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NETSHOW论坛

标题: 玩虎ACE有感,谈谈这种坦克,附加自创重型坦克使用准则。 [打印本页]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0 22:20:09     标题: 玩虎ACE有感,谈谈这种坦克,附加自创重型坦克使用准则。

勇气新战役,虎ACE,大伙玩了之后估计都有很多感受。我说实话感觉挺假的,战争中虎1确实非常厉害,它的本身优势是敌人射程外准确击杀和对射中难以被伤害,这都得益于它优秀的武器和瞄准系统,再者就是它良好的装甲。
  单纯看虎1的装甲指标,前装甲110mm 90度 ,感觉没什么,没有实战中那么难以摧毁,一在战争后期AT火力和坦克火力下这个厚度的垂直装甲不难打穿,理论上T-34/85主炮可以在1000M上很容易的打穿这个厚度的装甲,也是理论M4A3 76和M4A3 E8(萤火虫不说了)都能在交战的正常距离上威胁虎1前装甲,而使用特殊穿甲弹则更容易些。可是在实战中,这个理论实在是说不过去。许多人单纯的把它归咎于成员素质,这个说法对于苏联坦克兵较见常。而对于美国和英国的坦克兵,一般分两派,一派由于M4系列对抗虎1和豹的糟糕战绩,单纯的认为M4垃圾到底,而另一派,则举出M4改进型的技术指标优势,拿IV号当炮灰,指出它们对于IV号技术上的明显优势,回击前一种看法,同时用理论指标证明M4的改进系列起码在理论上有勉强对抗虎豹的能力。
  不可否认苏联坦克兵由于军队指挥者对于他们的运用战略原因而缺乏系统训练和优秀坦克战术。而且大批量制造的坦克做工技术上比较粗糙,也加剧了这个劣势。可是一旦炮弹打准了目标,问题就没这么复杂了。只有个能打穿与否的问题,虽然虎不多,但是我不相信遍地都是的T-34/85和虎1的交锋中打中对方是很罕见的情况。可是为什么设计用来对付虎1的85炮T-34(以列宁阁勒1942年缴获的虎1为假想敌开发的T-34/85)在实战中的让人得出的结论却是85炮对付虎1是远远不够的呢。。。(结果就是出了个一定程度上不算成功的拿榴弹炮当主武器的IS—2),M4系列就不讨论了,对抗虎1只是理论。
  首先虎1的前装甲具体情况根本不是指标上写的仅仅110mm,虎1炮塔正面完全被它的炮盾覆盖,这种情况应该是2战各国坦克中极其少见的。而炮盾的厚度几乎和主装甲相等,它的炮塔前部拥有大约220毫米的装甲,这个厚度和指标上的情况相距的可不是一点两点,防护完全不在一个概念上,而车体首上只有驾驶员观察窗口和机枪一线是垂直的110毫米装甲,这里应该是虎1正面最脆弱的地方,但是它位置比较低,被攻击的几率相对较小,而下方是倾斜角巨大的装甲板。车体首下,有比较小的倾斜角,但是一般上面覆有物品,如备用履带,最重要的,位置靠近地面,敌人火炮需要调整到俯角来攻击,炮弹具有初始相对这里装甲的更小的入射角,更容易被弹开。
  如此看,虎1前部的总体防护远远不是这110毫米的指标所能衡量的,也就解释了85炮等对虎1前防护的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德国装甲兵的坦克战术素养,尤其是用来救急的重型坦克部队,他们更是拥有高超的战术意识。坦克不是横在路中间的铁罐头,是一种用来杀伤敌人的武器,他们懂得去小心运用他们的坦克,以求发挥最好的效能。而不是用它们来吸引火力,或者仗着自己的装甲搞万岁冲锋。
  虎ACE里面的205,除了射程之外都很夸张,在非专家难度下它的耐打程度是一项,可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移动速度和炮塔旋转速度,可这些也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它的开炮速率。。。它的炮塔旋转堪比人头。。。尤其是小角度旋转,简直是“甩头”。移动速度连个启动过程都没有,57T的大家伙开起来跟跑车一样。。。而且灵活的要命。而最夸张的,它的开炮速率,无语了,我就这么说,未来的坦克,只要它发射大口径弹丸,很多年以后也不会有游戏里那种速度,1秒多一点开一炮。。。(不用提那个两连发技能),简直了。。。。。。
  魏特曼的205之所以会有那样的战绩,是因为他的战术意识,其次才是坦克性能,突然的袭击,瘫痪敌人的两端,在游走转移中装填,事先选定目标,提前调整弹道路,达到最高的发射效率。

   重型坦克使用准则:
  虽然你有可以抵挡敌人攻击的装甲,但那不是你冒险自大的理由,你要意识到它提供给你的不是可大意傲慢的挥霍资本,而是更不受干扰发挥你强大火力的保障,永远记得,你坦克的大炮才是你对抗敌人的武器,而不是装甲。
作者: guzili    时间: 2009-5-10 23:25:12

现实中虎式虐虐美英的坦克是很正常的,到中后期打毛子的坦克是比较累了
作者: 风的落寞    时间: 2009-5-11 00:11:24

理论中T34/76几乎等于无法击穿虎式。

结果库尔斯克战役里苏军取得了大胜(当时有虎1了,但是还没有T34/85)

理论中虎式在42年应该近乎无敌。

德国在42年开始转入守势。
作者: partnerjing    时间: 2009-5-11 00:51:27

原帖由 风的落寞 于 2009-5-11 00:11 发表
理论中T34/76几乎等于无法击穿虎式。

结果库尔斯克战役里苏军取得了大胜(当时有虎1了,但是还没有T34/85)

理论中虎式在42年应该近乎无敌。

德国在42年开始转入守势。 ...


大胜也要看看双方战损比率!不存在绝对无敌的武器!敌方如有3倍的数量优势,就需要我们有9倍的质量优势才能抵消!德军无法做到这点!
作者: Oami-AB    时间: 2009-5-11 00:56:21

技術貼要頂
作者: 冷酷的分吃    时间: 2009-5-11 00:58:05

虎式毕竟太少,T34的洪流能像蚂蚁啃大象般对付虎式。
作者: 风的落寞    时间: 2009-5-11 01:48:32

原帖由 partnerjing 于 2009-5-11 00:51 发表


大胜也要看看双方战损比率!不存在绝对无敌的武器!敌方如有3倍的数量优势,就需要我们有9倍的质量优势才能抵消!德军无法做到这点!


最后一句说到点上了。

无法做到这点就发动战争

德国人肯定有大批量的官员大脑不正常。说的更加直白些,一战对德国的过度剥削,导致德国民众的思维明显过激。

别说是希特勒的责任,没有希特勒德国连30年代的大提升都没有。

也没有第二个有魄力开战的领袖。

所以说白了,二战德国几乎已经是建立在了一个失败的基础上。
不管什么武器都不能扭转败局。

另外再一说,虎式坦克出现是在42年
潘兴出现在45年。

德国是在37年参战。虎式积累了5年的战争经验。
美国是在44年参战。潘兴只积累了1年的战争经验。(别说太平洋战场,太平洋战场基本用不上坦克)
苏军一方早期的KV系列就已经让德军向总部报告“我们没有任何方法击毁它”。中后期后期苏军更注重数量。不过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系列还是让虎式成员担惊受怕。


而且潘兴的综合实力比豹强是不用质疑了(豹式G型之前都很垃圾的,G型依旧不怎么样,出勤率还不如虎式高,有事没事就被扔在战场上)

潘兴如果综合战略实力的话肯定已经超越虎式了(虎式的战略机动要靠火车,并且可靠性也不如美国的坦克)。

事实上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的主战坦克研究都很快

虎式出名更多的只不过是因为老美的宣传渲染而已。
作者: ylqt    时间: 2009-5-11 02:07:44

还有点同样装甲厚度德国人的比老毛子的要耐打点,老毛子炮掸破甲和暴炸威力也没德国人的大,老毛子的整体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比德国人要底一个档次.
作者: 65154292    时间: 2009-5-11 11:39:02

豹G的综合性能真的远远强于潘兴 LS那是的?????????????????你如何知道???藩新的设计是用来对付虎王的。压根没作为战争就结束了。你又如何知道豹G的综合性能真的远远强于潘兴???

在这凭空想像也就是主观因素占上风。。比如请问到底是豹2A6厉害还是M1A2厉害?????你能说的清楚吗

[ 本帖最后由 65154292 于 2009-5-11 11:40 编辑 ]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1 11:54:29

原帖由 65154292 于 2009-5-11 11:39 发表
豹G的综合性能真的远远强于潘兴 LS那是的?????????????????你如何知道???藩新的设计是用来对付虎王的。压根没作为战争就结束了。你又如何知道豹G的综合性能真的远远强于潘兴???

在这凭空想像也就是主观因素占上风。。比如请问到底是豹2A6厉害还是M1A2厉害?????你能说的清楚吗



很明显M1A2可以把豹2A6打成渣

[attach]1897548[/attach]

[ 本帖最后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9-5-11 11:57 编辑 ]
作者: xwang891227    时间: 2009-5-11 12:05:49

很明显M1A2可以把豹2A6打成渣


真打起来谁说得清呢,打仗又不是人工智能控制的机器在干架..........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1 12:42:19

原帖由 xwang891227 于 2009-5-11 12:05 发表


真打起来谁说得清呢,打仗又不是人工智能控制的机器在干架..........


真打起来,在美帝完善的体系支持下,豹2A6只能和T72一样成为靶车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1 14:02:57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9-5-11 11:54 发表



很明显M1A2可以把豹2A6打成渣

1897548

真实的战争不是靠那些纸上的数据堆出来的,人的因素很重要,如果真的看数据的话那。。。。。。。。。。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14:06:57

没比过,但是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推测出制造者对于武器的初衷态度和制造根本动机.也许"远远"有点过,但是优劣还是有判定的.
  没辙...列举点数据吧,M26重41T,前身是实验型的M6,后来由于不如虎1继续改进,有T-26,T-25两种.T-26得到优先发展,最终参战的是T-26E3,命名M-26.装备由90MM高炮改装的高初速坦克炮,和虎1的KWK43相比,56倍口径的88炮相对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占据优势.但是不是很明显,两者是可以对敌的.
  装甲,M-26的装甲相对于M4系列来说是飞跃,外形也较矮,最厚是114MM,根据对虎1的分析,M-26的前防护不比它差.首上100+且有倾斜角,只是首下比较薄,只有76,侧面最厚只有76,大面积的都是只有51,后部则只有51MM.可见这是一款有针对性的坦克,它的作用也只限用于支援M4的火力.它薄弱的侧后决定了它和德军的两种重坦克的不同,它是支援中型坦克的平台,而不是让后者为它作掩护的战场主力.也没法让它单独成群当救急的生力军用,这可能和美国的协同作战思想有关.对抗是能对抗,但是不是1对1PK,M26坦克的机动性,拥有20KM/H的越野速度,比虎王快一些,但是仍然不如中型坦克水平,跟远距离杀手的敌人玩包抄有点不现实,所以作为同样的重型坦克,M26的能力也仅仅限制在上能力在正常距离威胁对方重型坦克罢了,它的装甲虽然不错,但是同样的,也只是有能力对抗,正常距离德军的重型坦克也是有能力摧毁它的.
  作为它对手的德军坦克,就连IV号H,J甚至是G型,在M26正常距离(1000M左右)的侧面,都不难打穿透它的装甲,别说苏联坦克做工多么粗糙,就拿个T34/85来说,它炮塔侧面倾斜角稍微比M26大一些,厚度也有60+,几乎没倾斜角的M26侧面76MM防护性不比T-34/85强多少吧,连IV G在正常距离打T-34/85炮塔侧面都很容易穿,那么不管战争进程如何,单独讨论德国在45年总不可能用短管4和3号去遭遇M26吧?
  M26的机动性能比较50++的坦克能强那么一点,而火力就算是差不多,防护上则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完全体现了高层对于他的用途和初衷,表面点说,你个41T的东西,对于中和重坦克都不伦不类的,落实到数据上更是感觉摸棱两可.这个东西是用来在陆战中对抗虎王?如果美国政府和军方真这么想那真是脑袋进水了,他们可不是傻子,他们知道他们怎么打仗,也知道他们靠什么打赢,优势在哪里,他们也不是士兵,他们完全没必要去惩一时之气和德国比拼坦克设计能力,美国的生产力多大,结果那么多年只产了2000来辆,这还不说明问题?当时美国再先进他的坦克技术也不能制造出一举两得的主战坦克!
  美国人不傻,M26是个什么角色他们知道,数据和产量已经从侧面反映了很多问题,美国的决策者人也从来没想和德军去拼什么坦克,他们不是苏联人.他们是下棋的,不是拼老命杀红眼的工具.
  再说黑豹.我一直认为,豹的战绩相对不明显主要有2.一,虎1成员的素质,坦克是给人开的,而且重坦克营在德军中地位重要到什么程度谁都清楚.配置给这些坦克的,只能是个中好手和尖子.军队的体制和思想决定了虎1的优越性---这是亲生的.二,既得的战绩和影响,虎1在这方面由于上一点的优势和出场的时间,导致了它的光环太大了,豹只能被掩盖掉.再者,就是豹D等初期型号的出师不利---机械问题没解决就把这些准"半成品"拉上前线.不掉价才怪.
  我坚持认为,在数据指标上和性能上看,黑豹G绝对要强于虎1.虽然强的不多,但是也不能忽视,在设计思想上,豹没采用单纯传统的思想,而是倾向仿造T-34,而T-34则完全是革命性的设计思想,但是最终,豹采用了两者的综合体---具有T-34先进设计特征的基于德国传统思维的新型坦克.结合了两者的优点,而机械问题等,是由于当时国家的窘迫境况导致的,是一个很不正常不健康的情况.主要是制造环节上的问题.和这款坦克本身没多大联系.可以说这种结合了两者优点的设计,是飞跃性的.单纯讨论它的性能,在当时是无比优越的,非战斗以外的问题不是小看这种坦克的理由,黑豹D的故障的代称,而A型则改善了不少,G型诞生太晚,1944年3月才开始装备,生产情况的恶劣导致了G型总量的稀少.但是就是这种坦克,西方人和苏联人对它的评价远高于虎系列重型坦克---"黑豹坦克是坦克设计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影响了战后西方坦克设计思想并被认为是第一种主战坦克(MBT)。"主战坦克是什么概念?这些人很傻么?在拥有了主战坦克后对黑豹有这种评价,这意味这什么?它不是代表恐惧的虎,不存在过多的渲染和即定立场,是一个很客观的评价,完全从技术角度说明了豹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它在性能上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坦克,它对战争影响小,而且产量小是个遗憾,如果说T-34开创了坦克设计思想的新时代,那么,黑豹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先锋!
  这点,M26能相比么?
  看看数据,黑豹的75mm KwK 42 L/70 炮,穿透力要高于虎1的KWK43.G型正面大倾斜角装甲厚度达120MM防护能力明显高于虎1前方,豹G侧面加装了5MM裙板,炮塔侧面取消了降低强度的手枪设计孔,侧面防护要强于T-34/85,跟M26几乎没什么差距,关键的,这种坦克是高机动性的中型坦克,其越野速度高于M26,灵活性更高,它的弱点是顶装甲和后装甲,可是由于优异的机动性能,这方面带来的的劣势被很好的缩小,其中44.5T到46T的重量给予了黑豹G充分的装甲保护,即使战争后期钢板质量下降,它的综合防护性能仍然相比较于M26甚至IS-2都没有什么实质差距,何况在火力和机动性上对这两种坦克也没有劣势.豹的主炮虽然不如IS-2的122 A-19强悍,但是相比较于M26的主武器,两者在正常距离上,对对方威胁是均等的,何况公认的,豹的主炮穿透力要强于虎1的56倍口径88炮.
  只是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可单纯从数据上和事例乃至评价上推算,只能说M26即使作为重坦克,在完全公平对等的情况下面对豹,应该说是毫无优势可言,侧面都不够看,正面都武装得很好,只是在性能和机动上,豹更强一些,优势由此确立,最重要的是,豹的设计思想的先进性和它的历史地位,M26都无法相比.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14:12:34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9-5-11 11:53 发表


pershing是临时产物? panther G综合性能远远强过pershing?

