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来年来,三国翻案成风,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有关羽。许多人认为关羽骄矜自专,无名将风采,丢了荆州更是蜀国不兴的罪魁祸首,黑关羽黑的厉害。但是我翻看史书,却觉得关羽的战绩在三国算相当辉煌,尤其是他北伐这一战,一开始成绩斐然,最后被东吴偷袭,让人相当惋惜,今天就和大家来一起来讨论下这一系列战役。先从北伐说起:
关羽北伐
北伐背景:关羽北伐的大背景是呼应刘备西川军事集团,攻击荆北,然后直接威胁曹魏首都腹地。从时间上来看,关羽北伐的时间稍滞后,毕竟此时刘备已经结束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有大半年时间,但应该还是按照蜀汉的既定战略出的兵。此时的刘备先是称汉中王,后“整治亭障交通”,磨刀霍霍向曹魏。而曹魏方面,则是内乱不断,武帝纪写明“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曹仁军团平叛奔波,耗力不少。
北伐前期:现在较统一的说法是关羽的荆州军团人数大致在3W左右。战争初期,关羽军团压制曹仁军团,曹仁告急。曹仁之前是奉命“讨羽”,应该不是主动讨伐而是抵挡关羽的意思。曹仁是曹操第一嫡系大将,所以曹操“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于禁是曹操当时外姓第一大将,五子良将之首,携庞德率7军来助。这个7军的人数应该是3W5~7W,军本是以1W人的单位,但三国时期军通常不能满编。在与关羽交战数次后,关羽利用“大霖雨”天气,“灌禁军”,于禁7军全军覆没,被俘3W,关羽战果相当辉煌,一时间华夏震动,由于襄阳一下,许昌就在附近,而曹方在首都附近兵力空虚,所以曹操一度想迁都,同时调来徐晃军团并将东线的张辽军团也一并调来,整个曹魏的精锐都被吸引到荆北附近。
水淹7军探讨:关于关羽这威震华夏的一战,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此战并非纯运气流,应该是关羽顺天势而行,有较大的主动性和战术性。曹方名臣温恢传记载:“恢谓兗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这段史实可以确定,此战胜因之一是因为曹仁和于禁没有对大降雨做好准备。而关羽则是携水军而至,从关羽军团几乎无战损记载来看,关羽应该是做好准备了,据记载关羽跟曹方一直在交战,与于禁军屯营应该不远,遇到“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若是没有周密部署,即便有水军也不一定能抢救出人员物资。不管关羽是从何时开始意识到大雨的威力,善借天时地利,都可称智勇双全。
北伐中后期:可以说,关羽北伐的目的已经完全实现,以三万人击败曹方当时最受倚重的两名大将,将曹方的兵力完全吸引到荆北战场,“威震华夏”,特别是曹操调来了关中军团和东线张辽军团,此时东吴攻青徐两州、刘备出兵关中可算是时机正好。而关羽则是迎来了他第三个对手,徐晃军团。徐晃地位不高,算是杂牌军团,开始是“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后来曹操“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此时徐晃军团兵力已经大大盖过关羽,关羽战不利,“退走”,樊城之围。关于这一战,有两点要注意的,第一点是关羽的荆州水军相当精锐,在曹军云集,兵力劣势情况下,仍然能够借汉水活动,分割樊城,“樊城即便解围,襄阳隔绝不通,计粮恐怖”,一直牢牢占据战术主动;另一点是,史载曹操为退关羽军,把孙权写与曹操说要偷袭荆州的书信给了关羽,于是徐晃军军心大振,关羽军军心涣散,关羽这才退走,然后就是荆州被偷,吕蒙善待江陵的军属,荆州兵逃散,关羽被擒。所以徐晃虽然胜了,但他这最辉煌一战却也有些水分。总体而言,如果不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北伐打的是相当出彩。
东吴偷袭荆州
偷袭背景:孙刘联盟自诞生起就是曹操威胁下的产物,本身的关系并不那么牢靠。从早期的孙权嫁妹与刘备,想以此控制刘备集团,到后来的想诱拐刘禅做人质,东吴都表现了很强的敌意。特别是刘备入蜀后,东吴屡次进犯,不得已,刘备方划了三郡给东吴。可以说两方的联盟远谈不上多牢固。
