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NETSHOW论坛

标题: 刺客信条历史资料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0:55:08     标题: 刺客信条历史资料汇总

同志们好,发现坛子里貌似有很多的同志对刺客面条的历史背景不太了解,我在此做一历史资料汇总,希望能造福大家。
注:本文涉及的全部资料大部分转自全面战争区,我在此感谢全战区历史达人们的贡献
1.历史上的哈萨辛刺客团-----2楼
2.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7楼
3.十字军时期的著名人物------11楼
4.四大骑士团--------21楼
5.中东历史名城-------27楼


[ 本帖最后由 waterlion 于 2008-4-25 22:05 编辑 ]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00:46

===================================================================================
NO.1哈萨辛刺客团
Assassin
游戏中我们总可以看到这个词,对了,这个词就是暗杀者的意思。


伊斯兰的本意是“顺从”,意即顺从真主的意愿(主命)就可获得和平和安宁、今生与来世的幸福。因此,伊斯兰教常被描绘为爱好和平的宗教。然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伊斯兰复兴达到高潮,一部分伊斯兰政治反对派的暴力趋向愈益明显。及至80年代末,伊斯兰复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其中,在伊斯兰口号下的暴力恐怖浪潮再次席卷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伊斯兰国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当代伊斯兰政治暴力缘何如此剧烈,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如何,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笔者不揣浅陋,谈一些自己的认识,错误和不当之处,希望能够得到有关专家的批评和指正。
  一
  自从人类开始有了政治活动以来,以政治为目的的暴力活动就逐渐演化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政治暴力在伊斯兰教历史上并不鲜见。四大哈里发中有三位,即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都死于穆斯林的暗杀。所以有人认为,“从八世纪开始,暗杀者就对《古兰经》进行比喻式的解释,并杀死反对他们的人”1。正像伊斯兰文明一样,伊斯兰的政治暴力很早就达到了异常激烈的程度。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伊斯兰阿萨辛运动(1090~1275年)意义重大。
  阿萨辛派是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支派,是一个由哈桑·本·沙巴创立的宗教恐怖组织,其名称源于阿拉伯语“哈希什”(大麻叶)一词,服用大麻叶的人称为 “哈沙希”。因该派敢死队员在进行暗杀活动前服用大麻叶而得名,欧洲人传讹为Assassin。阿萨辛派试图“完善或纯洁伊斯兰教”,创建一个“真正的伊斯兰国家”。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把暗杀作为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阿萨辛派对伊斯玛仪派的教义做了一些修改,从外界的观点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暗杀’作为了一种神圣的宗教义务”2。阿萨辛派的暗杀活动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活动范围和打击目标的广泛性。阿萨辛派决心把所有穆斯林重新融合为一个单一的共同体, 因此其活动不可能局限在一个国家内。他们的势力扩展到波斯北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战略要地,从波斯东部到地中海沿岸的逊尼派哈里发、总督和将军都成为阿萨辛派的攻击目标。1092年塞尔柱帝国的宰相尼扎姆·穆尔克成为阿萨辛派的第一个牺牲品。接着,哈里发穆斯塔西德等著名人物遭到暗杀。入侵伊斯兰世界的十字军也成为阿萨辛派的打击对象,特里波利的雷蒙二世和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统治者先后遇难。二是暗杀活动的隐秘性。阿萨辛派极善于伪装和保守秘密。他们执行任务时常装扮成商人、旅客、甚至基督徒的模样。为了谋杀某个著名人物,他们可以在其手下隐藏几十年以争取信任。当时的主要王宫和城市中都安插有他们的奸细,这使非什叶派统治者防不胜防。据记
  * * 注释 * * *
  ①昂里·巴赛:《伊斯兰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60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1964年版,第621页。
  * * * * * *
  载,阿萨辛派曾两次企图暗杀抗击十字军的穆斯林英雄萨拉丁·阿尤布,因为他主张以逊尼派教义代替什叶派教义。萨拉丁及一些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君主如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都曾被迫向阿萨辛派行贿以免受其攻击。1
  阿萨辛运动是一场带有较多宗教性的政治暴力斗争。自从什叶派与逊尼派分道扬镳后,什叶派就成为倭马亚逊尼派政权残酷打击的对象。阿里的长子哈桑被击伤。卡尔巴拉之役阿里的次子侯赛因被杀死。什叶派信徒受到各种迫害。据记载,哈里发基亚德·苏曼叶进入库法时,“到处击杀什叶派人,或埋于土中,刖其足, 断其手,挖其目,将他们吊死在椰枣树上示众,并将其余的人统统驱逐出伊拉克,不使一人留下”2。什叶派多次发动反对逊尼派政权的起义,均遭到残酷镇压。 11世纪末,哈桑·本·沙巴决心利用阿巴斯王朝陷于分裂之际,建立什叶派的至高无上地位。阿萨辛运动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成为鼓舞后来者的精神源泉之一。穆斯林作家写下了许多关于阿萨辛运动的小说和戏剧,把哈桑·本·沙巴誉为异教徒的“真主的复仇者”。
  在伊斯兰的文化背景下,宗教矛盾、民族、部族和家族矛盾导致了阿萨辛运动及其他政治暴力现象。这些矛盾此后趋于尖锐和扩大,成为现代政治暴力的导火索。例如,阿犹矛盾引起的暴力冲突,黎巴嫩教派纷争和内战导致的政治暴力,使暗杀、袭击、绑架事件层出不穷。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后,这种政治暴力愈演愈烈。
  在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内部一直明显地存在两种不同的潮流和派别。人数众多的主流派,如埃及等国的“穆斯林兄弟会”、巴基斯坦的“伊斯兰促进会”等,被外界称为“温和派”。他们属于公开的、合法的宗教政党或群众团体,主张以合法的、渐进的方式、实现国家政权、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的“伊斯兰化”,号召建立一个以“真主之法度”(伊斯兰教法)为基础的、名副其实的伊斯兰国家、伊斯兰社会、伊斯兰秩序。另一派是所谓的“激进派”,即崇尚暴力的极端主义派别组织。“极端派”主要是在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世界,据说有数以百计的大小组织。他们属于被当局取缔的“非法组织”,人数虽较少,但以“行动主义”著称,能量和影响较大。他们认为以暴力手段推翻不义的统治者,才是改变伊斯兰国家困境的唯一出路。但他们也不放弃各种形式的合法斗争,一旦合法渠道被堵塞,便诉诸暴力。阿尔及利亚、埃及、突尼斯等国的政府一直在与极端的伊斯兰分子作斗争,但政府的镇压往往导致极端分子们更猛烈的报复和反抗。
  二
  在伊斯兰教历史上频繁出现谋杀和暗杀等政治暴力现象,有些西方学者因而认为伊斯兰教富有战斗性,如奥利弗指出:“伊斯兰教以剑开始,以剑维持,也将以剑终结。”3其实,就伊斯兰教经典来说,它并不比其他宗教更好战。《古兰经》提醒人们应当“以德报怨”,并明确讲:“谁愿信道就让他信吧,谁不愿信道,就让他不信吧。”4伊斯兰教允许“有经典的”民族在缴纳人头税的前提下保持信仰自由,对信仰多神教者先劝其皈依,不皈依者才处刑,但禁杀妇女、儿童和僧侣。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当代的伊斯兰政治暴力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即伊斯兰极端派的政治暴力只
  * * 注释 * * *
  ①富兰克林·福特:《政治谋杀:从诛杀暴君到恐怖主义》,哈佛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②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2页。
  ③诺曼·丹尼尔:《伊斯兰教和西方:一种印象的形成》,爱丁堡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页。
  ④马坚译:《古兰经》,18:2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 * * * * *
  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一小部分。尽管因富于“行动性”,产生的影响很大,但绝不能将伊斯兰极端派的政治暴力、恐怖行动等同于伊斯兰主义(原教旨主义),继而等同于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教。另一方面,认为伊斯兰世界只存在“圣战”,否认伊斯兰的政治暴力和恐怖行动,也是不合实际的。尤其不应忽视的是, 既然伊斯兰的政治暴力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就一定同当代伊斯兰复兴有着某些共同的原因。而关于伊斯兰复兴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1概括地说,是困顿的生灵对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的抗议,是穆斯林对自己文化传统的重新认同和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其中特别应该关注的是,在伊斯兰世界,真主和伊斯兰教的权威是难以超越的。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无论多么强大,他们都从未能建起一个完全独立于宗教文化传统的思想体系,而只是确立了政治统治,对宗教文化采取了融合和利用的态度。当出现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时,伊斯兰教仍然是穆斯林大众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政治语言,也许这可以说明缘何社会、政治的抗议注定要采取宗教的形式,因为宗教,特别是具有政教合一、族教混同、两世兼重特色的伊斯兰教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而宗教作为人类深层的精神现象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当信奉它的民族或个人产生危机感时,传统的宗教信念特别容易外化为人的行为,成为价值取向的源泉,甚至会导致常人难以理解的非理智的狂热行动。除此以外,笔者还想提请注意四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政治环境。伊斯兰政治暴力的热点是在中东地区。中东的政治暴力源远流长,古代世界著名的两大暴力运动——犹太西卡里运动(1世纪中期~70年) 和伊斯兰阿萨辛运动都诞生在中东,它们集中东暴力文化之大成,对中东政治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战以来,中东是美苏两极争夺的战略要地。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以及黎巴嫩长达15年的内战,使这一地区难有宁日。饱受战乱之苦的一般民众长期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生活,心理承受力毕竟有限。有着强烈自尊心、自信心的穆斯林,于困境、逆境中产生“信仰危机”,于是开始“易帜”,抛弃世俗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选择“伊斯兰的复兴”。同时,国内民主政治的缺乏,西方大国的强权以及与以色列的对抗成为伊斯兰政治暴力的催化剂。
  其次是民族特点。伊斯兰的政治暴力是同历史上某些阿拉伯民族特点联系在一起的。穆斯林的主体是阿拉伯人。据阿拉伯学者艾哈迈德·爱敏说,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阿拉伯人好战成癖,“阿拉伯民族是神经质的民族,常常为了一点细小的事故而暴跳如雷,不可遏止。遇到个人的人格或部落的荣誉被损害时,立刻拔剑而起,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战争甚至已成为他们平常的习惯和日常的生活。”2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还包括其他一些民族的穆斯林,长期的部落械斗和民族冲突在他们中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伊斯兰教试图以忠于更广泛的兄弟情谊和一部广泛的法典,来打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在建立对它的忠诚方面,伊斯兰教确实逐渐获得了成功,但忠于旧有部落的潜流仍然存在,它一次又一次地表面化,以致破坏和谐,造成分裂”3。当伊斯兰热情渐渐冷却后,原有的矛盾凸现出来,冲突的各方都从伊斯兰教中寻找理论根据。
  再次是宗教特性。伊斯兰教是一个有着多面性的宗教,“它在宗教信仰和政治忠诚之间,或像西方思想限定的那样在‘教会、国家和社会’之间,没有做出明确区分,没有这种
  * * 注释 * * *
  ①关于这些不同的解释,请参阅:达苏开:《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复兴》,第35~36页;阿尤比主编:《伊斯兰复兴的政治意义》,第271~290页;刘竞主编:《伊斯兰复兴运动论文集》,1989年。
  ②艾哈迈德·爱敏:前引书,第41页。
  ③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 * * * * *
  区分给先知的子孙带来了麻烦。结果,社会不满很方便地用政治词汇来确定,而宗教分歧几乎自动地转化为政治行动”1。民族分歧、部落矛盾导致了宗教派别的产生,各派在《古兰经》中各取所需,皆以正统自居,而把对手贬为异端。在伊斯兰教法中,叛教、渎神、不信奉真主和先知是“最大的犯罪”,而在圣战中杀人是正当行为。圣战的牺牲者可进入乐园。阿萨辛派所以能视死如归地从事暗杀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穆斯林崇拜烈士的心理。“袭击者被称为‘费达伊’(献身者),表明他们是宗教献身者,他们摆脱了一切罪恶,得以进入天园”2。政治矛盾,宗教分歧,民族、部族和家族间的隔阂,甚至仅仅出于对统治者的厌恶都可能引发暗杀等政治暴力现象。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后,在宗教名义下的政治暴力变本加厉,对待宗教的态度、与外国的关系等问题都可能引起伊斯兰极端分子的不满, 从而被贴上“伪君子”的标签,而“杀掉一个伪君子胜过祈祷一千遍”。
  第四是圣战观念。伊斯兰教主张为弘扬主道而举行“圣战”,视此为穆斯林应尽的义务。“圣战”,通常是指当穆斯林的信仰和生存受到外敌严重威胁时,可在宗教领袖率领下,进行自卫战。近代以来,“圣战”观念逐渐淡化。然而,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后,现代伊斯兰反对派思想家针对穆斯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发展了 “圣战”的理论,使之成为反对派诉诸暴力手段的合法依据。他们主张:1.提高“圣战”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认为要脱离当代的“贾希利亚”(蒙昧状态),仅仅改革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圣战,坚决摧毁现存的非伊斯兰秩序。2.强调“圣战”是穆斯林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哈桑·班纳规定圣战是“五功”之外的第六功,认为“圣战的手段超过了独立判断的智力活动”,要求每一位穆斯林兄弟会成员随时准备为圣战而献身。33.“言论的圣战”与“行动的圣战”是并行不悖的两种方式,圣战的含义主要是指与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对立状态。库特布声称兄弟会“是生活在贾希利亚社会之中的信士共同体……与国家和社会没有任何关系,并始终处在战争状态”4。总之,在极端的伊斯兰主义者看来,弘扬主道的神圣使命是高于一切的,而采取的手段则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是为了复兴伊斯兰,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并心安理得,没有丝毫内疚、负罪之感。并且,极端的伊斯兰分子有自身的逻辑、思维方式、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和“为主殉道”的思想,往往视死如归。这样,暴力、恐怖活动的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06:30

《十字军东征》—— 山中老人哈桑与阿萨辛教派秘史

引子:看过《倚天屠龙记》的列位看官,应该都记得波斯流云三使和明教圣火令的武功吧?——不会吧,你只记得乾坤大挪移了?哎,我看《倚天屠龙记》你是白看了,去再看一遍吧!那位说了:为何要在十字军东征里面插上一个山中老人霍桑(Hassan Sabbah,应该译为哈桑·萨巴赫,下同)与阿萨辛教派秘史呢?是呀,有道理,这山中老人哈桑与阿萨辛教派莫非与十字军东征有什么关系不成?让您猜着了,阿萨辛派的一支,就在安条克到的黎波里之间的安萨里耶山脉上定居,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仇视逊尼派人士,经常搞暗杀活动,十字军东征时,阿萨辛派不时与法兰克人或塞尔柱人结盟,暗杀敌对首领,努尔丁的父亲曾吉就是被他们暗杀的。如果要把阿萨辛派暗杀的名人名单开列出来,那将是很长的一串,在十字军东征期间,阿萨辛(Assassin)这个词成为"暗杀"的同义词,也成为众多王公贵人们的噩梦.........

一点说明:本文主要依据冯承均先生所译《多桑蒙古史》的有关章节改写,惟冯先生的译文作于1933年,文中的众多人名、地名完全依据《元史》的译法,虽然对于研究元史的学者大有裨益,但我辈业余爱好者看来不胜其烦,故Amenhotp在改写时将文中所有非蒙古人名、地名尽可能地依照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1998年商务版蓝旗译本]和《阿拉伯通史》[1999年商务版纳忠著]的有关人名、地名作了相应改动,以符合目前通用之译名习惯,便于查找。只是本人见识浅陋,人名、地名改动难免有误,还望方家赐教一二,如此,则Amenhotp幸甚!

1. 易司马仪派=阿萨辛派
阿萨辛派名称的由来:居《世界侵略者传》所载,在叙利亚的易司马仪派教徒别称Haschischin,Haschisch在阿拉伯语中指一种干草,可用于酿造麻药酒。由此Haschischin在叙利亚豪兰地区(地名,考证见前作"惨败哈丁")将其读做Assissin,豪兰地区经常与十字军王国打交道,故在十字军编年史家笔下,易司马仪派就变成了阿萨辛(Assassin)教派,成为刺客的词源了。惟叙利亚易司马仪派教徒何以别称 Haschischin,则未见其详。下文将此两词混用,列位看官记着了。

2. 易司马仪派缘起
自从穆罕默德先知去世以后,围绕着哈里发的继承问题,伊斯兰教逐渐分裂成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派别。惟逊尼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不免对什叶派大加镇压,于是,什叶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形成了两个主要分支:塞德派与伊玛目派,其中塞德派比较温和,也比较接近逊尼派,而伊玛目派则比较激进也较为神秘化,从中又逐渐演化繁衍出十二伊玛目派、易司马仪派和阿萨辛派,这几派一派比一派神秘、一派比一派激进。下面大致讲一下他们的教义,否则真的很难理解阿萨辛派教徒的很多行为。
首先说明,伊玛目(Imam)是教长之意,十二伊玛目派不承认穆罕默德身后的艾布·伯克尔、奥玛尔、奥斯曼三人的正统性,他们认可的十二代教长的世系如下:穆罕默德(先知)—阿里(1)—哈桑(2)—侯赛因(3)—阿里·宰尼·阿比丁(4)—穆罕默德·巴格尔(5)—扎尔法尔·撒迪格(6) —.......此教派认为阿里的继承人移传了阿里身上的一部分神性,故继阿里为教长者不会犯有罪孽,并通宵人类所不可知的神秘,是灵魂拯救途中的惟一导师云云。问题就出在第六代伊玛目扎尔法尔·撒迪格(Dja'fer Sadik)的继承问题上。扎尔法尔·撒迪格曾指定其长子易司马仪(Ismail)为其继承人,后因其沉湎于酒不能自拔乃谋废之,另立次子穆萨(Moussa),但是有不少教徒谨尊前面的教义,认为教长既受安拉之感应而行事不得有误,不得反悔,应该以第一次的指定有效。于是十二伊玛目派遂告分裂,其追随易司马仪者,虽因易司马仪于760年去世,未能克行教长职位,仍不承认穆萨的正统地位,遂奉易司马仪长子谟罕默德(Mohammed)为第七代教长,于是同时出现了两个第七代伊玛目。由于易司马仪之党另创新意,别的教派都认为有十二代[可见的]伊玛目,易司马仪派认为谟罕默德为第七代也是最后一代可见的伊玛目,两派教义之别盖在于此。

