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NETSHOW论坛

标题: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啥意思?????? [打印本页]

作者: sparkways    时间: 2007-12-6 20:25:13     标题: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啥意思??????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听到诸葛亮说要犒赏三军,三国时"三军"指是什么? [谢谢]
作者: sleepingboy    时间: 2007-12-6 20:26:50

步骑弓
OR 前军中军后军
作者: rifler    时间: 2007-12-6 20:27:02

左,中,右.或者前,中,后.
我只是随便猜的,等历史大达人来解答!
作者: 友鸣    时间: 2007-12-6 20:29:23

左, 中, 右吧, 看左传的晋楚城濮大战里有大概提到过
作者: 雾隐残雪    时间: 2007-12-6 20:30:12

三军应该是上 中 下,是春秋时晋国人发明的~~~~~~~~
作者: 雾隐残雪    时间: 2007-12-6 20:30:29

三军应该是上 中 下,是春秋时晋国人发明的~~~~~~~~
作者: rifler    时间: 2007-12-6 20:30:54

被我猜着了!
看答案!
--------------------------分割线---------------------------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分割线---------------------------------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么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当时负责军队的一切杂务都是民工,当兵员不够时民工也要打仗的)。
作者: 雾隐残雪    时间: 2007-12-6 20:31:45

发重了,不好意思```````````````
作者: sparkways    时间: 2007-12-6 20:31:53

原帖由 雾隐残雪 于 2007-12-6 20:30 发表
三军应该是上 中 下,是春秋时晋国人发明的~~~~~~~~

战场上的位置是啥样????????????
作者: 龙骧将军    时间: 2007-12-6 20:33:39

左、中、右三军,或是上、中、下三军,或是前、中、后三军。不过像《三国演义》里那样有时理解为马、步、水三军也说得通。

[ 本帖最后由 龙骧将军 于 2007-12-6 20:34 编辑 ]
作者: 雾隐残雪    时间: 2007-12-6 20:33:58

晋国的三军应该不同时上战场的,是分批的,由不同的人统帅~~~~~~~~~~~~
作者: 友鸣    时间: 2007-12-6 20:34:07

“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子西將左, 子上將右“, 引原文
作者: sparkways    时间: 2007-12-6 20:35:47

受益匪浅, 大家, [谢谢]
作者: rifler    时间: 2007-12-6 20:36:49

原帖由 sparkways 于 2007-12-6 20:31 发表

战场上的位置是啥样????????????


看七楼的答案!三军不一定同时出现在一个战场上!所谓的犒赏"三军"你可以理解为犒劳所有的人!
作者: 友鸣    时间: 2007-12-6 20:40:09

不過晉國確實是上中下,不過可能是跟左中右是一樣的,應該可以同時出場 “、、、原軫,谷阝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
作者: rifler    时间: 2007-12-6 20:43:08

原帖由 友鸣 于 2007-12-6 20:40 发表
不過晉國確實是上中下,不過可能是跟左中右是一樣的,應該可以同時出場 “、、、原軫,谷阝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 ...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么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当时负责军队的一切杂务都是民工,当兵员不够时民工也要打仗的)。

从这里可以知道广义上的"三军"
作者: lx1314    时间: 2007-12-6 20:48:59

历史上的说法不统一的,随朝代在改变!
作者: aldrich222    时间: 2007-12-6 20:52:18

海陆空

水里游了,天空飞了,陆地跑了,统称三军


作者: rifler    时间: 2007-12-6 21:06:42

原帖由 aldrich222 于 2007-12-6 20:52 发表
海陆空

水里游了,天空飞了,陆地跑了,统称三军


[汗水] [汗水] 古代没海路空的说!!!
作者: smartcjj    时间: 2007-12-6 21:53:53

很多说法,一般是指前(先锋)、中(主力)、后(辎重)三军

说陆海空估计么读过什么书,或者纯粹胡搞……
作者: 12345zhao12345    时间: 2007-12-6 22:00:36     标题: 古代所说的"三军"

第一种说法.周朝时天子将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春秋时周天子弱晋文公建上中下和新军.战国时 秦:虎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齐:带甲数十万.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魏:武力20 万,苍头20 万,奋击20 万,厮徒十万,车600 乘,骑5000 匹。 韩:卒30 万,除守徼、亭、鄣、塞,见卒20 万燕:带甲数10 万,车700 乘,骑6000 匹.第2种说法: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第3种说法:古代指步、车、骑三军。《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第3种说法:三围。《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陶鸿庆 《读诸子札记·管子二》:“‘军’之本义为‘围’,后世遂为师旅之通名……‘三军当一战’者,言三围当一战也。”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作者: 路希南特    时间: 2007-12-6 22:07:14


在 商代,商王武丁时期出现“三师”的名称,至西周,周昭王时已拥有“六师”,到周宣王时,有了“三军”的记载(这里的 军、师 都是指军队数量)。并且规定:天子可以拥有‘三军’的部队,大诸侯只可以拥有“一军”的兵力。

(所以,三军 可不是春秋时晋国人的发明)

春秋初期的“长葛之战”时,与周桓王对阵的郑庄公为了避讳,把自己的部队叫作“左踞”、“中军”、“右踞”,这一战之后,东周势衰,诸侯就不再去注意这些规矩名份了。齐襄公、齐桓公 时齐国部队都达到了“三军”。

而在晋楚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把部队重新扩大、整编为“三军三行”,不久后又重整为“五军”。

