阳平北山,数次被黄忠、赵云击败)
  殆死潼关,(211年曹操征讨马超,在潼关渡河时被马超突击,差点遇难)
  然后伪定一时耳”;
  请注意,诸葛亮连“危于祁山,逼于黎阳”等比较勉强的战事都算上了,居然未提到曹操一生中最大的败仗——赤壁之役,这该如何合理地解释呢?诸葛亮所提到的曹操的败仗,都是曹操亲自指挥亲临战场的,那么,这是不是在说,208年的赤壁之役,曹操亲自率领的军队,的确如曹操所说,只是自己败退,并未被周瑜等人击败呢?如果我们相信曹操的说法和诸葛亮的旁证,那么在《三国志》各传中多次提到的赤壁之役中“拒曹”、“破曹”、“摧操”、“拒破曹公”等又该如何解释?虽然说它们都属于后世史家编辑整理的二手史料,可信度比曹操、诸葛亮提供的一手史料稍差,但第一它们基本都来自于年代相隔不远的正史,第二数量众多,所以我们现在的史学界基本都接受了“破曹(操)”的说法,而把曹操的信看做吹牛撒谎,对诸葛亮的旁证视而不见。有一条介于一、二手史料之间的史料,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前文引用过的《吴书》记载的关羽的言谈:“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请注意,关羽说的是“破魏”。“破魏”和“破曹(操)”是一回事吗?不,不完全是一回事!具体如何厘清,我暂时卖个关子在这里,先继续谈赤壁之役。
  顺便说一下,可能有人会说《后出师表》是伪作,我希望这些人能明白,《后出师表》开篇就是“汉贼不两立”,然后“讨贼”、“伐贼”地贼来贼去六七回。“贼”指的谁?曹氏以及替曹氏领兵和诸葛亮对抗的司马懿;司马懿是谁?晋朝的始祖;陈寿编《诸葛亮集》是什么时候?在晋朝当官的时候。《前出师表》只是在文末出现过一次“讨贼兴复”,和《后出师表》的骂贼浓烈度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如果还有人要考证什么《后出师表》是伪作,我只好白痴视之了,不服气者,开帖单挑,:)
  好的,言归正传。王粲,建安七子之一,208年在荆州刘表处做幕僚,曹操南征荆州时王粲劝刘琮投降,曹操把他招为秘书(“辟为丞相掾”),所以曹操接着征讨孙权时王粲应该也跟随着。王粲的《英雄记》记载赤壁之役时曾有这样的文字:“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一手)。“竹椑”就是竹排,“浦口”一般指小河入江的地方。“随军记者”王粲居然说曹操“无船”以至于扎竹排,还居然跑到“汉水来下大江”,这真叫人抓耳挠腮,不知如何理解是好。
  在理解王粲的战地记录之前,我先给诸位贴一些有趣的史料吧:
  《三国志——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二手)
  《三国志——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二手)
  《三国志——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二手)
  寻口、荆城、汉津,都在汉水之畔,那么我们就突然发现,当曹操从江陵顺江而下时,还有一只曹军在汉水上积极活动着,将领至少有上文中提到的乐进、文聘、徐晃、满宠等。我们姑且把曹操率领的顺江而下的部队称为南曹军,把乐进、文聘等率领的在汉水上活动的部队称为北曹军。看看地图回忆一下赤壁战前的史实,我们就会发现,北曹军和南曹军在水路是无法汇合的,因为汉水入长江在夏口(今武汉),而夏口被孙刘联军占据,南曹军曾经向夏口发动过一次试探进攻,结果“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唯一有一条另外连接汉水和长江的是从江津到沔阳的夏水,但夏水是“冬竭夏流”的季节河,当时寒冬肯定无法过战船。东汉学者应劭在《十三州记》中就记载过:“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所以北曹军和南曹军当时分别被卡在离夏口不远处的汉水和长江上,两军的情况是这样的:北曹军船多,因为曹操从北方南下的全部船舰,以及刘表襄樊水军的大部分船舰(被关羽带走了数百艘),都在汉水的北曹军处,它们不可能飞越夏口跑到长江上去。但北曹军战斗力却比较可疑,因为其中不少是刚投降的刘表军,而且曹操不在军中,军队的凝聚力控制力相对较弱;南曹军恰好相反,如“随军记者”王粲所说,“无船”,南曹军是从陆路追击刘备然后到达江陵的,江陵虽然军备充足,但比起荆州治所襄樊肯定还是要逊色一些,南曹军的船只都是从南郡沿江等地收缴来的,如果只是顺江而下做长江一月游,那船只还是够的。但如果是开打,船只肯定都得精简人员呀卸下军资杂物呀,这时人多船少的困扰就出现了。南曹军都是曹操亲自率领的猛将悍卒,战斗力强却战船少;北曹军起码有一半是刘表降军,战斗力弱却战船多。这是当时摆在曹操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如王粲所记载的,扎竹排运兵。因为江汉之间多是水网地带,当夏季水涨时水网地带常常如《水经注——沔水》所记载:“萦连江沔”,冬季时水网地带因枯水变得时断时续。竹排运兵碰到水路不通时就抬竹排上岸,陆行一段后再下水,如此反复直到到达汉水。当时南曹军和北曹军基本就是靠这种方式互通有无,运输军资战械的。当时长江和汉水之间有许多这样的浦口,例如《三国志——凌统传》记载凌统随孙权进攻江夏时“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这“右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就是浦口之一,“右江”即是江汉之间水网之一。
  就在曹操忙着向北曹军运输军资战械和士兵,准备“从汉水来下大江”,对孙刘联军来个两面夹击时,孙刘联军却先动手了,借黄盖诈降之机,向曹操发动了突然袭击。战况以《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得最详细:“至战日,(黄)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二手)。