3. 易司马仪派秘奥义[枯燥,可以不看]
易司马仪派派遣传教士(Dai)走遍四方,宣称《古兰经》的真谛应该用比喻法去解释。宗教的真理本来具有内在的含义,却被表面现象所掩盖了。如果没有接受过传教士传授的人,是不能揭开真理的奥秘的。易司马仪派声称自己讲述的是"内涵的真理",故又称"内学派"(阿拉伯语为Bathiniyens)
易司马仪派的秘奥教义是按九段传授于教徒的。其在开罗传授此秘奥教义者为传道长(Da'yi-ud-Da'yat)。信徒在接受第一段教义之讲述以前,必须立下重誓:若不守所传授的秘义,若终止为易司马仪派教友之友教敌之敌者,将受今世最大之灾,来世最重之罚。传道师必于信徒发誓之后,定其传授报酬之价,必须确认其信徒已经接受所灌输的秘奥教义,方才接着讲述更高的教义。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rolia.net/forum ]

初段至四段:安拉永以设立与保存其教之任务托付教长,教长应为信徒之唯一导师。安拉所造最为壮丽之物,为数有七,故教长为数有七。此七人名为:阿里(1) —哈桑(2)—侯赛因(3)—阿里·宰尼·阿比丁(4)—穆罕默德·巴格尔(5)—扎尔法尔·撒迪格(6)—易司马仪之子谟罕默德(7)。谟罕默德所认识的秘密,为此前诸教长所未及,为安拉所授,再传给易司马仪派的传教士,其他什叶派的传教士皆不得知晓。
以一种新教代替旧教的设教人(prophet,预言家)为数亦有七。每一设教人在世时有辅佐人一人,合计辅佐人有七名名曰沉默人,其任务在于辅佐设教人而保存其教义而已。待此七辅佐人相继去世,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另有一设教人出现,将以前所有宗教废止,再立新教。设教人与辅佐人世系:亚当及其子Seth (1)—挪亚及其子Sem(2)—亚伯拉罕及其子易司马仪(3)—摩西及约书亚(4)—耶酥及西蒙(即彼得)(5)—穆罕默德及阿里(6)。阿里之后,尚有辅佐人六人,即哈桑至易司马仪六代伊玛目,到了易司马仪之子谟罕默德,则为第七代亦是最后一代设教人。凡人想得秘密教义正解者,必须向易司马仪教派祈求;一切人类皆应该服从此设教人。
五段:最高教长应该有传道师十二人周历世界,其数乃神的智慧所决定。
六段:关于祈祷、布施、巡礼、清净的秘义;切勿妄信传说、简单引证,只应承认理性的证明。
七段八段:一种宗教的创始人必须有一传授其训诫的辅佐人。并为信徒解释《可兰经》的神秘意义。
九段:反复重申此前所授教义,及其觉得信徒的确值得授以最高秘密时方才讲授:"所谓创造及主因,盖比喻物质的起源及变化,感应仅为精神之娱乐。传道者以天启之事传于人类,而使其新教在秩序与正义之中合乎人类之需要。当此宗教为公益所必须时,始成为必须遵守之宗教.......云云。
易司马仪派的教义中最重要者,在于宣扬"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另有一设教人出现,将以前所有宗教废止,再立新教",另人听着有点象《圣经·旧约》里宣传的" 弥赛亚",是不是?这正是他的危险之处,易司马仪派宣传的"期待中的伊玛目"重返世界,铲除暴虐,建立正义的学说,实际是一种隐蔽的反现实的政治活动—— 目标是当时(公元8到9世纪)统治伊斯兰世界,正在对什叶派大加屠戮的阿拔斯王朝。

4.霍桑其人其事
公元8世纪到10世纪,在阿拔斯朝的统治下,易司马仪派作为什叶派异端的一种,处境非常艰难,在辽阔的伊斯兰世界东方竟毫无立锥之地,只能窜到叙利亚北方的安萨里耶山区,潜伏下来,秘密活动。9世纪末,易司马仪派首领欧贝杜拉·麦赫迪派遣传教士到北非活动,经过武装斗争,909年,在北非的突尼斯建立了法蒂玛王朝,公元968年,又占领埃及,迁都开罗,遂自号哈里发,称绿衣大食,与巴格达的白衣大食、科尔多瓦的黑衣大食成鼎足三分之势。

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曾秘密派遣传道师前往波斯,故在波斯也有相当多的易司马仪派教徒。山中老人哈桑·萨巴赫(Hassan Sabbah)活动的年代正是11世纪末至12世纪20年代的波斯,当时波斯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如果波斯处在王权强盛的年代,是决不会容忍山中老人这样的跳梁小丑在波斯境内割地为王的。可惜,波斯当时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11世纪中叶,波斯的布威王朝(932-1055)正处于灭亡的前夜,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给了布威王朝最后一击。11世纪50年代,波斯地区一片混乱,财力耗尽,突厥人的领袖吐格利尔拜格没费力气就征服了波斯地区,1058年,吐格利尔拜格获得了阿拔斯哈里发授予的"东方和西方之王"的称号,取得了统治的合法性。但是这个刚刚建立的塞尔柱突厥人的国家太野蛮,各地王公纷纷自立,吐格利尔拜格的侄子伟大的阿尔斯兰(1063~1072)短短的9年统治中,虽然1071年8月19日在小亚细亚决定性的战胜并俘获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但其余时间就是在不断的反叛-镇压-再反叛-再镇压的怪圈中走完的。他的继承者,苏丹马立克·沙赫(1072~1092)在位期间就是山中老人哈桑活跃的时代。波斯的沙赫们虽然极力想在自己入主波斯以后随手关上身后的大门,但是已经成为波斯人的塞尔柱人不能有效地保卫波斯灭遭野蛮的突厥人的入侵。马立克·沙赫不得不与自己的亲戚们以及河中地区的突厥族野蛮人的战争中耗费大量的时间,波斯、小亚细亚在突厥人的马蹄面前瑟瑟发抖,内战使无政府状态到处横行。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07:14

哈桑·萨巴赫,父亲名叫阿里,是阿拉伯也门地区霍麦伊尔部落(Homeirs)部落人,后迁徙到波斯的雷伊城[Rayi,Rai,今伊朗之德黑兰],哈桑在此诞生。后来哈桑履行其教职,在波斯各地旅行多年,终于来到可疾云城[此可疾云非阿富汗之可疾云(今加兹尼),在今伊朗德黑兰西北,今名加兹温]安顿下来,并派遣传道师前往德里姆地区[Deilem,地望不详,据《草原帝国》,其地应在今伊朗里海西南岸之吉兰省左近,称为马赞德兰地区,有别于今日伊朗的马赞德兰省],宣扬易司马仪派教义,信徒日众,哈桑遂自往Deilim地区,居于阿剌模忒(Alamout)城堡附近[地望不详,或在今吉兰省?],后又变更姓名移藏堡中。1090年9月6日,哈桑赶走马立克·沙赫在城堡中的驻将马哈迪(Mahadi)占有此堡。哈桑占有此根据地以后,复占领附近诸乡,组织成一个名叫鲁德巴尔的地区[Roudbar,考今日吉兰省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与克孜勒乌赞河之间有城名鲁德巴尔],境内各城堡或以力取,或以计夺,在各险峻之处建城堡守卫。此地原来的领主来此劫掠,攻阿剌模忒城堡不下而去。

哈桑又派人前往库希斯坦(Khuzistan)传教[库希斯坦,古地名,在阿富汗赫拉特-伊朗内沙布尔-伊朗伊斯法罕-伊朗亚兹德四城之间的广大荒漠地区,今天的卡维尔盐漠和加恩山脉地区],故易司马仪派教徒在此也据险设堡——两地都成了半独立的王国。苏丹马立克·沙赫见易司马仪派声势太盛,以为心腹之患,曾谴军围攻阿剌模忒堡和库希斯坦境内诸要塞,但是1092年,马立克·沙赫去世,波斯塞尔柱帝国内乱开始,无暇顾及,易司马仪派势力日见座大。

哈桑依靠盲信盲从的党徒大搞暗杀,致使远人畏伏。1092年马立克·沙赫去世前约三个星期[1092年10月16日],哈桑将马立克·沙赫贤明的宰相尼赞姆·莫尔克暗杀。哈桑在其所居高山上,掌握着敌人的生死之大权。偏偏此时塞尔柱王朝内乱,诸王公大臣也与哈桑勾结,剿除异己,遗祸江东。于是波斯国内到处都有刺客的身影,人人自危,告密日盛,无人不受猜疑。及1093年,马立克·沙赫长子巴尔基雅鲁克即位[1093~1104在位],曾被一名"内学派" (见前)所伤,其军队中亦有众多易司马仪教徒,于是手下诸将甲不离身,寝食难安。人民盛传巴尔基雅鲁克对易司马仪教派友好,巴尔基雅鲁克为释其疑,严搜军队,大肆屠杀易司马仪教派,并在国内各地镇压易司马仪教派分子。

及巴尔基雅鲁克之弟穆罕默德[1105~1118在位]即位以后,曾连续7年将鲁德巴尔的庄稼破坏,欲用此法断绝阿剌模忒及兰巴撒尔(Lembesser)两城堡的粮道,然后再围攻。当时人们都认为阿剌模忒势难久守,然而天佑哈桑,1118年穆罕默德死,其子马赫默德·伊本·穆罕默德即位[1118~1131在位],其宫廷要人与哈桑私通者终止战事,阿剌模忒等堡转危为安。
后统治呼罗珊-东伊朗-河中地区的强大的苏丹桑伽[马立克·沙赫幼子,1096~1156在位]欲遣军前往库希斯坦境内扫荡易司马仪派城堡,哈桑遣使求和,桑伽不许。哈桑乃命苏丹之一名侍者乘夜将一柄匕首插在苏丹床前地上。桑伽醒来见此匕首,不知何人所为,乃密其事不发。不久哈桑来信称:"设吾人对苏丹陛下不怀善意,则地下所插之匕首将插于陛下之胸膛。"桑伽见信乃许以与易司马仪派言和,终其身不复言征伐易司马仪派之事。这也是哈桑势力最强之时!

哈桑持己甚严,严守《古兰经》训教,决不逾越。观其处置两个儿子的严厉可见其性格之坚强。其一子因刺杀一名身为库希斯坦长官的易司马仪派教友,另一子因行为放荡,皆被哈桑仗毙。
1124年5月23日,哈桑·萨巴赫以入居阿剌模忒堡之第34年去世。在此34年中哈桑从未下堡一次。走出其宅第仅两次。哈桑终身都在密室撰写教义统治国家。未死以前,哈桑将国事传位于旧友兰巴撒尔堡统将乌米德[Kia Buzurk Umid,齐亚·布左尔克·乌米德]。

5.哈桑以后的阿剌模忒堡主世袭及大事记
(1)乌米德[1124~1138]——(2)穆罕默德[1138~1163]——(3)哈桑[1163~1171]——(4)穆罕默德 [1171~1210]——(5)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6)阿剌瓦丁·穆罕默德[1222~1255]——(7)鲁克赖丁·库沙 [1255~1256年11月19日] { 枫下论坛 rolia.net/forum }
鲁克赖丁·库沙于1256年11月19日出降于旭烈兀西征波斯大军,1257年往朝见蒙哥大汗时被杀于道。
乌米德任上[1124~1138],教主遣效死之徒暗杀政敌之风愈烈。其效死之徒自称Fidayis,阿拉伯语牺牲之意。桑伽苏丹之宰相阿布·纳希尔曾率军蹂躏易司马仪派领地,次年即被暗杀。巴格达阿拔斯朝哈里发莫斯忒尔·拉施德[1135],拉施德[1138]均被乌米德派人暗杀,此后,阿拔斯朝哈里发遂不敢立于公众面前。

乌米德孙哈桑任上[1163~1171],改变宗教习惯,哈桑自称即将来临的伊玛目的辅佐人,命信徒不必再守斋月。遂为正统穆斯林所不齿,称易司马仪派为木剌夷人[Molahidas,阿拉伯语,迷路的人],1171年,埃及法蒂玛王朝被撒拉丁所灭,撒拉丁使埃及重新改信逊尼派正教,镇压什叶派,特别是阿萨辛派的叛乱。哈桑遂自称是法蒂玛王朝帝系后人,意欲统一易司马仪教派。不料,哈桑不久被其内弟所杀,1171年,哈桑之子嗣位,遂成为一切易司马仪人之教主。

然而正统派视之如寇仇,Rouyan城伊玛目法库尔·伊斯兰首畅其说,在加兹温城告戒市民勿受其诱惑,凡有自易司马仪派地界来者,一律斩杀。法库尔·伊斯兰旋即被人暗杀。

穆罕默德死后,其子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改奉逊尼派正教。巴格达哈里发曾使扎剌勒丁·哈桑部下前往暗杀麦加城之埃米尔,刺客不识其人,误杀其弟。

阿剌瓦丁·穆罕默德[1222~1255]是一个精神病人,9岁即位,恢复易司马仪派信仰,迫害逊尼派教徒。此人在位期间曾使人暗杀扎兰丁苏丹派驻刚加(Ganja)城的统将,只因此将对阿剌瓦丁·穆罕默德的使者不敬。刺客暗杀统将以后,气焰嚣张,持带血之匕首进入刚加城堡,意欲刺杀扎兰丁的宰相谢里夫 -木里克,幸亏宰相事发时不在家,免于一死。后刺客被居民用砖石打死,死前高呼"吾辈是吾主阿剌瓦丁·穆罕默德的牺牲"。1255年12月27日,阿剌瓦丁·穆罕默德被其子联合其幸臣哈桑谋杀。

此前1251年,蒙哥即位为蒙古大汗,遣旭烈兀西征,消灭易司马仪派。此次西征皆因此前蒙哥随拔都西征时,曾遇见加兹温城大法官舍思丁(Schems- din),见其人前来谒见时身着锁子甲,怪而问之。大法官告以"常穿此甲以防易司马仪人的匕首"并详述此班暴徒之恶行。蒙哥闻之大怒,念念不忘,故于 1251年大会上将此目标提出。旭烈兀接此令,依计而行,终于在1257年年初消灭了易司马仪派教徒,虽在襁褓亦不能免,鲁克赖丁·库沙全族被斩于加兹温,不留一人。后呼罗珊蒙古大将以征发民兵为名,将库希斯坦的易司马仪教徒全数杀死,其在他处之易司马仪人亦遭屠杀之命运。

勒内·格鲁塞对蒙古西征消灭易司马仪派的评价很有意思,我看可以拿来做阿萨辛派的墓碑,原话是这样的:"这支恐怖教派曾令12世纪的塞尔柱苏丹们束手无策;曾使苏丹国和哈里发王朝怕得发抖;曾作为一种促进因素助长了整个亚洲伊斯兰社会的腐化和分裂;现在终于被铲除了。蒙古人消灭了阿萨辛派,对文明和秩序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09:26

背景:十字军东征前的阿拉伯人
  622 穆罕默德撤至麦地那。
  687 欧麦尔清真寺在耶路撒冷动工。
  732 普瓦蒂埃战役。
  773 阿拉伯数字问世。
  842 阿拉伯人占领墨西拿和塔伦特。
  842—902 阿拉伯人征服西西里岛。
  950 以前波斯文版的《天方夜谭》出版。
  1063 勃艮第人的十字军进人西班牙。
  1076 耶路撒冷落人塞尔柱人之手。
  1086 阿尔丰索六世在西班牙被阿拉伯人击败。
  1089 乌尔班二世组织法兰克人十字军迸人西班牙。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
  1095 乌尔班二世在克莱蒙费朗号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096 民兵十字军东征。隐士彼得。屠杀犹太人。在小亚细亚被歼,溃退。
  1097 十字军与亚历克西一世冲突,进人小亚细亚。
  1098 法蒂玛王朝占领耶路撒冷。十字军拿下安提阿,博希穆德成为安提阿君主。博杜安成为伊德萨伯爵。的黎波里成为公国。阿什克伦战役。
  1099 7月: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法兰克人的王国在耶路撒冷建立。德弗鲁瓦当上国王,
  只接受“圣墓的保护者”的称号。
  1100 威尼斯和法兰克人王国缔结贸易协定。
  1100-18 耶路撒冷国王博杜安一世。
  1101 几次派遣援军均告失败。
  1102 博杜安在拉姆勒获胜。占塞萨雷。
  1103 十字军攻占圣-让-阿克和比布洛。土耳其人在哈兰打胜仗。拜占庭人要求回安提阿。
  1106 唐克雷德攻下阿帕梅。基里吉·阿尔
  斯兰占领梅利泰纳。
  1107 唐克雷德占领拉奥迪塞。
  1108 博希穆德被俘于亚历克西一世。
  1109 占领的黎波里和贝鲁特。建立的黎波里公国。
  1110 博杜安一世占领西顿。进攻的黎波里。
  1112 罗歇继承唐克雷德为安提阿君主。
  1113 土耳其人进军。博杜安一世在太巴列战败。
  1115 十字军与大马士革的阿塔贝克结盟。特勒达尼特战役。博杜安一世攻占莫阿布。
  1116—18 博杜安一世进攻埃及。
  1117—18 阿拉伯人重新占领萨拉戈萨。
  1118—31 耶路撒冷国王博杜安二世。
  1119 特拉基布兰之败。罗歇遇刺身亡。
  1124 十字军占领蒂尔。
  1125 伊斯兰教徒占领阿莱普,后来在阿齐兹为博杜安二世所击退。
  1126 博杜安到达大马士革。
  1128 曾吉控制阿莱普。
  1130 曾吉占领哈马,进攻安提阿。
  1131—48 耶路撒冷国王富尔克一世。
  1135 曾吉进入的黎波里公国。
  1136 雷蒙成为安提阿君主。
  1137 富尔克在巴兰(蒙特费朗)投降。
  1138 安提阿君主雷蒙承认约翰·康尼努斯为最高主权。
  1139 富尔克和大马土革结盟对付曾吉。
  1140 曾吉从大马士革撤兵。
  1142 十字军在奥龙特河被曾吉打败。
  1143—45 拜占庭人和安提阿人又起纠纷,雷蒙屈服。
  1143—51 托罗斯二世把拜占庭人逐出西里西亚。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
  1144 曾吉占领伊德萨公国。
  1146 努尔丁继承曾吉王位。圣伯尔纳在韦兹来发出号召,由法王路易七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领十字军展开第二次东征。
  1148 包围大马士革失败。康拉德和路易返回欧洲。
  1149 努尔丁攻占阿帕梅,杀死雷蒙。
  1153 博杜安三世占领阿什克伦。
  1154 努尔丁占领大马土革。`
  1155—56 雷诺洗劫塞浦路斯。
  1158 博杜安三世重新占领哈里姆。努尔丁在布塔哈战败。
  1159 安提阿承认曼努埃尔为君主。法兰克人与拜占庭人联合围攻阿莱普。拜占庭与努尔丁清和。
  1160 雷诺被努尔丁俘虏。
  1162 博杜安三世的继承者阿莫利一世。
  1164 努尔丁占领哈里姆。
  1167 希尔库赫在埃及。阿莫利一世攻克开罗。
  1168 阿莫利在埃及受挫。
  1169 撒拉丁任埃及首相。法兰克人与拜占庭结盟。包围达米埃塔。
  1170 阿莫利在死海痛击努尔丁,在加萨攻打撒拉丁。
  1171 撒拉丁推翻开罗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
  1174 努尔丁和阿莫利一世去世。博杜安四世即位。撒拉丁夺叙利亚政权。
  1177 撒拉丁败于蒙吉萨尔,被博杜安四世击败。
  1179 撒拉丁人侵蒂尔。
  1180 撒拉丁和博杜安四世休战。
  1182 撒拉丁进攻纳扎莱特、太巴列、贝鲁特。
  1183—84 撒拉丁占领阿莱普,劫掠萨马里亚和加利利地区。
  1185 博杜安五世,王位不久由德·吕西尼昂继承。
  1187 撒拉丁在哈廷击败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
  1187 蒂尔大主教号召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率领。
  1188 除了的黎波里、蒂尔和安提阿外,撒拉丁占领法兰克人的全部领土。
  1189 德·吕西尼昂包围圣-让-阿克。
  1190 腓特烈一世进人小亚细亚,占领科尼亚,后溺死。
  1191 腓力二世和狮心王理查率十字军东征。理查攻克塞浦路斯,占领圣约翰达克。撒拉丁在阿尔苏夫战败。
  1192 德·吕西尼昂拿下塞浦路斯。出身香槟区的亨利二世成为耶路撒冷国王。蒂尔的领主德·蒙特菲拉特,被阿萨辛派刺杀。理查在雅法打击撒拉丁,败于耶路撒冷城前,返回西方。后于奥地利被俘。
  1193 撒拉丁去世。
  1194 阿莫利继承德·吕西尼昂的塞浦路斯王位。
  1197 亨利二世去世。重新占领贝鲁特。伊贝兰(Ibelin)的约翰一世成为领主。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
  1199—1220穆罕默德统治时期。富尔克宣布,由蒙特菲拉特的卜尼法斯二世和法兰德斯的博杜安九世同率十字军东征。
  1204 十字军占领君土坦丁堡。建立东方拉丁帝国(1204~1261)。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
  由耶路撒冷国王德·布里埃纳,以及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率领。1217败于塔波尔山。
  1218—19 十字军占领达米埃塔。圣·弗朗索瓦在埃及。
  1221 十字军远征开罗,沿途烧杀掳掠。达米埃塔失守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
  1229 与埃及苏丹卡米尔签订雅法协定,耶路撒冷重归腓特烈二世,为期十年。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加冕,建立了一个优雅尚智的宫廷。
  1232 圣-让-阿克自治区成立。
  1239 十字军在加萨战败。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开始。
  1244 基督教徒在加萨失败。伊斯兰教徒(卡尔兹米安的土耳其人)最后占领耶路撒冷。
  1247 土耳其人占领太巴列和阿什克伦。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
  1248 法王路易九世(圣路易)在塞浦路斯登陆。
  1249 路易九世占领达米埃塔。
  1250 曼苏拉战役,路易九世投降,放弃达米埃塔以换取自由。马穆鲁克骑兵篡夺埃及政权。
  1250—54 路易九世重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后离开东方。
  1260—77 马穆鲁克骑兵的苏丹巴伊巴尔
  1265 巴伊巴尔占领塞萨雷和阿尔苏夫。
  1268 巴伊巴尔占领雅法和安提阿。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
  1270 路易九世死于突尼斯。
  1274—75 马穆鲁克骑兵劫掠西里西亚。
  1277 安茹的查理觊觎耶路撒冷的王位,后夺取圣-让-阿克。
  1282 塞浦路斯的亨利二世成为耶路撒冷国王。
  1287 埃及苏丹卡拉温占领的黎波里。
  1291 卡拉温的继承者卡利尔攻占圣-让-阿克。叙利亚的十字军王国灭亡。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09:56

