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713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这几天终于把义经补的差不多,那个也叫打仗吗 [复制链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0:55:02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个时代的日本,武士之间的战斗都是好勇斗狠,没有什么兵法和战术可言,所以相比之下,义经的一些所谓的战术就显得很“高明”,这是相对于日本那个时代而言的,比如骑兵,在义经之前,日本以勇武著称的坂东武士,从来不知道骑兵(准确的说,当时日本没有骑兵,只是骑着马的武士而已)的作用在于强大的机动力和出其不意的奇袭,他们只是习惯于在马上组打。

据说义经在小的时候,在鞍马山做和尚时,曾经有幸看到过《孙子兵法》这些兵书,而这些兵书,虽然自唐代就已经随着遣唐使传入日本,缺没有流传开来,这些兵书战策被公家贵族和高僧束之高阁,这些人本身是不参与战斗的,而新兴的武士阶级,在当时的条件下,又不可能有机会看到这些兵书,所以源义经看过,他就成了那个时代唯一一个懂一些“兵法”和“战术”的武士。

等到《孙子》这些真正在日本流传,已经是战国时代,那时候公家已经落魄,靠卖官卖宝贝度日,所以一些秘藏的典籍,才逐渐的流入各大名手中,比如武田信玄看到了《孙子兵法》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沙发
发表于 2011-3-12 11:00:22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日本,和中国相差不是一星半点儿了,比如中国在公元前春秋时代盛行的“武将单挑”,在日本16世纪的战国时代还在有人用,而中国自战国时代开始,就已经很少有单挑出现了。

单挑,是人类战争处于原始梦寐时代的一种古老作战方式,源于部落之间的争斗,那时候没有任何的战术和兵法,就是部落之间拼谁人多,人狠,往往每个部落都有几个身强力壮的“勇士”,在作战开始之前代表自己部落去和人家单挑,以显示自己部落的强大,其实是对一种士气的鼓舞。

等到中国进入战国时代,大规模的作战出现,已经不屑有人在作战之前去单挑了,想想长平之战,难道白起还需要带着十几万秦军,自己上阵单挑么?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板凳
发表于 2011-3-12 14:04:42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by1102 于 2011-3-12 12:46 发表
上面的朋友說的沒錯

在義經那個時代 所有人只會衝鋒打仗

沒有什麼佯攻 誘敵 繞路 假退之類的戰術

所以有學到這些兵法的義經在那個時代就成為軍神

其實說穿了就是當時的人都沒讀書

義經在滅平家的海戰的時候

下 ...


所以日本人很推崇所谓的“智将”,像楠木正成,毛利元就,山本勘助这些人。说白了,只能说当时日本人太白痴,脑子太一根筋,不懂变通。

我记得以前玩《毛利元就——三箭之训》的时候,第二关,镜山城之战,可以用毛利元就说服藏房信直的叔叔还是谁的,这个人会带兵从战场上撤退,然后过关,尼子经久来了,见到毛利元就诱降敌将,表面上称赞,然后心里想“这家伙居然连诱降这样的计谋都会用,看来要小心点”

我当时就觉得很不可思议,诱降这种低层次的计策,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作品中屡见不鲜,尼子经久居然还吃惊了一下,可见当时日本战国时代,很多武士连诱降都不会。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地板
发表于 2011-3-12 14:16:48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cstasyX 于 2011-3-12 14:12 发表


怎麽誘降一個路人 麻煩您演示下


现在不是战争时代,如何诱降,如果是战场上,使用诱降其实也不是什么高深的计策吧,无非就是先在战前做一下情报工作,了解一下敌方哪些人思想有点波动,同时了解一下这些人有什么喜好,比如好色,贪财,胆小怕死这些,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利用罢了,很难么?