东吴战略:东吴的整体战略思路是获得荆州,然后全了长江之险,以此对抗曹方。但是我认为,这个战略很不靠谱。首先,即便获取刘备的荆州,长江天险并非东吴独有,刘备可以很方便的从永安顺流而下攻东吴。而曹操更是把据汉水,汉水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有了汉水就有了上游优势,所以自古以来,襄阳都是兵家要地,元宋就在襄阳打了N年,为的就是这长江上游战略优势。其次,东吴得了荆州,要受到曹操东线和中线的两路攻势,还有刘备的报复,即从独守东线变成三线压力。事实证明,东吴的兵力不足以同时撑起两线对抗曹魏。
荆州之失的原因:
1.关羽个人性格缺陷。关羽的骄矜我就不多说了,绝对是败因之一。但我认为并非主因,荆州被偷是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
2.人事安排。关羽在北伐前,由于一开始就对东吴深具戒心,对江陵的守卫相当严密,沿江设烽火台防守。但是跟大部分的历史一样,问题还是出在了内部。糜芳是刘备的大舅子,也就是国舅,和刘备关系很铁,从徐州开始跟到当时,所以被安排在江陵守后方,不管这是刘备的意思还是关羽的意思,总之国舅光环是他获得此重权的原因。关羽与糜芳不和是糜芳背叛的导火索,因糜芳治理不严谨,关羽骂了糜芳,说要战后收拾他,于是糜芳主动叛吴。不得不说糜芳是无节操界的一朵奇葩,一般两个人不和,也就互相阴对方,不致卖国。以糜芳的国舅身份,关羽就算处理他,也不可能把他整的多狠,但是糜芳就偏偏放弃刘方国舅的优渥生活,义无返顾投入东吴,然后遭刘备、孙权两方唾弃。
虞翻传记载:“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可见糜芳在东吴混到了什么地位。我个人认为,在糜芳背叛这一点上,关羽有责任,但不负全责,你无法预见堂堂国舅会叛国,更重要的是,你不可能在北伐成功前动国舅,糜芳的人品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意思的是,贰臣糜芳一直都是大牌,早在刘备投曹操,曹操就优待他:“后曹公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皆去官,随先主周旋”。彭城是徐州最大的郡之一,曹操待他远胜他哥。
而糜芳、傅士仁反水,是荆州被偷的最大原因。如果糜芳不叛,以江陵的严密守卫而言,关羽应能顺利回军,以他荆州军团的精锐程度,吕蒙虽白衣渡江,怕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
3.东吴方的动作。偷荆州的战略并非演义所说,是陆逊制定,而从头到尾都是吕蒙在一手策划。先是称病让陆逊接任,再是白衣渡江绕过烽火台,最后借内奸糜芳和劝降傅士仁一举拿下江陵。关于吕蒙称病,应该是确实有病,因为他在拿下荆州后甚至没领到封赏就病重去世了。而糜芳的背叛,则是东吴知道关糜不和后,“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吴书记载:“吴录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糜芳东吴早已眉来眼去。
4.刘备西川军团毫无支援。关于这一点,就不多谈了,有刘备阴谋说,诸葛亮阴谋说等等,众说纷纭,总之关羽落败刘备毫无动作。至于刘封孟达,则是相当冤枉,看地图可知,上庸到江陵还隔着汉水,就算救也有心无力。
荆州之战东吴的得失:东吴偷得荆州,关羽落败,这结果真的有利于东吴?我个人认为是东吴捡了眼前利益,丢了将来。
1.前面已经说过,东吴的全长江天险的战略是很有问题的,而吕蒙的军事主张更是夸张,他跟孙权说是取得荆州后,一边提军入蜀,一边据长江守曹魏。同时对抗两国,简直把东吴忽悠瘸了。。。
2.曹魏的水军已经不是当初的玄武池水军,而是有了很强战斗力。屡次以水军击败东吴水军。
3.当时的局势是,天下十分,曹魏7~8分而吴属2~3分。弱势的两方应该抱团对抗绝对强势的敌人才是正经的战略思路,而不是联合最强方一起进攻弱者之一。况且当时刘备只是对魏有暂时军事优势,实力没到威胁东吴的地步。曹方刘晔的评价是:“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4.关羽北伐吸引了东吴东线最大的敌人张辽军团,东线可谓是相当空虚,若东吴举兵向徐,全取淮河要地,将前线推进到青州、豫州一代,所获不比偷荆州少。
但是很遗憾,东吴还是选择了偷袭荆州。
荆州之战的后果:从东吴来看,荆州之战后并未取得多少便宜,蜀汉更是陷入单方向伐魏的绝境,得便宜的只是曹魏,自从,天下归曹魏(晋)已不可扭转。
东吴取得荆州后,好处不多坏处一箩筐。
1是刘备复仇,大举进攻东吴,逼到江陵,南三郡悉数响应,孙权被迫两度求和,不惜称臣。不仅面子没了,国家甚至有存亡之危,要不是陆逊给力(孙权无法预见到他能击败刘备),东吴怕是悬了,因为曹老板也正磨刀霍霍向东吴。