===========================华丽的分割线==================================
NO.2十字军东征
宗教外衣下的屠杀——十字军东征




事件名称    十字军东征

发生时间    公元11世纪下半叶

发生地点    东地中海地区

推荐理由    宗教外衣下的残酷战争,同时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融。




事件介绍

    十字军东征,是罗马天主教会和西欧封建主,打着从“异教”伊斯兰教手中夺回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宗教旗帜,向东地中海沿岸各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从公元1096—1291年,战争断断续续地延续了两个世纪,一共发动了8次,严重破坏了西亚和拜占庭帝国的社会生产和文化,给东西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1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经济实力和宗教威信迅速上升。教会不仅仅是宗教意义上的组织,还掌握着司法、行政等世俗权力。主教拥有大量土地,一些教职人员还担任着国家的行政职位。宗教具有可以影响人们思想的优势,更是增强了教会的势力,教皇的政治权势在一个时期里甚至凌驾于国王之上,在西欧各国内往往起着最高仲裁者的作用。无节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些教会贵族贪得无厌的程度绝不亚于世俗贵族,扩张的欲望经常使他们蠢蠢欲动。
    与此同时,一支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土耳其横扫西亚。土耳其人英勇尚武,从11世纪初期开始,他们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巴格达、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小亚。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而巴勒斯坦却是基督教的起源地。根据基督教传说,耶稣生前就受难于巴勒斯坦这个地方,坟墓就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耶路撒冷,因此耶路撒冷被视为基督教的“圣地”。由于朝圣者众多,耶路撒冷商业繁荣。土耳其到来后,极力推广伊斯兰教,对基 督教在当地的生存直接造成了威胁。
    11世纪下半叶,土耳其开始攻击信奉东正教的东罗马帝国。几次战争后,东罗马帝国全部溃败,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也陷入土耳其的军队手中。东罗马皇帝无可奈何,只好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德国救援,希望他们以基督教世界的领袖出面拯救“受苦受难的基督教兄弟姊妹”,并答应把东正教重新归在教皇统治下。
    公元1054年,基督教教会分裂为罗马天主教会和拜占庭东正教会,东正教从罗马教皇的统治下脱离出去。罗马教皇一直希望控制东正教会,扩大自己的权势。这次东罗马帝国主动对过去的宗教争端表示歉意,并许诺重归教皇统治,罗马教皇欣然同意。
    公元1095, 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意大利召开宗教会议,发表鼓动东征的演讲。同年,在返回故乡法国的途中,他也不忘四处游说自己的主张。回到法国,乌尔班二世在法国中部奥文尼的克勒芒召集宗教会议,与会的有来自西欧几个主要国家各阶层的数千名代表。
    会议将近结束时,乌尔班二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号召封建主把“骑士精神”带到东方去,发动“神圣战争”,“踏上赴圣墓的征途”,用骑士的勇敢和对上帝的忠诚洗刷基督教所蒙受的奇耻大辱,将东方的基督教兄弟姊妹们从异教徒的手下拯救出来,将耶路撒冷从“邪恶的种族中”解放出来。
    当罗马教皇诉说土耳其人如何残酷压迫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徒时,与会代表热血沸腾,群情激愤,“拯救东方兄弟”、“消灭异教徒”、“解放圣地”的喊声此起彼伏。他们齐声高呼“这是上帝的旨意”。教皇继续说道:“那东方的国家,遍地是牛乳、羊乳和蜂蜜,黄金宝石随手可拾。谁到那里不会成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红,作为你们的徽号,主会保佑你们无往而不胜的!”教皇还许诺:一切坚定的踏上征途的人,其罪孽都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死后进入天堂。



    情绪激昂的封建主、骑士和农民们纷纷涌向教皇随从人员那里,领取一块红布做的十字,缝在胸前或臂上作为参加东征的标志,东征的队伍由此被称为“十字军”。会后,西欧各国的教会、封建主贵族和社会其他各阶层纷纷响应教皇的呼吁,积极参加十字军。
    公元1096年8月15日,也就是圣母玛利亚升天的纪念日,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启程。
    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由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组成,3—4万人,分为两批出发。首先出发的是农民十字军,由来自法国北部、中部和德国西部的穷苦农民组成。他们拖儿带女,组织涣散,而且由于给养不足,一路上杀人越货,引起东欧人的不满,狠狠打击了他们,使军队在欧洲境内就损失过半。剩余部分在尼西亚一战中被土耳其军队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侥幸逃回。



    随后,由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开始从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西部出征。比起农民十字军来,骑士十字军队装备更加精良,组织也更加严密。他们到达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后,没有继续前进,以集合为名义,滞留在城郊一带,不时对当地居民进行骚扰劫掠。后来在东罗马皇帝的一再催促下,才在1097年春继续上路,渡过博斯普卢斯海峡,大举进攻土耳其人。
    这时的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一些各自独立的 小国。面对这支强悍的十字军,这些小国一时难以组成统一的反抗力量。十字军一路得以胜利进军,先后几次打败土耳其人,占领了爱德萨和安条克,抢劫了一些城市,接着向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推进。
    1099年6月,十字军兵临耶路撒冷城下。经过40多天的奋力围攻,7月5日占领了耶路撒冷。沙场上的屠杀结束了,对城市居民的屠杀却刚刚开始。十字军进入城市后,大肆抢劫财物,野蛮屠杀无辜的伊斯兰教居民,连妇女和儿童都不放过。大约7万多人死于非命,城内血流成河。仅仅在一所伊斯兰大清真寺里,就有1 万避难者惨遭杀戮。随后,十字军对城内财富进行了肆无忌惮的劫掠,金银珠宝被洗劫一空。为了寻找黄金,十字军甚至用手中的剑剖开死者肚皮到肠胃里翻找。后来为节约时间,干脆将尸体堆积一起,烧成灰烬,在骨灰中扒寻。就这样,“勇敢的”十字军,用抢劫和屠戮“拯救”了耶路撒冷。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十字军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南部建立起了4个十字军国家,它们分别是:爱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耶路撒冷王国和特里波公国。伯国和公国在名义上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但实际上各自独立为了加强统治,十字军还在占领区建立了一批“僧侣骑士团”,一种特殊的宗教性军事组织。“僧侣骑士团”直属教皇,负责保卫占领区和镇压反抗活动。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11:10

但是十字军在东方的统治并没有他们想象的稳固。1144年,土耳其军队猛烈进攻,攻陷爱德撒伯国,直接威胁安条克公国。为此,西欧各国又组织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指挥官是神圣罗马帝国德国的皇帝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1148年,十字军围攻大马士革。大马士革总督是用各种手段,致使十字军溃散而败。德王和法王先后狼狈返回,十字军无功而返。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12世纪后期,东方形势又出现变化。1171年,埃及军队首领萨拉丁发动政变,夺取王位,自立为苏丹,建立阿尤布王朝。随后出师西亚,征服了两河流域和叙利亚一带,将各伊斯兰小国统一起来。1187 年,萨拉丁在底比里亚湖附近的哈特丁向耶路撒冷军队宣战,并在同年10月攻下了 耶路撒冷,此事震惊了整个西欧世界。1189年,十字军第三次远征。
    第三次东征由德王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狮心王查理共同率领。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狮心王查理素来不合,在一次矛盾激发后,法王腓力二世一气之下撤军回国。而德王腓特烈一世在小亚细亚渡河时不慎摔入河中淹死,他的军队随之溃散。英王的军队孤兵奋战,也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仅仅保留住了巴勒斯坦沿海一带的狭长土地。于1192年和萨拉丁定下休战3年的和约。在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扣留,英国花费了10万马克的赎金,才把他赎回。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也没有取得重大成果。但是,教皇诺森三世很快又组织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远征的目标本来是埃及,但是为十字军提供给养的威尼斯与埃及有密切的商贸关系,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威尼斯商人以利益相诱,唆使十字军改变路线,转而攻打东罗马。当时东罗马正发生王室内讧,皇帝被害,皇子外逃,正是虚弱之际。这批欧洲骑士见利忘义,毫不留情地进攻和抢劫了信奉同一个“十字”的国家,早已忘记了收复“圣地”的圣谕,暴露出了他们所谓的征讨异教徒不过是侵略的借口。
    1204年,十字军攻陷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后,故伎重演,屠杀居民,劫掠财物,抢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无法带走的就予以毁坏,许多古典书籍化为灰烬。十字军随后又占领了东罗马的大量土地,在巴尔干建立起一个拉丁帝国。但是十字军的不义行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1261 年,在当地人民的顽强打击下,拉丁帝国灭亡,东罗马复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西欧出现了“儿童十字军”。一段时期内西欧各国盛行一种说法:以前的十字军之所以屡屡失败,是因为成年人罪孽深重,不能得到上帝的帮助。而儿童纯洁无暇,没有罪孽,一定能得到上帝的眷顾,战胜伊斯兰教。在教皇和封建主的煽动下,“深明大义”的父母们怀着神圣的心情,纷纷将自己未成年的子女送到军队。
    1212年,法国数万名儿童渡海“东征”,他们大多是农家子弟,平均年龄不超过12岁。但是还没有来到目的地,一部分儿童因为船遇风暴,葬身海底,还有一部分在船到埃及时,被船主贩卖为奴。德国的儿童十字军也大部分因为疾病和饥饿,客死途中,剩下几千人到了意大利,又被拐卖掉不少。大约五六万天真无辜的儿童死于“儿童十字军”,充 分暴露了西欧教会和封建主的愚昧与冷酷。
    此后从1202年1270年,又进行了5次十字军东征。由于将士人心涣散,无法团结在一起,每次都没有重大成果。1270年第8次东征时,法王路易九世和英国王子爱德华终于意识到,想要征服埃及和巴勒斯坦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退出了东征的队伍。1291年,十字军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被埃及军队攻破,至此,持续将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十字军东征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宗教信仰而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但是实质上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11世纪的西欧,城市兴起,商品货币关系逐渐发展。经济的增长刺激了封建主的消费欲望和扩张野心。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使东方大批贵重、精巧的货物进入西欧各地,令封建主啧啧赞叹,无不向往东方。同时关于东方财富遍地、富庶繁荣的神话也在西欧各地流传开来,令那些因为传统习俗不能继承遗产的封建子弟跃跃欲试、浮想联翩。
    西欧的商人,尤其是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的商人,在东西 方贸易中尝到甜头。他们梦想从阿拉伯和东罗马手中夺取东方的贸易市场,垄断东西方贸易,在东方拥有更多的特权,以获取更多的财富。
    11世纪的西欧农民长期处在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下,生活 在贫苦和绝望中。他们相信东方遍地黄金的传说,渴望摆脱贫困 和压迫。同时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也相信教皇的允诺,相 信通过东征可以获得上帝的恩典,赎免活着时候的罪孽,死后得 以进入天堂。
    于是,当教皇发出组织十字军东征的煽动后,对东方肥沃土地早就垂涎三尺的封建主们、觊觎东方市场的商人们、急于发财致富的骑士们,还有梦想得到土地和财富的农民们,无不积极响应。但十字军东征并不像教皇和教会宣传的那样,能满足每个人的心愿。

    这场断断续续进行了近 566 年的十字军东征,不仅给遭受侵略的东地中海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生产和文化被破坏,同时也使发起侵略的西欧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十字军东征使欧洲的骑
士、封建领主和教会大发横财,却没有给劳动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许多农民被编入十字军后,一路上受冻挨饿,生病阵亡,还有不少人被抓去卖为奴隶,成千上万的农民就这样惨死他乡。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12:52

