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游侠NETSHOW论坛





查看: 80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廖化也是个牛人  关闭 [复制链接]

帖子
2628
精华
0
积分
1377
金钱
6295
荣誉
6
人气
25
评议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7:49:00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廖化第一次出场是在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三国志;关羽传》中有明确记载:“及(关)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关羽走后,曹操的大部分手下都主张派兵追击,但被曹操拒绝。曹操当时说:“每个人的志向都不一样,各为其主,就不要难为关羽了。”得到了曹操的命令的部下也就放弃了追杀关羽的打算,关羽也得以非常安全的回到刘备身边,中途没有遇到丝毫的困难。罗嗦了这么多关羽的事情,一个是因为廖化就出场在这个时机,而另一个就是因为若干年后,廖化有了和关羽同样的侠义与胆色并存的千里逃奔,而廖化的逃奔,困难重重,是远在关羽之上的。

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比较妥当。关羽正在意气风发之中,“拜书告辞,封金挂印“,大度的曹操以黄金锦袍相赠,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一回头,居然不见了刘备的两个老婆!对刘备来说,老婆丢了应该没有任何感觉:“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这话就是打他刘皇叔那里流传下来的啊。所以呢,丢了两件衣服呢,自然8会影响手脚跟脑袋的感情的啦。可是关羽是个死心眼,我估计是因为关羽秉烛那段,如果缺乏刘夫人的证词,刘备也许不情愿去做无罪的推定。当然啦,这猜测是我猜测的啦,圣人能成其为圣人,自然在舆论上是一定会保持先进性滴~~~~打住,怎么又跑题了~

关羽找不到刘太太,自然是着急啊。重要的证人没了,我想换了谁都会着急。正在这时候,有人雪中送炭来了。这人便是廖化。

“云长心慌,纵马四下寻之。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

嫂子找回来了,关羽自然高兴,可是廖化接着就提出来要跟着关羽:“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廖化又拜送金帛,关公亦不受。廖化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关羽居然一口回绝了廖化。其实换了我也一样会回绝的。谁当差出了差错也不乐意把清楚中间过场的人长期留在身边啊,刘备一定会问啊:这人你怎么认识的?关羽如果不乐意说谎就只好说啦:这人是帮我送回嫂子的。。

廖化跟着同去的梦想破裂,廖化第一次出场结束。


廖化第二次出场就到了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诸葛亮刚把人周瑜气死,借了荆州就没打算还的刘备刚拐了孙权的妹妹,正是得意之时,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容易露出尾巴,刘备也不例外,庞统来了就没好好接待人家。庞统是谁啊,凤雏先生啊,跟那个在茅草屋里让人三顾的卧龙先生是“南慕容北乔峰“并称滴,人家都说啦,这两人你得了一个就可以定天下。刘备同时拥有俩,却也最后只是偏安一隅。。。。。。
庞统好不容易才进入决策层,自然要有所建树,于是便提出来要西进四川,奠定刘皇叔万世的基业~“于是遂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刘备的安排狠有意思。有了庞统这个高参,诸葛亮和他的手足都可以不用跟随。当然,也许这正是诸葛想要的,一山不容得二虎嘛。

偶们的刘皇叔西进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奠定了刘皇叔领导西蜀人民继续革命的坚实基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廖化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这一次干脆就是个龙套角色------“临行时,忽廖化引一军来降。玄德便教廖化辅佐云长以拒曹操。“

廖化这一次眼药上的及时。刘备正在用人之际,廖化居然来投,而且这一次很幸运,直接见到了最高统帅,所以能够留了下来。可惜,功亏一篑,谁知道为什么居然还是最终留在了关羽的身旁以拒曹操!

廖化福寿延年,现在只是开局好罢了。
庞统死了,参谋长这次自然要亲自出马了。于是廖化终于有了可以露脸的机会。“孔明遂与了印绶,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诸葛亮带着兵去打四川去了,留在荆州的将领是糜芳、廖化、关平、周仓。糜芳不用说了,那是刘皇叔的小舅子,关平、周仓呢,则是关羽的私人党羽,简直可以这样说,任凭有天大的功劳,估计也轮不上人微言轻的廖化吧。。。可怜的廖化,有了立功的机会也只能是为人作嫁吧?


幸好天道有公,刘皇叔成功荡平四川,论功行赏之际,居然没有忘记了这个叫廖化的小小人物。“诸葛亮为军师,关云长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征虏将军、西乡侯,赵云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魏延为扬武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刘封、吴班、关平、周仓、廖化、马良、马谡、蒋琬、伊籍,及旧日荆襄一班文武官员,尽皆升赏."
是骡子是马,只有到了战场上才能见分晓。不知道是不是跟走了上层路线有关系,反正是廖化从此开始频频亮相了。关羽本意还想继续把廖化当作秘密武器,在攻襄阳的时候,让糜芳做先锋,结果却不曾出师就失火烧毁许多了粮食和兵器,只好换成廖化当先锋。

廖化当先锋关羽仍不放心,他让关平作了副将。幸好廖化行事缜密,果然不负关羽所命,帮助关羽攻下了襄阳。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正如关羽,也难免有走背运的时候,荆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危难之际见真情,危急之下,廖化主动请缨去上庸求救,忠肝义胆,苍天可鉴。

“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关平入城,坚守不出。“


刘封、孟达却不伸援手,让人齿冷之余,不禁为廖化所为而击节赞叹。“且说刘封、孟达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众归降,因此汉中王加刘封为副将军,与孟达同守上庸。当日探知关公兵败,二人正议间,忽报廖化至。

封令请人问之。化曰:“关公兵败,现困于麦城,被围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某突围而出,来此求救。望二将军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迟延,公必陷矣。”封曰:“将军且歇,容某计议。”