在此之后,“三军”就纯粹成为一个口头概念了。。。

[ 本帖最后由 路希南特 于 2007-12-6 22:10 编辑 ]
作者: flyinsky    时间: 2007-12-6 22:23:28

海军陆战队  苏格兰高地皇家近卫军  解放军    ======  三军.....
作者: cossackchen    时间: 2007-12-7 00:19:27

农民,农民弓,农民弩...............................
作者: crazyorc    时间: 2007-12-7 05:09:32

原帖由 路希南特 于 2007-12-6 22:07 发表

在 商代,商王武丁时期出现“三师”的名称,至西周,周昭王时已拥有“六师”,到周宣王时,有了“三军”的记载(这里的 军、师 都是指军队数量)。并且规定:天子可以拥有‘三军’的部队,大诸侯只可以拥有“一军”的兵力。

( ...


露露正解~!................................
作者: Orfa1017    时间: 2007-12-7 09:05:08

原帖由 路希南特 于 2007-12-6 22:07 发表

在 商代,商王武丁时期出现“三师”的名称,至西周,周昭王时已拥有“六师”,到周宣王时,有了“三军”的记载(这里的 军、师 都是指军队数量)。并且规定:天子可以拥有‘三军’的部队,大诸侯只可以拥有“一军”的兵力。

( ...


这个答案基本都没错,只有一个小地方错了,在稍稍补充一下

在周时,天子制六军,大国制3军,中国制2军,小国制1军
一军的人数是基本固定,约7000-10000人
70个人一辆兵车,所以一军基本是100辆兵车,出自雷海宗先生的《中国的兵》
因此军队的数量等于国家的军事实力
这就是礼制的一部分,用于巩固整个天下的统治,如果破坏(比如私自扩军)就等于谋反周室,会招来天下的反对
其他详细的礼制包括城墙的高度,出行入葬的礼仪,甚至包括吃瓜时瓜切的瓣数

晋国的三军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晋是后来的诸侯国(叶封唐叔),本来只有2军
到了晋文上台,为了和楚国打,加上晋国在春秋初期进行了很大的扩张(唇亡齿寒中虢虞两国具是晋所灭,可见晋的扩张之一斑)
国力是真的强大了,于是建立三军,和楚对打,之后退避三舍,之后胜了,开创了晋国的霸主基业
作者: 102800299    时间: 2007-12-7 09:53:31

没准。看哪个时代了。

春秋时期晋人军力最大时其实共有六军。除三军上中下外还有三行。

晋国在春秋时军力最庞大时估计总兵力在6000乘左右,人数可能在40-50万。
作者: 102800299    时间: 2007-12-7 10:00:32

原帖由 路希南特 于 2007-12-6 22:07 发表

在 商代,商王武丁时期出现“三师”的名称,至西周,周昭王时已拥有“六师”,到周宣王时,有了“三军”的记载(这里的 军、师 都是指军队数量)。并且规定:天子可以拥有‘三军’的部队,大诸侯只可以拥有“一军”的兵力。

( ...


春秋时,小诸侯可有一军,大诸侯可有三军。天子六军,宪法上不可僭越。

晋入春秋初年曾发生内部分裂,曲沃庄伯并翼后天子承认他的晋侯合法地位,给他建一军的授权。可见此时晋国的国力还不是太大。晋国真正的大扩军是在献公、惠公时期。献公在位时大幅扩充疆土,惠公在继承献公扩充疆土、招徕人口的政策基础上,改革晋国军制,“作爰田”、“作州兵”,“甲兵滋多”,打破了晋国一军的限制。到晋文公争霸于楚时,晋国已经拥有三军军力了。

繻葛之战中的“距”恐怕并非是避讳,而是一种战时的称呼。踞应该就是指方阵。
作者: 路希南特    时间: 2007-12-8 17:33:53     标题: 回复 #28 102800299 的帖子

呵呵,行家出现了!!

“小国一军,大国三军,天子六军”,还是有些忘记了啊~~多谢AK猫大哥的指点!
作者: 248362791    时间: 2007-12-8 18:51:20

水陆空三军。。。。。。。。。。。。。。。。。。。。。。。。
作者: majinwu    时间: 2007-12-8 20:27:24

海,陆,空。三军。。。。 .........................无视我吧
作者: th1421    时间: 2007-12-10 13:45:13

NOD..GDI..思金人...也请无视我吧。
作者: 黑暗的恩赐    时间: 2007-12-10 22:35:08

古汉语奇数词,如“三、五、七、九”多为虚指,概说其多,“三军”也就是“全军”的意思吧
作者: f117u    时间: 2007-12-10 22:40:51

32楼的头像很pp的样子,可以说一下到底是哪位吗?
作者: 萨瓦力克    时间: 2007-12-11 02:47:28

国防军, 党卫军 ~童军  
作者: 也不用真名    时间: 2007-12-11 18:56:19

原帖由 f117u 于 2007-12-10 22:40 发表

32楼的头像很pp的样子,可以说一下到底是哪位吗?


  朋友。。。。你怎么能。。。连苇月伊织都不知道是谁。。。



就这样了。。。再发就是限制级的了。。。。
作者: 小红仓鼠    时间: 2008-1-12 12:29:10

人家都说虚指了,讨论这个问题需要这么久吗




欢迎光临 游侠NETSHOW论坛 (https://game.ali213.net/) Powered by Discuz! X2