详细的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
  把十字军战争分成确定的几次例如七~九次,未免有些教条,各次十字军战争之间既有不等的间歇,大体上又是川流不息的。有一种方法是将十字军战争划分成三个时期——征服时期、(穆斯林)反攻时期、零星时期。
  当前文的前十字军正处于被剿杀,幸存者的伤口还在流血不止的时候,由西欧封建贵族统领的十字军就在沉重的马蹄声中出征了。面对十字军有力的进攻,从小亚西亚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分裂而混乱的突厥人组织不起强有力的、统一的抵抗。十字军一路上洗劫了一些城市,于1099年进入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数万平民惨遭屠杀。这次十字军战争导致耶路撒冷王国等几个十字军国家的建立。
  1096年秋天,来自法国、意大利和德意志西部的骑士队伍从各地分路出发,他们有洛林的戈弗雷、布伦的鲍德温和尤斯塔斯、佛兰德的罗伯特、诺曼底的罗伯特、图卢兹的雷蒙德、弗芒的休、布洛瓦的史蒂芬,以及意大利的波希蒙德和坦克雷德。这些人马约有数万人,分成四路行军,在1097年春汇合于君士坦丁堡。
  阿历克塞一世对这支十字军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不仅依靠,也心存疑虑,感到恐慌。他软硬兼施,设法说服、收买、施压,要他们发誓,保证任何收复的被占领土,都要归还给自己正式委派的总督(这些保证后来被十字军丢到脑后了)。很快,阿历克塞一世派人帮助十字军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十字军首先围攻尼西亚,当时罗姆苏丹国的主力正在攻打波斯,内防空虚。由于拜占廷皇帝的策划,1097年早些时候,尼西亚向拜占廷投降。经过一段休整之后,十字军进抵多里列,在这里与突厥人展开了一场大战,突厥人的主力被打败。紧接着,十字军横扫小亚细亚,奔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拜占廷也趁机收复小亚细亚西部。1098年鲍德温脱离向南进军的十字军主力部队前往东面的伊德沙(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面,今乌尔法),并成功地游说伊德沙国王扫罗斯将自己宣布为继子与继承人。扫罗斯属于希腊正教(希腊正教是东正教的一个分支)派别,在鲍德温到来后不久,他的亚美尼亚人臣民便将他刺杀了。鲍德温是否参与对继父的刺杀未尝可知,但是他因此而成为伊德沙伯爵国的统治者。伊德沙可算作是十字军收获的第一颗果实。与此同时,十字军主力向安条克进军并将之包围,由于安条克城防坚固,十字军攻打数月不下,1098年6月3日因守城军叛变,安条克被攻克。十字军入城后,对穆斯林居民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屠杀,全城财物抢掠一空。很快一支来自摩苏尔的军队又来攻打安条克,十字军进行了成功的防守。于是波希蒙德自居为安条克的统治者。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最血腥的一幕发生在耶路撒冷。1099年6月7日,四万十字军(其中精兵二万)抵达耶路撒冷城下并将此城围困,城中突厥守军不过千人。耶路撒冷城用巨石砌成的城墙高大雄伟十分坚固,十字军架木梯攻城未能成功。于是攻守双方陷入相持阶段。后来,十字军用在周围各地抢劫的木材制造攻城器械—— 攻城塔。攻城塔分成多层,塔中埋伏攻城人员,外面覆盖以坚硬的牛皮,塔下设有攻城槌。攻城槌由一根巨型树干截锯而成,头部为羊头形尖锐器,通过杠杆原理加上人力,槌头可迅速在坚硬的城墙上撞击出一个窟窿。一个多月以后,十字军使用攻城塔攻城。穆斯林守军也拼死进行顽强的抵抗;他们在墙上用沸腾的热油泼向攻城塔,并向攻城塔投出火炬,十字军被烫死和烧死许多。但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攻打,城墙被打开一个缺口,十字军用点燃的木材放起火来,趁着大火的蔓延,十字军终于在7月15日中午时分攻进耶路撒冷,经过激烈的巷战,穆斯林守军终不能支。
  耶路撒冷陷落,十字军遂大开杀戒,耶路撒冷成了人肉加工场。穆斯林平民,无论男女老幼,大多惨遭杀戮;逃到犹太教堂的犹太人,则是被活着烧死;而原来居住在圣城的基督徒,也难逃十字军的杀人魔掌;仅在阿克萨清真寺,就有一万(一说为七万)多异教徒被屠杀,血水漫过脚踝。十字军们甚至夸耀说,自己是在没膝深的血流中走过圣地的。亲身参与这一暴行的福尔克里·沙特尔在《耶路撒冷史》中描述到,站在那里的人,从脚面直到大腿都浸透着死人的鲜血。在大街小巷和广场上,到处都是人头滚滚,到处都堆满人的手脚、四肢。十字军暴徒为了搜寻黄金和金币,又将死人的肚皮剖开查验;暴徒们很快就觉得,一个一个地剖开肚皮显然太麻烦,于是,他们干脆就一连数日把尸体堆起来烧成灰烬,为的是更容易地从灰烬中寻找黄金和金币。十字军在耶路撒冷四处劫掠,他们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 —— 谁先闯进某家的宅院,谁就是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军士兵则一夜暴富……接下来是十字军的阅兵仪式,骑兵的马蹄子在战鼓声中踏着异教徒的尸体呼啸而过。他们的残暴震惊了伊斯兰世界,穆斯林编年史学家毫不留情地将这些从未见过的十字军,称作“一群凶狠善战的畜牲”。
  耶路撒冷的异教徒被杀过之后,杀人魔王戈弗雷“荣耀”地成为“圣墓保护者”——这一浸透着人血的头衔的拥有人;不过这位以杀人换取“荣耀”的头衔的恶魔,把“圣墓保护者”这顶帽子戴了不到一年就呜乎哀哉了。接着掌管这顶帽子的是鲍德温,他把这顶帽子换成了“耶路撒冷国王”,此后这个由十字军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又经过鲍德温二世等人之手,统治范围包括巴勒斯坦及叙利亚南部,其它一些十字军基督教国家,也在名义上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
  耶路撒冷王国按照西欧封建制模式制订了《耶路撒冷条例》,其中规定了封建世袭制度以及领主和附庸关系。于是,耶路撒冷王国的臣民,无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突厥人,还是信仰基督教的叙利亚人和希腊人,皆沦为封建世袭领主的私家农奴和依附民。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使得西方基督教教会看到武力对宣扬他们的上帝的重要性,于是又通过建立宗教性军事组织(宗教骑士团),以保卫他们的胜利果实,巩固被他们征服的土地;而从被征服地区掠夺的财富则可以用以招募这些武装。早期建立的宗教骑士团有“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和“医护骑士团” (Knights of St. John)。宗教骑士团的任务是守卫基督教国家,沿途保护并救助朝圣者。他们自有一套规章制度,名义上听命于教皇;但是实际上,宗教骑士团不过是民族与宗教压迫的工具;而且随着时间的演变,他们自身也直接参与抢劫、经商和放高利贷,“圣殿骑士团”据说还是现代银行业的鼻祖。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是西方基督教收获最大的一次十字军的战争,以后的诸次重要的十字军的战争,几乎都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成功。
  拜占庭的阿历克塞一世和威尼斯、热那亚的商人也各有所获。前者借这次十字军战争收复了小亚细亚北部的领土;后者则分享了地中海东岸的一些贸易港口,这是城市商人支持十字军战争所获得的报偿。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14:10

第二次十字军战争
  在经过一段相对平和的间歇之后,新一轮十字军圣战的号召从教廷发出。起因是当年在第一次十字军战争中第一个建立的十字军国家——伊德沙伯爵国,在 1144 年被灭亡,于是教皇发起第二次十字军战争的动员令。1147年,来自德国和法国的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后来他们分别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被击溃,余者于 1149年返回欧洲。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之后,以耶路撒冷王国为代表的十字军国家一方面享受了东方的富庶繁荣,另一方面它们的内部纷争也使得自身被削弱,崇尚武力的骑士精神也大不如前。1144年,号称伊斯兰捍卫者的赞吉拿下了十字军堡垒伊德沙城,从而导致这个基督教国家灭亡。1145年教皇尤金三世传下圣战宗教令,号召发动第二次十字军战争。
  在法国,神职人员伯纳德在十字军队伍面前高举十字架进行演讲;1146年12月,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国霍亨斯道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也曾亲耳聆听伯纳德以“基督”的身份布道。1147年5月,德、法十字军出发,这次十字军分别由康拉德三世和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指挥。
  康拉德三世首先到达君士坦丁堡,因为与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关系不睦,所以德国十字军提前离开君士坦丁堡进入小亚细亚。或许德国人的离开是上天惩罚十字军的征兆。德国人连等待落在后面的法国人的耐心也失去了,命运继续让他们提前上路,朝伊德沙奔去。康拉德三世把队伍分成两路,结果两路人马先后在当年10 月和次年初,被突厥人击溃。
  法国十字军在拜占庭受到的礼遇比德国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拜占庭拒绝出兵援助他们。法国人在尼西亚接纳了先前溃败的德国十字军的残部,但是陆地进攻没有进展,他们索性从海路前往叙利亚及巴勒斯坦。
  在耶路撒冷,康拉德三世说服这个十字军国家的国王鲍德温三世参加对大马士革的进攻,尽管此时耶路撒冷王国与大马士革之间签有停战协定。1148年7月,进犯的十字军在叙利亚大马士革被赞吉次子努尔丁·赞吉击败,十字军占领大马士革的企图也以失败告终。
  最后,康拉德三世和路易七世在沮丧中被打回了老家,不过第二次东征的十字军在溃败时还遭受了饥馑和疫病的折磨,生还者无几。

第三次十字军战争
  在第二次十字军战争过去差不多40年的时候,一场被列为十字军战争史最激动人心的战争——第三次十字军战争登场了。这场战争是十字军战争进入第二个时期 ——穆斯林反攻时期最重要的标志。经过这场战争,十字军在第一次东征中摘取的最大一颗果实——耶路撒冷王国,从地中海东面的版图上消失了。战争同时也缔造了一位东方的英雄和伊斯兰圣地的捍卫者——萨拉丁。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萨拉丁基本情况。1138年,萨拉丁出生在提克里特一个库尔德人之家;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大马士革度过的。1168年,埃及的法蒂玛哈里发王朝因受到耶路撒冷王国的进攻,向萨拉丁所在的赞吉王朝求助,萨拉丁应邀随叔父前往驰援,次年担任了法蒂玛王朝宰相之职。1171年,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故去,萨拉丁于是就在这个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阿尤布王朝。1174年春,阿尤布王朝的宗主国的苏丹努尔丁·赞吉去世,羽翼渐丰的萨拉丁适时宣布脱离与宗主国的臣属关系,而赞吉王朝随后也陷于分裂。萨拉丁又趁机向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发展,同年10月28日兵不血刃进入大马士革,但是拿下赞吉王朝的都城阿勒颇则是在数年后的1183年。他继续花了不多的时间统一他的国家。
至此,萨拉丁的“萨拉森帝国”已经完成对耶路撒冷王国的战略包围,而埃及与叙利亚就像一副石磨的两个磨盘,只要石磨转动,夹在中间的这个十字军国家就会变成粉末。
  萨拉丁的确是一位颇具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的领袖。其表现是,在阿尤布王朝建立之后,首先他不仅完成了对一些处于分裂状态的穆斯林国家的统一,实现对耶路撒冷的战略包围,而且他还承认已经丧失实权的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宗教领袖地位,以实现伊斯兰世界的团结。其次,萨拉丁主动与拜占庭帝国缔结和约,从而将它与罗马教廷离间开来。当这一切(包括政治的与外交的)工作完成之后,萨拉丁才把目光转向真正的事业——打败十字军。
  此时,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萨拉丁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东风。
  时机出现在1186年冬~1187年春,耶路撒冷王国一个叫雷纳尔德的公爵打劫了一支自开罗到大马士革的埃及商队,商队的随同人员大多遇害。萨拉丁先是礼貌地向耶路撒冷王国提出抗议,并要对方惩办凶手,归还货物,释放在押商人。但是这位公爵用尖刻的语言回复说,萨拉丁应该去找穆罕默德要回这些东西。于是, “在耶路撒冷亲手宰了那个无赖”,这时便摆上萨拉丁的议事日程。其实萨拉丁的目标就是收复落入十字军之手88年的耶路撒冷,而这位愚蠢的公爵不过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当了一回牵在萨拉丁手里的木偶。
  在中世纪,商队对于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不仅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还涉及国家的形象和尊严。袭击一支商队成为引发一场战争的理由或借口,甚至导致毁灭一个国家,是屡见不鲜的,例如30年后花刺子模就重蹈了这样覆辙,栽在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手里。
  1187年对于萨拉丁来说是不平凡的,在这一年里,那个十字军的耶路撒冷王国,在他眼里已经来日不多。他也注定要在这一年功成名就,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英雄。以下从导致耶路撒冷王国灭亡的一次经典战役——哈廷之战开始。
  6月下旬,萨拉丁从埃及以及叙利亚南北两面集结兵马(可能约有二万多人),准备向耶路撒冷王国进攻。他采取的是声东击西和引蛇出洞的战术,虚以部分兵力佯攻伯爵雷蒙德的妻子艾希法的封邑太巴列,实以主力埋伏准备歼灭来自耶路撤冷的增援之敌。遭到进攻的艾希法认为自己在萨拉丁手下走不了几个回合,立即向耶路撤冷求救。反倒是艾希法的丈夫雷蒙德对萨拉丁的实力颇有认识,主张静观局势变化;而那个狂傲的雷纳尔德则大骂雷蒙德是个懦夫,并极力怂恿国王居伊下令发兵。国王居伊、雷蒙德和雷纳尔德等人,率步兵一万余、骑兵3200(含骑士1200)向北出发前去解救太巴列。耶路撒冷至太巴列之间有很长的旱漠,士兵们在盛夏穿行,酷热和饥渴足以能够消耗战斗力的一大半儿。这一切早已在萨拉丁的掌握之中。他不断派出小股骑兵骚扰来自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他们被折磨得憔悴不堪,行动迟缓,队伍脱节,直至太巴列湖西岸的一个叫哈廷的村庄附近,终于进入萨拉丁的主力部队的口袋之中。这一天是7月3日。
  萨拉丁命令点燃四周的灌木丛,用浓烟熏呛他们。这些十字军早已极度干渴,加上烟熏火燎,肺都要炸开了,而太巴列湖虽近在咫尺,但是却隔着对方的包围圈儿,结果一些士兵死于酷热焦渴。
  4日清晨,萨拉丁命令部队收拢包围圈,向十字军发起冲击。穆斯林弓弩手密集的箭矢射向缺乏保护的十字军步兵,使步兵损伤惨重。国王居伊忙中出错,命令步兵向中央集中,本意是让防护较好的骑兵抵挡敌人,不料这一调动反而使自己的队形发生混乱,局面更加被动。穆斯林大军逐渐压缩包围圈,十字军只好集中冲击力最强的骑士突围。萨拉丁的应对办法是,让自己的军队留出一条缝隙放走一部分骑士,之后又重新围上包围圈,其他突围的人则大多倒在穆斯林的阵前。十字军步兵眼见突围无望,纷纷扔掉武器投降,其它人也跟随着成了萨拉丁的俘虏。哈廷之战十字军步、骑兵阵亡数以千计,“圣殿骑士团”大头领杰拉德与阿卡主教死于乱阵,国王居伊、雷纳尔德和大部分十字军被俘,随军圣物“真十字架”落入对方手中,只有雷蒙德等少数人冲出重围,但他在三个月后就死了。
  哈廷之战对耶路撤冷王国来说致命的一击,这个基督教国家的精锐部队几乎都在这次战役中被歼。接下来,收复太巴列等城市,对于萨拉丁来说,不过是履行一下手续而已。
  哈廷之战的三个多月之后,当萨拉丁的大军开到耶路撒冷城下的时候,这座城市几乎已经没有抵抗的资本了。穆斯林的军队将耶路撒冷围攻十多天;与此同时,萨拉丁平静地等候在城外的帐篷里,他清楚这场战争对双方意味着什么。城里派出使者向萨拉丁求降,使者说城内的基督徒已被彻底击败。萨拉丁把进入耶路撒冷的时间选在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的神奇旅行。10月2日,萨拉丁率领穆斯林将士走入耶路撒冷城门,这座城市在陷落于十字军之手 88年之后又迎来了新的主人。
  在耶路撒冷大约居住有10万以上基督徒,此时,他们的命运都攥在胜利者的手中。就在这座城市,88年前十字军对异教徒的屠杀依然历历在目;同样还是在这座城市,伊斯兰圣地也遭到亵渎和玷污,阿克萨清真寺被改为圣殿骑士团的总部兼马厩,金顶清真寺则成了基督教堂。但是萨拉丁的举动完全出乎基督徒的意料,他不但没有报复,反而一进城就下令禁止杀戮和抢掠,保留基督徒的私人财产,充许他们在交出微薄的赎金后带着这些财产返回在欧洲的老家。萨拉丁和他的弟弟阿迪尔还亲自用自己的钱,为一些交不起赎金的基督徒支付了赎金。据说实际上只有一万八千多人交了赎金,那些交不起赎金的后来也一样被释放了。数万基督徒就是这样全身而退,踏上返回家乡的路途的,而且沿途还受到“异教徒”士兵的保护。
  不仅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是活着离开的,战俘也大多保全了身家性命。萨拉丁仁慈地将国王居伊和贵族骑士都释放了,这些骑士中的贵族终于在对手身上体会到什么是骑士精神;普通军官和士兵则被处罚为奴。但是,教皇的“圣殿骑士团”不在赦免之列,在萨拉丁看来,这些以“圣骑士”自居的人作恶太多,而且傲慢无礼,是信仰上的敌人,最后有200名圣骑士被处死。至于那个打劫商队的公爵雷纳尔德,萨拉丁果不食言,亲手宰了他。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17:13

  被十字军占领88年的圣城,就这样重新回归到穆斯林手中,十字军彻底失去了在东方的统治根基——耶路撒冷王国,而且地中海以东的其它的基督教小国也大多陷落,只剩下像特里波利和蒂尔这样的小城邦了。
  金顶清真寺金顶上的十字架被拆除,宣礼的声音再次回荡在阿克萨清真寺的上空。萨拉丁也未关闭圣城的大门,他保留下基督徒的圣墓教堂,使耶路撒冷这座圣城仍然是其它宗教的根。
  萨拉丁不仅在伊斯兰世界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而且他还以高贵的气度和宽厚的性格赢得了西方人的尊敬。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人品的伟大,军事才能在它面前倒是有些相形见绌。相信许多民族都能找出几个创建丰功伟业的英雄好汉,但是一个像萨拉丁那样宽恕失败者的英雄恐怕没有第二人,因此欧洲的编年史学家视他为 “浪漫的骑士精神”的楷模。
  蒂尔的主教把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带回教廷,教皇乌尔班三世听到这个消息后,震惊得一口气没上来,竟然当场气绝身亡。
  乌尔班三世的继承人格列高里八世号召发动新一轮圣战夺回圣城,起来响应的是德国的“红胡子”弗雷德里克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法王菲利普二世、英王理查一世(“狮心王”)。
  1189 年春夏之交,弗雷德里克一世带上长子施瓦尔本公爵从雷根斯堡出发了。“红胡子”的10万铁骑远非当年的彼德和瓦尔特的乌合之众可比,所以首先倒霉的,还是东面的邻居匈牙利人,这回匈牙利人可是敢怒不敢言,只有任凭德国人修理了。在拜占廷境内,德国人继续摔摔打打,拜占廷皇帝艾萨克二世虽然痛恨这位霸道的 “红胡子”,对十字军包有敌视的态度,可是人家身后站了数万德国大汉,也只好乖乖地打开君士坦丁堡的大门。这一年的冬天,德国十字军是在君士坦丁堡度过的。
  1190春,德国人渡海进入小亚细亚,初战告捷,而当地诸国面对强大的德国蛮牛,都避之惟恐不及。可是没有多久,德国人的军心士气便遭受致命的打击。 6月 10日,弗雷德里克一世竟然背运到阴沟翻船的地步——在西里西亚渡过一条叫萨勒夫的小河时落水溺毙了。没想到“红胡子”这位强大的君主的一世英名在一条阴沟里划上了句号。这一年他65岁(一说为67或68岁)。尽管德国的十字军兵强马壮,然而死了“红胡子”这支队伍群龙无首,大部分人失去了东征的兴趣,立即就掉头回家了。于是,小亚细亚就成了他们向东走的最远的地方。“红胡子”的7000多名骑士没有随大队人马返回,继续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前进,后来还参与了围攻阿卡之战。
  法王菲利普二世是从海路出发的。1991年法国的十字军抵达蒂尔,4月他们与康拉德·蒙费拉以及那些没有返回德国的“红胡子”的残部一起,将萨拉丁的沿海要塞阿卡包围起来。
  这个来自蒙费拉(位于意大利西北部)的康拉德原本是拜占廷皇帝艾萨克二世的女婿,因为老婆的娘家人后来对他不信任,于是他在1187年跑到叙利亚参与十字军的战争,并在耶路撒冷陷落后不久,在蒂尔成功地组织基督徒守住了这个十字军的堡垒。
  一路在海上磨磨蹭蹭的英王理查一世,到1991年6月才赶到阿卡城外,与围攻城池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汇合。而理查一世也当仁不让地当起了总指挥,其他十字军因为在城外耗了多时,这时已经元气大伤,只好听任“狮心王”的差遣不敢做声。十字军不仅建造了三座巨大的移动塔攻城,及用抛石机向城上发射石块儿,而且理查一世的大船还把从贝鲁特赶来支援的穆斯林船队给击沉了。理查一世在打仗上确有一套,7月12日就把阿卡拿下了。不过也该菲利普二世等人点儿背,他们流血流汗与阿卡的穆斯林守军死磕数月,长脸的事最后却落在初来乍到的英国佬身上,不憋气窝火才见鬼呢。
  穆斯林丢了阿卡实属无奈,因为这时的萨拉丁已是两线作战。萨拉丁本人忙于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平定内乱,无法分身到阿卡参加与十字军诸王的会战;而阿卡城的穆斯林守军已经顽强苦撑好一阵子,直打到攻守双方尸横遍野。萨拉丁知道一个小小的阿卡城在十字军强大的联合攻击下肯定是守不住的,于是在与理查一世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将阿卡放弃了。萨拉丁答应给理查一世20万金币和释放1500名基督徒战俘,条件是十字军不得屠杀城内的穆斯林。但是对于萨拉丁来说,不幸的是,等到约定的时限一到,作为一国之君他竟然贫穷的到了凑不出20万金币的地步,只好先送给理查一世一部分金币,希望对方再宽限一些时日。但是理查一世是个认钱不认人的主,在俘的3000名(一说为2700名)穆斯林在8月22日立马被按期处死了;当然萨拉丁送来的那部分赎金他也是照收不误的。这件事也令萨拉丁十分懊恼。
  理查一世的做事风格与萨拉丁确有天壤之别。在西方的一些历史学家的笔下,号称“狮心王”的理查一世每每是一个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骑士英雄,但是从人格上看,他具有凶狠和贪婪两种恶魔般的品质。小莱斯顿在书中说他是一个嗜血成性、长于战斗的人,相比之下萨拉丁则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与仁慈的胜利者(《神的斗士: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的“狮心王”理查和萨拉丁》,Warriors of God: Richard the Lionheart and Saladin in the Third Crusade)。其实“狮心王”这一绰号就说明理查一世有一颗像狮子一般凶狠的心。在三年前(1188年),正是这位“有一颗像狮子一般凶狠的心”的家伙以造反起家,把自己的亲爹打的满地找牙,不久就给活活气死了。说到理查一世的贪婪,这是指他对钱财的一种特有的催青,而且他还一向善于拿别人的东西来卖个好价钱。1191年春天,正当菲利普二世等人在叙利亚准备忙于与异教徒开战的时候,理查一世却悠闲地在地中海上漫步,先是西西里,然后在途径塞浦路斯的时候,索性顺便把这个大岛从拜占庭人手里夺了过来,然后以10万金币的价格卖给无家可归的前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贵族流浪汉居伊了。而对于掌握在自己手中的3000名穆斯林俘虏,要价20万金币且不还价,这个“狮心王”也实在太黑了点儿。对于理查一世来说,有时贪婪还是他实现战争的手段。一个恰当的例子是,为了支付十字军东征的开销,他在英格兰及原法属领地上,向所有不参加东征的人征收高达10%动产税税率的“萨拉丁十一税”,税率之高实属罕见,而且税名也属于首创。
  攻克阿卡也是十字军分裂的开始,法国人和德国人对“狮心王”的指手画脚很不服气,可又无可奈何。德军指挥官利奥波德(奥地利公爵)一直要求与理查一世平起平坐,当阿卡城被攻陷的时候,德国人兴奋得把德国旗帜挂了起来。可是理查一世连这点面子也不给,命令手下硬是冲上城头把利奥波德的德国旗帜扯下撕个粉碎。失去了弗雷德里克一世的德国人竟跌份到如此地步,的确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啊。谁让他们的“红胡子”淹死在小亚细亚那条该死的阴沟里呢。菲利普二世的待遇比德国人也好不到哪里,作为一个法国国王,在别人的帐下当马仔,被一个脾气暴躁的冤家吆来喝去,实在有失体统。而且一段时间以来,他与理查一世在战略上又多有不合,于是挨到这一年的8月月份,菲利普二世终于呆不下去了,他借口生病离开返回法国,走时留下一万名法国十字军。其实理查一世巴不得菲利普二世早点儿卷铺盖卷儿走人,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他将是这场圣战惟一的英雄。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18:36