哈德哈到脑残了

  不管你懂不懂,别张口闭口说些让人反感的话,你以为这能让你多好看?你这种做法恰好证明了你的庸俗和低劣,还觉得自己不错么?你给我把话说明白,别只会吹牛唱高调.有能耐就摆出令人信服的事实和论述,历史不是给你玩的,如果你觉得别人都不懂,你都鄙视,那你就可以爱去哪去哪,你高,你懂,那我们这些讨论都没必要了,入不了你法眼,那我们这些水平低的人请不起你这样的明白人,你爱滚哪滚哪去.不欢迎你.
作者: opqrzopq    时间: 2009-5-11 14:21:00

德国坦克的装甲有做表面硬化,而且轧制装甲的强度比铸造装甲高10%左右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1 14:22:13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4:12 发表

  不管你懂不懂,别张口闭口说些让人反感的话,你以为这能让你多好看?你这种做法恰好证明了你的庸俗和低劣,还觉得自己不错么?你给我把话说明白,别只会吹牛唱高调.有能耐就摆出令人信服的事实和论述,历史不是给你玩的, ...


大哥,你噴之前好歹google把T26E1-->E2-->E3的起源、发展过程搜索一遍

什么都不懂打那么大一堆又臭又长的东西不累么?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1 14:24:15

原帖由 qinlu888 于 2009-5-11 14:02 发表

真实的战争不是靠那些纸上的数据堆出来的,人的因素很重要,如果真的看数据的话那。。。。。。。。。。


60年没打仗的德国人要和打了60年仗的美国人拼成员素质么?

老兄你确认你不是在说冷笑话?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1 14:26:23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4:06 发表
没比过,但是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推测出制造者对于武器的初衷态度和制造根本动机.也许"远远"有点过,但是优劣还是有判定的.
  没辙...列举点数据吧,M26重41T,前身是实验型的M6,后来由于不如虎1继续改进,有T-26,T-25两种.T-26得到优先发展,最终参战的是T-26E3,命名M-26.装备由90MM高炮改装的高初速坦克炮,和虎1的KWK43相比,56倍口径的88炮相对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占据优势.但是不是很明显,两者是可以对敌的.
  装甲,M-26的装甲相对于M4系列来说是飞跃,外形也较矮,最厚是114MM,根据对虎1的分析,M-26的前防护不比它差.首上100+且有倾斜角,只是首下比较薄,只有76,侧面最厚只有76,大面积的都是只有51,后部则只有51MM.可见这是一款有针对性的坦克,它的作用也只限用于支援M4的火力.它薄弱的侧后决定了它和德军的两种重坦克的不同,它是支援中型坦克的平台,而不是让后者为它作掩护的战场主力.也没法让它单独成群当救急的生力军用,这可能和美国的协同作战思想有关.对抗是能对抗,但是不是1对1PK,M26坦克的机动性,拥有20KM/H的越野速度,比虎王快一些,但是仍然不如中型坦克水平,跟远距离杀手的敌人玩包抄有点不现实,所以作为同样的重型坦克,M26的能力也仅仅限制在上能力在正常距离威胁对方重型坦克罢了,它的装甲虽然不错,但是同样的,也只是有能力对抗,正常距离德军的重型坦克也是有能力摧毁它的.
  作为它对手的德军坦克,就连IV号H,J甚至是G型,在M26正常距离(1000M左右)的侧面,都不难打穿透它的装甲,别说苏联坦克做工多么粗糙,就拿个T34/85来说,它炮塔侧面倾斜角稍微比M26大一些,厚度也有60+,几乎没倾斜角的M26侧面76MM防护性不比T-34/85强多少吧,连IV G在正常距离打T-34/85炮塔侧面都很容易穿,那么不管战争进程如何,单独讨论德国在45年总不可能用短管4和3号去遭遇M26吧?
  M26的机动性能比较50++的坦克能强那么一点,而火力就算是差不多,防护上则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完全体现了高层对于他的用途和初衷,表面点说,你个41T的东西,对于中和重坦克都不伦不类的,落实到数据上更是感觉摸棱两可.这个东西是用来在陆战中对抗虎王?如果美国政府和军方真这么想那真是脑袋进水了,他们可不是傻子,他们知道他们怎么打仗,也知道他们靠什么打赢,优势在哪里,他们也不是士兵,他们完全没必要去惩一时之气和德国比拼坦克设计能力,美国的生产力多大,结果那么多年只产了2000来辆,这还不说明问题?当时美国再先进他的坦克技术也不能制造出一举两得的主战坦克!
  美国人不傻,M26是个什么角色他们知道,数据和产量已经从侧面反映了很多问题,美国的决策者人也从来没想和德军去拼什么坦克,他们不是苏联人.他们是下棋的,不是拼老命杀红眼的工具.
  再说黑豹.我一直认为,豹的战绩相对不明显主要有2.一,虎1成员的素质,坦克是给人开的,而且重坦克营在德军中地位重要到什么程度谁都清楚.配置给这些坦克的,只能是个中好手和尖子.军队的体制和思想决定了虎1的优越性---这是亲生的.二,既得的战绩和影响,虎1在这方面由于上一点的优势和出场的时间,导致了它的光环太大了,豹只能被掩盖掉.再者,就是豹D等初期型号的出师不利---机械问题没解决就把这些准"半成品"拉上前线.不掉价才怪.
  我坚持认为,在数据指标上和性能上看,黑豹G绝对要强于虎1.虽然强的不多,但是也不能忽视,在设计思想上,豹没采用单纯传统的思想,而是倾向仿造T-34,而T-34则完全是革命性的设计思想,但是最终,豹采用了两者的综合体---具有T-34先进设计特征的基于德国传统思维的新型坦克.结合了两者的优点,而机械问题等,是由于当时国家的窘迫境况导致的,是一个很不正常不健康的情况.主要是制造环节上的问题.和这款坦克本身没多大联系.可以说这种结合了两者优点的设计,是飞跃性的.单纯讨论它的性能,在当时是无比优越的,非战斗以外的问题不是小看这种坦克的理由,黑豹D的故障的代称,而A型则改善了不少,G型诞生太晚,1944年3月才开始装备,生产情况的恶劣导致了G型总量的稀少.但是就是这种坦克,西方人和苏联人对它的评价远高于虎系列重型坦克---"黑豹坦克是坦克设计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影响了战后西方坦克设计思想并被认为是第一种主战坦克(MBT)。"主战坦克是什么概念?这些人很傻么?在拥有了主战坦克后对黑豹有这种评价,这意味这什么?它不是代表恐惧的虎,不存在过多的渲染和即定立场,是一个很客观的评价,完全从技术角度说明了豹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它在性能上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坦克,它对战争影响小,而且产量小是个遗憾,如果说T-34开创了坦克设计思想的新时代,那么,黑豹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先锋!
  这点,M26能相比么?
  看看数据,黑豹的75mm KwK 42 L/70 炮,穿透力要高于虎1的KWK43.G型正面大倾斜角装甲厚度达120MM防护能力明显高于虎1前方,豹G侧面加装了5MM裙板,炮塔侧面取消了降低强度的手枪设计孔,侧面防护要强于T-34/85,跟M26几乎没什么差距,关键的,这种坦克是高机动性的中型坦克,其越野速度高于M26,灵活性更高,它的弱点是顶装甲和后装甲,可是由于优异的机动性能,这方面带来的的劣势被很好的缩小,其中44.5T到46T的重量给予了黑豹G充分的装甲保护,即使战争后期钢板质量下降,它的综合防护性能仍然相比较于M26甚至IS-2都没有什么实质差距,何况在火力和机动性上对这两种坦克也没有劣势.豹的主炮虽然不如IS-2的122 A-19强悍,但是相比较于M26的主武器,两者在正常距离上,对对方威胁是均等的,何况公认的,豹的主炮穿透力要强于虎1的56倍口径88炮.
  只是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可单纯从数据上和事例乃至评价上推算,只能说M26即使作为重坦克,在完全公平对等的情况下面对豹,应该说是毫无优势可言,侧面都不够看,正面都武装得很好,只是在性能和机动上,豹更强一些,优势由此确立,最重要的是,豹的设计思想的先进性和它的历史地位,M26都无法相比.


虎1用什么炮都没搞清楚,扯这么长的谈,辛苦你了
作者: zxzxzrh    时间: 2009-5-11 14:31:37

LZ有一点没有搞清楚,虎的火炮防盾后并不存在你想像中的主装甲(其实防盾就是其炮塔正面主装甲),所以不可能是220mm的装甲厚度了!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1 14:36:23

M26车体:正面首上102mm@46度、首下76mm 50度、侧上76mm、侧下56mm、屁股51mm
M26炮塔:防盾112mm弧形,侧面76mm,后部76mm

PG车体:正面首上80mm@55度、首下50mm@50度、侧上50mm@30度、侧下45mm、屁股45mm@30度
PG炮塔:正面防盾110mm弧形、侧面50mm@23度、后部50mm@23度

虎1车体:正面首上102mm@8度、首下102mm@3015度、侧上80mm、侧下80mm、屁股80mm@15度
虎1炮塔:正面防盾110mm、侧面82mm、后部82mm

虎1正面防护比M26低很多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侧面只比M26厚6mm、整车正侧面30度范围内投影和被弹面积大很多;PG正面防护也不如M26但是比虎1这个垃圾好多了,不过PG的侧面简直不值一提,T34-76都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上轻易击破它侧面,如你帖子中所说M26侧面是垃圾的话PG的侧面就等于是无防护
作者: 风的落寞    时间: 2009-5-11 15:36:24

潘兴真的是挺不错的作品。

朝鲜战场给志愿军以很大压力。具体怎么样咱们暂时先不说。

但是事实上,豹式是很失败的作品。

首先,豹式太沉了。顶着重型坦克的重量干中型坦克的工作。

其次,豹式实战中的出勤率就是低的可怜。别说G型有了改进。T34发展到85的时候德军已经挡不住T34了。而G型面世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快要输掉战争了。

说白了就是,豹式根本没有能够起到扭转苏联T34优势的作用。

而事实上,豹式的机动性和T34差不多。并且有着让人听上去很牛X的正面防护能力。

但是你看侧面和背面呢。。。。。?

都全面性的被T34/85所压倒。

尤其是豹式的侧面装甲脆弱到不成体统。

稍微具体一说的话,你可以看看豹式的负重轮。因为豹式过重了,导致豹式必须采用多排负重轮才能保证通过力。

但是很明显。因为车体空间有限,负重轮变成多排后,单片负重轮的厚度就降低了。也就一块钢板的厚度而已。

这种厚度的轮子,在迫击炮面前都会被炸伤。轻则导致机动性下降,重则导致完全趴窝。而多排负重轮维修又过于复杂。
如果是外面的坏了还好,如果是里面的坏了,你必须拆下外面的至少3个负重轮才能更换(豹式的负重轮是双排交错的)

在看看豹式的后装甲,竟然依旧是薄的吓人。来个口径不用很大的榴弹炮落在附近就有很大可能性损伤到豹式本来就很不稳定的发动机。

而谁都知道,苏联最出名的就是大小口径的各种炮火。


下面就要说豹式最让人诟病的侧面装甲了。

作为一辆高机动性坦克,豹式不仅侧面装甲薄的令人疑惑,而且竟然说是学习T34的前提下,造出来的侧装甲还是没有多大的倾斜角。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而且这直接导致了豹式无法进行进攻。因为在进攻战中,坦克会更容易受到侧面,甚至侧面90度角度的反坦克炮火的攻击。
太明显了。。。豹式即便发展到G型,侧装甲竟然在基本垂直的情况下仅仅50毫米厚。。。。和T34/76都是倾斜装甲+50毫米啊。。。。

早期的豹式型号你甚至不用特意包抄的侧翼,只需要在豹式的11点和1点位置向其进攻,就已经能让豹式痛苦不堪。


所以说,潘兴只要有谢尔曼A3的水准,就已经能让豹式吃大亏了。


再另外一说,美国的坦克工业并非不行。

大家应该可以注意到,美国整个的军工,一般最后都是省2--3个竞标型号。

但是最后胜出的,几乎一定是便宜的那个。而德国人胜出的,几乎一定是贵的那个。

就像很多人都是谢尔曼不行。谢尔曼真不行吗?

事实上是,谢尔曼真的很行。。。因为谢尔曼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中型坦克,以支援步兵战斗为主,兼具反坦克能力为辅。

在美军取得优势的情况下,谢尔曼一旦出现在战场上,通常就造成德军步兵撤退。而德军的坦克兵更是只能弃车撤退,连炸毁自己的坦克的时间都没有。

而至于潘兴
潘兴的设计生产确实着急了点,但是不想楼主说的那么急。或者说,没有德国人生产豹式那么急。

因为美军在战场上的反坦克手段很多。美国的空军反坦克几乎让德军没有办法。

而真正需要潘兴的地方是虎式给士兵带来的心理打击。必须有一种和虎式差不多的坦克来让自己的士兵看见,虎式一炮打过来,我们的坦克也可以扛住之类的。

并且,如果综合考虑重坦克速度,倒车速度,旋转速度,刹车时间,炮塔旋转速度,主炮射界,通过能力等数据,潘兴确实可以做到和虎式不相上下。

并且,潘兴的稳定度要比虎式高很多。

坦克不是仅仅考虑装甲厚度和主炮威力就可以了。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16:56:54

虎1的前防护很垃圾?数据分析都把战争实据给推倒了,我帖子开始对于虎1正面防护的分析算是白搭了,我说楼上俩哥们,崇拜美国不至于这么推崇它的理论优势,美国人是强悍,但是不至于面面都强,美国强在战争理念和兵种协同,不是单纯拼某种兵种的硬对硬。
  豹的侧面防护到底怎么样?T-34/85哪里在侧面防护上把黑豹彻底压倒了?那T-34/85侧面强到哪里?你们拿出两者交战的实据来证明一下T-34/85侧面防护比豹强吧。单纯看数据,就装甲的数据和倾斜角,豹炮塔的50/23 和76MM的垂直装甲,还有50/30和76的垂直防护差距很大?谁说的豹的侧面跟纸一样薄?你76MM的垂直装甲,T-34/76正常距离就打不穿?在哪个时代的任何坦克都能打穿的装甲厚度,况且没有倾斜角,那它的防护性哪里比豹高呢?
  说个人分析和看法不好看,都信数据“实打实着”的是不?那么战争中的实际情况都是偶然和RP?竟然拿虎1出来当抨击实据,那按照数据和理论,1942年的实验完全表明 85MM的坦克炮完全可以应付虎1,IS-1和KV-85理论上对付虎1足够了,可是为什么还要被逼的开发BT口径的IS-2呢?说实据分析战术不管用,一切数据为重,我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怀疑解放战争是不是有人“搞鬼”。
  苏联的T-34在1944年3月以后有多少辆参战,我说了由于豹的数量不足,难以对战争造成大影响,单纯对坦克在战术上效果和坦克设计历史作用上比品,力求接近客观,竟然把这种“论据”拿出来用来说明豹垃圾,这实在是无法让人信服,因为根本就是不着调的事。要就事论事,不要拿个东西就当论据,别把别人当老鞑子,OK?
  豹的后装甲是薄,但是他是中型坦克,你T-34/85乃至M4后期型号比豹做得更好?这是在讨论坦克的优越与否,不是在讨论战争作用,如果讨论战争作用我就不开这个头了,因为完全没必要,谁心理都明白。
  而回到主题,豹子对M26,豹后装甲是薄弱,但是M26比较更为薄弱的51MM垂直,76MM垂直,能抗得住什么呢?豹是前期型号容易挨打起火,包括他侧面后面防护的弱小都是它的缺点,可是,你M26在这些方面强?同样弱,那单纯列举出豹的这些劣势,对于一个比较坦克的话题来说,算不算强词夺理呢?
  如果能列举出单纯某个方面上的客观优劣,尚且有力,可是单纯的方面,M26哪里比豹强?M4是便与生产和运输和维修,可是作为只生产了2000来辆的M26。什么实据可以说明在这些实用性的方面上,M26对豹有着决定性的优势呢?
  总说豹难以维护,D型的问题是生产和后勤的问题,前面说过只算个半成品,豹上战场太着急了,比M26都着急,对于国内困难的德国,面对这样一种复杂精密的坦克,如此做,只能问题不断,可以说,这很大程度上根本不是由于这款坦克垃圾。是迫于现状,至于豹的真正大规模运用时期,到了1944年以后,德国的生产能力和维护水平更加困难,把它的无奈和不可靠都“归功于”这种坦克本身的问题不觉得有失去公允么?
  说实话,对于当时德国的状况,豹这种坦克无疑很失败,它需要太多的资源和供给维护,它过于精密和复杂,但是它的这额特征恰好给了它固有的更优越性能,一定时期没发挥出来不是它的错。所以在单纯讨论坦克时,应该认识到这点。就不说别的,豹垃圾是不?那么它那重达44T以上的吨位是怎么来的?德国人设计能力垃圾?不会利用资源?还是里面灌铅了??
  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查查黑豹的战绩,分析其中可见它的性能和威胁力甚至防护上不比虎差,主要是它的倾斜角度装甲,西线不只一次的战例表明,豹的侧面装甲也具有很好的抗弹性能,尤其是豹G。
  M4A3让豹吃亏?数据能告诉你什么?瞧不起IV号也不要一个劲的吹M4的改进型号有多NB,豹能作到的事情它还做不到呢,西线参战的M4改进型号是一辆两辆?那么美国的装甲兵怎么没有很从理论上“顺其自然”的感到他们坦克有多么的优越呢?
  坦克对战,就象那个使用原则中说的,大炮才是灵魂,先敌发现,迅速就位,准确定位,果断开火,这些才是关键。
  除去德国当时的窘境,和这些造成的外在不良因素,假如豹由美国人来生产,那么他们会怎么看待豹和M26呢?弱点是都有,但是看的却是精良优越和先进程度,这些方面不用你们去评价,人家西方坦克设计者们在2战结束很多年后都认为豹是第一种主战坦克,那么它的优越和先进连它对手的生产者都予以肯定,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17:07:22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9-5-11 14:22 发表


大哥,你噴之前好歹google把T26E1-->E2-->E3的起源、发展过程搜索一遍

什么都不懂打那么大一堆又臭又长的东西不累么?