化乃至馆驿安歇,专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不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矣!”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关羽之败固然有他个人的悲剧因素,但是在廖化的人生中,关羽的光芒黯淡了,才能凸现出廖化的才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总不常有。
但是,廖化当时的情况却很糟糕-----他被东吴俘虏了。虽然史书上没有说明廖化为什么投降,但从后面发生的情况看,廖化的投降可能是不想自己的母亲受到伤害(其实历史上关羽投降也不象小说中说的“土山约三事”,而是无条件投降的,当然可能跟刘备的两个老婆有关)。不过此时的廖化却是“身在吴营心在汉”,一心想着刘备,在长达两年的岁月里矢志不渝。终于,廖化想出了一个难以令人想象的主意:诈死。最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经过廖化的精心准备和布置,居然还被大家相信了(由此可见廖化的机智过人)。廖化借此机会,在公元221年出发向刘备所在的益州赶去。临行前还要带着自己的母亲,母子二人“昼夜西行”,一路上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比之于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廖化的“千里走单骑”不仅表现出与关羽所共有的“忠、义”精神,还多出了中华民族一向提倡的“孝”的传统美德。实在是难能可贵。

但是,两种“千里走单骑”到最后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关羽,因为这件事情被后世者缅怀颂扬,大书特书,被称为“关忠义”,而廖化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虽为史料所载,却为后人所遗忘,不仅如此,他还被说成是一个无能之辈,并送给他一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成语。所谓“造化弄人”,但却偏偏落在了廖化的身上,实在是有些冤枉。

幸好除了历史上的记载之外,还有一些民间传说记录着这曾经的艰难险阻。偶查到的一个关于“客家娘酒”的故事就可以追溯到廖化的这段感人经历。

“话说廖化归属了吴国,想离开吴国回蜀国,却没机会,更何况还要带上老母亲。廖化在思念蜀国时,百无聊赖,于是将一些糯米用水浸透,接着,用甑锅蒸糯米,他一边烧火,一边自言自语:“焖死你!焖死你!”然后,他又将蒸好的糯米放入陶器中,并将畲族人采集的一二十种药材投入糯米中,用稻草包裹住陶器,他美其名曰:“服药、净身、草埋。”当时,廖化在捣鼓这些东西时,纯粹是用来打发时间,宣泄郁闷的心情。没想到,盛糯米的陶器闲置久了,廖化偶然想到打开看时,不仅没把糯米闷“臭”,反而飘来一阵醉人的酒香,“黄酒”由此诞生了。廖化大胆地试尝这种酒,结果发现味道好极了,那一刹那,他心中产生了逃离吴国的“美酒计”。后来,廖化将这种美酒和美酒的“处方”献给孙权,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廖化提出:“要携母亲回趟老家”时,喝得晕乎乎的孙权大手一挥:“立马放行!”于是,廖化连夜带着母亲往西行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东征的刘备,随刘备回了蜀国。 据说,这种黄酒不是廖化自己发明,而是她母亲教他做出来的。不管怎么说,这种黄酒是廖化娘儿俩首次酿造的,于是,客家人称黄酒为“客家娘酒”,以示纪念,后来,这种称呼随着客家人南迁,沿用了下来。“


廖化再次出场的时候已经到了第91回,那时候刘备已经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完了终生,在白帝留下了遗嘱,说道:“革命尚未成功,汝辈尚需努力。“留了个刘禅给诸葛亮,诸葛亮自然要化悲痛为力量,开始北伐。这时候的廖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果英雄少年的时候失却了成功的机会,那么以后恐怕就更容易被人忽略了。
诸葛总理列出了首发阵容,廖化又一次横空出世,傲视群雄:“

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
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
牙门将——裨将军王平;
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李恢,
副将——定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吕义;
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
副将——飞卫将军廖化;“

这一次,廖化已经是将军了。当
六出祁山,总理大臣的智谋远虑不劳细说,反正同样的事情,在汉武帝那里就叫穷兵黩武,到宋徽宗他儿子那里就叫还我河山了,到刘后主这里呢,,只怕跟司马懿辅佐的魏主是一样的感受,反正总理要做的事情,能说不吗?

六次北伐,蜀国的国力一点点衰减,而廖化的功劳也在一点点地增长,同辈甚至晚辈一个个S去,廖化终于有了可以璀璨的机会。事有凑巧,第六次北伐的时候,廖化居然有机会和司马懿亲自对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廖化首发其冲,一顶花枪,直逼司马懿身上六六三十六处大穴,眼看司马懿躲无可躲,那厮却轻轻一个转身,让廖化只刺中了头盔。虽然司马懿留得了性命,但终究还是让廖化取得了自己的头盔,魏延“口出怨言”,廖化还是取得了头功。
聪明人总是要急流勇退,功成名就之际自然应该退役或者去寻找更好的去处,更何况我们这位已经足够证明自己的年过花甲的廖化将军呢?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的英勇,到了暮年,也“顷之三遗矢矣“,退休实在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廖化居然选择了重披战袍,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就是好啊。

然而,这一次出征却给廖化留下了永远的口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想想也是,以蜀中的人杰地灵,居然让一个古稀老人来做先锋跟随姜维二次革命,可见西蜀年轻一代的匮乏。然后蜀汉亡了。廖化“忧愤而死”。捎带说一句,他死时已是车骑将军,车骑将军,跟那个霍去病的骠骑将军是属于同一个级别的。在他死去的时刻,阿斗正在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天生云,云卷风,万事万物终成空。眼中泪,心上伤,繁华一世尽忧伤。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游侠NETSHOW论坛 ( 苏ICP备2023007791号 )

GMT+8, 2025-10-11 16:38 , Processed in 0.36088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