  1191年9月,萨拉丁才腾出手从幼发拉底河流域归来对付他的对手“狮心王”理查一世。不过萨拉丁来得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时在他的敌人中间,已经少了菲利普二世等人,否则两个甚至三个打一个,耶路撒冷可真是凶多吉少了。萨拉丁先是围攻基督徒手中的沿海重镇雅法,目的是把理查一世引过来,在途中解决这些十字军。这时十字军的队伍意见并不统一,除了理查一世大家都提出应该以阿卡为依托对耶路撒冷发起决定性的进攻,这也是他们此行最主要的目标,但是理查一世并不急于攻打圣城,而是执意要向雅法进军,等解决雅法问题之后再解决耶路撒冷。正如萨拉丁所料,“狮心王”此时想做的,是直接与萨拉丁面对面大干一场。
  应该说,理查一世是一位颇具军事才能的统帅,在接下来的表现中,在战术上他几乎是无可挑剔的,让萨拉丁吃尽了苦头。对这一点西方的历史学家对自己的骑士英雄是不惜笔墨的。但是他却不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在战略上层面上他还有一点儿优柔寡断。这使得他丧失了攻克耶路撒冷的机会,最后只好在萨拉丁坚固了城防之后,远远望着这座城池的城头黯然转身离去。耶路撒冷本是这次东征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十字军淹死了一个“红胡子”弗雷德里克一世,气跑了一个菲利普二世。或许“狮心王”内心里有更高的筹谋,他或许希望直接地、彻底地打败萨拉丁,让这位伊斯兰世界的不世英雄的一世英名从此终结。他曾一度希望放弃攻击耶路撒冷,转而进军萨拉丁阿尤布王朝的老巢埃及,这也从侧面说明他的野心甚至可比当年的亚历山大。不过即使如此,理查一世在指挥一支庞大的联军上也显得霸气有余,气量不足,这不仅使得那些在阿卡城头受过他撕旗之辱的德国人愤懑地退场了,留在队伍中的法国人也暗中遭到他的清算,连鼻子都给气歪了。
  这一次萨拉丁仍然沿用以往惯用的战术,即发挥阿拉伯轻骑兵行动迅速的特点,在理查一世的队伍的行军路途以小股骑射骚扰十字军,引诱他们追击,等到敌人被折磨的憔悴不堪的时候,再反身将敌军吃掉。
  但是这次萨拉森遇到的是一生中最强劲的对手。首先,由阿卡出发向雅法行军,理查一世是沿海岸走的,这样,一路上容易得到海上船只输送的补给物质。其次,更重要的是,理查一世仔细研究过穆斯林的战法,行军中不仅任凭对方轻骑左右骚扰引诱不为所动,而且编排出一种步兵阵形战术去对付萨拉丁(步兵在以往的十字军中常常不受重视),即以步兵应付骑射部队,前排步兵将长矛斜插在地上,使对方骑兵靠近不得,在长矛中间安插射程超过对方弓箭射程的长弓射手。在理查一世的指挥下,这种阵形始终保持的较好,结果萨拉丁的人马损失很大,无奈只好放弃轻骑骚扰战术,率部正面迎击“狮心王”的十字军。
  9月7日,双方在雅法北面的阿尔苏夫相遇,由此第三次十字军战争的两位最重要人物直接发生碰撞。这场战斗对于萨拉丁来说进行的异常艰苦。十字军射程极远的英国长弓使萨拉丁的轻骑兵在一波波冲击中纷纷落马;而长矛兵更是与长弓兵有序地配合,令对手突入不得。这种步兵战法令萨拉丁的骑兵无所适从,他们甚至连敌人的重骑兵都很难引诱出来(萨拉丁原本希望把他们引诱到英国长弓的射程之外吃掉),因为他们的重骑兵也只有当对方在长弓和长矛的打击下出现混乱时,才出来冲击和包抄。另外,十字军步兵的自我防护也做的很充分,他们都穿着弓箭无法穿透的毡衣,即使毡衣中箭,仍然可以在阵中作战。萨拉丁发现处于后队的十字军 “医护骑士团”比较薄弱,便命令手下射杀了他们很多战马,使其几乎瘫痪,但是终不能扭转战局。这样胜利的天平就越来越向十字军一方倾斜。萨拉丁只好让部队退向海边的一片丛林,伺机杀敌,因为损失太大,于是下达了全面撤退的命令。阿尔苏夫之战终结了萨拉丁不败的神话,也是十字军自哈廷战役以来的首次重要的胜利。
  1192年上半年,理查一世打算进攻圣城耶路撒冷,然而向耶路撒冷进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面前有一位强大的对手,一个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震惊的萨拉丁。理查一世曾两度将部队开拔到可以看到圣城的不太远的地方,无奈面对萨拉丁及穆斯林大军,不得不退缩回去。他曾发誓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前绝不看圣城一眼,而且有一次他偶然在圣城外面的一座山丘上看到了圣城的城墙,只好用盾牌遮住自己那张痛苦的脸。在这段时间,萨拉丁认真地加强了驻守圣城的部队,耶路撒冷的城防也得以巩固。经过不长的休战之后,1192年7月,萨拉丁带兵突袭雅法并拿下该城;同月,理查一世率军又从水路攻入雅法城内,经过一番苦战把这座城池给夺了回来。萨拉丁赠马的故事就发生在理查一世的这一次夺城之战中。当理查一世攻入城内的时候,已经处于劣势的萨拉丁发现他的对手没有骑马,竟然找来两匹好马让弟弟阿迪尔在阵前送给理查一世,理查一世也没客气,欣然接受了战场上的对手的赠马。双方阵前的士兵都被萨拉丁赠马的举动弄得目瞪口呆。不过这件事后来广为流传,成为浪漫骑士精神的美谈。理查一世就是骑着萨拉丁的赠马把这位浪漫骑士赶出了雅法,而萨拉丁也是虽败犹荣,走的像个绅士。
  离开雅法的萨拉丁继续上演浪漫骑士的故事。当得知理查一世患病卧床的消息之后,他便派人给对手理查一世送去了水果和医生,而此时萨拉丁自己也是身染病疴。萨拉丁楞使800年后的读者真真一睹什么叫国际主义。
  但是,“狮心王”是难以撼动这位浪漫的骑士萨拉丁的。十字军无力攻打圣城,这使得理查一世萌生退意。于是双方就在1192年的9月2日达成一个协议 ——耶路撒冷归穆斯林所有,非武装的基督徒获准可以前往圣城朝圣。在协议上签字的双方是萨拉丁与理查一世。协议表明,第三次十字军战争以十字军的失败宣告结束。9 月底,“狮心王”理查一世启程离开巴勒斯坦,以后他也再没有望见过耶路撒冷的城墙;而萨拉丁依然是圣城的保护者。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21:03

  可是雇别人打仗是要花钱的,阿历克塞四世的登基使得原本被阿历克塞三世席卷过一回的国库变得更加空空如也。
  君士坦丁堡人对十字军的憎恨是显而易见的,来到城里的十字军时常受到敌意的攻击,而十字军更是打砸抢的行家里手。阿历克塞四世不得不设法平息混乱,出面请十字军到金角湾对面安营扎寨。然而即使如此,十字军仍然进城兴起暴乱,直至把君士坦丁堡城区烧去一片,他们还为放火找出一个理由——那里有一座清真寺。
  人们当然痛恨阿历克塞四世这个“汉”奸,一个叫阿历克塞·杜卡斯·摩祖弗罗斯的臣子索性把阿历克塞四世给掐死了,而艾萨克二世不久也死了,于是阿历克塞·杜卡斯·摩祖弗罗斯自行加冕成了新皇帝——阿历克塞五世。
  死了冤大头阿历克塞四世,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可不答应,因为他是十字军的财神爷,他们送他回拜占庭执政就是为了获取丰厚的报酬。他这一死报酬岂不没了着落?于是在1204年春天,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在签定瓜分拜占廷的协议后开始攻打君士坦丁堡。新皇帝阿历克塞五世让他的军队到城外列队,摆出一幅要玩儿命的架势。阿历克塞五世的军队虽然素质不行,可是人数比对手多的多。看到拜占廷人在城外黑压压展开一大片,十字军们顿时心虚一大节,甚至连做饭挑水的火夫都把水壶当头盔扣在头上站在队伍里充数。就在这个时候,阿历克塞五世竟然鬼使神差地命令自己的部队撤回到城里,真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可能他自己心虚不敢硬撑。看来拜占廷落到这个份儿上也真是朝中无人了,连廖化那样蜀将都找不出。
  十字军开始攻城,阿历克塞五世果然是一个懦夫,他被吓的干脆趁夜扔下城池,步阿历克塞三世的后尘逃跑了。尽管守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但还是招架不住敌人凶猛的进攻。4月13日,十字军从城墙的缺口打进来,先是占据西北角一片区域,随即就放起大火烧出大片的灰烬和瓦砾。与此同时,从海上攻城的威尼斯人也爬上君士坦丁堡的城头。君士坦丁堡终于失守了。
  失守之后的君士坦丁堡迎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野蛮的十字军在城里连续洗劫数日,光熊熊大火就燃烧了三天三夜。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金碧辉煌令这些身缀红十字的野蛮人疯狂。他们把大门上的金银装饰硬是给剥了下来,把镶有金银珠宝的圣坛砸碎,为的是得到珠宝,把铜像扔进熔炉铸成钱币。他们还把骡马牵进神圣的教堂驮运战利品。他们把君士坦丁堡的住宅、宫殿都被踏为平地,就连教士和修女的住屋也不能幸免。亚历山大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品之一部分——青铜饰金的四匹骏马,被威尼斯人从君士坦丁堡赛马场运走,成了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拱门之上的装饰物(现在游客看到的是赝品,原品静静地躺在教堂内部的存储间里。)。这四匹骏马在18世纪曾经被拿破仑掳掠至巴黎,摆放在卢浮宫门前不远处的“小凯旋门”上;不过法国人在1815年不知何故又把它们还给了威尼斯。那些随十字军而来的教士们,尽管他们脖子上挂着十字架,也争先奋勇地参与劫掠。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图书馆在哄抢中被付之一炬,珍贵的雕刻、抄本化为灰烬。抢劫和破坏过后接着便是屠戮,住在这座城市的基督徒和无辜居民惨死无数。他们甚至还干起挖坟盗墓的勾当……就这样,一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原本拥有40万人口的大都市——伟大的君士坦丁堡,劫后已然是废墟一片,近千年的文化遗产从此万劫不复。
  君士坦丁堡大劫过后,胜利者开始瓜分拜占廷,这是十字军与威尼斯人早就预谋好的。
  受益最大的是威尼斯人,他们不仅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而且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被划在威尼斯商人的名下,他们还得到了克吕特岛,甚至在君士坦丁堡最主要的街市区也有他们的国土,按照威尼斯总督的话说,他是“拜占廷帝国八分之三的君主”。从此,威尼斯当上了地中海的商业霸主。马克思曾经一针见血地说到:“威尼斯人以皇帝的空号给予十字军蠢物,让他们拥有无法实现的统治权,自己则获得‘远征事业的实利’。”
  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拉丁帝国。但是财大气粗的威尼斯人并不信任十字军头领博尼费斯,于是佛兰德斯的伯爵鲍德温九世,在1204年5 月16日被推上这个十字军拉丁帝国的第一任统治者的宝座。博尼费斯则跑到希腊东北部建立了一个臣属的萨洛尼卡王国;此外,十字军还建有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即雅典公国和亚该亚(伯罗奔尼撒)公国。
  罗马教皇也不甘寂寞,英诺森三世虽然表面上先是斥责几句,但是很快就为十字军的行为找出理由。他说君士坦丁堡发生的事情是“拜占廷人对基督教背教的天谴!”于是新任命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拿着教皇的委任状堂而皇之地走马上任了,西方基督教的神杖终于戳在东方的君士坦丁堡的土地之上。
  拜占廷帝国已经分崩离析,一些余党逃亡到尼西亚建立了尼西亚帝国。人们通常把尼西亚视为拜占廷的继承和延续,因为它在57年后的1261年8月灭掉了仇家——十字军的拉丁帝国,重新恢复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廷帝国。当然这与热那亚人的帮助分不开,因为热那亚人的商业活动受到威尼斯人和十字军的排挤,他们于是转而以海军和金钱支持尼西亚帝国。不过由于第四次十字军战争的严重冲击,这个重新站起来的拜占廷帝国以后的日子也是国运日衰,一蹶不振,直至被奥斯曼突厥人彻底打败。
  一连数次十字军战争的失败,使得一些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那些参加战争的人罪孽过于深重,因而他们失去了上帝的庇护,一些老年修士鼓动说,唯有天真的儿童才有能收复失地。据说有一个12岁的牧羊娃自称是耶稣的肉身显灵,以耶稣的名义号召各国儿童参加十字军东征。
  1212 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骗下,三万名儿童组成了一支特殊的十字军,他们举起十字架,在法国马赛启程渡海,准备完成大人们未竟的事业。其实他们大多是贫苦的农家孩子,年龄不超过12岁。这些不幸的孩子的结局有两种,第一种是随船只在风暴中葬身海底,另一种则一到埃及,就被船主给贩卖了。在德国,也有差不多数目的儿童受骗参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热那亚,途中大部份死于饥饿和疾病,许多孩子溃散开来,流浪乞讨,几千个到达意大利的儿童又被拐卖掉不少,剩下的孩子因无人照料,只好回返,但基本都死于饥饿和疾病。数万天真无邪的孩子就这样成了“圣战”的殉教品。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27:34

第六次十字军战争
  第六次十字军战争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带领下进行的,这次出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是圣城的易手并非是战争的直接结果,它不过是一纸肮脏的协议的产物,而且穆斯林在1244年又夺回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权。
  德国霍亨斯道芬家族的弗雷德里克二世据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统治者,然而他在教会的眼中可不是一个“乖孩子”。在他统治神圣罗马帝国30年(1220~1250年)期间,这个帝国时常把教皇的权威扔在脚下踩来踩去,动刀动枪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饭,教皇格列高里九世甚至曾经两次宣布弗雷德里克二世“反基督”,而且还在1227年因为他擅自筹备第六次东征的十字军,一并把他的教籍也给开除了。在那个时代的欧洲,即使是统治者,被戴上“反基督”的帽子绝非儿戏,不过这个刺儿头也没太把教皇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其实教皇反对的不是十字军对东方的侵略,而是担心失去对战争的控制权,说的明白一些还是为了瓜分战争的果实。
  1228年,弗雷德里克二世组建的十字军踏上了东征的路程,而在这次东征中,以教皇为代表的最上层教会颜面尽失,连个空头的牌位也没有,这在以往的历次东征中是史无前例的。
  阿尤布王朝的内部分裂对于弗雷德里克二世来说是绝妙的好事,居住在埃及的苏丹爽快地与弗雷德里克二世一口气缔结了十年的和约,并把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拱手相赠,而这位昏庸的苏丹这么做只是为了对付位于叙利亚大马士革的总督。于是,1229年3月18日弗雷德里克二世为自己成为耶路撒冷国王举行了加冕典礼。
  但是被新任耶路撒冷国王划在局外的教皇可不是省油的灯,教皇不仅拒不承认弗雷德里克二世对圣城的统治,而且还命人攻击他在意大利的领地,并与前述的大马士革总督联手对付他,结果这位坐在耶路撒冷国王宝座上的家伙后来被迫返回欧洲应付敌对势力的挑战。
  1244年在埃及的阿尤布王朝的支持下,穆斯林又重新夺回耶路撒冷。