  大哥,按你那么说的话,去讨论武器的优越性与否就得把一切有关的周边都研究了解个透彻才算有资格讨论了。这种态度值得赞赏,可是,你我看这些都是为了丰富思想和生活,一,没必要搞得那么深入。二,最重要的,我们是可以分析推测和思考比较的智力拥有者,是人,数据也得需要分析吧,不能往那一摆,然后盖棺定论。这和完全不费劲列举还有啥话不说有什么区别呢?人不是数据输出设备也不是搜索引擎,许多东西根据实例和简单资料分析就可以得出,完全没有必要去关心什么由来和具体,钻牛角尖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但是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和有说服力。
作者: mayhem810    时间: 2009-5-11 18:04:31

纯顶east_life~~事实比理论更有说服力~~
作者: mayhem810    时间: 2009-5-11 18:10:23

另:没听说过“谢尔曼一旦出现在战场上,通常就造成德军步兵撤退。而德军的坦克兵更是只能弃车撤退,连炸毁自己的坦克的时间都没有。”德军什么时候也有“谢尔曼”恐惧症了?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18:12:39

原帖由 风的落寞 于 2009-5-11 00:11 发表
理论中T34/76几乎等于无法击穿虎式。

结果库尔斯克战役里苏军取得了大胜(当时有虎1了,但是还没有T34/85)

理论中虎式在42年应该近乎无敌。

德国在42年开始转入守势。 ...

  说实话,虽然单纯比较武器,但是,不能完全不看历史,只是要掌握好它的因素在你的衡量思考和判断中所占的分量.而完全不看历史实情去分析,简直就和不分析一个样.你知道KURSK战役有虎1,德军还有豹D,象式,IV H.而苏联只有30T的末期型号T34/76,炮灰T-70,重型有KV-1的两种型号,还有ISU-152自走大炮.而当时正在计划生产的KV-85和IS-1并没有赶上这场仗
.可是咱们怎么也得看看两方坦克的数量和具体组成成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德军的库尔斯克战役完全是一场相当于输不起的赌博的糊涂仗,虽然有打的必要,但是突然性已经没有了,进攻最好时机也没有了,而且面对的是重重防御后面对自己进攻兵力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好整以暇等你来打的敌人.
  不谈战略战术,单纯谈武器,虽然我擅长前者,后者算是外行.德军进攻兵力分3路共90多W人,主要的,前线坦克2700多辆,而整个参战的坦克数量要大于这个数字,总共共有不到400辆,后备力量明显不足.而其中的虎1是很显眼不假,可是,参战从头到尾,只有少于200辆的虎1参战,而豹D就更可怜,250辆的赶工完成的坦克,到了打的时候可以用的不到3成,少得可怜得可以,最NB的象式歼击车,更是只有可怜的90辆运到前线,而且并没有全部参战.,让德国骄傲的装甲力量,巨大优势的所在,总共到达交战地域的不过500来辆,而且至少一半的这些装甲单位无法正常战斗,一部分在战役中陆续加入,另外不小的一部分一直趴在那里连尾声都没赶上.
  而苏联,前线兵力统计133W人,坦克有4000辆,可是自从苏联进入战役的第一轮反攻开始,后备的力量和援兵大量陆续加入,尤其是坦克.总共的数量无法统计,但是有资料显示有将近10000辆,可能并没有完全参战,可是苏联在战役中的骨干是T-34/76的末期型,这种坦克加强了原有防护和武器火力,而德军,作为那4000辆坦克的主要力量,只是许多IV G甚至还有大量的3号J等不同型号,IV H数量不是很多,可以说,就这种T-34对于德国参战的大多数坦克是有天然优势的,它可以在正常距离摧毁他们,而相对来说,4G和3J这些坦克想在相同距离上消灭T-34,程度上还只是"能对抗"而已,难度比对方要大,就KV-1,参战的数量上就超过了德军所有"招牌坦克"的总合(招牌包括不是坦克的象),更别提有空军数量和火炮的巨大优势了.
  100多辆虎1面对这么多的敌人,它能照顾到多少地方?豹D就别提了,上战场的都不多,还只一路,象跑的死慢,又少得可怜,只能局限在一处来运用.
  再加上最重要的----打的那个时机烂到不能再烂.结合了上述,说实话,单纯从战术角度讨论KURSK战役,德军打得相当好,苏联战略的胜利,是知己知彼的正确判断,德军呢?呵呵,拥有善战的部队,却不能正确运用.
  看看数据,德军损失20多W,而伤亡却没这么严重,最严重的损伤只是在编制上击溃师级单位,而并未损失掉,坦克1500辆,算是惨重了,就是这点,决定了胜负,因为这是一场不平衡的仗,不管你杀多少敌人,只要你受了重创,没有达到目标.就死定了,前面说的, 输不起,不管输多少.苏联来说,只要顶住,就胜利,不管死多少,因为人家有那个底子,有那个实力,但是德国没有.苏联坦克损失6000多辆,部队伤亡惨重,损失80W.
  不是输在武器上,性能和战术优势可以说完全的发挥出来了,而是一场不能打却打的仗造成的,非战之过.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1 18:12:40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6:56 发表
虎1的前防护很垃圾?数据分析都把战争实据给推倒了,我帖子开始对于虎1正面防护的分析算是白搭了,我说楼上俩哥们,崇拜美国不至于这么推崇它的理论优势,美国人是强悍,但是不至于面面都强,美国强在战争理念和兵种协同,不是单纯拼某种兵种的硬对硬。
  豹的侧面防护到底怎么样?T-34/85哪里在侧面防护上把黑豹彻底压倒了?那T-34/85侧面强到哪里?你们拿出两者交战的实据来证明一下T-34/85侧面防护比豹强吧。单纯看数据,就装甲的数据和倾斜角,豹炮塔的50/23 和76MM的垂直装甲,还有50/30和76的垂直防护差距很大?谁说的豹的侧面跟纸一样薄?你76MM的垂直装甲,T-34/76正常距离就打不穿?在哪个时代的任何坦克都能打穿的装甲厚度,况且没有倾斜角,那它的防护性哪里比豹高呢?
  说个人分析和看法不好看,都信数据“实打实着”的是不?那么战争中的实际情况都是偶然和RP?竟然拿虎1出来当抨击实据,那按照数据和理论,1942年的实验完全表明 85MM的坦克炮完全可以应付虎1,IS-1和KV-85理论上对付虎1足够了,可是为什么还要被逼的开发BT口径的IS-2呢?说实据分析战术不管用,一切数据为重,我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怀疑解放战争是不是有人“搞鬼”。
  苏联的T-34在1944年3月以后有多少辆参战,我说了由于豹的数量不足,难以对战争造成大影响,单纯对坦克在战术上效果和坦克设计历史作用上比品,力求接近客观,竟然把这种“论据”拿出来用来说明豹垃圾,这实在是无法让人信服,因为根本就是不着调的事。要就事论事,不要拿个东西就当论据,别把别人当老鞑子,OK?
  豹的后装甲是薄,但是他是中型坦克,你T-34/85乃至M4后期型号比豹做得更好?这是在讨论坦克的优越与否,不是在讨论战争作用,如果讨论战争作用我就不开这个头了,因为完全没必要,谁心理都明白。
  而回到主题,豹子对M26,豹后装甲是薄弱,但是M26比较更为薄弱的51MM垂直,76MM垂直,能抗得住什么呢?豹是前期型号容易挨打起火,包括他侧面后面防护的弱小都是它的缺点,可是,你M26在这些方面强?同样弱,那单纯列举出豹的这些劣势,对于一个比较坦克的话题来说,算不算强词夺理呢?
  如果能列举出单纯某个方面上的客观优劣,尚且有力,可是单纯的方面,M26哪里比豹强?M4是便与生产和运输和维修,可是作为只生产了2000来辆的M26。什么实据可以说明在这些实用性的方面上,M26对豹有着决定性的优势呢?
  总说豹难以维护,D型的问题是生产和后勤的问题,前面说过只算个半成品,豹上战场太着急了,比M26都着急,对于国内困难的德国,面对这样一种复杂精密的坦克,如此做,只能问题不断,可以说,这很大程度上根本不是由于这款坦克垃圾。是迫于现状,至于豹的真正大规模运用时期,到了1944年以后,德国的生产能力和维护水平更加困难,把它的无奈和不可靠都“归功于”这种坦克本身的问题不觉得有失去公允么?
  说实话,对于当时德国的状况,豹这种坦克无疑很失败,它需要太多的资源和供给维护,它过于精密和复杂,但是它的这额特征恰好给了它固有的更优越性能,一定时期没发挥出来不是它的错。所以在单纯讨论坦克时,应该认识到这点。就不说别的,豹垃圾是不?那么它那重达44T以上的吨位是怎么来的?德国人设计能力垃圾?不会利用资源?还是里面灌铅了??
  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查查黑豹的战绩,分析其中可见它的性能和威胁力甚至防护上不比虎差,主要是它的倾斜角度装甲,西线不只一次的战例表明,豹的侧面装甲也具有很好的抗弹性能,尤其是豹G。
  M4A3让豹吃亏?数据能告诉你什么?瞧不起IV号也不要一个劲的吹M4的改进型号有多NB,豹能作到的事情它还做不到呢,西线参战的M4改进型号是一辆两辆?那么美国的装甲兵怎么没有很从理论上“顺其自然”的感到他们坦克有多么的优越呢?
  坦克对战,就象那个使用原则中说的,大炮才是灵魂,先敌发现,迅速就位,准确定位,果断开火,这些才是关键。
  除去德国当时的窘境,和这些造成的外在不良因素,假如豹由美国人来生产,那么他们会怎么看待豹和M26呢?弱点是都有,但是看的却是精良优越和先进程度,这些方面不用你们去评价,人家西方坦克设计者们在2战结束很多年后都认为豹是第一种主战坦克,那么它的优越和先进连它对手的生产者都予以肯定,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又打了这么大一堆,辛苦你了,虽然依然是没有几句话是正确的

50mm@23和76mm防护效果相近?  大哥你先搞清楚倾斜穿穿深甲德马尔公式和乌波尔尼科夫公式的区别吧

虎1正面不垃圾什么垃圾? 所有参战国的重型坦克,正面防护就数虎1最烂,体重还比别人重10吨以上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1 19:02:17

帖一篇技术文稿...

一、德国测试条件的真实水准  
这里据说有德国和英国对75/48炮分别进行的测试:
德国数据:  
KWK40型75炮, 100,500,1000,1500M 的威力为  
普通弹,30度: 99 91 81 72
普通弹,0度: 96 K=2175
  
以下据说是常见数据:
KWK40型75炮, 100,500,1000,1500M 的威力为
普通弹,30度:106 96 85 74  
普通弹,0度: 130 118 104 91  
钨芯弹,30度:143 120 97 77  
钨芯弹,0度: 176 148 119 95  
有说法这是英国人估计的,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数据是PAK40的。KWK40 L/48初速只有750,穿透力只比初速740的KWK40 L/43强一点点,而PAK40 L/46加大了彈藥筒,初速才提高到790。而不是KWK40 L/48就达到了790的初速。 (所有这些75毫米APCBC的弹头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弹筒,KWK40 L/48和KWK40L/43都一样,PAK-40由于是牵引炮,后坐距受限制程度要好一些,所以弹筒大了一圈)
  
同样一发穿甲弹,790初速的比750初速的穿甲厚度大约多7%,刚好是106比99。  
  
这只是一个证据,说服力可能还不够,就再来一个:
德国对T-34/85主炮的测试:
S-53型85炮, 100,500,1000,1500M 的威力为
BR365A,30度: 96 89 81 74  
BR365A,0度: 117 109 99 90  
BR365K,30度:102 88 75 63  
BR365K,0度: 124 108 92 76 K=2285  
BR365P,30度:122 102 79 61
BR365P,0度: 165 137 107 81  
  
苏联对T-34/85主炮的测试:
S-53型85炮, 100,500,1000,1500M 的威力为
BR365A,30度: 97 90 85 75  
BR365A,0度: 119 111 102 93  
BR365K,30度:
BR365K,0度: 94 K=2250  
BR365P,30度: 100 80 60  
BR365P,0度: 140 110 85  
在同一种彈藥面前,苏联(靶板)的反算K值为2250,德国为2285,可以看出苏联的数据普遍比德国的还要偏高一些。也就是说德国的测试环境比苏联还要严格一些,如果在同等穿透率的前提下,德国靶板的质量也要高一些。苏联的数据相当于德国的102%-104%,也就是说100毫米的德国靶板大致相当于102-104毫米的苏联靶板。  
首先推翻一切未经证实是德国自己测试的数据,因为这些虚高的数值会对德国装甲质量造成严重误导。
  
再假设一下苏联弹其他穿甲弹质量和BR365这几种都差不多,德国其他穿甲弹质量和75mmPzgr39都差不多,以下推论建立在此假设之上。  
  
我们再基于德国靶板,比较苏联BR365K尖弹和德国的75mmPzgr39的K值,这样反算德国的K值为2175,由于靶板和穿透率完全一致,所以K值主要反映彈藥之间的差距,显然德国被帽弹的垂直穿深比苏联尖弹强出了7%-8%,并没有超出贝尔金公式划定的范围。而苏联尖弹BR365K也比苏联自己的钝弹BR365A高出了7-8%左右(而靶板和穿透率也是完全一致的),德国被帽弹的垂直穿深比苏联钝头弹强出15%。


  
二、T-34/85首上装甲抗弹性  
下面就来解决那个T-34/85装甲抗弹能力问题了,原始数据可以搞错,但逻辑不能弄错。
根据上面的数据,75mmL/48在100米距离只能打穿117毫米垂直,75mmPAK40是125毫米垂直。
  