  如果黄盖是渡江作战,按照“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的记载,江中央至少离岸有1公里(1汉里按420米计算),那么江宽至少2公里,但长江当时是寒冬枯水期,哪里来的如此宽阔的江面?难道三国时期的长江水面比现在宽两三倍?何况按照“中江举帆”后的那些描写,在“去北军二里馀”之前,分明还是航行了一段时间的,如果再加上这段航程,江面岂不是要有4-5公里以上宽?这明显不合实际情况,所以黄盖不是渡江作战,而应该是逆江而上。
  但看看地图,黄盖如果是逆江而上,但蒲圻到夏口的那段长江却是东北走向,“东南风急”对黄盖逆江而上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有妨碍,怎么可能出现“火烈风猛,往船如箭”的情况呢?再看看地图,晕,汉川、汉阳到夏口的这一段汉水却是东南走向,如果黄盖是从夏口逆汉水而上,攻击北曹军,那么“东南风急”正带来“火烈风猛,往船如箭”,这样才合情合理。何况“随军记者”王粲在《英雄记》中“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之后接着是这样记载的:“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椑。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一手)。虽然战况描述得和《江表传》有所不同,但王粲分明地把战地指向了汉水而不是长江!
  我们再看看最早对“赤壁”所在地进行考据的盛弘之(南朝宋)在《荆州记》是怎么说的:“临嶂山南峰,谓之乌林峰,亦谓之赤壁,周瑜破曹操处”(在今汉阳蔡甸东,汉水中间的一个洲上),“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赤壁”就是“红色江岸”的意思,长江和汉水的“红色江岸”都可以叫“赤壁”,所以《荆州记》中“赤壁”有多处,但乌林只有一处,在汉水上汉阳蔡甸附近。汉水乌林和蒲圻赤壁相隔的一百六十里,其实就是当年北曹军和南曹军在水路上大致相隔的距离。苏东坡(北宋)在《赤壁赋》后记中说:“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今复州;一在齐安县步下,即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原来除了黄州赤壁外,江汉之间被流传下来称为当年三国赤壁的,居然都在汉水上,这也可供参考了。
  好了,“赤壁”探源论述完毕,把我所认为的史实总结一下:
  曹操率领南曹军从江陵顺江而下,写信恐吓孙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谁知孙权胆大包天,居然反抗,和刘备联手,卡住夏口要塞。南曹军的先头部队攻击了一下,结果失败而还。于是南曹军就暂时在离夏口不远的长江北岸驻扎下来,同时催促汉水上的北曹军也向夏口进军,准备分进合击。南曹军驻扎的长江北岸其实是没有地名的荒郊野外,因为江岸土壤是红色的,所以就叫“赤壁”。两路曹军被夏口卡住在水路上不能相通,南曹军兵精船少,北曹军兵弱船多,所以曹操让部下扎竹排通过江汉水网地带互通有无,运输军资战械。周瑜派黄盖诈降,黄盖骗曹操说我要投降您曹公,不过这长江上周瑜是前军,我在后军,不方便投靠,不如我找机会投奔您在汉水上的北曹军吧。曹操答应了,并通知了北曹军注意接应。周瑜之所以打北曹军的主意一是因为那时经常有合适的东南风,二是北曹军兵弱容易溃散。于是在“东南风急”的十二月的某一天,黄盖向着北曹军出发了,周瑜的主力也跟在后面,刘备的部分军队也在其中。战况就像《三国志》中记载的那样,防备不周的北曹军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曹操统一天下的万丈雄心顷刻间化作了漫天烟尘。得到消息的曹操立刻审时度势,率领南曹军退兵了,孙刘联军也一路紧追,曹操因为自己军队不习水战,且患病的较多,所以逃到巴丘决定走陆路回江陵,把所有舰船一把火都烧了,免得便宜孙刘联军,“赤壁之役”就这样结束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三国志》中记载的“拒曹”、“破曹”、“摧操”、“拒破曹公”等都没错,因为敌军统帅是曹操嘛,当然可以说“破曹”;但曹操给孙权的信也不算撒谎,毕竟曹操率领的南曹军并没有被切实击败,“烧船自退”是说得过去的;也正因为“赤壁之役”被击败的不是曹操自己率领的南曹军,所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列举曹操败绩时没提到“赤壁之役”;同样关羽回忆“赤壁之役”时说的是“戮力破魏”而不是“破曹”。整场战役叫“赤壁之役”,同时发生在长江和汉水之上;关键之战叫“火烧乌林”,应该发生在汉水上汉阳临嶂附近,具体位置尚待考。
1911,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
1949,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1979,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
1989,只有中国才能救共产主义;
2009,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
2012,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10-7 17:23 , Processed in 0.33991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