第七次十字军战争
  1245年,教皇英诺森四世在里昂宗教会议上号召对弗雷德里克二世进行征讨,而法国国王路易九世觊觎的是埃及,于是这位国王在1248~1249年带领法国骑士开始向埃及进攻,这便是所谓的第七次十字军战争。为了这次侵略战争,路易九世倾其国家所有,所有的军队和财力,据说行进在塞浦路斯海面上的船只达 1800艘(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乘员包括朝圣者少说也有五万之多,而更加夸张的说法是有9500名骑兵和13万步兵。
  十字军抵达埃及之后,一番攻击就令穆斯林放弃了达米埃塔,比照第五次十字军战争基督徒耗时近17个月才拿下这座城市,这次对于路易九世来说似乎像似良好的开端。然而后来的战争发展却证明,达米埃塔既是路易九世征服的第一座,也是最后一座城池。十字军自从攻克这座城市之后,同第五次东征的十字军一样,陷入被瘟疫折磨的怪圈儿,甚至连发生瘟疫的地点也大致是相同的。十字军虽然熬过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不过这使得他们耽搁了时间。他们下一个目标是阿尤布王朝的心脏开罗,即使前方有猛涨尼罗河水,好像也不能阻挡那些跃跃欲试的十字军的先头部队。结果是冲在前面的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图瓦,在攻击开罗的时候被穆斯林斩杀。而开罗城依然坚不可摧,阿拉伯人的战船游弋在尼罗河上,开阔地带则有英勇善战的马穆路克。这时,力量的天平已然远离侵略者一方,十字军在不知不觉间就陷入被动、绝望的境地,他们得不到给养,饥馑的士兵发现,即使是撤退也为时已晚。结果,十字军又重蹈先辈的覆辙,而且比第五次东征的先辈还要惭愧与耻辱,因为就连路易九世都成为被锁在铁链里的阶下囚。不过路易九世还算是幸运的,萨拉丁的后人送给这位基督徒俘虏一件精美的袍子,而且他后来还在基督徒归还达米埃塔,付清40或80万块金币的战争罚款之后,被释放了;一同被释放的还有他周围的一些士兵和大臣。
  路易九世金币赎身的时间是1250年,这时阿尤布王朝的苏丹刚被马穆路克推翻。之后,路易九世和与他一同获释的士兵在阿卡羞愧地呆了四年时间,于1254年返回法国了。
  人们常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与第五次比照起来,第七次十字军战争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38:19

第八次十字军战争(最后的圣战)
  1270年,也就是大约在路易九世返回法国16年之后,这位已经年届56岁的国王又开始以一股走火入魔般的热情,鼓动发起讨伐异教徒的二次圣战,这就是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十字军战争。
  有句俗话说“好了疮疤忘了痛”,这句话用在老路易(九世)身上倒是很合适。有人认为是20多年前未成功的阴影和对上帝的忠诚,支撑着败军之将老路易老而弥坚地付诸于战争。可是对于一个曾经沦落为囚徒、用金币赎回性命的老国王来说,这种说法实在有些难以令人信服,甚至还不如用“老年妄想”或“老年痴呆” 什么的来解释来的贴切。人们有理由怀疑这是基督徒的一种美化宣传。两年前即1268年,马穆路克摧毁了十字军在第一次东征中建立的基督教国家安条克,这件事或许刺激了老路易的神经。
  虽然这时的欧洲人大多已经对屡败无果、耗财伤民的十字军战争失去兴趣,教皇的号召力也已成明日黄花,然而路易九世还是不顾国内贵族和近臣的反对,带领 6000骑兵(大多是雇佣骑士)和三万步兵向突尼斯启航。关于老路易把目标定在突尼斯的原因,常听到的有两种解释,一是妄想为那里的异教徒国王行“洗礼”,二是为了传说中的财宝。
  不幸的是,老路易的第二次出征比第一次还要背运。这支十字军在突尼斯登陆不久,就接受了异教徒的一顿老拳的洗礼,缺乏天时、地利、人和的十字军只有挨揍的份儿。老路易环顾四周,当然是没有看到前来接受“洗礼”的什么异教徒的国王。随后,大批十字军在突尼斯灼热的沙漠里喘息着死去,老路易也死在其中,也许这是上天由于震怒而用瘟疫给这群野蛮人做的一个了断。当这位56岁的谵妄者在自己的帐篷里刚一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后,他的儿子兼继承人菲利普(三世)就迫不及待地下达了撤逃的命令。对于活下来的人来说,他们只有暗自庆幸新主子的英明决策;当然他们也得感谢老主子,是老路易的死拯救了他们的性命,他们因此得以返回法国。
  有一位桂冠诗人是这样给老路易十分窝囊的死涂脂抹粉的——一位基督教国王,在一块曾由狄多引进叙利亚众神的土地上,在与穆斯林进行的战斗中,死在迦太基的废墟旁(狄多是传说中古代迦太基女王,迦太基古国位于突尼斯境内——笔者)。上述赞美与夸张听起来好像老路易是在与对手的决斗中轰然倒地的,大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味道。不过,这显然是胡说八道。
  一位作者在评价路易九世时写到:“他在神前的誓言是他的狂热情绪和病态的结果;如果他是这种神圣的狂热的推动者,他同时也是它的牺牲品。”这倒是可以解释笔者给老路易下的“老年妄想”或“老年痴呆”的臆测。二者不太重要的区别是,前者言的精神,后者说的疾病。
  虽然路易九世对法国的治理获得较好的评价,但是他组织的两次十字军战争都以彻底的失败告终,第一次他把自己变成了“异教徒”的阶下囚,第二次还没等找到一块儿可以插起十字架的土堆儿,他就倒毙在“异教徒”的沙子里了。路易九世的死事实上为这场中世纪的侵略战争——十字军战争报告了结束的信号。不管他愿意不愿意,这才是他对十字军战争的“历史性贡献”。
  不过教廷从路易九世的死尸上还是找到一点儿利用的价值:1297年,已经死去27年的路易九世被授予“圣徒”称号。既然老路易变成“圣•路易”,那么好事者就顺理成章地为他编造出N项奇迹,进而煞有介事地证明老路易不是冒牌的假圣人。
  路易九世死后,教皇多次号召十字军“圣战”,但人们对所谓的圣战已经厌倦。
(一个暴寒的海报)


[ 本帖最后由 waterlion 于 2008-4-25 21:48 编辑 ]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44:30

======================================================================
NO.3十字军时期的著名人物

一、阿育布的君主萨拉丁

公元1193那一年,在东方同时有两位君主驾崩,一个是西夏王朝的长寿皇帝,即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重孙仁宗李仁孝,时年70岁,强极一时的西夏在他的手里达到鼎盛,又在他死后步入衰亡。但是西夏君主的死亡对这个世界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在历史上他籍籍无名。本章要说的是另一个东方伟大的君王,在同年2月16 日去逝的埃及阿育布王朝的君主——萨拉丁。
他的威名一直传到同时代的中国,那时中国人称他为绿衣大食的可汗。“大食”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中国人借用波斯人的称法,例如公元750- 1258年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该国天文科学极发达,后为蒙古所灭),中国人就称之为“黑衣大食”。而历史上的绿衣大食,其实指的是萨拉丁阿拔育王朝的前身法蒂玛王朝,法蒂玛王朝于公元909年在突尼斯一带建立,在10世纪初迁都开罗,是个疆域横跨西亚北非的大国。那时萨拉丁尚未登及。
萨拉丁于1138年出生,这个时间正是中国的南宋王朝定都杭州的日子,也是距中国伟大军事统帅岳飞遇害的前4年。出生地位于今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也就是这个地方,800多年后又出生了另一个声名赫赫的人物,我们在下面的内容里会提到他。
萨拉丁在巴勒贝克和大马士革长大,成年后起初在他那当时任叙利亚阿勒颇努尔丁王国将军的叔父阿萨德的手下服役。在1169年,也就是年轻的萨拉丁31岁时,他已经是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和亚历山大的总督了,当时法蒂玛王朝在内忧外患的相继打击下,已经濒于崩溃。就在这一年初,宰相沙瓦尔勾结外敌而被杀,年轻的萨拉丁取而代之,接管起这个没落王朝的烂摊子。这只是这个少年得志的英雄实现他雄心和伟大事业开端,在他和精明的经营和仁政的宽待下,国力迅速得到恢复,而他也成了全埃及人崇拜和敬仰的英雄。1171年,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阿迪德驾崩后,萨拉丁凭着他在国内无与伦比的威望毫不费力地取代了法蒂玛建立了新兴的阿育布王朝,他就是新王朝的君主。
此时的萨拉丁不过33岁,英姿勃发,岂甘于人下,1174年时,萨拉丁的顶头上司、与他的王朝有臣属关系的宗主国叙利亚阿勒颇努尔丁王国的国王努尔.丁国王驾崩,萨拉丁果断地与努尔丁王国断绝关系,宣布他的阿育布王朝独立。没多久他见时机成熟了,率兵攻打努尔丁王国,1183年攻占该国的都城阿勒颇,努尔丁王国灭亡。随后周围诸小邦望风来归。1185年,萨拉丁顺利地攻占摩苏尔,以不可思义的速度建立了一个虽非空前但是绝后的阿拉伯大帝国,疆域包括了今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也门以及今伊拉克北部。
在基本完成阿拉伯王国的统一后,萨拉丁才开始他的真正事业——与十字军作战。
二、巴巴罗萨的心思

萨拉丁收复圣城之时,也就注定他要迎来他这一生的几个强敌。哈丁之战后,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正在和红胡子巴巴罗萨斗得死去活来的教皇乌尔班三世闻此噩耗,受不了这个重大打击,一口气没缓过来,魂飘西去,就此蹬腿了。118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即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理查一世)与法王腓力.奥古斯都(卡佩王朝腓力二世)三位名王先后出场,发动了旨在收复圣城和收拾萨拉丁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这三位名王都是各自国家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英雄,其历史地位就好似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诸名王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巴巴罗萨霸气横秋,狮心王查理我行我素桀傲不驯,奥古斯都少年早慧足智多谋,加上萨拉丁的宽厚随和,对比极为鲜明。其中任何一位名王的能耐都不在萨拉丁之下,三王齐会萨拉丁,照理说萨拉丁根本没有机会。不过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可现在一口气跑来三条,这热闹是有够瞧的了。这年初夏,66岁的巴巴罗萨与他的长子施瓦尔本公爵率10万日耳曼十字军从雷根斯堡出发,可怜的匈牙利又一次倒足了血霉,又被巴巴罗萨给痛痛快快地洗劫了一番。穿过匈牙利便又到了拜占廷的境内了,这次巴巴罗萨可替一百年前的“穷人十字军”出了一口恶气了,着实将拜占廷狠狠地修理了一顿,正所谓好狗不挡道,拜占廷皇帝伊萨克二世被揍怕了,赶忙打开大门迎接巴巴罗萨。巴巴罗萨在君士坦丁堡过了冬,次年开春,日耳曼十字军渡过马尔马拉海,进入小亚细亚,轻轻松松地打败一个叫伊尼科(在今土耳其境内)的突厥国,在小亚细亚的高原一路横行无忌,周边诸国无人敢撄其锋,避之不及。日耳曼十字军在1190年6月份时,到达小亚美尼亚王国(今土耳其南部)附近,巴巴罗萨居然在渡过一条叫萨列夫的河时溺死。这事足以使当时任何人瞠目结舌,一代传奇英雄,居然会以这么一种方式死得这么莫名其妙,以至于那几百年里德国人根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们还等着巴巴罗萨在圣城相会萨拉丁,为神圣罗马帝国带回不世的功勋和荣誉呢!但随着巴巴罗萨的过世,这切都将烟消云散,即将名扬天下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荣誉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了。对此痛苦的德国人拒绝接受现实,他们故老相传,说巴巴罗萨皇帝只是暂时昏睡而已,身体就保存在帝国的奇佛豪森大城堡里,终究有一天这位日耳曼传奇英雄、万民景仰的人皇,会从长眠中醒来,再次在狂风中飘动他那团烈火一般的红胡子,拯救德意志,将德国带入鼎盛和辉煌。关于巴巴罗萨的意外死亡,依笔者估计是与当时骑士的装备缺陷有关。中世纪骑士们的重铠甲是件很让人生畏的东西,这种厚重的组装全身铠,骑士本人根本没办法自己穿戴,他们得站着让两个以上的侍从帮忙,先穿好由毛毡或织棉做成的极厚的内衬,接着套上由铁环制成的过腰锁子甲(这种东西一碰水就生锈),然后让侍从把组装铠的各部分像胸甲、臂铠、膝铠、护胫等,在他身上拼装起来,用搭扣和带子或铁条固定紧。最重要的也最让骑士们难受的是头盔,因为头部是最易遭敌人攻击的脆弱部位,于是必须戴上重量极重的头盔,遮住整个脸,只在眼睛前开几条小缝。这样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大龙虾。弓箭对这样的大龙虾是一点伤害也没有,对步兵和轻骑来说他们就像是坦克。但也极为危险,重装骑士一旦从马上摔下来,就会像一只大海龟一样难以爬起来,甚至当场脑震荡昏迷过去,这时敌方战斗力最低的无甲步兵都能轻易将他杀死。而且那种只开几条细缝的重头盔,一旦被对手打歪,里面的骑士就会很可笑地变成一具断线木偶。在夏天到来时,那对重装骑士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纵是满头大汗也无法用手抹布拭,厚重的全身铠只考虑防御而根本不考虑散热,以至于不少英勇的战士不是死在战场上敌人的手里,而是在酷热中活活闷死在重铠的包裹中。至于淹死的也不在少数,有时只是一条小河小溪对骑士们来说也是噩梦,因为他们一旦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水里,哪怕是膝盖深的水位,也会将他们淹死。所以说,虽然大部分史书里没有详细描述巴巴罗萨遇难时的细节,但可以想像得出,渡河的那天,湍急的河水拍打着骑士们的铠甲,年迈而威武的巴巴罗萨老皇帝骑在他高大的战马上指挥他的日耳曼孩子们安全穿过河流,谁料战马一个不留神蹄子打滑,把措手不及的巴巴罗萨摔倒在河里,河水也许并不是很深,但身着重装组合铠的巴巴罗萨根本无法从河床上站起来,等战士们将他从河里拖上岸时,已经迟了,这位传奇帝王已蒙上帝召唤。巴巴罗萨出师未捷身先死,对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在东方的基督徒心目中,巴巴罗萨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上帝信徒的保护神,没人怀疑他能征服拜占廷,降服塞尔柱,乃至收回圣城并给萨拉丁点颜色瞧瞧,但现在就像寡妇丢了独苗——没得指望了。他们只能把希望放在年轻的英王和法王身上了。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45:55

三、小狐狸与金雀花王朝
巴巴罗萨猝死后,日耳曼十字军团也随之解散,大部分骑士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皇长子施瓦本心有不甘,召集了剩余的7000多名骑士继续向圣城前进,一直到秋季,才与耶路撒冷王国的流浪王德.吕西尼昂会师,参与法王腓力.奥古斯都组织的围攻沿海要塞阿卡城之战。
1190年7月,25岁的法王腓力.奥古斯都率领他的法国十字军出发,出发前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把一座大城堡命名为卢浮宫,作为博物馆;另一件事是与他的死对头——1189年7月刚即位的33岁的英王理查一世约定,双方暂时停止两国间的纠纷,同时领兵亲征,免得有人留在欧洲捣对方的鬼。几个月后腓力的兵团便团团包围了萨拉丁位于沿海的要塞阿卡城(Acre),而理查的部队此时却仍在磨磨蹭蹭,刚刚动身出发。
当时的英法两国罅隙极深,而且双方王室与领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混乱。理查一世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之前是他老爸享利二世(英法两国历史上真数不清有多少个王叫享利)。这个王朝之所以有个这么好听的名字,就说来话长了。
金雀花王朝的前身是诺曼王朝,第一任王是威廉一世,生卒年1066-1087,原是法国的诺曼公爵,他的表兄英王子爱德华流亡诺曼时与威廉结盟,并向威廉许诺,如果威廉助他夺回王位,将来便把英格兰王位给他。但爱德华死后诺言并没有兑现,威廉一怒之下出兵英格兰,一番血战后征服英格兰,夺回王位,人称“征服王”;第二位王是威廉二世,是威廉一世的次子,生卒年1087-1100,人称“红毛王”;第三位王是享利一世,威廉一世第四子,生卒年1068- 1135;第四位王却又是法国人,是法国的布鲁瓦伯爵之子斯蒂芬?德?布鲁瓦,他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女儿,所以他也是威廉一世的外孙,由于享利一世的独子夭折了,导致家族绝嗣,便把王位传给了斯蒂芬。但是斯蒂芬生性懦弱无能,1153年时享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公主的儿子法国的安茹伯爵享利(就是理查一世的老爸了)率兵渡过海峡杀到英格兰,斯蒂芬不是对手,于是向享利妥协,答应死后把王位让给他。这个可怜的孩子第二年就挂了,时年21岁的享利如愿以偿得到王位,称享利二世,安茹王朝建立,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又称之为金雀花王朝。
享利二世在登及以前,也就是在他19岁还是法国的安茹伯爵时,娶了一个30岁的离婚才3个月的女人——原法王路易七世(腓力的爸爸)的王后艾琳娜,路易七世因为受不了艾琳娜老是给他戴绿帽子而把她休了。这个女人也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人,她同时也是亚魁当世袭女公爵,在法国南部拥有大片封邑。享利和艾琳娜共生了5个儿子和3个女儿,其中老三便是理查,1157年出生,理查从小在他老爸原来的封邑安茹长大,只会说法语,不会说英语。
这次联姻对英法两国都是至关重要的,之前的威廉一世跑到英格兰当国王时已经带走了他在法国的封邑诺曼底,享利二世跑到英格兰称王又带走了他自己的封邑安茹,与艾琳娜女公爵结婚后又得到了她的封邑亚魁当。这些本来都是法国的领土,就通过这种奇怪的方式莫名其妙地居然全并入了英国的版图。这种事对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很难找出可比的例子来,就好比是满洲人跑到中国来当皇帝,结果把满洲的土地并入中国,这是惟一稍有点类似的例子。
1179年,14岁的腓力二世加冕成为法国国王,这是个少年早慧的人精,他一登基,便发现这个形势让他哭笑不得,法国的贵族领主跑到英国当国王的当国王、当王后的当王后,也就罢了,结果还顺手带走这近三分之二的大片原本属于他的法国领土,而且兵不血刃,合情合理。
少年时的腓力便以诡诈狡黠而著称,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狐狸。小狐狸可不是省油的灯,焉肯吃这个哑巴亏,于是开始了他长期而执着的计划。首先先从内部分化英王室,他和享利二世的4个儿子关系都很密切,开始在他们当中物色可以对付享利二世的同盟。
不过享利的长子,王位的继承人小享利是个烂泥糊不上墙的阿斗,不喜欢当王子却喜欢当响马,经常做些拦路剪径的好汉勾当,还常常抢劫修道院,搞到爹不疼、娘不爱,神憎鬼厌,1183年时最终在穷困潦倒中毙命,死时爹妈兄弟都懒得理他,只由一群曾跟着他的已经饿得皮包骨头的侍从给他办后事;老二倒没什么劣迹,不过在结婚后没两年便猝死了。于是小狐狸只有和大他8岁从小在安茹长大的理查搭上了关系,不断怂恿理查去和他老爸对着干。理查因为从小在他老妈身边长大,并且艾琳娜和享利这对老妻少夫也长期不和,导致理查对他的享利老爹一向也没有什么好感,加上小狐狸从中挑拨捣鬼,理查这个混小子便和小狐狸勾结在一起,一起去和他的享利老爹捣乱。而艾琳娜对她的这个宝贝儿子极为宠爱,也帮着儿子去和丈夫对着干。
1188年夏,羽翼已丰的小狐狸挑动享利二世的领地阿基坦叛乱,享利二世亲征,小狐狸联手理查把享利二世打得一败涂地,举手投降。享利二世当年也是英雄一世,少年得位,也算是雄材大略,还曾多次与声蜚欧亚的巴巴罗萨打过几个来回不落下风,作梦也没想到居然会惨败在乳臭未干的小腓力和自己亲生儿子这两个坏小子手里,越想越是想不通,第二年便活活气死了。
理查的战争天赋牛刀初试,第一个被开刀的却居然是自己的老爹。把老爹气死后,理查便乐不可支地到英国伦敦西敏斯特大教堂加冕即位,但他在英国呆不住,感觉人生地不熟的,住了4个月后便溜回在安茹的老妈身边,把内政完全交给他的两个心腹大臣艾利主教威廉?龙尚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瓦尔特?赫伯特。对于英国,他在政治上一点兴趣也没有,他感兴趣的是英国人的钱,为了参加十字军东征,武装精锐骑士兵团,他在英格兰本部及原法属领地里,让所有不参加东征的人交高达 10%动产税税率的重税以充军费,史称“萨拉丁十一税”(如果萨拉丁听说这事,多半要嘀咕:真主作证,这关我鸟事!)。
小狐狸腓力借助享利儿子的力量击败了享利之后,得到安茹家族的格拉赛领地,将安茹家族在法国的势力和影响大大削弱了。但随即他便发现自己大大失策了,他要再动一下那些已并入英国版图内的法属领土,新任的英王理查立马与他翻脸,而且理查比他的享利老爹更横更霸道,目空一切,盛气凌人,看谁都不顺眼。对苦恼的小狐狸来说,这整个是前门驱狼,后门迎虎。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46:39