根据最新找到的靶场测试资料,PAK-40在1300米距离上可以打穿T-34/85车体首上装甲(测试的这辆是46mm/60度,350BHN),1000米可以打穿炮塔正面装甲。  
  
PAK-40在100、500、1000米和1500米的垂直穿甲数据约为127、115、105和95。根据比对,75mmPAK40的APCBC比一般尖弹略优,使得T-34/85车体抗该弹只相当于100mm的垂直装甲(只相当于理论值的87%,弹丸和装甲质量),而由于弧形,T-34/85炮塔的抗弹性更高,达到约105mm的水平。  
  
在这一测试结果可信的基础上,可以用公式推断其他几种德国75炮对T-34/85的击穿距离,因为这些炮的弹丸是一模一样的,区别只在于药筒。  
  
KWK40在100、500、1000米距离上的垂直穿甲数据约为117、107和96。其中在600、700和800米距离的穿透值分别可以达到105、102和100。也就是说KWK40在600米距离上可以打穿T-34/85的炮塔装甲,800米距离上可以打穿T-34/85的车体首上装甲。  
  
75mmL/70 KWK42是豹式坦克的主炮。该炮发射同样的APCBC弹丸初速达到925m/s,可以依据公式推算该炮在100、500、1000、1500和2000米距离上的垂直穿甲数据,分别为158mm/100米,144mm/500米,130mm/1000米,116mm/1500米,105mm/2000米,94mm/2500米。  
  
75mmL/70 KWK42 100,500,1000,1500M,2000M,2500M 的威力为
PZGR39,30度: 137 125 113 100 91 81  
PZGR39,0度: 158 144 130 116 105 94  
因此豹式在2000米距离上打穿T-34/85的炮塔正面装甲是没有问题的,打穿其车体首上装甲的距离可以达到2200米。
虎I的88mmKWK41(原文如此,估计是笔误),在假定88mm穿甲弹的弹丸材质和75mm的相当时,以下这套穿甲数字比较靠谱,距离分别为140mm/100米,129mm/500米,117mm/1000米,106mm/1500米,95mm/2000米。
  
88mmL/56 KWK41 100,500,1000,1500M,2000M 的威力为  
PZGR39,30度: 119 111 101 91 82  
PZGR39,0度: 140 129 117 106 95  
这样虎I可以在1500米距离上打穿T-34/85的炮塔正面装甲,打穿其车体首上装甲的距离可以达到1700米。  
  

三、“正面60度范围”  
下面再谈一下这个“正面60度范围”。
T-34/85可以对付虎和豹,但不代表T-34/85就能和虎豹达成均势,这是两码事。反坦克炮没有装甲防护,但说反坦克炮可以对付坦克并没有错。这里的对付,就是能够有效摧毁的意思。  
  
坦克之间显然有优势和劣势,这取决于有效攻击距离和角度(基本值),其次是精确性和射速(系数)。距离好理解,但是角度似乎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其实很简单,若双方坦克航向相对,且位于平行线上,对方坦克在己方坦克的11点方向,己方坦克将炮口转向瞄准对方坦克,这个时候对方坦克的前甲和己方的炮弹航线之间就自然形成了60度的夹角,与对方航路的夹角为30度。即使在直射距离内,着弹角也在30度左右。所以,这个时候,直接采用垂直穿甲数据没有意义,只能看比较30度倾角的穿甲和对方的装甲厚度。  
  
所以根据下表,如果虎I和豹在T-34/85的11点方向,即使是100米距离,T-34/85的攻击也将非常吃力!  
依据德国对T-34/85主炮的测试(注意是德国用T-34/85攻击自己的装甲靶板,装甲靶板都是大量生产的普通装甲板,应该和同期虎、豹装甲质量差不多):  
S-53型85炮, 100,500,1000,1500M 的威力为  
BR365A,30度: 96 89 81 74  
BR365A,0度: 117 109 99 90  
BR365K,30度:102 88 75 63  
BR365K,0度: 124 108 92 76  
BR365P,30度:122 102 79 61  
BR365P,0度: 165 137 107 81  
为什么只考虑“正面60度范围”,为什么不考虑“正面90度范围”,“正面120度范围”?
画一下就知道了,90度范围,也就是最大45度航路角,此时,只要该坦克长度比宽度大(废话),则侧面暴露面积已经超过正面。而坦克的侧甲一般都比较薄(至少比正面薄),这样就相当于暴露了一个弱点。值得一提的是,处于这种角度(位于T-34/85的10点半方向)下,虎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豹。这个角度T-34/85对付虎相当于攻击82毫米/45度的装甲,仍然十分吃力。对付豹则只相当于40毫米/45度的装甲或者40毫米/45度/40度的装甲,要容易得多,因为豹的侧面要薄弱得多。  
至于正面120度方向,根本不值一提,这个方向平行线上的坦克,侧面暴露将近90%,也就是说如果击中了的话,90%的机会是击中侧甲(当然也包括负重轮之类部位)。  
  
虎、豹、IV号H型和T-34/85之间的有效攻击范围的结论:
豹对T-34/85,2200米距离可以造成威胁(首上),2000米可以在双方航路重合时击穿正面所有部位,1300米距离可以在正面60度范围确保击穿正面所有部位。  
  
虎I对T-34/85,1700米距离可以造成威胁(首上),1500米可以在双方航路重合时击穿正面所有部位,800米距离可以在正面60度范围确保击穿正面所有部位。
  
IV号H型对T-34/85,800米距离可以造成威胁(首上),600米可以在双方航路重合时击穿正面所有部位,不能保证在正面60度范围确保击穿正面所有部位。  
  
T-34/85对豹,如果将豹的炮塔抗弹性也按比100毫米垂直加15%计算,300米距离可以造成威胁(对炮塔用BR365K,如果是BR365A则为100米,BR365P则为800米),不可能击穿正面所有部位。  
  
T-34/85对虎I,800米距离可以造成威胁(首上,按103计算),400米距离可以在双方航路线重合时击穿炮塔薄弱部位(炮塔薄弱部位110毫米,但炮塔正面大面积加厚到了125-140毫米),(不能保证在正面60度范围确保击穿正面所有部位,只有使用BR365P可以在300米距离击穿正面所有部位)。  
  
T-34/85对IV号H型,可以在该炮最大有效射程上造成威胁(炮塔50mm),2000米可以在双方航路重合时击穿正面所有部位,1000米距离可以在正面60度范围确保击穿正面所有部位。
  
(题外话)最容易被忽略的炮塔侧面装甲  
  
炮塔侧面靠前的装甲,实际上某种意义上也是正面装甲的一部分。炮塔侧甲有两种,一种是梯形的,一种大致是方形的。其中梯形的炮塔如果向左右偏转30度角,则会造成炮塔侧甲大面积暴露的话,这在战场上是非常不妙的事。尤其是炮塔侧甲和炮塔前甲夹角在120度左右的那种。如T-34/76'43型,T-34/85,虎王。豹和IS-2可能稍小一些,也有110度。  
  
坦克不是坦克歼击车,所以攻击正前方60度范围内的目标通常只通过转动炮塔来实现。当坦克与敌坦克成正面相对之时,坦克炮塔侧甲虽然已经暴露,但得到了相当于60-70度的大倾角的保护,非常安全,打中这个位置的炮弹基本都能被弹开。但是当炮塔发生30度左右的转动时,炮塔侧甲相当于一下子由60度-70度的大倾角装甲变成了30-40度的小倾角装甲,这就非常可怕了。  
  
T-34/76'43型的六角型炮塔侧甲是52毫米,向内倾斜大约30度,相当于不少于60毫米垂直的抗弹性。炮塔前甲是70毫米内倾30度,约相当于85毫米垂直。在炮塔正面向敌时,侧甲相当于60毫米/60度的大倾角装甲,防护效果高于炮塔正面装甲。但是当向两侧转动30度以后,侧甲就只相当于65毫米/30度的大倾角装甲,防护效果就低于炮塔正面装甲了,不过低得并不多。  
  
T-34/85型的六角型炮塔侧甲是75毫米,向内倾斜20度,相当于80毫米垂直的抗弹性。炮塔前甲是90毫米弧度,防护力相当于在90-105毫米之间。在炮塔正面向敌,侧甲相当于80毫米/60度的大倾角装甲,这个防护效果远高于炮塔正面装甲。但是当向两侧转动30度以后,侧甲就只相当于80毫米/30度的大倾角装甲,防护效果和炮塔正面装甲还是差不多。  
  
虎王的炮塔侧甲仅仅只有80毫米,向内倾斜20度,相当于85毫米垂直的抗弹性。炮塔前甲是180毫米接近垂直,防护力在185毫米左右。在炮塔正面向敌,侧甲相当于85毫米/65度的大倾角装甲,这个防护效果也比炮塔正面装甲略强一点。但是当向两侧转动30度以后,侧甲就只相当于85毫米/35度的小倾角装甲,也就相当于100来毫米,无论是IS-2和T-34/85都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上打穿这个厚度。  
  
豹的炮塔侧甲仅仅只有40毫米,向内倾斜25度,相当于45毫米垂直的抗弹性。炮塔前甲是100毫米弧度,防护力相当于在100-115毫米之间。在炮塔正面向敌,侧甲相当于45毫米/70度的大倾角装甲,这个防护效果还是可以的,比炮塔正面装甲略强一点。但是当向两侧转动30度以后,侧甲就只相当于45毫米/40度的小倾角装甲,不足60毫米,简直不堪一击。T-34/76和苏联的76、长管45反坦克炮甚至可在1000米距离拿下。  
  
因此虎王和豹的“正面防护力”并不是像纸面上那么强大(弱点在于炮塔侧面容易暴露),当陷入了多角度的反坦克火网时,表现也不会比其他坦克好到哪里去,所以主要目的是充当难以被击毁的反坦克“堡垒”,抗击敌人坦克的进攻,而并不适合用来突破。虎王毫无疑问比虎I强,但虎王相对于IS-2和T-34/85的优势没有虎I对KV-1和T-34/76的优势那么大。  
  
“重型突破战车”的典范是装甲最均衡的虎I坦克,虎I坦克的这种设计造成了四个垂直方向防护最薄弱(12点、9点、6点和3点),其他角度都比这个四个方向强的设计,这就造成了当对手穿甲力不比100毫米高很多时,“射击窗口”都很狭窄,如果对手在正面对抗中企图利用12点方向,那就必须首先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位置(虎I的炮口下)。在对付1943年的普通反坦克火力时几乎无敌,而苏联的T-34/76以及T-34/85,以及KV-1和IS-2,都充分考虑了突破作战,装甲相对均衡,但到后期也显得相对贫弱。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1 19:04:41

PG也能和M26比...M26那是用来秒老虎的,以PG的火力和防护,还是老老实实的欺负T34去比较合适,而且那脆的和纸糊的一样的侧甲,遇见T34-85都要小心...遇见M26就跳车吧...

[ 本帖最后由 sunfish21 于 2009-5-11 19:32 编辑 ]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19:05:54

原帖由 jiaofly999 于 2009-5-11 18:30 发表





多思考 多钟角度思考 不要仅仅看数据  数据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已
专家的评价也是有特指的  不一定都适合各个方面

  高人你给我思考个看看.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19:07:16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9-5-11 18:12 发表


又打了这么大一堆,辛苦你了,虽然依然是没有几句话是正确的

50mm@23和76mm防护效果相近?  大哥你先搞清楚倾斜穿穿深甲德马尔公式和乌波尔尼科夫公式的区别吧

  虎1正面不垃圾什么垃圾? 所有参战国的重型坦克,正面防护就 ...

  就当战争没打算了,去别的地方继续宣扬你的虎1脆皮论吧.先祝你成功.
  我的错误,角度看得不是很准确.豹G的侧面装甲到底是多少?,如果真只有50MM,那么它47T的重量怎么来的.还有册面连续弹飞M4A3穿甲弹的一些战例.
  虎1的多10T哪来的.麻烦分析一下,老是我在那费劲,别人两句话完事,我不平衡,咱们不妨换个角色,我期待高论.

[ 本帖最后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9:36 编辑 ]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1 19:09:21

哈德不是这样哈的,连虎1炮塔正面220mm这种笑话也能写出来...LZ需要恶补二战装甲兵基础知识...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1 19:20:08

虎1的防护也就面对T34-76的时候比较适用,战争进行到中期和后期,盟国和毛子的众多武器,例如:SU-100(100mm/L59_D-10s),IS-2(122mm/L48_D-25T),IS-3,M36,M26(90mm/L50_m3----90mm/L70_t15e2)还有皇家兵工厂的17PDR装甲群,包括M4A4FF,A41,哪个不能在正常交战距离上轻易击穿虎1正面装甲,即使是美制76炮(76mm/L53_m7----76mm/L55_m1a1),毛国85炮(85mm/L54_D5----85mm/L55_Zis-53s),皇家兵工厂为A34装备的17P阉割之后的17P/L49_77_oqf,哪个不能在正常交战距离上严重威胁虎1正面?
虎1,也就欺负欺负T34-76了...最好看的虎1战绩大多是打T34得来的,到了后期,即使是王牌WTM,也只有丧生在萤火虫变态的76mm/L55_17-pdr之下的悲惨下场...虎1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 本帖最后由 sunfish21 于 2009-5-11 19:28 编辑 ]
作者: xwang891227    时间: 2009-5-11 19:35:12

和谐讨论吧~~~~数据归数据,分析归分析,咋们这帮后人毕竟比那些死在自个坦克里的倒霉蛋活得好多了,感叹人生的美好吧

~~那个我水了..自重.........

PS:个人认为虎式败在可靠性上,重的要死坏了还拖不动,动不动发动机歇菜就变棺材了.....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19:40:07

原帖由 sunfish21 于 2009-5-11 19:09 发表
哈德不是这样哈的,连虎1炮塔正面220mm这种笑话也能写出来...LZ需要恶补二战装甲兵基础知识...

  胡扯没有你这么扯的,正面主装甲+炮盾,厚度多少,别告诉我炮盾牌下面是空的.自己查明白情况在去说.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19:42:53

原帖由 sunfish21 于 2009-5-11 19:20 发表
虎1的防护也就面对T34-76的时候比较适用,战争进行到中期和后期,盟国和毛子的众多武器,例如:SU-100(100mm/L59_D-10s),IS-2(122mm/L48_D-25T),IS-3,M36,M26(90mm/L50_m3----90mm/L70_t15e2)还有皇家兵工厂的17PDR装甲 ...

  又一个虎1无用论的?那你也当虎1的能力都是美国佬吹出来的吧.继续宣扬.
  虎1的前装甲有一部分面对2战后期的敌火力是很很薄弱的,但是不容易别轻易打中.
作者: 风的落寞    时间: 2009-5-11 19:44:21

楼主已经陷入思维陷阱了

就是德国绝对不可能差

在下在这帖子打的字也不少了,而且也到了第二页了,在下就不再参与了。

不过楼主你全面的了解一下战况吧。至少了解了解T34/85的侧装甲。。。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1 19:45:20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9:07 发表

  就当战争没打算了,去别的地方继续宣扬你的虎1脆皮论吧.先祝你成功.
  我的错误,角度看得不是很准确.豹G的侧面装甲到底是多少?,如果真只有50MM,那么它47T的重量怎么来的.还有册面连续弹飞M4A3穿甲弹的一些战例.
   ...

M4A3有很多种,有装备75mm/L40_m3的M4A3W75和M4A3E2(大变态),有装备76mm/L55_m1a1的M4A3W76,还有装备76mm/L55_17-pdr的M4A3FF(萤火虫),单纯从PG的防护来看,如果是W76和FF的炮弹,那PG那45mm/23度的侧甲在正常交战距离上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只要命中PG的成员只有跳车一条出路,如果是75炮的M4A3,在远距离还是有可能弹开,进入到1000m距离内PG侧面也是很危险的

[ 本帖最后由 sunfish21 于 2009-5-11 19:54 编辑 ]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19:49:40

原帖由 风的落寞 于 2009-5-11 19:44 发表
楼主已经陷入思维陷阱了

就是德国绝对不可能差

在下在这帖子打的字也不少了,而且也到了第二页了,在下就不再参与了。

不过楼主你全面的了解一下战况吧。至少了解了解T34/85的侧装甲。。。 ...