2是两线防守曹魏,三年内战败不断。之前东吴只防守东线,和曹方打的算有来有回,虽被张辽破过,但是常常掳掠人口而回,而关羽守的中线,对曹魏一直是压制,从未被曹方打到江陵城下。败仗如下:一个是襄阳被曹仁重新夺回;一个是被满宠破于江陵,满宠由此升伏波将军;最惨的一战是曹丕南征,先是曹休败全宗,然后曹休臧霸破吕范吾粲全宗等,接下来是江陵之战,曹方名将云集,接连获胜,满宠夏侯尚击败诸葛瑾的援军,东吴此时所有将领包括陆逊全都败下阵来,但是东吴的运气一如既往的好,曹军又大疫,士兵全身发肿,只得回军。
为什么东吴屡次败仗,主要还是他的兵力以及军团战斗力撑不起两线战场。东吴的军团战斗力是公认的三国最低,曹方的战略也根据吴蜀战斗力决定国策是西守东攻。东吴的战争压力直到和诸葛亮重新结盟才有所缓解,之后曹魏攻吴,蜀国出陈仓呼应,也诶那么惨了。
说了这么多,我个人看法是:
1.关羽的确还是三国名将,虽然比不上历朝各神将;
2.东吴偷荆州的选择让曹魏最终走向胜利,东吴的战略相当可笑。
各位认为如何??


虽然各自的风格不同,但他们得到自己的一分天下,都不是运气靠运气得来的。

还篡啥魏,还归啥统~~
決定了"三國"命運的戦爭是官渡...後面的都是小插曲...

拿關羽跟岳飛比
就跟拿貓咪比老虎一樣...
先說說岳飛吧
岳飛是宋以後所有朝代歌誦的民族英雄,
因為他抵抗金人,救亡圖存,而且他愚忠於朝廷,恰好符合當權者對民眾所希望掌控的心態
。但"金"為滿族的前身,岳飛扺抗外虜的形象,恰好是外族的滿清皇朝所不能容忍的,
但是在那個農業社會中,百姓都是需要在心靈上有所寄託,
於是康熙皇帝在南巡江南時修建關帝廟,藉此逐漸轉移岳飛在民眾當中的民族英雄形象
,乾隆.嘉慶等等也都起而效尤
岳飛小兵傳奇
靖康元年九月丙寅日
岳飛相州城投軍,歸劉浩前軍。補「從九品承信郎」。
隔年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丙辰日
「靖康之難」
率所部敗一金軍,斬敵一將
升「寄理保義郎」。
後
岳飛又率百名騎士,深入開封。
在黃河凍冰之上同金兵發生遭遇戰。
岳飛劈一金將,退敵,升「從八品秉義郎」。
金太宗天會五年二月丙寅日(儒略歷1127年3月20日),北宋亡
岳飛自歸入黃潛善軍中後
因為接連幾個月無仗可打便上書趙構求戰
遭批示「小臣越職,非所宜言」,並嚴厲懲罰岳飛,將他革掉官職,削除軍籍
岳飛投宗澤.杜充
因之後連戰連勝所以我就不詳細列了
岳飛於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下旬剛回到開封,就接到杜充的命令要撤往建康府。岳飛苦
勸:「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復取之,非數十萬衆不可。」但
無用
杜充(歷1130年1月4日)率親兵三千棄城逃
岳飛在此間帶領東京留守司軍的殘部轉戰廣德軍,
六戰皆捷,俘虜王權等偽軍將領四十多名
岳家軍時期
紹興四年(1134年)
岳家軍於郢州城下
敗偽齊郢州知州荊超和長壽知縣劉楫萬餘人,殺七千人
佔領襄陽
後敵劉豫急忙調度兵力
號稱三十萬大軍
再敗
劉豫火急向金國求援
拼湊陝西和河北偽軍數萬
七月十五日
敗
岳家軍俘虜降簽軍將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
七月二十三日
岳家軍俘虜偽齊唐州知州、信陽軍知軍、通判等官員共五十名
收復襄漢是岳飛的第一次北伐
後岳家軍改駐鄂州。
紹興五年
三個月剿滅楊么
楊么軍約有作戰兵力五、六萬人,加上家眷有數十萬
紹興五年(1135年),
岳家軍的規模從三萬增到十萬
因楊么軍壯丁五、六萬人大都編入岳家軍
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第二次北伐
七、八月間,岳飛出兵
攻下十餘縣
但此時在陝西附近的山區作戰,後勤供應線過長造成糧草不足。岳飛只得班師
岳飛在這次北伐中壯志未酬,於武昌寫下《滿江紅》。
第三次北伐
岳飛第二次北伐剛剛結束,偽齊劉豫就立刻反攻。
紹興六年(1136年)九月,劉豫以號稱七十萬大軍進攻劉光世駐守的淮南西路
十一月敗
第四次北伐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完顏宗弼撕毀和議,分四路南下
太多了˙˙˙簡單說,還是金軍敗
後來就是有名的12道金牌了
-----------------------
可以看出岳飛是幾乎是從小兵打起的,連戰連勝升上去的
簡直是妖怪
《宋史》評價
善以少擊衆。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
謀定而後戰,故有勝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金人評價