现在和平时代,不具备这些客观条件,当然不可能有什么诱降了,其实在工作中,从别的公司挖人,也是一种变相的诱降而已,就是利诱,你觉得很难么?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5#
发表于 2011-3-12 14:22:22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anan2000 于 2011-3-12 14:15 发表



难道遣唐使带回日本的那些天朝典籍大名都没看过?日本人毕竟不是傻子。


不好意思,在战国之前,那些大名豪族确实没怎么看过,首先遣唐使的时代,是日本的奈良,飞鸟时代,那个时代属于律令时代,还是天皇行使最高权力,连藤原氏这样的贵族当时尚且要听命于天皇,而当时武士阶级还没有出现。

武士阶级是在飞鸟时代晚期到平安时代早期,才出现的,这一时期,日本很对贵族公家在各地拥有大量的庄园,而贵族都喜欢居住在京都,这些各地的庄园需要人保护,才逐渐形成了武士阶层,武士阶层在平清盛之前,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只是贵族公家的“看门狗”,连“殿上人”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又怎么可能看到这些从中国带来的典籍呢?

我前面说过了,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公家没有钱了,才将这些典籍公布于世,卖钱,这些书才开始在日本广泛流传,而源义经那个时代,武家政权还没有建立,显然那些武士阶层是看不到这些典籍的。即便能看到,可能也不会从里面吸收精华,只是当做消遣,而源义经能过学以致用,所以他才成了那个时代的军神。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6#
发表于 2011-3-12 14:23:47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长尾景猫 于 2011-3-12 14:18 发表
您老智商真高,所谓“这家伙居然连诱降这样的计谋都会用,看来要小心点”是惊叹元就能做出这种不拘小节的选择并非一般的土豪所能比的,叹的不是他的智商,是元就的气量与这种气量所透露出的野心。所谓死板是正常的,奇计就奇在 ...


也许咱们俩的理解角度不同吧。我觉得游戏里尼子经久的这段内心独白,换一个意思就是“这小子居然会使计”。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7#
发表于 2011-3-12 14:24:38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长尾景猫 于 2011-3-12 14:22 发表
毛利元就的身份就是个土豪,也就是中国的地主,这种人居然劝诱敌将其气量和野心可见一般,倒是阁下这样的再战国就算成为一国之主若居然如此迟钝,迟早是被以下克上的。 ...



我也不可能在战国时代,抱歉,我对穿越没有兴趣。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8#
发表于 2011-3-12 14:28:40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固山 于 2011-3-12 14:16 发表


现在不是战争时代,如何诱降,如果是战场上,使用诱降其实也不是什么高深的计策吧,无非就是先在战前做一下情报工作,了解一下敌方哪些人思想有点波动,同时了解一下这些人有什么喜好,比如好色,贪财,胆小怕死这些,然后再根据不同情 ...


在日本,公家一直是瞧不起武士的,就算到了足利尊氏时代,一样如此,看大河剧《太平记》里,护良亲王(大塔宫)问北畠亲房足利尊氏为人如何,北畠一顿称赞足利尊氏,结果护良亲王用很不屑的语气说“不就是个东夷么!”

看看,东夷,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但是可见当时公家还是瞧不起武士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9#
发表于 2011-3-12 14:29:16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anan2000 于 2011-3-12 14:24 发表



我指的是毛利、尼子他们没看过兵书吗?会对劝降计大惊小怪。不可能没看过,毕竟在相对落后的甲斐,武田信玄是看过孙子的。


我说的是源义经时代,战国时代这些人当然看过兵书了,你自己看看我前面的发言再说。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10#
发表于 2011-3-12 14:30:19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长尾景猫 于 2011-3-12 14:25 发表
这个故事居然让你理解成这样,那究竟是日本人脑子不够还是什么原因那就显而易见了


我怎么理解是我自己的问题,只需要交流一下就可以了,对么,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40
精华
0
积分
440
金钱
3010
荣誉
1
人气
88
评议
0
11#
发表于 2011-3-12 14:33:28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立花誾千代 于 2011-3-12 14:30 发表
毛利折三根箭那个。。。。。。。我小时候听妈妈讲故事,说一个人让三孩子折筷子来着


这个故事蒙古族也有相应的传说,成吉思汗的祖先勃端察儿的母亲阿兰霍阿,就曾经把他们兄弟七个叫到一起折筷子。(蒙古人当时用筷子么?)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10-7 10:32 , Processed in 0.37359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