  我只是再针对豹式垃圾论的反映而已,只是想证明这种坦克的地位和能力,除了虎1和豹子,我哪里提到过其他德国的东西了?2战德国,战略的失败者罢了,美国的棋子和盲目民族狭隘主义的牺牲品.他该垃圾就垃圾,但垃圾的不是这种坦克.它虽然没那么好,但是起码不错.大伙都是求知上进的,都需要冷静冷静~~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1 19:50:26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9:42 发表

  又一个虎1无用论的?那你也当虎1的能力都是美国佬吹出来的吧.继续宣扬.
  虎1的前装甲有一部分面对2战后期的敌火力是很很薄弱的,但是不容易别轻易打中. ...

虎1正面首上装甲102mm/8度 K=2400,首下装甲102mm/30度 K=2400,炮塔正面110mm/8度,炮塔下面那个地方叫窝弹区,防御几乎可以无视,如果被打中基本上无生还可能,再纠正你一个错误的观点,主装甲并不延伸到炮盾,110mm/8度就是炮塔正面(含炮盾)的防护能力...

[ 本帖最后由 sunfish21 于 2009-5-11 19:58 编辑 ]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1 19:52:50

LZ赶快去恶补装甲基础知识,打字打的我手都酸了...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1 19:57:16

感觉LZ说了半天,精神可嘉,可惜没几句是对的...
不过我还是很佩服您的毅力...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20:01:30

和谐吧,都酸了,咱们谈的不是一个理~~~~先玩会游戏放松放松。我玩WOW先,很久没玩了。有点生疏啊。。。。。。。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20:05:11

这个算是个随感而发的处女帖,不管怎么认为说实话就“流量”来说很是成功哈。不管具体怎么样好歹算是丰富了一段时间无聊的网络生活,哈哈,不错不错。
作者: 风云儿    时间: 2009-5-11 20:05:25

中国人是被耍着玩的。。。就这个话题,先忽悠那些可怜人相信德国坦克是纸做的,再忽悠苏联坦克纸做的,继续忽悠美国英国法国,某某国坦克是纸做的,最后摊牌或者直接暗示“日本人用神功炼成的坦克”是宇宙无敌的。。。
作者: jkes    时间: 2009-5-11 20:09:30

原帖由 mayhem810 于 2009-5-11 18:04 发表
纯顶east_life~~事实比理论更有说服力~~


20202020202020200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20:17:18

坦克这玩意,讨论就是图个有意思,说白了这玩意就是个人肉铁皮罐头,现在可好,满地克你的,一不小心。。。变馅喽!!咋死的都不知道,不好玩不好玩,俺这样可不想打仗哦~~~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1 20:20:30

简单的发个简化过的具有代表性的穿深数据(单位为mm),让LZ能清醒的认识到毛国100mm炮,米帝90mm炮和皇家兵工厂的大杀器17PDR的威力,同时附上虎1和虎王的火炮穿深以做比较...所有数据环境都取30度倾斜,取50%穿透率:
Range(m)                       50      500    1000    1500    2000    3000    4000    5000     desc
100mm/L59_D-10s      160    150     140      130     120       100      79        60          Su-100
90mm/L50_m3              162    150     138      125     111        83       62        47          T26E3 Pershing,M36 Jackson
大杀器:
90mm/L70_t15e2         190    174     160      145     134       109      86        65          T26E4 SuperPershing
超级大杀器:
76mm/L55_17-pdr       171    154     141      127     113        82       58        37          M4A2/A4 FF,A41 MK.I Centurion,Archer

德国的:
88mm/L56_kwk36       135    125     115      105      95        75        59       47           Tiger I
88mm/L71_kwk43       165    153     141      131      121      102      83       62            KingTiger,JagdPanther


不知LZ的虎1防护强这种观点从何得来,面对盟军和毛子这些火炮,虎1和豹G不论是防护还是火力都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标准一靶车
这些武器用来打虎1威力严重过剩,打虎王才是正道...

[ 本帖最后由 sunfish21 于 2009-5-11 20:26 编辑 ]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1 20:25:52

飞机才是王道啊。。。地狱火1400的穿透。。。好在A-10专杀自己人,AH-64喜欢坠毁~~~
作者: mayhem810    时间: 2009-5-11 22:51:30

原帖由 sunfish21 于 2009-5-11 20:20 发表
简单的发个简化过的具有代表性的穿深数据(单位为mm),让LZ能清醒的认识到毛国100mm炮,米帝90mm炮和皇家兵工厂的大杀器17PDR的威力,同时附上虎1和虎王的火炮穿深以做比较...所有数据环境都取30度倾斜,取50%穿透率:
Ran ...

实战中貌似不是这么一边倒的状况吧?照这样看虎I都不用打了~~萤火虫和M26一路开进柏林吧~~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1 23:03:54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9-5-11 14:24 发表


60年没打仗的德国人要和打了60年仗的美国人拼成员素质么?

老兄你确认你不是在说冷笑话?


  美国打了60年仗?和谁打的,我倒真觉得这句话蛮搞笑的。
作者: 840206    时间: 2009-5-11 23:25:34

原帖由 qinlu888 于 2009-5-11 23:03 发表


  美国打了60年仗?和谁打的,我倒真觉得这句话蛮搞笑的。

朝鲜、越南、巴拿马、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南斯拉夫、全面作战、空战、特种作战,美国大兵确实一直没闲着。搞笑的是你吧。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1 23:56:25

原帖由 840206 于 2009-5-11 23:25 发表

朝鲜、越南、巴拿马、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南斯拉夫、全面作战、空战、特种作战,美国大兵确实一直没闲着。搞笑的是你吧。


你先看看这个帖子说的是什么年代,二战后美国是没闲着,这就不用劳驾你来教我了。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2 00:33:47

原帖由 mayhem810 于 2009-5-11 22:51 发表

实战中貌似不是这么一边倒的状况吧?照这样看虎I都不用打了~~萤火虫和M26一路开进柏林吧~~

您说的没错,可惜由于任务分配问题,最终一路开进柏林的不是萤火虫和M26,而是毛国数万T34-85,IS2的钢铁洪流.

所谓的几个虎式王牌,有效摧毁数量中,T34-76和比T34-76更低级别的轻型坦克,装甲车占了绝大多数,而盟军的毛子的重型坦克在其中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说,这种战绩是有水分的,WTM在波卡基摧毁了几十辆英军装甲,乍看之下很牛B,可惜他摧毁的坦克都是些M5A1轻型坦克,克伦威尔中型坦克,24辆半履带车,这些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坦克能力,一一被摧毁也不难理解,这种战绩再多10个,100个,也丝毫不能说明虎1有多强大.而不久后当WTM在另一场战斗中仅仅遭遇了3辆英军的萤火虫,就被摧毁了,萤火虫所装备的威力巨大的17PDR发射的76mm穿甲弹轻易就击穿了WTM的座车,打燃了发动机,引起剧烈的爆炸,整个炮塔都被炸飞到10m之外,WTM本人和车组全部丧命.
结论只有一个,德国装甲兵的勇气和战斗技巧确实值得称颂,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德国装甲能力的薄弱...
OVER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2 01:40:00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9:07 发表

就当战争没打算了,去别的地方继续宣扬你的虎1脆皮论吧.先祝你成功.
  我的错误,角度看得不是很准确.豹G的侧面装甲到底是多少?,如果真只有50MM,那么它47T的重量怎么来的.还有册面连续弹飞M4A3穿甲弹的一些战例.
  虎1的多10T哪来的.麻烦分析一下,老是我在那费劲,别人两句话完事,我不平衡,咱们不妨换个角色,我期待高论.


呵呵,各国所有参战重型坦克中中,虎1的前装甲最弱,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根本不需要我去宣扬
2战后期盟军和苏军所有主力AT gun(美制76mm、美制90mm、俄制85mm、俄制100mm、英制76mm)都能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威胁虎1 102mm@8度的首上装甲,要打穿炮盾110mm的垂直装甲也不是什么难事

以下数据引用自Panzer-Kampfwagen_Panther_und_seine_Abarten一文


首先是SdKfz171 zKpfw V Ausf.D/A/G Panther的装甲分布比例图:





然后是SdKfz181 PzKpfw VI Ausf.E Tiger的装甲分布比例图: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包括:




然后是各国主力ATG的穿深数据:

英国的17pdrs和77mm oqf:




美国的90mm m3:



苏制100mm D10s:



苏制122mm D25T:



以上数据来源于Gun vs Armour网站,参考资料包括(部分):

Chamberlain, Peter and Doyle, Hilary L.: Encyclopedia of German Tanks of World War Two. London, 1978; revised 1993; reprinted 1995 and 1996. ISBN: 1854092146. This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ource on German tank guns. There is a review of this book on the Amazon.com web site.

Chamberlain, Peter and Ellis, Chris: British and American Tanks of World War II. Arms and Armour Press, London, 1969. Last reprinted 1997. ISBN: 0668043040. This edition is currently out of print.

Chamberlain, Peter and Ellis, Chris: The Churchill Tank: The story of Britain’s most famous tank, 1939-1965. Arms and Armour Press, London, 1971. ISBN: 0853680426. This edition is currently out of print.

Chamberlain, Peter and Gander, Terry: Anti-Tank Weapons.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74. ISBN: 0668035056.

Crow, Duncan: British AFVs 1919-1940. Profile Publications, Windsor, 1970. ISBN: 0853680010.

Crow, Duncan: British and Commonwealth AFVs 1940-1946. Profile Publications, Windsor, 1971. ISBN: 0853830029. This edition is currently out of print.

Devey, Andrew: Jagdtiger. The Most Powerful Armoured Fighting Vehicle of World War II. Vol. 1, Technical History.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999. ISBN: 0764307509. This is probably the most detailed book on any single vehicle that I've seen. Volume 2 gives the combat history of the vehicle with detailed accounts of small unit actions which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wargamers.

Etat-Major de l’Armée, SAET: Armement des chars et véhicules blindés. Undated but in a 1936-39 file.

Fleischer, Wolfgang: Die Deutschen Panzerjägertruppe 1935-1945. Podzun-Pallas Verlag, 1998.

Fletcher, David: Mechanised Force: British Tanks Between the Wars. HMSO, London, 1991. ISBN: 0112904874. This edition is currently out of print.

Gudgin, Peter: Armoured Fire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Tank Armament 1939-45. Sutton Publishing, 1997. ISBN: 0750913878.

Haupt, Werner: Panzer Anklopf Kanone. Podzun-Pallas Verlag. English edition: The 37mm Pak.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998. ISBN: 076430397X.

HMSO: Churchill Tank - Vehicle History and Specification. HMSO, 1983. ISBN: 0112904041. A reprint of some parts of the Sevice Instruction Book for the Churchill tank.

HMSO: Cromwell Tank - Vehicle History and Specification. HMSO, 1983. ISBN: 0112904033. A reprint of some parts of the Sevice Instruction Book for the Cromwell tank.

Hogg, Ian V.: Allied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Crowood Press, Ramsbury, 1998. ISBN: 1861261659. This new edition has much less data in it and is more of a general history than a technical reference, compared to the similarly named older edition British and American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also by Hogg.

Hogg, Ian V.: British and American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Arms and Armour Press, London, 1978. ISBN: 0882544616.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book. Make sure you get this older edition rather than the similarly named newer edition Allied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also by Hogg. The newer edition has much less data in it and is more of a general history than a technical reference.

Hogg, Ian V.: German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Greenhill Books Lionel Leventhal Ltd., 1997. ISBN: 1853672610.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book on every German and captured (by Germany) infantry, mountain, field, heavy field, heavy, railway, anti-aircraft, anti-tank, coastal and recoilless artillery piece and ammunition. A vital reference.

Hunnicutt, R. P.: Pershing: A History of the Medium Tank T20 Series. Presidio, 1999. ISBN: 0891416935.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b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Pershing tank. A large volume similar in scope and detail to Hunnicutt’s earlier work on the Sherman tank (below).

Hunnicutt, R. P.: Sherma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edium Tank. Presidio, 1994. ISBN: 0891410805.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b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medium tanks, including pre-war developments, the M3 Lee/Grant and the M4. British versions are also covered. A huge volume, it is expensive but is the reference work for this vehicle.

Jentz, Thomas L.: Germany’s Panther Tank. The Quest for Combat Supremacy.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995. ISBN: 0887408125. Another very detailed book from Jentz, with plenty of first hand reports from the troops that used the Panther.

Jentz, Thomas L. and Doyle, Hilary L.: Germany’s Tiger Tanks. VK45.02 to Tiger II: Design, Production & Modifications.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997. ISBN: 0764302248. This is part two of a three volume series covering the Tiger tanks.

Jentz, Thomas L.: Germany’s Tiger Tanks. Tiger I & II: Combat Tactics.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997. ISBN: 0764302256. This is part three of a series covering the Tiger tanks.

Jentz, Thomas L. and Doyle, Hilary L.: Panzer Tracks No.4. Panzerkampfwagen IV - Grosstraktor to Panzerbefehlswagen IV. Darlington Productions, 1997. ISBN: 0964879344.

Jentz, Thomas L.: Panzer Truppen.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Creation & Combat Employment of Germany’s Tank Force, 1933-1942.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996. ISBN: 0887409156. This is Volume 1 of 2, the second book is listed below. An incredibly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organisation and use of Germany’s Panzer forces from platoon to divisional level. It includes many combat and experience reports which are used to relate the thoughts of the troops that fought in the Panzers. As the emphasis is on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Panzer forces there is not very much information on particular tanks (these are covered more thoroughly in other books by Jentz).

Jentz, Thomas L.: Panzer Truppen.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Creation & Combat Employment of Germany’s Tank Force, 1943-1945.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996. ISBN: 0764300806. This is Volume 2 of 2, the first is listed above. The comments above apply equally for this volume, a superb book on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Panzer Truppen.

以上所有的参考资料都可以通过ISBN索引查到,欢迎举证


从射表上看,

英制76.2mm 17pdrs使用MK.VIII T被帽穿甲弹的时候,在1000码穿深是130mm,使用MK I T 脱壳穿甲弹的时候,在1000码穿深是192mm,这还是打30度倾斜的靶得出的数据,对垂直装甲只会更高;

俄制100mm D10s使用BR-421D带风帽的钝头穿甲弹的时候,在1KM穿深是170mm;俄制122mm D25T使用BR-471带风帽的钝头穿甲弹的时候,在1KM穿深是147mm;

美制90mm m3使用M82被帽穿甲弹的时候,在1000码穿深是122mm;使用M304重芯穿甲弹的时候,在1000码穿深是199mm,以上数据同样使用30度倾斜RHA靶板打出,对虎1的垂直装甲只会更高


从上面的装甲和火炮数据来看,虎1的正面防护在二战各国后期几种主力火炮面前实际上是很脆弱的,虎1首上只有102mm垂直装甲,经过表明硬化处理K=2300-2400左右,相当于110-120mm左右的RHA;在面对上述火炮时,正常交战距离上会被轻易洞穿,即使是弱很多的俄制85mm zis-53或者美制76mm m1,在800M的正常交战距离上也足够对付虎1

虎1战绩之所以出色,是因为问世时间早,42年底就在北非和列宁格勒方向投入了使用,而盟军和苏军对它有威胁的直射火炮直到19944年6月之后才开始大量出现。虎1的绝大多数战果都是早期欺负盟军中轻型坦克得来的,在后期面对加强了火炮和装甲的盟军中型坦克,优势已经大为削弱(虽然还是有一些优势),面对后期盟军的重型坦克(M26、IS2之类),基本都处于劣势了。





再看豹G的装甲,引用我上面的图



如果你眼睛没有问题的话,就会发现豹G的侧面到底是不是50mm(根据马德尔穿深公式,算上23度倾斜之后大概有58-60mm左右的垂直防护


而它要面对的对手:

美国的76mm m1a1和75mm m3:


苏制85mm zis53:


苏制76mm F34:


英制57mm 6pdrs


其中美制76.2mm m1a1和苏制85mm zis-85的穿深足够在2KM以上打穿豹的侧面,这个就不讨论了;豹G脆弱的侧面防护面对战场上大量存在的中小口径火炮也不一定靠谱,比如大量存在的T34-76装备的F34 76mm炮使用BR-350A 带风帽的钝头穿甲弹,在1KM处穿深正好为60mm;盟军那边大量装备于M4的75mm m3火炮使用M61被帽穿甲弹的时候,在1KM处穿深同样可以到60(30度倾斜数据)。

在库尔斯克参战的豹D甚至有被苏军45mm ATG侧面击穿的记录,下面是苏军45mm ATG的穿深:



1942年型45mm ATG使用普通AP的时候,在500M距离上穿深为61mm,而使用重芯穿甲弹的时候,在500M距离上穿深高达81mm,这两个都是足够威胁豹侧面的数据

可以看到,对于二战坦克800-500M的正常交战距离来说,豹系列45-50mm小角度倾斜的侧面装甲面对盟军在42年以后任何档次的直射火炮都是非常危险的。你前面胡扯的豹侧面防护很强的言论根本站不住脚


[ 本帖最后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9-5-12 01:45 编辑 ]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2 01:54:05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9:40 发表

  胡扯没有你这么扯的,正面主装甲+炮盾,厚度多少,别告诉我炮盾牌下面是空的.自己查明白情况在去说.