狮心王”理查一世(英格兰国王1189—1199) 即大名鼎鼎的“狮心王”,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第二任王,历史上有名的“战神国王”,在10年国王生涯中,有9年零2个月的时间在国外征战。他即位后将内政交给坎特伯雷大主教,自己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途中以嗜杀而闻名。


他一度在阿卡和雅法等战役中打败了“伊斯兰守护神”萨拉丁的军队,最后因为国内出现变端急于赶回而没有攻下耶路撒冷,临走前与萨拉丁达成了和议,由十字军控制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穆斯林控制圣城和巴勒斯坦内陆地区,基督徒可自由往返耶路撒冷进行朝拜。但他在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俘虏,最后缴纳了15万马克才得以释放。此后,又亲赴法国领地,同法王腓力二世打了五年仗。1199年,他在一次与封臣的战斗中受伤而死。

“狮心王”的名气很大,但实际影响除了与萨拉丁的战争与和约改变了地中海东岸的政治格局之外,留下的只是骑士精神和浪漫传说。


1188年 - 1189年他串通法王腓力二世反对父亲亨利二世并夺取王位。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君主,由于伊斯兰英雄萨拉丁攻下了耶路萨冷,引起欧洲基督世界的震惊,1190年他与腓力二世一起发起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1年占领塞浦路斯,并与法军一起攻下了阿克。但是在进军耶路撒冷时遭到萨拉丁的抵抗而未果。1192年9月与萨拉丁议和回国,中途被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俘虏并把他转交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在他被关押期间,一次亨利六世将他扔进有狮子的房间,想让他被狮子吃掉。没有想到,理查抢先一步,手从狮子喉部伸进,将狮子心脏取出,并且,在众人的眼皮底下将狮子心脏生吃掉,狮心王理查由此得名。经过其母亲的多方斡旋,亨利六世同意了,于1194年英国用10万英镑赎回理查一世。

当时英法有很深的矛盾,理查一世回来就准备和法王腓力二世发动战争,在军事上法王不是对手,但是战争的庞大支出导致了1196年的伦敦抗税起义。

他在镇压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英格兰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一共只有六个月。

他娶纳瓦尔的伯伦加莉亚(Berengaria of Navarre)(c. 1165/ 1170 -1230)为妻,无子女。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47:46

=================================================================
4.四大骑士团(游戏中出现3个)

注:红字名字为游戏中出现的
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
圣殿骑士团(The Knights Templar Of The Templars), 一译神庙骑士团。正式名称是“基督和所罗门圣殿贫苦骑士团”(The Poor Knights Of CHRIST)约于1118年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宗教性封建军事组织。法国香槟区的贵族雨果•德•帕英(Hugh De Payens)和其他八名骑士于1119年创立了该组织。主要由法国骑士组成。骑士团最初驻扎在毗邻救世主教堂的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阿克萨清真寺的一角,而这个清真寺正是建在传说中所罗门国王的神殿(The Temple Of Solomen)上。据说因骑士团首领最早驻地在耶路撒冷圣殿附近而得名。  
圣殿骑士团红十字圣殿骑士团的标志是白色的制服外加白色长袍。徽章则是两名持盾和矛的骑士骑在一匹马上,盾上绘有红色的十字。这个徽章象征着骑士团的成员一开始是贫穷的骑士,后来又被解释为骑士团成员的袍泽之谊,不过到了法王腓力四世打击圣殿骑士团时,却被认为是骑士团成员搞同性恋的象征。骑士团的口号是 “神的旨意(God wills it)”。

历任总团长GRAND MASTERS of the TEMPLARS  
耶路撒冷时期Jerusalem Era 1118-1191
休•德•佩恩斯Hugh de Payens 1118-1136  
罗伯特一世•德•克拉恩Robert I de Craon 1136-1146  
埃弗拉德•德•巴雷斯Everard des Barres 1146-1149  
伯纳德•德•托米莱Bernard de Tormelai 1149-1153  
安德烈•德•蒙塔巴德Andre de Montbard 1153-1156  
伯特兰•德•布兰克福特Bertrand de Blanchefort 1156-1169  
菲利普一世•德•米利Philippe I de Milly 1169-1171  
尤德斯•德•阿曼德Eudes de St. Amand. 1171-1179  
阿诺德•德•托洛哥Arnold de Toroga 1179-1184  
杰勒德•德•罗德福特Gerard de Ridfort 1185-1189  
空位时期vacant 1189—1191
阿克城时期Acre (Akko) Era 1191-1291  
罗伯特二世•德•塞布尔Robert II de Sable 1191-1193  
赫伯特•伊拉勒Gilbert Erail 1193-1200  
菲利普二世•德•普莱泽兹Philippe II de Plessiez 1201-1208  
吉拉米一世•德•查特斯Guillaume I de Chartres 1209-1219  
皮埃尔•德•孟太古Pierre de Montaigu 1219-1230  
赫尔曼•德•佩里戈德Herman de Perigord 1231 ?-1244  
理查德•德•伯里斯Richard de Bures 1245-1247  
吉拉米二世•德•索纳克Guillaume II de Sonnac 1247-1250  
雷纳德德维克希尔斯Reynald de Vichiers 1250-1256  
托马斯•贝拉尔Thomas Berard 1256-1273  
吉拉米三世•德•博让Guillaume III de Beaujeu 1273-1291  
塞浦路斯时期Cyprus era 1291-1314  
蒂巴德•德•高迪恩Tibald de Gaudin 1291-1293  
雅克•德•莫莱Jacques de Molay 1293-1314  
骑士团在法国赫其他地区被镇压时期 1307-1314  
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法国的腓力四世发出了逮捕法国境内全体圣殿骑士的密令(圣殿骑士团在法国总部—塔姆佩尔神庙)。结果,这个骑士团的几乎全部成员,包括总团长雅克•德•莫莱及其副手雨果•德•佩罗,统统被关进了宗教裁判所的拷问室。大批圣殿骑士在侦讯过程中被折磨死去,骑士团的组织也随之瓦解。1312年,维也纳宗教会议上教皇克莱门特五世下令,正式解散了圣殿骑士团。1314年3月,莫莱被烧死。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49:44

重建时期
琼•马克•拉尔门修斯Jean-Marc Larmenius de Jerusalem 1314-1324  
弗朗西斯克•托马斯•蒂博•亚历山大François-Thomas-Thibaut d'Alexandrie 1324-1340
阿诺德•德•布拉克•巴拉克Arnould de Braque 1340-1349  
琼•德•克莱门特Jean de Clermont 1349-1357  
伯特兰•杜•格斯克林Bertrand du Guesclin 1357-1381  
琼三世Jean (III, Count d'Armagnac 1384-1391) 1381-1391  
伯纳德七世Bernard (VII, Count d'Armagnac 1391-1418) 1391-1418  
琼四世Jean (IV, Count d'Armagnac 1418-1450) 1418-1450  
琼•德•克罗伊Jean de Croy 1450-1472  
霍根特•伯纳德•英布拉特Regent Bernard Imbault 1472-1478  
罗伯特•德•里昂考特•德•罗兰Robert de Lenoncourt de Lorraine 1478-1497  
加勒斯•德•萨尔察Galéas de Salazar 1497-1516  
菲利普•德•沙布特Philippe de Chabot 1516-1544  
加斯帕德德索尔克特德塔温纳斯Gaspard de Saulx et de Tavennes 1544-1574  
亨利•德•蒙特莫西伦Henri de Montmorency 1574-1615  
查尔斯•德•瓦鲁瓦Charles de Valois 1615-1651  
雅克•鲁伊•德•格兰克西Jacques Rouxel de Grancey 1651-1681  
雅克-亨利•德•布尔邦Jacques-Henri de Bourbon, Duc de Duras 1681-1705  
菲利普•德•布尔顿Philippe de Bourbon, Duc de Orléans 1705-1724  
路易-奥格斯特•德•布尔顿Louis-Auguste de Bourbon, Duc de Maine 1724-1737  
路易-亨利•德•布尔顿Louis-Henri de Bourbon, Prince de Condé 1737-1741  
路易-弗朗西斯克•德•布尔顿Louis-François de Bourbon, Prince de Conti 1741-1776  
路易-蒂伯伦•德•布里萨克Louis-Hercules-Timoléon de Cossé, Duc de Brissac 1776-1792  
克劳德•马瑟•雷蒂克斯•德•切维伦Claude-Mathieu Radix de Chevillon 1792-1804  
勃兰特-雷蒙德•法布•帕拉帕特Bernard-Raymond Fabré-Palaprat 1804-1813,1827-1838
查尔斯-安东尼,杜克•德•乔尔瑟斯Charles-Antoine-Gabriel, Duc de Choiseul 1813,1838  
查尔斯-路易•勒•佩莱蒂尔Charles-Louis Le Peletier, Comte d'Aunay 1813-1827  
莫尔顿-沙布里兰Charles-Fortune-Jules Guigues Ct. de Moréton & de Chabrillan1838-1839  
史密斯•威廉•悉尼Sir William Sidney Smith 1839-1840  
琼玛丽•拉乌尔Jean-Marie Raoul 1840-1850  
纳塞斯•瓦勒里Narcisse Valleray 1850-1866  
弗农斯Dr. A. G. H. Vernois 1866-1892  
约瑟夫•皮莱丹Joseph Péledan 1892-1894  
国际秘书长"Secrétariat International des Templiers" 1894-1934  
"Conseil de regénce" 1934-1935  
西奥多•科维斯Theodore Covias 1935  
埃米尔•科莱蒙特•万登堡Emile-Clement-J. I. Vandenberg 1935-1942  
安东尼奥•坎普劳Antonio Campello Pinto de Sousa Fontes 1942-1960  
费尔南多•坎普劳Fernando Campello Pinto Pereira de Sousa Fontes 1960-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55:50

圣地亚哥骑士团
圣地亚哥骑士的仪式服装是白色披风,上绘红色剑型十字,其握柄和护手末端呈百合花状。
源起及发展
公元1151年,圣地亚哥骑士团组建于莱昂王国(西班牙西北部,用西班牙的话电脑为你指派的首都。但是似乎大家最初的圣地亚哥骑士团都出现在瓦伦西亚)。它是如何组建的?最初的成员都有什么人?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最接近真相的解释是,在费尔南多(欧洲通译法为“斐迪南”)二世时期,莱昂有十二个骑士,对他们早年间过的放荡不羁的生活感到后悔了,便决定在一些统一的规则下组成一个团体,保护前往圣地亚哥陵墓(在西班牙西北的加里西亚地区,西甲联赛的拉科鲁尼亚以及维哥塞尔塔就是那里的。圣地亚哥是西班牙的守护圣人,即耶稣十二门徒中的雅各)的朝圣者以及埃斯特雷马杜拉(西班牙西部与葡萄牙交界处)的边境不受穆斯林的骚扰。
最初被称为“卡塞雷斯骑士”和“剑堡圣母玛利亚骑士(好花哨的名字)”的这些人后来发达了,像其他骑士团一样,不断积累了田庄和财产,最后统治了一片类似于主教区的领土,首府为乌克莱斯。他们的大首领(称为首席法官)手中握有的权力也相当于大主教。这片领土的面积相当于今天西班牙的三个省(西班牙的省很小,他们相当于咱们“省”概念的叫做“大区”),还管辖着好几个有名的修道院。根据1174年颁布的一份皇家文件,卡斯蒂利亚(西班牙中部,马德里所在地,意为“城堡”,西班牙旗帜、徽章上的城堡正出于此;此外,西班牙旗帜、徽章上的狮子则出自于莱昂Leon(西)/Lion(英))的国王阿方索八世(这就是游戏一开始西班牙的国王)把乌克莱斯封给了骑士团的创建者之一佩德罗•费尔南德斯•富恩腾卡拉达。

十三骑士
根据圣地亚哥骑士团的规章,其成员可被大首领及其他成员授予“十三骑士”的称号。教皇亚历山大三世1175年的敕令称,应有十三名僧侣负责大首领的选举并为其提供幕僚服务。有历史学家称,13这个数符合当初创立圣地亚哥骑士团的13名成员(但是刚才“最符合事实的解释”说了,创立者是12个……)。十三骑士是骑士团最高等级要职,其后才是来自乌克莱斯和圣马尔科斯的两名团长。在骑士全体会议上,十三骑士和大首领一样拉风地身着黑色披风和四角帽。马约雷斯• 德卡斯蒂利亚和莱昂的两名分团长总是位居十三骑士之列。不过他们也是像其他人一样选举出来的。十三骑士如出现缺额,也是由选举产生的骑士担当。
十三骑士大权在握,责任重大。1246年教皇英诺森四世曾经对其职权加以限制,但是亚历山大四世又恢复了十三骑士的权力。但是有一项最重要的权力是他们一直拥有的:如果十三骑士和骑士团长一致认为大首领不胜任或对骑士团有害,则能够将其罢免——他们确实于1338年罢免了大首领唐•巴斯科•洛佩斯。
此外,十三骑士的重要作用还在骑士团的一项繁文缛节中体现出来:当大首领被授予大首领徽章的时候,首先要交由骑士团长审议,然后还要十三骑士批准,最后在公开的骑士会议上,大首领还要发表讲话对十三骑士的批准表示感谢……
当选十三骑士后要进行如下宣誓:
“XX阁下,您是否向上帝、圣母玛利亚、十字架、神圣的您用双手触摸的福音书宣誓,当大首领过世时,您将选出大首领的合适人选,他能够根据骑士团的章程和规定,维护并将骑士团带向前进,而不是破坏它?”
“是的,我宣誓。”
“您是否宣誓,当您看到大首领无能、作恶、且不知悔改,破坏骑士团时,你能根据权力将其罢免?”
“是的,我宣誓。”
“您是否宣誓,当他和教士会议出现矛盾时,您能从中调解?”
“是的,我宣誓。”
“您是否宣誓,您有权力除了大首领之外不听从任何人的命令,而当他的命令与您的誓词相违悖时,您也不会听从他的命令?”(这一条就厉害了)
“是的,我宣誓。”
1491年,圣地亚哥末代大首领唐•阿方索•德卡尔德纳斯在进攻格拉纳达时阵亡。此时,同其他骑士团一样,圣地亚哥骑士团也被西班牙王室视为严重的不安定因素。不过,圣地亚哥骑士团的命运比起不幸的圣殿骑士团来说要好得多。它的大首领职位加入了王室名册,其田庄和财产也一并归入了王家财政,其过程是比较和平的。此后,“圣地亚哥骑士”成为纯粹的荣誉称号。
骑士制度衰亡之后,十三骑士的荣耀也随之灰飞烟灭。但是1906年,教皇庇护十世的一纸敕令又恢复了他的权力,也不知道都二十世纪了,哪里再去找圣地亚哥骑士来执行这些权力……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58:04

============================================================================
5.中东历史名城
血染的土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希伯來語: ירושלים Yerushalayim; 阿拉伯語: القدس, al-Quds)是現時以色列的首都。(不過目前世界上僅有少數國家承認以色列對東耶路撒冷的統治)。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漫長的歷史上充滿了爭執和戰爭。

它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它的市面體現了古老與現代的對立,它的居民來自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不同的宗教。老城被一層城牆圍繞,分為四個區:猶太區、基督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今天的耶路撒冷有許多面目。以它的70萬居民它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最大的城市。它非常不一致,它的居民來自不同的民族、宗教和社會層次。