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
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
軍事、武術
除詩詞外,據說有岳武穆兵書,有岳家拳,岳家槍傳世。
且被心意六合拳/形意拳派尊為祖師。
------------------------
關羽由於大部分人三國演義都很熟
簡單講講
關羽在三國演義錯誤的部分就好
1.關羽並無溫酒斬華雄
實華雄死於江東猛虎孫堅刀下
三演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
2.三英戰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
(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也未曾參加,
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3.斬顏良,誅文醜:斬顏良確有其事,
文醜是中了曹操的計後死於亂軍之中
4.關羽與同僚的關係很不和諧
(1)馬超︰聽說馬超歸附,對其不服,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
《三國志‧馬超傳》)
(2)黃忠︰聽說黃忠為后將軍,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三國志‧費詩傳
》)
(3)糜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私人關係不和),叛迎孫權。”(《三國
志‧麋竺傳》)
(4)士仁︰“與羽有隙,叛迎孫權。”(《三國志‧楊戲傳》)
(5)劉封、孟達︰二人鎮守上庸,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請二人發兵相救,二人坐視不救。
(6)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面前評論關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憑恃英勇
的名聲,帶兵沒有章法,簡直是主觀蠻干。”)(《三國志‧廖立傳》)
5.關羽並無過五關斬六將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
曹公(指曹操)與袁紹相拒于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
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
這就是說,在關羽離開曹操之前,劉備已奉袁紹之命到了許都南面的汝南郡
與劉辟等領兵攻打許都附近地區,擾亂曹操的後方。
關羽得劉備消息後,只能由許都南下以歸故主,而絕不可能北上河北找劉備。
羅貫中為了表現關羽不辭艱辛千里尋兄的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慨
讓他先赴河北,再折回汝南
由於羅貫中的歷史地理知識不足,他的虛構有一個相當大的漏洞
關羽既然要到河北投奔劉備,那麼,他離開許都之後,
就應該向北,直趨延津或白馬,渡過黃河,即可進入冀州境內。
然而,羅貫中卻讓他首先通過東嶺關(虛構的地名),
接著突然莫名其妙地折向西北,跋涉一千多裏,走到洛陽,白白繞了一個大彎
然後才折回東方,經過汜水關
滎陽,最後再到達滑州
讓人物來回折騰,行程將近三千里,完全不合邏輯。
結論
岳飛打外族
關羽打內敵,從無打過外族
國家大義還在曹那邊(曹才是當時名義上丞相)
民族英雄的角度:飛勝
兵法:飛勝
忠義:兩個都挺忠的.不然也不會被推崇了..
武力:沒得比
關羽就是在一本yy小說(三國演義)很神罷了
歷史名將不比他差的多的海去了
孫武.廉頗.李牧.白起.蒙恬.
衛青.霍去病.李廣.班超
李靖.秦瓊.尉遲恭.
武聖?
所以战斗力孰高孰低 史学界的结论是一直非常确定 毫无争议的
LZ你完全站在蜀汉的立场,那有什么好说的呢?占地方多,战线是拉长了,但同样得到的人口也多了。要不曹魏一开始就占个兖州就好了,战线很短,一城博天下去吧。另外哪位史学家说东吴战斗力低得,麻烦给篇文章我来拜读下,某某贴吧网友的文章那就算了,那样的话,LZ你的文章也可以算是史学大作了~背盟之说无从谈起,完全是蜀迷一厢情愿罢了~~~
| 欢迎光临 游侠NETSHOW论坛 (https://game.ali213.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