虎1乃至二战任何批量生产的坦克的炮盾后面都是没有装甲的,这是基本常识,不用我多教你吧

以下剖视图来自德国二战发给虎1乘员的乘员手册“tigerfibel”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9:42 发表

  又一个虎1无用论的?那你也当虎1的能力都是美国佬吹出来的吧.继续宣扬.
  虎1的前装甲有一部分面对2战后期的敌火力是很很薄弱的,但是不容易别轻易打中. ...


我看虎1无敌论是你的嘴巴吹出来的吧,美国人好歹有数百个击毁虎1的实战经验,并且经过了战后的严格火炮测试,您除了一张嘴巴,还有什么??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2 02:06:01

天堂大神较真了...LZ赶快挖洞吧...我等学生搬板凳学习中...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2 02:14:50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6:56 发表
  豹的侧面防护到底怎么样?T-34/85哪里在侧面防护上把黑豹彻底压倒了?那T-34/85侧面强到哪里?你们拿出两者交战的实据来证明一下T-34/85侧面防护比豹强吧。单纯看数据,就装甲的数据和倾斜角,豹炮塔的50/23 和76MM的垂直装甲,还有50/30和76的垂直防护差距很大?谁说的豹的侧面跟纸一样薄?你76MM的垂直装甲,T-34/76正常距离就打不穿?在哪个时代的任何坦克都能打穿的装甲厚度,况且没有倾斜角,那它的防护性哪里比豹高呢?

而回到主题,豹子对M26,豹后装甲是薄弱,但是M26比较更为薄弱的51MM垂直,76MM垂直,能抗得住什么呢?豹是前期型号容易挨打起火,包括他侧面后面防护的弱小都是它的缺点,可是,你M26在这些方面强?同样弱,那单纯列举出豹的这些劣势,对于一个比较坦克的话题来说,算不算强词夺理呢?

  如果能列举出单纯某个方面上的客观优劣,尚且有力,可是单纯的方面,M26哪里比豹强?M4是便与生产和运输和维修,可是作为只生产了2000来辆的M26。什么实据可以说明在这些实用性的方面上,M26对豹有着决定性的优势呢?


豹的侧面防护我已经在上面列出了,豹G是50mm@23度,T34-85是45mm@30度,大体都相当于55-60mm左右的垂直装甲,而M26侧面是76mm垂直(实际上炮塔有一定弧度,不过照顾到黄纳们的感情就懒得算了)


看一下它们主要面对火炮的威胁:

美国的76mm m1a1和75mm m3:


苏制76mm F34:


英制57mm 6pdrs


很明显从穿深来说,英制57mm 6pdrs、苏制76mm F34、美制75mm M3都可以在800-1KM左右打穿豹G的侧面装甲,而面对M26 76mm的侧面都必须要接近到500M以内才能有效果。500-1KM正好是二战坦克最常见的交战距离,PG侧面在这个距离上对二战最常见直射火炮没有任何安全感,而M26在这个距离上对同样的火炮几乎免疫,加上PG的侧面投影远远大于M26,被弹面积更大,请问你哪里得出的豹G和M26侧面防护相当的结论?黄纳都喜欢自己脑补么?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6:56 发表

说个人分析和看法不好看,都信数据“实打实着”的是不?那么战争中的实际情况都是偶然和RP?竟然拿虎1出来当抨击实据,那按照数据和理论,1942年的实验完全表明 85MM的坦克炮完全可以应付虎1,IS-1和KV-85理论上对付虎1足够了,可是为什么还要被逼的开发BT口径的IS-2呢?说实据分析战术不管用,一切数据为重,我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怀疑解放战争是不是有人“搞鬼”。
  苏联的T-34在1944年3月以后有多少辆参战,我说了由于豹的数量不足,难以对战争造成大影响,单纯对坦克在战术上效果和坦克设计历史作用上比品,力求接近客观,竟然把这种“论据”拿出来用来说明豹垃圾,这实在是无法让人信服,因为根本就是不着调的事。要就事论事,不要拿个东西就当论据,别把别人当老鞑子,OK?
  豹的后装甲是薄,但是他是中型坦克,你T-34/85乃至M4后期型号比豹做得更好?这是在讨论坦克的优越与否,不是在讨论战争作用,如果讨论战争作用我就不开这个头了,因为完全没必要,谁心理都明白。
  


85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完全可以对付虎1,再为坦克装备122或者100mm炮是为了在更远的距离上获得优势,两者没有任何矛盾。

要说中型坦克,前期型号超过43吨,后期型号超过45吨,相比之下T34-85不超过34吨,防护和火力都比豹强一个档次的IS2才46吨,豹G实在是很“中型”啊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6:56 发表

  总说豹难以维护,D型的问题是生产和后勤的问题,前面说过只算个半成品,豹上战场太着急了,比M26都着急,对于国内困难的德国,面对这样一种复杂精密的坦克,如此做,只能问题不断,可以说,这很大程度上根本不是由于这款坦克垃圾。是迫于现状,至于豹的真正大规模运用时期,到了1944年以后,德国的生产能力和维护水平更加困难,把它的无奈和不可靠都“归功于”这种坦克本身的问题不觉得有失去公允么?

  说实话,对于当时德国的状况,豹这种坦克无疑很失败,它需要太多的资源和供给维护,它过于精密和复杂,但是它的这额特征恰好给了它固有的更优越性能,一定时期没发挥出来不是它的错。所以在单纯讨论坦克时,应该认识到这点。就不说别的,豹垃圾是不?那么它那重达44T以上的吨位是怎么来的?德国人设计能力垃圾?不会利用资源?还是里面灌铅了??

  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查查黑豹的战绩,分析其中可见它的性能和威胁力甚至防护上不比虎差,主要是它的倾斜角度装甲,西线不只一次的战例表明,豹的侧面装甲也具有很好的抗弹性能,尤其是豹G。

  M4A3让豹吃亏?数据能告诉你什么?瞧不起IV号也不要一个劲的吹M4的改进型号有多NB,豹能作到的事情它还做不到呢,西线参战的M4改进型号是一辆两辆?那么美国的装甲兵怎么没有很从理论上“顺其自然”的感到他们坦克有多么的优越呢?

  坦克对战,就象那个使用原则中说的,大炮才是灵魂,先敌发现,迅速就位,准确定位,果断开火,这些才是关键。

  除去德国当时的窘境,和这些造成的外在不良因素,假如豹由美国人来生产,那么他们会怎么看待豹和M26呢?弱点是都有,但是看的却是精良优越和先进程度,这些方面不用你们去评价,人家西方坦克设计者们在2战结束很多年后都认为豹是第一种主战坦克,那么它的优越和先进连它对手的生产者都予以肯定,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你说得很对,豹G作为压制T34而生的坦克,重量比防护和火力彻底超过它的M26还重,和IS2相当,德国人脑袋确实灌铅了

黑豹的战绩还是别吹了,除了几个水份大得吓人的“王牌精英”灵光一现创造了几个所谓的“神话”,大部分时候都处于平庸的状态。

无论是卡昂混战、法莱斯开水壶、还是最后过把瘾就死的阿登,豹G的表现相对于它所消耗的资源都差强人意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2 02:28:12

就冲着天堂大神通宵翻阅无数资料的敬业精神,强烈要求斑竹加精...加精...加精...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2 02:35:45

你不是很喜欢拿实例说话么,我就给你举个例子,1944年8月8日发生Cinthauex附近德军反击英军Totalize行动时爆发的坦克战,也是德军著名Tiger王牌维特慢战死的战役。原文作者是来自于SC的xellos

主要交战双方是英军北安普顿郡义勇骑兵团1营A中队3分队和党卫军101重装甲营

维基百科上最近更新的有关魏特曼阵亡原因的探究和证据:
Death

The only known photograph of the wrecked Tiger 007, taken by French civilian Mr. Serge Varin in 1945, still in the field near Gaumesnil where it had been stopped a year before.Michael Wittmann was killed on August 8, 1944 while taking part in a counterattack to retake Hill 122, near the town of St. Aignan de Cramesnil. The town and surrounding high ground had been captured a few hours previously by Anglo-Canadian forces during Operation Totalize.[21][22]

A group of seven Tiger tanks from the 3rd Company and HQ Company, Schwere SS-Panzer-Abteilung 101 supported by several Panzer IV and Stug IV were ambushed by tanks from A Squadron, 1st Northamptonshire Yeomanry, 33rd Armoured Brigade, A Squadron, the Sherbrooke Fuisilier Regiment, 2nd Canadian Armoured Brigade and B Squadron, The 144 Royal Armoured Corps, 33rd Armoured Brigade.[23][7][24][10][9][22]


最早提出英军北安普顿郡义勇骑兵团1营A中队3分队萤火虫坦克炮手Ekins击毁魏特曼座车的描述
The killing shots have long been thought to have come from a Sherman Firefly of ‘3 Troop’, A Squadron, 1st Northamptonshire Yeomanry (commander - Sergeant Gordon; gunner - Trooper Joe Ekins), which was positioned in a wood called Delle de la Roque on the advancing Tigers' right flank[25] at approximately 12:47.[26]

It appears the shells penetrated the upper hull of the tank and ignited the Tiger's own ammunition, causing a fire which engulfed the tank and then blew off the turret.[27]

[edit] Discredited claims
For such a junior officer, there has been quite a lot of speculation surrounding how he died.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allied soldiers had never heard of him,[28] Wittmann had become a household name within Germany.[29]

In 1985, Issue 48 of After the Battle Magazine was published, containing an article on the last battle of Michael Wittmann. In this issue, Les Taylor, another member of the 1st Northamptonshire Yeomanry during the war, stated that Joe Ekins was the man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 of Wittmann.[7]

The 1st Polish Armoured Division, the 4th Canadian Armoured Division, the 144 Regiment Royal Armoured Corps and the RAF Second Tactical Air Force have also been the subject of claims to have killed Wittmann. No Holding Back, a book by Brian Reid on Operation Totalize, contains an entire appendix devoted to the death of Michael Wittmann, in which these claims are completely discredited.

Examination of the armoured divisions' war diaries revealed that they were too far north of St. Aignan de Cramesnil to have taken any part in the defeat of the German armoured counterattack. Investigation also ruled out the 144 Royal Armoured Corps; although they did take part in defeating the counterattack, they were positioned around Cramesnil and therefore out of effective range of Wittmann’s tank. The regiment did originally claim that they destroyed two Tigers during this German counterattack. However, their commanding officer changed this claim to one Tiger and one Panzer IV destroyed, post-battle.[30]



以下图片收集、翻译和解说均为来自于SC的xellos:

记录片简介:此片为2008年12月初加拿大历史频道首播,十分难得的第1次细致考证著名德军坦克王牌魏特曼1944年8月8日在Cinthauex附近战场反击英军Totalize作战行动中阵亡的过程经过.

除著名的加拿大主持人外,1998年撰写Villers-Bocage through the lens一书的作者丹尼尔泰勒也作为特邀佳宾参加了该片前半部分有关波卡基村之战过程的简单介绍,但片中后半部分出现了更为重要的重量级人物,他就是专门考究SS101重装甲营战史装备的法国人Yann Jouault.
从07年起到08年,Yann基本研究出了当时被英军北安普顿郡义勇骑兵团和加拿大军舍布鲁克燧发枪兵团摧毁在战场上的5辆SS101所属虎式坦克中除霍夫林格SS少尉座车外4辆的战术编号并确认了他们的实际位置.此片虽然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研究经过和证明,但对于每辆坦克的编号说明则是准确无误的.

8月8日中午的战场交战经过是:魏特曼指挥8辆虎式坦克分为两组沿158号公路两侧由南向北发动进攻,由他亲自带领的4辆坦克中的3辆虎首先遭到东北方向800米外英军北安普顿郡义勇骑兵团1辆萤火虫坦克的攻击,该坦克的炮手埃金斯从12时40分起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三进三退,先后摧毁009号,312号以及试图倒车迅速脱离交战的314号虎式坦克.
与此同时,紧临158号公路的007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遭到位于其左后方150余米开外,隐蔽在Gaumesnil古堡庄园外围围墙背后的加拿大舍布鲁克燧发枪兵团A中队坦克群的伏击,007号车体左后位置的发动机中弹起火燃烧,数秒钟后弹药殉爆,炮塔被震离座圈,翻转抛落到007的车体右侧,包括魏特曼本人在内的5名车组乘员全数阵亡.
007号殉爆前,位于007号左侧公路上的霍夫林格座车也被摧毁,等他爬出坦克,刚好亲眼目睹了007号的大爆炸.

PS:当包括魏特曼007号在内的4辆虎式编队遭到全数摧毁时,他们的炮塔一致都朝向东北英军萤火虫坦克的埋伏位置,说明埃金斯的攻击的确给他们造成了重大威胁,同时也给加拿大军埋伏在农庄附近的坦克创造了绝佳的进攻机会.

现在是有关谁摧毁了魏特曼座车的疑问,可惜目前我们依然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
英军萤火虫炮手Ekins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摧毁007的人,但英军作战记录始终认为北安普顿义勇骑兵团1营A中队当天只摧毁了3辆虎式坦克.所以当片中的主持人问法国考证者Yann"萤火虫的有效射击距离大概有多远时",Yann回答说:"大概800米左右.虽然可以达到1200米,只是在那个距离上要命中基本是靠运气"
要知道Ekins的萤火虫当时距离009,312和314的距离仅有750-770米左右,而距离魏特曼则达到了900-1000M,所以Ekins不大可能是摧毁魏特曼的人.
然而即使加拿大舍布鲁克燧发枪兵团坦克群伏击007成功的说法成立,我们依然无法推断到底是谁开火摧毁了007号.该团A中队的指挥官Walters只是回忆当时他自己没有开火,开火的是身旁的战友坦克(包括了5辆M4 MKIII和2辆FF)


法国村民于45年3月拍摄的著名007号残骸照



此为英军8月9日空中侦察时拍摄到的007号(注意其炮塔坠落后的实际位置.由于此照是反向拍摄的,所以炮塔位置显示于车体"左侧")



009号虎,SS101重装甲营营部通讯官多林格SS少尉的座车



314号虎,SS101重装甲营作战军官威利伊里恩SS少尉的座车(伊里恩本人阵亡),从英军萤火虫炮手的回忆来看,314的炮塔左侧不应该出现弹洞,这可能是战后盟军坦克对残骸进行试射时造成的创口



另外312号(基斯特斯SS上士的座车)至今没有获得清楚的近照.只有战场俯视照



考证SS101战史的专家,法国人Yann在Missing-Lynx上发表的战场解释图,可以看到除4辆已知被摧毁的虎式坦克外霍夫林格座车可能的被毁位置(位于158号公路)


整个战斗经过就是英军1辆M4萤火虫坦克,于掩蔽处3进3退,在15分钟时间内摧毁了德军SS101重装甲营的3辆虎I坦克,并迫使其他虎1坦克撤退
作者: magicsaga    时间: 2009-5-12 03:41:53

深深地被“来不及思考”的海量数据图片还有那吓死人的参考资料所震撼~~~~

小白我也开始要站到他这一边了,灭哈哈哈
作者: zxzxzrh    时间: 2009-5-12 06:27:40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1 19:40 发表

  胡扯没有你这么扯的,正面主装甲+炮盾,厚度多少,别告诉我炮盾牌下面是空的.自己查明白情况在去说.