耶路撒冷名字的來由不很確定。一個比較普遍的理論是它將《聖經》中這裡的兩個城市的名字結合在一起:傑伯斯(Jebus)和榭冷(Salem,和平之意)。但也可能它是「和平的基地」的音譯。也有人認為它是「大衛之城」的意思。

地理
耶路撒冷的地理位置是北緯31° 46′ 45″東經35° 13′ 25″,高度在700到800米之間。耶路撒冷的周圍被山谷圍繞。

歷史

古代
耶路撒冷多次被征伐和佔領。一開始住在這裡的是耶布斯人,後來以色列人佔領了耶路撒冷。據《聖經》記載,大衛王戰勝了耶布斯人,佔領了耶路撒冷,但沒有摧毀它。後來的考古發現似乎證實這個記載。大衛向南擴大了耶路撒冷並將它作為統一的古希伯來王國的首都。

按《聖經》《列王紀上》第五章至第六章記載,所羅門王在即位後第四年開始建造了第一座聖殿。這座聖殿採用來自推羅(Tyre)的岩石及香柏建造,成為當地最重要的禮拜地,並取代了其他地方的祭壇。到「第一座聖殿期」末,這座聖殿成為全國唯一的宗教場所和朝聖的中心。到這個時期開始,歷史記錄與聖經中的記載開始相符合,猶太國的國王也成為歷史上可以考證的人物。由這些記錄我們今天可以了解到當時這座聖殿的意義有多麼大。

所羅門統治的末期,北部的部落分離,並建立了首都位於撒馬利亞的以色列王國,而耶路撒冷則成為南部的猶大王國的首都。

在此後400年的時間里,耶路撒冷是猶大王國的首都,它抵抗了(一些歷史學家稱逃避了)前701年亞述人的包圍。北部的以色列王國的首都撒馬利亞於前 722年被亞述人佔領。但前597年巴比倫攻破耶路撒冷,年輕的國王約雅斤被俘,他和大多數貴族被囚禁。在西底家的領導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倫的佔領,因此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佔領和摧毀這座城市。聖殿被焚,城牆被毀,耶路撒冷因此成為一座毫無抵抗的城市。

數十年後波斯人佔領巴比倫後,波斯人允許猶太人回到原地,重建城牆和聖殿。耶路撒冷又成為猶太地的首府,但除一段短時間的獨立外,猶太地是波斯、希臘和羅馬的一個省。聖殿在大希律王的領導下重建,這座聖殿被稱為第二座聖殿。


第一千年
70年的一次反抗羅馬的起義失敗後耶路撒冷再次被摧毀,聖殿再次被焚。整個聖殿除了西牆以外所剩全無。60年後,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耶路撒冷,他將它命名為Aelia Capitolina。猶太人在一年內只許在阿夫月的第九天(見猶太日曆)入城,在這一天,他們允許可以在西牆前哭泣。這座西牆就是今天被稱為哭牆的建築,猶太人一般稱它為西牆,其他人稱它為哭牆。

羅馬帝國分裂後拜占庭帝國成為耶路撒冷的主宰,出於這座城市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它被保護得非常好。按照中東當時宗教寬容的氣氛,從5世紀開始猶太人重新被允許住在耶路撒冷。

雖然《古蘭經》中從未提到過耶路撒冷,但伊斯蘭傳統說先知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升天接受《古蘭經》的。638年,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征服目標就是耶路撒冷。60年後的691年,阿拉伯人在聖殿山聖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大石圓頂清真寺,即薩赫拉清真寺。傳說在這個地方亞伯拉罕準備以他的兒子作奉獻祭,猶太人認為他奉獻的是小兒子以撒(Isaac,又譯易司哈格),穆斯林認為他奉獻的是大兒子伊希梅爾(Ishmael,又譯以實瑪利或依市瑪耳)。三個世紀後他們又在這裡建造了阿克薩清真寺。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58:30

第二千年
1099年7月15日,在圍攻一個多月後,第一次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他們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一個隨軍教士寫到:

城內街上頭、手、腳堆在一起。我不得不在人和馬屍之間找路走。但與在所羅門的聖廟中發生的事相比,這都是小事。那是一般從事宗教儀式的地方。但現在呢?假如我說實話的話,沒人會相信我。那就讓我至少說這麼多吧:在所羅門的聖廟和門廊里,我們騎馬時血一直淌過我們的膝蓋和馬蹬。真的,這是上帝的公正和審判使這個地方被異教徒的血充滿了,因為它承受了他們這麼久的褻瀆。整個城市到處都是死屍和血。
到1291年為止耶路撒冷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的首都,雖然1187年薩拉丁就已經重新佔領了耶路撒冷。1173年一個來到耶路撒冷的人寫說,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市,充滿了東方正統教派教徒、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喬治亞人。200個猶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

1219年大馬士革的蘇丹下令將城牆銷毀,1229年在一個與埃及簽定的條約中耶路撒冷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1239年他開始重建城牆,但不久它們又被拆毀了。

1243年基督徒再次佔領耶路撒冷,他們又重建城牆,1244年蒙古人佔領耶路撒冷,1247年他們被埃及人驅逐,但1260年突厥人再次沖入這塊土地,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圍的村莊避難。

阿拉伯人統治初期宗教上非常寬容,但11世紀初埃及的哈里法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教堂和猶太教堂。該世紀末的十字軍在佔領這座城市時屠殺了當地的猶太人和穆斯林。他們將耶路撒冷設立為一個封建國家的中心,耶路撒冷的國王是其首腦。猶太人和穆斯林不准入城。1187年薩拉丁佔領耶路撒冷後允許所有宗教崇拜。

1517年鄂圖曼帝國佔領耶路撒冷,這時耶路撒冷重新開始繁榮,城牆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內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鄂圖曼帝國後來的無能統治機構使耶路撒冷的經濟陷入了緩慢的衰退。

1482年一個來此訪問的多明我會教士說耶路撒冷是一個「幾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此的城市,它是所有罪惡的集合」。作為罪惡他列舉了撒拉遜人、希臘人、敘利亞人、東方正統教徒、景教徒、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瑪洛尼教徒、貝督因人、刺客、回教徒和「最可憎的」猶太人。只有拉丁基督徒「在他們心中盼望基督王子的到來,來將所有的國家納入羅馬教會的統治下。」

19世紀至20世紀初
現代耶路撒冷的歷史隨著鄂圖曼帝國在19世紀中的衰落開始。在這個時候,耶路撒冷是一個廢墟,其人口不到八千。雖然如此,它依然是一個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它依然是一個很雜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個大部分: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亞美尼亞人,前三個部分還可以被分為無數亞群,其宗教宗派、來源各不相同。比如聖墓紀念堂的信徒還可以更細地分為希臘東正派的、天主教派的、亞美尼亞派的、埃及派的和衣索比亞派的。各派之間的衝突是如此之大,以至於聖壇的鑰匙由一個「中立的」穆斯林家庭保管。

時這些人大多數住在他們的聖壇附近。穆斯林主要住在聖殿山附近(東北),基督徒主要住在聖墓紀念堂附近(西北),猶太人主要住在哭牆上方的山坡上(東南),亞美尼亞人主要住在西南。雖然這個分化不徹底,但後來它是英國管理時期(1917年至1948年)將城市分為四個區的基礎。

19世紀中耶路撒冷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對這座城市有長久的影響:它們的影響一直延伸到今天,而且是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爭執的根本。首先從中東和東歐不斷有猶太人移居這裡,這改變了城市內人群的分配比例。最早的移民是極正統的猶太人,他們中有一些是老人,他們回到這裡來死,來葬在橄欖山上,另一些是年輕的學生,他們與他們的家庭到這裡來等待救世主的來臨,他們為當地的人口添加了新的生活。與此同時,歐洲殖民國家趁著鄂圖曼帝國的衰落開始將它們的影響伸向耶路撒冷。這也是一個基督教復甦的時期,許多基督教派派傳教士來到耶路撒冷來轉化穆斯林和猶太人,他們相信這可以加速耶穌再次降臨人間。最後,歐洲殖民主義與宗教熱誠也引起了科學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地區,尤其是對耶路撒冷的興趣。一些考古學隊做了一些很引人矚目的發現,這就更加引起了對耶路撒冷的興趣。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1:59:01

18世紀60年代,耶路撒冷的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但已經是擁擠不堪了。因此居民開始在城牆外建新城。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城門外建造了一幢大樓。首先開始在城外建造的當地居民是猶太人。其他人模仿他們的榜樣開始在城外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區。最後,這些居民區不斷擴大,連接到一起,成為新城。

當1917年12月11日英軍佔領耶路撒冷時,新城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居民區群,每個居民區有一個不同的種族構成。在英國統治下,這個發展繼續下去,最後,老城區演變為一個貧窮的老居民區。英國人規定耶路撒冷的建築外表必須是沙岩做成的,來保護城市原貌。

今天的地位
按照1947年聯合國的計劃,耶路撒冷應該成為一個國際城市,即不是猶太人國家也不是阿拉伯人國家的一部分。1948年以色列—阿拉伯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耶路撒冷的西部,耶路撒冷東部(包括老城)和西岸被約旦佔領,除英國和巴基斯坦外其他國家都沒有承認約旦對耶路撒冷東部和西岸的佔領。

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佔領耶路撒冷東部並開始將整個城市規入以色列的控制。它佔領了6.4平方公里的原約旦的耶路撒冷和64平方公里的西岸並將這塊地方改名為「東耶路撒冷」。被佔領地區的居民假如自動放棄他們的約旦國籍的話可以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這個待遇。

1980年,以色列國會通過了一個叫做「基本法: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的法律,確定耶路撒冷是國家「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聯合國安理會的478 號決議(14票贊成,0票反對,美國則投了唯一的一張棄權票)稱這個法律「無效和必須被撤回」並要求其成員國作為懲罰手段撤回其駐以大使,大多數國家這樣做了。

1988年約旦將其對西岸(包括耶路撒冷)的所有要求對讓給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2003年只有哥斯大黎加和薩爾瓦多的大使還在耶路撒冷,此外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大使在耶路撒冷的郊區。

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的地位也不確定。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有永久居住權,他們可以在以色列自由行動,但假如他們移出以色列(比如搬到巴勒斯坦地區),那麼他們就失去了這個權利而不得在移回。因為他們中許多人有很大的親戚關係,有些就住在幾公里外的西岸,因此這個規定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苦難。按以色列法律,假如他們沒有其他國籍的話,他們可以獲得,或自動獲得以色列國籍。因此許多持約旦國籍的巴勒斯坦人只有永久居住權。一些巴勒斯坦人拒絕接受以色列國籍因為他們認為這就是承認以色列的佔領。

另一個有爭議的事物是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前沒有在人口普查中記錄到的家庭成員的地位。假如他們要回到東耶路撒冷與他們的家庭團聚的話,他們必須得到以色列內政部的批准。巴勒斯坦人抱怨說以色列當局任意拒絕申請因為他們想限制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口,以色列當局說他們對待巴勒斯坦人是公正的。這些爭議也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權組織經常批評的地方。

穆斯林的看法
穆斯林阿拉伯國家很久就已經將耶路撒冷看成是一個具有特別的宗教和歷史意義的城市。城市的象徵之一,聖殿山上的大石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就是一個伊斯蘭教的建築。

猶太人的看法
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的聖城,猶太人禮拜時面向耶路撒冷,在猶太聖經中,耶路撒冷被提到過700多次。

作為國際城市的建議
將耶路撒冷作為一座國際城市的建議是基督教派人士提出的,基督教徒在耶路撒冷是人數最少的,但對他們來說,耶路撒冷也是一座聖城。這個建議也得到了教宗的支持。

分割的建議
受支持最多的是將耶路撒冷分割開來,以色列獲得城市的猶太區以及哭牆,老城的其他部分和聖殿山規一個新建立的巴勒斯坦國家。一些以色列人反對任何基於文化、歷史或宗教分界的分割。另一些以色列人認為對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重要的老城可以成為一座多邊控制的國際城市。巴勒斯坦人支持耶路撒冷作為一座自由城市,但是這個支持的可靠性受到懷疑,許多阿拉伯人控制區內的猶太建築被破壞,比如不久前納布盧斯的約瑟夫墓。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無法保障阿拉伯人不破壞這些地方以及為朝聖者提供人身安全和自由。








[ 本帖最后由 waterlion 于 2008-4-26 09:35 编辑 ]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2:00:55

大马士革(Damascus)

  叙利亚的首都,位于安提黎巴山山麓,巴拉达河和阿瓦什河的汇合处,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国语。

  大马士革是一座有4000年历史的美丽古城,从古老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塞尔柱帝国,阿拉伯帝国,花刺子模,伊儿汗国,到帖木儿帝国时代,大马士革一直被誉为“天国里的城市”。悠久的历史使它留下了神奇的传说和众多的古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它带来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

  大马士革坐落在卡辛山脚下的一片平原上,巴拉达河穿城而过,阿瓦什河流经城郊,整个城市内外水道纵横,使大马士革周围草绿花香,万木争荣。

  大马士革西边是地中海,南边地势渐渐升高,最高延伸到戈兰高地;东边是一片沼泽地;北边和东北边是大马士革平原。大马士革全城依山傍水,并且和平原相接,这就是大马士革的地理特点。“古他”在阿拉伯语里是绿洲的意思。大马士革周围大约有30公里的“古他”园林区,区内万木竞发,鸟语花香,绿树鲜花衬托着的大马士革,更显得美丽动人。

  大马士革分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新、旧城之间以巴拉达河为界,旧城区在河的东岸,新城区在河的西岸。新城区的中心在卡辛山的斜坡上,那里街道宽阔,建筑新颖,有现代化的政府大厦、超级市场、银行、医院、影剧院、大学城、体育城、大旅馆等等。大马士革博物馆坐落在巴拉达河畔,气势宏伟。高大挺拔的建筑,宽阔整齐的街道,展示了大马士革现代化的景象。

  旧城区至今还保存着古罗马和阿拉伯帝国时期的许多名胜古迹,堪称“古迹之城”。纵贯古城东西的直街在古罗马时代就是全城的主街,现存的主要古迹都在这条大街上及其附近。其中有始建于公元705年著名的倭马亚大清真寺;中世纪时代的凯桑门;公元11世纪建成的古城堡,是这座历史名城的骄傲;古城的阿兹姆宫,是18世纪初阿拔斯王朝建筑的华丽宫殿;古城的哈马迪市场旁边,有一座四合院式木石结构的房屋,是古代“丝绸驿站”的遗迹。在大马士革城还有历史上各个时期建成的许多清真寺,这些清真寺都体现了伊斯兰的传统,代表了伊斯兰各个时期的艺术风貌。

  大马士革城中的古代伊斯兰建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以及秀丽的公园互相映衬,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更加绚丽。大马士革人人喜欢玫瑰,几乎家家户户都培育玫瑰。因此大马士革不但以其美丽的风光和丰富多彩的古建筑吸引人,而且还以其芬芳鲜艳的玫瑰闻名于世。

  大马士革是叙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是中东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是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集散地。大马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还出产珠宝、丝绣、银嵌、铜器等精美的手工艺品。

  大马士革自古以来就得到许多赞誉之辞,被称为园林之城、诗歌之城、清真寺之城,因此是许多游人向往的地方。  





阿克(Akko,‘Akka)  巴勒斯坦北部古城。巴哈教派的圣地。亦称阿克雷。西濒地中海,坐落在长约25公里的阿克湾北端。有5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迦南人的一个部落所建。638年阿拉伯人攻占,后伍麦叶王朝哈里发穆阿维叶在位时对该城进行修缮和扩建;1104年埃及图伦王朝统治者伊本·图伦建为港口,逐渐发展成为从地中海东岸通往西亚内陆的重要商业口岸。它是十字军东侵时所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的最后据点,1291年被马穆鲁克王朝穆斯林军队收复,至此十字军东侵以失败告终。1848年5月被以色列占领。城内多古迹。有12座伊斯兰教古清真寺,最宏伟的是贾扎尔清真寺及其浴室,还有阿卜杜拉帕夏的宫苑。巴哈教派创始人巴哈乌拉的陵墓,被巴哈派信徒视为圣地,均具有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 本帖最后由 waterlion 于 2008-4-26 09:33 编辑 ]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2:01:43

一共就整理这么多资料吧,貌似向1天看完都是不可能的事,总之希望这些资料能对大家有用。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2:03:08

网速太慢,我都卡死了,发帖慢了些,诸位见谅
作者: donald5    时间: 2008-4-25 22:04:03

晕了,有几个人能看完....
人物典故挺感兴趣的
作者: jichenjie    时间: 2008-4-25 22:05:55

占个位子慢慢看...LZ辛苦了。。。
作者: fishice2811    时间: 2008-4-25 22:06:19     标题: 回复 #33 donald5 的帖子

我快看完了 这帖不加多点分太对不住LZ了~~~~~~~~~~~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2:08:07

哇!同志们速度真快啊,说实话我也有几个没看的,不过全战区的应该都知道这些
作者: donald5    时间: 2008-4-25 22:09:33

就看了历史名城介绍和一些典故
太长了,一下子没法消化
整理一天资料得支持啊
作者: waterlion    时间: 2008-4-25 22:12:34

谢谢诸位支持————————不知大家注意到了那些红名字的人了没有(骑士团章里的)
作者: wtnin1    时间: 2008-4-25 22:20:52

纯学术交流帖,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LZ辛苦了...............................
作者: fishice2811    时间: 2008-4-25 23:17:27     标题: 回复 #38 waterlion 的帖子

当然注意到喽~那么显眼(鲜艳)~
作者: 小高潮    时间: 2008-4-25 23:48:00

القدس
这也给LZ译到
.......................
作者: donald5    时间: 2008-4-26 02:31:24

大马士革的风景图太小了
作者: Totti_sh    时间: 2008-4-26 10:05:38

那么多东西都可以编成历史书了,顶~~~~
作者: pingan    时间: 2008-4-26 11:18:09

资料真多呀,能学习到不少知识,不错。
作者: donald5    时间: 2008-4-26 11:36:25

金钱 +10 文章不错,继续努力!

无语
作者: pilotlin    时间: 2008-4-26 17:02:24

靠!这帖子,好歹也得授个精啊

支持LZ,此帖收藏了!
作者: kornandaxl    时间: 2008-4-26 21:41:18

好帖子。。。。。。长知识了!!!
作者: MCAE    时间: 2008-4-26 23:59:31


那几个骑士团到现在都没解散,不知道成了什么样的组织...
作者: 7owen    时间: 2008-8-1 02:26:52

全战区转的?

人物篇在全站看过了。

骑士团现在都是慈善性组织




欢迎光临 游侠NETSHOW论坛 (https://game.ali213.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