我还就要告诉你防盾下面是空的,你自己先去查明白情况再在这扯吧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2 08:34:54     标题: 回复 #68 来不及思考 的帖子

拿这种网上到处都是的数据来比那个坦克厉害,看来可以贴到500楼了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2 08:45:17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PORSHCE(简称POR.)和HENSCHEL(简称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那时KRUPP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HEN.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设计,而POR.的是基于早期VK3001(P)-LEOPARD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KRUPP为POR.的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HEN.的VK4501采用。1941年中期,HEN.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


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HEN.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1942年4月17日,生产出了它的样车。4月19日,HEN.和POE.的样车都运抵RASTENBURG附近的一个车站,然后行驶11公里达到RASTENBURG——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POR.的样车被淘汰,而HEN.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HEN.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 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



  在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团第一连。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团中出现了虎I式坦克的身影。“虎 I”被装备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1945年4、5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指挥官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作者: xellos    时间: 2009-5-12 08:45:28

009正面没有弹洞.314侧面弹洞没有足够证据证明那是加拿大M4留下的.

另外虎的防盾即使在2战各国坦克之中也是相当特殊的,因为它是唯一一个采用Reinforced Mantlet防盾设计的重型坦克.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2 08:52:54

小学没毕业,发个技术贴
虎式坦克的装甲和整体布局
装甲布置

车体部分

100mm厚的驾驶员前面装甲板与垂直呈9°夹角,同样是100mm厚的车体前下方的装甲与垂直方向有25°夹角,车体前上方的倾斜装甲为60mm厚,与垂直方向呈80°角,车体上部垂直的侧面装甲带有80mm厚,其下面负重轮上方的水平装甲为25mm,车体下底盘负重轮内侧的垂直侧面装甲有60mm,尾部的装甲与垂直方向呈9°夹角,厚度为80mm,上表面水平的装甲为25mm,底部装甲也是25mm厚。

炮塔部分

炮塔前装甲厚度为100mm,侧面装甲厚度为80mm,顶部装甲厚度为25mm,而顶部前缘的装甲则增加到40mm厚。炮塔侧面是由单个钢板弯曲成马蹄形,并在前面由上下两块前装甲板连接。两块前装甲板之间的矩形开口为炮盾所覆盖,炮盾的厚度在85mm到200mm。

下图为虎式坦克装甲示意图,厚度mm/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炮塔顶部装甲更改

在1943年2月,501重坦克营汇报关于他们在非洲的作战经验时提到:25mm厚的顶部装甲过于脆弱,大口径火炮炮弹在炮塔顶部爆炸时会击穿装甲。而虎式坦克在战场上总是长时间暴露在重型火炮的火力之下。在东线的某些战例中152mm的炮弹弹片撕开了25mm顶部装甲。

    1943年10月8日,Krupp公司回信给Wegmann,报告说对于增强顶部装甲已有初步的设计。方案如43年9月30日出的图纸2AKF31861,炮塔顶部由一块40mm的厚钢板制成。为适应增厚的装甲,车长指挥塔重新设计(021B2761U2)。新的填装手舱门不再带有跳弹保护边框,新的舱盖边框借用了Krupp为虎王坦克的设计,舱门位置下陷在40mm厚的装甲中。

1944年3月从底盘号为250991的虎式坦克起使用40mm厚顶部装甲,40mm厚的装甲上端比炮塔侧装甲上缘要略略高出一些,装甲板是由一块完整的钢板弯曲而成。1944年5月起装甲板是由两块钢板直接焊接而成,焊缝在填装手潜望镜的后面。

图1:早期使用的25mm厚顶部装甲,以及带有保护边框的填装手舱盖。在炮塔前缘有一个40mm加厚的装甲带。
图2:1944年3月起生产的40mm厚顶部装甲,填装手舱盖下陷于顶部装甲中。



炮塔座圈跳弹装甲

在1942年12月1日到11日的报告中501重坦克营叙述:在最后一个作战中,发生了一个比较少见的情况。从高处射来的一枚穿甲弹卡在炮塔与炮塔座圈之间的位置,炮塔被卡住且在短时间内无法修复。极其幸运的是炮弹并没有对战斗室造成进一步的破坏。期望能够在炮塔下缘增加一圈防护。

后来501重坦克营在非洲作战的报告中提到:1943年2月24日的作战中有两辆虎式坦克的炮塔分别被37mm炮弹和大炮弹片所卡住。炮塔座圈装甲的需要日益迫切起来。

1943年2月在俄国北部作战的502重坦克营提到:底盘号为250009的老虎炮塔下缘被击中后导致支撑炮塔的滚珠轴承座圈与吊顶的8个M16螺栓破裂,控制炮塔转向手柄上的2个M12螺栓破裂。为避免此类的损失,希望在围绕着炮塔外面的底部增加额外装甲防护。


1943年1月5日Wa Pruef 6要求设计一个座圈装甲防护装置。1943年2月24日克虏伯报告说:如果可能的话,防护装置的厚度为7.5cm。III号和IV坦克的跳弹板仅能挡住机枪子弹和小炮弹的弹片,要想有效的抵御75mm高爆弹,这是不够的。同时还有先决条件是安装跳弹板的底盘上甲板要足够结实,跳弹板能紧紧固定在上面。这点必须由底盘设计人员来研究。

最终Henschel公司设计出座圈跳弹装甲并从1944年2月底盘号为250850的虎式坦克起安装炮塔座圈装甲。炮塔座圈装甲宽度为80mm,厚度为30mm,半径为1210mm,外侧上端有倒角。



炮塔内部

乘员座椅


位于炮塔内左后有两个车长坐椅。靠上面的一个坐椅是当车长在打开指挥塔舱盖观察时使用的,并且这个坐椅可以折叠到后面的椅背上。较低位置的坐椅是供车长在使用指挥塔的观察镜时座的。
炮手的坐椅用螺栓固定于炮塔左前。
可升降的填装手的坐椅安装在炮塔座圈右侧一根可活动的悬臂上,当不使用时,椅子可以推到一边去。

1942年12月从第50号炮塔开始采用重新设计的车长座位,当车长站在吊篮内时,下面的座垫也可以折向座位的靠背。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2 09:31:06

原帖由 qinlu888 于 2009-5-12 08:34 发表
拿这种网上到处都是的数据来比那个坦克厉害,看来可以贴到500楼了


你贴一个“网上到处都没有”的数据来吧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2 09:43:29     标题: 回复 #75 来不及思考 的帖子

给你个网上到处都没有的,也许也有我没时间找,你有时间去找找看吧
盟国官兵对虎式坦克的恐怖回忆
  1 “我看见德国新式虎式坦克中的一辆并在大约1000码的距离上向它7次开火。但是每一次命中都被其前部和侧面装甲反弹了。虎式坦克转动它的火炮击毁了我们左侧履带并杀死了驾驶员。”

  1943年在突尼斯英国马蒂尔达坦克车长报告
  2“我们的坦克编队在200—800码之间的距离上同3辆虎式坦克交战。我们通过不断的射击对方的履带打停了其中一辆虎式坦克。这是在反复射击对方甚至是在很近的距离上击中对方上部装甲都没有效果后取得的战果。虎式坦克摧毁了我们8辆M4坦克迫使我们撤退。在我们撤退过程中,那辆被打伤的虎式坦克仍然在向我们开炮…”
  1943年北非美国装甲团指挥官的报告
  3、“我在400码的距离上攻击一辆MK6坦克(虎式坦克)。我使用穿甲弹对准它的侧面和炮塔开了8—10炮,每一次命中都被反弹了,这辆虎式坦克在摧毁我两翼的坦克后撤离战场。” 1943年俄国坦克车长的报告
  4、“一辆MK6坦克—敌人称之为虎式坦克出现在我军阵地附近。我们营使用反坦克炮向它射击。但是没有任何一次打击是有效的,在另外两辆德军坦克加入后,他们摧毁了我们的炮兵阵地,我们被迫撤退…”1944年俄军反坦克营营长的报告 [
  5、“一辆虎式坦克出现在林子外一面开炮一面前进。它已经在200—600米之间的距离上摧毁了我们6辆T-34坦克。我们向它发射了大约20—30发反坦克炮弹,但是在虎式坦克的厚装甲面前全都被反弹了。我们不得不呼叫空中支援击退德军坦克,虎式坦克撤回林子里离开战场。”
  1944年俄军坦克车组在preblinka的报告
  6、“我们的指挥官确定一个新战术。如果德军派一辆虎式坦克来,我们将派出8辆谢尔曼坦克迎击它,我们认为损失其中7辆就可以消灭老虎。”
  1944年在诺曼底英国人的“乐观主义”
  7、“我们新型的斯大林坦克似乎比德国虎式坦克更好。万一德国人出动虎式坦克,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派遣我的T-34坦克进入战场,除非至少有两辆斯大林坦克…” 1944年俄军近卫部队的一位指挥官的声明,这位军官后来因为怯懦而被枪毙!
  8、“我带着我的谢尔曼坦克编队向Beauville附近隐藏的一辆虎开过去。虎式坦克退却前摧毁了我们连7辆坦克,我们在不足100码的距离上用穿甲弹和反坦克高爆弹不断射击虎的正面装甲。但是没有任何一发炮弹能打穿它的厚装甲…”
  1944年诺曼底英国克伦威尔坦克车组的报告
  9、“我们的侦察员报告一队德军坦克包括1辆虎式坦克、2辆四号坦克向西北方向开来。我们的指挥官决定后退讨论对付虎的办法。一致认为应该呼叫空军支援对付这个威胁,这比冒着损失我们自己坦克的风险迎击敌人要好…”
  1944年诺曼底一位英军装甲营的连长的报告 ;
  10、“在600码的距离上我们看见Das Reich师的两辆虎式坦克。我们开了4炮全部反弹,虎随后把它的正面转向我们,在失去6辆谢尔曼坦克后我们开始后退,我们的一辆萤火虫坦克直接命中一辆虎式坦克的左侧,在我们撤退前我看见德军虎式坦克车组人员从残破的坦克里逃出爬到友军的车辆上。我军被虎摧毁的坦克烈焰冲天没有幸存者。
  1944年诺曼底加拿大M4坦克车组的报告
  11、“我们连同正在向我军右翼突进的3辆虎式坦克交战。我们在100—600码的距离向虎式坦克的侧装甲发射了12枚穿甲弹,除了使其装甲表面的漆皮脱落以外对敌人坦克没有造成任何有影响的伤害。在虎式坦克退出战斗前我们损失了4辆谢尔曼坦克和许多半履带车。我辨别其中一辆虎是Liebestandarte装甲师的编号是331…”
  1944年诺曼底英军谢尔曼坦克车组的报告
  12、“我们看见一队敌人的装甲部队包括2辆虎式坦克,一辆黑豹和2辆四号坦克。我们呼叫友军装甲部队支援,大约有20辆萤火虫坦克展开队型赶到了。在两辆虎式坦克逐个消灭他们前,他们摧毁了黑豹和一辆四号。几分钟内我们损失了6辆萤火虫,两辆虎式在取得战果后撤离战场。我们用重机枪、迫击炮和反坦克炮提供火力支援,所有这些对虎式坦克都是无效的…”
  1944年诺曼底英国步兵指挥官的报告
  13、“我看见4辆虎并在大约1800码的距离上向它们开炮。我打了15发穿甲弹击中了他们的右侧,但是炮弹全被反弹了…”
  1944年诺曼底英军谢尔曼坦克车长的报告
  有许多与上面这些相似的报告。当然虎式坦克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也有盟军击毁虎式坦克的报告,但是,这类虎式在战斗中损失的报告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损失的虎都是直接被空中打击摧毁而非地面盟军的装甲部队。
  虎式坦克的维修并不象以往认为的那样糟糕,43年后生产的虎1式坦克其战场性能稳定,故障率较低,不仅优于德军的黑豹和虎王坦克,也强过苏联的T34 坦克:42年后生产的T34 为了数量,不惜采用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大量的问题为战场的迅速推进所掩盖。另外,德军的战场维修能力在二战中是一流的,可是,43年后,步步退却的德军战场形势,导致了许多有故障的虎1式坦克得不到回收。
  56吨的虎式坦克用的是镍合金钢装甲,这是德国在二战质量最好的装甲钢,虎式其装甲生产采用冷轧锻造工艺而非铸造。相对于铸造钢,冷轧锻造钢的强度特性高出不少!其致密程度大约提高在6%左右。虽然虎式坦克的生产商在44年向军队建议:为节省工时,加快坦克生产速度,就必须改为铸造钢工艺,陆军经过慎重考虑,以必须保证装甲质量为理由,否决了这一建议。
  前苏联T-34-85用弧光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可以击穿120毫米装甲,理论上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打穿正面装甲110毫米的虎1。可事实上T-34-85不能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虎1,苏联人在实验中发现,德国的装甲在同等厚度时的防护力优于苏联。德国的坦克手册里记载,“虎王”在1000米距离上平均垂直穿甲厚度是175毫米,然而,苏联人用“虎王”攻击自己的坦克,发现在1000米距离上垂直穿甲可达203毫米!
  苏联T-34-85可以打穿120毫米的“苏联装甲”,而换成“德国装甲”,那么T-34-85根本打不出120毫米的厚度,最多100毫米。所以在1000米距离上,T-34-85打不穿虎1。由此判定,T-34-85要在700米距离上才能击毁虎1。
  苏联装甲名不副实原因是战争的突然爆发以及德军的迅速推进,使苏联失去了乌克兰的资源地区(包括锰矿)和工业中心,精压钢供应也一度中断。使用镍铬锰合金钢的苏联坦克,防护质量明显下降。加上生产计划紧迫,导致大量精简工艺,装甲钢的铸造技术缺陷,残存的气泡导致了装甲变脆。
  镍是德国战略储备中的稀缺资源,而作为装备主力黑豹坦克就只能吃粗粮了,黑豹坦克使用的是没有镍铬的钼装甲,并且用装甲表面淬火渗碳硬化技术以物理的方式,弥补装甲钢元素结构的不足。二战后期德国坦克由于没有足够的稀有金属所以坦克装甲都采用渗碳工艺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表面硬化工艺。钢板表面硬化厚度可以达到20%到30%。
  同样的20毫米钢板如果是渗碳钢防护性能可以提高到26毫米左右,使用表面渗碳硬化装甲有一个缺陷就是在装甲硬度强化的同时其装甲韧性延展性大大降低,通俗说就是变脆!尤其是44年后期,许多装甲工艺下降的德国的坦克不是被盟国的火力击穿而是装甲大面积崩裂。二战时大量使用渗碳钢作为坦克防护用钢的国家只有德国。
  制造一辆虎式坦克将耗费300,000工时,这几乎是建造豹式坦克所需工时的两倍。一辆虎式坦克的平均成本是250,000德国马克,对照一辆PzKpfw III的造价是96,200德国马克,一辆PzKpfw IV的造价是 103,500马克而一辆PzKpfw V豹的造价是117,000马克,虎式坦克是名副其实坦克家族中的贵族“奔驰”。
作者: jcyz    时间: 2009-5-12 09:46:52

原帖由 风的落寞 于 2009-5-11 00:11 发表
理论中T34/76几乎等于无法击穿虎式。

结果库尔斯克战役里苏军取得了大胜(当时有虎1了,但是还没有T34/85)

理论中虎式在42年应该近乎无敌。

德国在42年开始转入守势。 ...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获胜是有很多因素的,跟虎和t34没有关系,就单论那场著名的坦克大会战,德军是获胜了,苏军的战损率远远高于德军,而且战后苏军无法抵挡德军装甲师继续前进,最终失败的原因和德国多线作战有很大关系,当时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为了应付西线,希特勒在战役最关键的时候把库尔斯库的预备队调到西线去了,之后被迫放弃了这场战役。另外,在库尔斯克并没有几辆虎式,倒是象式自走炮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2 09:55:55

原帖由 qinlu888 于 2009-5-12 09:43 发表
给你个网上到处都没有的,也许也有我没时间找,你有时间去找找看吧
盟国官兵对虎式坦克的恐怖回忆
  1 “我看见德国新式虎式坦克中的一辆并在大约1000码的距离上向它7次开火。但是每一次命中都被其前部和侧面装甲反弹 ...

鸭子死了嘴巴硬...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2 09:56:35

原帖由 qinlu888 于 2009-5-12 09:43 发表
给你个网上到处都没有的,也许也有我没时间找,你有时间去找找看吧
盟国官兵对虎式坦克的恐怖回忆
  1 “我看见德国新式虎式坦克中的一辆并在大约1000码的距离上向它7次开火。但是每一次命中都被其前部和侧面装甲反弹 ...


这些都是属于未经证实的留言

缺乏基本的时间地点人物

随便找一条出来吧,比如第三,请问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域,什么战役,交战双方是谁?  有无照片或者双方的战史作为论据支持?

我贴的所有资料都有详细的论据支持,而且都是可以查到出处的

国内网站上这种吹捧德国的文章,黄纳自己想YY多少就YY多少,不靠谱

[ 本帖最后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9-5-12 09:58 编辑 ]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2 10:01:22

原帖由 qinlu888 于 2009-5-12 09:43 发表
  56吨的虎式坦克用的是镍合金钢装甲,这是德国在二战质量最好的装甲钢,虎式其装甲生产采用冷轧锻造工艺而非铸造。相对于铸造钢,冷轧锻造钢的强度特性高出不少!其致密程度大约提高在6%左右。虽然虎式坦克的生产商在44年向军队建议:为节省工时,加快坦克生产速度,就必须改为铸造钢工艺,陆军经过慎重考虑,以必须保证装甲质量为理由,否决了这一建议。
  前苏联T-34-85用弧光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可以击穿120毫米装甲,理论上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打穿正面装甲110毫米的虎1。可事实上T-34-85不能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虎1,苏联人在实验中发现,德国的装甲在同等厚度时的防护力优于苏联。德国的坦克手册里记载,“虎王”在1000米距离上平均垂直穿甲厚度是175毫米,然而,苏联人用“虎王”攻击自己的坦克,发现在1000米距离上垂直穿甲可达203毫米!
  苏联T-34-85可以打穿120毫米的“苏联装甲”,而换成“德国装甲”,那么T-34-85根本打不出120毫米的厚度,最多100毫米。所以在1000米距离上,T-34-85打不穿虎1。由此判定,T-34-85要在700米距离上才能击毁虎1。
  苏联装甲名不副实原因是战争的突然爆发以及德军的迅速推进,使苏联失去了乌克兰的资源地区(包括锰矿)和工业中心,精压钢供应也一度中断。使用镍铬锰合金钢的苏联坦克,防护质量明显下降。加上生产计划紧迫,导致大量精简工艺,装甲钢的铸造技术缺陷,残存的气泡导致了装甲变脆。
  镍是德国战略储备中的稀缺资源,而作为装备主力黑豹坦克就只能吃粗粮了,黑豹坦克使用的是没有镍铬的钼装甲,并且用装甲表面淬火渗碳硬化技术以物理的方式,弥补装甲钢元素结构的不足。二战后期德国坦克由于没有足够的稀有金属所以坦克装甲都采用渗碳工艺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表面硬化工艺。钢板表面硬化厚度可以达到20%到30%。
  同样的20毫米钢板如果是渗碳钢防护性能可以提高到26毫米左右,使用表面渗碳硬化装甲有一个缺陷就是在装甲硬度强化的同时其装甲韧性延展性大大降低,通俗说就是变脆!尤其是44年后期,许多装甲工艺下降的德国的坦克不是被盟国的火力击穿而是装甲大面积崩裂。二战时大量使用渗碳钢作为坦克防护用钢的国家只有德国。
  制造一辆虎式坦克将耗费300,000工时,这几乎是建造豹式坦克所需工时的两倍。一辆虎式坦克的平均成本是250,000德国马克,对照一辆PzKpfw III的造价是96,200德国马克,一辆PzKpfw IV的造价是 103,500马克而一辆PzKpfw V豹的造价是117,000马克,虎式坦克是名副其实坦克家族中的贵族“奔驰”。



比如这种文章,通篇夸夸其谈,没有一个翔实的论证,就是典型的YY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2 10:08:13

原帖由 sunfish21 于 2009-5-12 09:55 发表

鸭子死了嘴巴硬...

借用楼上的一句话,你倒硬个给我看看,别还没硬就死了。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2 10:14:16

原帖由 qinlu888 于 2009-5-12 10:08 发表

借用楼上的一句话,你倒硬个给我看看,别还没硬就死了。

如果海量详实,精确的数据还不如您通篇莫名其妙的虎1发展史来的有说服力,那我只能佩服您粗大的神经...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2 10:20:52

原帖由 sunfish21 于 2009-5-12 10:14 发表

如果海量详实,精确的数据还不如您通篇莫名其妙的虎1发展史来的有说服力,那我只能佩服您粗大的神经...


你认为战争是靠海量的数据算出来的,那我也无话可说,不知道二战怎么会死那么多人。
作者: sunfish21    时间: 2009-5-12 10:24:04

这里的讨论,本来就是排除人的因素,只研究坦克之间的优劣,带上人的因素,汉阳造都可以日下F86,那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不是么?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2 10:30:13

没意思了,在讨论下去我看就像版块里在讨论COH和MOW哪个好玩一样。
你认为德国坦克是垃圾
我认为盟军坦克是垃圾
打住。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9-5-12 10:48:02

原帖由 qinlu888 于 2009-5-12 10:30 发表
没意思了,在讨论下去我看就像版块里在讨论COH和MOW哪个好玩一样。
你认为德国坦克是垃圾
我认为盟军坦克是垃圾
打住。



游戏和现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没有可比性

人们对游戏的认知是出于自己主观感受的,各有不同很正常

但现实事物是客观的存在,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感受而发生变化

比如虎1的前装甲,不会因为你“认为盟军坦克垃圾”而变厚,也不会因为其他人“认为德国坦克垃圾”而变薄,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至于这个客观真相是怎样,我上面的帖子已经论述得很清楚了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2 10:59:23

这个.......谢谢大伙哈~~~这些资料.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2 11:04:45

平静一下吧,楼上某些同志,虎1确实是有点夸大,但是也没你说的那么垃圾,我嘴巴吹什么不重要,你自己嘴巴不也一样再干你所认为相同的事么?继续查资料吧,我正好能丰富点生活情趣,反正我也说明了,我这帖子也只是随感而发.我也没怎么认真,你想认真随便你哈,好运!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2 11:11:48

虎1吃亏在数量上,要是有和盟军相同的坦克数.......
我靠,我怎么又来了,打住, 打住
作者: east_life    时间: 2009-5-12 11:21:05

  别跑题了,我帖子的主要意思就是重型坦克要小心谨慎的使用,是在强调装甲并不是自大的理由.而我也犯了错误,技术上的一些,最主要的是,我受到了所谓给主题没有关系的一些自以为是成习惯的人说的"豹式垃圾论"刺激.跟他们计较起来,跑题得很严重.数据毕竟不是事实.可是事实什么样却是我们一致的弱项.我关心的是战争,武器只是情趣罢了,没必要较真.
   
  你想较真,那咱们总得图点什么,老是按欲望按倾向来也许谁觉得有意思,我不以为然.没意思,真没意思,讲理谁不会,谁都以为对方是歪理.情绪很不好,我检讨,美国和德国都有优点,但是谁都有倾向,都可能不够客观.如果非要死活较真,那我就玩我自己的去,我没那个兴趣也没那个追求.你们继续.
    
  如果发个个人感想的帖子,一开始我也没强奸别人的思想.如果谁的习惯是非得扯跟题没关系的东西,习惯性找茬,那我跟着扯纯粹是我自己犯贱.因为我跟某些人一样掉进思维陷阱,钻牛角尖.我觉得我没必要,所以我做错了,如果你觉得你够正确和客观,跟我说没用,我本来就是闲谈.你要找就找专业点的人去讨论,跟我们这样的很没意思吧,也许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不是么?真的很没意思.我很多错误,不值得的情绪和态度,干不值得的事情,迷失了初衷,对谁都不好,我最讨厌这种情况,弄个破帖子找一大堆无聊麻烦事,好象我也是那样人,可是我也那么做了,当时很盲目和情绪化,我检讨.我不应该那样,我不值得,对不起自己.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喜欢钻,喜欢研究你那理论,那你找专业点的人去讨论,无聊闲谈弄这些很没必要,如果你就这点追求那我也没办法,人都是各有爱好,比如:自己说得就对,自己找的资料就客观,别人的东西不是YY就是吹牛,自己永远是对的,就连实战战绩都全是水份吹出来的,自己举出来的东西就是完全正确的.对吗?这种态度下,咱们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没有结果的,没意思,谁都没意思.无用功而已,反正也是没意思,只有傻子才干傻子事,干半天盲目无用的事情,那不是傻事么?所以我还是检讨,你们的追求不一样,当然咱们的个人定位价值也不一样,我迷失了一段时间的价值和自我衡量意识,所以我觉得我做错了.你如果觉得值得,那继续,说句很让人不爽的话,我的帖子这么火,我能不高兴么?!哈哈,继续!!

[ 本帖最后由 east_life 于 2009-5-12 11:59 编辑 ]
作者: 红卫小兵    时间: 2009-5-12 11:44:01

路过.........大家继续.................
作者: lastdeity    时间: 2009-5-12 11:57:41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虎式坦克的详细分析
之所以那么禁打 不只和护甲厚度,倾角这些有关

其实还和钢铁的制造工艺,水平有关,钢板的杂质 气泡多少之类的  碳含量

反正坦克这玩意 挺复杂的呵呵
作者: 元首的砍刀    时间: 2009-5-12 13:16:35

很好,严密详实的数据表明,德国人居然凭借几个垃圾造成了敌人的普遍恐惧,这表明敌人全是些被忽悠的SB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2 13:33:08

原帖由 east_life 于 2009-5-12 11:21 发表
  别跑题了,我帖子的主要意思就是重型坦克要小心谨慎的使用,是在强调装甲并不是自大的理由.而我也犯了错误,技术上的一些,最主要的是,我受到了所谓给主题没有关系的一些自以为是成习惯的人说的"豹式垃圾论"刺激.跟 ...

呵呵,LZ说的有道理这里毕竟不是专业的军事论坛,大部分人对这些数据是不感冒的(泛指:不针对任何人),只对游戏的可玩性感兴趣。
作者: 840206    时间: 2009-5-12 14:08:09

原帖由 qinlu888 于 2009-5-11 23:56 发表


你先看看这个帖子说的是什么年代,二战后美国是没闲着,这就不用劳驾你来教我了。

你先搞清楚和你争论的人说的是什么年代。M1A2 和豹2A6是二战装备?
作者: 元首的砍刀    时间: 2009-5-12 14:12:38

某些事情大致的定论是不会错的,例如虎,豹是很强的坦克。妄图用一些鸟数据就推翻这种公认结论的人就是个SB。如果一个人所列数据(都是有争议的数据,别以为列个鸟文别人就当你是权威)全都指向有利于自己的论点,那证明此人是一个缺乏客观理智的家伙。在有争议的情况下不可能所有数据都有利于你的论点;这种人就是一加了过滤器的搜索引擎,搜了一堆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数据丢在这里。这些数据,不是凭你的逻辑推出,也不是你现场测量给人看到,所以说服力相当有限;说到底指导你的仍旧是你的主观意志,而不是冷静理智。
作者: 红卫小兵    时间: 2009-5-12 15:24:11

强是强但不是强到无敌...........
作者: 风的落寞    时间: 2009-5-12 15:43:44

原帖由 元首的砍刀 于 2009-5-12 14:12 发表
某些事情大致的定论是不会错的,例如虎,豹是很强的坦克。妄图用一些鸟数据就推翻这种公认结论的人就是个SB。如果一个人所列数据(都是有争议的数据,别以为列个鸟文别人就当你是权威)全都指向有利于自己的论点,那证明此人是一 ...


我不想长篇打字了。

但是我想说,你骂了半天就只是骂了自己而已。

光分析数据,德军还有优势。真正的战场上德军的优势更少。虎豹的发挥离德军迷的想象更远。

一位被采访的苏军步兵连长说过“战争刚开始开着II号III号的德国人,给我们带来了致命的威胁。但是后来的虎式和豹式,带给我们的最多只是麻烦而已。”

大量的虎式豹式在哈德迷眼中强悍威猛的坦克在战场上趴窝,被遗弃。苏军和盟军都极少出现这种情况。

列个鸟文还好了。真拿战史说话德军迷就该哭了。被世界各国一边倒的评选为2战最强坦克的个是T34。美国评选出来的也只能是T34。

全欧洲讨厌中国人最严重的就是德国人。结果中国这么多失去理智的德军死忠。。。。。

[ 本帖最后由 风的落寞 于 2009-5-12 15:46 编辑 ]
作者: qinlu888    时间: 2009-5-12 15:49:02

原帖由 840206 于 2009-5-12 14:08 发表

你先搞清楚和你争论的人说的是什么年代。M1A2 和豹2A6是二战装备?

晕倒,又来你不累啊!就算你说的都对,说白了,那也是人家的坦克。我们这儿争得再厉害,现在想想有意义吗?
接着继续
作者: oicw0738    时间: 2009-5-12 18:14:07

原帖由 qinlu888 于 2009-5-12 15:49 发表

晕倒,又来你不累啊!就算你说的都对,说白了,那也是人家的坦克。我们这儿争得再厉害,现在想想有意义吗?
接着继续

当然有意义了。不了解别人的坦克,又怎么知道自己国家的坦克是什么水平?
作者: Razputine    时间: 2009-5-12 18:31:56

穿插一下,美国和苏联的收拾坦克的飞机还是比较先进的。

问一下,当年,论造价,虎与斯图卡那个更贵。还有当年帝国开发虎的背景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Razputine 于 2009-5-12 18:33 编辑 ]
作者: yan000    时间: 2009-5-13 18:45:04

永远记得,你坦克的大炮才是你对抗敌人的武器,而不是装甲。
说得好
作者: 小南瓜    时间: 2009-5-13 18:58:30

这不是虚拟现实. 电影里你就知道是娱乐是假的.怎么到了游戏里什么都是真的?
作者: mayhem810    时间: 2009-5-13 19:37:32

以后让数学家打仗吧~~在纸上算算谁数据强谁就赢了~~从此世界和平~~皆大欢喜~~
作者: jaftay    时间: 2009-5-13 20:50:10

M26 45年的坦克,虎1 42年的坦克,这个比发有意义?,是不是我下次那美军39年的坦克和虎1比一下来证明美国坦克充其量不过是个加了炮台的拖拉机?? 还说虎1是二战防护最垃圾的重型坦克,那是因为别的国家的坦克更垃圾只要有这个级别就可以最强了,还有M26说实话和别的国家同期坦克比实在垃圾,同期IS-3完全比M26高一个档次,英国的百夫长就更加不用比了!!要不也不用在朝鲜战争的时候还修修补补改个超级番新出来
作者: 黑天暗云    时间: 2009-5-13 20:57:21

同意楼上2位的说法,以后打仗大家围着电脑算算数据,就能打赢了。
还有100楼的,现在是和平年代就算你了解了别人的坦克,没有经过实战你也无法了解和改进自己坦克的优势和缺点。
作者: jaftay    时间: 2009-5-13 21:03:46

还有张口闭口萤火虫,萤火虫才多少?300多部而已,虎1 1800多部,而且早期虎1只有萤火虫能打掉,而萤火虫是门炮都对他有威胁




欢迎光临 游侠NETSHOW论坛 (https://game.ali213.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